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房怎么隔潮湿特别是到了没夏天变天的時整个屋里潮湿发霉怎么办和墙上就流水,所有一切东西就发霉了,想了很多办法都

趁着无知,也来评论一下中医  一,对中医的猜测  
先跟大家讲个故事。  
曾经,有一群四处漂泊的旅人,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后,年纪最大的老人总要撒一把盐到篝火中,观察盐燃烧的情况,以决定旅行的路线。年轻人对此不以为然,盐怎么可能会跟我们行进的路线有关呢?老人们则拿出一本据说有两千年的古书《盐经》,说,这是我们祖先通过丰富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通过观测盐燃烧时的颜色和形状,来判断未来的天气,从而决定我们的行进的路线,这怎么可能有错?  
一天,老人们观察盐燃烧后说,马上要来暴风雪了,大家快做好准备。年轻人们则说,现在天气这么好,怎么可能会变天呢?这群老头子又在装神弄鬼了。  
故事的结局自然是,暴风雪果然来了,年轻人从此相信了《盐经》,当他们老了之后又同样的教育他们的下一代了。    
不同的人看这个故事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首先,盐是可以预测天气的,大家都知道,要下雨之前,盐会受潮,燃烧的时候自然会有变化。但如果那本两千年前写的《盐经》说,盐烧之有五色,天亦有五态,此五色于彼五态相关,从而推导天气变化则很好笑了。  
古人不知道现代的科学,他们只能观察到一些现象可以引发的结果,但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他们则是猜测的、没有严格证明的,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现在我们按他们观察出的现象,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但如果说这符合科学的可重复的规律,从而认定他们的《盐经》也是科学的,则未免有些不妥。    
同样中医也跟通过盐看天气一样,老祖先们观察到的病症现象,和采用的相应的治疗手段可能都是正确的,有效果的。但如果就此认可整个学说体系,并坚持老祖宗们观点不变,则有些荒唐。同样,如果就此认定整个中医是不科学的,要抛弃的,则有些浪费。  
中医,或许是观察到的病理现象和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都是正确的,只是中间用来解释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理论有问题。  
楼主发言:14次 发图:0张 | 更多
  非常同意
  中医,或许是观察到的病理现象和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都是正确的,只是中间用来解释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理论有问题。  ---------------------  楼主,那个“都”字可以换一下吧?  
  二、继承和发展  
如果某天,人类懂电脑制造的人都没了,世界上只剩下一些只会操作电脑和不懂电脑的人了,我们还如何进行电脑教育呢?是否还会介绍,电脑是由0和1组成的,一个0或一个1叫一个比特,8个比特组成1个字节,丰富多彩的电脑世界就是由这些不同的字节组成的?这些电脑事实确实是存在的,然而我们如何让学习者们承认这些事实,并让他们教会后代这些知识?  
中医或许是由某个消失的文明流传下来的知识,或者干脆是外星人教会我们祖先的。但是由于我们早期先祖们学习、领会能力比较差,只学会操作和使用的方法。在某段时间里,先祖们利用这些外来的知识,在疾病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像我们现在用电脑上网、看碟、玩游戏都很正常便一样,先族们都承认了这些知识。然而,外星人总是要离开的,最后一个远古文明的继承人也要老死,先祖们使用的设备总有一天是要坏掉的,但人们总是还要治病的,这些治疗疾病的方法如何继承呢?  
先祖们可能只能凭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进行教学,后人们再以讹传讹的进行学习,然后发展到了我们现在这种样子。当然关于中医是一种外来文明的假设,是根据很多线索来猜测的。比方说现在承认的最早成系统的中医论述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这本书分成《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主要对中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相当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灵枢》则是关于针灸治疗的论述,相当于临床实践的部分。不知是不是由于后世不断补充的原因,现在《内经》变成了厚厚的两大本,其理论和实践体系丝毫不逊色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两前多年前,春秋战国的人能写出这样一本巨著,真的让人在佩服之余,不得不怀疑是否是外来文明的成果。  
《内经》中关于草药治病的案例很少,主要是用针灸治病,但与《内经》同时代的《山海经》中则多处提到某某植物、野兽、矿石等可以治某病,为什么《内经》中不提这些治病方法呢?难道是因为还有一本《黄帝外经》专门讲述这些治病方法吗?  
春秋战国时期似乎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知识、理论层出不穷,很多一直影响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然而秦汉之后似乎就没有这样的知识创新了。或许这些知识是来自外来文化,他们只能吸收,却无法发扬了。  
秦后的文化断层或许是因为焚书坑儒造成的。回看现在,某些教授指出,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新起,古文落寞,再加上简化汉字的成果,现在的中医学生无法看懂民国以前的文章了,这让现在的中医学生如何继承古人的成果。同时,现在找工作都至少要求4级以上英语,同时整个社会也强调英语的重要,这也变象导致现在中医学生只学英语,而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更不用说去看看古代的医学著作加深学术水平了。  
无法继承、或者只继承肢解、破碎、阉割了古中医,如何发展呢?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从西医中继承了,还可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或者说与国际接轨。这种披着中医的外皮的学术,你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两种理论若都能解释现实
    我们取简单的一种    否则的话
  事实上,现在的中医理论的确有欠缺,不可否认,但是我们能做的不是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泼掉,    保持对中医的怀疑,但是不等于抛弃
  作者:华南之虎 回复日期: 09:24:58     中国人的常识,倒退到谭嗣同的水平。        谭嗣同都知道计算机与易经无关。        计算机的发明,正是在单位改制的时候。        大家看,一码等于三呎,一呎等于12吋。        这里有10进制,没有。        法国革命,也进行了单位革命,引入了米制。        米就有10进制,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法国人改制,改上瘾了。        把圆周角度也改成了10进制。        360度的圆周,改成400度。        1度等于60分,改成1度等于100分。        单位改制带来的问题,就是数学用表,要重新计算过。        这是一个浩瀚工程,应该在15-20年完成——巴贝奇认为。        事实上,法国人只用了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新的数学用表就换算出来了。        作为数学家的巴贝奇,不相信这个消息。他亲自到法国去,了解“事实真相”。        法国人把计算新的数学用表分成三步走。        一步,数学家提出数学解析公式。    二步,由熟习数学的人把公式转换成数据。    三步,由稍有数学知识的人,进行加减法运算。        这次考察使巴贝奇,运算量最大的第三步,完全可以通过机械进行替代,出错也较少。        1834年,他的差分机就设计成功,计算量更大的解析机,到他死还没能投入使用。        潭嗣同看到传教士带来的计算机,认为西方的科技之发达,和我们之抱残守缺,这要亡国的。——看《1901年》。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计算机问世后,主要用来为炮兵计算弹道。        速度很慢,一张炮击表,需要200人,用计算机运算3个月。当研究原子弹时候,需要计算的数据多得惊人。        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年。        冯。诺伊曼设计出ENIAC“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这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共耗用18000多个电子管,1500只继电器,30吨重,耗电150千瓦,占地面积167平方米。运算速度5000次。        这时的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大致一样。        都是10进制。        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出来的时候,冯。诺伊曼发现许多不足之处。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之处,第二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了。        “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EDVAC。        设计完两台电子计算机后,冯。诺伊曼心胸豁然开朗。        把10进制,改成2进制。电路设计起来将简单许多,运算速度将大大提高。        于是,两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问世。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万次以上。        从此,电子计算机进入了二进制时代。        一切与“易经”毫无沾边。      作者:漫思林 回复日期: 9:41:38     楼上的,你误解了,对计算机的发明,我最了解了,从图灵机到真的计算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有个过程。楼主所要表达的不是计算机的产生由易经而来,而是说这么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古以有之。请您不要误解。       
  作者:华南之虎 回复日期: 16:30:57     东方人的情结。        稻谷谁先中的。我们找到萧何得粮仓碳化的稻谷。证明我们很早就种稻谷。        韩国人,弄出8000年前稻谷的碳化标本,说是他们先种的稻谷。        日本人弄出12000年前种稻谷的“证据”。        其实这些争论都是没有必要,但对于培养民族主义,则十分必要。        谁先吃面?        是马可波罗带来的,还是从中国带到意大利去的?        这还有面。面到现在还没有变。还是面粉做成的。        易经和计算机就差远了。        计算机一直使用10进制,到了电子计算机问世还是使用10进制。        后来发现,使用2进制的计算机,将设计得很容易,运算速度也很快。才改能了2进制。是两件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        易经对算命,风水,阴阳,中医,气功等中国的传统东西还是有用的。        不过,中医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不大。但是,创造了许多民族性疾病。上火,内伤……  
  恕偶无知,楼主是否能介绍下盐经是一本什么书?是谁写的?至今有保留吗?    现在《内经》变成了厚厚的两大本,其理论和实践体系丝毫不逊色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两前多年前,春秋战国的人能写出这样一本巨著,真的让人在佩服之余,不得不怀疑是否是外来文明的成果    看到这段话,偶心里产生了楼主由衷的鄙视,既然内经可以和现在的自然科学媲美,为什么是中国人写的楼主就认为是外来文明的成果?现在的自然科学就是西方文明自己想出来的?    偶本人很喜欢国学,但是实在是不识古文。。。而无法自己学习。。。。
  说的不错,  有这个可能,  当然我自己不倾向这种可能。  呵呵。
  基本同意楼主的观点。^_^
  先祖们可能只能凭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进行教学,后人们再以讹传讹的进行学习,然后发展到了我们现在这种样子。当然关于中医是一种外来文明的假设,是根据很多线索来猜测的。比方说现在承认的最早成系统的中医论述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这本书分成《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主要对中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相当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灵枢》则是关于针灸治疗的论述,相当于临床实践的部分。不知是不是由于后世不断补充的原因,现在《内经》变成了厚厚的两大本,其理论和实践体系丝毫不逊色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两前多年前,春秋战国的人能写出这样一本巨著,真的让人在佩服之余,不得不怀疑是否是外来文明的成果。        内经是用什么文字写成?当然是用汉字。    但是,一定不是用今天大家所熟习的楷书写成的。    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发明了大篆。秦之前,各国由各国的文字。内经成书于战国末年,到秦汉时期。这和三海经成书的时间相同。    到了汉朝,又变成小篆。    文字的主要变革在晋代,篆书,要经过草书,狂草,到行书,到隶书。最后才变成楷书。    到了楷书的时候,文字变革才算定了型。    字错了怎么办?照抄下来。    不是照抄下来,当时,还没有笔。    字是用刻上去的。    还加上多次,残酷的战争,全国人死掉四分之三。    幸存者,从废墟爬起来,找回,残缺的内经。重新延续下去。        《内经》中关于草药治病的案例很少,主要是用针灸治病,但与《内经》同时代的《山海经》中则多处提到某某植物、野兽、矿石等可以治某病,为什么《内经》中不提这些治病方法呢?难道是因为还有一本《黄帝外经》专门讲述这些治病方法吗?    《三海经》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是真实。99%的传闻。    刑天,什么怪?    没有头颅,眼睛长在乳房处,嘴巴长在肚脐上。    《三海经。海内南经》  枭阳国,枭阳国的人就是一只猩猩。    氐国人,下身是鱼。    这就是氐国人的形象。    各种各样的怪人,怪兽,怪禽。    大家都要靠大脑去分析,这些东西存在吗?  
  三、中医的养生(1)  
说起养生,自然就想到了中医。中医有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现在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食疗和健身运动。这里根据不完整的资料也来乱讲一下养生。  
一、适应自然的规律。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所以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通,夏天很热,我还去养阳,那不中暑了?于是又有人提出“养,制也”,是春天提高阴气而去制约阳,达到阴阳平衡;或者说利用春夏之阳辅助正气;或者说“春夏养生长,秋冬养收藏”。反正就是适应自然的规律,但如何做是适应,如何做是逆天,就说各有个的说法,还都说的通。  
二、调摄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七情都可伤身,好像是说悲伤肺,恐伤肾,努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比方说在天涯看到这篇文章很生气,你发怒了,发怒了就要损伤你的肝脏;不过中医又讲究五行相克,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克木,所以多悲伤就可以缓解肝的毛病;或者肾为水,水能生木,所以多恐惧也能治疗肝的毛病。当然这里是瞎讲的。  
不过中医倒是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去妒忌等也能延年益寿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位神仙向人传授常生之法,一个人问,学习了你的方法,能不能获得很多名利?神仙说,不能,你要淡薄名利,默默无闻才行;能不能获得大量的财富?神仙说,不能,你要散去钱财,每天只够吃饱就行了;能不能放纵声色?神仙说,不能,最好这些事都不做;能不能惩治那些我不喜欢的人?神仙说,不能,你要学会热爱他们。看来神仙难做啊,这么多让人想做的事都不能去做,想长寿难啊,即使长寿了,也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多无聊啊。  
三、惜精养身。很多人认为,房事导致肾精亏损,不利于养生,所以提出要减少、甚至不进行。其实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违背,反而容易肝失疏泄,容易发怒。看一些野书,有时提到,夫妻双修大法,欢喜大法,甚至御女养生,可惜只有名字而不见方法。大约修行的方法是使正常行为得到疏解,不至于得病,或者可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等。  
可惜这些传统“精华”的具体方法没有流传,不然,大家多缓解一下肝失疏泄得毛病,也可以少些争执。那些广大的性工作者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说自己专治疑难肝病,兼调节人体机理,使广大消费者们,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了。
  楼主没有自然科学基础。楼主的想法是学过高中物理的水平。
  中医或许是由某个消失的文明流传下来的知识,或者干脆是外星人教会我们祖先的。但是由于我们早期先祖们学习、领会能力比较差,只学会操作和使用的方法。在某段时间里,先祖们利用这些外来的知识,在疾病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像我们现在用电脑上网、看碟、玩游戏都很正常便一样,先族们都承认了这些知识。然而,外星人总是要离开的,最后一个远古文明的继承人也要老死,先祖们使用的设备总有一天是要坏掉的,但人们总是还要治病的,这些治疗疾病的方法如何继承呢?    深有同感!  
  写得好。关键是思考的方式非常可取。中医是一套有效的黑箱理论,它通过数千年的经验,在现象、手段与结果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现在的任务是要探索这黑箱了,即解开手段与结果之间的过程关系了。在这一点上,西医似乎是走在前面一点了。
  至少目前,中医有中医的理论,硬用西医解释,当然不通,只能用中医自身理论解释,就好象解释佛经,当然最好是梵语和佛的理论,用上帝创造人来解释佛经,当然不能通/
  三、惜精养身。很多人认为,房事导致肾精亏损,不利于养生,所以提出要减少、甚至不进行。其实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违背,反而容易肝失疏泄,容易发怒。看一些野书,有时提到,夫妻双修大法,欢喜大法,甚至御女养生,可惜只有名字而不见方法。大约修行的方法是使正常行为得到疏解,不至于得病,或者可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等。     可惜这些传统“精华”的具体方法没有流传,不然,大家多缓解一下肝失疏泄得毛病,也可以少些争执。那些广大的性工作者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说自己专治疑难肝病,兼调节人体机理,使广大消费者们,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了。      世界上的海豹,99.9%是中国人吃掉的。这能壮阳。    中医无疑是野生动物伟大的破坏者。  
  “科学”这个词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是闪闪发光的,因为它的“理”不但可以通过实验获得证明,而且由于它的普适性可以为普天下的人所利用。但是“科学”的基础或产生的源头还是经验,“科学”是一种被证明了的条理化的而且具有可重复的普适性效果的“经验”。如果单从医学的实用来说,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唯理论”,而中医则建立在传统整体观、辩证观基础上的“唯象论”。前者依托对物质实体(人的肉体)的研究分析并通过实验证明形成理论;后者却主要是通过对“整体的人”(包括七情六欲)与大自然的系统的形象的观照和思辩,经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形成的“方术”。仅管两者的观念方法截然不同,但都是通过经验的检验达到治疗效果的“医术”。中西医的争论并不在于其疗效的异同,而在于理论的证明,正是在这一点上,西医的支持者显得“理直气壮”还“扬眉吐气”。  事实上,中医的理论如经络学说和全息理论,并非是能不能“科学实验”证明的问题,而是“科学实验”还不能证明的问题。通过解剖当然不能发现经络穴位,但这只是现代的实验观测条件还达不到要求而已。这与西方科学研究中的“黑箱理论”相似,你即使解剖大脑,看到复杂的神经元,但看不到“意识”或“思维”是怎么在大脑里运行的。没有人会因此断定大脑中不存在“意识”或“思维”,同样中医在几千年的经验中,也断定人体中肯定存在经络和穴位。  100年前,有谁会相信人的性别、种族甚至生老病死都决定于基因中极微小的差异?而基因不过是碱基对四字母(单元)千万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已。科学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科学不断地把过去认为是“神秘”的“玄”的东西证明为是“实”的有规律的“存在”。就象基因谱是“天书”一样,《黄帝内经》、《易经》这些看来难以理解的“古论”,都是可以通过人的不断进取的“认知”去识别去理解的。  我相信我们的子孙或子孙的子孙们在回顾我们今天的争论时,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绝对瞎掰
  山海经中的怪兽或许是传闻,但是,根据考古的资料,很多历史传闻最后都不断地被考古出来的地下文物及记载所证实,如果这样,传闻不一定都是不存在的,当文字没有出现的时候,历史就只能靠传闻,或口述以求不被破坏,被一代一代的人传下去,以保不被遗忘。    
现在很多我们知道的动物在不断地灭绝,我们的后人不知道的动物多得很,山海经上的动物主要是没有化石可证实,所以只能当胡编乱造,而且多是人兽结和体,难道是外星人造人时的失败品。
  中医其实是一种文化,包含了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西医对解剖学的阐述是可以的,但对人自身的发病机能阐述就不如中医了。  懂点中医好,可以好好保养自己,能长寿一点。
  谈起《黄帝内经》,还得再说说,巫蛊之祸。    时代的车轮迈向汉武帝时代。应该来说,黄帝内经已经成书。    中医和巫医仍然在中原大地上并驾齐驱。    也就是,还有许多人相信巫医,相信巫术。    当然,巫医还只是用巫术为人们治病。    但是,还有大部分的巫师,是专门用来害人。    江充,借用抓巫蛊,把太子据都牵扯进去。    巫蛊之祸,只长安就杀掉巫师2万多人。    而中医不会达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巫蛊之祸,可以说是把长安的巫师一网打尽。    但是,不管是中医还是巫医。只要社会需要,巫师就能像蝗虫一样繁殖出来。    如果,人们相信巫师能帮你消灭政敌,那么,巫师就是士大夫们的抢手货。      回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    我相信我们的子孙或子孙的子孙们在回顾我们今天的争论时,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如果中医也象中国目前的许多手工业被淘汰,也不要笑掉大牙。    象阉割太监的祖传技术还有用吗?  
  作者:傻子中的傻子 回复日期: 23:31:42     懂点中医好,可以好好保养自己,能长寿一点。       懂点中药好,能改善口味。  我家就备了很多中药,用来改善口味。  象当归,杜仲,枸杞,等凡是温补药品都不苦。都能改善口味。
  三、惜精养身。很多人认为,房事导致肾精亏损,不利于养生,所以提出要减少、甚至不进行。其实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违背,反而容易肝失疏泄,容易发怒。看一些野书,有时提到,夫妻双修大法,欢喜大法,甚至御女养生,可惜只有名字而不见方法。大约修行的方法是使正常行为得到疏解,不至于得病,或者可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等。       可惜这些传统“精华”的具体方法没有流传,不然,大家多缓解一下肝失疏泄得毛病,也可以少些争执。那些广大的性工作者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说自己专治疑难肝病,兼调节人体机理,使广大消费者们,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了。  ------------------------------------------------------------  别的咱不懂,这是道教的本事之一,有方法、理论、实践,就是没人成仙,得前列腺炎的倒是不少。  别说调节什么的,《素女经》明确就说了,性工作者根本就不合适。老兄,要谈这个,先看看原著再说。:)
  三、惜精养身。很多人认为,房事导致肾精亏损,不利于养生,所以提出要减少、甚至不进行。其实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违背,反而容易肝失疏泄,容易发怒。看一些野书,有时提到,夫妻双修大法,欢喜大法,甚至御女养生,可惜只有名字而不见方法。大约修行的方法是使正常行为得到疏解,不至于得病,或者可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等。         可惜这些传统“精华”的具体方法没有流传,不然,大家多缓解一下肝失疏泄得毛病,也可以少些争执。那些广大的性工作者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说自己专治疑难肝病,兼调节人体机理,使广大消费者们,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了。        人和动物生理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在于大脑容积。    人大脑的颞叶的比例比大象小。颞叶管记忆,人的记忆并不会比大象强。有人三十年前用针刺大象,三十年后遭到大象的报复。有人20年前杀死公象,取走象牙。20年后被长大的小象杀死。这些都有报道。    人们留下做种的公猪,公羊。用它们来持续交配,一天要交配数十次,到上百次。如果能补足蛋白质。对公猪公羊的身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精液是大量的水分,和一点的蛋白质而已。
  三、惜精养身。很多人认为,房事导致肾精亏损,不利于养生,所以提出要减少、甚至不进行。其实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违背,反而容易肝失疏泄,容易发怒。看一些野书,有时提到,夫妻双修大法,欢喜大法,甚至御女养生,可惜只有名字而不见方法。大约修行的方法是使正常行为得到疏解,不至于得病,或者可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等。         可惜这些传统“精华”的具体方法没有流传,不然,大家多缓解一下肝失疏泄得毛病,也可以少些争执。那些广大的性工作者们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说自己专治疑难肝病,兼调节人体机理,使广大消费者们,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了。        人和动物生理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在于大脑容积。    人大脑的颞叶的比例比大象小。颞叶管记忆,人的记忆并不会比大象强。有人三十年前用针刺大象,三十年后遭到大象的报复。有人20年前杀死公象,取走象牙。20年后被长大的小象杀死。这些都有报道。    人们留下做种的公猪,公羊。用它们来持续交配,一天要交配数十次,到上百次。如果能补足蛋白质。对公猪公羊的身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精液是大量的水分,和一点的蛋白质而已。
  在各大BBS,中医都是一个永远争论的热门话题,但从来都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哪里出现中医的贴子,哪里就会掐架,这个主贴下面,还没开始怎么掐,希望能尽快掐起来,我喜欢看掐架。
  中医,是中国人的情结。仅此而已。
  掐架之前,先来探讨一下补肾养阳之法。  
中国人最喜欢补阴养阳,用的药和吃的动物也很多,常用补气药有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大枣、蜂蜜;补阳药有鹿茸、冬虫夏草、海狗肾、淫羊霍;补血药有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补阴药有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冬、枸杞子等等。当然,这里只列举了很少的一部分,总的来说,中国人最善补了。  
早在《景岳全书》中就提出了用: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黄等配伍组成的专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的右归丸,据说效果不错,现在还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方中的附子,据说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通十二经之纯阳要药;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这真是好东西,可惜有毒,入药之前要先煎0.5-1小时;同时,附子与乌头同出一物,所以在十八反,十九畏中与乌头不能同用的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这里也不能用。  
肉桂也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的妙药,也是现在大众常用补药,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山茱萸主要则是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  
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用之。  
这么好的法子,给那些贪财好色的混官们用得改改才行。首先,只用附子、肉桂这两味大热之品,再用干姜、丁香、小茴香、花椒、川椒等辛、热燥之品为调料,与黑山羊肉同炖,让那些好吃懒做的官僚们吃的七窍流血、精竭而亡。  
  【科学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科学不断地把过去认为是“神秘”的“玄”的东西证明为是“实”的有规律的“存在”。…………  我相信我们的子孙或子孙的子孙们在回顾我们今天的争论时,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欣夫在为谁翻案。你这段话的逻辑如果成立,那么××功也就被翻案了。  
  方中的附子,据说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通十二经之纯阳要药;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这真是好东西,可惜有毒,入药之前要先煎0.5-1小时;同时,附子与乌头同出一物,所以在十八反,十九畏中与乌头不能同用的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这里也不能用。    -----------实话说附子没有那么好用的,不知道你是否是中医?附子这个药物也只是因为张年代药物比较少,所以如此推崇,事实上其他药物更优于他,只是张用的太多,而后又有祝味菊为之摇旗而已
  华南之虎:  如果中医也象中国目前的许多手工业被淘汰,也不要笑掉大牙。    象阉割太监的祖传技术还有用吗?    把中医比喻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很有点“历史唯物论”的味道,其实却是南辕北辙。  中医的精髓在于理念,在于宇宙论的自然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无,无生有”。  就这三句话,已经超越了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理科生们可以对此一笑了之,你们会说:用什么来证明这三句话呢?那么先对照一下霍金的宇宙生成论吧。  霍:奇点超高温、密度无限大、体积为零,所以宇宙是无中生有的。  老子:道即无,无生有。    霍:在奇点爆炸后的最初几分里,宇宙只是一片混沌的“汤”,此时也不存在自然界四种基本的“力”。接着生成“实”的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同时产生了“虚”的时间、空间,弱、强核力和电磁力、引力也产生了。也就是说从混沌的“汤”中产生了“实”与“虚”两种对立的“存在”。  老子:“一生二”。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霍:随着宇宙的暴涨,形成星系、太阳系,地球生态环境终于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  老子:“二生三”(天、地、生命),“三生万物”(各种物质构成)。    理科生们仍可以轻松一驳:你这是偶然的巧合,人为的“拼凑”而已。是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始,由低级向高级经过“五阶段”,才发展为今天的。几千年前的老子的学说怎么可能超越处于现代科学高端的霍金理论呢?对“历史唯物论”者来说,这是绝对荒谬的。  没关系,咱凭科学事实说话,先把“历史唯物论”放一放不行吗?  科学家说,生命最初也是从混沌的“化学汤”中产生的,所有我们可信的“实体”无不是与看不见、摸不着的“虚体”(时空、能量)组成互动的“整体”的。中医的“虚”、“实”及辩证施治的奥秘就在于此。别急躁,科学的可靠正在于冷静地思考。      
  ruthxf:  欣夫在为谁翻案。你这段话的逻辑如果成立,那么××功也就被翻案了    中医理论=**功?“翻案”?好吓人呀。“革命大批判”的思维方式在你的脑子里与“科学”混杂在一起,别搞成了一锅汤!
  老子那一套,纯粹只是哲学上的东西而已,根本与科学扯不上边。那只是人类对外界的一种最原始的反应。其实岂止是老子,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产生过类似的想法呢。  
但是你能说这是科学吗?非也,完全不搭界。  
如果你去问老子,他老人家肯定会被你说得一愣一愣的,目瞪口呆,进而欣喜若狂,继而似傻似狂,最后吐血身亡。  
墓碑上写着,“大爆炸理论的发现者”。
  中医的方子挺管用的。
  欣夫,我是说你的逻辑有错!“翻案”这个词也没什么问题吧?和“革命大批判”有个p的关系啊。
  中医算一门科学吗?还是经验+科学?据说真正高水平的通晓阴阳风水的先生是不会满街游走招摇的。市面上的混混反倒是自称“通阴阳,晓风水”的!
  中医的精髓在于理念,在于宇宙论的自然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无,无生有”。    就这三句话,已经超越了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理科生们可以对此一笑了之,你们会说:用什么来证明这三句话呢?那么先对照一下霍金的宇宙生成论吧。    霍:奇点超高温、密度无限大、体积为零,所以宇宙是无中生有的。    老子:道即无,无生有。        霍:在奇点爆炸后的最初几分里,宇宙只是一片混沌的“汤”,此时也不存在自然界四种基本的“力”。接着生成“实”的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同时产生了“虚”的时间、空间,弱、强核力和电磁力、引力也产生了。也就是说从混沌的“汤”中产生了“实”与“虚”两种对立的“存在”。    老子:“一生二”。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霍:随着宇宙的暴涨,形成星系、太阳系,地球生态环境终于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    老子:“二生三”(天、地、生命),“三生万物”(各种物质构成)。              太阳的第一次燃烧是压力点燃了氘和氚。    现在的氢弹,实际上是氘弹和氚弹。    人类至今为止还无法燃烧或者引爆氢。    太阳燃烧的是氢,而不是氘和氚。    只有当氢被引燃后,地球上才能看到阳光。    但是,太阳何时开始燃烧氘和氚。    太阳又何时开始燃烧氢?    现在只能估计,只能看银河系中恒星的演变规律。    老子的观点和这些对得上号吗?    《黄帝内经》应该成书于,汉文帝,汉景帝最迟是汉武帝的早年。    窦王妃,一直到窦皇后,窦太后。这位女人一直控制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长达50年之久。    该女人一生推崇道教。    我怀疑,窦字,古时发音应该是道的音。    后来,窦家退出历史舞台后,窦才改发“都”的音。    黄帝内经用什么字型写成?    不会用楷书吧。  
  动物入药的起源与医疗价值问题     安徽医科大学
祖述宪     摘要     Abstract     古代人使用的动物药     动物入药的巫术根源     对动物药医疗价值的质疑     为什么无效的药物治疗被认为有效呢?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在科学发达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对疾病及其原因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只能凭借直觉和表象经验,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作为药物治疗病痛。世界各国的医药都经历过这样的历史。动物入药起源于原始人的动物崇拜,吞食或涂抹动物脏器或其象征物来增强自身的力量或驱除魔鬼,人或动物的内脏、组织和排泄物都成为治病的药物。现今有些原始部落和远隔地区的初民仍然保持这种巫术文化。    我国古代医药书籍所记载的动物药材及其治疗用途,都是根据个人经验和民间传说的代代相传,很多带有神秘的色彩,信仰吃什么补什么和药效形象,都与巫术有关。发端于古希腊,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科学一起发展的西方医学在历史上也曾大量使用过动植物矿物等天然药物,20世纪起随着医学的进步,有效化学药物的大量问世,天然药物才逐步退出了临床应用。现代医学判断药物的疗效已不再根据个别的经验和想象的推理,而是采取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药物和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摈弃了传统中的陈腐内容。东方的传统医疗仍然保持其固有的医疗方法,使用草药和动物药材,其中不少来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濒危动物,如犀角、虎骨、麝香、熊胆和象皮等,其实这些被视为珍贵的药品,缺乏临床试验和科学证据的支持,并不能证明具有医疗价值。    本文内容包括古代人使用的动物药、动物入药的文化根源、对动物药医疗价值的质疑和为什么无效的药物治疗被认为有效等四个部分,讨论中国人信仰动物药的理由以及把无效的治疗误认为有效的原因。结论是,不论从治疗效果和病人利益,还是从保护动物来说,都不应当或没有必要使用这些动物药。这些讨论同样适合于评价其它异类医疗的问题。    关键词:动物药;传统中医药;临床试验;野生动物保护      On the origin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animal-derived medicines  Zu Shu-Xian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2)    Abstract One thousand and fifty traditional animal medicines are included in an official book,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prising in ten volumes published in 1997 and edited by an authoritative committee. However, assessment of the efficacy of almost all of the medicines derived from natural materials is generally based on the ancient works, which described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anecdotes without any basis in deliberat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It is recorded that even animal and human excreta a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act, traditional Chinese animal-derived medicine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other age-old medicines used in such as ancient Egypt, Greece, and India. Medicine originated in every culture from witchcraft, and the use of animals in remedies by primitive humans was based mainly on the perception that consuming particular parts of animals could magically convey the qualities of those animals into humans, that is the law of similarity or signature of homeopathic or imitative magic. The reasons based in the use of animal-derived medicines described in ancient classics may strike us as even ridiculous.     Modern medicine came along when the newly active chemical drugs, sulfonamides and penicillin, were discovered and clinically used in around 1940. There were only few genuinely effective drugs that could be prescribed for treatment before these years. Clinical trial are now recognized as the only truly reliable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drugs and other medical treatments. Any drug to be used today should be evaluated by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However,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articularly those containing animal products, including tiger bone, rhinoceros horn, bear bile, musk and antler velvet as tonics or for the treatment of ailments, have never been assessed by well-designed clinical trials, and no active ingredients of such items have ever been identified or tested using recognized scientific standards at all to support thei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illnesses and other conditions for which they are commonly used. Only two useful drugs, 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 and 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nimal bile, for example, but these drugs are now produced by chemical semi-synthesis, and are used for the dissolution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This current usage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uses described in the ancient medicinal literature. Although the clinical indica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UDCA are limited, bear bile remains incomparable with it, since no sound trial was done on bear bile at all. Unfortunately, the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bear bile continue to be promoted to treat a number of diseases and as tonics by bear farm. Therefore, using this kind of ineffective medicines from wildlife does not only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animals, but also puts a heavily burden to our 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Why do people believe in these ineffective animal-derived medicines? Basically, they have their root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ve also been encouraged by the authorities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Now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nimal-derived medicines is additionally being promoted for profit by medicinal animal farms and the manufacturer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an ineffective drug or treatment can be mistakenly thought to be effective without undergoing a well-designed clinical trial. First,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poor diagnosis. It is self-evident that an accurate diagnosis is essential to successfully treat a patient, particularly in a clinical trial. Bu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ly the symptoms are treated or a set of syndromes loosely identified, which may be caused by a series of conditions ranging from the very mild to the fatal. Secondly, most diseases are self-limiting, and even cancer may also undergo spontaneous remission. This is why a control group comparable to the group tested should be included in any clinical trial. Thirdly, an effective result may be merely a placebo effect. Therefore a placebo should be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have never subjected to critical assessment. As a rule, any drug or treat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ineffective, unless it i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This rule protects the interests of patients, and is now enshrined in the laws of most nations.     Key Word animal-derived medicines;traditional C cons clinical trial     人类的医药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年代,但在近代科学发展之前,医学一直停滞在幼稚阶段。人们长期不了解疾病的原因,只能凭借直觉、想象和迷信,采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为药治疗病痛,真正有效者极其稀少。19世纪末巴斯德发现微生物以及1940年代抗生素的问世,是医学史上的划时代事件。1950年代起,评价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方法的广泛应用,大量有效化学药物的发明,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不过,传统医疗仍然沿袭古老的方法,使用天然药物,其中有些来源于濒危的动植物种。    现代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加上野生物种的生境不断缩减,造成地球上的物种逐渐灭绝,而且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据彼得·雷文(P. H. Raven)预测,至2015年或稍后,1980年代中期的地球物种约有25%可能灭绝。(转引自:W. V. 瑞德,K. R.米勒.《让选择继续下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基础》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第1页)最近,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主席彼得·普谢尔(P. Pueschel)说,目前每年大约有100种稀有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俄罗斯《真理报》日,参见:http://newsfromrussia.com/main//51297.html)。因此,国际社会正在努力避免地球生物物种的枯竭,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英文简称CITES)禁止野生濒危动物的国际贸易是重要的措施之一。犀牛、虎、豹、麝、熊和象都被列为该公约的附录I类,东方传统医药(包括中医)使用的犀角、虎骨、豹骨、麝香、熊胆和象皮等动物药均属在禁之列。我国是CITES的缔约国,已经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采取各种措施履约[1]。    本文对动物入药的起源与文化的关联,以及动物药在医疗上究竟是否有效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讨论。    古代人使用的动物药    我国最早的药物书《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公元二世纪前使用的各种天然药物,其中动物药67种。(清·顾观光重辑.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在唐代,“整个植物界、动物界以及矿物界的资源,都是药剂师利用的对象。几乎没有一样东西对治疗疾病是无用的,那怕是非活性的、有毒的,或者那些只能令人作呕的东西也对治疗疾病有用。[2]”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动物药461种,虫鱼鸟兽乃至人兽的指(趾)甲、皮毛、粪、尿,悉皆入药。“马屎曰通(白马通),牛屎曰洞,猪屎曰零,皆讳其名也”[3①];另一些名称更为优雅,如蚕沙(蚕屎)、夜明砂(蝙蝠粪)、五灵脂(鼯鼠粪)和望月砂(兔粪)。人屎则称黄龙汤、人中黄,人尿称轮回酒、还元汤,主治大热狂走、骨蒸劳复,或止劳渴、润心肺,治癥积满腹、去咳嗽肺痿和难产胎衣不下[3②]。    其实,世界各国都曾经使用过动物药治病,文明古国最为悠久。在古埃及的几种古写本纸草纸医书中,埃伯斯(Ebers)发现的公元前1550年的古医书记载着大约700种药物和800种药方,其中包括各种动物药,如蜂蜜、胎盘、脂肪、肉、脑、肝、肺和血液以及粪尿、乳汁和胆汁皆为药材[4,5,6]。动物和人的粪便、脑浆常涂抹在体表用以驱魔,蜥蜴、鳄、鹈鹕和婴儿的粪便治疗眼疾,鸟粪和蝇屎也作口服。各种动物的血液都用于医疗,如在拔除倒睫后涂上动物血,以图预防再长。尿用来与其它药物混合灌肠或外敷,人尿可以洗眼。牛和山羊的胆汁广泛作为药用;鱼胆用于明目,猪胆用作祛除眼睛里的邪气。未曾交配过的雄驴的睾丸可以治疗眼疾。动物的脂肪用于制备油膏。治疗秃头的方子很多,有狮子、河马、鳄、猫、蛇和野山羊的脂肪混合物,黑驴的睾丸泡酒,以及阴茎、雌驴的外阴和黑蜥蜴的浸液搽头[4,5]。还有用油炸老鼠搽头,防止头发变白;(注1)老鼠烧烤成灰和以乳汁治疗儿童咳嗽 [5]。动物的鲜肉用于外敷伤口,吃肉作为药膳。古纸草医书上记有吃动物的肝脏治疗“看不见”和失明(sharu-blindness)的病例,医学史家对后一例失明是否为夜盲症意见分歧[4,5]。(注2)    美索不达米亚的药物与古埃及的十分相似,动物的脏器(特别是肝脏)、脂肪、血液、肉、尿粪和碾碎的骨屑,以及人的头发都是常用的药物[6,7①]。    印度古代吠陀医学常用的动物药材,有蜂蜜、胆汁、脂肪、骨髓、血液、肉、粪尿、精液、骨和肌腱、角、蹄甲、头发和毛鬃等[6]。《医理精华》是七世纪中期吠陀医学的代表著作,其中动物药有牛羊奶和酥油,以及各种家养禽畜、鱼类和野生动物的肉。动物的尿用于去痰、驱风、杀虫、解毒,治疗黄疸、水肿、皮肤病、痔疮、肿胀和尿道病[8]。    中世纪后期欧洲医生使用的天然动植物药种类繁多,流行用多味方药,一个药方常由二三十种药物组成。当时最受尊崇的一种万应解毒药(Theriaca)最为复杂,由六七十种药物加蜂蜜配制而成。这个灵药不仅包含的药物种类多,而且药物随地域和季节而异,“其中常包括一些令人发呕的动物分泌物,以及一些奇药如鹿角、龙血、青蛙精液、毒蛇胆汁及蜗牛等。”不过其最基本的成分是毒蛇的肉,意在以毒攻毒[7②]。(注3)    比《本草纲目》稍晚的《1618年伦敦药典》,也收罗了大量草药,其中动物药有胆汁、血、爪子、鸡冠、羽毛、毛皮、毛发、汗液、唾液、蝎子、蛇皮、蛛网和地鳖一类的东西[9①]。三四百年前,加拿大的欧洲医生应用黄蜂窝和苍蝇煎汤治疗妇女不孕,理由是这些昆虫能大量繁殖[10①]。西伯利亚的伊捷尔缅人和雅库特人吞食蜘蛛和白虫(whiteworms)来治疗不育 [11]。这些做法与我国民间的活吞蝌蚪似是异曲同工。中医的兽血治病[3③] ,欧洲也曾有过。19世纪末,巴黎的女士们如果身体不适,可能会去屠宰场喝一杯鲜血,以恢复体力[12]。我国还有“刺(人)血热饮”治疗“狂犬咬、寒热欲发”[3④]。人肉也是良药,治疗羸瘵[3④],人血可以治疗男人的性无能和不治之症[13]。所以,20世纪中期仍然出现过鲁迅小说《药》中所说的人血馒头的情景。    由此可见,在古代,世界各国使用的药物与我国的本草大致类同,不同是因为就地取材,在观念上没有根本的差别,本质都是交感巫术所衍生的。其实,中国的传统医药从汉、唐开始,就已经受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东罗马帝国医药的影响,从这些地方输入了许多医学知识、药物和医术 [2,15]。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疗所用的药材,都是当地产的动植物,和中医药也大体相似,所不同的在于地域、物产和文化的差异[14]。我国的传统医药内容庞杂,只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积淀太多,加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提倡,并附会了现代医药的一些说法和做法,影响将更为深远。    日本在6世纪传入中医,逐渐形成了汉方医。明治维新大量引进欧洲的医学,对医疗系统进行彻底改革,摈弃传统医药。现代医学已经在亚洲各国成为主流,尽管传统医疗仍有一定的市场。      动物入药的巫术根源    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提出人类“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即无论个人的或族群的各种思辨或知识的发展,都先后经历过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依赖直觉的神学或虚构阶段,二是形而上学或抽象阶段,三是科学或实证阶段。在神学阶段,各种现象被看成是一些超自然主体活动的结果,这些超自然主体的任意干涉,被用来说明宇宙间一切貌似反常的现象。其最直接、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拜物教和巫术。形而上学阶段只是把神学阶段的超自然主体换成了一些抽象的力量,或人格化的抽象物。神学精神代表想象力的自由空灵的思辨,神秘地将生命转移至通常肉眼见不到的各种虚构的存在物上[16,17]。    尽管孔德的人类认识演变三个阶段的学说还有争论,但实验医学奠基人克洛德·贝尔纳显然支持这个学说[18①]。医学起源于本能,经历过漫长的巫术和玄学阶段,至欧洲文艺复兴实验研究方法的兴起,打破了思辨哲学的统治,才逐渐走上科学的道路。而东方的传统医疗则仍旧停滞在超自然的巫术和玄学阶段,所以,它与现代医学的区别其实是古今之异。    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对宇宙怀有朦胧的敬畏和神秘感。他们相信疾病是超自然力的作用结果,邪恶的力量来自神鬼精灵或星辰雷电,来自不明或遥远的地方,或者来自动物。例如,天上的飞鸟像是神灵的使者,地上的蛇被看作是死人的差遣。因而对某些动物产生一种迷信,逐渐演变为灵兽或神。东非对羚羊角产生敬畏,顶礼膜拜,用来医治创伤,是因为“神住其中”,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同时原始人将超自然的力量赋予那些被自己制伏的动物,想通过吃它们的身体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智慧;或者用动物的名字或形状作为图腾,象征人与动物同源,吞食或涂抹动物或敌人的内脏或其象征物用来替代有病的脏器或增强其力量 [7③]。弗雷泽在《金枝》里说:“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理解野蛮人为什么喜欢吃他奉为神灵的人或兽的肉体。因为吃了神的身体,便可分享神的属性和力量。[19①]” 用动物的粪尿等秽物为药,目的则在于驱除致病的魔鬼[7③,20]。因此,用符咒、死人的骨头和动物的爪牙等悬挂在颈前,或者祈祷,求助于崇拜的灵兽和与神灵沟通的人。由此产生了借观察星宿天象,或察看动物内脏以预测吉凶的巫医。    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对于“动物”神的信仰也非常普遍,就是把灵魂(anima)神格化。观察牺牲动物的肠子等内脏,特别是肝脏来进行占卜,预测吉凶。这种占卜师称为肠卜师,但拉丁文肠卜师haruspex的词根,却来自古迦勒底文的har(肝脏)。公元前3世纪皮亚琴察祭祀用的铜器,形状很像绵羊的肝脏。铜器分成许多小间隔,每个小隔命以司吉凶神的名字,与天上众神庙相对应。这实际上是肝卜器,可能是教授肠卜的模型[7④]。中国也长期把医卜星相归为一类。    巫术的思想根源在于原逻辑的思维,原始人在认识事物的关系上专注神秘因素的作用,却无视经验事实,也不关心表象关联是否存在矛盾[10②],错误地把两种无关的事物看成是因果联系。巫术不但是一套荒诞的处理事务的原则,而且是一种虚假的自然法则体系;不但是毫无成效的技艺,也是一种伪科学。顺势巫术(homoeopathic magic)是巫医的一种重要观念基础,根据“相似性”的联想,认为同类相生(like produces like),或结果与其原因相似(an effect resembles its cause) [19②]。其错误在于把相似的事物看成是同样的事物,“吃什么补什么”和药效形象(signature),都来源于顺势巫术的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巫术似乎也有“灵验”,但纯属巧合,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在希腊化时代,巫术迷信更为发达,古代的科学也就衰落了[21]。    中国的传统医药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22,23]。“由巫进为术数,由术数进为阴阳,后而又进为五行,由五行而进为黄老道家”,因而素有“医道通仙道”和“十道九医”之说。用桃枝画虎形治鬼是古代的一种巫术,桃是生命的象征,具有杀鬼的能力;虎形是传说中的食鬼虎,所以道士用桃剑,南方人家的门楣贴虎形来躯鬼[22]。因此,《本草纲目》中虎药用途很多:虎骨可以除邪恶气,杀鬼疰毒,杂朱画符,疗邪;头骨作枕,辟恶梦魇,置户上,辟鬼;初生小儿煎汤浴之,辟恶气,去疮疥、惊痫鬼疰,长大无病。就连“屎中骨”,烧灰也可以治大病[3⑤]。    “吃什么补什么”如吃血补血、吃肺补肺、吃脑补脑,不仅是传统医疗的信条,而且已深入到大众文化。但是这个观念并不正确,因为吃进的任何食物都要经过消化,分解成基本的化学结构成分才被吸收。李时珍虽然认为用人的骨、肉、胆、血为药,甚哉不仁,但《本草纲目》中仍然记述了从人的血肉至头垢、耳塞、月经、胎屎和粪尿等37种治病的药物。例如人骨主治“骨病、接骨”等[3②],这些显然都是十分荒诞的。虎骨酒和牦牛骨髓也不能“强筋壮骨”。龙骨是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当然不可能有哪么多化石入药,即使有其药用效果也令人难以置信。现在的龙骨其实只是牛的肩胛骨;动物骨骼和贝壳,如牦牛骨和牡蛎壳虽然含钙,但用这些东西来补钙,恐怕远不及乳酸钙等制剂。动物血液所含的铁虽然可以利用,但无法与硫酸亚铁等药物的治疗效率相比。牛鞭、鹿鞭、狗鞭和虎鞭等动物的阴茎(有些还连带睾丸组织)和海狗肾(海豹的睾丸)都不可能“补肾壮阳”。阳痿的原因一般并非雄激素不足,一些地区民间生吞动物睾丸的单方,乃至临床上注射睾酮也都无济于事,更不用说动物的阴茎了。尽管现代对动物药材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没有发现其中所含的成分或药效足以支持其入药的信仰。只有动物的甲状腺(甲状腺素)、肝脏(维生素B12、A)和消化酶类等曾被用作药品,不过甲状腺素和维生素早已由工业方法生产,制剂精纯,安全方便,已无需再用动物制品。    药效形象原指形状似人或其内脏的植物,对相似器官具有治疗作用的想法,例如人参似  人,具有“滋补作用”。这正如林语堂所说:“有些中国药物完全来自文字游戏或怪诞的联想:蟾蜍的皮肤多皱折,所以用来治疗皮肤病;一种生长在山涧里的青蛙,由于涧深水寒,就被认为对身体具有‘清凉’作用。”“上海的报纸充斥着‘肺形草’的广告,被鼓吹为治肺结核的良药”。(注4)鲁迅的父亲生病,“水肿逐日厉害”,用过“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因为“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注5)“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有蛮荒初民思维特性的残遗。由于不受科学方法的检验,‘直觉’有任意的空间,常近于幼稚的幻想。”(注4)现今这种巫术思维、怪诞联想,仍是传统医药的思维特征和用药基础[24]。如珍珠粉可以美容使女人的皮肤白嫩;蛇皮光净,因而蛇和蛇蜕用来治疗难治性皮肤病。蜈蚣、蝎子等虫子善于钻爬穿行,因此可以“攻毒散结,活血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露蜂房(即黄蜂窝)可以“驱风攻毒”、“祛风止痛、祛风止痉”,治“风惊颤掉”,甚至“煎水浴身,治小儿癫痫” [25①],在于“蜂”与“风”同音。其实,在《本草纲目》中,动物药治病大都是基于这类联想。如犀牛的角居中、怪异,因而犀角能“通神、破水”。(注6)由于对鹿的迷信,崇拜鹿有千岁长寿,频繁交配,因而鹿茸滋补、壮阳延年,治疗“阳痿滑精、宫冷不孕”[3⑥]。(注7)“象肉臃肿,人以斧刃刺之,半日即合”,因而“金疮不合者,用其皮灰”治之[3⑦]。鲁迅批评说,“月经精液可以延年,毛发爪甲可以补血,大小便可以医许多病”,是“道学先生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妄想。(注8)    道家思想充满神秘的幻想,因而用药也稀奇古怪。“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如“经霜三年的甘蔗”, 还有“‘蟋蟀一对’,‘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神妙就在这地方”。(注9)动物体内少见的结石、病变和特殊结构,都被视为珍药。所以李时珍说:“牛之黄,狗之宝,马之墨,鹿之玉,犀之通天,兽之鲊答,皆物之病,而人以为宝[3⑧]。”灵芝、天麻和冬虫夏草过去不能培植,稀罕难得,因此成为珍贵药材,并赋予神秘的名称,如今又因其名称的神秘而信仰不衰。    在六十多年以前,周作人对有关冬虫夏草的无知妄说大发感慨:“今者中国药学者乃不信菌学书,而独取百余年前的小说家言,此无他,亦因其神奇可喜耳。……近二十年普通教育发达,而常识与趣味似无增进,盖旧染之污深矣。”(注10)今天的社会发展与医学水平远非那个时代所能比拟,但人们的思想方式真是没有多大长进。        对动物药医疗价值的质疑    医药的历史虽然十分悠久,但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很年轻,巴斯德发现微生物病因至今不过100年多一点,特效药物的发明则始于20世纪。在19世纪中叶以前,“医生实际上还不可能明白自己为了行医所必须了解的基本生理学和化学现象,……所用药物的一小部分偶尔也可能有些好处。……假如我们把希波克拉底医典等极少数有见地的著作除外的话,这些(医学)理论就都是一些比神学和哲学还可悲的胡思乱想[26]。”东方的传统医药远比这种状况更糟,而且缺乏赖以发展的根基,可惜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文革”期间文化专制主义极度嚣张,那时出版的《本草纲目》尚且贴上毛泽东语录的标签:“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难道今天对待古代的传统医药就不需要持批评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对一切古代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当今编辑出版的《中华本草》共十大卷,集古今本草达8 980种,其中动物药1 050种,囊括所能得到的各种野生和家养的大小动物,组织脏器乃至排泄物和耳垢都是主治疑难杂症的宝贵药材。如将一种动物的入药材料分别计算则品种可翻几番,比如说猪,从毛、皮、牙齿、内脏、蹄和蹄甲连同火腿共计26种中药,牛的达38种。此书不仅未用科学的方法对古人记述的药物加以甄别,去伪存真,还增添了许多新的不实材料。如人的尿粪也能“清热降火”,治疗许多疾病;童尿是宝,不仅含在嘴里治咽痛、齿缝衄血即止,而且“治肺结核、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25②] ”。人中黄的制作,《本草纲目》上本是冬月将盛甘草末的竹筒浸于粪坑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 3②] ,而《中华本草》则赋予神秘色彩:浸于人粪坑中四十九天,漂洗四十九天,日晒夜露四十九天,再从竹筒中取出日晒夜露七天成药[ 25③]。其中处理天数的约数为七,显然是附会丧俗中超度亡灵轮回转世的做法。(注11)    再如,《本草纲目》上只是说蚂蚁外用主治疔肿疽毒[3⑨],《中华本草》则声称有益气力、美容和催乳的作用,以及治疗男性不育、阳痿、类风湿性和风湿性关节炎、周围神经炎、小儿疳积和和蛇咬伤,并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等重大用途[25④]。蚂蚁治病不但缺乏科学根据,而且可以引起过敏和中毒。(昆虫学家忠告——不要轻率服用蚂蚁制剂.《文汇报》日)    《中华本草》收录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在禁的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作为药材,甚至包括豹、野马、亚洲象、白暨豚和金丝猴等濒危珍稀动物。《中国药典》2000年版从附录中剔除了豹骨,但仍保存黑熊、棕熊、穿山甲、玳瑁和麝等国家保护动物的产品,这是值得商榷的。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几乎将大部分动物药如狗宝、海马、猴枣、鹿茸、马宝、牛黄、麝香以及各种动物脏器和鞭、尾、筋、骨,撤出了中药报销名录。(新华社,北京日)这也说明这些药物非治病所必需。    天然药物的研究证明,药物的疗效在于其中所含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有效成分的发现和分离提取是利用天然药物的基础,迄今所有天然药物的重要发现都是从植物中来。科学家相信高等植物仍是潜在的新药来源[27,28]。哺乳动物的脏器除可含有与人相似的生理活性物质之外,几乎没有从中发现过什么有效的药物。宋代本草中记有用兔脑制备的“催生丹”,称其为“神仙方,绝验”。 (唐慎微.《证类本草》北京:华夏出版社,0)今人据此作牵强附会的猜测:中国是最早使用催产素催产的。(注12)兔脑究竟含有多少催产素,经过处理能否保持活性,而且催产素口服极易分解,只能注射给药等,这本书的作者全然没有考虑。    科学是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的,如学者吴宓青年时所言:“物质科学,以积累而成,故其发达也。…… 愈晚出愈精妙。”(吴宓:《论新文化运动》,1920)科学是不断向前的,企图从古书中去发现新知识是徒劳的,除非是追寻精神和智慧的历史。19世纪克洛德·贝尔纳的一段话,可以加深我们现代人对常识的理解:“科学知识是逐时变异并扩充着的,……因此今天的科学必然超过昨天的科学。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从古人的知识堆里去寻找对于现代科学有所增益的东西。他们的理论必然有谬误之处,……对于现实科学没有任何实用的好处。认为从前代留给我们的旧书研究中能够推进科学,这倒是一件荒谬的事情。”“试问钻研陈腐的理论或缺乏合适的研究方法所得的一些观察材料,我们到底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这只能是“浪费时间” [18②]。    世界各国的古医书中,均有动物胆汁治病的记载。在埃伯斯纸草医书中,就记有鱼胆明目。虽然唐本草中熊胆只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痢”,(苏敬等撰.《新修本草》安徽科技出版社,页)但《本草纲目》上也有熊胆具有“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的作用[3⑩];青鱼胆主治赤目障翳,由青鱼、鲤鱼、青羊、牛和熊的胆汁组成鱼胆丸则主治“一切障翳”。甚至还用人胆治疗连年不愈的疟疾和噎食;人胆汁敷战伤金疮有极效[3②]。但是,列维-斯特劳斯发现,西伯利亚的土著民族对当药使用的动植物都给予确切的定义,指定其特殊的用途。例如,布利亚特人用狗鱼(pike)的胆治疗眼疾,熊胆的治疗用途则有17种。(熊的脑、脂肪、肉、血和毛皮也有多少不等的医疗用途。卡拉尔人还收集熊粪,用于治疗便秘。)这类实物的分类知识其实并不在于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求知的要求,而不是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雅库特人用与啄木鸟的喙接触治疗牙痛,并不在于是否确能治好牙痛,而是在于是否有可以把啄木鸟的喙与人的牙齿看成“相配”(“going together”)的观念,以及某些最初的秩序是否可以通过分门别类引入天地万物[11]。“原始人”的这种治疗上“相配”的思维方式,与我国古代用动物胆汁明目治眼疾是因为“肝开窍于目”有某种相似。    古人用胆汁治病的假定显然不是基于科学道理的。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人们才了解胆酸具有利胆作用。1902年瑞典化学家首先从北极熊的胆汁中发现活性成分——熊去氧胆酸(UDCA),1954年实现人工合成,此后采用牛或其他动物胆汁合成UDCA作为药品。UDCA治疗无手术指征的胆固醇结石及预防复发,和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已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尽管临床效果有限[29①]。但是,熊胆汁不可能起UDCA的作用,因为“熊胆胶囊”的厂家自认“药效标志性成分”只不过是UDCA,而胆汁中含量显然与合成UDCA制剂无法相比。这些商家还鼓吹熊胆可以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动脉硬化、冠心病、痔疮和癌症等疾病,甚至从熊胆中提炼出“晶体增明活络素”,使人“心动眼亮”,这些都毫无根据或纯属捏造。最近,台湾的一家报纸刊登一则错误报道,称美国研究证明熊胆汁治疗中风有效,实际上却是一项UDCA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上进行的动物实验。(注13)从医疗效果和经济的角度来说,熊胆没有任何理由值得使用,何况养熊取胆对动物十分残酷遭到国际上的反对。    日本、韩国民间相信熊胆“治病、滋补”,导致滥猎熊和走私熊胆,其中我国产品走私出口占有一定的份额。养熊取胆起始于北朝鲜,1984年引入我国,随着熊胆致富的宣传,养熊场一哄而起。我国本草中虽有熊胆,但中医组方极少应用,实际需求量不大,市售的熊胆制剂是近些年开发的,完全是由于养熊业的推动。在国内外环保组织的压力下,日本和韩国都在执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上加大力度,熊胆走私已受到很大的限制。1998年,韩国汉药公会组织药商和医生宣誓不再用濒危动植物入药。如今熊胆产品已严重过剩,于是商家通过虚假的广告宣传,在“保健品”和洗发香波等方面扩大市场。    韩国、朝鲜和我国的某些人群还迷信狗肉能滋补壮阳,猫和草药熬成的药汤能温补,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有些屠夫和食客荒谬地认为,动物痛苦时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以壮阳,因而采取残酷的做法宰杀动物,企图增加狗肉的壮阳作用。这些陋俗既野蛮又愚昧,遭到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批评。    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但他却不用动物药材。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  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备急千金要方》)虽然孙思邈的出发点是爱护动物,还不懂得评价这些药物的效果,但说明那时治病是可以完全不用动物药的。今天医疗上已经有了大量真正有效的药物和治疗,“代用品”也不再是问题,合成牛黄即是一例。甚至包括草药在内的各种旁道医疗(或称另类医疗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也极少有用动物药的,而推动动物药应用的动力主要来自利益集团。迷信动物药不仅造成对动物的严重伤害,导致濒危动物的灭绝,而且对疾病治疗也毫无助益,徒然浪费金钱,甚至可能导致健康的巨大损失。        为什么无效的药物治疗被认为有效呢?    古代医生不仅对疾病无知,对评价治疗效果也缺乏自知之明。17世纪欧洲的天然药物和疗法种类繁多,也大都是无效的。那时“很少有人区别某种治疗之后的康复,由于治疗而康复和无关于治疗而康复这三种情形[9①]”(着重号是原有的),即对疾病的痊愈与治疗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治疗效果仍然主要由专家权威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理作用以及经验来推断,其缺点是“想当然”的成分很大,实践证明并不可靠。临床试验才是现代医药疗效的评价方法 [29③,30,31①]。为什么会把无效的药物当成有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缺乏严格规范的临床试验。    1.缺乏诊断和疗效标准    临床试验评价疗效,病例必须有确实的诊断,效果须有严格的定义。疾病的诊断标准不同,疗效当然大不一样,这是不言自明的。现在声称治疗各种难治之症的药物和疗法,真是多如牛毛,翻开现在的传统医药书刊似乎什么疑难杂症都有灵丹妙药可治,但公认有效的却如凤毛麟角,甚或阙如。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粗糙、对照和效果观察主观随意,不少观察疗效的报告自称也有对照,有些甚至是蓄意造假。笔者见过一些因治疗“难治之症”出名的基层中医,当邀请他或她为确诊的病人进行治疗时,常遭到种种借口的拒绝;还有些人声称其药物或疗法“有效”,但总是寻找理由不愿由他人进行临床试验。其原因是缺乏信心和虚假,所谓“治好的”的病人未必真是那种病,或者并非真实有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和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内科专家们说:他们在门诊见到的长期按冠心病治疗的病人中,至少一半是诊断错误,主要因为一些医生仅凭心电图ST-T变化下诊断。(冠心病:一半诊断错误.《健康报》日)国内那么多治疗冠心病的“灵丹妙药”,不知是否认真做过临床试验?病人是否符合诊断标准?    许多疾病的诊断要求有病理组织检查的支持。北京一位病理学家认为:我国的病理科医生中,中等水平的误诊率约5%–15%;他所在的解放军总医院设备精良,常规活检中尚有5%–10%属疑难病例,其中1/3–1/2在几种实验技术辅助下仍无法确诊。他还举了10个病理上把良性疾病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实例。误诊不仅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而且造成对肿瘤治疗认识上的混乱,“出现某某癌被治愈、某某癌存活多少年的错误报道”。(纪小龙.病理医生与诊断失误.www. Pathology.net.cn;《健康报》日)下面一个例子耐人寻味:一位在医院被诊断为“肝癌”的病人,使用各种草药产生了“效果”,活了10多年,76岁时去世。死前他献出“验方”,但病理解剖发现他患的不是肝癌,而是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这个病例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讨论会上讨论后不久,中山医院又遇到相似的病例。(最后的奉献.《文汇报》日)可见疾病确诊的重要。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疗效判断标准,凡治疗后瘤体缩小50%以上,持续至少4周,无新病灶出现者,才判定为有效。而“中医药的标准明显低于此标准”,其实应属于无效范围。有些专治“癌症”的江湖骗子,谎称或轻率地说病人是“癌症”,然后把“痊愈”、“奇迹”归于自己的草药、秘方或其它疗法的效果,或者症状稍有短暂的变化就声称有效。例如一位晚期胃癌的病人,选择一家声称治“不好不收钱”的民间疗法诊所就医。服了3服药粉,呕吐有所缓解,医生就认为治疗“已经起效”,理所当然地收取了600元药费。病人后来又去多次治疗,但仍于3个月后死亡。(杨刚.如何评价民间医疗对晚期癌症的治疗.《健康报》日)实际上这类例子极其常见。    疾病的症状改善一般不能作为判断效果的根据,而且病人有取悦医生、“报喜不报忧”的倾向,所以现代临床试验要求有明确的客观指标,并用双盲法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    传统中医的诊断基本上是症状或综合征,缺乏疾病实体的概念,“诊断主要是凭宏观的观察作出粗略的估计,……导致中医诊断带有明显的意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32]。”由此得来的经验是无法重复的。如《本草纲目》上称犀角、羚羊角、虎鼻、虎睛、麝香、牛黄和牡鼠可以治疗小儿惊痫,而“惊痫”是一症状或综合征,泛指各种惊厥、抽动和癫痫发作,病因各不相同,严重程度悬殊。癫痫发作虽然严重,但一般持续短暂,任何药物都易于立即“见效”。     此外,由于抽样误差,血压、血糖和血胆固醇等测量值时常有波动,健康人的真值是一  段时间测量值的均数,一次的量值可能高于或低于正常。在进行筛检时,总会发现一些人的量值异常,但再次测量时有些人又趋于正常,即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31②,33]。例如:在一个冠心病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项目中进行血压筛检,第1次发现的高血压组的舒张压是99.2±7.7 mmHg(均数±标准差),在干预前每隔12个月随访血压一次,二次的舒张压逐步接近正常,分别是91.2±9.6 和90.7±9.8mmHg[34],这说明这类高血压不给任何治疗亦会下降。由于随机变异,二次测量的相关系数r总是&1,所以,高血压组第二次的血压均数与受检人口的血压均数的差值,大致等于r乘以高血压组第一次的血压均数与受检人口的血压均数的差值。如果初次检出高血压即给予治疗,人们会把血压下降归功于治疗效果,因此向均数回归常使疗效夸大[31①,35]。    2.疾病的自限性与自发缓解     疾病有其固有的自然史,多数疾病可不治自愈,即具有自限性(self-limiting),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和甲型肝炎都是典型的例子。乙型肝炎虽有慢性倾向,但初发感染至少70%在短期内自愈,部分出现一过性表面抗原(HBsAg)血症,任何无效的“转阴药”对这种情况都能“奏效”。在抗生素问世前,传染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其病死率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多数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得以康复。    尽管某些癌症的自发性缓解(spontaneous remission)十分罕见,但在医学期刊上仍有病例报告。例如,少数在手术探查发现整个腹腔和肝脏都有转移,已经不可能治愈,只好回家等死的晚期癌症病人,却在10年后重新出现在医生面前,健康良好,癌症已经消退。这种病人在世界医学文献上已有好几百例记录,诊断是确凿无疑的,但很难解释[36,37]。Boyd以及Everson和Cole等将自发性缓解或消退的癌症病例报告总结成书,前者给缓解的定义是,疾病暂时的改善,随后发生恶化。癌症的缓解是指迅速生长的肿瘤减缓或者似乎停止生长。自发性消退(spontaneous regression)则是指肿瘤的消失,病人恢复健康[转引自37]。但Everson和Cole给癌症自发性消退的定义是在全然没有治疗或在无意义的治疗下,恶性肿瘤部分或完全的消失,自发性消退无需肿瘤完全消失,也不是治愈的同义词[38]。非何杰金淋巴瘤未经有效治疗出现自发消退是较为常见的例子。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征得83例晚期非何杰金淋巴瘤病人的同意,不给予任何治疗,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和73%。19例(23%)自发消退,其中30%为结节型差分化淋巴细胞淋巴瘤[39]。     某些慢性病人中出现的治疗“奇迹”,也可能是自发性缓解产生的巧合。在免疫抑制剂问世前,系统性红斑狼疮几乎是不治之症,但也有病人在经历严重病情10年以后,出现长期的自发性缓解[31①]。这类幸运事件的发生率极低,难以预料,这说明有些疾病的自然史是很复杂的。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说:“许多疾病还是本能地自愈”,“患者自身同疾病斗争即是一种治疗,病因会因此清除。”又说:“由于富人的病痛自动缓解了,庸医以双倍的好运气赢得声誉。[40]”我国的民间说法“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与此不谋而合。17世纪医学家托马斯·西德纳姆(T. Sydenham)被誉为英国的希波克拉底,他对当时的医生大量使用草药和传统药方持批判态度。他说“医生所能做的最好事情是,……给人体以每一个能够发挥其自愈力的机会[9②]。”贝尔纳认为:“病能自己痊愈,而且证据比比皆是;没有艺术家(指医生——本文作者注)干预的情况下,病能很好地自愈[18③]。”(注14)其实我国古代学者也懂得病人可以不治自愈。《周礼》记载考核医生的办法是:“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 十失四为下。”郑玄注曰:“以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郑玄注.周礼注疏.册二,《四部备要》经部,阮刻本校刊)现代学识丰富的医生对疾病的自愈倾向和医疗的限度,都有深刻的认识。(注15)    3.安慰效应    安慰效应是指由于药物、手术或其他医疗措施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良性反应,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医生的语言和态度以及医院环境,都可有这种效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生理盐水和乳糖可能产生明显的镇痛、安眠等效果,其模式与有效药物相似。    安慰剂的用途主要作为临床试验的对照,亦曾用作暗示治疗。大约35%的躯体疾患和40%以上的精神疾患,安慰剂可能产生效果,但不稳定,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有不同,最终归于失效。安慰效应存在个体差异,性格外向、无主见、缺少自信和容易受暗示的人,安慰剂容易起作用。少数人还出现安慰剂的不良反应 [29④] 。    保健品、补药或强壮剂(tonics)其实都是安慰剂。我国的传统补药人参、鹿茸、阿胶、虎骨、燕窝等家喻户晓,被认为是珍贵药材,但都没有经过临床试验,或者不能证明有效。当前“珍贵药材”赝品泛滥,名不副实,但销售势头不衰,显然是由于安慰作用。1952年“五反运动”期间,中药店里查出很多假药,牛、羊角冒充羚羊角犀角,蚌壳粉充当珍珠粉普遍存在。周作人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奸商的欺诈和贪图暴利,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应重新估价这些药是否真的灵验,动物的角本是差不多的东西,病人和医生无须再看重那些昂贵的罕物了。(注16)    由此可见,评价疗效决非易事,有许多陷阱导致错误判断,常识是不可靠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医疗效果被认为是上个千年最重大的医学成就之一,对现代医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41]。我国的传统医药疗效不被现代医学界承认,根本的原因在于未进行合格的临床试验,或者试验经不起重复。所以,现代医生处理病人用药,要求对现有的不同临床试验进行批判性分析,鉴别效果的证据,择优而用。这就是当今提倡的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笔者曾把evidence-based medicine译作“持据医学”,即采取任何医疗处理或防治措施都必须持之以据。)    有人认为,中医和西医分属不同的医疗体系,治病原则大不相同,中医药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辨证论治,不适合进行临床试验。试问如果不用公认的科学标准加以考验,怎么证明治疗有效,又怎么能令人信服呢?对待医药效果的基本原则应是“无效推定”:凡是未经规范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者,应被视为无效。许多人对中医药难出国门感到困惑,症结正在这里。现在人们讨论中医药现代化,说的多是中药生产现代化,如中药做成什么制剂,生产达到什么标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还缺少前提。用科学界接受的规则证明疗效,并把有效的成分提取出来加以验证并得到公认,才是关键的必备条件,否则永远是自说自话。        注释      注1:文学家周作人写过许多评论中医药的文章,颇为有趣,本文注释引用其中一些有关的内容。“十世纪中爱尔兰的药方却更是出奇,其一云:乌鸦烧灰,入绵羊油脂中煮,涂秃头即愈。其二云:瓦罐中满装鼷鼠,泥土封口,埋火旁,勿太使火力接近,满一年后取出用之,但取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指端长出毛来。记得看见过杂志上生发药的广告,画着一个人的手指像是牙刷的样子,这技巧大概是从这里偷来的。一千年以前的事情本来是不足奇的,但不知道这一类的医方现在还有人相信不。”(《古药方》, 见《周作人文类编》第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0页)    注2:《本草纲目》谓羊肝主治“目赤暗痛、热病后失明”、“小儿赤眼、翳膜羞明、目病失明和青盲内障。”(2735页)过去儿童患传染病民间有“忌嘴”习俗,加上食欲减退,常导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笔者认为“热病后失明”和“翳膜羞明”可能包括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角膜软化症,果如此,则我国明代李时珍()时代已有羊肝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的经验。    注3:《世界医学史》中译本这一部分译文有些不妥,将theriaca的译作乌糖浆7②。Theriaca(拉丁文)蛇咬伤解毒药。其实是古代的一种复方万应解毒药,由64种药物配制,最后加入蜂蜜制成。(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 MICRA, Inc. & )当时的医药界对此药十分推崇。传说Theriaca起源更早,是黑海南岸本都王国(Pontus)的国王密特拉达蒂斯四世(Mithradates VI,公元前132-63B.C.)在奴隶身上试验出来的一种万应解毒药(Mithradatium)。公元第1个世纪,古罗马皇帝尼禄(Nero,37-68)的御医安德罗马彻斯 (Andromachus)在这个药方里加入毒蛇的肉,称之为Theriaca或Theriaca andromachi(万应解毒药)。后来这个药方的成分又不断增加,盖仑(公元130—200年)时期增加至70多种,至中世纪已超过100种,应用十分广泛,如治疗各种“中毒”,甚至防治黑死病等瘟疫。此药在社会上受到很大的重视,配制由医药界的权威公开进行,并须官方批准;风行的原因部分可能与含有鸦片有关。这个万应解毒药受到18世纪英国著名医生威廉·赫伯登(William Heberden )的激烈批评,数十年后从英格兰消失, 但19世纪后期,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药典上仍有此药。(Lyons AS, Petrucelli RJ II: Medicin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 9)龙血是棕榈科植物麒麟血藤(Daemomorops draco)的果实分泌的树脂,干燥后凝固呈血块壮,中药称为血竭或麒麟竭。    注4: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New York:Reynal & Hitchcock, 。中文译本有《吾国与吾民》和《中国人》。此处引语是本文作者按照原文翻译的。    注5:鲁迅:《父亲的病》,见《朝花夕拾》。《本草纲目》称败鼓皮是 “败鼓之皮”,“马、驴皮皆可为之,当以黄牛皮者为胜。烧作屑,水和服之。病人即唤蛊主姓名,往呼本主取蛊即瘥。”(2806页)    注6:《本草纲目》:犀角入药是因为“通天犀角,夜露不濡,入药至神验”,“通天者脑髓上之角,经千岁,长且锐,白星彻端,能出气通天,则能通神、破水”,(2829页) “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锐之力尽在是也”以及“犀角,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等神话。于是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毒除邪,不迷惑魇寐。”(页)羚羊角主治“明目,去恶血注下,辟恶鬼不祥,常不魇寐。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阴益气,利丈夫。治中风痉挛,附骨疼痛。”在于“神羊角甚长,内有天生木胎。此角有神力,可抵千牛。”(页)    注7:《本草纲目》:鹿茸能“益气强志,生齿不老。……杀鬼精物,久服耐老。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精液自出”,是因为“鹿性淫,一牡常交数牝”,“鹿千岁为苍,又五百岁为白,又五百岁为玄。玄鹿骨亦黑,为脯食之可长生也。鹿乃仙兽,自能乐性。”(页)此外,鹿与“禄”谐音。     注8:鲁迅:《论照相之类》,见《坟》。    注9:鲁迅:《父亲的病》。见《朝花夕拾》。    注10:“……谈奇说怪亦是人情,中国又往往因此而至破弃真实,此诚可谓之嗜痂不惜流血矣。见人谈冬虫夏草引近出《中国药学大辞典》,举植物学上学名,而仍云西人说误,根据乾隆辛亥徐后山著《柳崖外编》卷二所记云:‘交冬草渐萎黄,虫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以为这的确是冬虫而夏草。若说事实不但草系寄生已经查明,即用情理推测,头入地尾生草之虫不知如何再钻出来,冬天草枯而蛴螬似的虫乃能蠕蠕爬行,均有讲不通之处。”(《说过癞》,《周作人文类编》第四卷:557-564页)冬虫夏草是一种内寄生真菌(Cordyceps sinensis 冬虫夏草菌)寄生于一种昆虫草蝙蝠蛾的幼虫,钻入地下越冬(冬虫),真菌在其体内生长繁殖,使虫体转变为假菌核,翌年夏天从地下的死虫体内长出有柄的子座露出地面(夏草)。其中含有虫草酸。    注11:我国的丧俗中,在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超度亡灵寻求生缘,如不得生缘再续七天,至七七四十九天必生一处。    注12:《证类本草》的药方为“兔头二个,腊月内取头中髓涂于净纸上,令风吹干。通明乳香二两,碎入前干兔脑髓同研。来日是腊,今日先研,(俟夜星宿下安棹子上,时果、香、茶同一处排定,须是洁净斋戒或焚香,望北帝拜告云:大道弟子某,修合救世上难生妇人药,愿降威灵,佑助此药,速令生产。祷告再拜,用纸贴同露之,更烧香至来日,日未出时,)以猪肉和,丸如鸡头大,用纸袋盛贮透风悬。每服一丸,醋汤下,良久未产,更用冷酒下一丸,即产。此神仙方,绝验。”陈乐平著《医俗史》的引文将括号内文字略去。(上海文艺出版社,0)此方的制备中,用“兔头二个”和“丸如鸡头大”,似是取“头”和“成双”的符号意义,制备的仪式具有巫术的特征。    注13:日台湾《民生报》刊登一则错误报道,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研究证实:“熊胆汁含有丰富的胆酸,对治疗中风、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痴呆症等大脑功能失调或脊椎受伤等神经功能丧失疾患,具有特殊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屋里潮湿多久会得湿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