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开设了哪些课程内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在孔庙国子监感受岁月沧桑
&&&今年十一长假的一天,我与家人一起到城里办事,顺便到附近的国子监街转转。来到国子监街后,我们首先进入孔庙参观。
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与曲阜的孔庙不同,曲阜的是家庙,而北京的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分前院、中院、后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孔庙大成门门前的孔子塑像。
一进入大成门,我首先被眼前这棵古树镇住了。
孔庙的中院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
斑驳破损的大理石面。
院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已生长几百年的古树。
在孔庙的中院有13座御碑亭。
这是一座功德碑亭。
孔庙前院的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
参观孔庙后,我们从孔庙西门即持敬门走入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
这是一座琉璃牌坊。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
前面就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辟雍。
辟雍大殿,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
辟雍大殿内有一幅“东华门出行”的长画,描述了皇帝出行队伍的浩荡和隆重。
辟雍大殿左右两侧廊房,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从辟雍大殿的后侧看。辟雍四面环水,周围有四座汉白玉桥连接殿宇与院落。
辟雍大殿北部有正房7间,名彝伦堂,是藏书的地方。这是立于彝伦堂前的孔子塑像。
孔子塑像前挂满了红色小牌,满满地都是对孔子的倾慕与自己或家人前途的祝愿。
&& 东侧廊房现有国子监陈列展。
这是率性堂教学现场情景雕塑。率性堂是国子监六堂中最高级班上课的教室。
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只能站在老师的侧面,如果有质疑,则必须跪在老师面前,向老师提出疑问。
我走出国子监大门,脑子里不断浮想。想着乾隆在临雍讲学的盛况,那3000多人如何听到乾隆的讲话呢?据说,这3000多人都跪在地上,皇帝坐在辟雍大殿中间的龙椅上讲一句,众多传胪官就逐级高声传诵皇帝的讲话。想想这阵势,真是浩大,也真心不容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国子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