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名医院病房窗户防护要求医生 如果有一名患者要求你隐瞒病情 这时候你怎么办

医生要求癌症病人出院,遭家属殴打>>著名医疗事故律师>>医疗纠纷律师-医疗损害责任-医疗调解-医疗事故赔偿-医疗事故鉴定-医患纠纷
&&&&&&&&&&&&&&&&&&&&&&&&&&&&&&&&&&&&&&&&&&&&&&&&&&&&&&&&&&&&
[1061][1061][1093][3388][1869][1748][1802][1065][1198][1219][1196][1300][1734][1204][1130][1327][1394][1327][1691][1335][2068][2064][1267]
[7636][6866][6232][8289][8077][13143][10225][7817][7795][14179][15675][9809][12605][18787][19122][28031][38018][28718][41384][31727][13086][26363]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正文
&&&热&&&&&
医生要求癌症病人出院,遭家属殴打
作者:胡越&&&&转贴自:&&&&点击数:1807&&&&更新时间:&&&&文章录入:
  5月16日,因我市一家医院的主任医生张某要求癌症晚期病人出院,病人儿子李某找到医生张某,挥拳殴打致张某嘴唇出血,构成软组织挫伤。目前警方正在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如果李某威胁、殴打医务人员的情况属实,根据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警方将对李某作出处理。
  张医生是我市一家医院消化科副主任。16日早上7点多,他带领医生查房,科内住着一名癌症晚期病人,已经住院一个月。张医生于是告诉患者及家属:“病情比较稳定,可以出院了。”
  上午9点左右,张医生给病人做完胃镜检查后,有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跟着他来到办公室,称要找他谈谈。两人进入办公室后,男子将门一关,就挥拳打了张医生的胸部。男子说:“你有什么权力叫我母亲出院,我是做工程的,可以叫小兄弟24小时跟踪你,看你还叫不叫我母亲出院。”张医生这才明白,这名男子是早上查房时那名癌症晚期患者的儿子。张医生说:“你母亲的病情稳定了,可以回家休养,我讲话没有错。”话没说完,男子又挥拳打了张医生的脸部,张医生的嘴唇当场出血。男子又要求张医生到患者病床前告知“不用出院”。张医生照做后,男子称:“你要是以后再让我母亲出院,我就叫黑道上的人揍你。”说完,男子走了,张医生这才报警。张医生认为,医院床位紧张,许多病重患者等候治疗,而公立医院难以满足癌症晚期患者的临终关怀需求,因此,要求患者出院并没有错。在这种情况下,这名男子的行为已经威胁到医生的人身安全,因此拒绝调解。
  局前街派出所接警后,找到了打人的李某。
  李某今年39岁,本市人。他告诉警方,2008年起,因身体不适,他母亲就多次前往这家医院治疗,今年4月确诊为肝癌晚期。母亲入院后,为避免她情绪波动,李某一家人请求医院医生和护士一起向母亲隐瞒病情。5月16日早上8点左右,李某接到父亲的电话,“你快过来,张医生喊你妈出院了。”父亲告诉他,早上科室主任张医生查房时,对患者及家属说:“你的病就这样了,回去养养吧,我们这里也没什么药可以给你用了。”李某当即赶到医院,找到母亲的主治医生薛某,薛某称自己不了解情况。随后,李某找到张医生,两人一起进入办公室。李某质问:“你为什么要叫我母亲出院?”张医生说:“回家养养,病情已经好转。”李某说:“我母亲都这样了,你叫我回家怎么办?”张医生说:“那也没办法。”李某认为,张医生不但向母亲说出了病情,表达了母亲已经不治的情况,还要求患者及家人放弃治疗,在临终前出院,让家人十分气愤。于是,李某冲上前用右拳打了医生的左脸,又用左拳打了右脸,随后,要求医生到母亲病床前安慰病人。张医生跟着李某来到病房,再次对患者做了检查,并称“病情已经好转了”。看到张医生做完这些,李某才离开了医院。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转摘声明:转摘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
&&跟进发言:(只显示最新10条。
发言内容除署名“张放”、“清影”的以外,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653][2219][855][873][1288][1026][824][802][771][750][773][727][1364][1588][1133][974][1001][2971][1605][1594][1052][1312][1260][1634][140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站长:&&&&&&&&页面执行时间:484.38毫秒&&&本网介绍:宋中清律师主持的医疗纠纷专业律师网站,业务立足北京,覆盖全国。&&诉律工作室:&&&&&&&&咨询QQ: &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医生的必修课:学会告诉患者坏消息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藉”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行医座右铭.....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有一位医生,十多年间一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藉”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行医座右铭.....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有一位医生,十多年间一直在研究医患沟通的学问,他就是顾晋,北大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顾医生拥有众多头衔。他的学术论文经常出现在世界知名的医学刊物上,2007年,他还获美国外科学院(FACS)院士殊荣。&&&&&&&&“语言可能是一剂良药,也可能是一把杀人的屠刀。”这名魁梧的外科大夫说道,“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是一门艺术,体现着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做医生,情商有时更重要&&&&&&&&上午8点,顾晋穿着白色大褂走进诊室。他今年54岁,脸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白大褂的胸前开口处,还能看到一条间色的领带。&&&&&&&&这天上午,他将在一个狭小拥挤的诊室里,接待34名患者。这意味着,他将要告诉这34名患者“坏消息”或者“好消息”。&&&&&&&&顾晋一走进诊室,就有不少患者围上来。他一一安慰大家,并让助手给一些急切的患者加号。&&&&&&&&一个从外地到北京求诊的患者,盯着顾晋的一举一动。顾晋仔细看完患者的化验单,拍拍患者的肩说:“你肠子上长了个东西,我给你拿掉就行。”&&&&&&&&患者怔了一下,随后似乎略微放松下来,点点头说:“全听您的。”&&&&&&&&这是顾晋告诉患者坏消息的一种方式。他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癌”、“肿瘤”、“转移”等刺激性的字词,而是用“东西”、“跑”等“患者容易接受”的字词替代。&&&&&&&&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陈焕朝曾在媒体公开表示,死亡的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媒体报道中也常看到因得知患癌而“吓死”的案例。&&&&&&&&顾医生回忆,自己刚入行时,并不太在意与患者的交流。那时,他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医术。1999年,顾晋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目睹了美国同行如何与患者沟通。&&&&&&&&美国的做法是直接告知患者实情。“这是法律规定,如果不如实告知,医生可能会面临指控。”美国同行告诉他。&&&&&&&&“不过,告知实情不意味着不讲方式方法。”顾晋说,他发现,美国医生非常重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一些医学院还专门开设“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的课程。&&&&&&&&而顾晋在国内的从业经历中,通常是患者家属请求医生向患者隐瞒病情,唯恐患者承受不了。顾晋起先也尊重家属的意见。&&&&&&&&从美国回来后,顾晋开始意识到“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是门值得好好钻研的学问。他在课堂上与自己的学生讲,与北大肿瘤医院的同事们讲,甚至在一些学术论坛上,他也多次讲这个话题。“你的病情不简单,但是我们有办法”&&&&&&&&30多年的外科医生职业生涯中,顾晋见过形形色色试图向患者隐瞒病情的家属。&&&&&&&&有一次出诊时,一个患者直接告诉他,刚刚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患者家属此前一直隐瞒。因患者不知情,在简单治疗后,仍然像往常一样干活,结果身体每况愈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顾晋至今还能记得患者那哀怨的眼神。“他们为什么不告诉我?”患者哭着,眼睛扫视着每一个在场的家属。&&&&&&&&还有一次他出诊时,一对年轻夫妻进入诊室。女子父亲直肠癌并肝转移,小两口极力主张隐瞒病情,并叮嘱顾晋,千万别告诉父亲实情。&&&&&&&&患者进来后,顾晋给他做完检查,本想据实告知患者,但小两口紧张地把老人推到门外。&&&&&&&&见此情形,顾晋严肃地对小两口说:“我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他的病情非常严重,但是我有治疗办法。另外患者也有知情权。他一定能积极面对。”&&&&&&&&小两口被他说得无法反驳,最终同意由顾晋告诉患者病情。&&&&&&&&患者进来了。顾晋首先告诉患者:“你的病情不简单,但是我们有办法。”并详细向他做了说明。&&&&&&&&患者在听完顾晋的话后,坚定地表示,一定积极配合治疗,对治疗结果充满信心。小两口听到父亲的话后,也放心许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治医师宋丽莉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90%的癌症患者希望得知诊断的真相。&&&&&&&&我国的法律中早有规定,患者有知情权。1999年实施的《执业医师法》第26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在顾晋看来,患者知道真相,并不那么可怕。“患者接受坏消息的承受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可怕的是相互隐瞒,浪费了感情,甚至延误了治疗。”&&&&&&&&他的母亲,就是被癌症夺走生命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顾晋观察到,母亲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非常平静。&&&&&&&&住院期间的一天,母亲叫顾晋到身边,拉着他的手说:“我想回家一趟。”顾晋没有犹豫,向主管医生请假后,带着妈妈回家了。&&&&&&&&回家后,母亲表情“非常淡定”,把所有的事情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到现在还能记得妈妈安排完所有事情后准备离家的那一刻。妈妈看了家最后一眼,锁上门,只说了一句“我们回医院吧”。&&&&&&&&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恩格尔就在《科学》杂志上提出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医学中引进社会科学方法以及心理学方法。其核心是医生护士在关注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应该关注患者作为社会人的所思所想,他们因病产生的感情、心理变化。&&&&&&&&“患者是一个有病的人,他应该得到尊重。沟通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外科医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顾晋表示。医学是“温暖的科学”&&&&&&&&多年前,顾晋刚刚从医学院毕业,在儿科实习时,接触到一个得白血病的小患者。孩子快不行了,许多老师同学都安慰他,说他表现得很坚强,但小孩对这样的安慰无动于衷。&&&&&&&&有一名老医生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知道你不舒服,你可能就要离开我们了。你最喜爱谁呀?”&&&&&&&&孩子立即回答:“外公,但是他已经不在了。外婆说外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孩子,你静静地睡吧,很快就能见到外公了。”&&&&&&&&“真的吗?”孩子眼里闪着光芒。&&&&&&&&“是的,孩子,睡吧。”老医生说。&&&&&&&&顾晋看着孩子慢慢地离开了人世,但孩子脸上带着喜悦。&&&&&&&&“医学是有限的,但爱是无限的。”“告诉患者坏消息后,还要给患者足够的关爱与希望。爱可以改变世界,超越科学的界限。”顾晋说。&&&&&&&&他在一篇博客中写道,“患者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看不到医生的面孔,听不到医生的呼唤,更见不到他们的亲人。患者与医生的心灵沟通被现代化机器设备分割了。”&&&&&&&&而他期望医学是“温暖的科学”。为此,他坚持每个工作日早晨到病房,和患者说点家长里短的事儿。一些患者常去病房走廊的一角晒太阳,他发现后,就买了一对沙发放到那里。&&&&&&&&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他常常有很多无奈。他的父母,也是在他眼皮下,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父亲得癌症后,顾晋每天都去探望父亲。有一次他问父亲需要什么,父亲沉思片刻后回答:“我需要你多陪陪我,其他的都不用了。”&&&&&&&&说到这里,他又走进手术室。手术结束后,他还要第一时间告诉患者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文/郭建光;中国青年报;希圈精编)========================如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弹出菜单后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欢迎添加联系号()为好友。希圈会择优将您加入到医院管理、医改研讨、手术技艺、医疗资本和健康管理等多个高水平讨论群组,与业内同仁互动学习和交流。&希波克拉底医疗圈是由北大知名医学专家、教授联合发起的医生自治组织,核心圈由50位50岁上下中国医学界顶级专家和医生组成。如您感兴趣参加希圈活动,或您所在机构想与希圈开展合作,欢迎微信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H-Circle
希波克拉底医疗圈是医生自治组织,核心圈由50位医学界顶级专家组成,同时运营非营利性医疗智库——希波克拉底医学论坛。希圈微信公号聚焦医改前沿、关注医疗行业动态,推崇医学人文精神回归,重塑医患信任,助力医疗行业新生态的构建。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医院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歧视或致艾滋患者隐瞒病情 急诊医生感染风险增大
歧视或致艾滋患者隐瞒病情 急诊医生感染风险增大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周松柏 王道斌 梁炜培
南都讯目前,多数艾滋病患者急危重症,危及生命时,送往综合性医院才会进行手术以保命。而多数综合性医院则拒绝患者住院。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全国艾滋病防治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著名传染病专家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患者故意隐瞒H
IV阳性情况,让急诊医生处于职业暴露的危险中。
他直言,对艾滋患者的医源性歧视(即医院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歧视),医院借口的成分多于对本身的无知。而包括综合性医院在内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一样,也是医源性歧视的受害者。
隐患就医难催生患者隐瞒病情
这名专家指出,因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手术难的问题,曾经导致患者死亡的事件出现过多起。他举广州市八院为例,早期没有设置普外科前,一些长期吸毒导致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因为扎针太多,往往会合并出现血管瘤的情况。而这些血管瘤一旦破裂,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只有一个后果———大出血死亡。
据其介绍,目前医疗环境中,艾滋病患者只有出现急危重症、危及生命时,送往综合医院才会先期进行手术治疗,保住生命优先。因为艾滋病患择期手术(注:所谓“择期手术”,是指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手术迟早,不致影响治疗效果,容许术前充分准备,达到一定的标准条件,再选择最有利的时机施行手术)无法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患者故意隐瞒自己的H
IV阳性情况,让急诊医生处于职业暴露的危险中。
据此,这名专家直言:“医源性歧视第一受害者是患者本身,第二受害者就是包括综合医院在内全体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紧急手术,暴露的风险性更大。这时候,与其让患者主动隐瞒病情导致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增加,还不如给其正常患者的平等就医权利。”不过他也指出,可以明确的是,H
IV的传播能力尚不及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高。在规范服用药物的情况下,患者的病毒数量一般会被控制到极低的水平。
建议接收艾滋病患可获补贴
“我个人认为,对艾滋病患的医源性歧视,医院借口的成分多于对疾病本身的无知。”这名专家指出,艾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只有三种,即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其生活污物也无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在美国、香港的综合性医院里,艾滋病并存症患者甚至都不需要住进专门的传染科,还是住在并存症所属的专科里。
该专家认为,在现行模式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艾滋病患并存症就医难问题,只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即,在加强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传染方式和预防办法熟悉情况的前提下,一方面由行政主管部门挥动大棒,进行行政干预,强制综合医院执行;一方面就是给予医院相应的补贴。
“不然,即便人家明面上不说因艾滋病问题拒绝提供住院、手术服务,也能找出其他原因来拒绝。”
目前艾滋病患并存症的治疗难,一方面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歧视有关,一方面确实也和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接触少有关。毕竟该疾病还是属于较高传染性的疾病之一,有一定的风险。
———广州市海珠区某综合性医院分管医政工作的副院长
毕竟防止院内感染问题也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该人群如果住院,我们需要专门设置一个病区,隔离、医疗设施都是专用的,占用院内空间、资源会比普通患者多。
———广州市天河区一大型综合性医院相关负责人
在美国、香港的综合性医院里,艾滋病并存症患者甚至都不需要住进专门的传染科,还是住在并存症所属的专科里。
我个人认为,对艾滋病患的医源性歧视,医院借口的成分多于对疾病本身的无知。
———一位全国艾滋病防治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著名传染病专家
其他综合医院:
不是推诿拒收是院内感染难防
南都讯针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普遍反映的就医难、住院难问题,南都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家综合性医院。院方普遍否认对艾滋病患者住院、手术有“拒收、推诿”问题,而是出于占用医疗资源、管理问题、院内感染等等其他考量。
天河区一大型综合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出现急危重症的情况下,医院的态度肯定是全力抢救,生命优先。该负责人表示,对需要住院治疗、择期手术的病人,医院确实建议其前往定点收治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该人群如果住院,我们是需要专门为其设置一个病区的,隔离、医疗设施都是专用的,占用院内空间、资源会比普通患者多。加之他们的生活污物,都需要专门进行无害化处理,相应的管理问题和防止对其他病患造成影响等问题特别让人头痛。”
海珠区某综合医院分管医政工作的一名副院长表示,接诊一些需要住院的H
IV感染者、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和其他医院大致一样,会将他们联系到艾滋定点医院去。“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医院从没发生过一起在没有联系好接收医院后就把患者往外推的现象。毕竟从医政管理角度来看,作为患者的首诊医院,我们有义务落实好首诊负责制。”
该院长同时表示,目前艾滋病患并存症的治疗难,一方面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歧视有关,一方面确实也和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接触少有关。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在防止院内感染方面侧重点不同,要解决问题只能要么由综合医院出专家前往定点医院进行会诊、手术或指导,要么就是由定点专科医院出人来指导院内感染方面的防控。
到医院看病时身边有艾滋病患者,你会怎么看?
八院非艾患者多数不太在意少数有点担心
在医院看病,身旁有艾滋病患或感染者同在治疗,你会怎么看?11月10日中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南都记者随机询问了在该院住院治疗的部分非艾滋病患者。
大厅主要为其他病人服务。正门左方为艾滋患者开设了一个独立的感染科门诊。
门诊病人吴女士:会有一点点担心,但不会太在意,之前来过看病也没事,而且已经隔离开来了,我相信八院会做好这方面的预防措施。
门诊病人李女士:在其他病人入院治疗时,院方就应该及时告诉病人住院楼里有艾滋患者,让我们有个准备,平时就稍加注意。毕竟在医院里,针孔、创伤比较多,住在一起有风险。
在八院住院的艾滋病患者主要集中在三、四楼层。五楼及以上有其他住院患者。
5楼病人李女士:只要进行隔离就可以了,我们一般不会跟他们有接触。八院的艾滋患者都集中在低层,只要医院做好预防、消毒措施,其他病人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7楼的病人谭女士:医生护士每天跟他们接触过都没事,有什么好可怕。我旁边病房住着一位传染性黄疸的(病人),传播途径比艾滋更直接,一样没事。
一名5楼男病人:就算住在一起也没什么吧,做好预防措施,这个病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传染上的。
9楼重肝科病人何女士:听说艾滋患者住在楼下,从不敢靠近3、4楼病房区,坐电梯直接跳过,怕一接近会被传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o 凡注明“东莞时间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o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时间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请将#替换成@) 处理时间:9:00—17:00医生的烦恼:癌要怎么说出口?
面对癌症等坏消息,你是编织善意的谎言还是直接告知?扫描二维码,在掌上长沙填写调查问卷,有免费药品相赠。
  长沙晚报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彭萍 周瑾容
  “因为体检提示肺部有磨玻璃结节,我到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心胸外科就诊,没想到医生看到体检报告就说,这种情况百分之七八十是肺癌。当时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当天觉都没睡好,幸好接下来的检查结果并不是那样。”近日,市民尹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333,诉说他最近的一次就诊经历。尹先生表示,虽然医生的出发点可能是让他引起重视,但这种方式感觉难以接受。
  病情告知,是医学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情,医生、患者及家属都无法回避。然而,面对重症患者,如实告知病情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部分患者在知晓病情后可能会陷入绝望,不利于身体恢复,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不如实告知病情,又是对患者知情权的不尊重。医生应该如何告知重症患者病情?隐瞒坏消息是对患者最好的选择吗?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多方采访。
  临床故事1
  知晓病情,七旬老人瘫倒在地
  72岁的王飞凤老人(文中患者均为化名)几个月前被确诊为肺癌,家人担心老人受不了,一直没有告诉她真实的病情。
  一次,老人独自去取骨扫描报告,看到上面有“骨转移、瘤”等字样,便跑去问放射科医生那是什么意思。当时,这名放射科医生并不知道老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便解释说是肺癌骨转移,老人当时就瘫倒在地。
  临床故事2
  家属求隐瞒,病人却状告医生
  61岁的老王被诊断为淋巴瘤,他的儿子觉得,最好是不要让他知道,于是找到医生一起隐瞒了病情。
  然而,随着病情加重,医疗上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老王最终还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此时留给老王的时日不多了。老王觉得,医生没有告知病情,让他错过了安排自己剩余人生的时间,一纸诉状将医生告上了法庭。
  临床故事3
  “肺炎”治不好,病人埋怨医生医术不精
  68岁的李开林被诊断为肺癌,住院治疗期间,家人和医生商量,告诉老人他患的是肺炎。
  应其家人的要求,医生没有对老人采取放化疗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而是进行姑息治疗,治疗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然而,李开林对此并不知情,时间长了,他便开始怀疑医生的医疗水平,也不配合医生治疗。老人在和病房里的其他病人及家属交流时,总是说这里的医生水平太差了,连个肺炎都治不好。
  一方面是觉得没有给老人更好的治疗,一方面还要背负着没水平的骂名,李开林的主治医生满肚子的委屈无处可诉。
  患者大多想知晓,家属大多想隐瞒
  “这是一个超脱于医疗技术的难题,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也长期困扰着医生和家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雷光华向记者坦言,在该院住院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医生和家属每天都会在告知与不告知之间纠结。
  雷光华告诉记者,在欧美国家,病人的知情权必须受到尊重和保障,在病人清醒的状态下,医生大都会将病情直接告知病人。然而在国内,保护性医疗被更多地提及,家属为了避免病情对亲人心理的冲击,大多选择隐瞒,并希望医生配合。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家属选择隐瞒相比,更多的患者本人却表示希望知晓病情。某三甲医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93%的癌症患者渴望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大部分家属不想或不完全想病人被告知,22%选择不告知,52%选择不完全告知,即使是在患者坚持要告知的情况下,也只有48%的家属选择如实告知。
  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等省会多家医院了解到,这些医院都建立了患者知情同意及告知制度。湖南省肿瘤医院胸部放射治疗一科副主任师颖瑞告诉记者,该院明确要求,告知人应由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的科主任、主治医师、主诊医师、责任护士及有关人员担当。告知人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应注意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隐瞒病情对患者不利还是有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肿瘤病人家属选择了绕开肿瘤科或肿瘤医院,而是把病人送进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科室,把肺癌说成慢阻肺,把胃癌说成胃溃疡,并希望医护人员配合隐瞒。
  师颖瑞表示,每每遇到病人家属要求隐瞒病情时,他的内心都会很纠结。事实上,很多病人从家属闪烁的眼神、医生语焉不详的病情解释中,都能够隐约猜到自己可能得了不好的病,这种暗示反而为治疗人为地增加了阻力。
  “事实上,我们可能低估了亲人的求生欲望和抗压能力。”湖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段华新告诉记者,他并不主张向病人隐瞒病情,遇到这种情况,尤其是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患者,他都会耐心地做家属的工作。
  这些医学专家一致认为,告知患者病情,有利于患者密切配合医生并参与治疗,有利于医生针对性地作出科学的解释,有利于患者安排和处理工作上、生活上和家庭里的各种事情。
  事实上,在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等肿瘤患者集中的地方,约九成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并能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
  告知病情要讲究技巧
  “告知坏消息”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医患关系。在采访中,医学专家们都强调,对重症患者,告知病情时要因人而异,讲究技巧。
  “我会避免直截了当,先做试探性的交谈,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略知一二,之后再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与之沟通。”师颖瑞告诉记者,在告知病人病情的同时,他会让病人知道,他的病不是最糟的,帮助病人消除恐惧,通过精神上的放松让患者能够乐观地接受治疗。
  一般来说,肿瘤病人会经历否认期、愤恨期、抑郁期,最终进入妥协期、接受期。段华新表示,这5个不同的心理变化阶段,需要医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因此,对初诊病人,需要医生更多的耐心。需要相信的是,在得到家人亲友的支持,并且经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后,超过八成的患者最终都能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寻求治疗。
  “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卓越的医疗技术,也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民表示,医生讲的每一句话对患者来说都十分重要。医生要在简短的问诊当中,迅速地判断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分析其承受病情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告知方式。
  “告知是为了患者,不告知也是为了患者。”湖南协雅律师事务所姜舟律师告诉记者,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与保护性医疗制度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就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姜舟表示,鉴于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或列举哪些疾病、哪些情形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医生在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时,也应考虑到保护性医疗这一制度设计,视具体情况采取妥当的告知方式。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能单纯地把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引发的悲剧归咎于医生,患者作为一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14:56: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院病房日照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