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知道基因型为XbYY的果蝇基因型可以产生XbY Y和Xb YY四种配子,但为什么不可以有XbYY?

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R) 对白眼(R)是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C区域中(如右图),该区域缺失的X染色体记为X-,其中XX- 为可雌果蝇,X-Y因缺少相应基因而死亡。用灰身红眼雄果蝇(BbXRY)与灰身白眼雌果蝇(BbXrXr)杂交得到F1,发现黑身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记为W)。现将W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F2:⑴根据F2性状判断产生W的原因①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亲代配子基因突变所致;②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则是由X染色体C区段缺失所致; ③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则是由性染色体数目变异所致。⑵如果结论③成立,则F2中的果蝇的眼色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⑶将F1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红眼雌果蝇占__________。
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下表为果蝇几种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的关系,其中XXY个体能够产生4种配子。染色体组成XYXYYXXXXYXXXYY性别雄性雌性不发育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R)对白眼(R)是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C区域中(如右图),该区域缺失的X染色体记为X-,其中XX-为可雌果蝇,X-Y因缺少相应基因而死亡。用灰身红眼雄果蝇(BbXRY)与灰身白眼雌果蝇(BbXrXr)杂交得到F1,发现黑身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记为W)。现将W与正常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F2:⑴根据F2性状判断产生W的原因①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则是由于亲代配子基因突变所致;②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则是由X染色体C区段缺失所致;③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则是由性染色体数目变异所致。⑵如果结论③成立,则F2中的果蝇的眼色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⑶将F1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红眼雌果蝇占__________。(1)①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2分)②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1(2分)③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4:1:1:4(2分)(表现型及比例答全才给分,只答比例不给分)(2)6(2分)(3)2/9(2分)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答案
(1)①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2分)②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1(2分)③红眼雌果蝇: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4:1:1:4(2分)(表现型及比例答全才给分,只答比例不给分)(2) 6(2分) (3)2/9(2分)相关试题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为什么说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X上呢,怎么不能位于XY的同源区段?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分析及教学策略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他发现了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的一致性,所以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但是类比推理的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接下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果蝇是一种昆虫,有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饲养容易等优点.1909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摩尔根首先做了实验一:&P&&&&&红眼(雌)&&×&&&白眼(雄)&         ↓&F1&&&&&&&&&&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F2&&&&红眼(雌、雄)&&&白眼(雄)&&&&&&&&&3/4&&&&&&&&&&&&&&1/4&从实验一中,不难看出F1中,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F2中红眼和白眼数量之比为3:1,这也是符合遗传分离规律的,也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总与性别相关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摩尔根认为,既然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在20世纪初期,生物学家对于果蝇的性染色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一些.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区段: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如下图).在雌果蝇中,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在雄果蝇中,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那果蝇的眼色基因到底在哪里呢?是在Ⅰ、Ⅱ、Ⅲ中哪个区段上呢?&教材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他认为: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由X染色体所携带,Y染色体上不带有白眼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之后摩尔根用这个假设合理的解释了他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即实验一.后来通过测交实验进行了验证.到这里,难免让人产生如此疑问:摩尔根怎么如此“草率”的认为控制眼色的基因在Ⅰ区段上?难道不需要排除基因在Ⅱ、Ⅲ区段的可能性吗?&事实上,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是很严谨的,他除了做了上面的实验一,还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二:将实验一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P&&&&红眼(雌)&&×&&白眼(雄)&        ↓&&F1&&&&红眼(雌、雄)&&白眼(雌、雄)&&实验三:摩尔根将实验二所得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P&&&&白眼(雌)&&×&&红眼(雄)&        ↓&F1&&&&&&红眼(雌)&&白眼(雄)&&简单推理就容易得到,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可能在Ⅲ上,那么在Ⅱ区段上呢?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在Ⅱ区段上,果蝇眼色基因用B、b来表示,则实验一、二、三的遗传分析图解如下:&实验一:&P&&&&XB&XB&&(红、雌)&&×&&Xb&Yb&&(&白、雄)&           ↓&F1&&&&XB&Xb&(红、雌)&&&&&&XB&Yb(红、雄)&           ↓F1雌雄交配&F2&&XB&XB&&(红、雌)&&XB&Xb&(红、雌)&&XB&Yb(红、雄)Xb&Yb&&(&白、雄)&可知基因在Ⅱ区段上,可以解释实验一.&&实验二:将实验一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P&&&&&&XB&Xb&(红、雌)&&×&&Xb&Yb&&(&白、雄)&            ↓&F1&&&XB&Xb&(红、雌)&&Xb&Xb(白、雌)&&XB&Yb(红、雄)Xb&Yb&&(&白、雄)&可知基因在Ⅱ区段上,可以解释实验二.&&实验三:将实验二所得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P&&Xb&Xb(白、雌)&×&XB&YB(红、雄)&&        ↓&F1&&XB&Xb&(红、雌)&&Xb&YB&&(&红、雄)&&&&&果蝇种群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有三种,只需要以上一个杂交组合就足以证明基因在Ⅱ区段上,不能解释实验三.&综上所述,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即Y染色体上并没有其等位基因.&2.摩尔根果蝇杂交试验的教学策略&我在设计之初也想按照课本思路进行授课,也听过类似思路的课,而且我发现大家的处理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规律,跟性别有关之后,教师就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之后用假设来解释他所做的实验.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科学家经过那么艰难的思维过程才得出的结论现在被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得到了,这个过程好像“太容易了”,感觉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而且设计过程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探究,也没有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设计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让学生充分探究呢?为引导学生重演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教学片断】&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果蝇杂交实验.&师:大家思考一下,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前面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矛盾吗?&生:从3:1的分离比可知,并不矛盾.&师:那这一实验结果有没有特别之处呢?生:白眼性状与性别有关.&师:(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引导学生明确性染色体的形态)针对上述实验现象,你能提出怎样的假设呢?&生: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师:很好.(出示果蝇X、Y染色体图,介绍X非同源区段、Y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请大家再认真的观察一下果蝇的X、Y染色体,结合果蝇杂交实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到底是在哪个区段上?&师:大家能自己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下去巡视,及时提示并观察问题解决的进度.学生很容易排除基因在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但是通过遗传图解的书写,学生们发现另外两种情况都能解释课本上的实验)&师:(正当学生一筹莫展时给予及时提示)X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的差异表现在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上.如果在同区段上,那么一只纯合红眼雄蝇基因型应该是XBYB,如果在X非同源区段上,则红眼雄基因型为XBY,那如何让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配子都显现出来呢?&生:测交,即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师:那如何获得白眼雌果蝇呢?(学生讨论)&生:将实验中所得的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杂交.&然后,师生共同完善相应的遗传图解及推理过程,很快,学生们就得到基因在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结论.&&最后,教师再介绍摩尔根的实验二和实验三,到这时,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想到的方法和摩尔根是一样的!&3.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按照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再加工.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学生的思维过程为线索,力求再现摩尔根当初的探究过程,可能当初摩尔根的思路和我们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便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深入思考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交流,然后自己的推理分析又推翻了自认为很有道理的假设,当三组提出不同假设的学生集合自己的智慧结晶,最终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后,学生对正确的结论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尝试书写遗传图解解释实验现象,不仅能提高应用遗传图解分析和解释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现象、推理验证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的艰辛,感受了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升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那是科学家搞出来的和我莫关,你去问他们嘛
XY只是性染色体。从序列上说并不是同源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2高考生物新课标苏教版示范教案: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4课时
2012高考生物新课标苏教版示范教案: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4课时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9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3.61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四课时 伴性遗传
课件展示:
红绿色盲是人类常见的一种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障碍,而不能像正常人区分红色和绿色。在每年的高考体检中都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色盲。通过统计发现,色盲患者总是男性大大的多于女性。[来源:高考学习网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人类一种遗传病,患者由于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表现为O型腿或X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这种病与色盲不同的是女性患者大大多于男性。(显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图片资料)
师红绿色盲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是人类一种遗传病,两者在遗传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思考、讨论、交流。
生红绿色盲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是人类一种遗传病,两者在遗传上都与性别有明显关系,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色盲患者总是男性多于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师红绿色盲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遗传上为什么都与性别有明显关系?为什么色盲患者总是男性多于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板 书:
2.伴性遗传
师什么叫伴性遗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5,思考回答。
生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遗传时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类性状的遗传就称为伴性遗传。
教师活动:展示色盲检查图片,首先让学生观察,自我检查是否为红绿色盲,并在班级范围内作一数据调查,留待后用。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色盲检查图片,判别其中的图形或数字是什么?
教师活动:统计班级中色盲检查结果。
师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极个别患者是全色盲,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他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像看黑白电视一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6“积极思维”活动提供的有关“人类红绿色盲遗传与性别有什么关系?”的事实。
师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教师活动:投影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师X和Y染色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比较X和Y染色体的形态差异,讨论、交流、分析。
生在形态大小上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
师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师在表示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写出女性色盲基因型:XbXb。
学生活动:练习写出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六种婚配方式。
师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子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
师当一个男性色盲患者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后代会怎么样呢?
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三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其他学生完成教材“积极思维”学习栏目中的上述三种遗传图解。
师生共同活动:检查三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四种图解,共同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师第1例中男性色盲与女性正常婚配,若所生的女儿做了母亲,她的丈夫是色觉正常的男子,也就是第2例。第1例中的色盲男子与第2例子代中的色盲男孩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上述遗传图解,思考、讨论、交流。
生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将上述两种遗传图解合并为同一个遗传图解。
师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是由第一代中谁通过他的父亲还是母亲遗传的?
学生活动:观察上述遗传图解,思考、讨论、交流。
生由外祖父通过男孩的母亲遗传给患病男孩。
教师活动:用彩色笔勾画出Xb的传递方向:外祖父→母亲→患病男孩。并指出,外祖父的色盲基因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了外孙。这是色盲遗传的一个特点,即交叉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要求学生在教材中P36上勾画出)
师在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的婚配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女儿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
学生活动:观察上述遗传图解,思考、讨论、计算、交流。
生在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正常的婚配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为1/4,女儿患病的可能性为0,儿子患病的可能性为1/2。
师在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的婚配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女儿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
学生活动:观察上述遗传图解,思考、讨论、计算、交流。
生在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的婚配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是1/2,女儿患病的可能性为0,儿子患病的可能性是1。
师母亲色盲会生正常的儿子吗?为什么?
生不会有正常的儿子。因为,儿子中的X是母亲遗传的,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因此,所生儿子必定有母亲遗传给他的色盲基因,从而表现色盲。
师在哪几种婚配中会出现色盲女儿?可以肯定她的亲代哪一方一定是色盲?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上述所有遗传图解,思考、讨论、交流。
生甲:在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的婚配中会出现色盲女儿,可以肯定她的父亲一定是色盲。
生乙:在女性色盲与男性色盲的婚配中也会出现色盲女儿。
师儿子是色盲,色盲基因是父亲遗传的?还是母亲遗传的?
生是母亲遗传的。
师色盲性状决不会由父亲传给儿子,父亲是把Y染色体传给了儿子,而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的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儿子色盲,则其色盲基因只能是来自他的母亲。父亲正常,则其女儿表现型一定不会是色盲。
师从以上几种婚配的后代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上述所有遗传图解,思考、讨论、交流。
生男性色盲多于女性色盲。因为,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色盲,母亲色盲或携带者,才会生下色盲的女儿。母亲色盲或携带者,不论父亲色盲还是正常,儿子都可能色盲。父亲正常,则其女儿表现型一定不会是色盲。
师色盲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B与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必须两条X染色体上都有b基因,即隐性纯合子才表现出色盲,XBXb基因型的个体虽携带有b基因,但表现出色觉正常,所以男色盲多于女色盲。男性色盲多于女性色盲,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实际情况,也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
师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是因为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要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而男性与女性在性染色体上的组成又是不同的,因此,色盲遗传就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称为性连锁遗传。
师在人类的遗传病中,还有一种血友病与色盲病一样,也是伴X隐性遗传。血友病患者血浆中缺少抗血友病球蛋白,所以凝血发生障碍,患者皮下、肌肉内反复出血,形成淤血,在受伤流血时不能自然止血,很容易引起失血过多而死亡。
师血友病的遗传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比较、讨论、交流(教师可提示学生与色盲进行比较)。
生血友病的遗传特点是交叉遗传,男性血友病患者多于女性血友病患者。
师举例说明还有哪些生物哪些性状也表现伴性遗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7,思考、讨论、交流。生果蝇眼色遗传和女娄菜叶形的遗传等。
师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R基因控制红色,r基因控制白色;女娄菜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控制女娄菜叶形的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披针形的基因为XB,控制狭披针形的基因为Xb。
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1∶1。
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隐性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两点:第一,是交叉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第二,往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在伴性遗传中还有伴X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比如,人类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蹼趾及其他的轻微畸形是伴Y染色体遗传,它们各有不同的遗传特点。
2.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概念
(2)色盲遗传
①色盲基因为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
②两大特点:
a.交叉遗传
b.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1.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知识,也考查了植物个体发育的知识。在豌豆种子形成过程中,种皮是由珠被发育来的,因此,不管与什么类型的豌豆进行杂交,母本植株所结的种子的种皮的基因型都应该与母本相同。而子叶是种子中胚的组成部分,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母本中控制子叶的基因型是yy,父本中控制子叶的基因型是Yy,因此,两者杂交所形成的受精卵中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型有两种:Yy、yy,他们分别发育形成黄色子叶和绿色子叶。
2.解析:测交就是让被测对象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被测对象的基因组成。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是隐性纯合子与另一个杂合子杂交。
3.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自交时,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雌配子和四种雄配子,四种雌雄配子的比例均是1∶1∶1∶1,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以形成16种组合,9种基因型,其中AABB、AAbb、aaBB、aabb都是纯合子,分别占后代的1/16。
4.解析:解法一:隐性性状突破法。原理: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即隐性纯合,说明双亲至少各含有一个隐性基因。据此,“个体X”至少含有一个b和一个c。根据给出的亲本的基因型BbCc和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直毛∶卷毛=(3+1)∶(3+1)=1∶1,说明该对基因相当于测交。即一个体杂合,一个体隐性纯合。黑色∶白色=(3+3)∶(1+1)=3∶1,相当于Fl自交,即两个体都是杂合子,故个体X的基因型是bbCc。
解法二:表现型比例推断法。原理:后代表现型比例之和等于亲本配子之间的组合数。表现型比例之和(3+3+1+1)=8,说明两亲本配子之间有8种组合。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通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四种配子,那么“个体X”则一定要产生两种配子(一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若纯合的基因是显性,则后代只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为3∶1),说明一对基因是隐性纯合,一对基因杂合,再根据黑色为3,说明黑色这对基因杂合。
5.解析: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表现为血友病,则其X染色体上携带有血友病基因;男性表现型正常,则不携带有血友病基因。女性表现正常时,既可是完全正常基因组成,也可以是携带者。男孩表现为血友病,则其X染色体上携带有血友病基因,而且,其X染色体上携带的血友病基因只能是来自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表现正常,说明他的母亲是携带者。男孩的外祖父母都不患血友病,说明男孩母亲的血友病基因只能来自男孩的外祖母。
6.解析:无色物质必须在酶1、酶2、酶3的催化下,才能转变为黑色素,而酶1、酶2、酶3分别是由显性基因A、B、C控制合成的。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交配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8种配子,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有64个组合,形成27种基因型、8种表现型。其中表现型为三种,都是显性性状的占3/4×3/4×3/4=27/64。
7.解析:猫的毛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属于XY型。已知基因型bb、BB和Bb的猫分别为黄、黑和虎斑色,则它们都位于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上。即基因型为XbXb、XBXB、XBXb的猫均为雌描。若为雄性的猫,则只在X染色体上含有B或b基因,其基因型为XBY的猫为黑色,基因型为XbY的是黄色。那么虎斑色雌猫(XBXb)与黄色雄猫(XbY)交配,产生小猫的基因型可能有XBXb、XbXb、XBY、XbY四种,分别表现为虎斑色雌猫、黄色雌猫、黑色雄猫和黄色雄猫。而子代为三只虎斑色猫,则应是雌猫,而另一只黄色小猫可能为雌猫,也可能为雄猫。
8.解析: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红眼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白眼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在遗传过程中,雄性果蝇的X染色体都是来自其母本,而父本的X染色体都传给后代中的雌性。因此,若母本为白眼性状,父本为红眼性状,则所产生的后代中白眼性状都是雄性,红眼性状都是雌性个体。
9.解析:(1)先天性聋哑是人类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从遗传系谱图中可以看出,Ⅱ2是先天性聋哑,则Ⅰ1和Ⅱ2都携带有先天性聋哑隐性遗传病基因d,Ⅰ2是色盲患者,所以,Ⅰ2的基因型为DdXbY。Ⅲ3是既患色盲又患先天性聋哑的女孩,其基因型为ddXbXb。Ⅲ5是正常男孩,其双亲都携带有先天性聋哑隐性遗传病基因d,因此,Ⅲ5的基因型可能是DDXBY或DdXBY。
(2)Ⅱ3是色盲男性,由此可知Ⅲ4虽然表现正常,但一定是色盲病的携带者,Ⅱ3是色盲患者;Ⅲ3是既患色盲又患先天性聋哑的女孩,其基因型为ddXbXb,其双亲都携带有先天性聋哑隐性遗传病基因d,因此,Ⅲ4的基因型为DDXBXb或DdXBXb,则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可能的基因型是DXB、DXb、dXB、dXb。
(3)由题意可以推出Ⅲ2的基因型是ddXBXB或ddXBXb,Ⅲ5的基因型可能是DDXBY或DdXBY。因此,从先天性聋哑隐性遗传病来说,后代患病的可能性为1×2/3×1/2=1/3,而生出一个患先天性聋哑但色觉正常的孩子的几率是1/3×(1-1/2×1/2×1/2)=7/24。
答案:(1)DdXbY ddXbXb DDXBY或DdXBY (2)DXB、DXb、dXB、dXb (3)1/3
10.解析:该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可知: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丈夫正常,其女儿一定是携带者;男性患病,女性正常,其女儿可能是正常,也可能是患者,儿子可能是正常,也可能是患者。所以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有可能是患者。因此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妻子为患者时男性胎儿一定是患者,表现正常的一定是女性。
答案:(1)需要。表现型正常的女性也可能是携带者,她与男性患者婚配时,男性胎儿可能带有致病基因。
(2)女性。女性患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后,所生出的女性胎儿都带有来自父亲的X染色体上的正常显性基因,因此表现型正常,而男性胎儿因接受患病母亲的致病基因所以一定会患病。
11.解析:此题是已知亲代的表现型和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导亲代的基因型。可以用三种方法解题:
解法一:基因填充法 例如表格中的第一组,表现型为黄皱与绿皱,根据显隐性关系,可以先将能确定的亲代基因组成写出来,不能直接确定的暂时空着,则其基因组成可先写为:R_yy×rryy,然后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来确定未确定的基因组成,由于子代有绿色出现,所以,亲代中的黄色个体必定为杂合子,由此可以确定第一组亲代的基因型为Rryy×rryy。其余的依此类推。
解法二:分离组合法 例如,表格中的第四组合为黄圆与绿圆,从其子代的表现型入手,将两种性状分开考虑,子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是1∶1,由分离定律可知亲本的基因组成是Rr×rr;从圆粒与皱粒看,子代中的圆粒与皱粒的比是3∶1,则亲代的基因组成是Yy×Yy。最后根据亲代的表现型将两对性状的基因型进行组合,即可得到亲代的基因型为RrYy×rrYy。
解法三:采用特殊的分离比法 例如,表格中的第三组合为黄圆与绿皱,子代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的分离比是1∶1∶1∶1,由此可以得到亲代的组合为RrYy×rryy。
答案:①Rryy×rryy ②RRyy×rrYY ③RrYy×rryy ④RrYy×rrYy ⑤rrYy×rrYy
1.色觉障碍
色觉障碍在人类中很常见。根据三原色学说,可见光谱内任何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在医学上,对能够辨认三原色的人,称为三色视。这种人的辨色力完全正常,而对完全不能辨认某种颜色的人,称为色盲患者。在色盲患者中,如果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称为二色视,这种人主要表现为红色盲与绿色盲。如果三种原色都不能辨别,则称为全色盲。如果某人对颜色的辨认能力比较低,称为色弱。在色弱患者中,也主要是红色弱与绿色弱。由此可见,色觉障碍主要是先天性全色盲和先天性红绿色盲与色弱。
先天性全色盲 本病患者不能辨别任何颜色,视力低于0.1,有畏光和眼球震颤症状。典型病例的全色盲患者的视锥体功能完全消失,仅视杆体有功能。这种病的遗传方式通常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先天性红绿色盲与色弱 这两类病极为常见,表现为对红色和绿色的辨别力不正常。但是由于患者从小就丧失正常辨色力,因此常常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色盲或色弱。
红色觉与绿色觉的基因座位,均位于X染色体Xq28毗邻的位置上,系双座位复等位基因,其中每个座位上都有可能出现4种基因,它们分别是正常、色弱、重色弱和色盲。上述4种(共8个)基因具体是:红色座位上的正常基因(A)、红色弱基因(a1)、重红色弱基因(a2)和红色盲基因(a3);绿色座位上的正常基因(B)、绿色弱基因(b1)、重绿色弱基因(b2)和绿色盲基因(b3)。这里正常基因(A或B)对其他基因是显性。在色觉障碍基因中,症状轻的对症状重的是显性。因此,按显性程度而言,基因的排列顺序是A>a1>a2>a3;B>b1>b2>b3。由于男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在红色觉座位与绿色觉座位上,只要各有一个色盲或色弱基因,就表现为色盲或色弱。例如,a1B为红色弱,Ab3为绿色盲等。女性由于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只有在有一对致病基因时,才会表现为异常,如a1a1BB(表现为红色弱),Aab1b2(表现为绿色弱)等。或者说,在红色觉与绿色觉座位上,只要各有一个正常基因,就表现为正常,如Aa1Bb1。如果女性的两对基因中一对基因为致病基因,但是程度不同,则表现型由较轻的病理基因所决定,如a1a3BB表现为红色弱。
蓝色盲与蓝色弱很少见,因为蓝色弱是X连锁隐性遗传,蓝色盲可能是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约翰·道尔顿
约翰·道尔顿(JohnDalton,),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色盲症的人。
日,约翰·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名叫伊格尔斯菲尔德的穷乡僻壤。他的父亲是个贫苦农民兼织毛呢为生。母亲除做家务外帮助父亲种田。
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17年又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学会会长,一直任职到逝世时为止。1822年在戴维的提议下,道尔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道尔顿金质勋章。在其后的几年里,道尔顿还被授予多种荣誉称号和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
在遗传学方面,道尔顿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一个圣诞节前夕,道尔顿给他的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感到袜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道尔顿拿着袜子又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色觉,可以分为色觉正常和色觉障碍,根据三原色学说,可见光内任何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在医学上,对能够辨认三原色的人,称为三色视,这种人的辨色能力完全正常,而对完全不能辨认某种颜色的人,称为色盲症患者。在色盲症患者中,如果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称为二色视,这种人主要表现为红色盲和绿色盲;如果三种原色都不能辨别,称为全色盲。如果某人对颜色的辨认能力比较低,称为色弱,在色弱患者中,也主要是红色弱和绿色弱,蓝色盲与蓝色弱很少见。所以,色盲障碍主要是先天性全色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先天性红绿色盲与色弱。
正是由于对科学研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并具备锲而不舍的品格,道尔顿才能从自己的生理缺陷中发现色盲问题,从而促进了遗传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研究的发展。
3.果蝇的伴性遗传
人们最早对伴性遗传的研究是从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开始的。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等位基因。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发现,如果让雄的白眼果蝇与雌的红眼果蝇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不论雌雄都是红眼果蝇。让子一代相互交配,所产生的子二代中,红眼与白眼的数量比接近于3∶1。这显然符合孟德尔式遗传中的比数。但是,与其不同的是所有的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没有雌性的。这一点启发摩尔根推想到这个性状可能跟性别有关。
摩尔根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是隐性的,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根据这一假设,白眼雄果蝇(XWY)与红眼雌果蝇(XWXW)交配产生的子一代都是红眼果蝇。如果让子一代互相交配,子二代的雌果蝇都是红眼,而雄果蝇中一半是红眼,一半是白眼。
为了证实上述假设是否正确,摩尔根也做了测交试验,试验的结果与理论预测的完全符合。可见,摩尔根提出的有关伴性遗传的理论是正确的。现已查明,果蝇X染色体上有140多个基因,它们的遗传方式都和红绿色盲一样,也属于伴性遗传。
4.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在野外采集到的果蝇,眼睛都是红色的,称为“野生型”。1910年5月,摩尔根在实验室里饲养的一群红眼野生型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果蝇。摩尔根独具慧眼,立刻认识到这只白眼果蝇的巨大价值。晚上他把这只珍贵的白眼果蝇带回家,放进床边的广口瓶里之后,才安心睡觉,白天再把它送回实验室去。在实验室里,摩尔根使这只白眼果蝇(它是雄性的)与尽可能多的野生型红眼雌果蝇交配,十天后产生了1 240个子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果蝇株系。
白眼雄蝇与红眼果蝇杂交,子一代全是红眼果蝇。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结果完全是孟德尔式的,其中红眼果蝇2 688只,白眼果蝇728只,两者比率约为3.4∶1,而约占1/4的白眼果蝇则全是雄性个体。摩尔根的这一结果,以“果蝇的限性遗传”为题发表在日出版的《科学》第32卷第120页上。如果没有后面的结果(白眼果蝇全是雄性),则摩尔根的发现只不过是孟德尔学说的又一例证,说明孟德尔学说也适用于昆虫。而后面的结果表明,白眼基因与性别有关,这里面就有新的东西了。摩尔根在论文中没有急于宣布眼色基因一定与性染色体相关联,只不过说,眼色基因的分离与两条性染色体的分离一致。他在该论文中的解释略显复杂,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错误,但结论是正确的。同年及翌年,摩尔根又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终于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确定无疑地联系在一起了。
摩尔根指出:如果假定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则不带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那么实验结果就能得到完满的解释。红眼基因(+)是显性,带有红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表示;白眼基因(w)是隐性,带有白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w表示。基因型为XwY的雄果蝇,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隐性基因得以表现,所以是白眼果蝇。当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雌果蝇X+X+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Xw和X+Y,即雌雄果蝇都为红色复眼,且雌果蝇是杂合子。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结果是在子二代中有3/4是红眼果蝇,1/4是白眼果蝇。雌果蝇全为红色复眼,但其中有一半是纯合子,另一半为杂合子。雄果蝇则红眼、白眼各占一半。
前面已经谈到,将遗传物质与染色体联系在一起,在耐格里、魏斯曼时就早已有之,鲍维里、德弗里斯和萨顿甚至把这种联系描述得十分详细。但这些人所谈的联系都仅仅是推测,并没有将某一个具体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条染色体上。摩尔根却做到了这一点,他把红眼等位基因和白眼等位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并用实验证实这些基因是由X染色体携带着遗传的,这就使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是把一个特定的基因(白眼基因)归属到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更有甚者,这条特定的染色体还与性别有关。
高考学习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学习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果蝇染色体和配子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