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光镜片箱中偏正片出现-2.00/+1.00×90应该配多少度的镜片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练习眼&模拟眼&假眼--检影验光的方法和运用
模拟眼,又名假眼,也叫练习眼,是用来学习验光检影用的.它需要配合带状光检影镜或点状光检影镜来使用。是学习眼镜验光的必备产品。
模拟眼是专供检影练习的仪器。如图:影动情况与真实眼相似,初学习检影时,需用模拟眼练习。模拟眼有一凸透镜,代替眼屈光系统;可拉伸改变长度的镜筒,横置。镜筒上有刻度,表示不同的屈光不正患者,凸透镜前有光圈。表示眼瞳孔,并可改变大、中、小三种瞳孔大小。初学者用检影镜将光束投射至模拟眼中,再由模拟眼的眼底(模拟眼也可供练习检查眼底图)反射到检影孔,再到验光师的眼屈系统达眼底。模拟眼眼底反射光线在瞳孔区形成红光反射。改变模拟眼镜筒长度,可显示为顺动、逆动。在模拟眼前插片槽可以柱镜片,可以显示光帯。
检影距离。检影的目的,是寻找中和点。中和点意味着从患者眼底反射的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和消解镜片后会聚在检影镜上。而矫正眼屈光的目的是,通过镜片消解,患者眼底与无穷远产生共轭。也就是说,患者眼底反射光仅会聚在1米处的检影镜上是不够的,这反射光还必须为平行光,才能使眼底与无穷远共轭。这时需在已中和的患眼前加-1.00DS即可使反射光变成平行光线。也就是说,在一米距离检影,找到中和点的消解镜片的光度,还必须加-1.00DS才是患者的屈光徊正。如果检影距离是0.67米,需加-1.50DS;在0.5米远检影,需加-2.00DS。这称为人工近视。临床上,验光师常用0.67米距离检影。身高比较矮的男性或女性验光师可用0.5米检影。用这不同距离检影,可方便更换消解镜片。但一旦选择了你方便的检影距离,就不要随便改换。本文为了讨论方便,以下都是采用一米距离检影,也就是人工近视为-1.00DS。
远视眼的检影。将模拟眼的套筒刻度分别调到+0.50、+3.00、+5.00。检影距离一米。模拟眼高度与验光师眼等高。检影镜射出光线与模拟眼的视轴重合。打开检影镜电源开关。将检影镜遮尘罩顶端与验光师眉骨相接。使“三孔成一线”。检影镜沿患眼垂直、水平、45、135度摇动。
顺动影动在检影中较易辨识。三孔成一线后即可看到影动。模拟眼镜筒刻度+0.5,检影镜沿水平、垂直、45、135子午线用迅速法摇动检影镜。每子午线方向摇动10次。仔细体会映光的亮度、影动速度、形态。再将模拟眼镜筒刻度调为+3.00和+5.00,仍然沿垂直、水平、45、135度子午线方向摇动检影镜。比较三次远视屈光状态不同,影动四要素的差异。体会屈光度愈高映光愈暗、影动速度愈慢。这样的练习要反复多次,细心体会。
接下来进行消解训练。在摇动检影镜下,发现为顺动,影动速度快、光亮且园。说明模拟眼光度低。第一块消解镜片可用较低正球镜片。逐渐递增镜度,接近中和时,检影镜的摇动改为徐缓法。摇动频率减少、幅度变小,在动与不动之间。直到刚出现逆动,退回一点光度,如+1.50度顺动,+2.00逆动。+1.75度即为中和点;当模拟眼镜筒缩短到刻度为+5.00时,出现影动速度较慢,光较暗。第一块消解镜片就要用中高度正球片。动会快起来,光会亮起来,这时检影镜的摇动改为徐缓法,摇动频率要慢、幅度要小。消解到出现逆动,再减少一点正镜度,即为中和点。达到中和点的消解镜片光度要加-1.00度人工近视,即为屈光不正度。如+5.75D中和,该模拟眼应是+4.75D。对照模拟眼镜筒上的刻度,就可验证你检影是否正确。
凡是远视眼一定是+1.00D以上的顺动。低于+1.00D顺动是近视,如顺动消解度为+0.5D,加-1.00D人工近视后是-0.5D。该眼为-0.5D。顺动消解至中和点等于+1.00D为正视。
3,近视的模拟眼检影。距模拟眼一米检影,近视状态可能有三种影动方式。顺动:-1.00D以下近视;中和:-1.00D近视;逆动:-1.00D以上近视。
检影条件如顺动。
将模拟眼刻度调到-0.5。摇动检影镜,各子午线均顺动,映光亮、影动快。模拟眼前添加+0.5D即中和,+0.75D出现逆动。+0.5D为中和点。加-1.00人工近视后,该模拟眼为-0.50D。检影镜沿各子午线各摇动10次,反复体会影动要素。
将模拟眼镜筒刻度调到-1.00。检影镜沿各子午线摇动,应该各子午线方向均处于中和。此时只有光而无影。加+0.25D为逆动;加-0.25D为顺动。计算该眼屈光不正为0+(-1.00)=-1.00D。该中和点的检影,初学者要反复揣摩,滥记于心。
将模拟眼镜筒刻度分别调至-1.50;-5.00,再在眼前镜片槽上加+5.00D标准镜片,即-10.00D的模拟眼光度。检影镜沿模拟眼90、180、45、135子午线方向,用迅速法摇动检影镜,每子午线摇动10次。比较模拟眼三次不同刻度的影动速度、光的亮度和形态。应该是影动速度:-1.50&-5.00&-10.00;光亮度:-1.50&-5.00&-10.00D
逆动的消解。
1),模拟眼刻度-1.50。摇动检影镜有这样几个特征:逆动、影动速度快、映光亮、园。预示用低度负球镜消解。第一片用-1.00D,出现顺动,退回至-0.5中和,再退至-0.25逆动。证明中和点是-0.50D。计算模拟眼光度为:-0.50+(-1.00)=-1.50D。
2),模拟眼刻度-5.00。摇动检影镜各子午线检影。发现逆动,影动速度较慢,光较暗。预示光度较高。第一片消解镜片用-3.00。再摇动检影镜,影动快、映光亮。继续更换镜片消解,直至-4.00中和。模拟眼光度为:-4.00+(-1.00)=-5.00D。
3),模拟眼镜筒刻度-5.00再加+5.00D。使模拟眼成-10.00状态。摇动检影镜检查各子午线方向的影动状况。发现光非常暗,影动非常慢,甚至几乎辨认不出影动。仔细辨认是逆动。带状光检影镜将套筒降到最低位置,可看出是明显顺动。这是典型的高度近视影动。第一片消解镜片就用-10.00D。在检影镜下,映光突然亮了,影动速度快了,但己是顺动。退回至-9.00D是中和点。该眼光度应是-10.00D。此三种状况的影动,临床很常见。初学者要反复训练,仔细揣摩,才能掌握技巧。
<font COLOR="#,散光的模拟眼检影。
1,)顺动光带的检影。将模拟眼镜筒刻度调-1.00。在模拟眼前镜片槽上分别置-1.00DC轴180、-2.00DC轴45、-3.00DC轴90。检影要点如前。点状光检影镜在做水平摇动时,影动己中和。亦加+0.25D为逆动;添-0.25D为顺动。前倾检影为顺动,后移检影是逆动。散光轴是在摇动检影镜影动中和的子午线方向。此散光轴在水平方向,即180。检影镜做垂直摇动,影动是顺动。带状光检影镜检影。水平摇动时,映光充满瞳孔,无顺逆动;垂直摇动时,瞳孔区见一横置映光带,亮、窄且顺动。摇动检影镜方向始终与检影镜光带方向垂直。此时首先是定散光轴。水平摇动时己中和,初步判定散光轴在180。精确判断散光轴还须根据下列情况:观察模拟眼映光横向光帯与检影镜发出光带是否有夹角?如果没有夹角,说明散光轴可以定;如果有夹角,应稍调整摇动方向,直至映光横向光帯与检影镜光帯夹角为0。其次,确定散光轴。将带状光检影镜套筒下降至光带最狭窄时套筒停止下降,光带两端所指模拟眼光轴刻度,即为散光轴。如:检影镜垂直子午线摇动时,映光光带横向,检影镜光带横向且与映光光带夹角为0。降低套筒检影镜光带两端所指示为180,光轴即180。
消解方法。根据影动要素,亮、快、顺。选低度正柱镜片,轴180消解,逐渐增加柱镜度,直到刚出现逆动光带,退回0.25即为中和点。此例加+1.00D可找到中和点。最后再用跨骑法验证一下散光轴。模拟眼的屈光度为:-1.00DS/+1.00DCx180。
模拟眼镜筒调至-1.00,镜筒前镜片承接架置-2.00轴45。摇动检影镜垂直、水平、45、135各子午线方向。发现只有45度方向摇动时有中和现象,轴45。135子午线方向摇动时,顺动光带,亮、快、窄。且检影镜光带与映光光带夹角0。取低度正柱镜,轴45添加在模拟眼前。逐渐增加镜度直至中和。本例用+2.00DC轴45为正确。模拟眼屈光度是-1.00DS+2.00DCx45。
模拟眼镜筒刻度调到-1.00,镜筒前置-3.00轴90。摇动检影镜,垂直方向中和,水平方向有一竖直顺动窄光带。映光亮度、影动速度稍差。判断:用正柱镜消解,轴90。取+2.00DC轴90,递增柱镜度,直至中和。该例正确消解度为+3.00DCx90。模拟眼度为-1.00DS/+3.00DCx90。
一般认为,顺动光带比较容易辨识。点状光检影镜下的顺动光带边缘较平直,指示光轴较准。所以用点状检影镜的老一辈们喜欢消解顺动光带。而带状光检影镜检影的技巧和控制方法较多,不一定需要消解顺动光带。
2,)逆动光带的检影。将模拟眼镜筒刻度调至-1.00,模拟眼前分别置+0.5DC轴180、+1、5DC轴90、+5.00DC轴5。
模拟眼前插片槽置+0.5DC轴180。检影要点如前。检影镜水平摇动己达中和点。垂直摇动有逆动,且亮、快、宽。判断用低度负柱镜片消解,轴180。添加-0.50x180,垂直、水平均已中和。计算模拟眼屈光度为:-1.00DS/-0.50DCx180。
模拟眼前加+1.50DC轴90。检影要点同前。垂直摇动检影镜,影动己中和。水平摇动检影镜,见有一垂直光帯且逆动,光带显示窄、亮、快。在模拟眼前镜片槽置负柱镜轴90,由低向高递增,直到出现顺动光帯,退回0.25D,即为中和点。跨骑法验证45、135均无影动。所用消解镜片为-1.50DCx90。该模拟眼光度:-1.00/-1.50x90。
模拟眼加+5.00DC轴5。检影要点同前。摇动检影镜沿水平方向,影动中和态。垂直摇动,发现检影镜发出的带状光与眼底反射光帯有一夹角,也就是光帯不同行。证明散光轴与180有偏差。稍调整检影镜光帯角度,使带状光与光帯夹角为0,下降套筒使检影镜发出的带状光变为一细长线,这细长光两端所指模拟眼刻度为散光轴。此例散光轴应是5度。影动特征是,逆、稍暗、稍慢、非常窄。消解光度应是-5.00DCx5。模拟眼光度是-1.00/-5.00x5。
3,)复性光帯的检影。
复性光帯,是指近视联合近视散光或远视联合远视散光。如:-2.50DS/-0.75DCx180或+1.50DS/+2.00DCx75。临床常见的是复性光帯。前面所讲的几种影动的检影,只是基本功的练习。可以在模拟眼上多次反复地摇动检影镜。迅速摇动和徐缓摇动区别不明显。在复性光帯的检影中,就要注意这两个问题。实际临床检影的时间不能长,摇动检影镜的次数不能多。尤其是定性的迅速摇动法,每个子午线方向(90、180、45、135)只能摇1-2次,检影纯熟者只用检影镜绕患眼旋转一圈,就可了解影动四要素。一般在定量时的徐缓摇动法用的时间梢长一些。
有些复性散光在初检影时,不知道有无散光。在消解顺逆动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散光帯。检影、消解用上述方法即可。初学者可在模拟眼上任意拉长或缩短镜筒,并在模拟眼前插片槽中任意放置正负柱镜片,其轴也可任意放置。在模拟眼上可以反复训练。但在实操时,就不能用患者的眼做练习。要规范操作和程序。尽可能缩短检影时间,一定要找到中和点,才算检影结束。
4,)混合光帯的检影。
混合散光是指近视联合远视散光或远视联合近视散光,而且散光的绝对值要大于近视或对远视的绝对值。如:-0.50DS/+1.75DCx90或+1.00DS/-2.50DCx175。
摇动检影镜会发现,互成垂直子午线方向的影动相反。如90方向顺动,180逆动;60逆动,150方向顺动等。初学者往往无法消解。此时处理的方法,先用负球镜消解逆动光帯。当逆动光带被负球镜消解找到中和点后,与之垂直子午线顺动更加严重。按常规再消解这顺动光帯。所有子午线均消解找到中和点,再加-1.00DS为模拟眼光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注微口网微博
微信号:iweikou
我们都知道,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它会随年龄增长,眼调节功能逐渐减弱,终至近距离阅读不清。老视的矫正度与原有屈光状态有关,与使用方法、习惯工作距离有关,甚至与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检查前的准备1.远屈光不正矫正;2.调准近用PD;3.双眼同时注视33厘米近视标;4.增加近照明。检查方法方法一:准确测量调节幅度1.令患眼观察近用视力表0.6,从远慢慢移至近,再至模糊,用尺测量开始模糊的距离为近点。(如果患者调节力过弱,可在眼前用+2.00DS镜片。再观察 0.6视标,方法同前,测出幅度增度,再减+2.00DS)。近点的倒度为调节幅度,如近点为0.4m,调节幅度为+2.50D(眼前用+2.00DS后 近点为0.4m,则调节幅度为+2.50D-+2.00D=+0.50D)。2.询问习惯工作距离或需用工作距离。计算出调节需求。如阅读距离为33厘米调节需求则为1/0.33=+3.00D。3.ADD检查:保留储备调节。患者欲阅读耐久,不能调动全部调节力,应保留储备调节才能阅读持久。储备调节力约占调节幅度的三分之一。调节幅度为+2.50D,储备调节+2.50×1/3约为+0.75D,+2.50D-0.75D=+1.75D。能动用的调节。阅读825px需调节+3.00D。ADD=+3.00D-(+1.75D)=+1.25D。此患者ADD为+1.25D。ADD再加上屈光不正矫正镜度,为近用眼镜镜度。如果患者屈光不正为+1.00DS/+1.00DC×90则上述老视镜度为:+2.25DS/+1.00DC×90.双眼矫正结束后,同时阅读试戴。方法二:调节幅度检查原理:当调节幅度≥+3。00D时,动用全部或部分调节,即可使交叉格子视标的纵、横线的最小弥散圈会聚在视网膜上,主觉为纵线和横线同样清晰。少数调节超前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可能会出现纵线清晰、横线模糊。在眼前加负片,提拉调节,所加负片值加33CM调节刺激(+3.00DS)即为调节幅度。调节幅度&+3。00D,由于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不能将成像在后的纵线调节到视网膜上,成像在前的横线相对离视网膜较近,观察交叉格子视标会横线清晰,纵线模糊。在眼前加正片,直至纵横等清。调节刺激-所加正片,即为调节幅度。患眼双眼前置矫正镜片。 双眼前置±0。50DC交叉圆柱镜,负柱轴90°,正轴180°。注视33厘米交叉格子视标。若横、纵线同等清晰或纵线清晰横线模糊,逐渐从低到高,加入负球镜片,提拉调节,直到横清竖糊,再退一点负球,到横竖线同等清晰,所加的负镜片度(+号)加上调节需求+3.00D,即为调节幅度。如:加-0.50D横竖线等清,调节幅度为+3.00+0.50=+3.50D。若横线清晰,纵线模糊,需添加正镜片,直到横竖线等清。用调节需求+3.00D减所加正片即为调节幅度。如:双眼前在矫正镜的基础上加+1.00D横竖线等清,则调节幅度为+3.00-(+1.00)=+2.00D。1) 保留1/3储备调节。2)用调节幅度-储备调节=能动用的调节。3)ADD=调节需求(+3.00D)-能动用的调节。例1.观察交叉格子,纵横等清。加—1。50DS后纵线比横线清晰,退—0。25DS,加—1。25DS时纵横等清。+3。00D+1。25D=+4。25D 调节幅度为+4。25D。例2.一位50岁患者,远用光度已矫正,加±0。50DC。负轴90正轴180,辨识交叉格子视标,横线清晰纵线模糊,加+1。00DS横、纵线等清,调节幅度为:+3。00D+(—1。00D)= +2。00D例3.上例患者加入度为:储备调节= +2。00D X 1/3 = +0。75D可动用调节= +2。00D—(+0。75)= +1。25D老视加入度= +3。00—(+1。25)= +1。75D例4.一患者远用光全矫,右眼加±0。50DC 33CM辨识交叉格子视标。纵线清晰、横线模糊。加—0。75DS时横线清晰,纵线糊,退回到—0。50DS时纵横线等清。问该患者老视加入度是多少?解:1。调节幅度=1/0。33+0。50D=+3。50D2.储备调节=+3。50 X 1/3 = +1。25D3.可动用调节=+3。50—(+1。25)=+2。25D4.老视加入度=+3。00-(+2。25)= +0。75D。该患者老视加入度为+0。75D方法三:经验法在远用屈光不正矫正的前提下,附加光度用经验法计算:年龄-32×0.1=附加光度(60岁以上者一律当60岁计算)。如53岁患者附加光度为:53-32×0.1=+2.00D;48岁患者附加光度为:48-32×0.1=+1.50D此法未考虑到相同年龄者,调节功能不一定完全相同,是一般商业验光法,供参考。方法四:双色法1.远用屈光不正矫正。2.双眼33CM看近主觉图的红绿视标。红标清晰,绿标模糊;或红绿等清。说明无老视。绿清、红糊逐渐递加正球,直至红绿等清。所加正球镜即为ADD。例:一患者57岁,经远屈光检查:右-1.25DS/-0.50DCX180左-0.75DS/-0.50DCX165双眼戴上矫正镜,近用PD=58mm。双眼同时辨识33CM处近用双色视标。患者称:绿标清,红标模糊。双眼前逐渐增加正片,直至+2.25DS,红绿等清。ADD=+2.25D近用度为:右:+0.50DS/+0.50DCX90左:+1.00DS/+0.50DCX75注意事项:1.老视加入度检查,必须在远用光度全矫的情况下进行。2.根据临床经验,老视不宜充分矫正,免得老视的发展过快,所测的加入度在配一般近用镜时,需低矫+0。25D,如果配渐进多焦点眼镜,则不需要减少。3.老视是双眼视,在其明视范围内,双眼舒适持久才是矫正目的。4.患者需远近距都需使用,可建议选配双焦或渐进多焦点眼镜。5.老视附加度的值,应根据患者工作习惯距离、需用距离进行调整,而不能机械的决定附加度。
关键字: 检查,方法,老视,了解,验光师,调节,距离,有关,观察,屈光,矫正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1334 更新:
人气:656 更新:
人气:536 更新:
人气:481 更新:
验光师团队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中國邊疆研究與歷史書寫』研討會日程安排
过真伤己、过直伤人
中国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深度好文)
他说第二,有人敢说第一吗?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验光师团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眼镜消费也逐年增加。眼镜行随处可见,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许多验光员并未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这些人应该称之为"电脑验光师"。之所以称他们为"电脑验光师",是因为他们只会使用电脑验光,一旦离开了电脑验光机便无从操作。
  电脑验光是一种客观验光方法,操作简便,速度快,但在瞬间的操作过程中,只能对被检者的屈光状态作出大致的预测。而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这包括被检者的年龄,既往史,身体状况,工作性质,用眼习惯,接受能力以至心里感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验光操作过程中必须予以关注和参考的因素。
  在科技飞速发展,设备日益更新,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只有努力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验光师,才能更好的为屈光不正患者服务,正确回答他们的咨询,解除他们痛苦和疑虑。下面是一些验光经验和操作技巧,希望对那些初涉眼镜业的人能有所帮助。
  一、掌握透镜中和原理
  1)球镜片中和方法
  乃用一度数相同,符号相反的镜片将其度数中和。透过两个合并在一起的镜片观察物象不动的方法。
  首先观察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凸透镜中心厚周边薄,透过镜片看物体放大,轻摆镜片看物体逆动;凹透镜中心薄周边厚,透过镜片看物体缩小,轻摆镜片看物体顺动;如果是凸透镜则用负球镜片中和至轻摆镜片时透过镜片看物体不动,所用的负球镜片度数即该凸透镜镜片的屈光度;如果是凹透镜则用正球镜片中和至轻摆镜片时透过镜片看物体不动,所用的正球镜片度数即该凹透镜镜片的屈光度。
  2)柱镜片中和方法
  正柱面透镜中心厚两边薄,负柱面透镜中心薄两边厚,柱面镜透过镜片看一直线时轻摆镜片直线扭动。柱镜片中和的方法。首先将该镜片的轴向确定,用球镜片将一个轴向的度数中和,继续增加球镜度数至另一垂直轴向的度数也被中和。首先被中和的一轴向的度数为球镜度数,两轴向中和度数之差为柱镜的度数,柱镜的轴位在屈光度小的轴向。
  3)怎样查找镜片的光学中心
  将镜片端平,透过镜片看一直线或灯管。当在镜片中看到的直线与镜片两端边缘以外看到的直线连成一线时,此直线即是通过镜片光学中心的直线。当直线未通过镜片的光学中心时,在镜片中所看到的直线与镜片两端边缘以外所看到的直线是错位的。延通过光学中心的直线画一横线。然后,将镜片旋转90度,在与前一直线相垂直的方向,用上述方法寻找通过光学中心的直线,延通过光学中心的直线再画一横线。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相交点即该镜片的光学中心。
  例一:
  一顾客手持一小块镜片残片要求能按原镜度配制镜片,该镜片系2cm见方边缘不规则碎片。无法使用焦度计测量。透过镜片观察物体缩小,判定为近视镜片,用+5.00DS中和,透过镜片观察物体逆动,说明该近视镜片的屈光度小于-5.00DS;用+4.50DS中和透过镜片观察物体顺动,再加+0.25DS透过镜片观察物体不动,则该近视镜片屈光度为-4.75DS。学会镜片中和方法可以在没有焦度计的情况下判定眼镜片的屈光度。那么既然有了焦度计为什么还要学会镜片中和原理呢?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镜片中和方法:1.店内偶尔停电无法使用仪器测量;2.镜片破损无法用仪器测量且佩戴者又不在现场;3.镜片磨损严重,镜片中心表面处于非透明状态无法用仪器测量。注:此方法不适用于没有边缘的柱镜残片,因为无法判定其轴位。
  二、掌握隐形眼镜和框架眼镜的度数换算公式
  在培训验光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隐形验配师不会进行隐形眼镜和框架眼镜的度数换算。仅凭查表取得数据,更多的人则凭经验,因为大部分隐形配戴者的屈光度属常用度数。而一旦遇到特殊度数,在不查表的情况下怎样获得准确的配镜度数呢?我曾问我所培训的学员,-16.00DS框架眼镜屈光度,如何换算隐形度数,答案各有不同!有的人竟然回答适当减上几百度就行了!下面的换算公式简单易记:
  /D)+VDD=框架屈光度 VD=12(镜距)
  例二:验光处方
  R -16.00DS
  L -12.00DS
  注意:16.00D即16D 千万不可以按1600D
  R /16)+12=13.42
  L /12)+12=10.49
  隐形处方:
  R -13.50DS
  L -10.50DS
  三、学会使用验光镜片箱中的辅助镜片
  许多验光师每天都在使用验光镜片箱,却只会运用球镜片和柱镜片,对于其他辅助镜片不甚了解。而学会使用辅助镜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提高验光的准确度。
  1)针孔镜片 在镜片箱内配有若干个针孔镜片。它是一个中央有1mm圆孔的黑色镜片。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它是用来增加物像在视网膜上的清晰度以提高视力的,对眼睛的屈光检查有一定帮助。主要用于初步判定患者视力减退是否与屈光不正有关。如遇到视力不易提高的眼睛,可以将针孔镜片置于患眼之前(另眼遮挡),让患眼通过针孔去观察视力表。如加针孔镜片后视力有明显改善,则说明该患眼存在屈光不正,可以通过进一步的验光操作得以提高视力。如果加针孔镜后视力无大变化,一般说来不存在或不仅仅存在屈光不正的问题,可以初步推测多半系其他眼病所致。
  2)裂隙镜片它是一个中央有一25mm长、2mm宽裂隙的黑色镜片。
  它的用途有:1、初步判定有无散光对于那些用单光镜片不能获取最佳视力的.可在被检眼前置裂隙镜片.并将另一眼遮盖。然后缓慢转动裂隙片,如果裂隙在不同方向时视力也不同,则可判定该眼有散光。如用裂隙镜片视力无较明显的变化则可判定该眼无散光存在。
  2)确定各方向的屈光度在裂隙片后加适当球镜片,直到矫正视力满意为止,然后再将镜片旋转90,用同样方法在裂隙镜片后面加适当球镜片,直到矫正视力达满意为止。这样我们便可分别确定受检眼在两个互相垂直经线上各自的屈光度。我们可以用相互垂直经线上屈光度小的那个度数做球镜,二者之差即为柱镜,散光轴随度数小的那个。
  例三:受检眼裂隙在180°方向矫正镜片为一1.00 DS,在90°方向为一2.00DS。那么则以一1.00 D为球镜,二者之差一1.00 D为散光,散光轴向随一1.00 DS时裂隙的方向,即180°。这样受检眼眼镜处方应该是-1.00 DS /-1.00 DC×180。
  3)马氏杆它是一白色有透明园柱棒的镜片,在双眼视功能检查中是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马氏杆可以用做水平、垂直隐性斜视;旋转隐性斜视;不等像的检查。马氏杆检查隐斜,需半暗室,不要使其它光源进入视野内。步骤:验光室,令患者端坐验光椅上,两眼调准PD,戴上矫正镜。取马氏杆置右眼前。投放点状视标或打一束点状光,距离5米。将马氏杆条状放水平,通过马氏杆看点状光会看成垂直带状光柱。左眼不放置马氏杆,通过镜片看点光源仍是点状光。
  观察的结果有三种可能:
  a.光带穿过点状光,即无隐斜。
  b.光带与光点分离,光带在右,光点在左。说明患眼是内隐斜。在左眼前递增B0棱镜,递增的过程中,光带和光点逐渐靠近,直到竖直光带穿过光点。此时所加棱镜度即为内隐斜量。
  c.竖直光带左,点光在右。是外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增加BI棱镜,使光带和光点渐渐接近,直到光带穿过光点。所加的棱镜度即为外隐斜的值。
  2.上隐斜的检查 马氏杆园柱棒竖直放置在右眼前。投射点状光。两眼同时观察视标。右眼通过马氏杆会将点状光看成一水平光带,左眼看的仍然是点状光。
  观察结果有三种可能:
  a.水平光带穿过点光,两眼均无上隐斜。
  b.水平光带在下,光点在上。说明右眼上隐斜。在右眼前置BD棱镜,或左眼前加BU棱镜。逐渐由少到多递增棱镜,直到水平光带穿过光点。此时所加的棱镜度即是右上隐斜的度。
  c.水平光带在上,光点在下。为左眼上隐斜。在左眼前递增BD三棱镜,或在右眼前递增BU棱镜,直到水平光带穿过光点。所加棱镜即是左上隐斜度。
  上隐斜也属于双眼视异常范畴。右眼上隐斜,左眼一定是下隐斜;反之,左眼是上隐斜,右眼一定是下隐斜。棱镜的标记就是记录棱镜底所在位置。如果是上下内外,可以标记为底朝上(BU)、底朝下(BD)、底朝内(BI)和底朝外(BO)。
  例四:某大学生前来验光,主诉:两个眼睛一起看东西时总是两个,而且两个物象相距很远。
  验光:将双眼视力矫正至最佳
  处方:
  R -6.00DS/-1.00DCX180
  L -7.00DS/-1.00DCX180
  使用组合验光台马氏杆置右眼前,透明园柱棒水平。令其注视5米点光源。主诉光带与光点分离,竖直光带左,点光在右。说明是外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增加BI棱镜至10Δ(基底朝内))光带穿过光点。
  处方:
  R -6.00DS/-1.00DCX180 5ΔBI
  L -7.00DS/-1.00DCX180 5ΔBI
  4)学会用棱镜分离法做双眼调节平衡
  棱镜片即镜片箱中标有Δ的镜片有1Δ~10Δ之分.用棱镜分离法做双眼调节平衡比分别遮盖单眼比较视力清晰度更准确直观。
  方法是:
  1、投放一横行视标。两眼雾视后的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为横行视标的基准。如双眼雾视视力为0.6,则选0.5横行视标。
  2、右眼前置棱镜3ΔBU(底朝上)将0.5横行视标向下位移、左眼前插3ΔBD(底朝下)将视标向上移。一横行視标被双眼看成两横向平行视标。如果横行视标不能分为两排,再增加棱镜量。
  3、验光师提问患者,上面一排视标与下面一排视标比较,哪一排稍清楚些?患有有三种不同的回答:
  a、两行视标同等清楚或模糊。认为双眼己调节平衡;
  b、上一行视标清晰、下一行视标模糊。说明双眼未平衡。左眼矫正视力好于右眼,验光师在患者左眼前按+0.25D递增,直至右左眼等清。双眼平衡。
  C、下一行視标清晰、上一排視标模糊。证明右眼矫正视力比左眼好,在右眼前按+0.25D递增,达两眼等清。双眼平衡。
  4、如果两眼始终不能同等清晰或模糊。
  如:右-3.00DS;左-3.50DS。上一排比下一排清,在左眼前加+0.25DS,下一排比上一排清,就要做优势眼的检查,保持优势眼的视力略好于非优势眼。
  5、两眼除去棱镜,先后投放视力表再投红绿视标,做双眼mpmva检查(最高正片获最好视力或最低负片最好视力矫正)。再做红绿双色试验,达终结点。
  a、双眼平衡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双眼同时均看到視标,且始终保持在雾视状态。
  b、双眼平衡的终结点是双眼看视标同等清晰,此时双眼调节已降为零,除去双眼棱镜。
  四、熟练运用镜片联合方法完成验光终结操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的掌握镜片联合方法,有的验光师则一边验光,一边用笔计算,即影响验光速度,也令被检者对验光师的操作技能产生质疑。有这样一个镜片联合秘诀,可以代替所有的镜片联合公式,而且简单易学,即:"本身不变作球镜,变号变轴作柱镜。"详解为:"两柱镜联合,或一球镜与两柱镜联合,以柱镜度数小的为准,本身符号、度数不变作球镜,如果是球柱镜联合则与原球镜联合,变号变轴作柱镜与原柱镜联合"。
  这里所谓变轴即变90度,不足90加90,超过90减90。
  具体应用方法:
  以-4.50DS/ -2.00DC×180/+0.50DC×90为例:以柱镜度小的+0.50DC×90为准,+0.50本身符号度数不变做球镜,
  即: +0.50DS与原球镜-4.50DS联合为-4.00DS;+0.50DC×90。变号轴为-0.50DC×180,与原柱镜-2.00DC×180 联合为-2.50DC×180。该处方化简为一球柱镜联合的处方即:-4.00DS /-2.50DC×180。
  要顺利准确地完成验光操作,镜片联合是贯穿始终的操作程序。
  验光师就是通过不断地使用镜片联合的过程,加以与被检者的密切沟通和配合来获取验光之最佳效果的。在镜片联合中,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复性散光,一球镜与两柱镜联合,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球镜同号加异号减,与原柱镜同号减异号加;混合散光,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柱镜同号则球柱镜同减;与原柱镜异号则球柱镜同加。
  一、复性散光联合与原柱镜同号异轴的低度柱镜,其结果等于在加球镜的同时减柱镜,此操作简称:加球减柱。
  例四:
  -5.00DS/-1.50DC×90/-0.50DC×180用与原柱镜同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加小了而柱镜加大了。
  根据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这一原理,将两轴向共同拥有的-0.50D,提取出来做球镜(也叫找球镜),与原球镜-5.00DS联合为-5.50DS.两柱镜之差-1.00DC×90。符号度数不变作为新柱镜.即: -5.00DS/-1.50DC×90/-0.50DC×180=-5.50DS/-1.00DC×90
  二、复性散光联合与原柱镜异号异轴的低度柱镜,其结果等于在减球镜的同时加柱镜。此操作简称:减球加柱。
  例五:-4.00DS/-1.00DC×90/+0.50DC×180用与原柱镜异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加大了而柱镜加小了。
  方法:在与绝对值小的柱镜相垂直的轴向上,制造两个和绝对值小的柱镜度数相同的柱镜,其新造的两柱镜联合结果等于零。(-0.50DC×90/+0.50DC×90)。用其中的一个柱镜与相垂直的轴向上的另一个与其符号度数相同的柱镜相联合。以满足在两轴向提取共同度数做球镜之条件(+0.50DC×180/+0.50DC×90=+0.50DS),将提取的球镜+0.50DS与原球镜-4.00DS联合(-4.00DS/+0.50DS=-3.50DS)将新造的没有提取的柱镜 -0.50DC×90 与原柱镜 -1.00DC×90联合作为新的柱镜(-1.00DC×90/-0.50DC×90=-1.50DC×90)。即:-4.00DS/-1.00DC×90/+0.50DC×180=-4.00DS/-1.00DC×90/+0.50DC×180/(-0.50DC×90/+0.50DC×90)=-4.00DS/(-1.00DC×90/-0.50DC×90)/(+0.50DC×180/+0.50DC×90)=-3.50DS/-1.50DC×90
  此例中新造度数的目的只是为了讲解,即:(在相互垂直的两轴向寻找可以提取的共同度数,或化不同度数为相同度数以便于提取球镜),明白我们是怎样在两轴向提取共同度数做球镜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只需记住镜片联合之秘诀就可以快速得出联合的结果。
  五、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柱镜同号之混合散光
  用与原柱镜同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柱镜度数都有加大了。
  此操作简称:减球镜,减柱镜
  例六:
  -1.50DS/+2.00DC×50/+0.50DC×140此例中 +2.00DC×50/+0.50DC×140 两轴向共同拥有 +0.50D,根据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这一原理,将+0.50D提取出做球镜为+0.50DS 与原球镜 -1.50DS 联合(-1.50DS/+0.50DS=-1.00DS)将剩余的+1.50DC×50作为新柱镜。联合结果发现,球镜和柱镜都减小了。
  即:-1.50DS/+2.00DC×50/+0.50DC×140 =-1.00DS/+1.50DC×50
  六、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柱镜异号之混合散光
  用与原柱镜异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柱镜度数都加小了。
  此操作简称:加球镜,加柱镜
  例七:
  +1.00DS/-2.00DC×85/+0.50DC×175此例中在 -2.00DC×85轴向制造两个柱镜,其两柱镜联合结果等于零。
  (-0.50DC×85/+0.50DC×85)因 +0.50DC×85/+0.50DC×175,两轴向共同拥有+0.50D,根据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这一原理,将 +0.50D 提取出做球镜为 +0.50DS 与原球镜+1.00DS联合(+1.00DS /+0.50DS=+1.50DS)将剩余的-0.50DC×85与原柱镜-2.00DC×85联合(-2.00DC×85 /-0.50DC×85=-2.50DC×85)作为新柱镜。联合结果发现,球镜和柱镜都增加了。即:+1.00DS/-2.00DC×85/+0.50DC×175= +1.00DS/-2.00DC×85/(-0.50DC×85/+0.50DC×85)/+0.50DC×175= +1.00DS/(-2.00DC×85/-0.50DC×85)/(+0.50DC×85/+0.50DC×175)=+1.50DS/-2.50DC×85
  常规验光包括初始验光、精确验光、终结验光三个阶段。
  而如何完美地完成这三个阶段的操作却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在常规验光方法(包括蜂窝测试、散光盘测试、红绿测试、棱镜分离等)之外的补充操作。因为仅凭常规方法,往往不能得到准确的验光终结数据。有时各种测试操作完毕,视力矫正仍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验配散光的操作上。因为一般验光师,最终的操作大多是一个单加单比的过程,球镜、柱镜的单加单减,散光轴位的调整等。如果加减球镜、加减柱镜、调整轴位均不奏效,即认为验光该结束了,尽管被检者的视力矫正不理想也无计可施了。
  验光操作终结程序的关键,是能够在加一只镜片的同时,获得加球减柱;减球加柱,加球加柱,减球减柱的双重效果,而一般的验光操作是不可能双手各执一镜片同时操作的。这就是一般验光方法不能获得最佳验光结果的原因所在。个人感觉,若要获得加球减柱;减球加柱,加球加柱,减球减柱的四大双重效果,运用验光操作终结程序比运用交叉柱镜更快捷,方便。掌握并熟练的运用这一操作方法有助于我们在验光过程中达到加一个镜片同时解决球柱镜两个问题之目的。达到验光操作的完美终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验光镜片箱检定规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