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x代表数字几几?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什么是数字
姜太公9s7h00o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十个数字,按值排列.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不同的记数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数字,比如,十进制和二进制都会用到数字“0”和“1”.同一个数在不同的记数系统中有不同的表示,比如,数37(阿拉伯数字十进制)可以有多种写法:中文数字写作三十七罗马数字写作XXXVII阿拉伯数字二进制写作100101[编辑本段]释义
解释一(附连接:一):表示数目的文字.
解释二:表示数目的符号.
解释三:数量的意思.
解释四:表示率
1. 若干字.
《南史·任昉传》:“[ 王俭 ]乃出自作文,令 昉 点正, 昉 因定数字.” 宋 翁元龙 《瑞龙吟》词:“雁横阵,数字向人佣写,暗云难认.”
2. 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大写两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是大写.
3. 表示数目的符号.如 阿拉伯 数字、 苏州 码子.
4. 数量;数目.
韩北屏 《非洲夜会·奴隶和奴隶海岸》:“黑 非洲 损失了将近两亿人口,这真是一个令人毛发竖立的数字.”[编辑本段]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公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著作.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译本取名《信德欣德》.这部著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
此后,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而广泛采用印度数字,并且在实践中还对印度数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于书写.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数字后,很快又把它介绍给欧洲人.中世纪的欧洲人,在计数时使用的是冗长的罗马数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简单而明了的印度数字一传到欧洲,就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可是,开始时印度数字取代罗马数字,却遭到了基督教教会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来自“异教徒”的知识.但实践证明印度数字远远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数学书籍《计算之书》,书中广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它标志着新数字在欧洲使用的开始.这本书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开头就写道:“印度的九个数目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印度数字逐渐为全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个错误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编辑本段]有关阿拉伯数字的说明
(附连接:阿拉伯数字)
数字,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它由0~9十个字母组成.数字不单单包括计数,还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1:可以看作是数字“1”,一根棍子,一个拐杖,一把竖立的枪,一支蜡烛,一维空间……
2:可以看作是数字“2”,一只木马,一个下跪着的人,一个陡坡,一个滑梯,一只鹅……
3:可以看作是数字“3”,两只手指,乳房,斗鸡眼,树杈,倒着的w……
4:可以看作是数字“4”,一个蹲着的人,小帆船,小红旗,小刀……
5:可以看作是数字“5”,大肚子,小屁股,音符……
6:可以看作是数字“6”,小蝌蚪,一个头和一只手臂露在外面的人……
7:可以看作是数字“7”,拐杖,小桌子,板凳,三岔路口,“丁”形物,镰刀……
8:可以看作是数字“8”,数学符号“∞”,花生米,套环,雪人……
9:可以看作是数字“9”,一个靠着坐的人,小嫩芽……
0:可以看作是数字“0”,胖乎乎的人,圆形“○”,鞋底,脚丫,二维空间,瘦子的脸,鸡蛋……
数字在复数范围内可以分实数和虚数,实数又可以划分有理数和无理数或分为整数和小数,任何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形式.[编辑本段]有关古罗马数字
罗马人在希腊数字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记数方法.罗马人用字母表示数,Ⅰ表示1,Ⅴ表示5,Ⅹ表示10,Ⅽ表示100,而Ⅿ表示1000.这样,大数字写起来就比较简短,但计算仍然十分不便.因此,今天人们已经很少使用罗马数字记数了,但有时也还可以见到使用在年号或时钟上的罗马数字.
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
不同的记数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数字,比如,十进制和二进制都会用到数字“0”和“1”.
同一个数在不同的记数系统中有不同的表示,比如,数37(阿拉伯数字十进制)可以有多种写法:
中文数字写作三十七
罗马数字写作XXXVII
阿拉伯数字二进制写作100101
在相应的记数系统中,数字位置决定了它所表示的值.例如“3”这个数字:
在十进制数 37 中,它表示的值为30(十进制);
在八进制数 23 中,它表示的值为3(十进制);
在八进制数 37 中,它表示的值为3×8=24(十进制).[编辑本段]中文数字
小写: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
大写: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
廿(niàn,20,大写:念)、卅(30,sà)、卌(40,xì)
皕(bì,200)[编辑本段]算筹
苏州码子: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
阿拉伯数字
0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 ? ?
I V X L C D M (依次对应阿拉伯数字的1,5,10,50,100,500,1000)
A B C D E F (在十六进制中用到)
^ 但在日常语言中,许多人都将「数字」等同「数」.[编辑本段]有理小数化分数
任何有理小数都是有限小数或着是无限循环小数.
有限不用说了,例如0..)然后将分子、分母同时乘上10的若干倍数即可.
至于无限循环小数,先找其循环节(即循环的那几位数字),然后将其展开为一等比数列、求出前n项和、取极限、化简.
例如:0.333333……
则0.3=3*10^(-1)+3*10^(-2)+……+3^10(-n)+……
前n项和为:3*0.1(1-(0.1)^(n))/(1-0.1)
当n趋向无穷时(0.1)^(n)=0
因此0.3333……=0.3/0.9=1/3
注意:m^n的意义为m的n次方.[编辑本段]数字的产生
人类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但它们只能表示20以内的数字.当数目很多时,大多数的原
为您推荐:
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十个数字,按值排列。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不同的记数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数字,比如,十进制和二进制都会用到数字“0”和“1”。同一个数在不同的记数系统中有不同的表示,比如,数37(阿拉伯数字十进制)可以有多种写法:中文数字写作三十七罗马数字写作XXXVII阿拉伯数字二进制写作100101[编辑本段]释义
解释一(附连接:一):表示数目的文字。
这个问题太深奥了
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十个数字,按值排列。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不同的记数系统可以使用相同的数字,比如,十进制和二进制都会用到数字“0”和“1”。同一个数在不同的记数系统中有不同的表示,比如,数37(阿拉伯数字十进制)可以有多种写法:中文数字写作三十七罗马数字写作XXXVII阿拉伯数字二进制写作100101...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数字:代表什么?挑战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媒体批评运用各种数字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文化英雄.这些文化英雄不是权力册封的,也不是专家炮制出来的.他们是声望、资本、民主三者汇聚而成的偶像,收视率、点击率和印数、发行量构成了偶像背后的强大后援.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文学的意义、价值必将在公共空间产生反响.如果说,传统的文学批评通常集聚于学术刊物和文学杂志,那么,时至如今,报纸、电视、互联网上的批评具有愈来愈大的影响.换言之,媒体时代的批评正在崛起.相对于传统的批评模式以及密集的理论术语,活跃于大众传媒的批评业已形成某些特征,例如篇幅短小,追求言辞的尖锐和犀利,受众范围广泛,注重时效——许多时候,娱乐新闻报道即是媒体批评的一种形式.我尤其是想指出的是,一些数字正在媒体批评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书籍的印数、发行量、电影的投资数额和票房利润、电视收视率、网络点击率以及广告的回报一直到作家在富豪榜上的排名,这些数字不仅是事实的描述,同时还包含了价值的判断.这是文学批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症候.在“历史”、“人物”、“美学风格”以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些范畴之外,一批数字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媒体批评擅长使用数字,这仅仅是一种表象.我企图进一步阐释的是,这数字代表了什么,同时又在挑战什么?数字代表人数——“多数人”现在,“多数人”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表示;人数的激增同时还意味了声势、威信或者众望所归——这些因素无不可以折算为价值.据说,当年一批教授曾经联名驳斥爱因斯坦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回答十分有趣: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就够了.真理就是真理,不必依靠人数的堆积.如今,这种卓尔不群的姿态越来越罕见,人多势众成了征服对手的资本.媒体批评常常隐含了一个预设:大众即是真理,人数即是标准.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大众”是一个天然的褒义词——许多时候,“大众”被称之为“革命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的对立面是几个自诩为精英的知识分子.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大众意味的是革命的方向,势不可挡;知识分子只能龟缩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形影相吊——这种褒贬分明的表述无疑包含了数字的对比.商业时代来临之后,“大众”的声望仍然居高不下,只不过这时的大众指的是消费者.尽管充当革命主力军的“大众”以摧毁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为己任,充当消费者的“大众”无形地巩固了商品关系的再生产,但是,已经没有多少人正视这个矛盾.无论如何,得罪大众必遭报应,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相反,“吾从众”总不至于错到哪里.市场的逻辑更为简单:消费者愈多,商品的价值愈高.这即是判断,文化商品亦不例外.洪水般的数字冲垮了各种传统的文化藩篱,例如学院设置的区隔.我听到一个作家断然宣称:金庸和琼瑶拥有如此之多的读者,学院竟然不愿意赋予他们经典作家的荣誉,这只能解释为学院的荒诞.数字代表资本及其利润媒体常常公布一部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的惊人投资.这是先声夺人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大片”并不是扩充银幕的尺寸,而是耗资巨大.如果这种投资不仅回收成本,而且获利甚丰,那么,这即是一个艺术神话的诞生.通常,媒体批评无暇“细读”式的考察.人物的内心波折、情节的内在分裂或者影像符号的特殊修辞,这些微妙的问题还是扔给那些耐性十足的教授,媒体批评宁可关注那些耸动大众的秘闻——某个影星的身价,多少平方的豪宅,若干次绯闻;某个导演挑选了多少女主角,影片的宏大场面召集了多少业余演员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仅仅快餐盒就堆积如山,如此等等.显然,这些秘闻的诱人原因仍然源于资本.有钱能使鬼推磨,充足的资金可以任意制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相对地说,那些投资及其利润乏善可陈的作品提供不了足够的花边新闻,媒体通常无言以对.老式的黑白影片已然落伍,蝇头小利的书籍无人问津.一部小小的《红楼梦》居然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种可怜的数字和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写作生涯已经无法叫媒体激动起来了.媒体批评之中的数字代表了艺术民主:票数现在终于到了将那些装腔作势的专家晾在一边的时候了.他们津津乐道的《诗经》、《庄子》、鲁迅或者莎士比亚、《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乏味得令人瞌睡,流行歌曲、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小品才是大众赏心悦目的节目.然而,相当长的时期里,大众的观点无法充分地表达——他们没有话语权.只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教授才享有登上讲坛的特权.如今,媒体批评的兴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改观.大众开始涉足公共空间,互联网甚至撤除了所有的围墙.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现代民主形式大规模地进入了艺术领域——范围广泛的投票.“超女”评选即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这个案例的独特创意在于,多种媒体联合制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批评平台,发达的通讯技术不负众望地为民主作出了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手机发言,他们的观点即刻发表在电视屏幕之上.这时,那些自命不凡的专家淹没在票数的洪流之中,他们无非一票而已.申辩也罢,落泪也罢,雄辩机智也罢,鸿篇巨制也罢,票数最后说明一切.蔑视票数即是蔑视民主.即使在艺术领域,这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名.于是,媒体批评运用各种数字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文化英雄.这些文化英雄不是权力册封的,也不是专家炮制出来的.他们是声望、资本、民主三者汇聚而成的偶像,收视率、点击率和印数、发行量构成了偶像背后的强大后援.当然,三者之中的资本势力首屈一指.一切文化崇拜终将转换为经济崇拜.现在,一个作家的自我表扬不再是吹嘘写出了多么不凡的人物和故事,而是公布自己的纳税数额.如果一部杰作的伟大不能显现在会计的账本上,声望或者民主仅仅是华而不实的话语游戏.因此,作家、导演或者明星在年度富豪榜上的排名始终是一个震撼人心的重磅话题.媒体批评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数字才是金字塔尖的最后一块巨石.只有这个数字的公布才是尘埃落定的时刻.无论是奇幻的想象、鞭辟入里的历史洞察、微妙的内心波纹、丰富的地域知识还是哗众取宠的炒作、版权之争、捉刀代笔甚至剽窃,种种差别都将由这个数字作出最后的总结.一流作家或者三流作家仅仅是无谓的口舌之争,重要的是收入最高的作家.我相信,许多媒体批评不至于无原则地向富豪排行榜点头哈腰;然而,我想知道的故事是,多少媒体批评还能无视富豪榜制造的一切光环,彻底摒弃这些干扰而忠于艺术才赋以及良知的判决?艺术家的骄傲正在瓦解许多人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艺术家的骄傲正在瓦解.古往今来,艺术家的傲骨时常成为口口相传的轶事,无论是面向权贵还是面向财富.相对于那些善解人意的甜蜜笑容,鲁迅的冷峻犀利常常令人不适.但是,这个作家的价值从未因此而下降.艺术家的骄傲并非个人狂妄,美学的超越性决定了艺术对于权贵和财富的疏离.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甚至认为,艺术与日常的格格不入恰恰是改造日常的前提.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些名噪一时的朦胧诗人曾经以高傲的嘲笑回应大众“读不懂”的抱怨——现在读不懂,以后你们的孙子就能读懂了.有趣的是,这种放肆很快式微.市场观念扩展到艺术领域后,作家迅速地换上了和蔼可亲的笑容.知识分子由来已久的受虐心理仍然潜伏在无意识之中,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解除作家内心骄傲的毋宁是市场的基本观念:顾客是上帝.如果艺术的亲和力能够换取高额利润,他们又有什么必要倔强地坚持某种不屈的姿态?或许,个别愤世嫉俗的诗人、作家仍然守护在一个文化角落,落落寡合,高贵而矜持.但是,他们已经从世人心目中消失许久——已经无人为之喝彩.数字开始剥夺专家们的文化资本大众由衷地崇拜某一个歌唱明星,或者被一台小品逗得哄堂大笑,这时还需要专家们喋喋不休的说教吗?如果专家迂呆地祭出经典的标准贬斥这些节目为无聊或者俗气,大众时常嗤之以鼻.他们以自己的购买和电视频道选择向专家们表示不屑.通常认为,大众与专家之间的文化差别可以追溯至社会分工.至少在艺术领域,专家并非不容置疑的裁决者——专家的身份仅仅表明,他们对于艺术的传统或者美学历史具有更多的了解.艺术的判断通常包含了传统、历史与当下美学反响之间的张力.如果“多数人”淹没了专家的声音,这种张力将逐渐消失.意味深长的是,许多专家对于大众的疏远表示了莫大的焦虑.他们的自信开始崩溃.尽管文学艺术研究的读者肯定超过了化学、物理学或者医学,专家们仍然背负巨大的压力.无论是革命洪流还是兴旺的市场,置身于大众之外令人忐忑不安.数字代表了大众——然而,大众就是正确的吗?熟悉历史的人已经丧失了提出这种问题的勇气.许多时候,这种问题来自集体心理学研究.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大众时常陷入非理性的狂热.从深思熟虑的个人到情绪化的大众,集体的心智水平急剧下降.这种心智水平趋于平均值,甚至向低端靠拢.诸多个人不可能发生的错误竟然在集体性的疯狂之中不可避免地降临.当然,这种集体的形成并非由于某种生产方式——例如阶级,共同的心理乃是这种非正式组织围绕的轴心.所以,这时的大众不是在理性地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是盲目地听从情绪的摆布.不论上述观点是否可信,这至少表明,“大众”并非一个抽象的数字填塞在批评话语的某一个位置上.“大众”不是一个天然的正确标准,这个集体的言行是可以反思的——没有理由因为悬殊的数字对比而放弃这种反思,媒体批评尤其如此.当然,“大众”的反思开始之前可能遇到一个颠覆性的问题——谁是大众?输入计算机统计的时候,所有的人均是马尔库塞形容的“单面人”.他们被假设为同质的、一致的、平均的.一本畅销书发行五十万册——这个数字仅仅是销售业绩,另一些必要的信息付诸阙如.一个人可能奉教师之命购买这本书,另一个人可能因为由衷的喜爱,一个人可能被封面设计打动,另一个人可能阅读了三页之后就兴致索然地束之高阁——然而,这些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将封锁在一个数字背后,这个数字继而被置换为“大众”.然而,真正的大众存在于何处?现今的媒体正在力争全方位地向大众敞开.大众参与公共空间的冲动与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强大的商业诱惑不谋而合.尽管如此,许多理论家还是察觉到另一个隐晦的事实:媒体对于大众的虚构和操纵.的确,媒体之上的大众观点出自大众之口,但是,这些观点多大程度地表明了大众的诉求,而不是鹦鹉学舌地复述他人的声音?媒体拥有的技巧如此成熟,以至于可以轻易地祛除各种操纵的痕迹——被操纵者甚至从未意识到自己扮演了一个傀儡.从媒体提供一个虚假的“大众”形象到真正的大众纷纷效仿,这种颠倒的事实屡见不鲜.因此,兴致勃勃地援引各种数字的时候,媒体批评能否意识到,这仍然是一些有待于鉴定的证据?现代社会如此多元,统计是清理头绪的重要手段.从快速运行的电子计算机到学院里的统计系,社会被分解为各种数据给予解释.媒体批评对于数字的青睐表明,另一种视阈正在展开.可以预计,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数字可能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展开,并且进一步左右舆论.然而,洞见与盲视通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分析这种视阈赖以成型的基本观念——分析这种视阈正在引入何种话语体系,同时压抑了何种话语体系,这是洞悉和构思未来文化生态的必要前提.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代表数字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