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时评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力

您的位置: &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
优质期刊推荐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应该督促学生广泛进行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关键词:教学方式;语文素养;阅读兴趣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改革创新活动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教师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尽可能地得到更高的分数,而由此转变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并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下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死板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向上地参与学习。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分数,而进一步转向对于能力提升的考查。学生不再做“分数的奴隶”,而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一、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合作交流活跃气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累死累活,学生在课桌上听得无聊枯燥,课堂的效率极其低下。这是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一直是自己的“个人表演秀”。学生缺乏参与的兴趣,自然会觉得课上得很无聊。这时教师就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交流的形式,将学生编为多个学习小组,将问题交由小组去讨论。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在情景陷入尴尬境地时及时补救,而将主导权交给学生,不要干涉学生的发挥。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在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下进行学习,让他们不知不觉地由被动接受转换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一模式中来。问题如果单凭老师讲解就只能够有一种,可是在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之后,得出来的解决方案也许有很多种,这几种解决方案无论对错,都是经过学生开动脑筋得出来的成果。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已经得到了锻炼,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等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分组办法,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也可以运用科技的力量,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现在多媒体科技被广泛运用,多媒体借助大量图、文资料,声情并茂地展示课堂知识,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将知识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类型,直观有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二、广泛阅读 激发阅读兴趣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一种阅读方式和方法,对文章的脉络构建和整体思路方面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把握和归纳,也能够熟练地驾驭各种不同类型的阅读题材和文章,同时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会更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那么,如何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大量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向他们适当地推荐一些课外书籍。或在课堂上,根据所讲的课文进行适当的延升,通过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等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出课外书籍的名字。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并且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最佳娱乐活动之一。久而久之,由教师方面硬性要求的“要我读书”就会慢慢转变为学生自主能动的“我要读书”。长期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帮助学生广泛进行阅读,是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起长期阅读的习惯。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学生如果只是一目十行,不积极思考,不进行深层次的动脑,肯定只能是事倍功半,效率自然会极其低下,所以不可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教师在鼓励其大量阅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的培养。从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与思考作品,产生自身的认识与想法,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再是小到字词句,大到篇章结构、艺术特色、中心思想的条分缕析。理解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能力,这符合阅读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以后培养走进社会所需的必要能力做好充足准备。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不应该仅仅将目光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应该更加注重分数背后的实质,即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这是每个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每个教师都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里是笔者对于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点建议。希望广大同仁一起探讨,共同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而努力。参考文献:[1]赵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2]刘春丽.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3]巴君超.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编辑 段丽君
欢迎转载:
推荐:    说说我们高三学生的时评写作――教学反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说说我们高三学生的时评写作――教学反思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时评写作近年在广东省各地高三的语文复习中频现,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时评写作水平成为了许多一线教师的头疼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开展时评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 汤永胜
   时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新闻时评,简称时评,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经过层层推荐,我校语文组和政治组联合申报的安徽省级重点课题《中学生开展时评活动的研究》最终获得安徽省教科院的立项。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怎样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呢?
   一、正确认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在《开题报告》的起草过程中,我负责策划和宏观指导,由另一负责人程良巨老师执笔。《开题报告》内容比较全面,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指导思想和近期活动情况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初步勾勒出课题活动的发展前景。
   1909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指出:“凡论说所论,则事之应举措者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者也。”这实际上说明,时评也是一种公民表达文体。时评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当下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解析,当即批评,在依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深开掘、精加工,从而发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东西,引领大众视听。
   一个课题的活力在于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我认为,开展中学生时评活动研究符合“三个需要”:即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时评是意识形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特别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时评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青少年非常关注时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反映的实际上就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时事评论的现象。当代中学生也喜欢写时评。许多人在网络发帖、跟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写时评。而且,调查发现,中学生特别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喜欢发表评论。对这种“参政议政”的热情必须加以引导。
   好的时评可以拨开云雾,点亮智慧,可以引导舆论,推动事件发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坏的时评则会影响判断,打击情绪,制造混乱,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毛泽东同志一直非常重视时评并亲自撰写时评,他针对红军官兵中存在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及时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士气大振。秦火火和薛蛮子也是评论“高手”,他们不适当的谣言式评论混淆了视听,给许多单位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对不好的时评,如果不加以批评和纠正,就会培育不良社会道德个性,会成为青少年价值观迷失的推手。
   综合一下,开展时评活动研究,引导中学生正确客观评论国内外大事小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引导舆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更利于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育和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合格人才培养。
   二、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必须始终突出几个特点
   时评活动课题的研究落脚点在学生广泛参与的时评活动上。时评活动始终在路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我认为,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时评课题研究,在时评活动中必须坚持突出几个特点。
   实践性。实践应当是时评活动课题最重要特征。时评课题首先要搞好学生时评情况的调查、研究等活动,号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文老师要在时评写作指导上下一番功夫。其次,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教师要能认清时事与身边事情的关系,对学生的时评活动要注重过程评价,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隐秘世界。应该多供给一些活动平台,多进行师生互动,如谈心、竞猜、问卷调查、考察等,要注重实践过程,注重广泛参与。
   选择性。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时事新闻,在数量上要把握好度。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因此,开展时评活动不要占用过多的时间。老师每周精选十几个时事,印发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需要,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时事开展活动。内容上要精心把关,进行必要的筛选。可充分结合现实工作需要开展时评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无偿献血、世界环境日和交通安全整治等活动,联系相关时事,组织学生开展时评活动,可以举行时评征文、时评演讲、时评辩论等,这些思路都比较好。
   公平性。时评指导课、时评征文等活动都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时评征文比赛,要讲究公平性,评选程序要规范,要努力推出一批批佳作,努力让有新闻写作和时事评论的“高手”脱颖而出。语文老师要在时评课题背景下成立中学生时评社团,还要成立演讲社团、辩论社团,英语组也可以成立英语时评社,语文组指导的合肥市优秀社团——星愿文学社也可以参与进来,团委指导的播音社团也可以吸纳进来,社团的大门要向每个学生开放,只要你想到了就有可能做到,力求中学生参加社团人人平等。
   开放性。时事评论不能搞标准答案,要将时评同政治学科的材料题区分开来,否则,时评就丧失了它的本质特征,课题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时评的内容越开放,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越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越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时评写作还要避免格式化,鼓励时评形式的各种创新。
   文学性。引导学生进行时事评论一定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一课题中,语文老师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时事,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就不要用抽象的概念表达。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思想性是前提,思想性寓于文学性之中。如《广州大火警示:高楼烂尾,管理不能烂尾》等,能夺人眼球。有了思想性就自然深刻。要想努力做到深刻,我们的时评还要学习《杂文报》的精神,继承鲁迅杂文的光荣传统,“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不捕风捉影,以负责任的态度,正确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
   启发性。指导时评写作时,教师要引导不要灌输,注重启发,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时评文章,引导学生赏析,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教师还应该带头写时评文章,这样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会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更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时评活动。
   激励性。课题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激励原则。我们确立了几个激励原则。一是对课题组成员按贡献大小确定排名顺序。不搞照顾性排名,不搞论资排辈排名。二是要采取征文比赛、校刊选登、阅报栏展示、媒体推荐发表等途径激发学生时评写作的积极性。三是课题成果和社团成绩根据贡献大小提供。积极联系《安徽青年报》《环湖晨刊》《江淮晨刊》《市场报》《合肥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开辟小栏目,为优秀的时评文章提供展示平台。
   长效性。为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课题组要长期指导“时评社”“辩论社”等社团活动。课题组要不断举办“激扬杯”时评征文活动以及时事辩论等活动。这些必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上述社团及相关活动不能在课题结题后就销声匿迹,而要长期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中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平台。
   三、开展时评课题研究要努力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
   时评活动研究课题关键在于“活动”,或者说关键在于通过课题活动推动学生活动。“活动”的作用非常显著。袁振国教授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有四点,一是课程的选择性,二是教学的主动性,三是评价的多样性,四是活动的合作性。活动的最主要作用是培养中学生合作能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团活动是中学生活动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要想让课题活动获得更多学生的支持参与,必须明确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时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活动中增进学生交流交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时评课题研究可以推动哪些社团活动呢?
   首先是中学生时评社。可以大范围组织时评社团,将中学生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时评写作培训。写时评不是为了在报刊上发表,而是培养学生时事评价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可以每月组织一次时评竞赛,期期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其次是小记者社。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小记者社团,指导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厂矿、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调查研究,关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写消息,作评论。可以组织中学生自主编写小记者报,及时编发学生时评作品,宣传中学生时评写作成绩。
   再次是辩论社。理不辨不明。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对复杂社会事件进行辩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持观点,在辩论中辨清是非,把握住分寸,从而养成客观时评习惯。
   还可以组织文学社、演讲社、朗诵社等,将时评社团活动推及到学生各类活动中。
   总之,中学生时评活动研究以及由此推动的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特别有利于调节高中学生学习情绪,释放压力,提振信心,提高能力,引领学生正确关注社会。我们主张“教学与活动齐飞,考场与赛场双赢”。我们要借助课题搭造平台,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在课题活动中引导中学生健康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这符合教育辩证法,也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重点课题《中学生时评写作活动指导》负责人。
   汤永胜,教师,现居安徽巢湖。
汤永胜 文选
 / 汤永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第3期
开展时评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刊名: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刊号:2015年第3期
版权:本文献由网友推荐、整理与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或出版社;本站以教学科研为目的将其作为备课参考文献建立索引,并不对其完整性与准确性负责;如有异议,请与管理员()联系。
2015年第3期 目录
 / 张友文
 / 汤永胜
 / 张立宏
 / 王巧英
 / 李拥民
 / 郑华琴
 / 蔡晓平
 / 刘晓梅
 / 盖丽娟
 / 宋淑杰
 / 王俭怡
 / 梁宇帆
 / 李青峰
 / 胡永红
 / 沈莉莉
 / 葛桂兵
 / 葛淑艳
 / 赵传宇
 / 周徐行
 / 邵明辉
 / 翁桂贤
 / 李智兰
 / 王玉峰
 / 张丽丽
 / 刘国锋
 / 许玲玲
 / 袁曾生
 / 向洪艳
 / 武静宜
 / 黄绪宽
 / 陆彩飞
 / 汪金凤
 / 丛福民
 / 杨金昌
 / 菅淑霞
 / 张志权
 / 吴二勇 于晓雪
 / 邢雨娟
 / 孔淑贤
 / 王丽红 韩爱连
 / 徐方东
 / 叶裕新
 / 张晓阳
 / 王瑞雪
 / 赵丽艳
 / 郝永平
 / 代凤华
 / 陈晓秋
 / 鲁冬梅
 / 赵玉伟
 / 胡晓云
 / 朱彩珑
 / 周升学
 / 郝德军
 / 王佑胜
 / 殷世华
 / 任有贵 罗荣德
 / 司佐军
 / 许欣欣
 / 庄丽星
 / 王少杰
 / 胡秀梅
 / 桑寒松
 / 刘恩博
 / 蒋春霞
 / 李新平
 / 郑林伶
 / 瓦建元
 / 柯延凤
 / 叶少峰
 / 陆秋华
 / 宗传亮
 / 怀心莹
 / 张艳存 于向辉
 / 张印德
 / 徐本来
 / 吕先觉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蒋琳莉
  图/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广州市尝试将《羊城晚报》“大城小议”引入课堂,帮学生积累素材锻炼思维
  学生怕写作文究竟怕什么?语文老师教作文又有何困扰?最近《羊城晚报》“大城小议”栏目的评论模式被引入广州市高二年级语文课堂。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模拟“大城小议”主持人提出议题,学生们参照“三员议事”的模式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多角度分析和思考事实。
  25日,在广州市高二语文老师的教研活动上,《羊城晚报》“大城小议”三位议员齐齐亮相,学生和老师踊跃向他们取经,讨教写时评的技巧和方法。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主编陈佳民认为,把学生的时评写作与“大城小议”结合起来很好,因为时评贴近现实,能引导学生思考事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之困 材料积累少 评论下笔空
  “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刚刚上完作文公开课的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四)班的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记者是“收集材料”。
  “要用事例论证你的观点,平时就得积累很多素材。”一位手里捧着一大沓资料的女生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忙于应付各种考试,积累素材很少,以至于一写作文,不管是什么主题,只会套用那几个熟悉的典故。“十次有八次都是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说完这些,女孩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编辑:张娜来源:羊城晚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写作能力的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