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梦的古诗四句送魏二全诗四句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

当前位置: >>
山水田园学生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 “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 时节, 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 (参见《名师伴你 行》277 页《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 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 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 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 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 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 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 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也叫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 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 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二、课内山水田园诗练习1、渭川田家(王维 )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g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 2、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 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4、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三、山水田园诗鉴赏演练(一)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宝璐,(屈原《涉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二)实战仿真演练题 1、南乡子[唐?李]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 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2 (2 分) 2、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3、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4、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5、如 梦 令 (严 蕊 )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 1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 ( 2 )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边塞诗鉴赏一般方法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 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 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 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 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 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有对建 工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 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 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 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 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 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 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鉴赏练习题一.从军行 (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释】 (1)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牙璋:玉制的兵符; (3)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 称凤阙。 (4)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 (5)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解说]杨炯(650~693?) ,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 “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五律,风格豪放。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 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 [鉴赏练习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j。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孤城,指凉州,一说指玉门关; (2)万仞(仞,古代长度单位) ,形容山极高。 (3)杨柳:指《折杨 柳》曲(北朝乐府中有此曲) ,另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 (4)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小方盘城,汉武帝置。 [解说]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今存诗仅六首。这首诗 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不度”不仅写出了边地的荒寒,且有借 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后人评此诗说:“神韵格力,具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 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鉴赏练习]1.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苍凉的“画卷”,那 么属于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 ,背景分别是 2.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三.塞下曲 (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 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 骏马名。 [解说]王昌龄(?──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 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 快。 《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 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鉴赏练习]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四.从军行(其四) (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 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解说]《从军行》共七首,此第四首。这首诗写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到胜利的豪情壮志。“孤城遥望玉 门关”句是“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其实青海距玉门关遥远,是望不到的,此处只是想象之辞) 。“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雄健有力,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鉴赏练习]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五.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 [注释]①属国:典属国的简称,秦汉时的官名,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的自称。②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候骑(jì) :骑马的侦察兵。③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解说]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番,王维以监察御使奉使出塞宣慰,并为 幕府官判。诗中描绘了出塞时沿途所见景色,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尤其是颈联二句,历来为人所称诵,近人王 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鉴赏练习]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六.凉州词 (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①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②催:通鳎cuī) ,劝酒。[解说]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 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原诗共三首,此为其一。边塞环境荒寒,征戍生活艰苦,难得有那么一次欢聚的酒 宴,怎么不令人兴奋。诗中描写边地战士在欢快激越的琵琶声中,互相劝饮葡萄美酒的场面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 而醉卧沙场的豪放、开朗的心态,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鉴赏练习]1.分析“欲饮琵琶马上催”句的意思。 2.三、四两句,有人认为是悲伤之语,有人认为是豪放之词,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作简析。 (七.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释]①《梅花落》 ,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②关山:山名, 在今宁夏南部。 [解说]高适(700?──765) ,字达夫,郡望渤海县(今河北景县) 。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 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 壮阔的基调。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鉴赏练习]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答:胡天北地,冰雪 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 调。 )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答:“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 满关山。 )八.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省) ,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 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 八年(749) ,时诗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 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 [鉴赏练习]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九.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 原县西北。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③芦管:即芦笛。 [解说]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其以七绝、七言写的边塞诗,慷慨悲壮。此诗作于贞 元元年(785)后,时李益在朔方天德军节度使杜希全幕中。前二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景色,后二句写征人闻笛 声而引起的怀乡之情。情景声色融合一体,气象阔大,意境悲壮,未有衰飒情调。故在当时就被推重,请人作乐 传唱。 [鉴赏练习]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 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十.陇西行① ( 唐?陈陶)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匈奴:此处借指当 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解说]陈陶(803?──879?)字嵩伯,长 江以北人。此诗作年不详。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战士英勇杀敌,牺牲惨 重。后二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还在梦中思念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称道。王世贞赞此 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鉴赏练习]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 2.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托物言志诗鉴赏方法一: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 例: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写梅实写人,表明作者追求 的品质。 二:抓住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物的品质透视出作者的人生追求、态度,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或说明一定道理。例: 蜂 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讽刺 。 借蜜蜂来歌颂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墨梅:水墨色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 的美德,实则以梅自喻,表达自己 的情厂操。 三: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联系起来(物即作者自己的形象,目的侧重抒怀)。 四:咏物诗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如〈〈蜂〉〉,或用比喻、拟人。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五:达标练习 1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 ,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 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 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 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 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 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 梗, 被削为人形, 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 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 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 ” 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 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 前者是 ( 后者(), ) 。 )2.骆宾王写的处境恶劣的句子是(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 是 ( )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 是 ( ) 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 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范词运用的是 方 1.同是写梅,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 法。 2. 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 ,塑造了梅花的 形 象:范词突出环境的 ,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范词抒写 梅花的 品格。 送别诗鉴赏方法一.送别诗的特征: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赠”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 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风俗(折柳、骊歌、阳关三叠、离歌、劳歌) 意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兰舟、笛声、远山、 浊酒等) 3.基本主题: 深厚的情意、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 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二.送别诗歌情感的分类: 1、抒写亲人、情人间的离别 2、抒写同僚、朋友间的离别 A、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B、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 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动人。 C、送友人去远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D、 送友人去远游,写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 E、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 三、送别诗中的艺术手法: (一)直抒胸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二)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三)以喻显情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四)借酒抒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典例分析: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 许浑 )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 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宋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五、迁移训练: (一)送友人 (李白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三)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 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羁旅怀乡诗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 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 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 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 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 一、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 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 “故园”、 “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 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望月怀远”,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P24)。又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②“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又如赵嘏(gǔ)(“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即是他的作品)的《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③“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④“杜鹃啼血”,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又如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其他像“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都是此类代表。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 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 二、常见意象 1.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3.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 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 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5.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6.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 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9.浮云[因漂移不定, 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 如“故人”; 10.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 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 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 2001 年春季上 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 2003 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 ②侧面落笔。 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 2002 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 如 2004 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三、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 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 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鉴赏示例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 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 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 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 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 一片愁绪, “对愁眠”的“对”字, 包含着“伴”的意思, 而“愁眠”, 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 “愁” 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 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 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 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 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 了夜的深远清寥, 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 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 愁闷的心态。 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五、实践演练 1.余干旅舍 (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①诗人是怎样借用景物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的? ②这些景物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的? 2.村行 (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 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 原因。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简要分析。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思妇闺情诗鉴赏方法一、了解闺怨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 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 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Z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第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晚 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第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闺怨诗的内容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 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沈缙凇对邮分行闯隽艘桓稣鞲镜脑勾牵骸拔诺阑屏的瓴唤獗?闪肜镌拢ぴ诤 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战争频繁而残酷,驻守边地的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 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陈陶《陇西行》用沉痛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 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 ?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为最突出。 杜荀鹤在他的《春宫怨》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四、实践练习1.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 [注] 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春 思 (胡祗逼)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 .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 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2)《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答:2.子夜秋歌 2.子夜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 .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答: (2) .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 (3) .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 3.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 ,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 (2) .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 闲适隐逸诗一.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 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二.闲适隐逸诗的特点: 1.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 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2.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三.实践练习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 皆尘 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 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 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什 么? 答: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 山中问答(李 白)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 (yǎo)然:深远的样子。 1.“桃花流水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 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 答: 2.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田 园 乐(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 滁洲西涧( 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析“自”“横”二字的妙处。 答: 2.这首诗用一系列自然景物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四.赏析: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 分析] 分析 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 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分析 分析] 分析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追述此地所见的景 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 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 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 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 富有耐人寻味的 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 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 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 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怀古咏史诗鉴赏方法一、了解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 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 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 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 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 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知识链接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 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 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 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 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 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 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 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 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 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 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 《西施咏》 《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 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唐咏史怀古诗: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 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⑷晚唐咏史怀古诗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 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 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 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 《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 等是此时名作。 ㈢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 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 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 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 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 思想。 ㈣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 古人名, 或在古迹、 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 古人后加“怀 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 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 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 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 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找出二者的共 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 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 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 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 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苏武庙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 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 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 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 思想感情?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 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 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 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 域的漫长岁月。 颈联想到苏武归来, 宫殿楼台已非, 人亦早已衰老。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 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 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过陈琳墓 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 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 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 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际遇的对比, 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 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 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 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 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 (2).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极 其宏大雄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 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 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 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 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 相 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 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 匡复汉室, 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 可惜操劳过度, 死于军中。 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 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 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 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㈡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 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 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 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 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 抒发盛衰之感伤, 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 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 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 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 不知触发了多 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 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 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 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 而今野草丛生, 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 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 燕子他去, 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 王谢零落, 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 用笔极曲。 ” 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 命运。 忆昔 韦庄台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 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 《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云: ” 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3 分) 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 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 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 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 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 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 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 群山仍在, 潮水依旧, 月光依然, 所变者已是“故国”、 “空城”、 “旧时月”, 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 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 无限感伤。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 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 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具 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 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 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借古讽今) 。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 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 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 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 下片则以“念往 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 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 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 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 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 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 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激赏的是,诗 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 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 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 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 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 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 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 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五.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 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 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 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 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 1996 年考的是 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 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 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也有人认 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 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 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 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 再详加阐述。 例如,我们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 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 泪! 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 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 “以张翰、 刘备两个典 故表达自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 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他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词 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 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 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 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 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 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 “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 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 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 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 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 精譬警策, 振聋发聩, 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 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 现实性。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 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 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 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 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 足。 如: 越中揽古 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 通过具体的景物, 作了鲜明的对比, 写人事的变化, 盛衰的无常。 六.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七.实战演练 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青山依旧,环绕着六朝故都。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回去。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故都。 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1、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 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句的修辞作简要分析。 2. 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 么深刻含义? 3. 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旨。【二】阅读下面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注】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曹操。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区 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八.链接高考过华清宫(唐)杜牧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宋)杜常 题华清宫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 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_诗。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杜牧的诗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杜常的诗 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_____________的感情。 刘禹锡 韦 庄 台 城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六朝皇帝在金陵豪华的台城,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奢侈荒淫,然而笙歌未尽,隋兵已 迫都门。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诗。 .. 2.你更喜欢哪首诗?请你就喜欢的其中一首诗,从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作简要的常析。
山水田园诗鉴赏(学生版) 隐藏&& 山水田园诗鉴赏学案 (蔡晓娟) 班级: 姓名: 1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山水田园学生 高一古诗文鉴赏方法高一古诗文鉴赏方法隐藏&&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山水田园诗学生版 好好隐藏&& ――山水田园诗解读 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一,山水田园诗概况 ⒈概念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山水田园诗学案(学生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山水田园诗 一、 山水田园诗简介 所谓的山水诗, 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 指歌咏...田园诗(学生版)_一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优美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山水田园诗赏析试题(课内课外学生版) 隐藏&& 山水田园诗赏析 (一)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山水田园诗鉴赏导学案(学生版)主备人:周毅 审核:备课组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常见意象、意境及其常用表现手法 2、学习鉴赏...山水田园诗―积雨辋川庄作(学生版) 隐藏&& 高二语文导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山水田园诗 撰稿人:赵明 《积雨辋川庄作》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山水田园诗大全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山水田园诗大全《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自落。 《山居秋瞑》王维 ...山水田园诗(简介+练习) 5页 1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山水田园诗导学案学生版 隐藏&&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句话的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