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用人,留人,育人

第1页/共3页
挑战极限,激发潜能,全力以赴,成就梦想!
您在忙什么?
有没有人比你的财富多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
如果有,那他也比你忙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吗?
忙什么可以使您的团队工作效率更高?
忙什么可以使您的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
忙什么可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 获取利润倍增密码尽情关注:
《如何选人、育人、用人、留人》
--建立人力资源系统,打造干部梯队
参会对象:
企业总经理、副总、HR
会议地点:老崇文区大宝饭店二层
地铁5号线5号线B 口出,东行100米坐116,,34路等
(到北京体育馆站下车)前行至火车桥洞红绿灯右转即到。
会议安排:
8:00- 8:30
签到入场 结交人脉
9:00- 9:10
主持人交流互动
主题一:用心的经营和培养员工(企业接班人如何培养);
人、用人的四大黄金法则;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储备
休息交流时间
主题二:如何建立人力资源系统,打造干部梯队。
绩效考核系统、团队沟通系统、企业文化系统实战技巧—沙盘演练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中国--郎友会
华兴汇河集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SOHO 现代城1号楼2807室
邮编:100050
华兴汇河集团公司
李训然老师官方博客:.cn/lixunran310
第1页/共3页
寻找更多 ""您的当前位置:&>&
识人、用人、育人、留人 做个好管理者
  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
  识人、用人、育人、留人,知道什么是自己人,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官,只要把这五点搞清楚,就一定能做一个优秀的一把手。即便不是一把手,也能明白该如何做一个管理者。
  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从识人、用人、育人、留人、自己人等五个角度出发,谈人力资源建设,对于干部管理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谈识人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我们习惯说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但大家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前提,就是如何去识人。善用人才首先要识人,善任以识人为前提,不识人不可能善任,不识人只会盲用。
  古人常说“一人兴邦”,看起来好象有点言过其词,但看准一个人,对事业、对国家都是有益处的。准确客观地认识一个人,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唐朝大臣韩幌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这个人在在韩大人面前表现得很不爱说话,也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且脾气也很古怪。他的表现令介绍人在旁边感到十分尴尬,认为他肯定没有录用的希望,不料韩幌却留下了这位年轻人。因为韩幌从这位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之后,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很少发生库房亏空的事情。
  古今中外,在识人不当上翻船的大有人在。大家一定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最后赵本人也死秦军杀死,赵国随后衰退灭亡。这是一个典型的没看透人的人力资源案例。
  关于如何认识一个人,三国时的诸葛亮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观”: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目的是通过听他一些大是大非的判断来了解其价值取向。二、穷之以辞辩观其变。和一个人就一些相关的争论性话题进行争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开阔,是不是有团队精神之类的。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通过征求其谋略意见来了解其知识水平。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通过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情况来了解其胆识。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通过其酒醉后的表现来观察了解他的本性,酒这个东西,只要一多,就必然暴露一个人本质上的东西。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来观察是否廉洁,太热中物质的人是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的。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委托其办事来考验他是否守信用。能通过这七关的人,基本上就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人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李构就提出了“识人五法”,即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居视其所亲,这就要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和正直的人为友,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富视其所与。一个人富有了,就看这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吃喝嫖赌,贪图享乐,则玩物丧志,不可用。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发达的时候,就要看他的处世态度,是谦虚谨慎,还是牛气烘烘。要知道一个人在事业低迷时期,是不会出现张扬而暴露自身这方面缺点的,一个地位低下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谈平易近人呢。窘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其实,对于拿不拿不义之财,出卖不出卖良心,不仅仅是穷和达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的操守问题。古语就有“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记不得是哪个电影上说的了:有钱人一定都是好人吗?其实无论达或者穷,都不能出卖自己的良心。如果为了一些利而丢弃了道义,到死都会考问一个人的良知。
  进一步说,如果真想识别清楚一个人,不仅要看诸葛亮和李构说的,还要看其过去的业绩。是通过合法经营赢得了成绩?还是靠投机取巧或者吹牛得来。有很多人在自己做的不怎么样,但很会总结,很会汇报,做三分,汇报七分,最后满分。更要把人放在一个阶段来看。时期的不同,需要的人才就不同。比如说一个善于打仗的将军,未必就是和平年代治国的栋梁,毕竟历史的需要不同。
  看清楚一个人,主要办法是必须让他经历一定的时期的考验。这时期可能是一年、两年,或者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一句话,日久见人心。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朝庭重用外戚,王莽之姑姑王政君贵为皇后、而皇太后、而太皇太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家几乎人人都骄奢淫逸,只有王莽,粗布陋衣,淡茶糙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爵位越尊,待人处事越是谦恭有礼;并分散自己的车马衣裘,救济手下的亲信宾客,家里所剩无几,被广被称赞。王莽后来位极人臣,然其谦恭、俭朴、忠诚、克已等种种美德未曾稍减。以后,王莽“翅膀”逐渐丰满,终于在朝野一片称颂声中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他毒杀了十四岁的平帝,挑选了二岁的刘婴做儿皇帝,自己当起摄政王,还嫌不够,最后干脆自己篡汉,做了十五年的皇帝。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王莽在没篡位前死掉,中国历史上肯定又会出现一个治国良臣,他也定会风流千古。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不仅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即便是看准了,更要用对人,并把人用对地方。《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在登上皇位时,就自己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楚霸王项羽的原因时说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出谋献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取得天下者也。”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把韩信、萧何、张良的工作岗位换一下,还会有西汉大业吗?
  最后,在识别人才上,一定要注意一点,识才最难识别“马屁精”。古人云“大奸似忠,大诈似信”。事实上,那些善于恭维、奉承、拍马屁、背后说人坏话的人正是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而那些能够经常提出批评意见,指出缺点与错误的人,却是对事情最有帮助的人,最可贵的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擦亮双眼,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来。
  正如汉高祖刘邦,一个领导不一定样样都行,样样才干过人,但他必须善于识人、选人、用人。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
  谈用人
  有一个寓言叫《西邻五子》,说的是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西邻将质朴的儿子安排种地,将机敏之子安排经商,让双目失明的去卜卦,令背驼的搓麻,安排跛足的纺线。结果,五个儿子都得到了发展。
  《西邻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用人需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毛泽东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是两件事:“出主意”和“用干部”。而怎么用人,用人的什么都值得每一个管理者认真考虑。用好人,无论是治国还是管理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李世民在谈用人之道时候,打了比喻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具体到用人,他说“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的用人观和西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世界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象李世民这个的“木匠”。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这样好“木匠”。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张苍为秦御史,曹参是狱椽,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叔孙通为秦待博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夏候婴、陈平等皆一般,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人尽其才,物尽其力,用其所长,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权限,这些人都成了刘邦的重臣,忠心耿耿为刘邦做事,最后形成了“刘家帮”,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清朝有个军事家叫杨时斋,这个人的特长就是用人之“短”。杨曾说:“军营中无人不可用:既如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守放炮坐;瞽者,让其伏地远听。”杨这样做是因为,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泄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添词造语;跛者艰于行走而善坐;瞽者目弱而耳聪。的确,在我们平常人看来是短处的一些属性,在擅长用人的手里,却成了长处,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用人需要用自己人,短时间内,用自己人好处多多。但如果能把敌人和对手用好,那也是非常见功夫的,有时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隆庆六年,穆宗皇帝病殁,万历皇帝即位,高拱任内阁首辅。高拱与张居正俩人都很有才华,张居正结纳秉笔太监冯保,排挤高拱,并顺利地升为内阁首辅。张学颜、殷正茂等都曾是高拱手下的重臣,但张居正任命殷正茂为广东提督,平息了地方动乱和海盗的侵袭;任用张学颜为户部尚书,让其主持会计,实施田亩清丈,颇有成绩。张居正心胸宽大,不计个人恩怨。他曾说过“为国家爱养人才,不敢以私意用舍。”张佳胤和高拱关系密切,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也是有名的能臣。他在应天府担任巡抚时,怕遭到张居正的报复。办事有些消极,张居正接连去过两次信劝慰,他才打消疑虑,认真为朝廷办事。
  长处和短处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用适时用好需要的是对火候的把握上。义薄云天是关羽的一个长处,正是这一点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武圣”的地位。但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就是利用关羽“好义”这一弱点,安排他去华容道截击曹操,最后上演了“捉放曹”这一幕大戏。其实,依当时的局势,曹操失败被杀,孙权收拾完曹军后,反过头来就会铲除刘备。而这种事情,作为高管人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诸葛亮如果派张飞和赵云其中的一个,去了肯定会把曹操斩于马下。关羽曾经在曹营,曹对其有恩惠,而关羽又有“好义”的毛病,去了把曹操给放了也就没悬念了。于是,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用人长处也好,用人短处也吧,用敌人也中,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用人环境。曾国藩在主政两江时,很多乡亲好友前来投奔他,但他都是给足盘缠要他们回去。他说:好马劣马不能同槽喂食,否则好马也会变劣马。我的两江总督府是一个人才府,如果平庸之才也进了人才府,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寒心而走人。
  曾国藩的高明之处,是敢于推荐自己的手下担当重任,甚至与自己平起平坐。左宗棠曾在其帐下参赞军务,李鸿章是其学生,当曾国藩感到这两个人都有独当一面的才能时,便向朝廷极力保荐他们担任巡抚。当李鸿章经他保荐离开时,曾国藩将自己的一支精锐部队调拨给他,以利于他在异地迅速打开局面。左宗棠经过他的保荐,不出两年就升任闽浙总督,与他平起平坐了。
  用人标准是一个不能不谈的话题,在干部的选用上,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让上级放心,让下级有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到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而又不出事。有了用人的标准,再适当注意一下用人的理论和方法,把握好用人的环境,一个领导眼里就会出现更多的千里马。有了人才,事业想不成功都难。
  谈育人
  “选、任、育、留”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四个环节,各单位往往在“选”和“任”上下大功夫,而忽视了“育”和“留”,尤其是“育”。其实,“育”才是人力资源建设的最关键环节,它关系到“选”和“任”是否成功,和人的最终去留。
  谈育人,首先要知道什么人需要培育。答案只有一个,全部人员都需要培育。在信息传播一日千里的今天,别说是普通员工,即便是高管也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达到与时俱进。尽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发展步骤不同,培育的侧重点会因之而异,但培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培育好了,就会事半功倍;培育不对路,就很难达到学以致用,就不会对工作有帮助。
  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是和企业发展战略分不开的。很多培训看起来是同步进行的,但侧重点还是有差异的。如果企业致力于量的扩张,在人力资源上,就要侧重于高管和技术层面的人才储备和培育,以便在铺设机构的时候,有足够的人才可用。如果企业强调质的提升,就要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加以重点培育,做到同步提升。其实,无论企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搞好人力资源的梯队培育都是一件非常重大且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人员培育是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同样是对新人入司教育,对新入司的应届大学生,讲的比较多的是企业的制度文化,比如考勤、设备领取和使用、费用的报销、安全、岗位技能和职责等一些基本常用的东西,让他们知道企业的规矩,少犯错误。对于从兄弟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来的新人,技能已经不是问题,基本稍微讲解就可以胜任,但企业文化的先入为优会造成一些价值观上的不协调。对于他们的培育,则强调的是本企业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和他们以前单位的不同点和优越性,消除价值观上的冲突,入乡随俗,使他们认同并适应,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育人的方式上,除了培训班、讲座、岗位比武、外出学习等外,给培养对象一个挑战性的岗位,给担子,加压力,让其在干中学、学中干,时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培育效果。再者,岗位轮换也是育人的好方式之一,对于一些有发展的员工,一把手往往考虑每隔一段时间,会给其调整一个新岗位,使其熟悉单位的全部流程,这必将为其在以后出任关键岗位埋下伏笔。
  管控,也是一种育人方式,它直接教育人如何在原则面前做到不越位。亲情管理和原则是不矛盾的,作为企业管理者,无论采取什么管理方式,原则是不能丢弃的。这样,对企业和被管理者都是非常有益的。规范的要求构成了大家共同的行为原则,在工作中中规中矩,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企业和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在培育内容上,企业往往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多讲制度、技能、技巧、文化等方面,强调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留住人才,但往往忽视了一种企业历史的教育。“述往事,思来者”。不知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企业没有魂。这就要求新人要像企业开拓者那样,保持创业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再次是学习先辈以陶冶情操。说起当年的开拓者品格、风骨和气节,无人不钦佩,无人不敬仰。今天学习他们这种品德和操守尤为重要。
  要搞好培育,教师非常关键。只有选拔富有威望、知识渊博、有非凡组织才能和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才能提高培育的效果。威望在一个组织中不是级别高就有的,而且一个人品质、学识、做派、能力的集中体现和积累。只要这样的人,才能把企业文化传承下去,别人才能相信。领导的个人魅力对新员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在干部的选拔培育上,经常存在类似的问题。
  能不能把人培育好,用人环境也很重要。你制度文化再好,大家学习也不错,但如果你用人环境有问题,企业照样会出乱子。看一个单位的用人环境,首先看薪资管理,是不是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是不做事拿高薪,或者让一流业绩的拿三流薪水,让三流业绩的拿一流薪水。其次是用人的章法。尽管说在人力资源上提倡“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但前提是亲和仇是有本事的,是忠于事、贤于德的,如果让一个只忠于一把手的外行去管理内行,小牛拉大车,时间长了,也照样会出问题。
  靠非工作渠道升迁,本身就是鼓励企业员工不作为。只要让一个人发现,不用靠努力工作就能升迁或者拿高薪水,那么这个人再也不会去努力工作,开始转为钻营,进而影响一大片,大家效仿,最终使整个企业陷入混乱。这重现身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说教。
  在目前中国各企业制度文化和执行文化建设不太到位的情况下,一把手对育人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育人水平。只要领导重视了,育人的方向、方式、内容、师资力量、用人环境等都到位,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无忧了,企业做不好的可能性就基本没有了。
  谈留人
  中午一个饭局,席间一老板问如何留人,说自己经营多年,手下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就是留不住人。我告诉他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人能不能留住,一把手很关键。尽管是走人的方式各个不同,但具体原因不过以下几种,均和一把手有关。
  一、前恭后倨。在创业之初,为笼络人才,一把手不惜放下身段,对人才送以各种好处,政治上提拔,经济上照顾,生活上关心,唯恐人才流失。等站稳脚跟,事业发达了,跟随的人多了,一把手就开始认为创业初期的人价值不大了,或者说有自己人能顶替了,于是开始怠慢。像当年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一口一个“备”如何,等三足鼎立形成后,再和诸葛亮谈话就是“孤”“朕”如何了。连君主都如此,一个单位一把手还能怎么样?
  二、处事不公。企业经营靠的是人才,需要唯才是举,分配是看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给企业带来荣誉。但囿于这样或者那样关系,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照顾的关系增多,一些关系户充斥单位,直接影响到职务、分配、赏罚的公正性,进而影响一些优秀人员的积极性。再加上考核制度偏差,久而久之,走人也在所难免。其实照顾关系有很多方式,完全没有以牺牲事业为代价来照顾。
  三、班子混乱。在一些企业内部,一把手为了重用某些人才,大胆启用一些年纪轻、资历浅的新人担任主要干部,同时安排一些年纪大、资历深的老同志做助手。这样看起来是重用了年轻人,配备了强大的领导班子,事实上却给年轻干部埋下巨大隐患。像《水浒传》中杨志丢生辰纲就是因为如此,让杨志押送生辰纲,却安排了两个老干部做助手,结果途中每当杨志执行公务时,老干部就出来说三道四,给犯错误的士兵撑腰,最终整个队伍无法调度,丢生辰纲也就没了悬念。
  四、不拘小节。一把手不拘小节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分的不拘小节,让员工看到了不该看到的,听到不该听到的,这就不太好了。工作中需要一把手和群众打成一片,但还要保持适当距离。如果一把手天天和群众喝酒到烂醉,不该说的都说了,不该做的也都做了,时间一长,再优秀的人才也对一把手失去敬畏之心。一起洗过脚的一把手,往往再说什么都不太好用了。一旦风吹草动,大多都是鸟散走人。
  五、度量太小。对手下不能容忍,一般领导对容忍手下的短处,用其长处,都能做的比较好。但手下一旦取得非常优异成绩,领导往往不能容忍其长。穿小鞋、戴小帽、找小事,最终也是不欢而散。
  六、偏听偏信。一把手做到一定的程度,敢于给他汇报的人少了,能听到的真话少了。一般都是一把手喜欢什么,一些人就说什么,弄的上下和谐,其乐融融。做事的人,一般都是低头拉车,很少喜欢给领导汇报,时间一长就和一把手沟通的渠道就不畅通,最终产生人员流失现象。
  除了以上六种原因,一把手的任何细微的举动,都可能让手下心惊,进而影响企业大局。鉴于此,一把手如果真想把人留住,继续把事业做好,就要认真考虑上述问题,管好自己。
  谈自己人
  昨天晚上看戏《四郎探母》,四郎杨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战中被辽掳去,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思母之情涌上四郎心头。但因为战事,没有萧太后的将令不能过关,郁闷之急。公主问明隐情,盗取令箭,四郎趁夜过关,母子终于得见。
  看完这戏,我突然想起在过去的电影里,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一个人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急走,突然一个声音传来:“什么人?举起手来!”“别开枪,自己人。”于是……在戏曲中,铁镜公主是萧太后的女人,是自己人;四郎是铁镜的丈夫,萧太后的姑爷,是铁镜的自己人,也是萧太后的自己人。因为是自己人偷自己人的令箭,所以才那样的巧妙的把令箭给搞走了。
  感觉幸好当时是冷兵器时代,即便是四郎把辽国的兵力配备告诉了六郎,只要辽军防守严密,对整个战争还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如果换了现在,只要六郎知道了辽国的兵力部署,哪怕知道萧太后的一个坐标,一枚导弹或者10分钟的火箭炮发射,萧太后恐怕就没了,辽国也就没了。
  在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这个效应几乎适用于各个阶层、各种场合、不同人群。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在用人方面历来为人称道,但他也喜欢用自己人。宇文士及在入唐以前换过好几个领导,是个拍马屁专家,名声臭得很。有一次唐太宗随口夸一棵树长得好,宇文士及一见,慌忙凑过来围着树夸了好一阵子。唐太宗见了很生气:魏征叫我远离佞臣,我不知道佞臣是谁,刚才一看,原来就是你这小子啊。按正说,既然发现他人品有问题,那干脆不用就是了。事情却不是如此,后来,宇文士及不但没丢乌纱帽,反而一直升迁,最后在公爵位子上寿终正寝。
  还有一个叫权万纪的,擅长打小报告,没事儿就陷害看不顺眼的大臣。时间长了,很多大臣看不惯,给组织去反映,最后权被唐太宗痛骂一顿,降职使用。但权说的很多话毕竟是领导需要掌握的,后来权万纪成了唐太宗的御用特务,经常去监视王爷什么的,最后因为告密走风被齐王杀了。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只要自己想知道的,你告诉我,你就是“自己人”,无论是奸臣还是佞臣,骂归骂,用还是会用的。
  其实,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自己人是没有错误的。尤其是在创业初期,用自己人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沟通,更容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旦事业有成,到了利益重新分配的关口,自己人往往会居功自傲,不愿意按着既定的规则去办事,游历于制度之外,最终走向反面。用自己人,一定要防备自己人反水,站到对立面那边去。因为,自己人更知道自己的缺点,更知道如何去对付你。从1996年到2009年,国安在13个联赛主场中仅输给深圳一场,当时的比分为1比4,而深圳队的4粒入球中3球都是由北京籍球员创造的。而这些北京籍球员都是当年的自己人。
  关于什么是自己人,网络上有“一起渡过江,一起抗过枪,一起同过床,一起嫖过娼”之说。有人说过,看完《色戒》,知道女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状》,知道兄弟也靠不住;看完《集结号》,才知道组织更靠不住。这话听起来很好笑,但仔细一想,对自己人的描述真还是入木三分。近年的“二奶造反”、“情人倡廉”,都已经证明了“一起同过床”的“自己人”是靠不住的。
  前段发生的“张敬礼事件”,又给“一起嫖过娼”的都是“自己人”划上了问号。据人民网报道“药监局内部通报张敬礼的处理决定后,当场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他在"天上人间"被拍到的画面,内容不堪入目。”据熟悉该夜总会的人介绍,包房里肯定不会有酒店安装的摄像头。能够拍到视频只可能是有人偷拍,而这人最可能的就是同行的人。
  什么是自己人,自己人就是能忠诚跟随自己,又能做成事,而且不出事的人。只要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愿意跟随你的自己人就会多起来。如果混的不好,即便是亲儿子,也未必能和你是自己人。这事情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不难找到例证。
[稿源:长江网]
[作者:张洪泉]
[编辑:张亮]
微信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长江互动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鄂ICP证:020001
联系电话:0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 举报邮箱: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2|
上传日期: 12:43:4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人育人用人留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