宁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治乙肝吗?

广告招租:
 当前位置: 天天资讯榜 &医药健康 & 肝病 &&& 详细页
喜讯!干掉乙肝指日可待
天天资讯榜: &&资料来源: 网络整理
& & & & & & & & & & &
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专家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是国家免疫规划的成效,是十几年来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免疫策略的成果。
  中国通过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策略控制乙肝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专家们说,十几年来,我国成年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基本没变化,是越来越多健康宝宝的加入,使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了下来。
  人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对是否发展成慢性携带者关系重大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新生儿时期如感染乙肝病毒,90%以上会发展为慢性携带;婴幼儿时期感染,有25%~30%发展成慢性携带;而成年时期感染,发展成慢性携带的比例仅为5%~10%。慢性乙肝患者的5年肝硬化发生率为12%~25%;肝硬化患者的5年肝癌发生率为6%~15%,5年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20%~23%。因此,多少年来全人群乙肝病毒高携带像一座大山,重压在国人头上。
  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告诉记者,从1992年起,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普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这个时候的乙肝疫苗多数接种对象是成人和在校儿童,而且疫苗及其接种费用由单位和家庭支付,中西部儿童的接种率较低;从2002年开始,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政府支付疫苗费用,其中中西部省区由国际免疫疫苗联盟(GAVI)提供乙肝疫苗,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家庭只支付接种费;同时,从这个时期开始,国家十分注重新生儿出生24小时之内的首针及时接种;从日开始,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全部免费,从而使我国儿童乙肝免疫覆盖率不断加大,乙肝保护效果越来越显著。
  研究证明,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12年,一般人不需要进行加强免疫。一项于北京、上海、河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进行的调查显示,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3%。河北、湖南、上海、广西对1986年~1988年出生婴儿随访15年发现,接种乙肝疫苗组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被控制在1.6%的低水平,在接种乙肝疫苗15年期间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未见升高,尽管其保护性抗体及抗体滴度水平随时间延长有所下降,但第15年时保护率仍保持在90%左右。一项于湖南省湘潭市的观察显示,对9年~11年前接种过3针乙肝疫苗的57名儿童进行一针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后,抗体滴度水平迅速升高,较加强免疫接种前增加了6.5倍;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也从加强免疫接种前的66.7%升至100%。这些进一步证实了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对乙肝病毒具有长期免疫力。
  什么时候我们的版图才能涂满生机盎然的绿色
  在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记者看到了一幅乙肝病毒流行全球分布图。其中,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8%的地区被红色覆盖,&2%&8%的地区被黄色覆盖,&2%的地区被绿色覆盖。
  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流行病二室主任崔富强称,乙肝表面抗原携带一般很难祛除,特别是新生儿时期感染而发展为慢性携带几乎会是终身携带。降低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总携带率,所能依靠的唯一方法是“稀释法”――通过严格的免疫保护,让一代又一代新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
  梁晓峰说,目前我国1岁~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下降到0.96%,其中有接种史者降至0.77%,而无接种史者携带率仍高达5.57%!我国预防接种地域差异大,在老少边穷地区和流动人口中,仍有为数不少的新生儿未能得到乙肝免疫保护。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仍然是抓好这些薄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率。因此,进一步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支持性措施,我国乙肝免疫保护效果还会提升。
  崔富强同时告诉记者,多年来,我国人群15岁年龄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一直最高。近年我国在加强新生儿乙肝免疫保护的同时,对新生儿以外重点人群特别是大年龄儿童,也在积极推进乙肝免疫接种。卫生部近几年已经下拨经费,对部分地区新生儿以外的较大年龄儿童开展了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上两周,卫生部又安排了5000万元项目经费,用于GAVI地区乙肝控制工作,其中工作的重点,是对项目执行以来,出生儿童的查漏补种和促进对在家中出生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工作。这也必将加快我国人群乙肝免疫保护的进程。
  根据卫生部日前的通报,我国2005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达93%。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专家以全国总人口13亿、全国年出生婴儿1600万为基数,结合当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水平,并加入对大年龄儿童和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等其他防控措施因素的增效,进行了乐观的估计:中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将在10年~15年后下降至5%左右。
本文地址:
(敬请分享到QQ群等)动物不得乙肝和艾滋病,你知道为什么吗?
作者:孟娟
病毒类病有两种,一种是急性病,例如: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甲型肝炎、小儿麻痹。一种是慢性病,例如:乙型肝炎、艾滋病。
其中慢性病毒病乙肝和艾滋病,只有人类和与人类结构一样的灵长类动物得,其他所有的动物都不得,乙肝和艾滋病病毒在这些动物身上井水不犯河水和平共处。
关于病毒的学说太复杂了,关于抗病毒的西药和中药也太多了,但是没有一个管用,乙肝和艾滋病在今天仍然像猛虎下山一样大肆泛滥,人类谈虎色变。
我认为,他们的研究路径错了,为什么只有人类得这两类病?这个最简单的问题都没搞清楚,想攻克它们不是瞎掰吗?
各位朋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案是:除了会思考的人和猴子,其他动物有睡不着觉的吗?
呵,答案很简单吧?
而乙肝和艾滋病也不是人人都能发病,这就是因为体质不一样。
附:震惊:艾滋病抗病毒药的5年死亡率高达45.84%
日中国《健康报》头版披露,服用抗病毒药的AIDS死亡率高达45.84%。原文如下:
《近两成患者退出抗艾治疗——中国将启动二线抗病毒方案》
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
我国有19.9%的患者先后退出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12月1日,在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华医学会等举办的第四届健康科技高峰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福杰解释说,死亡和停药是患者退出治疗的两大主因。其中大约有45.84%的人在服药期间死亡,这说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是“急救药”,而是通过对病毒的抑制,让患者免疫功能逐渐恢复的长期治疗。有47%的病人无法忍受药物的毒副作用而要求停药。
“目前科技还不足以清除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抗病毒治疗基本上还是唯一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张福杰说。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但国家只提供免费药品,没有提供观察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检测手段。张福杰说,我们怎么衡量疗效和安全性呢?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指标,如果接受治疗的人群一年之后还有70%到90%保持在吃药的阶段,就说明成功了。从中国的情况看,有80.29%的人已经持续接受了抗病毒治疗5年。
张福杰说,中国有9种病毒药物,临床证明非常有效。然而,抗病毒治疗并不是万能的。在我国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大约有5000人产生了耐药。针对抗病毒失败的患者,中国将启动二线抗病毒方案,将在河南、湖北和安徽开展二线试点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无照神医-新浪博客,孟娟健心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去疾控中心做乙肝两对半检查,医生说抗体够
去疾控中心做乙肝两对半检查,医生说抗体够
健康咨询描述:
去疾控中心做乙肝两对半检查,医生说抗体够了,不用打疫苗,请问这个结果正常吗? 求好心医生帮忙分析
一下各项参数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各种四肢骨折,脊柱骨折,神经肌腱损伤,软组织缺损手
帮助网友:125462称赞:3727
&&&&&&病情分析:&&&&&&你好,这个乙肝2对半的结果显示存在抗体了,而且是抗体滴度100多,可以抵抗乙肝的感染了&&&&&&指导意见:&&&&&&这个结果看目前不需要打乙肝的疫苗的,所以不必过于担心,以后定期检查,如果抗体滴度明显的降低了,可以再次打疫苗
谢谢医生!第一项HBsAg值为0,这个也是正常的是吧?
21:47医生回答:
这个是0,属于阴性的,也就是没有感染乙肝,属于正常的,不必担心
擅长: 擅长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对临床用药有着深厚的研究。
帮助网友:114685称赞:9768
&&&&&&病情分析:&&&&&&你目前的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是完全正常的表现,同时你的情况也不需要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或加强。&&&&&&指导意见:&&&&&&因为你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中乙肝表面抗体的量是足够的,一般建议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查结果小于10时才建议进行疫苗加强,因为这个时间对于乙肝病毒就没有抵抗力了。
疾病百科| 乙肝
挂号科室:肝病科
温馨提示: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系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和黄疸;少数病例病...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转氨酶增高、消瘦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肝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
参考价格:120
参考价格:18
参考价格:4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
参考价格:¥170
本品适用于治疗有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活跃,并伴有...
参考价格:¥15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2015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速看!
  作者:王贵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来源: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于2010年第1次修订。自2010年以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因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再次组织专家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修订,并于2015年发布(以下简称2015版指南)。本文就2015年版指南更新要点进行介绍和解读。
  1 流行病学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这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计划取得的巨大成果。
  2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为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者、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由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于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于出生后12小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成功率。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3 意外暴露后预防
  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于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下述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于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 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μg)。
  4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
  HBV感染的自然史取决于病毒、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HBV感染时期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期HBV感染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后HBV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我国HBV感染者多为围生期或婴幼儿期感染。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划分为四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相对应的临床诊断分别为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以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水平高(敏感检测方法检测常>2&108 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持续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性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进展。
  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水平>2000 IU/ml,ALT水平持续或反复升高,肝组织中度或严重炎性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低(非)复制期(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血清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水平低(常<200 IU/ml)或检测不到,ALT水平持续正常,肝组织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
  再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水平常>2000 IU/ml),ALT水平持续或反复异常也可再次出现HBeAg阳转。
  并非所有HBV感染者均经历上述四期。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5 诊断部分
  2015年版指南首次将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列入推荐。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是当前研究热点,通过血清学和影像学技术对肝纤维化进行评估,部分取代肝活检,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包括治疗适应证选择、疗效评价和转归监测等。2015年版指南推荐的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包括:
  (1)APRI评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可用于肝硬化的评估。成人APRI评分>2分,预示患者已经发生肝硬化。APRI评分=(AST/ULN)&100/血小板(109/L)。
  (2)FIB-4指数:基于ALT、AST、血小板和患者年龄的FIB-4指数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FIB-4=(年龄&AST)/(血小板&ALT的平方根)。
  (3)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TE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无创检查,其优势为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轻度肝纤维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但其测定值受肝脏炎性坏死、胆汁淤积以及脂肪变等因素干扰,也受肥胖、肋间隙大小以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影响,因此,TE结果判读需结合患者ALT水平等指标,将TE与其他血清学指标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6 关于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仍然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此外,2015年版指南首次提出了“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ALT复常和肝组织病变改善”。尽管目前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比例很小,但考虑今后新的治疗药物的研发以及新的联合治疗策略的开展,有望使更多患者达到临床治愈。
  7 关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根据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以及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决定。2015年版指南提出了“HBeAg阳性患者,出现ALT水平升高,可以考虑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且ALT水平持续升高,再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这一建议尚存在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对依从性欠佳、既往有肝炎发作史、家族中有肝硬化或HCC患者以及肝脏基础差等患者,不需进行观察,排除其他导致ALT水平升高的原因后,可以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持续HBV DNA阳性、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可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1)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A1)。
  (2)ALT水平持续处于(1~2)&ULN,特别是年龄>30岁者,建议行肝活检或无创性检查,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则给予抗病毒治疗(B2)。
  (3)ALT水平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1次),年龄>30岁,伴肝硬化或HCC家族史,建议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性检查,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则给予抗病毒治疗(B2)。
  (4)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时,无论ALT和HBeAg情况如何,均建议给予积极抗病毒治疗(A1)。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或药物、酒精、免疫等因素所致的ALT水平升高,尚需注意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水平暂时性正常。
  无论代偿性还是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只要HBV DNA可以检测到,均建议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
  8 关于治疗药物的选择
  2015年版指南明确建议优先选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如应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24周后HBV DNA>300拷贝/ml,建议改用替诺福韦酯或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
  无论代偿性还是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均建议应用强效低耐药药物治疗。
  9 关于疗程
  基于PegIFN的治疗,建议疗程为48周,但指南中增加了停药指征。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α治疗,24周后如HBsAg定量仍>20 000 IU/ml,建议停止PegIFN-α治疗,改用NAs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12周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PegIFN-α治疗,改用NAs治疗。
  基于NAs的疗程,2015年版指南有较大变化。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As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1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同时强调“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隐含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停药后肝炎复发率高,因此疗程宜长。如HBsAg消失且HBV DNA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5年(至少复查3次,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时,可考虑停药。
  代偿性和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对于病情已经进展至肝硬化的患者,需长期抗病毒治疗。
  10 NAs治疗和监测
  研究显示,应用恩替卡韦治疗严重肝病患者可发生乳酸酸中毒,应引起关注。在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治疗过程中,患者可出现血肌酐水平升高,长期用药患者应警惕肾功能不全和低磷性骨病的发生。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例数多于拉米夫定,甚至有发生肌炎、横纹肌溶解和乳酸酸中毒等的个案报道,应引起关注。NAS与干扰素-α(IFN-α)联用时可致末梢神经病,应列为禁忌。
  11 NAs耐药的预防和处理
  (1)严格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对于肝脏炎性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如ALT水平正常、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尤其是年龄<30岁时,不宜开始抗病毒治疗。
  (2)NAs的选择:初始治疗时优先推荐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
  (3)治疗中定期检测HBV DNA以及时发现原发性无应答或病毒学突破。一旦发生病毒学突破,需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并尽早给予挽救治疗(表1)。
  12 患者的随访管理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目前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需密切监测和随访,及时发现病情活动,及时治疗。对于HBV携带者应每3~6个月进行血常规、生物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AFP)、B超和无创肝纤维化等检查,必要时行肝活检,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应及时启动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有发展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且长期随访仍有发生HCC的风险,因此建议每6个月进行血常规、生物化学、病毒学、AFP、B超和无创肝纤维化等检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也应及时启动治疗。慢性HBV感染者管理流程见图1。
  13 小结
  2015年版指南在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方面有所放宽,更积极建议抗病毒治疗;建议优先选择强效低耐药的NAs和Peg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进一步放宽;基于PegIFN的治疗提出了停药指征。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zhaoying@
  稿费100~1000元
  小编微信:zhaoy880805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