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早期发现宝宝会笑就不是脑瘫脑瘫

如何识别新生儿脑瘫早期信号_健康_亲子中心_新浪网
如何识别新生儿脑瘫早期信号
  脑瘫是大脑在发育成熟前,因受到损伤或发育病变而引起的以运动和姿式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母亲妊娠期间及孩子出生后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都有可能造成脑瘫,以早产、产伤、胎儿先天发育异常、宫内感染、新生儿脑缺血缺氧、核黄疸等原因为常见。
  脑瘫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6个月为第一阶段,患儿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不会翻身、坐不住、手指及大腿等关节过度背屈。半年后至两岁为第二阶段,患儿不会爬、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肌张力不稳定,关节活动开始有阻力,有折刀感或肌张力低下,无自主运动等。最后阶段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肌肉痉挛,姿势异常,并逐渐形成关节变形,为治疗训练增加难度。
  对于小儿脑瘫除了早发现以外,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董主任介绍,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康复科收治病人的情况来看,6个月以内康复率为90。35%,10月组89。56%,12月组88。72%,18月组75。47%,由此可见,越早发现和治疗,康复效果则越好。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确诊为脑瘫后心理上无法接受,担心周围异样的眼光,不愿带孩子就诊;还有一些年轻家长经验不足,一岁之后才发现孩子存在异常,匆忙就医,这样都延误了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专家指出:在婴儿早期尤其是出生后3个月内,脑组织尚处于迅速发育阶段,可塑性大,是治疗的最佳时期。
  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治疗方法很多,例如:药物治疗、功能训练、手法按摩、姿势矫正、物理治疗、水疗、蜡疗、语言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缺陷补偿与矫治等,每个孩子根据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另外,脑瘫患儿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切不可心灰意冷,应和孩子一起树立信心,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方案,争取早日让孩子回归正常。
  脑瘫不等于弱智
  很多人认为脑瘫患儿智力上也有缺陷,觉得这些孩子是“苕”,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脑瘫并不等于弱智,很大一部分脑瘫患儿仅仅是运动功能障碍,智力上并没有问题,有些甚至智商还会高于一般同龄儿童。少部分损伤较严重的患儿,合并有语言、视、听、智能障碍,这其中程度较轻的患儿通过早期发现,科学合理的训练治疗也是可以达到一般孩子的智力水平的。
  识别早期信号
  不少脑瘫的婴幼儿在“呱呱”坠地后,家长们并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明显的异常状况,特别是那些轻型的脑瘫儿童更容易被忽视,即使有的能引起家长与临床医师的注意,但也没有明确的诊断,甚至会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佝偻病、缺锌、营养不良、软骨病等等,这样就使婴儿错过了早期诊断,贻误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其实脑瘫儿童在早期所表现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只要细心地观察,不难被发现。这些早期征兆可以帮助家长尽早识别:3周内婴儿易惊,啼哭不止或啼哭声微弱,睡眠困难、吃奶无力、拒乳或边吃边哭,吞咽困难,进食出现呛咳、听到噪声和体位改变时易出现拥抱样惊吓并伴有哭闹;4-6周的婴儿对外界刺激反应差,表情淡漠,自主运动少或呈不自主的“鬼脸”样;3个月还不会翻身、俯卧时不能抬头;4-6个月时仍竖头不稳,不能追视物体,仍表现为拇指内收、手握拳状,不会伸手抓握物品,不会翻身;6-8个月仍不会独自坐;8个月后仍无爬行意识与动作,家长若发现婴儿有以上表现,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
更多关键字:&&&&
电话:010-官方微信北京市婴幼儿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小儿脑瘫早发现、早治疗,其疗效会更好,如果错够最佳康复时机,则有致残率明显提高及遗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的可能,严重的会影响终生的生活质量。回复相关标签:
14:31:41来自
北京市因此家长应该引起重视,首先家长如果存在小儿脑瘫高风险因素,则必须了解小儿脑瘫相关知识及对小儿脑瘫早期症状的识别,及时定期到专科医院专业的医师检查,绝多数的小儿脑瘫患儿能得到正确的早期诊断率,医生会详细询问小儿出生史及母亲孕期情况,仔细体格检查对小儿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对存在早期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早期干预。 14:32:48来自
|北京市其次家长对2个月及以下的小儿有易激惹、烦躁、哭吵、喂养困难等,不应习惯的认为是佝偻病或低钙、低镁血症,应作必要的详细化验检查,如果此时期上述几种症状同时出现,又具有高危因素,就及时就诊,定期随访或可暂时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给予早期干预。 14:33:29来自
|北京市如同时伴有异常姿势、肌张力改变及智能落后,就应该考虑脑性瘫痪的可能,及时给与康复治疗,同时家长不应满足于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正常,其检查均不能作为诊断脑性瘫痪的必备条件。 14:39:27来自
|北京市小儿脑瘫早发现,治疗效果相对会更好,因此家长要警惕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小儿脑瘫在1岁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开始治疗效果最佳,因为此时期小儿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及分化阶段,而脑损伤尚处于初期阶段,其异常姿势及运动未固定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代偿及回复能力较强,如错过这个最佳时期,往往留下运动发育落后、异常步态等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而需要通过手术矫形来就诊,其手术难度大及手术打击不可避免。但家长同时也要注意,如果小儿在新生儿期仅出现1-2个症状而一般情况较好,不一定就是小儿脑性瘫痪,也有可能为正常儿的一过性表现,此时则需要观察、定期随诊。 14:39:44来自
|北京市宝妈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交流。 10:09:55来自
|北京市 09:36:45来自
|备孕中支持 ~~~ 顶一下 10:11:32来自
|北京市 11:35:31来自
|备孕中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11:40:17来自
|备孕中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02:59:44来自
|北京市宝妈们,有什么都可以交流 16:07:14来自
|备孕中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07:13:41来自
|北京市宝妈们,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 10:43:33来自
|备孕中说的不错...... 10:45:15来自
访问手机版:
生活兴趣 &
&客户端下载关于我们友情链接脑瘫早期认出主要方法_任世光助人_新浪博客
脑瘫早期认出主要方法
近年脑瘫康复技术不断提高,出生6个月前认出脑瘫倾向或诊断脑瘫的,采用目前更好的方法康复,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的理想目标,因此脑瘫倾向的早期认出或脑瘫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2014年全国脑瘫会议对脑瘫的定义修正为: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它导致活动受限。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其中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是指障碍不是一过性的,但也不是说是永久性的。我们在临床观察到即便是6个月前诊断或疑似的脑瘫,采用目前更好的方法干预,异常可以较快减轻,但一般1个月内不会完全消失,因此我们也用此现象作为判断幼婴脑瘫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既不延误也不扩大脑瘫诊断。
会议强调诊断脑瘫的必备条件是:(1)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2)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3)反射发育异常;(4)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必备条件与近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强调的脑瘫诊断要存在运动、姿势、反射、肌张力四个方面异常并符合脑瘫诊断条件基本一致。过去主要学者曾把这四个方面的运动定义为落后,影响了脑瘫的早期诊断,因为只影响下肢的脑瘫翻、坐、手功能可以发育不落后。
会议还强调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头颅影像学佐证(MRI、CT、B&超)等仅是诊断脑瘫的参考条件,是非必备的。临床因未找到高危因素而忽略脑瘫及只看核磁就诊断脑瘫或谓预后一定差是不对的。&
因此脑瘫的早期诊断,就是如何能从符合脑瘫诊断条件的孩子中查出运动、姿势、反射、肌张力四个方面异常。理想的脑瘫早期诊断的方法,应有助于这四个方面异常的查出;能早期发现姿势运动异常的方法,就能早期认出脑瘫倾向。目前国内外能早期认出脑瘫倾向及早期诊断脑瘫的主要方法有:
Amiel-Tison推出、鲍秀兰教授引进并修改的“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是全面检测婴儿神经运动发育状况较好的方法,是婴儿神经运动检测的基础,也可有效认出脑瘫倾向。以主要早期诊断脑瘫和指导脑瘫康复为主要目的时,该法的弱点是运动主要观察有无发育落后,上肢肌张力检查的围巾征阳性不能说明是那组肌肉问题,不利于指导临床干预,假阳性比例也较高。该法下肢肌张力检查的三个角及足背屈角分成快、慢是精华。
先前我们推出的“1岁内36项神经运动检查”是综合了52项和Vojta七项在早期认出四个方面异常的精华,更有利于姿势、肌张力、反射异常的认出,但运动定义还是当是占主导的发育落后的概念,影响脑瘫更早期诊断。
对新生儿及幼婴姿势和运动的动态录像观察(GMs),就是通过对姿势和运动的观察早期发现异常,可较早认出脑瘫倾向,因不是全面包含四更方面检查,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另外有些姿势和运动异常完全靠自发暴露还不够,激发常常能较快引出。该法重视自发姿势和运动异常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Vojta博士推出的七项姿势反应,用体位变化的方法将姿势运动异常激发出,临床证实有助于脑瘫倾向的早期认出。由于Vojta设计的方法有些动作有一定危险性、家长也较难接受,限制了它的应用。基于Vojta姿势反应多是悬空体位变化激发异常,影响了一些较轻异常的早期认出,如脑瘫最常见的尖足、剪刀步,仅仅悬空只有重症可激发出异常,而扶持立位下肢的异常较易激发出。
我们总结的“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15项”是沿着Vojta姿势反应的思路,并吸取其中的立位悬垂、拉坐两项,融入GMs对自发姿势运动观察的重视和学习Amiel-Tison对下肢肌张力的检查方法形成。其中对自发异常姿势的观察和用体位变化引出异常的方法,有助于脑瘫倾向的认出,非医务人员的家长也能掌握。肢体肌张力检查中增加了上肢的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并提出肢体肌张力检查的5个角均有快、慢之分,快角主要检查是否有牵张反射亢进和肌肉痉挛,慢角主要检测有无挛缩、粘连等。通过实践证明该15项可帮助临床医师在较短的诊查时间内抓住重点诊断脑瘫,同时也进行了肌动学初评,依此可以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因近年临床观察到,脑瘫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多发,早期易被忽视,发现较晚常有肌肉、肌腱挛缩、粘连,留有上肢功能障碍。为此在我们推出的15项中增加前臂旋后功能检查。具体操作是在肘关节屈、伸检查后加一臂旋后功能检查:一手固定肘关节,另手握掌、腕部做轻缓旋后90度的动作,如此过程阻力较正常为大,提示旋前圆肌等牵张反射亢进,如很难旋后显示已有挛缩、粘连等;旋后90度后放手,如前臂回弹旋前超过90度也证实旋前圆肌等痉挛,可记录前臂回弹角,正常是小于90度,然后用触摸法核实。该15+1项仅是侧重在脑瘫诊断必备的四个方面异常检查,不包括脑瘫可伴有的其他异常,因此要在全面检查神经运动的基础上应用或还要补充其他方面检查,尤其是视、听、认知、交流等。
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15项
任世光1崔红1&&李娜2&金春华2&韩慧贤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0050;2&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100020;3&北京和谐医院,北京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的神经运动检查方法。【方法】结合多种方法,通过实践总结出早期诊断脑瘫的主要项目。【结果】自发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7项,足背屈角、内收角、腘窝角、肩外展角、肘伸展角5项,踝阵挛、侧弯反射、膝腱反射3项,共同反映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异常的神经运动检查15项,在婴儿神经运动检查中对早期认出脑瘫最为重要。【结论】应用神经运动检查15项可以早期认出脑瘫倾向或脑瘫。
关键词:脑瘫;早期诊断;姿势运动检查;肌张力检查;婴儿
Value of 15 items of nervimotion exam onearly diagnosis
of infant cerebral palsy
Ren Shi-guang, Cui Hong, Li Na, JinCun-hua, Han
Hui-xian.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Beijing Hexie Hospital,Beijing,10001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
the nervimotion exam focus on early diagnosis of infant
cerebralpalsy.&【Method】Absorbingthe
quintessence from many methods and concluding from practice,the
major itemswere summaried on early diagnosis of infant cerebral
.&【Results】The
15itims of nervimotion exam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xams for early
diagnosis ofinfant cerebral palsy,which include:7 items of
spontaneous posture movement andposture movement
responses,dorsiflexion of foot angle,adduction angle,poplitealfossa
angle,shoulder abduct angle ,elbow extension angle,ankle
clonus,leteralcurvature reflexion,knee eflexion,examinatings of
posture,movement,musculartension,dysreflexia.&【Conclusion】Thecerebral
palsy tendency or cerebral palsy can be early recognized by the
15items of nervimotion exam.
examination of posture
examinatio Infant
脑瘫的诊断标准是:在符合脑瘫诊断条件下,存在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四个方面的异常[1]。脑瘫诊断条件为: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如何能在婴儿期尽早查出姿势、运动、肌张力、反射的异常,在吸取诸多方法精华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观察到,自发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异常的认出和肌张力检查最为重要,现将这方面的检查方法介绍如下,加上脑瘫早期诊断中较重要的反射3项共15项。
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15项
1.1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7项)
1.1.1 自发姿势运动
&抱位及仰卧位时的自发姿势运动异常,多见为拇指内收或拇指内收达掌心、紧张性头偏斜[2]、头后仰、自发非对称颈肢反射阳性、自发巴氏征阳性、徐动、过度松软、一侧或一个肢体活动明显减少或异常、1-2个月的婴儿仰卧位时双下肢僵直、3个月及以后手仍持续握拳等。
1.1.2 由仰卧扶持髋部翻动躯干呈侧卧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头向后仰≥20°、出现紧张性头偏斜等。
由侧卧扶持髋部翻动躯干呈俯卧(4个月后查)&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没有正常的肘支撑,而呈面贴床面、臀高于头的异常姿势。
1.1.4 由仰卧拉坐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腕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肩内收、肩内旋、头向后仰≥20
°、不经坐位直接立起等。
1.1.5 扶持双腋立位悬垂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足跖屈致足背屈角&100°、下肢交叉、肌性足内翻、肌性足外翻、上肢头颈姿势运动异常等。
1.1.6 立位悬垂后足轻碰台面
&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7个月后不负重、足掌负重足跟抬起≥30°站立、肌性足内翻、肌性足外翻等。
1.1.7 立位足踏台面后扶持迈步
&重心稍前倾并左右转换促其迈步,可引出的姿势运动异常有7个月后无迈步意识、7个月后不负重、无正常迈步呈快速踏步状、尖足(无足跟着地过程,呈足掌负重足跟抬起≥30°状迈步。)、剪刀步(迈步时两腿交叉)、肌性足内翻、肌性足外翻等。
肌张力(5项)
1.2.1 足背屈角
仰卧扶膝伸展位,以保障能检测到整个小腿三头肌的状况。轻而较快地压足底背屈至刚有抵抗时,再用同样力度和速度核查不再改变,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快轻角,小腿三头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加大。再逐渐增大力度、缓慢继续压足底背屈到不能压下时,足背与小腿前侧夹角为足背屈慢重角,慢重角提示小腿后侧肌肉、肌腱有无挛缩、粘连及挛缩、粘连的程度。
仰卧,握两膝保持下肢伸直,向两侧轻而较快地展开双下肢,刚有抵抗时两大腿间夹角为内收肌快轻角,内收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小。包括本项及以下3项,慢重角检测方法及意义同上。
1.2.3 腘窝角
仰卧,骨盆不离开台面,屈大腿呈膝胸位,轻而较快地展开小腿刚有抵抗时,大、小腿间夹角为腘窝快轻角,腘绳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小。
1.2.4 肩外展角
仰卧上臂伸直,握双腕轻而较快地外展,刚有抵抗时上臂与侧胸间夹角为肩外展快轻角,胸、背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小。
1.2.5 肘伸展角
固定上臂,尽量屈肘后轻而较快地伸展,刚有抵抗时上臂与前臂间夹角为肘伸展快轻角,肱二头肌牵张反射亢进时该角减小。
以上是肢体肌张力的检查,头颈、躯干等肌张力异常多可在姿势检查中观察到。
上述检查中角度的测量方法是,助手在适宜位置把医生检测过程摄成视频,然后在电脑放像过程中截图,在荧光屏上用测角器测量。为了便于测量亦可将图片放大、旋转;有测角软件的,也可用软件测量。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动态及截图资料,又有可信数值。
反射(3项)
1.3.1 踝阵挛
双侧阳性提示脑瘫是以痉挛为主的类型,双侧锥体束均受累;一侧阳性提示一侧锥体束受累较著。
1.3.2 侧弯反射
6个月前强阳性,即刺激后躯体向刺激侧弯曲移动幅度≥20°或6个月后仍阳性,提示脑瘫可能是以徐动为主的类型,其他类型较重脑瘫背部肌肉牵张反射亢进,亦可出现阳性。不对称提示一侧脑损伤较重。
1.3.3 膝腱反射
用手指较轻叩击,一侧亢进,提示主要累及该下肢,双侧未引出应注意其他疾病。注意引出的膝腱反射为激发股四头肌收缩,不要把叩击引起的震动误认为引出的膝腱反射,国外有小儿神经科专家提出婴儿膝腱反射用手指轻叩优于用叩诊锤。
2&脑瘫可伴有的其他异常虽不是脑瘫诊断所必须,但也应及时查出、正确干预。
3.1&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检查是脑瘫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
临床我们观察到,如果婴儿已明确存在姿势和运动异常,绝大多数可证实肌张力、反射异常也存在。因此脑瘫的早期诊断,首先是观察自发姿势运动异常及引出姿势运动反应异常,然后再检查是否其他两个方面异常也存在,如果四个方面异常均存在,又符合脑瘫诊断的条件,即可诊断脑瘫。如一个扶持迈步有尖足姿势和运动异常的婴儿,均有足背屈角异常、膝腱反射亢进,甚至还可有自发巴氏征阳性、踝阵挛阳性等,符合脑瘫诊断标准,应早期诊断为脑瘫。
既往不少学者把脑瘫四个方面异常中的运动异常,定义为运动发育落后。临床观察到,脑瘫孩子不一定全有运动发育落后,如可以见到一些6-7
个月能翻、会坐、手灵活,仅下肢受累的脑瘫孩子。如必须具备运动发育落后,也不利于脑瘫早期诊断,如5-6个月不会翻身才能视为翻身运动落后,坐、爬等就需更大才能定论。国外已有学者将四个方面异常中的运动定义为运动异常(Abnormal)[1],而不是发育落后,我们支持此观点。脑瘫孩子姿势异常多和运动异常融合在一起,在主动或被动运动中显现出了姿势的异常。
对新生儿及幼婴姿势和运动的动态录像观察(GMs),就是通过对姿势和运动的观察早期发现异常。但有些异常完全靠自发暴露还不够,激发常常能较快引出。
德国Vojta博士推出的七项姿势反应,用体位变化的方法将姿势运动异常激发出,临床证实有助于神经运动异常的早期认出。由于Vojta设计的方法有些动作有一定危险性、家长也较难接受,限制了它的应用。基于Vojta姿势反应多是悬空体位变化激发异常,影响了一些较轻异常的早期认出,如脑瘫最常见的尖足、剪刀步,仅仅悬空只有重症可激发出异常,而扶持立位下肢的异常较易激发出。
我们沿着Vojta姿势反应的思路,并吸取其中的立位悬垂、拉坐两项,融入GMs对自发姿势运动观察的重视,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姿势运动及姿势运动反应7项。
姿势运动检查还具有的优点就是,非医务人员的家长,也可以很快学会。如果更多的家长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有更多的脑瘫早期被发现。临床已证实,脑瘫开始干预的早晚,是决定脑瘫预后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已见到了不少家长就是通过我们介绍的姿势运动检查7项,早期认出了脑瘫倾向或脑瘫,来诊主要目的是为了核实他们观察的是否正确及进一步学习早期干预方法。
临床我们还观察到,检查时如孩子紧张、哭闹等,肌张力、反射等结果常不能反映真实状况,而自发姿势运动异常及姿势运动反应异常受影响较小,甚至紧张、哭闹可作为激发因素,使异常表现的更明显。
应注意的是,扶走时足跟不着地就迈第二步不一定是脑瘫的尖足,不要有此表现就诊为脑瘫[3]。鉴别没有肌张力增高的生理性足跟不着地及肌张力增高所致的病理性尖足,一是病理性尖足时均有足背屈角异常;二是根据足跟抬起的程度,扶立或迈步时无足跟着地,足掌负重足跟抬起≥30°,一般是病理性。还应注意的是扶走时由于下肢肌力差、关节松有时两腿相拌并不是脑瘫的剪刀步。
3.2&肢体肌张力检查是脑瘫早期诊断的重要方面
婴儿在生理性下肢不负重阶段,下肢的异常主要靠下肢肌张力检查发现。有些在姿势反应中没有观察到的上肢异常,亦可在上肢肌张力检查中认出。用被动活动关节牵拉肌肉的方法是检查肢体肌张力的主要方法。
Amiel-Tison把足背屈角分为慢角和快角两种,提示不同意义,思路非常好。2001版[4]将缓慢、轻压足底背屈获得的较大角称为慢角,虽与前版把较小角称为慢角不同,但将增大的角按度数分为正常、轻度异常、明显异常三种,优于前版强调二者差≥10度为异常。该版取消正常值的上限、增加明显异常中无抵抗一项,有助于临床判断。如前版内收角7-9个月正常值为100-140度,临床8-9个月的正常孩子150-160度很常见,不能视为异常,即便到了160-170度只要查到肌肉是有一定张力、抵抗的也属正常,而无张力、无抵抗是异常的。我们临床应用后还体会,该版统计的判断标准,在我国无大组统计资料前,亦可作为判断异常的参考。
Amiel-Tison2001版快角是用快速足背屈的动作获得,主要是检测小腿三头肌是否有痉挛,如有痉挛再区分是短暂收缩、抵抗很快消散的位相性(Phasic),还是强而持续的紧张性(Tonic)[4]。我们临床应用后感到,区分位相性和紧张性不是临床所急需,临床最迫切需要了解的是有无痉挛和挛缩及其程度,以指导制定干预计划。2001版慢角增大包含了痉挛和挛缩[4],结果不能显示异常以何为主。因此前版快、慢角均用度数表示[5]仍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通过10余年临床实践,我们观察到,在足背屈快轻角异常加大的前题下,不伴有挛缩的痉挛两个角差常≥20度,伴有挛缩的两个角差常≤10度,挛缩重者二者可相等。正常时快轻角在正常范围、两角差≤10度。
Amiel-Tison提及足背屈角仅在纠正月龄4个月后再查[4]。通过实践我们观察到,用我们的检测方法纠正月龄4个月前亦可查出足背屈快轻角≥90°的异常情况,但小于此值不代表以后仍正常,纠正月龄4个月后应再复查。
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到牵拉时,诱发该肌收缩的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纤维。研究证实,肌梭对快速牵拉敏感,位于骨骼肌的肌纤维与肌腱交界处的腱器官对慢速牵拉敏感;脑瘫临床观察到,痉挛主要发生在肌肉,挛缩多侧重于肌腱。
我们的检测方法是在上述研究和Amiel-Tison推出两版中优点及鲍秀兰教授引进我国并修改的方法基础上形成,特点是先轻而较快的施力,称之为快轻角,主要观察肌肉的牵张反射,然后逐渐增大力度较慢施力,称之为慢重角,主要检查有无挛缩、粘连及其程度。临床观察到如果先查慢重角再查快轻角,对快轻角结果有一定影响,因为先较大力度、较慢的施力的牵拉,可减轻牵张反射,然后再测快轻角结果较实际为小。
我们把足背屈角的两种检测方法称之为快轻、慢重,一是为了便于临床医师应用时掌握操持要点,二是为了表示既区别于Amiel-Tison​的快、慢角,又是受启发于他的检测方法。
我们对角度采视频截图测量法,可避免目测准确性较差和临床测量激发孩子哭闹或用时较长影响结果的弊端。
基于快轻、慢重角检测的机理和临床意义,肢体5个角均应分出快轻、慢重两种,特别对1岁以上脑瘫,尤为重要。
脑瘫上肢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屈腕、手握拳、拇指内收等。前臂旋前、屈腕、手握拳、拇指内收可在姿势检测中明确观察到,我们推出的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检查,不仅可对上肢肌张力初步定量,还可分出主要是胸背肌肉痉挛还是肱二头肌痉挛等,便于指导干预。围巾征异常,不能提示主要应干预那组肌肉,临床也发现围巾征假阳性的偏多。
应注意肌张力检测时的多种因素影响,如不同检查者施加力度不一,检查时孩子的体位、状况不一,一次检查得出的结果还是多次重复后的结果等。对紧张的孩子检查用时较长或多次重复,可使结果比实际严重;对放松的孩子多次重复可使结果比实际轻,因为检查亦是一种对痉挛肌的牵拉,牵拉一段时间即可使牵张反射减弱。
3.3&反射检查中踝阵挛、侧弯反射、膝腱反射3项最重要&&
以上三个反射主要有助于了解脑瘫的轻重度、分型及与其他疾病鉴别。两个月后踏步反射阳性(有踏步训练的除外),四个月后手持握反射、非对称颈肢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阳性,六个月后拥抱反射阳性等可在自发姿势及姿势反应的检查中观察到。独坐的保护性支撑及保护性的降落伞反应出现较晚,异常对早期诊断意义较小。
3.4&本15项目的在早期认出婴儿脑瘫Amiel-Tison推出[4]、鲍秀兰教授引进并修改的0-1岁52项[5],是全面检测婴儿神经运动状况的方法。本15项突出自发姿势运动异常的观察及用变换体位的方法引出姿势运动异常,肌张力检查中增加了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并提出肢体肌张力检查的5个角均有快轻、慢重之分,目的是帮助临床医师在较短的诊查时间内抓住重点诊断脑瘫、制定干预计划。15项中的姿势运动检查7项,也有助于非医务人员家长在家中能早期认出脑瘫倾向或脑瘫。
先前我们推出的1岁内36项神经运动检查[2]是建立在运动是发育落后的基础上,36项中还包括了脑瘫时可以出现,但不是脑瘫诊断所必须的异常项目。本15项是建立在运动是异常的基础上,项目仅列姿势、运动、肌张力异常及较重要的反射异常。
下表提供的肩外展角及肘伸展角正常值为首都儿科研究所观察120例正常婴儿及统计同龄60例脑瘫初步得出,仅供参考。表及文中月龄均为纠正月龄。
表:判断肢体肌张力五个快轻角参考值(单位:度)(请见原文)
[1] Scherzer AL. Earl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cerebral palsy[M].USA:Marcel Dekker
Inc.,2001,80,124-128.
[2]&任世光,王淑哲,张育锦.1岁内36项神经运动检查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1):643-645.
[3]&汪云,吕翠华.100例婴儿足尖着地姿势的临床观察.中国优生优育2008,14(增刊):132.
[4] Amiel-Tison C,Gosselin J.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from
Birhto Six Years.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5]&鲍秀兰.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
.张清华主编.小儿运动障碍的理学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3-172.
【本文刊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2):.】
任世光助人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859,312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瘫宝宝握拳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