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实质回声增粗怎么办声增粗胆壁不光滑,会引超病变吗

每日在线答疑肝内占位性病变
(secondary liver cancer)
1﹒症状和体征
(1)多数病人先有原发性肿瘤的表现。
(2)继发性临床表现常较轻,病程进展相对缓慢。
(3)少数原发灶症状隐匿,而以、、肝区痛、肝区结节性肿块、甚至、为主要症状。
2﹒B 超、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均可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
【治疗原则】
1﹒如果原发灶及灶均能切除,可同期或二期切除。
2﹒原发灶切除后又发现灶,可再次切除。
3﹒原发灶数目多、不能切除者,可采用综合疗法。
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
(一)原理
肝脏含血量丰富,仅低于心腔大血管和脾脏,故保留在血循环内的能够较多地分布在肝血池内而使其显影。肝脏的血供约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因此,当“弹丸”式注射示踪剂后,肝脏在动脉期不显影,到静脉期方显影。肝脏常由动脉直接供血,故在动脉期病灶区可见到放射性充填。
(二)临床价值
1.肝脏的血流灌注评价
门静脉压力增高患者的门脉血流指数明显低于正常人,且随病情程度的加重,门脉血流指数依次降低,肝动脉血流指数增高。门脉和肝动脉血流指数测定,可以为临床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和选择分流术的适应证提供依据。
通常结合肝胶体静态显像进行肝的定性。肝脏静态显像所示占位性病变血池相呈过度充填表现时,多考虑为。
3.评估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血流灌注状态
由于的血供依赖于肝动脉,肝动脉血流指数测定可以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研究显示肝动脉血流指数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5%。
(pri mar y liver cancer)
(1)健康查体是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中无症状的重要方法。
(2)多以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
(3)上腹部不适、、、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早期可伴有,晚期表现为、、、下肢浮肿、、。
(4)少数以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也可表现为高红细胞、高胆固醇、高血钙及症状。
(5)少数以肿瘤破裂导致腹腔出血为最初表现。
(1)肝肿大,可扪及肿块,质地硬或有结节感。
(2)肝区可闻及血管杂音或有摩擦音。
(3)晚期出现、、下肢浮肿、。
3﹒实验室检查
(1)70%左右的病人甲胎蛋白(AFP)阳性。
(2)肝功能正常、轻微异常,严重者肝功能失代偿。
4﹒X 线检查
了解有无、,膈肌是否抬高、活动是否受限。
5﹒超声检查
B 超是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更适应于高危人群的普查。
6﹒CT 可早期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
7﹒磁共振成像(MRI)
能更深入的了解肿瘤与大血管的毗邻关系,有无血管内癌栓。
8﹒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
对小的定位效果好。
9﹒放射性核素肝扫描
可显示肝内缺损区。
可了解病变范围,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
11﹒肝穿刺
能进一步明确。
【治疗原则】
1﹒手术切除
(1)局部切除,肝亚段或肝段切除。适应于肿瘤较小、严重者。
(2)规则性肝叶切除或半肝切除、肝三叶切除。适应于肝功能良好、较轻者。
2﹒不能切除或肝功能差不适于切除者
(1)经肝动脉插管化疗(TAC)、栓塞(TAE)。
(2)射频消融治疗(RF)。
(3)微波固化治疗(MV)。
(4)注射治疗(PEI)。
(5)肝移植。
3﹒综合治疗
不能切除或晚期患者可选用放射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物理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超声在肝脏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超声能良好地显示囊性结构;超声是肝脏、和血管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超声是妇产科疾病最有效、最可靠的确诊影像检查方式;超声是筛选许多实质性脏器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介入超声,即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各部位的穿刺活检,对治疗某些疾病,更安全、有效、准确。目前常用的超声是黑白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
1﹒黑白超声
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回声、肝内的结构情况;观察有无胆管、血管的扩张;观察有无占位性病变、局灶性病变;观察有无胸腔、腹腔积液及其内是否有分隔;观察有无门脉栓塞(血栓、癌栓);观察有无侧支循环形成。
可测定门脉、肝静脉的血流速度和频谱形态,可间接判定肝组织的改建状况,提示门静脉是否扩张。彩超可清楚显示患者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如检测胃左静脉的内径及血流方向可预测出血的危险性。
彩超可显示的侧支为:①胃左静脉的内径状况;②脐静脉重新开放;③腹壁下静脉增宽;④脾‐肾静脉开放;⑤盆腔静脉扩张。
彩超可检测肝内肿块或局灶性病变的血供状态,特别是肿瘤介入治疗前后的血供状态,可判定介入治疗的疗效;对肝内的囊性病变进行良性、恶性的鉴别;对门静脉栓子进行良性、恶性的鉴别,及栓塞程度判定。
3﹒肝脏弥漫性病变的临床意义
肝脏弥漫性病变是常见的对肝病的一种描述,是指肝脏回声的增强、增粗、肝内管道的不清晰等。该类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中毒、代谢性疾病、早期等。
(1)急性的声像图表现:肝脏可肿大,各径线测量值略有增加;肝脏实质回声减弱,格利森(Glisson)系统(又称门管鞘系统)回声增强;型者还伴有胆囊的声像图呈现淤胆的改变;胆总管壁增厚、模糊,内腔变窄。
(2)的声像图表现:肝包膜增厚;肝表面欠光滑或不光滑;肝脏回声增强,光点反射增粗,可见结节;分布欠均匀或不均;肝内血管走行扭曲、变细、欠清晰;脾脏中等度增大,门静脉内径可达1.3~1.4cm;观察发现部分患者伴胆囊增大: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与引起的胆囊增大。
4﹒脂肪肝的超声特征
脂肪肝超声检查有特征性表现,表现为肝脏回声前方增强、后方衰减,肝肾反差明显加大,分为均匀性脂肪肝和非均匀性或局灶性脂肪肝,并可将前者分为轻、中、重度。因此,超声有助于脂肪肝。
5﹒的超声特征
早期在声像图上与很难鉴别,有时只能依靠病史及其他检查帮助鉴别。如观察到的轻度静脉曲张或肝功能受损等。中、晚期可通过超声作出,表现为肝脏的左右叶比例失调、肝表面不光滑、血管走行不清、门静脉内径的增宽、、、腹腔积液、胆囊壁双边、侧支循环形成等。
6﹒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
(1)肝脏液性占位性病变:良性的有单纯性、、肝包虫病、肝良性囊腺瘤等;恶性的有肝脏囊腺癌等。
(2)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良性的有、炎性病灶及炎性假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等;恶性的有原发性、转移性肝肿瘤、等。
(3):大部分典型的囊肿通过超声即可,大于5cm的囊肿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抽液治疗。
(4):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囊壁厚,早期呈低回声,液化呈无回声,恢复期呈强回声、可钙化,脏器肿大,有全身中毒症状。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脓液。
(5)原发性:90%以上为肝细胞性,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
(6)早期:为微小的,直径≤1.2cm,分化好,未破坏肝脏基本结构,无包膜形成,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内部较均匀。超声特征为:肝内出现肿块图像,可分为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和混合回声。
(7)肿块的扩散与转移:①肝内转移癌:较大的肿块向肝周围浸润性生长,可在周围形成散在的卫星灶,远离原发灶的肝内出现小的低回声结节,即肝内转移灶。肿块内部回声特征与原发癌有一定关系,但从声像图表现来推断肿瘤来源实际上是很困难的。②肝外转移癌:肝门淋巴结、上腹部较常见,亦可有,癌性淋巴结的形成表现为有包膜的近圆形的低回声或强回声团块,亦可相互融合。的非癌肝组织较少合并声像图表现,通常AFP阴性。③瘤栓形成:门静脉、下腔静脉等血管内常见瘤栓形成。
(8)门静脉内瘤栓的特征:①可显示瘤栓对门静脉的阻塞程度,表现为门静脉内彩色血流变细、血流紊乱或终止(无血流显示)。②门静脉较大干支阻塞时,则有侧支循环形成(如胆囊静脉曲张、)。
7﹒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1)肝脏常规超声检查时一般无需任何准备,但要显示肝门区结构或的患者,应空腹检查,以便更好地显示肝脏和肝门部的完整结构。
(2)在进行鉴别时,若需要显示胆囊、胆道系统、等脏器,则超声检查前需空腹8~12小时。
(3)进行胆系造影、钡剂检查、增强CT后,需3天后再行超声检查。
(4)若胃镜和超声在同一天检查,需先进行超声检查后再进行。如为肝病合并妊娠的患者,在进行早孕超声检查前需充盈膀胱,饮水500~800ml。
8﹒肝脏及其管道的参考值
肝脏及其管道的参考值(cm)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肝病检查中的应用
目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我国已成为临床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其不仅能够进行形态学观察,还能够完成动态扫描,在肝脏疾病的和鉴别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脏CT检查适用于各类肝脏疾病的检查,但也需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配合使用。对于病毒性肝炎,CT的作用仅在于帮助判断是否出现并发症和排除占位性病变。对于B超发现的肝内病变,可应用CT进一步检查;对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用CT进一步明确肝内病灶的解剖关系、病变性质,并帮助术前评估。以下简要叙述各类肝脏常见疾病的CT。
1﹒常见肝病的CT特征
(1)脂肪肝:脂肪肝主要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依病情轻重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度。脂肪肝可以是弥漫性的,也可呈局灶性分布,后者要与、、局灶性结节增生等相鉴别。
(2):常有以下表现:①小:早期无特异性,中晚期可显示肝叶比例失调。②肝形态:肝外缘呈齿状或波浪状凹凸不平。③肝密度:脂肪变性、纤维化造成肝密度降低。再生结节可为散在的高密度病灶,但则表现为与肝实质相似程度的强化。④继发改变:可合并,出现脾大、侧支循环及腹腔积液。
(3)单纯性: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液性低密度圆形病灶。囊壁薄而光滑,病变不强化。多发者常呈簇状排列,常合并,严重时肝中几乎不能见到正常肝组织。本病的不难,但有时要与囊性转移瘤、囊腺瘤、、肝包虫病等疾病相鉴别,这些病变囊壁较厚,且厚薄不均、边缘不整。
(4):典型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脓肿边缘常形成不同密度的环状带,称靶征,出现率为90%,具特征性。20%的脓肿内出现小气泡或小液平面,这是的另一个特征表现。此外,脓肿在增强后可有典型的蜂窝状分隔,可与区别。
(5)肝包虫病:CT有特征性改变——“囊内有囊”,即大囊内套小囊为肝包虫病的CT典型表现。
2﹒肝脏肿块性病变
肝脏是腹腔内唯一具有双重血供的器官。肝肿瘤主要接受肝动脉供血,不接受或极少接受门静脉的血液。若在肝动脉期即进入“肝脏肿块”,使病灶增强成为高密度,则提示肿瘤的可能。肝脏双重供血提高了CT增强技术发现肿瘤的能力,因此CT在肝肿块鉴别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1)原发性:的CT分型与病理分型相同,即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采用螺旋CT作肝脏的三期扫描时,可观察到肝动脉供血的在动脉期内增强,在门静脉期内则密度明显减退。
(2)肝:在CT平扫时为低密度,增强后有不同于的强化方式。
3﹒其他肝脏疾病
(1)肝梗死:由于肝脏的双重供血,肝梗死在临床上不多见。梗死发生在肝叶、肝段血管时可表现为弥漫性或楔形低密度区,无强化。
(2):肝内结核的CT平扫为混合密度、边缘清楚的无强化病灶,其内有钙化时则为结核的一个佐证。肝内结核有时无特征性表现,常被误诊为。
(3)肝淋巴瘤:可呈单发或多发实性密度肿块,低密度表现。瘤体可有轻度强化,或出现双靶征,既在中央低密度区周围环绕高密度增强环,其外围又有低密度区环绕。
4﹒肝脏CT检查的注意事项
扫描前空腹,检查前5~10分钟口服500~800ml温开水或1.5%泛影葡胺溶液,进扫描床前再服200ml。首先行平扫,根据病情需要,由影像科医师确定是否需要加强扫描,多数患者需要。
另外,扫描前应做碘试验,者仅能进行CT平扫检查而不能进行,或者行磁共振(MRI)检查以协助。
(三)内镜检查及治疗的应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内镜已经从纤维内镜发展到电子内镜。电子内镜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镜和胆道镜等。与肝病检查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电子胃镜。
和患者与非肝病人群相同,的结果可有各型、溃疡、、息肉和肿瘤等疾病,这些疾病的胃镜下病变图像特征均相同,处理原则亦相同。
由于患者而合并性、、贲门静脉曲张和,有特有的图像特征,因而在中有重要意义。
1﹒的内镜图像特征
(1)轻度:正常的食管静脉在内镜下无显现,轻度曲张的食管静脉在内镜下可见其突出于食管内壁,静脉在内镜下观察多为白色。
(2)中、重度:中度和重度的静脉壁较轻度曲张静脉壁薄,静脉在内镜下观察多为蓝色。重度的静脉壁在特别薄的地方,于内镜下观察为红色,也称为“红色征”,提示静脉易在此处破裂。分级。
(3)性的内镜图像特征:性在胃镜下可观察的特征为胃底、胃体黏膜呈大理石镶嵌样改变,黏膜下可有渗血。
2﹒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
轻度的静脉曲张患者一般不采取内镜治疗措施,但应定期行。中、重度静脉曲张患者可采取内镜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三大类,即套扎治疗、硬化治疗和组织胶栓塞治疗。
(1)套扎治疗:用弹性皮圈系住曲张血管,让其在10天内坏死、脱落,达到消除曲张静脉的目的。适用于中度和重度食管或贲门静脉曲张者,不论是否有出血,均可采取此法进行治疗。目前,对预防性套扎治疗尚有争议。
(2)硬化治疗:将硬化剂注入曲张血管内或血管旁,阻和使血管内壁细胞坏死、粘连,致血管纤维化,达到消除曲张静脉的目的。适用于食管轻、中、重度静脉曲张的治疗。
(3)组织胶栓塞治疗:将组织胶注入曲张血管内,组织胶在血管内瞬间凝固,阻,形成血管内凝血,达到废除曲张血管的目的。适用于胃底曲张静脉,也可用于出血时食管、贲门血管的紧急止血治疗。
术后注意事项:①套扎治疗当天应禁食,但可少量饮水;②次日进流食至术后10天;③2周内复查胃镜,若有残留静脉可再进行硬化治疗;④硬化治疗和组织胶栓塞治疗当天可进流食至术后10天;⑤胃镜复查若有残留静脉可再进行硬化治疗;⑥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复查胃镜,若静脉曲张复发可继续进行相应治疗。
3﹒及治疗注意事项
(1)一般安排在上午进行,患者须在检查前一日晚10点后禁食,但不禁水(有色饮料除外)。
(2)化道出血(或黑便、血便)的患者,建议6~12小时内进行,及时治疗。
(3)伴原发性的患者和外科断流手术后的患者,要先行彩色超声检查,若发现门静脉癌栓或血栓,因进行套扎或硬化治疗术后出血的风险很大,只能进行组织胶栓塞治疗。
典型的原发性经过定性和定位的综合分析,其一般无困难。但对于AFP 阴性或低持阳时需与肝内外许多疾病相鉴别。
(一)AFP 阳性的鉴别
尤其在伴有胎儿开放性(如、、脑积水等)、先天性胎儿畸形和妊娠并发症时,母血AFP 常呈一过性和低浓度升高,多<500μg/L。
2﹒生殖腺胚胎性肿瘤
凡含有成分的胚胎性肿瘤,如睾丸、卵巢、骶尾部或后腹膜恶性畸胎瘤等,甚至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或混合性绒癌等均可AFP 阳性,其中以瘤含量极高。常规泌尿生殖系统检查即可确诊。
通常或癌出现AFP 异常升高的发生率约1%,伴有者其鉴别较为困难。但该病的AFP 浓度多较低,多无肝病或肝硬变背景。X 线化道钡餐和有助于鉴别;B 超和CT 检查不难排除癌。和癌转移至肝脏时,CT 扫描常为散在多个结节,B 超图像有时呈“牛眼征”。
其特点是可有明显的肝脏酶学增高而无明确肝内占位。AFP 与ALT 关系有助于鉴别:①AFP >500μg/L 时,应多考虑;②AL T 数倍与正常值伴AFP 低浓度上升,则肝病活动可能性大;③AFP 与AL T 动态曲线相随者,肝病活动可能性大;④分离者,即AFP 上升而AL T 下降,则可能性大;⑤AFP 异,此基于与肝病的AFP 糖链结构不同,与植物凝集素反应时有不同亲和性。
有报道活动期约67%病人AFP >50μg/L,绝大多数呈低持阳。特别是肝肿大明显、质硬偶有结节或在右肋缘处造成“占位性病变”假象时,与鉴别困难,且多合并则更增加鉴别困难。参照上述的AFP 和AL T 动态曲线分析有利于的。有时需依靠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肝活检、甚至手术探查方可鉴别之。
多见于3 岁以下的婴幼儿,多不伴有。肿瘤多为单发,直径在10c m 以上,质硬而较脆。以上为主要表现,一般情况好。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纳差等症状。AFP 阳性率可达90%~100%。B 超为低回声块伴声晕,边界清楚。CT 为低密灶,部分可见钙化灶。
(二)AFP 阴性的鉴别
1﹒肝内占位性病变
(1)肝 该病以女性较多见,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一般情况好,多数无或。肿块虽大但多无肝功能异常。B 超显像示边界清晰的网络状变化,有时可见血管进入;CT 扫描呈延迟强化;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明确填充。
(2) ①与未液化的鉴别:多有、高热,无或背景,无肝炎病毒的依据。B 超显像示病变呈低回声,边界多模糊,无声晕;CT 检查平扫呈低密度病灶,周边强化明显,接线明显。②已液化的鉴别:主要是与伴中央坏死相鉴别。后者壁不规则。
(3) 主要指非寄生虫性。该病病程长,可多年无明显变化,无肝病史,一般情况好,多无肝功能异常。B 超和CT 检查示液性占位,壁薄。与伴中央坏死的难以鉴别时可行B 超引导下肝穿刺可证实。者表现为肝肿大,肝内无数相连的囊肿,多伴有。
(4)肝包虫病 影像学检查示肝占位性病变,易与混淆。本病有牧区牛、羊接触史,病程长,一般情况好。肝脏肿块呈球形,有囊性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包虫皮肤敏感试验和阳性。B 超多有特殊的征象如囊中囊改变。
(5) 临床少见,至今国内仅有百余例报道。由于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影像学的肝内占位征象的多样性,使术前较困难。对B 超和CT 等检查有肝内占位病变,病人有肝肿大伴有肝外结核病或慢性肝肿大伴、血沉快、肝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而AFP 阴性时,应考虑到的可能。B 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或腹腔镜直视下肝活检常能提供准确的。少数病例仍需剖腹探查,以明确。
(6)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某些致炎因子作用于肝脏后,发展成一种病理形态的改变。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少数病人出现上腹部隐痛、等。B 超属低回声实质占位,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匀,直径多<5c m。CT 多示混合密度或低密度病灶,不均强化。
(7) 为罕见的先天性肝脏肿瘤样畸形,多见于幼儿。肿瘤常发生于肝包膜下,多为单发。早期无症状,随肿瘤增大,上腹部可扪及肿块。影像学有一定帮助,常在手术后病理确诊。
(8)局限性脂肪肝 少见,为脂肪肝病变呈孤立性结节,局限性分布,脂肪结节周围界限清楚。外观多呈黄色,无包膜,好发于肝包膜下,结节周围肝细胞一般无脂肪浸润或仅有轻度脂肪变。B 超呈强回声,CT 呈极低密度病灶。术前困难。作者遇二例,均为女性,肿块达10cm,血脂水平不高。一例手术完整切除,病理示脂肪肝,部分区域癌变;另一例经肝动脉造影排除肝占位病变,多次B 超引导肝穿刺活检符合脂肪变。
(9)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 H)常为孤立性结节,大多数直径小于5c m,一般为黄褐色或浅棕色,边界清晰无包膜。可能与发生FN H 有关。
(10)肝细胞腺瘤样增生(adenomatous hyperplasia,A H)发生于尤其是硬化的肝脏,常合并有,已证实是的癌前病变。有报告,在肝切除的病例中,约20%合并有A H。A H 呈圆形或椭圆形,可突出于肝表面,多为单发,亦可多发,直径多在1~3c m 左右,也有>4c m 者。A H 的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往往难以与小鉴别。B 超显像上A H 可呈低回声,等回声,边界清楚。CT 平扫与增强CT 的检出率均较低,且多无碘油沉积,而小则有碘油沉积。因A H 呈少血,而90%的小为多血,肝动脉造影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11) 鉴别较难,以下可能有助于:①女性多于男性;②可有多年历史;③常无肝病或背景,HBV 与HCV 常阴性。
(12)肝 包括、血管、血管平滑肌、肝局灶性脂肪化。比较少见,可发生各个年龄,以成人多见。无嗜酒及肝炎史。临床多无症状,或仅轻微右上腹不适。大多数为单个病灶。B 超呈极强回声,CT 呈极低密度。
(13)肝畸胎瘤 甚少见。绝大多数为婴幼儿,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块,一般无自觉症状。分化成熟者成良性,常呈囊性,分化差者可转变为恶性,常为实质性,大多为混合性。X 线平片和CT 常见钙化、牙齿和骨骼样结构。
(14)继发性 大多有肝外原发癌的病史或存在,多无,HBV 常阴性。影像学检查示肝内多发病灶、B 超可呈“牛眼征”,动脉造影示血管较少。详见本章第二节。
(15)纤维板层型(fibrolamellar carcinoma of liver,FLC)是的一个特殊类型,不伴有或。癌结节切面呈灰白色,少数肿瘤中央可见星状纤维瘢痕,瘤内常有钙化灶。多见于青年人,男女大致相等。临床病程较为缓慢。血清AFP 正常,而血清维生素B12结合力以及血清紧张素升高。可见瘤内钙化灶,此在普通中很少见。B 超显像为混合性或等回声,CT 为低密灶,血管造影示多血管肿瘤,动静脉瘘很少见。行肝动脉碘化油注射后CT 扫描,FLC 可见碘化油积聚,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无碘化油积聚。
(16)肝囊腺癌 少见。多见于中年女性,大多数在30 岁以上,多数肿瘤较大,在3.5~25c m,平均10c m。肉眼观察单发性多囊腔是其特征,囊腔内壁有大小不等乳头状赘生物突起。常见症状为上、、腹痛及纳差、、。检查可见,触及肿块,表面光滑,有囊性感。B 超和CT 示囊性多房性肿块,肝动脉造影可见成簇的异常血管分布于囊壁中,延迟扫描可见分隔囊壁内有积聚。肝囊腺瘤囊壁乳头状赘生物少见且小,囊壁较光滑。
(17) 原发性非常少见,由消化道等脏器类癌转移至肝脏的转移性类癌比较常见。肿瘤可单发或多发,最大者可达25c m,有包膜,切面呈灰黄色,很少伴有。肿瘤巨大时可出现囊性变,囊内为血性液体。早期可无症状,肿瘤较大时出现肝区胀痛、纳差。上腹部可触及光滑的肿块。部分病人可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肝动脉造影可积聚碘化油。
(18)肝肉瘤 很少见。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肝脏,如、、、、、、Kaposi 肉瘤等。临床表现以上腹部隐痛或胀痛和肝脏肿块为主,但缺乏特异性,肿瘤多较巨大,生长较快。除无肝病和背景和HBV 与HCV 阴性外,AFP 测定阴性。影像学检查示常为较均匀的实质性占位。血管性肉瘤可因表浅肿瘤结节破裂而引起。术前困难,确诊一般须取决于病理检查。
2﹒肝外病变
(1) 病人发生或腹部能扪及肿块时可与相混淆。胃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化道和纤维能够明确。转移至肝脏时,B 超图像有时呈“牛眼征”,CT 扫描常为散在多个结节。有时可见胃小弯侧癌肿侵及肝左外叶并相融合时,在影像学上难以鉴别。此时并活检能有助于。
(2)癌 一般来说,有梗阻性或左上腹肿块,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胰体癌不困难。当癌肿较小早期发生时,灶与原发性难以鉴别。此时病人可无癌的临床表现。阅读肝CT 片,特别加层片,肝内多发结节时,仔细观察的形态及实质改变,特别是体尾部,可寻找到小的原发灶。鉴别困难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
(3)结肠肝曲癌 病人常有、、等症状,当可触及肿块时可与右半肝相混淆。不同点是本病病人常以全身症状为主,如、等,多无,粪潜血试验阳性,部分病人可有腹泻和交替。钡灌肠和纤维有助于。
(4) 初可表现为上腹或右季肋部疼痛、减退、和发热等,特别是当肝肿大和右上腹部出现肿块时,易与混淆。但大多有长期的慢性病史,多合并有。早期表现可类似于的症状。B 超和CT 检查、特别是在早期B 超的定期动态观察有助于。
(5)右侧非功能性 临床甚少见。较小的肿瘤仅在体检中发现。较大的肿瘤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和疼痛。B 超、CT 和尿路造影,以及腹可观察到肿瘤部位、大小、与肾的关系以及肾受压偶移位等征象,对明确很有帮助。
(6)右 当癌块较大在前腹壁能扪及时可误诊为。不同点是有间歇无痛肉眼,可有腰部钝痛或隐痛。X 线平片、静脉尿路造影或逆行性肾盂造影可显示肾呈不规则性增大、肾盂受压或缺损。CT 检查有助于。
(7)腹膜后 主要是指右上腹腹膜后孤立性。我们曾遇到一例,17 年前曾因行根治术,半年前发现右上腹肿块,呈进行性增大。B 超示肝尾状叶处椭圆形肿块,CT 检查见第一肝门后方肿块,与肝尾状叶难以分辨。手术证实为腹膜后,位于第一肝门后方并向上延伸。病理报告为。
(三)晚期的鉴别
原发性晚期病人可出现、等表现,应与有相应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约1/3 的晚期肝人可出现,多呈进行性加重,是此类病人的就诊原因之一,因此需与伴有或以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相鉴别。
(1)药物性肝炎 本病病人因起病较急,日渐加深并,血清AL T、AST、GGT 和等增高,而可与晚期肿块压迫胆管时造成的梗阻性相混淆。不同点是明显而消耗症状不明显,1~4 周前有用药史,肝均匀性增大、无结节感,周围血内嗜酸细胞>6%,AL T 和AST 增高幅度大。停药可迅速恢复。B 超和CT 检查未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
(2)急性病毒性性肝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梗阻性,可持续2~4 月,可伴肝脾肿大。但全身症状较轻,肝功损害不显著,检查常阳性,影像学检查肝胆无占位性病变。
(3)原发性 本病常以不完全性性为主要表现,多数病例质硬而难以鉴别。该病以中年妇女多见,病史较长;一些免疫指标可阳性,如抗体、平滑肌抗体、以及Ig M 增高等。B 超和CT 检查有助于。
(1)外伤性肝内出血 多与自发破裂腹内出血相混淆。二者皆有突然腹痛,和。但此多有明显外伤史,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
(2)化道出血 多伴症和,常致化道出血,易与和症破裂出血相混淆。非的化道出血者既往多有或肝病史,肝多缩小,B 超和CT 检查显示肝无占位性病变,AFP(—)。必要时可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帮助鉴别。
(3) 当肝表瘤坏死破裂可引起上腹或右上腹剧痛,或右肝膈瘤小破裂或侵及膈肌而引起肩背放射痛时,常误为或。但平时多有慢性胆道病史,反复发作胆绞痛,发热和等病史。B 超和CT 检查可鉴别之,必要时可行逆行性胰。
温馨提示: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纠错,如果被采纳可以获得一定积分的奖励,积分可以换取浏览资源的权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