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空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气的饱和度越高,水分越

商品学: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水蒸气饱和度弱时,商品吸水性越强还是越弱?_百度知道
商品学: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水蒸气饱和度弱时,商品吸水性越强还是越弱?
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水蒸气饱和度弱时,商品吸水性越强还是越弱商品学
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水蒸气饱和度弱时,商品吸水性越强还是越弱商品学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然是弱啦,这还用问吗?
该湿度环境下的商品本身的含水量小,吸水性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相对湿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空气湿度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水蒸气含量还是指空气含水量?比如下雾或下雨时,空气中的水份含量很大,这算不算空气湿度大?还有,有时天气预报说湿度大,往窗外一看就感觉雾茫茫的,可是有时看起来能见度不错,可是天气预报说湿度82%,所以恳请专业人士能对空气湿度、空气湿度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态水、能见度和关系给一个澈底的解释说明。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空气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在此意义下,常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较湿度、混合比、饱和差以及露点等物理量来表示;若表示在湿蒸汽中液态水分的重量占蒸汽总重量的百分比,则称之为蒸汽的湿度。空气的温度越高,它容纳水蒸气的能力就越高。虽然水蒸气可以与空气中的部分成分(比如悬浮的灰尘中的盐)进行化学反应,或者被多孔的粒子吸收,但这些过程或反应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相反的大多数水蒸气可以溶解在空气中。干空气一般可以看作一种理想气体,但随着其中水汽成分的增高它的理想性越来越低。这时只有使用范德华方程才能描写它的性能。
理论上“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与空气的成分本身无关,而只与水蒸气的温度有关。在同一温度下真空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实际上是一样高的。但出于简化一般人们(甚至在科学界)使用“空气中溶解的水蒸气”或“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这样的词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使用这些常用的词句。
假如饱和的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和空气中有凝结核(比如雾剂)的话(在自然界一般总有凝结核存在),空气中的水就会凝结。云、窗户玻璃和其它冷的表面上的凝结水、露和雾、人在冷空气中哈出的汽等等许多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偶尔(或在实验室中人工造成的)水蒸气可以在露点以下也不凝结。这个现象叫做过饱和。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空气水饱和度和降水关系 为什么
TD哥哥158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是否降雨跟空气水饱和度并没有太大关系,因为降雨的情况只发生于冷热空气相碰时,简而言之风向才是降水的主导因素.但空气水饱和度和降雨量有关,因此沿海地区降雨量就比内陆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置于大气中的水 大气中是不是有跟它相等的化学势的水蒸气?这样水为什么不会蒸发完啊?
小小金045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水分子的化学式:h20一个水分子含有两种不同的元素;氢和氧.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4×10-10m 它的体积是π/6(4×10-10)m3=3 ×10-29m3尽管水的行为复杂又独特,它却是又小又简单的分子.它由两个氢原子分别和氧原子键合而成.
水分子的三个原子形成104.5度角.每个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键,叫共价键,通过分享一对电子形成.应当指出,一对电子的共享程度并不均衡.氧比氢更需要电子(这种特性称为负电性).换言之,氢原子和氧原子键合时,在这个过程中共价电子主要在负电的氧原子周围运动.因此,共价键氧的一侧带负电(-),氢的一侧带正电(+)(高中物理课本就介绍过电子带负电).
如果水是线性分子,这些电荷就无关紧要.这种分子应该对称.
(为了检验水等由三个原子组成的分子的对称性,画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穿过分子中部.如果分子对称,上下、左右看上去都应该一样.)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负电荷周围,作用相互抵消.只有一个电荷中心;分子为无极分子.
但是水分子为非线性,呈角分布,因而差异很大.
因为呈角分布,因而分子不对称.在负电荷周围,正电荷不均匀分布.作用不能相互抵消,两者都有自己的电荷中心.分子有正负极.这是有极分子,化学家称为偶极子.事实上,水是一种特殊的有极分子,其有极属性比几乎其他所有分子都明显.
因而水分子呈非线性,且呈角分布.这方面哪怕稍有差池,生命就不会存在.黏在一起
因为偶极子有正极与负极,活像小磁铁.分子的正极吸引邻近分子的负极,从而分子黏在一起.蜂蜜黏性大,就是这个原因.图5为水分子相互吸引的示意图.
用虚线表示吸引,因为偶极子间相互吸引涉及氢原子,故称为氢键(氢键表示含氢的有极分子间的相互吸引.氢键比水分子内氧与氢两种原子间的共价键弱).水分子因其有明显的偶极子属件而由稳固的氢键结合在一起.它们趋于牢牢地粘在一起.牢固到什么程度?用一个医药用的滴管,将水滴小心地滴到硬币上.在水尚未从硬币边沿溢下来之前,数一下硬币上的水滴数.
为了用别的方法演示水分子的黏性,在两个玻璃杯或茶杯中分别装上油和水,尽量将它们放平(和平面平行),分别在两种液体上轻轻地放一个用密度比水和油大得多的钢制成的小纸夹.纸夹本应沉入液体中,但事实是它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是在油上浮着.
其实,纸夹浮在水面上并非因为有浮力,或两者存在密度差异,而是因为水有黏性,水面上的分子粘在一起构成透不过去的覆盖层,叫表面张力.将纸夹往水面下压,纸夹就会沉下去.
黏在一起的分子形成固体和液体.为了使分子不黏在一起而相互分开,并变成气体,必须向水中增加大量的能量,通常都通过加热.就是说,水的沸点高,往往呈液态.必须将水温提高到212°F(100℃),分子才能有足够能量克服氢键的强作用力而分开.温度在32°F(0℃)和212°F之间时,水为液体.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的水全年多半为液体.
但是如果水不呈角分布,无极性,而不是有极性,就不会很黏,水的沸点将特别低.如果水无极性,估计在-85°F(-65℃)就会沸腾,那么在地球的所有温度下水都应该是气体.
实际上水是液体,水分子呈角分布且有极性,而不是呈线性分布且无极性,因此水成为生命的源泉.生命的灵丹妙药
地球上的生命经过了复杂的分子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叫化学演变(参见《地球生命的起源》).这一过程涉及许多不同混合物的混合和反应.这时,液态水是任何物质无法与之相比的最好物质,它能溶解物质,提供相互碰撞和反应的介质.水被称为万能溶剂,尤其适合溶解生命世界中的许多物质.如果没有液态水,生命肯定进化不了.生命在进入陆地之前在海洋中产生并生存了数亿年,也充分地证明水的重要性.
生命茁壮成长的地球,有水行星之称.液态水覆盖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重量约15×1017吨(共有28×1024滴).
其他行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火星上极其干燥,没有生命,尽管火星表面受侵蚀的沟渠表明水曾经在火星表面流动,也说明火星上可能有过生命.月球极其干燥,并因为其他原因而没有生命存在.水星也是如此.金星也因为温度很高,不可能有液态水,也不存在生命.在金星上,铅也会熔化.这是一颗名副其实的气态巨星.冥王星则是个大冰球,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液态水对生命的起源与维持都至关重要(只需喝一杯水,即可得到证实).
有人一直有些似真非真地将生物说成“一袋酶”.这说明生物的机体极其复杂,井然有序.一次必须完成上千种不同的化学反应.酶协调并加速这些反应.要是没有酶,很多反应会十分缓慢.水这种介质特别适合酶的工作,任何其他一种液体都不能像水那样充分溶解许多物质,并促使它们反应.事实上任何其他液体都没有类似的功能.水在生命体大量存在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所有细胞中,水占70%~85%.在人体体重中,水占60%;在人体的大脑中,水占70%.在人体的骨头中,水的重量占20%.人的体重正常为150磅(68公斤),其中水占40夸脱(38升).
水很容易流动,这一点显然有别于油和奶油冻等黏稠液体.水容易流动,而且溶解力很强,因而它是一种很好的运输和循环流体.在血液中,水占93%,可溶解营养素、激素和代谢产物,在人体细胞中循环.
水蒸发时还带走相当一部分热.人发烧与出汗时,皮肤将汗水蒸发,带走热量,使人体降温,水是人体的冷却剂.
水还有比热高的特点,能很好地稳定温度,升温与降温都不很容易,因而人的体温能稳定在98.6°F(37℃).水的温度稳定效应在生物界以外也有重要应用.水与气候
陆地的比热较低,升温和降温都比水快得多.因此内陆地区四季的温差比沿海地区大.例如,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和西伯利亚维尔霍扬斯克的海拔和纬度相同,日常的阳光日吸收量与强度相同,因此它们的气候,特别是温度,理应相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雷克雅未克位于冰岛南海岸,临近大西洋,年温差只有20°F(11℃).维尔霍扬斯克在亚洲大陆内陆,年温差为120°F(67℃).水的温度调节效应在美国也很明显,奥马哈和内布拉斯加等内陆城市的年温差比加州洛杉矶等海岸城市大.水的异常现象
多数物质受热时密度减小(将物质的紧密度或将分子挤压在一起的程度看作密度最为方便),以一块铜币为例.铜币受热时,铜原子运动加快且扩散.铜币所占空间略有增加,密度减小.继续加热直到最后熔解.液态铜的密度肯定比固态小.液体铜受热,其分子继续扩散,密度越来越小.几乎所有的纯物质都按照这一规律,但水例外.
水在50°F(10℃)时为液体,我们将水冷却,而不将其加热.据推测,水冷却时,分子运动减慢,相互靠近,水的密度增加.但在39°F(4℃)时出现了反常现象,将水进一步冷却时,水分子开始扩散.32°F(0℃)时,水凝固,水分子进一步扩散,体积增加近10%(在温度低于“凝固点”的地区,必须往汽车水箱中加入防冻液,就是这个原因.一旦水凝固,会将汽车的发动机组胀破).也就是说,39°F水的密度比32°F时水的密度大.任何温度下,液体水的密度都比冰的密度大.冰块在水面上漂浮,就是这个原因.这一反常现象,归因于冰中的水分子形成一种相当开放的晶体结构.溶解时,这种开放结构崩溃,分子进一步聚拢,加大了物质的密度.这种开放结构只有在水温达到39°F时才完全崩溃.
水的反常现象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产生有趣的影响.例如,季节变化时,湖泊和深的池塘发生的变化.冬天来临,气温下降,湖面的水受冷,密度加大而下沉,下面的温度稍高的水上升又被冷却.温度在39°F以上时,水受冷会下沉.由39°F降到32°F时,水的密度减小,停留在表面,最后凝固成冰.水体自上而下凝固.而几乎所有其他液体是自下而上凝固.
湖泊或池塘中的水,自上而下凝固,即使在气温低于32°F时仍能保持液态.水面的冰起了热障的作用,将下面的液体同上面寒冷的空气隔开.除了浅池塘外,水体底部通常保持液态.因此,海洋生物能在严冬中生存下来.雪 片
水也可以是艺术品.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其形状美丽迷人,是自然界最精美的图案之一.但雪也常常令人想起铲雪、汽车开不动和霜伤等诸多不便.下雪时,取一片雪花放在一张黑纸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会看到雪花呈六边形,这是水分子相连的结果.如果降雪地区气温较高(仍然低于凝固点),雪花会又大又复杂.如果气温很低,雪花小且简单.因为温度较高的空气一般都较潮湿,雪晶体生成时有较多的水分子.
这些不寻常的晶体形状差异很大.有的内部扁平像绣出的六边形,或六边圆柱体,或是星形,六边支叉从中心向外不同的方向辐射.雪晶体的形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也受到雪花落到地面的速率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雪片的结构完全开放,就是说,雪晶体有许多大孔.因此,雪的密度比普通的冰低得多(众所周知,冰的密度又比液体水低).实际上,厚50英寸的干粉末状的雪溶化后只有约一英寸厚的雨水.
水蒸气在尘埃周围聚集凝固,在高层大气中形成雪.雪通常不是由液体水凝固而成,这倒挺有意思的.
常言道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雪花.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从某种意义说,是正确的.普通的雪晶体约有1019个水分子.它们的三维组成几乎是无穷的.任何两片雪花的分子结构都不一样.乍一看,雪片的外形和大小都相似.《今日美国》的气象学家杰克·威廉姆斯在《天气》一书中说到:“许多小的雪晶体结构简单,为六面形雪片,形状上没有明显的不同.即使再复杂的晶体也可能相似”.振动性能好
微波炉之所以能烹调食物,是因为食物中含水.水是一种强偶极子.电学上的水是正、负极性很强的分子.微波像无线电波、光和X射线一样是一种电磁辐射能,具有电和磁两种特性.电磁能穿过食物时,导致水等极化分子振动.振动产生热,这种热煮熟放在微波炉中的食物.微波炉并不是常说的由里向外煮熟食物,煮熟食物的热源来自食物内部而不是外部.因此微波炉做出的食物不会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气中的水蒸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