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解决中小学生改变心理压力和逆反心理的危害情绪

王永峰心理咨询师工作室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家庄市
中小学生厌学及逆反心理的家庭教育对策发布于 17:58浏览:677分类: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教育论坛”。首先我为大家介绍做客本期“教育论坛”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威州中学的王永峰老师,一位是小作中学的张丽琴老师。两位老师都是国家劳动部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并且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今天两位老师将与大家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常见的两个问题:学生厌学和青春期逆反。这两个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来应对?下面我们先就厌学问题请教一下两位老师。——张老师:好的,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厌学,顾名思义就是讨厌学习,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行为上明显表现出来厌学倾向。厌学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这样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不知道学习是为了谁。表现为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讨厌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等等等等。孩子在成长,不学这个就学那个,就好比一棵小树,它在长,不长正枝就会张斜槎。树不修理不成材,同样厌学不纠正孩子也会难以成器。这也是我们家长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怎么来管理,是今天我们这个问题中重要的话题。主持人:那厌学都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王老师: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先说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要超过学校,甚至起决定作用。家庭对孩子厌学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尤其是不知鼓励一味的督促,偶尔做错事、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训斥,而不因材施教、不去分析原因的做法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很小的时候还可以吓住,当到了青春期,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张老师:王老师的这凡话让我想起了“心理访谈”播过的一期节目:孙女士的儿子小涛11岁,上小学四年级。最让孙女士夫妇伤脑筋的是儿子经常不写作业,他们道理说遍了,儿子就是不把写作业当回事。有一次,又因为没写作业,孙女士的丈夫把只穿了内衣的小涛撵到雨中罚站了将近一个小时。小涛的嘴都冻紫了,但就是不肯认错。面对屡教不改的儿子,气愤之极的丈夫随手拿起炒菜用的铲子冲着小涛的后背就是一顿狠打。因为用力过猛,铲子都打折了,可丈夫还是没有解气,之后,他又捡起断了的铲尖朝小涛戳去。主持人: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是什么感受?我首先感到震撼,然后恐惧,觉得后怕呀!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就因为不写作业而遭到父母如此毒打。难道这样真的是为孩子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王老师:相反的表现是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校园是有一种新鲜感的,从上幼儿园开始如果此时父母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自己的事,不去用心关心孩子,认为孩子进了校门就不是自己的事了,学好学不好那是学校的事,甚至学好坏无所谓,反正以后有事做,对儿童的要求过低,甚至于放纵,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对孩子漠不关心,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并且不能及时地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孩子便会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张老师:严重的家庭问题: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这样的家庭一般也会把孩子放到次要地位,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校发生兴趣。例如,我接触过一个个案,因不想上学,经常打骂妈妈和外婆送到咨询室。成因:李浩三岁时,父母因婚外情而离异。母亲为了李浩没有再婚,母子与外婆生活在一起。李浩从小就经常对外婆发脾气,甚至动手打外婆。上初中之后,他经常不去上学,母亲劝他上学,他就打母亲。尽管从他很小的时候,外婆和妈妈就让他痛恨对家庭不负责任的父亲,却不想他能够与父亲和父亲的新妻子和平相处……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暖而安宁的家,但不少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摔东西等过激行为无形中会刺激孩子,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他看来,他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那么好坏又有什么区别呢?王老师:家庭因素的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家庭文化氛围缺乏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得也就不那么多了。他们中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甚至干脆把他们丢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人认为自己有钱好办事,现在孩子学得怎样不重要,反正家里的钱很多,孩子只要平平安安地长大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以后可以用钱为他们安排出路……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自然比较重物质享受,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意义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现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也已经成为厌学、辍学的一个庞大群体。主持人:刚谈到在家庭因素方面的影响,那么在学校方面又有哪些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呢?张老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厌学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校生活。当然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纪律过严而刻板;有些孩子在学校中常受同学的屈辱、有个别老师对孩子也有喜恶等等。再就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落后。我们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年,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考试改革上还是相对滞后。很多学校仍然以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来招生。还有一部分教师仍然没有转变观念,教学思想观念仍旧比较落后。部分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得高分,才会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可是,教师没有去思考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是把解问题得办法放在了作业上。于是,几个学科的作业向幼小的学生铺天盖地而来,学生经常被老师们“追债”。而让大多学生谈“作业”色变。在某种角度上说,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王老师:再说师生关系。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说就是“恨其师,背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我们老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孩子不能有喜恶之分,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形成一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学会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学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主持人:通过两位老师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家校携手,互相配合,才能找出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那么,我们又应怎样去做呢?王老师: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沙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让家长认识到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张老师: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社会、学校及家庭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王老师:还有一点就是老师和家庭要引导孩子为理想而学。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帮孩子树立目标,这个目标不用定的太高大,一定要是孩子所熟知的。比如有的孩子就说我长大了要当消防队员,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这个理想不高大,孩子小的时候就是以英雄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的,我们要鼓励孩子为有这样的理想而自豪。还有的孩子就说,我喜欢做老板。那也好呀,要做老板的学问很深,首先我们要具备管理人的能力,还要有规划能力……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最基础学起,学好文化知识是第一步……为快乐——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收获的快乐。我记得某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家长每天只问孩子三句话:你今天快乐吗?你今天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让孩子和家长分享学校快乐的事,分享收获的快乐,体会家长给与关注和爱的快乐!主持人:两位老师从厌学的成因以及如何应对厌学问题,给我们阐述了新的观点,相信电视机前的各位家长和我一样都受益匪浅。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关于青春期逆反的话题。王老师:前不久我做了一个个案:小强,男,16岁。小时候还挺听话,可自从上了中学后,情绪就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脾气也越来越大。只要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爸爸妈妈怎么说,甚至打他都没用,如果说话的语气重一点,他就发脾气,不吃饭。有一次,由于妈妈不肯给他买溜冰鞋,他竟然离家出走了!家长费尽周折找到他后,他还是不肯回家。他的爸爸忍无可忍,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将其强行拖回了家。后来,小强又一次离家出走。主持人:小强这种行为就属于青春期逆反心理吧?张老师:对,小强这种情况是属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青少年中常会有“不听话”,与他人尤其是与爸爸妈妈和老师“较劲儿”、“对着干”的现象存在。这种与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主持人:那么“逆反心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王老师:2岁。主持人:2岁?王老师:准确地讲是2——5岁,这在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作“第一反抗期”。这时的典型表现是孩子学会了说“不”。家长之所以没有感觉到气愤原因有二:一是你更多地感觉到孩子的可爱。二是你完全能搞定他。张老师:孩子到了12——15岁就进入了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当遇到自己想做,但父母却不允许做的事时,38%选择了不做;48%虽然害怕批评,但也会偷偷去做;14%的孩子即使不被支持也会执意要做。主持人:那么,“逆反”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家长又应如何应对呢?张老师:对于自己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52%的孩子认为和家长管教过严有关,40%认为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关,8%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 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呢?61%的孩子选择因成绩没达到父母的要求,34%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5%因消费和父母发生矛盾。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独立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逐渐产生怀疑,他们不想受约束,也想要摆脱家长的监护和束缚。王老师:孩子出现逆反的高峰期是在初中二年级。孩子们的想法很多,很想摆脱束缚,感觉不到尊重和信任时,就会闹情绪,任性,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孩子逆反,是在向家长或者老师提出一个信号“我长大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没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教育的方法。即使发现孩子变了,但家长还延用童年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时时更新。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当孩子说出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时,家长首先要表达出“我看到你具备了哪些能力”,得到认可后,孩子肯定会感觉欣喜。然后跟孩子具体说,这件事合适在哪,不妥的地方在哪,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张老师:像小强家长那样用打孩子的方式来对待孩子逆反是很不可取的。家长需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是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因为这一阶段生理上的迅速发育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摆脱别人的羁绊,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给他们独立自主的决定权。而事实上由于心理上尚未成熟,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如果这时亲子关系不好,他们遇到诸多苦恼和困惑时,不能向家长倾吐,便倍感孤独和寂寞,只能跟同龄的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
王老师:家长面对青春期孩子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但挽回不了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所以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尊重、赏识、信任孩子,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自由成长空间,才能从根本上陪伴孩子顺利走过青春逆反期。主持人: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真诚解答,我想在座的家长也和我一样有了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将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一起来关注孩子成长,谢谢大家,下期节目再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站内容除非来源注明525心理网,否则均为网友转载,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对用户或第三方的以下损失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浏览127次浏览152次浏览154次浏览202次浏览186次
大家在专栏文章热门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先期预防
来源:  11:12:00 【】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认知体系;行为习惯;自我教育  论文摘要:中小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不仅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也给教师家长带来了很大困扰。为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家长应理智地对待孩子,引导孩子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尤其明显强烈。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1 逆反心理的成因  1.1家庭因素  首先,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的程度。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于引起他们反感、抵触,产生逆反心理。其次,父母长期的分歧、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多疑、心神不宁,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2学校教育的因素  个别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对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有些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产生“老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1.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  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盲目追星、追求高消费等现象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孩子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导致其行为与教师、家长的教育背离,成为学生逆反心理的导火索。  1.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2 逆反心理的预防  2.1让孩子感受爱,学会爱  教育的全部奥秘就是爱。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注意向学生传达自己的关爱。课堂上精神饱满,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愉快的学习;课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孩子的生活小事。对孩子的进步宜及时肯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使学生更自觉地充分发挥内心的潜力,朝着老师希望的方向努力。  教师还应该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帮助家长理智地爱孩子,讲究爱的艺术,引导而不苛求,爱护而不干涉,尊重他们的兴趣与抉择;接纳他们的同学及友伴;以最大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游戏与活动,随时注意聆听子女的心声,乐于提供必要的帮助等。  2.2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2.1用名人名言启迪孩子的心灵  名人名言是各个方面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智慧的结晶,短小精练又耐人寻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也展示着感人的艺术魅力。对每一句话的细读和深思,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力量和丰富的营养。1&&&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8:53:00)?&&( 15:58:00)?&&( 15:58:00)?&&( 12:10:00)?&&( 9:24:00)?&&( 15:24: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研究
【字体: 】 【】 【】
作者: 审核人:
发布时间:日
性格,成为毫无主见、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盲目顺从的应声虫。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材料,是一个孩子和父亲的对话。一天吃完晚饭后,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突然,孩子高兴地对父亲说:“爸爸,爸爸,苹果里面有个五角星呢!”可是父亲对孩子的发现却并不热情,“你这个孩子在说胡话吧,苹果里面怎么会有五角星呢?你这个孩子怎么总是和别人不一样!”父亲的不屑一顾,无疑给孩子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事“逆反”一词似乎向来就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所以人们一谈到逆反心理就想到许多消极面。尤其是对初中生,认为他们越长大就越不听话,有些行为太不合常规,而一找原因,便归结为是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逆反心理中确实存在很多消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逆反心理中也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如对父母的反抗,有些不无道理,这些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我意识在增强。因为我们的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认识和做法也难免有误区。作为教育者就要正确区分逆反心理,如果对逆反心理一概地否定,势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为了不挨批评或少挨批评就少思考或不加思考,少说话甚至不说话言听计从的心理,使学生形成唯唯诺诺的实上,这个孩子正是因为对苹果的切法没有局限于平常的模式,他采用了横切的方法。如果这个时候,父亲能够认真听听孩子的解释,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这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地有帮助啊!事实上这个父亲己经扼杀了孩子思维的火花,又一批应声虫随之诞生。对于老师在黑板上画的一个圆点,在幼儿园小朋友的眼中是小猫圆圆的眼睛、是甜甜的大西瓜、是酸酸的葡萄,是……可是在初中生眼中则只是一个标点符号。可悲啊!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道就仅仅只是一部考试机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拓进取的人才。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这是什么酒?哪个酒厂酿造”的思路上来。这比“请闻我们厂的酒”的广告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以启发,充分利用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极强的自我意识、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等,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全完善人格。如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当处于烦闷、压抑、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能及时发作,使这些消极情绪得以宣泄,这不仅有利于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和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与学生平等地交往,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对于他们的看似错误的看法要少讥讽,多鼓励,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相信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当然,对于消极意义上的逆反心理则更应运用一定的对策来引导
(一)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才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二)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三)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育者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育者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育者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四)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10]
(五)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俗话说:“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教育者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六)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沟通
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学生们已由原来拘束、害羞地走进变成落落大方地走进;由原来的试探性的心情转变为充分倾吐心中的烦闷。但同时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于心理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要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的原则。换句话,就是要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它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通过长期的双方的交往,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减轻或消除学生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可以健康的成长
如学校教学中应专门开设一门心理健康的课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另一方面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简单的心理问题由自我的调节能力来解决,防患于未然。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再如热线信箱有利于与初中生进行交谈,使一些不善于当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碍于颜面的问题也可以说出,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又如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初中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城市乡村,初中生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七)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1]朱智贤等:《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2]《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解翠玲.《内蒙古师范大学报》1998 年第 2 期
[3]《公共关系学》,廖为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4]刘玉桃:《积极利用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河南教育,2004 年第 4 期
[5]黄敏:初中生逆反心理初探,广西教育,2002 年 20 期
[6]徐士元、张英:《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教育调适》,江西教育,2004 年第 8 期
[7]《论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8]叶忠海著,《教育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0]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2003 年第 7 期
关键字新闻资料
没有相关内容
上一篇:[ 03-14 ]
下一篇:[ 03-1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逆反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