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推广对方言有什么积极影响

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研究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1. 你的年龄段大概是在*A.15~29岁B.29~59岁C.60岁以上2. 你觉得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大吗?*A.有影响,但不是很大B.很大C.没什么影响3. 你觉得普通话影响了方言的哪些方面*&[多选题]A.语调B.语法C.词汇D.语意其它4. 你觉得在你在讲家乡方言的熟练度上可以打几颗星星(1颗最生疏,5颗最熟练)*A.☆B.☆☆C.☆☆☆D.☆☆☆☆E.☆☆☆☆☆5. 你在使用方言的时候会觉得尴尬吗?*A.会B.不会6. 你觉得你使用的方言和家里的老一辈使用的方言差异大吗?*A.没什么差别B.有一定的差别C.差别很大7. 你在以下哪些场合会更多的使用方言*&[多选题]A.学校或工作单位B.商场、超市C.菜市场D.家里其它8. 你认为是否应该加强保护方言的力度*A.需要B.不需要9. 你觉得以下哪些措施有利于保护方言*&[多选题]A.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如戏曲)B.增设方言节目C.出版家乡发言相关书籍D.开展与方言相关的公益活动其它查看: 7759|回复: 9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国家的语文政策是推广普通话,同时保护方言。
请看下列文章: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时间: 编辑:陈章太
& &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社会上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当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讨论,二是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我搞了一辈子语言学,许多精力用在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及其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些实际感受,现在简要谈谈我的想法,同朋友们讨论。
& & 首先,怎样认识这场讨论。作为语言研究与语文工作者,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儿,因为我们的语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社会这样关注。一般人都认为语言与语言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现在有这么多人参加讨论,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社会关心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语言存在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它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民族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现在这场讨论必然促使大家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语言生活,这是非常实际的。这场讨论还会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理性总结过去的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并继续推向前进。
& & 第二,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很好讨论、认真研究。
& & 1.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 & 2.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大家都了解、看到的客观事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事业发展,交际便利,普通话功不可没。
& & 3.当前普通话是不是已经普及,已经完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显然没有,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我认为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小一些,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如行政、司法、警务、公共服务等,对此大家都能感觉到。尽管我们国家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和实效,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但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加速建设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完善国内统一市场的今天,普通话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推广普通话任重道远,还需加把劲儿!
& & 4.普通话是不是挤压了方言,方言是不是发生了危机,需要“保卫”了?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根据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确定的。长期以来,国家推广普通话一直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方针和做法,在政策上与实际工作中一再申明,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克服语言障碍,让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方言的同时多掌握一种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利社会公共交际;推广普通话不是企图消灭方言,方言不可能人为消灭的,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将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并发挥其作用,为各地人民群众服务。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规定方言可以使用的情况,具体包括公务、播音、艺术、出版、教学、研究等需要使用的,范围相当广泛。至于个人言语活动中使用方言,属于公民语言权利,不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调整的范围,国家不予干涉。国家对方言的态度十分清楚,并在法律、政策、要求上作了明确规定,给方言的使用与发展保留了相当的空间。而在实际工作中,总的来看没有发生限制、挤压方言的情况,没有影响方言的存在与发展,方言在一定领域或特定地区一直在自由使用,没有受到侵犯,方言的变化并未引发危机,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一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实际上方言不需要“保卫”,因此“保卫方言”的提法是不正确、不恰当的,我们不能同意这种提法。如果提“保护方言”,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这样做,从多方面保护方言,为方言提供了相当的空间,相信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必要时还会有所加强。
& & 5.怎样看待方言的变化及有些方言的萎缩或消亡?至于方言的变化,这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事实。方言在长期演变中,因为社会发展、事物变化,以及方言自身等因素,有些适应社会发展等需要的方言会不断增强其功能与活力,成为强势方言,而有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言会逐渐削弱其功能,成为弱势方言,有的还会发生萎缩,乃至濒危、消亡,这是方言进化的客观规律,是古今中外皆然的正常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言的演变、发展或萎缩,主要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兴衰变化的结果,是一个极其缓慢、长久的过程;一种方言的萎缩与消亡,一般要经历上百年乃至数百年,很少能够看到在几十年内一种方言就从社会语言生活中消失了,那怕是其活力很差的弱势方言。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其特点与魅力,凡是使用方言母语的人,对自己的方言都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感情,都深深地热爱、迷恋着自己的乡音,所以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历史名句留在诗史。但是当今社会是大改革大发展的社会,是大流动的社会,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促使语言及语言生活发生激烈的变化。因此,对于方言兴衰演变以及某些方言濒危乃至逐渐消亡的现象,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去看待。当前,有些方言处于强势地位,如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有些方言则处于弱势地位,同普通话相比,方言总体上处于弱势,这虽是正常现象,但值得重视,对方言应多加关注、适当保护,从政策、舆论、措施等各方面,尽可能为方言的存在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更多空间,并尽力延缓濒危方言的消亡,及时记录、妥善保存其珍贵资料。
& &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问题,讨论讨论当然很好很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应当进行更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更丰富、更具体的材料与数据,从理论与实际等方面,把问题弄得更清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上传时间:]
返回首页&&放入收藏夹&&打印&&向朋友推荐&&关闭窗口
2002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版权所有 首都信息发展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京ICP证020345号
[ 本帖最后由 dengjun30 于
17:18 编辑 ]
原帖由 dengjun30 于
17:17 发表
因为社会发展、事物变化,以及方言自身等因素,有些适应社会发展等需要的方言会不断增强其功能与活力,成为强势方言,而有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言会逐渐削弱其功能,成为弱势方言,有的还会发生萎缩,乃至濒危、消亡……
  个人认为,这样说是很不确切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言”是不存在的。它针对的是方言内部普遍存在的多样性的事实。任何方言都有其人自为战和村自卫战的合理性。这一点应该得到学术的承认。相应地说,“适应社会发展等需要”的提法是多余的,甚至是蛊惑人心的。方言的存在和健康成长是不可阻挡的客观过程,是靠人口自然增长实现的。我们不应该替它非正常发展另行制造借口。实质上,这种借口带来了“方言规范化”或“方言标准化”的操作依据。它无视汉语多方言普遍共存的地域事实,强制城镇化大趋势中大量流动人口皈依当地“法定的”大方言。很明显,它是在“合法地”生产一种抵消推广普通话必要性的腐蚀剂。
  方言的存在离不开内部的多样性。这是大方言赖以生存的人间基础,是削弱不了的。
这篇文章是从我从网上搜索来的.编辑是陈章太.未注明作者.
陈章太是1932年在福建永春出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南昌大学兼职教授。
我转载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明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
文章第四点说:
4.普通话是不是挤压了方言,方言是不是发生了危机,需要“保卫”了?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根据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确定的。长期以来,国家推广普通话一直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方针和做法,在政策上与实际工作中一再申明,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克服语言障碍,让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方言的同时多掌握一种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利社会公共交际;推广普通话不是企图消灭方言,方言不可能人为消灭的,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将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并发挥其作用,为各地人民群众服务。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规定方言可以使用的情况,具体包括公务、播音、艺术、出版、教学、研究等需要使用的,范围相当广泛。至于个人言语活动中使用方言,属于公民语言权利,不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调整的范围,国家不予干涉。国家对方言的态度十分清楚,并在法律、政策、要求上作了明确规定,给方言的使用与发展保留了相当的空间。而在实际工作中,总的来看没有发生限制、挤压方言的情况,没有影响方言的存在与发展,方言在一定领域或特定地区一直在自由使用,没有受到侵犯,方言的变化并未引发危机,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一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实际上方言不需要“保卫”,因此“保卫方言”的提法是不正确、不恰当的,我们不能同意这种提法。如果提“保护方言”,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这样做,从多方面保护方言,为方言提供了相当的空间,相信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必要时还会有所加强。
陈章太的观点是:
 一部分方言濒危甚至消失是正常现象。一百年左右大概至少要消失一半方言。
请看下列介绍:
  1932年出生。笔名洪平、梁仁、钟雨、伍青文、H·P等,福建永春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南昌大学兼职教授。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语文》杂志副主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名委员会副主任,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应邀到一些国家或地区讲学访问,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李行健共同主编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1997年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和第三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与许嘉璐共同主编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
编辑本段论著
  主要论著有: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上下册,合作)、语言美和精神文明建设(合著)、永春方言志(合著)、闽语研究(合著)、邵武方言志、大田方言志、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五卷,主编)、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合作)、方言岛、碗窑闽南方言岛二百多年间的变化(合作)、汉语有多少种方言、邵武方言的入声、论闽方言的一致性(合作)、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合作)、邵武方言的语音系统、汉语福建大田方言、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北方话词汇的初步考察、汉语方言地图的绘制、谈谈口语问题、叫卖语言初探、汉语的人名和人名用字、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几个问题、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从汉语的实际出发研究社会语言学(合作)、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中国的语言生活和语文现代化、略论汉字与汉字文化的关系、语文生活调查刍议、再论语言生活调查、语言研究的现代化及其他、我国有多少种语言文字、关于新时期的文字改革问题、对新时期语文工作方针任务的几点认识、关于我国当前的语言文字工作、中国当代文字使用的情况和问题、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总结发言、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等。另有语文评论、语文知识、语文书评、语文书序等文章上百篇。参与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共八种)和“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共十种)。有十几篇论文被译成英、俄、日、韩等文字在一些国际或外国学术刊物上发表。  
 陈章太语录:一部分方言濒危甚至消失是正常现象。一百年左右大概至少要消失一半方言。
  “一百年左右大概至少要消失一半方言”一说我不明白,也不相信。至少前一百年中,大方言没有减少一个。由于方言学认识的发展变化,大方言的数字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如果不分大小方言,任何方言内部都在不断地变迁,既有合并的表现,也有分化的表现。那里的变化几乎无法简单度量和统计,“消失一半”的依据是什么?中国人口从 5 亿增加到 13 亿,在这一自然增长过程中,各方言后备力量也在增加。这一过程本身不会导致方言合并。方言有向共同语靠拢的趋势,即便这一趋势也没有使方言分类的数量有所减少。推普工作(包括文化教育工作)主要是在方言人口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只会生产双方言,无力约束或减少方言各方面的数量。现代社会遇到了人口大量流动的历史过程。人口转移的同时也使方言人口转移。这不但使普通话增长的可能性增加,也使方言交流的可能性增长。后者会使方言消失、减少还是增加,甚至会形成新的方言类型?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跟踪数字,无法做出重要的数字结论。
  方言问题跟濒危语言问题性质很不一样。后者是语种的存亡。前者与语种存亡问题无关。推广普通话并不给方言带来语种问题的威胁。相反,推广普通话起了保护方言多样性的作用,让个性人及其家庭的方言不受大方言势力的侵犯。让语言演进的过程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指更具人性化的客观规律)。
推广普通话是有起了保护方言多样性的作用,但推行时的一些手段,如对小学生训示不说普通话者要罚写和挂狗牌,会使说方言者害怕。
深圳本地话--围头话濒危
深圳:福田村:“围头话”濒危
30年间的激荡,赋予这座先锋城市光荣与梦想,而偏安城市一角的村落,30年间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几许。三位老村支书也说不明白,黄伟光董事长也觉得这个问题太抽象。
记者追问,30年间的变迁,有没有遗憾?黄伟光想了一下,福田村丢失了传统文化,他最害怕失去村子的魂。
村子的魂是什么?几位长者无法概括,但他们细数着已经逝去的深圳河中赛龙舟,早已拆除的祠堂,正在丢失的深圳本地话———围头话,还有不愿再留守村内而散去的本地人。
“我们是正宗的深圳人,讲的也是正宗的深圳土话。”三位老村支书说,本地特有的深圳围头话,虽然属于粤语系,但其中许多俚语却是本地特有,就连广州人也听不懂。
但令老人们遗憾的是,现在的儿女,已不再愿意用围头话跟老人交流,而到孙子辈,则已经不会讲本地话,因为在学校和社会上,他们早已习惯用粤语和普通话交流。
黄伟光董事长甚至预言,围头语系,正在不可逆转地消亡,“孙子辈就已经听不懂这门语言,这门语言必定走向消亡。”说到这,黄伟光忍不住拍大腿,心生痛感却又无力回天。
[ 本帖最后由 dengjun30 于
19:42 编辑 ]
沙咀村,欧姓,在家里还保留说围头话。
不知道深圳的方言工作者是否曾经去找沙咀村欧姓的人进行方言研究和记录。
Powered by -& 您现在的位置:-> -> -> -> -> 正文
对推广普通话的几点认识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13-09-09 09:01:37 
&&&&&&&&&&&&&&&&&&&&&&&&&&&&& 对推广普通话的几点认识
&推普宣传周九年了,国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如何呢?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两年前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约为53%,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约为86%,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约为5%。
&&& 我们的推普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
&&& 一、一半国人不会说普通话的社会现实
&&& 上述调查中显示,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场合越正式,使用比例越高。在家庭中最常使用普通话的比例约为18%,而在单位最常使用普通话的比例约为42%。目前,方言还是家庭成员最主要的交流语言。多数人学普通话最主要的困难是“周围的人都不说,说的机会少”和“口音不好改”。
&&& 也就是说,目前仍有将近一半的国人不会说普通话。
&&& 作为一种以“约定俗成”为重要特征的文化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的形成对使用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一旦形成,转换起来非常不易。而且方言之间隔阂、分歧大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现实,因此普通话的“通用”程度不高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多年、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年年开展的今天,上述普通话的使用状况应该说是不太令人满意的。
&&& 是什么导致了“近一半人不能说普通话”这一现实?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主观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值得我们关注。调查显示:“多数人学普通话最主要的困难是‘周围的人都不说,说的机会少’”――显然,普通话使用的语言环境的缺乏、相关制度建设的不完备,也是造成普通话“不普通”的重要原因。
&&& 从特定群体的语言规范来看,依照《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机关、教育机构以及广播电视等公共行业都有使用普通话的义务,甚至规定“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情况进行培训”。然而,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在现实中,这些语言使用制度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公务员招考中,有些地方还没有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做出明确要求,相应的公务员普通话测试也才刚刚在我省开展。
&&& 从促进普通话推广的机构来看,专职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大普通话的推广力度,制度乏力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 二、我国是个方言大国
&&& 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每种方言又包含若干种次方言和土语。我国地方方言种类的复杂、多样,造成了在学习和运用普通话时难度加大。在我国七大语系的方言中,除了80种较大的方言语系之外,还有上万种不同发音。在长江中下游,有很多农村即使仅几步之遥,村民的口音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地方方圆一百里就能有一百种口音。
&&&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在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过程中,难度加大了不少:全国各地方言发音基础不同,有许多方言中“h”和“f”不分、“n”“l”不分、还有一些地方前后鼻音分不清、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普通话推广的最大瓶颈。
&&& 对于广东省的情况来说,方言复杂的程度和江浙是有一比的。现在经过数年的大力推普工作,教师公务员和部分窗口行业已经形成考普通话、学普通话的气氛,但是考、用分家的现象却阻碍了进一步推广普通话的障碍。即使拿到证书的,相当多的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仍然在使用地方方言。所以推广普通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三、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是一对生死冤家吗?
&&& 在推普过程中,相当多数的方言使用者都有一种看法,认为推普就是要消灭方言,这是何其荒谬的看法啊!
&&& 我国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以民族语言为依托的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特性。同时,拥有10多亿人口的汉民族,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也形成了种类多样、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
&&& 我国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为坚持语言的平等及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根本上保障了各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使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各民族语言的使用作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
&&& 其实,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使人们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学会使用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
&&& 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是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方面是有法可依的。2000年10月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规定了学校、国家机关、广播电视和出版物,以及公共服务行业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法律责任。要注意的是这部法律同时也规定,在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也可以使用方言。
&&& 因此,推广普通话是要在全社会实现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双语”环境,在正式场合让普通话扮演主角,方言退居二线。这对于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增进亲情乡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是没有丝毫妨碍的。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尽管他们的民族共同语早已普及,但方言至今仍然普遍存在,说明推广共同语决不会使方言面临消失的危险。把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9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襄汾政府门户网”。咨询电话:
?站内搜索?
?热点排行?
主办:中共襄汾县委宣传部 @ 版权所有
承办:襄汾县新闻中心  山西襄汾县政府门户网 
维护管理:襄汾县新闻中心 纠错电话: 新闻热线:
晋ICP备号 技术支持: 网站编辑部邮箱:提倡说普通话,还有必要推广方言吗?
日&&07:50:48&&&&
与三有缘:在提倡说普通话的今天,还有必要推广方言吗?
(以上投票结果截止于日9:41)
&&& “方言”之所以称之为“方”,主要是其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也即是地方性。而普通话不言而喻是更广大区域内人们交流最直接、最便捷、最好的媒介,可以说普通话承担着任何方言都无法承担的重担,所以推广普通话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 杭州现在是几百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杭州方言受到了南腔北调的影响。那么在杭州市民来源广泛且复杂的今天还有必要推广杭州话吗?
网民观点:
孤帆叠影:杭州人当然要说杭州话。
阿福.:方言方言就是地方的语言,需要保护。
hsll:历史文化,民族脉搏。
来源:杭州网论坛&&&&作者:与三有缘&&&&编辑:徐君&&&&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法律顾问: 郑金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话与方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