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纳氏囊肿抹片有非典细胞2 种人乳头瘤病毒是阳性

人类乳头瘤病毒_百度百科
人类乳头瘤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属科(papovaviridae)乳头瘤病毒属。易感染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HPV感染表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疣”,感染粘膜鳞状上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乳头瘤”。
人类乳头瘤病毒病毒历史
人类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自从1976年zurHansen提出HPV可能是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
人类乳头瘤病毒
公元610年(隋代),我国著名医家撰写的《诸病源候论 瘿瘤等病诸候 候》中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对疣目(寻常疣)的好发部位和皮损形态进行了描述。
1907年发现乳头瘤病毒是的病原。
1933年Shope在绵尾兔体内首次发现乳头瘤病毒(cottontial rabbit papillomavirus,CRPV),随后相继在人和各种动物中发现了乳头瘤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预防疫苗折叠
全球首支已2006年在美国上市,7年间,100多个国家应用HPV疫苗,大幅降低HPV患病率和癌前病变发生率,HPV疫苗在中国的上市审批也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已上市两种HPV疫苗,一种是四价疫苗,针对HPV-6、HPV-11、HPV-16和HPV-18这4型病毒;另一种是二价疫苗,只针对HPV-16和HPV-18,其中HPV-16和HPV-18都是会引起的高危型HPV。[1]
疫苗并未在中国内地上市,接种疫苗需通过预约赴港进行。[1]
hpv疫苗能预防包括hpv6,11,16,18在内的四种亚型,同时防止由这四种病毒引起的、阴道癌、外阴癌以及生殖器官湿疣等相关疾病。[1]
预防HPV感染最好的办法是不与任何的器接触,但这是很难办到的,即使戴了,未被避孕套覆盖的区域也可能造成感染。据悉,女生如果大学一年换一个男朋友,毕业时被HPV感染的概率超过85%。 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是,与自己的性保持长期、固定的关系是最大限度地预防生殖器HPV感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很难明确性伴侣以前是否感染过。[1]
人类乳头瘤病毒现患率
有关HPV感染的现患率研究,由于检测标本的来源、使用的HPV检测技术、检测HPV的型别以及研究地区人群差异等各有不同,各研究报道的HPV感染率高低不一。通过检测HPV DNA的方法确定的稍高一些,而用细胞学或阴道镜等检测方法却很低。许多应用直接检测法如核酸印迹原位杂交或法检出其感染率大约在10-20%,而用PCR法结果更高。对某大学女大学生(97%发生过性关系,平均性伴侣数为4个)进行检查结果显示,PCR法检测结果为46%,而斑点印迹杂交法仅为11%,可见检测方法影响着HPV感染的检出。Melkert.的实验中用PCR法检出在普通妇女中为4.1%;Herrero报道在Costa Rica农村地区用PCR法检测18-94岁妇女的HPV感染率为16%。许多研究应用HC法检测HPV DNA,该方法更灵敏,因此更高。Clavel C等用HC-II法检测1,518名15-72岁妇女HPV感染状况,结果发现HPV感染的阳性率为22.3%。
人类乳头瘤病毒病原特征
HPV为乳多空病毒科A属成员,是一类感染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的。
直径52-55nm,无被膜,正20面体结构,表面有72个壳体。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状DNA分子。
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人类皮肤角质形成细胞/黏膜的是其天然宿主。
具有特殊嗜上皮性,仅在一定分化程度的上皮细胞内增殖。
不经血流扩散,不产生病毒血症,也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根据HPV的同源性,已发现120多种型别。
人类乳头瘤病毒关系
临床诊断 好发部位 主要HPV型别
手、足 HPV1、2 、4、7
颜面、手、足 HPV3、10、28、41
深部掌 手掌、足跖 HPV1
屠夫手部疣 手 HPV7
面、手、足 、 HPV3、5、8、9、12、14、15、17-25、36-38、46、47
、肛周 HPV6、11、16、18
口腔 HPV13、32
喉部乳头瘤 喉部 HPV6、11、16、30
生殖器乳头瘤//癌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
(包括宫颈乳头瘤病变、宫颈癌、男性生殖器Bowen’s病、巨大尖锐湿疣、阴茎癌/肛门癌)
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肿瘤
光线性角化病,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素瘤,,毛鞘囊肿,,多发性跖部表皮囊肿,硬化性苔藓,砷角化病,汗管瘤,眼部肿瘤(眼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宫颈癌, 食管癌,肺癌。
人类乳头瘤病毒癌相关型
低危型(非癌相关型): HPV1、2 、3、4、7、10、27、40、42、43等。
高危型(癌相关型):
①(EV)-HPV相关型: HPV5、8、9、12、14、15、17、19-25等。
② 生殖道癌前病变/癌-HPV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等。
人类乳头瘤病毒疣角关系
是一个临床病名,多在其它皮肤病基础上发生。
引起皮角的基础疾病有:、、、、、外毛根鞘瘤、、、、良性血管瘤、日光角化病、早期皮肤鳞癌等。皮角的基础疾病中寻常疣占15-23%;约50%的皮角发生于良性损害之上,23-37%发生于光线性角化()损害之上,16-20%发生于恶性损害之上。
与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相关联的皮角具有以下4种特征:
①皮角基底呈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者平均年龄比良性病变者大8.9岁;
②男性更易发生;
③恶性或癌前病变的70%以上发生于鼻部、、手背、、前臂和面部;
④几何形态呈宽基底、低高度的损害。
人类乳头瘤病毒免疫关系
一般认为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密切相关,患有肾移植、恶性淋巴瘤、艾滋病等有的患者疣发病率增高、病损数目多、病程延长。
机制 /“击中-逃逸”机制
机体虽然有一整套完善的免疫系统防御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感染。但是HPV在与人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从(,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到(病毒抗原的捕获及呈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多层次免疫逃逸机制。因此临床上可以看到部分细胞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生HPV感染性疾病。
从天然免疫的逃逸机制:
①HPV感染有增殖能力的基底细胞,并严格随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过程、分化成熟而开始进行病毒早期和晚期基因的转录翻译,组装形成病毒颗粒,并随皮屑排泄而脱落。这些角质形成细胞是注定要死亡的,故不引起显著的炎症反应,免疫系统会忽视或漠视这种病毒感染。
②HPV能使IFN、IL-18的表达及作用下调,导致相应的NK细胞和局部组织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
从的逃逸机制:
① 在HPV感染上皮中,(LC)数量减少、结构发生改变,造成HPV障碍。
② LC多位于表皮基底层,而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早期基因产物多见于成熟的角质形成细胞即位于表皮中上层中, 位于胞核中,而且呈低水平表达;晚期基因产物在终末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表达,但这些细胞很快会脱落,使得LC接触病毒抗原的机会减小。
③HPV衣壳,尤其是E7可以降低特异性对朗格汉斯细胞反应。
④ HPVE7蛋白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表达可诱导E7特异性的(CTL)前体细胞耐受,因此不能发挥有效的细胞毒作用。
人类乳头瘤病毒发病机制
HPV感染与致癌机制与感染的HPV型别、病毒致癌产物、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的整合、机体的免疫状态、病毒的以及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早期HPV通过微小损伤侵入有增殖能力的基底细胞。
具有增殖能力的基底干细胞的感染是导致复发或持续性病变的前提条件。
病毒以外或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方式存在。
病毒E6、E7蛋白抑制正常凋亡过程,诱导加快,出现乳头瘤改变。
病毒主要集中在颗粒层中的细胞核内,在表皮的颗粒层出现。病毒随表皮更新而排除体外,可造成自身接种传染或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病毒通过释放某些蛋白影响皮肤局部抗原呈递,导致病毒的。
高危型HPVE6、E7蛋白能与p53等抑癌物质结合并促其降解,而诱发皮肤癌。
病毒DNA整合进入宿主染色体,导致宿主染色体不稳定、DNA复制转录紊乱而引发肿瘤。
暴光部位的皮肤损害,由于紫外线长期照射可使癌变过程加速。
从被感染到发生/乳头瘤状损害的潜伏期为数周到数年,平均约3个月。无症状亚临床感染亦多见。疣的自愈率为:2个月23%、3个月30%、2年65-78%。
人类乳头瘤病毒病理改变
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呈外生性乳头瘤样增生。
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内见灶状空泡化细胞()。
基底膜完整。
HPV免疫组化检测:棘层上部、颗粒层细胞核和角质层角化不全细胞核阳性。
真皮单一核细胞浸润,疣消退时明显。
挖空细胞形态:
:挖空细胞灶状分布,核较小、深染。表皮上部细胞质内有明显角质透明颗粒聚集。
:挖空细胞弥漫性分布,大小一致。
: 挖空细胞弥漫或灶状分布,细胞质空泡化或泡沫化,细胞核固缩、核染色质边缘分布、核内空泡,细胞大小不一,呈“发育不良”外观。表皮基底部可见细胞。
:胞体和胞核均较大,核深染,呈猫眼状。
深部掌:挖空细胞灶状分布,表皮细胞的胞质中含有大量嗜酸性透明角质颗粒。
人类乳头瘤病毒病毒结构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属DNA病毒。人体皮肤及粘膜的上HPV的唯—宿
电子显微镜下的人类乳头瘤病毒
主,尚未在体外培养成功。病毒颗粒直径为45~55nm。这是非常小的,一般是不能看到的,只有借助才能看到。人类乳头瘤病毒的类型很多,研究发展迅速,证实人类乳头瘤病毒有60种以上的抗原型,即这一家族里有60多个相似而又不同的病毒(亚型),其中至少有10个类型与有关(如6,11,16,18及33型,最常见6、11型),而第11,16,18型,则是国外目前研究、甚至的最热门的病毒因子,其长期感染与女性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尖锐湿疣与、、、掌跖疣等,同为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但不同类型的HPV能引起不同的疣。如Ⅰ型主要引起掌,Ⅱ型主要引起寻常疣,Ⅲ型主要引起扁平疣,而尖锐湿疣主要是由Ⅵ型、Ⅺ型所引起。HPV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易生存增殖,故男女两性的外是最易感染的部位。病毒可自身接种,因此发生于肛门等部位的损害常出现于两侧接触面。
HPV为乳多空病毒科A属成员,病毒颗粒直径45-55nm无被膜的正20面体构成的病毒壳体,具有7900碱基对的环状双链DNA组成,电镜下病毒颗粒的大小、形态与口多瘤病毒极为相似。乳头瘤病毒(PV)具有种属特异性,HPV尚未能在组织培养或实验动物模型中繁殖。
病毒的结构蛋白组成:85%的PV颗粒,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可确定病毒有主要衣壳蛋白、分子量为56.000;次要衣壳蛋白,分子量迁移于76.000处,发现4种细胞组蛋白与病毒DNA相关。
所有HPV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相似,根据在严格条件下进行DNA杂交的程序可确定病毒的型和亚型,不同的HPV型DNA与其他类型病毒DNA仅50%出现交叉杂交,迄今已发现60多种HPV类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鉴定出更多HPV新的类型。
人类乳头瘤病毒发病机理
的HPV感染通过性接触传播,接触部位的小创伤可促进感染,三种鳞状上皮(皮肤、粘膜、化生的)对HPV感染都敏感。每一型HPV与特殊的临床损害有关,且对皮肤或粘膜鳞状上皮各有其好发部位。当含有比较大量病毒颗粒的脱落表层细胞或角蛋白碎片进入易感上皮裂隙中时,感染就可能产生,它可因直接接触或少见的自动接种或经污染的内裤、浴盆、浴巾、便盆感染。
病毒感染人体后,可潜伏在基底角朊细胞间,在表皮细胞层复制,HPV侵入细胞核,引起细胞迅速分裂,同时伴随病毒颗粒的繁殖与播散,形成特征性的乳头瘤。晚期基因表达,即出现结构蛋白装配颗粒,病毒主要集中在颗粒层中的细胞核内,在表皮的颗粒层出现凹空细胞增多,组织学上正常的上皮细胞也有HPV,治疗后残余的DNA常可导致疾病的复发。
HPV在皮肤上引起疣赘、在咽部、肛周、粘膜上形成增殖性病变,其病毒型为小型DNA病毒。感染HPV发生病变多数属于良性,能自行消退,但也有恶化病例。如肛周、生殖器粘膜上形成扁平上皮癌的报道。还有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疾患、疣赘状表皮发育异常症(EV)续发的等,在癌细胞中检出HPV。
属于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的乳头瘤病毒属,它包括多种动物的乳头瘤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HPV能引起人类皮肤和粘膜的多种良性或疣,某些型别感染还具潜在的致癌性。
人类乳头瘤病毒生物性状
HPV是一种小的DNA病毒,直径45~55nm,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含72个壳微粒,没有囊膜,完整的病毒颗粒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4g/ml,在时易与无DNA的空壳(密度1.29g/ml)分开。
HPV组是一闭环双股DNA,分子量5×106。按功能可分为早期区(E区)、晚期区(L区)和非编码区(NCR)三个区域。E区分为E1~E7开放阅读框架,主要编码与病毒复制、转录、调控和细胞转化有关的蛋白。L区分L1和L2,分别编码主要衣壳蛋白和次要衣壳蛋白。NCR是E区与L区间-6.4~1.0bp的DNA片段,可负责转录和复制的调控。
通过对HPV克隆基因的DNA杂交试验及分析,以核苷酸同源性少于50%定为新型别,至今已鉴定出70多型HPV。每一型别都与体内特定感染部位和病变有关。HPV各型之间有,即属特异性抗原,存在于L1蛋白,它与牛乳头病毒(BPV)有交叉反应。L2蛋白为型特异性抗原,各型间不发生交叉反应。
HPV在体外细胞培养尚未完成。它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不能感染动物。H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增殖,细胞核着色深,核周围有一不着色的空晕,此种病变细胞称为空泡细胞(Koilocytoticcell)。
人类乳头瘤病毒致病免疫
人类乳头瘤病毒致病性
HPV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物品或性传播感染人类。
人类乳头瘤病毒DNA
病毒侵入人体后,停留于感染部位的皮肤和粘膜中,不产生病毒血症。临床常见的有:(主要为1,2,4型)称,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手部最常见。(主要为2,4型)生长在胼胝下面,行走易引起疼痛。(主要为3,10型)好发于面部,手、臂、膝、为多发性。尖性湿疣(主要为6,11型),好发于温暖潮湿部位,以湿疣发病率最高,传染性强,在中有重要地位,且有恶性变的报道。研究资料证明HPV与宫颈癌、、等发生有关。如HPV16,18,33等型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用核酸杂交方法检出癌组织中HPVDNA阳性率60%以上。
人类乳头瘤病毒免疫性
有关HPV免疫反应研究较少。在感染病灶出现1~2月内,血清内出现抗体,阳性率为50-90%,病灶消退后,抗体尚维持续数月到数年,但无保护作用。用白细胞移动抑制和等试验检测细胞免疫(CMI)的结果不一致,有人观察到消退时CMI增强。
人类乳头瘤病毒生物诊断
疣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对不能确诊的病例,可选下列各种方法辅助诊断。
人类乳头瘤病毒染色镜检
将疣状物作组织切片或生殖道局部粘液涂片,用帕尼科拉染剂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到特征性空泡细胞或角化不良细胞和角化过度细胞,可初步HPV诊断。
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HPVDNA
根据不同标本采用点杂交或原位杂交检测HPV-DNA。亦可选择适当的特异序列,合成引物做PCR后进行杂交,PCR具有敏感,特异及可选择不同型别的引物扩增后分型等优点。
人类乳头瘤病毒血清学试验
应用重组技术表达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lgG抗体。或抗原免疫动物制备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检测组织或局部粘液中HPV抗原。
人类乳头瘤病毒防治原则
尚无特异预防方法,可根据HPV传染方式,,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小的皮肤疣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一般无需处理。尖性湿疣病损范围大,可施行手术,但常规外科切除有较高复发率。一些物理疗法如、激光治疗、液氮冷冻疗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用干扰素治HPV感染,结合上述一些辅助疗法,认为有广阔前景。
人类乳头瘤病毒年龄分布
HPV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群的年龄和性行为习惯。许多研究发现性活跃的年轻妇女HPV感染率最高
人类乳头瘤病毒
,高峰年龄在18-2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但大部分资料报道均未区分高危和低危型别。大多数HPV感染可在短期内消失,机体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使病毒逐渐清除,尤其是低危型别HPV更容易被机体清除,大约持续18个月左右,因而低危型别HPV感染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对于高危型别HPV感染,许多研究报道其感染的高峰年龄是20-30岁,此阶段感染为暂时性,感染率较高,可达到25-30%,此后,感染率逐渐下降,35岁后5-10%为高危HPV持续感染状态。对于HPV感染的阳性率在40岁之后是否开始上升或下降还存在一些争议,尚需更详细的资料加以验证。
人类乳头瘤病毒流行因素
人类乳头瘤病毒
由于HPV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检出率因各种方法而异,对于HPV感染流行因素的分析就很难确定。但HPV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与性行为因素有关,这一点已经明确。而个体的卫生状况好,注意经期卫生,同房前后卫生,使用宫内避孕环等均可以使感染HPV的几率降低。
人类乳头瘤病毒性行为
大部分研究表明妇女的性伴侣数,性交频率,性伴侣患有生殖道疣等均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尽管有些研究表明初次性交年龄与HPV感染也有关,但这种因素受性伴侣数的影响,调整性伴侣数后,其危险性无显著性意义。
人类乳头瘤病毒免疫因素
宿主的免疫力对HPV感染及病变的进展有很大的作用。有研究发现肾移植的免疫抑制者HPV的感染率是正常人群的17倍。HIV感染的人群中HPV感染率也增高。由于HIV感染人群性行为比较混乱,伴侣数较多,初次性交年龄小等因素,使HPV感染几率增加。但有些研究并不能证明免疫抑制与HPV感染有直接的相关性,HIV人群可能由于自身暴露的危险性高或机体抵御潜伏病毒的能力降低而使HPV感染率增高,这一人群的HPVDNA检出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这表明机体抑制HPV感染的能力降低。
人类乳头瘤病毒怀孕
有研究表明,妇女怀孕次数增多,分娩次数,流产次数等并不增加HPV感染的危险性,畸胎的个数却与HPV感染相关。有些研究表明孕期妇女HPV感染率高,而且病毒检出量也增高,但这可能是由于孕期病毒水平增高而使检出效率提高所致。一项应用检测HPV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PCR法检测HPV病毒不依赖病毒的含量,结果发现孕期与非孕期妇女的感染率无显著差(9.6%/10.9%)。
人类乳头瘤病毒口服避孕药
尽管口服避孕药可以增加宫颈癌的危险性,但它是否影响HPV感染还存在很大争议。有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确实能增加HPV感染的几率,但有人认为口服避孕药对宫颈低度病变的发生无影响,却可以增加高度病变的危险性,因此认为口服是通过改变疾病的进展状态,而不是直接影响HPV感染率。
人类乳头瘤病毒病毒关系
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的关系最初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此后许多流行病学和分子学研究均毫无疑问的证实了HPV与宫颈癌的病因学联系。Bosch和Manos等通过收集来自22个国家的宫颈癌活检标本作PCR检测,发现99.7%的肿瘤中都可以检测到HPVDNA,而且各国间无显著差异。这是迄今为止所报道人类肿瘤致病因素中的最高检出百分数,同时表明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具有普遍意义。
病例-对照研究是检验病因假说的一种分析流行病学方法。不论是在拉丁美洲采用准确性较低的检测技术(FISH)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还是采用较高灵敏度检测技术(PCR,HC-II)的研究,所有的结果均显示HPV感染与宫颈癌有明显的相关性(OR=3.6-254.2),尤其是HPV16型和18型。Muňoz等在和西班牙(宫颈癌发病率前者比后者高8倍)进行的人群基础上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包括436例确诊的病例和随机抽取的387例来自病例所在人群的对照,同时采用了三种HPVDNA检测技术(ViraPap、SH和PCR)。这一研究避免了人群和地区的选择性偏移,同时又考虑到检测技术间的差异,在调整了一些后三种检测方法都得出相同的结论:在两个国家中HPV16,18,31,33和35型与宫颈癌均呈强相关性,提示HPV与宫颈癌具有病因关系。队列研究是用来验证假说另一种重要的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它能够直接体现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时序性,更有力地验证病因假说。Campion对100例轻度宫颈上皮内病变(CINI)随访了两年多,56%的HPV16,18者进展为重度宫颈上皮内病变(CINIII),而HPV6阳性的对象仅20%发生进展。Murthy等用原位杂交方法的研究显示,63例宫颈发展为原位癌,对组织标本检测HPV16/18,阳性率为68.3%,而44例非进展性不典型增生其阳性率为27.3%,相对危险度为5.9(95%CI:2.5-14.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也获得了致癌的有力证据。1995年WHO和IARC已将HPV确定为是宫颈癌的病因。
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型别即16,18,6,11型。HPV6和11型经常感染外阴、肛门、阴道等部位,属于低危型别,或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妇女中多常见,与无明显关联;而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别。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组织标本的研究发现,HPV16和18型最高,在检出的所有型别中,HPV16占50%,HPV18占14%,HPV45占8%,HPV31占5%,其它型别的HPV占23%。HPV的型别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有关,在宫颈癌中HPV16占主要地位(51%的标本),而在宫颈腺状上皮细胞癌(56%腺状上皮细胞癌标本)和宫颈腺鳞细胞癌(39%腺鳞细胞癌标本)中HPV18占主要地位。HPV16、18型感染很普遍,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HPV型别有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国HPV感染型别中52和58型较高。在台湾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52和58型较常见。HPV45型在非洲西部宫颈癌组织中很常见,而HPV39和59型仅在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宫颈癌组织中出现。
HPV感染生殖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潜伏在细胞内若干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病毒可恢复活动。HPV感染过程通常分为潜伏感染期、亚临床感染期、临床症状期和HPV相关的肿瘤期。宫颈癌也有一系列的前驱病变,即宫颈上皮,在病理上称(CIN),通常又根据严重程度分成三级: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CINI)、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CINII)和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CINIII),这些均有可能发展为宫颈。
在某些自然的或实验条件下,HPV病毒诱发的虽具有转化为癌的倾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HPV感染者和CIN都会进展为癌。对于大多数乳头状瘤,这种转化还需要其它辅助因子的存在,例如吸烟、化学物质、因素(例如HIV感染)和环境协同因素等,均对疣、乳头状瘤转为恶性肿瘤有致突变及启动作用。有学者提出了HPV与HSV协同作用诱发亚性转化的假说:特异性病毒感染正常细胞导致乳头状瘤细胞增生,在HSV感染的启动下,引起宫颈表皮内恶性转化的发生,最后导致。这一假说还需进一步验证。
有关HPV感染和CIN对象转归的研究有很多。一些前瞻性研究显示,HPV感染的妇女在2年内有15-28%进展为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尤其是HPV16和18型感染危险性更高。HPV阳性妇女能否进展到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和癌症,与HPV的型别有很大联系。有研究显示在低度病变的妇女中,高危型别HPV感染阳性的妇女进展的危险性大于低危型HPV感染或HPV阴性的妇女。此外,HPVDNA剂量水平、HPV首次感染的时间等也很重要。
总之,生殖道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性活跃妇女可能有50%感染过至少一种型别的HPV。由于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因此必须重视这种感染,加强HPV病毒的研制,消除其对人类的危害。
人类乳头瘤病毒机理探讨
虽没有研究资料证实依曲替酸有直接抗HPV作用,但很多文献报告认为口服依曲替酸或依曲替酯对多发、巨大疣有显著疗效。依曲替酸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对疣治疗作用。
1、依曲替酸具有调节表皮细胞分化和增殖作用:抑制表皮细胞的终末分化,缩小表皮细胞的体积。改变角元蛋白的合成方式,抑制细胞膜的形成,影响膜蛋白的合成。能减少表皮细胞角蛋白前身物的量,并使桥粒缩小、发育不良,从而减弱角层细胞粘着力,使角质变薄而抑制角化。经数周治疗后,表皮可恢复正常,出现正常角化的上皮,轻度棘层肥厚,细胞内张力微丝、细胞间桥、角化小粒均恢复正常。
2、依曲替酸具有抗增生、抗肿瘤的作用:可中止、抑制、甚至可使癌细胞逆转。可抑制作为肿瘤发展特征的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此酶参与生成聚胺)。还可直接抑制化学致癌物的活性,增强生理性自身修复能力。通过进入细胞,在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形成维甲酸—受体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又与DNA中的特异性因子结合,通过靶基因表达,从而修饰分化过程,优先允许正常表皮分化,抑制发育异常的表皮细胞。使恶性肿瘤细胞转化成较成熟细胞。
3、依曲替酸具有调节免疫作用:能使皮损中已减少的朗格汉细胞数目增加; 激活巨噬细胞; 辅助抗体产生;增强同种异体排斥反应。
.人民网[引用日期]揭露宫颈抹片的真实与谎言
调查数字显示:我国25岁以上的妇女中,从未做过宫颈抹片检查的人数竟超过了70%,这正是我国宫颈癌死亡率如此之高的原因,因为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宫颈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100%。
  随着李媛媛、梅艳芳的英年早逝,“子宫颈癌”成了女性世界最让人胆战心惊的字眼。不少女性开始惶恐,但也因此获益,开始有了健康意识,并关注相关讯息。于是我们看到了诸如“被称为女性第二杀手的子宫颈癌,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超过了40万”,“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13万”,“近10年来,子宫颈癌发病更趋于年轻化,呈2%~3%的增长”之类的惊悚数字。
  当然也有减压的数字。医生提示:定期进行宫颈抹片检查是发现子宫颈癌早期信号的有效措施。报道说:“子宫颈癌原本没有那么可怕,一个简单的抹片检查就可预防至少90%以上的宫颈癌”,“临床数字显示:在新诊断出的子宫颈癌中,50%的女性从未接受过宫颈抹片检查!”
  于是,近来做宫颈抹片检查的人数突然激增。而关于宫颈抹片也有了各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让人迷惑。
  关于宫颈癌与宫颈抹片,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谎言?
  1、“每个育龄女性都应进行定期的宫颈抹片检查,这很重要。” ——对
  宫颈抹片,也就是Pap Smear,是指从子宫颈部取少量的细胞样品,放在玻璃片上,然后在显微镜下研究是否异常。 由于这项检验的提出,子宫颈癌的死亡率至少降低了 70%。通过简单的宫颈抹片,医生可以侦测到子宫颈细胞微小的极早期变化,这使致命的癌症甚至在还没真正发生之前就被狙击了,因此医学专家认为,子宫颈癌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
  子宫颈癌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宫颈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经过大约6~8年的时间逐渐发展而来的。有一个概念叫做“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IN),提示了介于子宫颈慢性炎症与癌症之间的一种病理改变,对它的诊断和治疗就可以防止子宫颈部的病变向癌瘤发展。所以,定期进行宫颈抹片检查可以预期及早发现子宫颈的异常改变,以达到预防子宫颈癌发生的作用。临床资料显示:子宫颈癌如在早期得以诊治,5年存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在显微镜下发现的早期癌症,治愈率更可高达到100%。
  2、“即使我每一到两年做一次抹片检查,也未必能有效地预防宫颈癌吧?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抹片采集标本的位置恰好错过了子宫颈上微小病变所发生的部位而发生漏检。” ——错
  有些女性总是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子宫颈部的上皮是由内部的柱状细胞和外部的鳞状细胞构成,它们相邻接的部分被称为移行带,这个移行带的部分在内外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变化频繁,恰恰也正是子宫颈癌的多发部位。宫颈抹片检查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从这个部位采集足够可供评价的细胞。据统计,传统的巴氏染色检查法漏检率高达55%,而现今采用计算机辅助细胞检测系统(CCT)、液基薄层细胞学等新技术,并更新了细胞分类的方法,通过检测宫颈抹片上细胞的数量以及组成(尤其是移行带细胞),对采样标本的满意度进行有效评价,从而避免了因采样误差所导致偏倚的发生。这些方法对发现宫颈异常细胞具有高度敏感性,准确性达97%以上,对CIN、尖锐湿疣及癌变百分之百敏感。最近的临床数字显示:90%~95%的早期宫颈癌都能经一次宫颈抹片检查得以发现。
  3、“做宫颈抹片检查真的很麻烦,令人尴尬,有时还会让我疼痛。”——错
  宫颈抹片检查其实非常简单,整个过程只需3~6分钟。医生先用一种称为阴道窥器的器械扩张阴道内壁,以便看见宫颈口。如果你在此过程中感到疼痛(大概是由于器械露在外面的部分挤压柔嫩的肌肤所致),请立刻告诉医生。接着,医生会使用棉签、木制刮板或子宫颈刷从宫颈开口处收集脱落的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涂抹在玻璃片上和/或直接保存在特制的化学溶液中。在医生刮取细胞时,如果你十分敏感,有可能会感觉到宫颈轻微地收缩,但并不疼痛,因为宫颈内并没有痛觉的神经末梢。
  你感到一点点尴尬也在所难免,但是想到宫颈癌是可以夺人性命的疾病,这个问题就相对小得多了。如果你与你的妇科医生此前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且可以放松身心去配合医生检查的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过程将会是从容的经历。
  4、“我3年以前的宫颈抹片检查报告完全正常,所以不必再重复这个检查。” ——错
  关于宫颈抹片检查的频度,美国癌症学会自1988年建议,所有开始性生活的18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宫颈抹片的检查,这样连续3年或以上的检查报告完全正常的话,经专业医生的评定后可以每两年重复一次检查,直到70岁为止,也有些国家建议65岁以下妇女如持续宫颈抹片检查正常且无宫颈病变的高危险因素,可以每3年检查一次。如果已超过30岁,妇科医生也许会建议你固定每年检查一次,你需要和自己的妇科医生具体讨论适合你的监测时间表。
  5、“昨天医生打来电话说我最近的宫颈抹片报告有异常情况,我可能得上了那要命的宫颈癌!” ——错
  多数异常的宫颈抹片报告只是些疾病的早期警报而已,并非一定是患上了宫颈癌。拿到检查报告后,你需要向专业的医生咨询详情,比如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确定诊断及治疗,如何随访等等。最为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异常宫颈抹片报告真正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你不应该忽视这些检测结果,另一方面也大可不必把它视为被判死刑而造成心理负担。所有宫颈抹片报告中大约会有3‰出现异常。宫颈抹片异常的女性,有将近80%是不会真正发展成子宫颈癌的。这些异常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治疗非常简单。但妇科医生也许会认为你需要接受某种治疗,因为有研究表明,每80个接受了早期治疗的女性中,就有1人避免了以后将发生的致命恶性肿瘤。当然,大部分筛查结果异常的人不会发展成癌,但是,如果等到发展成了宫颈癌再进行大手术或放射治疗,那么对身体的损害无疑就会大得多。 而且,宫颈抹片检查只是作为健康者进行的一项筛查内容,如果报告异常,往往还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比如:阴道镜检查、组织活检、宫颈管诊刮等)
  6、“妇科检查发现我有宫颈糜烂,这样的情况使我更容易得上子宫颈癌。” ——错
  很多女性在进行常规妇科检查时医生有宫颈糜烂的诊断,宫颈糜烂是生育年龄女性的多发病,约有20%或更多的女性患病。相信其中大部分人都曾有这样的疑问:究竟宫颈糜烂与子宫颈癌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其实,大多数的宫颈糜烂并不会发展为子宫颈癌。那是不是意味着宫颈糜烂就不需要治疗了呢?宫颈糜烂的发生与女性自身内分泌改变(比如月经周期的变化,妊娠等)、局部损伤(比如分娩,人工流产等)和感染(比如淋病、衣原体感染)等有关,实际上这个病变与前面提到的宫颈上皮移行带的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感染了宫颈糜烂如不进行治疗,就可能继发盆腔感染,甚至引起不孕的发生,所以,虽然宫颈糜烂与宫颈癌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也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NFORMATION :如果抹片检查显示异常(别急着害怕,异常并不意味是癌),医生往往还需做以下检查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阴道镜检查。这是一个帮助医生决定你是否需要进行治疗的简单方法。它不是手术,也不需麻醉,整个检查过程约需10分钟,活组织取样检查组织活检与宫颈抹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采取的是“生活的”,而不是“脱落的”细胞,而且更有针对性。
  宫颈管诊断性搔刮:有时宫颈抹片报告会提示出异常的细胞可能出现于宫颈“移行带”以上,这个部分是即使用阴道镜也无法勘测到的,你的医生就会建议你做这个小小的手术来配合诊断。简单说就是用一枚细小的刮匙刮取子宫颈管内的细胞来做检验。
  子宫颈病变(包括子宫颈癌和CIN)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开始性交的年龄低
  2.自己或自己的性伴侣有超过一个性伴侣
  3.早生育,多产,频密分娩或多次人工流产
  4.现在或既往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或尖锐湿疣病变者
  5.现在或既往有人疱疹病毒感染者
  6.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或艾滋病患者
  7.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
  8.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接受肾移植者
  9.有CIN病史,或患有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阴道癌或外阴癌者
  10.吸烟或其他滥用物质(包括酒精、毒品等)者
  我国卫生部最近开始组织制定“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引”,建议对任何有3年性行为或21岁以上有性行为的女性开始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做抹片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1.检查最好安排在非月经期进行
  2.如果你有妇科急性炎症或感染(比如:淋病、滴虫感染、衣原体感染等),最好治疗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复行抹片检查以免结果受到干扰
  3.计划检查前24~48小时内不要冲洗阴道或使用置入阴道的栓剂,也不要进行阴道内诊检查。
  做一张宫颈抹片,费用是多少?
  做一张宫颈抹片的费用,根据所采用方法,检测所在医学单位(国有医院或外资医院)的不同变化很大:从人民币20元到将近800元不等。在北京、上海等市属医院里,进行CCT或TCT检查的费用基本一致,为100元和150元。
馆藏&1924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宫颈纳氏囊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