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诗词笺注 下载的红豆词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诗词在线友情提示
王国维诗歌
这里只显50首,要查看全部请按照诗人去搜索。或者点击右边的作者名字。
红豆词四首
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
门外青骢郭外舟,人生无奈是离愁。不辞苦向东风祝,到处人间作石尤。
别浦盈盈水又波,凭栏渺渺思如何?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
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留取他年银烛下,拈来细与话相思。
提示:不明白的汉字去
搜索下。&&
【注释赏析】
如果您认为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鉴赏、评论:
&&&124.234.175.250&&&&
19:03:37&&&& 2 楼
&&&119.113.150.69&&&&
11:02:40&&&& 1 楼
累累本是无情物,谁赋闲情与君愁
正在提交,请稍后。。。【红豆词】红豆词原文及翻译,红豆词王国维
红豆词【朝代】【作者】 【原文】 一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 二门外青骢郭外舟,人生无奈是离愁。不辞苦向东风祝,到处人间作石尤。 三别浦盈盈水又波,凭栏渺渺思如何?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 四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留取他年银烛下,拈来细与话相思。本文来源:分享:暂无该诗词的赏析以上内容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太复杂,看不懂不是我要的答案其他问题上一篇:下一篇:王国维的诗词近代的诗词诗词按类别索引诗人按朝代索引猜你喜欢的词语猜你喜欢的字猜你喜欢的谜语猜你喜欢的歇后语最受欢迎诗词 1作者:[唐代] 2作者:[唐代] 3作者:[当代] 4作者:[当代] 5作者:[南北朝] 6作者:[宋代] 7作者:[魏晋] 8作者:[宋代] 9作者:[宋代] 10作者:[魏晋] 你可能感兴趣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以上为随机展示
《红豆词》
年代: 作者:
一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二门外青骢郭外舟,人生无奈是离愁。不辞苦向东风祝,到处人间作石尤。三别浦盈盈水又波,凭栏渺渺思如何?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四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留取他年银烛下,拈来细与话相思。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
王国维的其他作品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王国维的“出入”说
2014年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王国维的“出入”说是其《人间词话》中一个很重要的美学审美观点。对艺术创作主体而言,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既能“入”,又能“出”。本文试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出入”观、“出入”说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距离”说的比较角度来把握王国维“出入”说的基本内涵。 中国论文网 /5/view-6634287.htm  关键词:王国维 “出入”说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人间词话》第六十条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就是王国维的“出入”说,它从审美角度辩证地论述了“入”与“出”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切入,才能准确把握王国维“出入”说的基本内涵。   一、一脉相承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出入”观   徐中玉先生认为最早明确提出“出入”说的是南宋陈善,陈善《扪虱新话》云:“读书须知出入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他谈论的是读书方法,意思是说读书时使自己进入书中才能明白“古人用心处”,但不能始终沉浸其中,否则就会“死在言下”,要能从书中跳出来,独立思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神思。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对读书之“入”法做了进一步论述:“欲除俗陋,必多读古人文字……以心入古文中,则得其精髓;若以古文填入心中,而亟求吐出,则所谓道听而途说者耳。”他认为在读书时只有用心领会,才能“得其精髓”;若是急功近利“掉书袋”式地理解,就只是道听途说。汪琬在《与梁日缉论》中以“出入”论文:“凡为文者,其始也必求其所从入,其既也必求其所从出。彼句剽字窃、步趋尺拟言工者,皆能入而不能出者也。”龚自珍在《尊史》一文中论史时也曾谈到“入”与“出”的问题,其实质是史家对实际世务的考察立论,属于认知范畴。   通过对传统文论中的“出入”说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出入”说从产生时就是辩证统一的。王国维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从创作主体角度论说了作家对宇宙人生为什么必须“入”又必须“出”的道理,且认为对于“入”与“出”是有先后顺序的。“先入后出,必须入又必须出,创作上的这种‘出入’思想,深刻体现了古代文论一路发展下来的艺术辩证法。”{1}   二、与西方“移情”说、“距离”说的比较   “出入说”与西方美学思想有一定相通之处,“入乎其内”与“移情”说有相通之处,“出乎其外”则与“距离”说有近似之处。   (一)“移情”说与“入乎其内”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关于美和美的本质的学说,指人们在观照外界事物时,把人的主观情感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立普斯在《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中说:“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去。”其实只要把自我移入自然事物之中,把自我移入宇宙人生之内,就能达到物我合一。   “移情”说与“入乎其内”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或者说是基本相同的,都是追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不同的是,“移情”说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否定美的客观存在。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则认为物本有情,与作家的情感不谋而合,从而达到“物我合一”,而不是作家主观情感的生硬植入,如“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移情”说作为完整的美学理论,只讲“入”不讲“出”,相较于王国维“出入”说的辩证统一逊色了许多。   (二)“距离”说与“出乎其外” “距离”即“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要超脱万物,跳出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摆脱功利实用的考虑,以纯粹的精神状态来观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布洛认为人只有摆脱功利主义后,才会把事物置于一定距离外去观照,才能发现事物的美。   “距离说”与“出乎其外”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都要求审美者摆脱现实的功利欲望的束缚,置身事外客观冷静地观察宇宙人生,进行审美鉴赏与文艺创作。但是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王国维“出乎其外”又有很大区别。二者的审美客体内涵是不同的。“心理距离”说要求审美对象与其他事物绝缘,使其成为孤立的观赏形象。而“出乎其外”是以“入乎其内”的“物化”为前提的,在达到物我合一之后,作家从客观事物中跳出来,置身局外客观冷静地观察事物。这种区别缘于“出乎其外”与“入乎其内”的关联,王国维的“出入”说正是这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由此看来,“移情”说是要“入乎其内”,“距离”说是要“出乎其外”。然而“移情”说只讲“入”不讲“出”,“距离”说只讲“出”不讲“入”。这二者都是看到了真理的“半边脸”,而王国维的“出入说”既强调“入”,又强调“出”,在对立统一中看问题,在矛盾对立中求统一。   三、“出入“说的内涵   人们在论述王国维的“出入”说时,常引用其后的另一则词话:“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入乎其内”就是要“重视外物”“与花鸟共忧乐”,予以真切的表达,即“能写之”,作品因此而富有情趣,即“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就是要“轻视外物”,像“以奴仆命风月”一样对待外物,通过凝神观照(即“能观之”),获得对宇宙人生的深层领悟,即“有高致”。“入”和“出”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是艺术创作活动的两个必要而关键环节。   王国维在论述“出入”时对李煜与赵佶做比较。他认为,“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2}。他所谓“能入”,就是要人们真切感受生命,并能推己及人,上升到人类的普遍高度。他认为这二位君主的词境“大小固不同”,原因就在于赵词所表达的只是个人身世之戚,有“入”无“出”,李词则“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能自觉地观照和体验人类的苦难,进而“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3},即能“入”又能“出”,所以王国维更推崇后主之词。   王国维《文学小言》中有一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出入”说的内涵:“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情和景是文学的两个原质,写景以描写自然人生的事实为主,即要“入乎其内”,写景又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或表达一种心情,或表达一种态度,作家又必须具备“敏锐之知识”和“深邃之感情”,才能做出“文学事”,即要“出乎其外”才行。   “入乎其内”就其表层含义看,是要求诗人观察客观事物以积累丰富的素材;从其深层含义看,则是要求作家深切体味人生,由此而产生真切的生命体验。“入”是先决条件,能“入”方能“出”,能“出”方能“观”。“出乎其外”,就是要求诗人以超然物外、凝神观照的审美态度对待人生,消除一切利害关系,甚至将物我对立,以求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在王国维的“出入”说中,“‘入’并非简单地摄取外物,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心灵,与对象世界在生命的律动上形成共振;‘出’也不仅仅是超越描写对象,还意味着超越自己的具体感受,让个人的生命体验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4}。因此,王国维的“出入”说,是讲人的审美活动由个人生命体验不断自我超越实现发展升华的过程,但并不局限于真切的生命体验,在审美观照中实现自我超越,由个人生命体验层面进入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理念的境界,从而达到生命体验向审美体验的飞跃。   由此看来,王氏“出入”说的本质内涵即诗人要深入宇宙人生,了解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宇宙人生的真实体验和真实感受,达到“物我合一”;同时又要跳出物外,站在一定的人生制高点进行凝神观照,忘掉物我之间的关系,摆脱一切利害的束缚,实现由个体生命体验向人类普遍性、永恒性意义的升华。   四、结语   王国维的“出入”说是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阐发的,是“中西融合”的比较好的艺术创作观。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他所致力的乃是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合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5}他的“出入”说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指导作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创作,有利于作家实现艺术超越,在瞬间中把握永恒,在个体中表现人类,创作出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作品;其次,它指导读者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欣赏,有利于读者实现艺术审美过程,以理性的思维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感悟作家的艺术创造和思想精神。   {1} 徐中玉:《古代文论中的“出入”说》,《古代文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208页。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第10页。   {3} 王国维:《静庵文集?静庵文集续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版,第148页。   {4} 陈伯海:《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文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5}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85页。   参考文献:   [1] 关伟.论王国维“出入“说的多维文化背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6).   [2] 孙雪峰.论王国维的“出入说”[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   [3] 凤文学.龚自珍、王国维“出入说”辨析[J].安徽师大学报,1991(4).   [4] 曹顺庆.“移情说”、“距离说”与“出入说”――中西美学理论研究札记[J].江汉论坛,1982(11).   作 者:桑晓飞、张丽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郭子君 E-mail: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投稿:卢獯獰
2003年9月 第20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Vol120,No15Sept12003 =翻译理论> 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李昌银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
? 综 述 ? 具 备 溶 酶 体 逃 逸 功 能 材 料 的研 究 进 展 严 米娜 , 赵春 顺 ’ ( 1 . 中山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与制药工程实验室, 广州5 1 0 0 0 6 ; 2 . 沈阳 药科大学药剂教研室, 沈阳1 1 0 0 1…
有关惯性力以及科里奥利力的论述 【摘要】: 惯性力是指当物体加速时,惯性会使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倾向,若是以该物体为坐标原点,看起来就仿佛有一股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该物体上,因此称之为惯性力,而科里奥利力也不存在,是惯性的结果。 【关键词】: 惯性…
第20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Vol120,No15Sept12003
=翻译理论>
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摘 要:王国维的译论可概括为:/忠于0原文、概念/精确0、保持/神韵0、力求/易解0,强调译者理解原语的能力、深厚的译入语素养、/历史之见地0。这些翻译原则丰富了中国翻译理论。
关键词:王国维;翻译思想;忠实;神韵;精确;易解=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05-0101-04
近代学术巨人王国维一生翻译了20多部(篇)日文和英文著作,内容涉及西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农学等多方面。若以常人标准看,已蔚为大观,足以让译者名垂千古。但由于王氏在其他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太辉煌耀眼,把他称为/翻译家0似乎反而成了一种不敬!王译对于引进西学的重要意义,已有当代学者做了总体
[1](P23-评价。
本。忠于原作的哪一方面呢?内容、形式、还是二者兼顾?王国维认为,译文不能只存原作之/肤
廓0,而必须保持其/特质0。用傅雷所引/伯乐相马0之喻,就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
[3](P559)其内而忘其外0。忠于内容显然是第一位的。
怎样才算/忠0呢?大师自有精辟见解:/吾人之译古书如其量而止则可矣,或失之减,或失之增,虽为病不同,同一不忠于古人而已矣。0[2](P47)好一个/如其量而止0!既不能/失之减0,也不能/失之增0,否则就是/不忠0。他认为,辜译5中庸6/若视为翻译之书,而以辜氏之言即子思之言,则
未敢信以为善本也0。换言之,若以/忠实0
而王氏的翻译思想,以笔者之浅
陋,未见有人做过系统论述。王国维几乎从不讨论
自己的翻译,亦未留下5译者序6和5译例言6之类的文字。虽著有53近日东方古言语学及史学上之发明与其结论4译后记61篇,但只谈了翻译该文的缘由,只字未提翻译本身的任何理论或方法问题。他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5书辜氏汤生英译3中庸4后6、5论新学语之输入6和5译本3琵琶记4序6等3篇文章中。此外,在5论近年之学术界6里也有所涉及。现试综述之,以就教于/王学0专家与译界前辈和同仁。
一、对译文的要求
11/忠于0原作内容。王国维虽未明确制定过什么/译事楷模0,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翻译标准。在5书辜氏汤生英译3中庸4后6中,他所诟病的主要问题便是辜译的/不忠0。他说:/如执近世之哲学,以述古人之说谓之弥缝古人之说则可,谓之忠于古人则恐未也。0[2](P45)(着重号为本文笔者所加。下同。)译古人之书要忠于古人,译今人之书则应忠于今人无疑。推而广之,不管译什么书,都必须忠于原作者。欲忠于作者,必忠于作者之文
=收稿日期>
为标准,真正做到/如其量而止0,其效果应该是/译者之言即作者之言0,读译文完全等于读原著,仿佛原作者是用译入语写作似的。只有这样的译文才称得上/善本0。清末马建忠在5拟设翻译书院议6中曾提出一个类似的标准。他说:/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0英雄所见,何其相似!区别在于,两人都重视结果,但王国维更注重原则。在5书辜氏汤生英译3中庸4后6中,他三次指责辜鸿铭/不忠于古人0。可见,他把译文的/忠0看得何等重要并实行之。
21概念/精确0。在翻译西方哲学及其他各学科的书籍时,怎样才能做到/忠0呢?王国维认为,凡原文所用的/新学语0都应/精确0翻译,否则便无以言/忠0。他所谓的/新学语0,是指西方近代学术体系中的各种学科术语,如/主观0、
=作者简介>李昌银(1957-),男,云南镇雄人,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直觉0、/进化0等,因其为汉语所无,故谓之/新0。术语代表了一门学科最基础、最本质的概念,因而是学科的/建材0。术语翻译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文本的忠实与否,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中国的思想体系中没有这些概念,因而汉语词汇中没有相应的术语。怎么办?王国维主张从日本转口输入。在5论新学语之输入6中,他首先肯定了输入新学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谓/西洋之学术而入中国0,/我国学术而欲进步0,/不
[2](P41)得不造新名0。继而反对国人自造新名,主张
/中国学语0,所以无法译得精确。王国维深知此理,叹道:/中国语之不能译为外国语者,何可胜道!0[2](P47)明知不可为,而要求别人为之,似乎有些过分。但把/精确0作为学术术语翻译的理想标
准,是王氏对中国译论的贡献之一,不因为他本人有缺点就失去其价值。
31要有/神韵0。这当然是针对翻译文学书而说的。在5译本3琵琶记4序6中,王国维毫不留情地讥讽欧洲译者/以科白取元剧,其智去买椟还珠者有几!0因为/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0。/珠椟0之喻,形象贴切。王国维认为,科白为元剧之/椟0,曲辞为元剧之/珠0。欧人取科白而弃曲辞,是对元剧缺乏鉴赏力的愚蠢之举,是失败的翻译。与此相反,他对日人西村天囚所译的5琵琶记6则大加褒扬。他说:/君之译此书,其力全注于曲,以余之不敏,未解日本文学,故于君文之趣神味韵,余未能道焉。然以君之邃于汉学,又老于本国之文学,信君之所为,必远出欧人译本之上无疑也。0[5](P545-546)不难看出这段文字中包含的逻辑关系:大前提: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小前提:日本译者译5琵琶记6,其力全注于曲。结论:日译本具有/趣神味韵0。换言之,译文之/神韵0并非译者所创造,而是来源于原文:译文译出了原文/神韵0。只是王国维/未解日本文学0,因而/未能道0而已。第二步推理为:因为日译本具有/趣神味韵0,所以必定/远出于欧人译本之上。0这种推理未必无懈可击。但王国维注重译本之/神韵0应是不争的事实。而译本之/神韵0从何而来呢?以王国维要求译文/忠0而/精确0的立场,他绝对不赞成译者自创/神韵0。译本/神韵0只能来源于原作固有的/神韵0。/神韵0是文学作品的个性,是作品的魅力所在。王国维早在1913年即提出/神韵0之说,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41力求/易解0。王国维批评同时代人译自日文的作品多数/皆粗漏庞杂,佶屈而不可读0。但又反对/用日本已定语,不如中国古语之易解0的说法。他举严复所译5名学6为例,谓其/古则古
矣0,只是/意义0/不能了然0。换句话说,
/节取日人之译语0。理由是/日人所定之语0
虽然并非十全十美,/然其精密则固创造者之所不
能逮0。严几道做翻译时,
/一名之立,旬月
踟蹰0。创造之艰辛,溢于言表。王国维却认为/严氏造语之工者固多,而其不当者亦复不
[2](P41)少0。此句的信息重心全在后半部分。他所举的例子,无一属于/工者0,全是/不当者0。如,严复把/Evolution0译为/天演0,把/Sympathy0译为/善相感0,而日语则分别译作/进化0和/同情0。两相对照,/其对-Evolution.与-Sympa-thy.之本义,孰得孰失,孰明孰昧,凡稍有外国语之知识者,宁俟终朝而决哉0。照王国维看来,/凡稍有外国语之知识者0,都应该一看便知是严译不如日译。如果谁认为两者不相上下或严译胜过日译,那就要被归入/无外国语之知识者0的行列。他又以/宇0(space)和/宙0(time)为例,谓严译/举其部分而遗其全体0,并称/以外类此
者,不可胜举0。/造名0的问题既然如此严
重,当然该/因袭0日译无疑。另一方面,王国维也不赞成/滥用0日本的现成语汇,理由是他并不
认为/日人之译语必皆精确0。他所关心的问
题不是译者为谁,而是译得/精确0与否。例如日本人将/Idea0译为/观念0,将/Intuition0译为/直观0,王国维就认为值得商榷,并从词源学入手,详述其不精确之处。但他同时又认为,即使/日人所定之语0/有未精确者0,只要/创造之新语0/无以加于彼0,即未提高其精确度,就应该采
[2](P42)用。直觉法中有一个概念,日文译为/心
眼0,王国维用自己创造的/天眼0取而代之,想必是/有以加于彼0了。实际上,难于/精确0的岂止是英译汉,汉译英亦复如此。他批评辜鸿铭时所引的例子,如译/中0为/Ourtrueself0和译/诚则形0之/形0为/Substance0等,之所以/失之增减0,原因正在于英文里本来就不存在这些不管你如何译,他都要求译文/易解0。这个原则已经考虑到了译本的实际效果问题,比单纯追求/古雅0而置读者大众于不顾要高明得多。不管书有多/雅0,若不易解,曲高和寡,无人问津,束之高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便都是废纸一堆。
李昌银: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二、译者素质
以王国维对译文的要求之高,他对译者的要求不可能低。王国维深知译事难。将西文书籍译成中文,面对满纸新概念新术语而无现成词汇可资利用,遂有/创造之难0。
三、王国维的翻译批评
王国维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翻译界颇多微辞。他站在时代的学术颠峰上,/一览众小山0之感油然而生。等闲之辈无缘进入他的视野,惟/博雅0的严复和/雄文卓识0的辜鸿铭有/幸0受到他的评判。应该说,他在评制二人时所举译例几乎都在理。问题出在他以点带面而得出的结论上。在5论新学语之输入6里,他一方面承认严复/博雅0,一方面否定/造名0。而否定/造名0便是否定严复。因为严复乃是/以创造学语名者0。否定/造名0的理由之一是/不易解0。王国维举严译5名学6为例,认为/吾辈稍知外国语者观之,毋
宁手穆勒5原书6之为快也0。不仅如此,在
译古书,则有存其
/特质0之难。惟其难,才不能苟且。他认为,优秀的译者应当具备如下条件:良好的原语功底;深厚的译入语素养;透彻掌握所译学科之专业知识。在5论新学语之输入6中,他把/近人之唾弃新名词0归因于/译者能力之不完全0,谓/今之译者,其有解日文能力者,十无一二焉,其有国文之素养者,十无三四焉,其能兼通西文,深知一学之真意
[2](P42-43)
者,以余见闻之狭,殆未见其人也0。所谓
/兼通西文0,是王氏对日汉翻译者的额外要求。因为日本引进了西方的各门学科,/兼通西文0的译者有能力了解所译学科在西文里的本来面目,便于/深知0其/真意0,在翻译中纠正日译之错误,提高汉语译文的质量。
若原语为古文,因其年代久远,原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当时的语言习惯与今人和西人都大相径庭,译者必须认真研究作品的成书年代和社会背景,将其放到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中去考察,弄清其来龙去脉,鉴别作者真伪,把握作者/真意0,方可动手翻译。用王国维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有/历史上之见地0。他认为辜鸿铭译5中庸6之所以/不忠于
[2](P43)古人0,其根源全在于此。
5论近年之学术界6中,他甚至否定了严复译介西学的社会意义,断言其/不能感动吾国之思想
界0。显然,无论是否定严译本身还是否定其
影响,都失之偏颇。
王国维把严译作为论据以服务于更大的主题,因此他的严译评论显得零星散乱。对照之下,他的5书辜氏汤生英译3中庸4后6就具有/专论0性质。一部辜译5中庸6,在王国维看来,由于译者/全无历史上之见地0,或求/贯穿统一0而/失之减0,或以西洋哲学词语释古人之言而/失之增0,或因误读原文而错译,通篇全是/不忠于古人0的问题,只有一处值得肯定。他说:/至辜氏之解释之善者,如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之-一.为-豫.,此从郑注而善者,实较朱注更为直截。此书之不可没者唯此一条耳。0[2](P53)20年后(即1926年),5学衡杂志6转载该文,王国维附了说明,对当初的过激言辞做了弥补。他说:/此文对辜君批评颇酷,少年习气,殊堪自哂。案辜君雄文卓识,世间久有定论,此文所指摘者,不过其一二小疵。读者若以此而抹杀辜君,则不独非鄙人今日之意,亦非20年前作此文之旨也。0不管这番解释诚恳与否,毕竟是一个友好姿态,其实际作用是有助于改善大师在翻译问题上对人过于苛刻的形象。至于读者,并不会因为读了5书辜氏汤生英译3中庸4后6而/抹杀辜君0。关于辜鸿铭在翻译上的贡献,5文化怪杰辜鸿
[6](P84-106)
铭6一书做了全面而积极的评价。该书在谈到王国维对辜氏的批评时认为,其观点/过于片面和偏激0,而且/就翻译论翻译,实缺乏他批评辜氏翻译所欠缺的那种-历史的观念.,没有将辜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除满足以上条件外,又需具备:熟悉原语国之文学;精通本国文学。二者同等重要,否则便如他所说的,/外之不能喻于人,内之不能慊诸已0。
如果译文既不能向外
人传达原作之美,又不能使自己内心感到满意,那就/译犹不译0。这是欠缺本国文学素质者强作翻译的必然结果。日人西村天囚所译的5琵琶记6,王国维深信/必远出欧人译本之上无疑0,根据便是译者/邃于汉学,又老于本国之文学0。
国维把/老于本国文学0列为必备条件,可谓深得文学翻译之真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译出的文字仍然属于文学。西学东渐以来,从事过文学翻译的中国人数以百计,世人却只记住了林纾、傅雷、朱生豪、吕叔湘等少数名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既/邃于0所译国之文学,又/老于0中国文学,使译本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氏的翻译完全置于儒经西译的历史过程中去考察,而是以他自身对儒经精湛的理解出发,将辜氏译文与经文进行对照,这样,他所能看到的就只能是那些不准确或弊端之处,而看不到辜氏译经的长处和
优点了0。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是公道的。
事实上,无论是严复还是辜鸿铭,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都未受到王国维批评的影响。幸而历史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另一方面,王国维对严、辜二人的武断和不宽容,也只是巨人身上的/一二小疵0,并不影响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更无损于他卓尔不群的学术大师地位。
要言之,王国维的翻译思想其译文标准为:/忠于0原作、概念/精确0、保存/神韵0、力求/易解0;其译者素质为:对原语的理解能力,对译参考文献:
[1]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王国维文集: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佛雏.跋王国维译稿5哲学概论6[A].孙敦恒,钱
克.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入语的驾驶能力、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历史的视角、熟悉原语国之文学与文化、精通本国文学。(后两条系指文学翻译而言)不难看出,这是出自行家里手的真知灼见,是比/信达雅0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的翻译标准,本可/转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之轨则0,但因未能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又加上严复/信达雅0之说已流行在前,因而影响甚微,以至于后来又有人提出类似的原则,岂知王国维已言之在先了,这实在是一种智慧的浪费。王国维的翻译观,是百花齐放的中国译论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不管我们注意到没有,它原本就存在,只是掩蔽在杂芜之中。对王国维而言,翻译理论则是他思想宝库中之一块碎玉,虽不甚重要,却也自有其闪光之处。
[5]王国维文集: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6]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M].北京:中华书局,
[7]王国维文集: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8]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A].孙敦恒,钱克.纪
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ASummaryofWangGuowei.sIdeaonTranslation
LIChang-y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Yunn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Kunming650031,China)
Abstract:WangGuowei.sideaontranslationcanbesummarizedasfollows:/faithful0the/accuracy0themaintenanceofthe/originalspirit0;thebestpossible/comprehensibility0.WangGuoweiemphasizedthatthetranslatorshouldbeabletoun-derstandtheoriginaltextanderuditeinthetargetlanguageandshouldhaveanoriginalhistoricalperspective.AllthishasenrichedtraditionalChinesetranslationstudies.
Keywords:WangGcomprehensibility
(责任编辑 丁立平)
2003年9月 第20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Vol120,No15Sept12003 =翻译理论> 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李昌银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
2003年9月 第20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Vol120,No15Sept12003 =翻译理论> 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李昌银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
2003年9月 第20卷第5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Vol120,No15Sept12003 =翻译理论> 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李昌银 (云南民族大学外语…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豆词伴奏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