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友谊篇情景交融的作文400字八百字以上

情景交融的诗句
情景交融的诗句
范文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这一绝句,初看上去,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仔细读来,却如罗大经所说:“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其中寓有诗人的一片“真乐”。这种写法,即所谓“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无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白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快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作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也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有悠然神远之感。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还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是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后,犹能激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能够使人有身入其境之感。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正如梅圣俞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壁,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从而完成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仅仅是描绘景物,缺少真情实感,窒息了诗的生命。情探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就会造成“本自无意,不能融景”的后果。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刘熙载则提出了“重象尤宜重兴”的说法,他说:“春有草树,山有烟霞,皆是造化自然,非设色之可拟。故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贵在善于变化。试看杜甫如下三首诗: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倦夜》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写到天色微明。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眠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这一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有了它前六句景色全都活了。原来诗人忧念国事,感叹身世,才会一夜未眠。作者能对外界的景物变换体察得如此深细,正是因为有“情”贯穿其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一气流转。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这首诗第一联自嘲亦自负。第二、三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既写景又抒情,浑然一体。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最后两句,写出诗人“老骥伏枥”的情怀,显得意气昂扬。赵访曾分析说:“此诗中以情景混合言之,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物也,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者,我也,情也。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人亦能效也;或以情对景,则效之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则能效之者尤鲜。”   通过上述三诗,可约略懂得情景交融的变化之法,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由此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和性情。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人景,故淡远;方回熔景人情,故脓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或方式,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惟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都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自“中华诗词网”)原文地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这一绝句,初看上去,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仔细读来,却如罗大经所说:“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其中寓有诗人的一片“真乐”。这种写法,即所谓“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无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白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快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作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也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有悠然神远之感。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还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是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后,犹能激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能够使人有身入其境之感。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正如梅圣俞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壁,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从而完成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仅仅是描绘景物,缺少真情实感,窒息了诗的生命。情探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就会造成“本自无意,不能融景”的后果。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有,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刘熙载则提出了“重象尤宜重兴”的说法,他说:“春有草树,山有烟霞,皆是造化自然,非设色之可拟。故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贵在善于变化。试看杜甫如下三首诗: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倦夜》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写到天色微明。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眠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这一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有了它前六句景色全都活了。原来诗人忧念国事,感叹身世,才会一夜未眠。作者能对外界的景物变换体察得如此深细,正是因为有“情”贯穿其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一气流转。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这首诗第一联自嘲亦自负。第二、三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既写景又抒情,浑然一体。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最后两句,写出诗人“老骥伏枥”的情怀,显得意气昂扬。赵访曾分析说:“此诗中以情景混合言之,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物也,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者,我也,情也。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人亦能效也;或以情对景,则效之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则能效之者尤鲜。”   通过上述三诗,可约略懂得情景交融的变化之法,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由此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和性情。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人景,故淡远;方回熔景人情,故脓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或方式,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惟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都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自“中华诗词网”)
范文二:维普资讯 中胃  文  / ■ 舌  研的 情 志 、 半 生 漂 泊 的愁 苦 、 晚 景 悲 凉 的 哀 痛 与 前 面 凄 清 的秋 景相 映衬 , 以苍凉 萧瑟 的 秋景 烘托 寄寓 了其 感伤 、忧  情 。可 以说 ,诗 人在 选材 时 就带 着强 烈 的主观 情感 来接  触 、观 察 、选 择 外界 景物 ,并将 自己的思想 感 情注 入其中 ,又 借 着 对 景 物 的描 写将 它 抒 发 出 来 , 从 而 达 到 了 移情   入 境 、意 与境 会 、情 景 交 融 的极 致 。   唐 人 写 诗 , 也 常 常 是 “以 我 观 物 , 故 物 皆 著 我 之 色  彩 ” 。 例 如 柳 宗元 的 《 雪 》 : “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江 千情 景 交融话 唐诗。 闫 艽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描绘了一片纯洁而静寂的  天地 ,一尘不染 ,万籁俱静,一叶扁舟,一个清高孤傲的老渔 翁 独 钓江 心 。这似 乎仅 仅 是一 幅 清 雅 的 山水 画 ,而 我 们却可以从这幅画中体味到作者那超流绝俗、清傲高洁 的品格和他 那 孤 寂 悲 凉 的情怀 。这 正是 王 国维 所 说 的 “ 一切 景语 皆情   语 ” 。其 所 形成 的幽 独凄 清 、著我 色 彩 的 艺术 境 界 ,也 正是  情 景交 融 的至 臻之 境 。   晚 唐 诗人 、文 学理 论 家 司 空 图在 《 与李 生 论 诗 书》 中 ,   唐 诗 是 我 国文 学宝 库 中 一颗 璀璨 的 明珠 , 是 我 国古 典 文  就 明确 提 出 了 “ 而 不 浮 ,远 而 不尽 ”的 诗 歌创 作 理论 。他  近学 园地里一棵绚丽多彩 的奇葩。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任何  要 求 诗 的 形 象 要 真 切 而 不 流 于 浮 浅 , 意 境 要 深 远 而 含 蓄 蕴  时代 的诗歌都无法 比拟的。就其风、骨 、气、象 、神、韵、妙 ,而 这 些难 以言 表 的 概念 ,常 常 是通 过 一 些 具 体形 象 来 寓  籍 。而前 此 陈 子 昂 的 《 幽 州 台歌 》 “ 不 见 古人 ,后 不 见  登 前意 、境来说 ,其表达往往 都具有只可意 会 、不可 言传的玄  来 者 。 念 天 地 之 悠 悠 , 独 怆 然 而涕 下 。 ”却 正 是 这 样 的 作  品。这首诗似乎是情浓而景略,然而其凌空扫视着宇宙的山  川日月,纵观着历史的古往今来,仰天长啸 的抒情 主人翁的  喻阐明的。唐 人 为诗 ,讲 究 言外 之 意 、象 外 之 象 、韵 外 之 旨。对 于  形象 ,不 也 正真 切 而 又蕴 籍 吗 ?其 与 诗 歌 中所 抒 发 的生 不逢   诗 中 “ ” 、 “ ” 的表 达推 崇 羚 羊 挂角 ,无 迹 可寻 ;要 求  时 、 孤 独 寂 寞 的 强 烈 悲 愤 之 情 ,不 也 交 炼 出 了一 种 撼 人 心  情 意   “ 气象混沌 ,难以句摘 ”,使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  弦 、感 人 肺腑 的意 境 吗 ! 而 活 ,情 景交 融 ,意 与境 浑 。我 国清 代 学者 王 国维对 此作 了   明确 的概括 : “ 学 之事 ,其 内足 以摅 己而外 足 以憾 人者 , 文   境胜 。 ”这 句话 实 际 上 说 明 了我 国 古代 诗 歌孜 孜 以求 的便 是  唐 诗 作家 众 多 ,作 品浩 繁 ,不 胜 枚举 。但 是 , 正是 由于  情 与 景 的交 织 ,意 与 境 的 融会 ,才 形成 了 “ 月松 间 照 ,清  明 “ 如一 夜 春 风 来 ,千 树 万树 梨 花 开 ” 的奇 丽 、 “ 怀 逸兴  忽 俱海   意 与 境 二 者而 已 。上焉 者 ,意 与境 浑 ,其 次或 以意 胜 ,或 以  泉 石 上流 ”的清 幽 、 “ 内存 知 己 ,天 涯 若 比邻 ”的 旷达 、“ 堤远柳相随”的 “ 情与景会 ”、 “ 意与象通”、 “ 意与境  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奔放 、 “ 醉和金 甲舞 ,雷鼓动春 浑 ”的完美境界 。这 实际上就落 实到 了 “ 意境 ”上。在这  山川 ”的雄 劲 、 “ 蚕 到 死 丝 方尽 ,蜡 炬 成 灰泪 始 干 ”的缠里 , “ ”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 “ ”就是指 客观生活  绵悱 恻 、 “ 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 回 ”的悲壮 豪  意 境 醉的 物 景 ,是 具 象 。唐 诗 最 讲 求 的 ,便 是 “ ”与 “   的 浑  情 、 “ 穷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楼 ” 的奋 发 昂扬 … …还 有 李 白 意 境 欲然交融。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冷艳奇峭,杜牧的豪唐 人 对诗 歌 意 境 的追 求 , 不论 是 自觉 的或 不 自觉 的, 都  可 以 说 有 着 匠 心 独 运 之 妙 ,苦 心 孤 诣 之 旨 。正 如 王 国 维 所《 尚书 ? 尧典》有云: “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  宕缠绵等等 。   和 声”。 《 毛诗序》中也论及: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言 嗟 叹之 不足 故永 歌之 ,永 歌之 不 足 , 不知 手之 舞之 ,足之 蹈  说 : “ 气 质 , 言 神 韵 ,不 如 言境 界 。有 境 界 , 本 也 ;气  之 也 。 ” 由此 可 见 ,古 人 为诗 是 十 分 重视 诗 歌 的抒 情 言 志这   质 、神 韵 ,末 也 。有境 界 而 二者 随 之 矣 。 ”唐 诗 所创 造 的 意    特征的。唐人更是注重这一 点,而在其抒情言志时,几乎  境 ,唐 人 对 意 境孜 孜 不 倦 的 追求 ,堪 称后 世 之 典 范 。 古人云: “   文有 不 可 易之 法 ”。 其实 ,作 文 为诗 之 法 ,   每 一 个 文人 骚 客 都要 找 一 些 景物 作 为 陪衬 或载 体 , 来烘 托 和一寄寓其思想感情 ,以求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唐诗 中的  大体则有 ,定体则无 。随着 时代的变迁,环境 的变化,我们名作 佳 品 就 充 分 体现 了这 一 点 。   应 努 力 去创 造 新 的 意境 ,而 不应 一 味仿 拟 古 人 , 墨守 陈规 。   关情 者 景 , 自与 情 相 为珀 芥也 。   杜 甫 的 《 高 》 : “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 渚 清 沙 白鸟 飞  但 是 , 正如 王 夫之 所 说 : “ 登 风 回 。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 ,情生景 ,哀乐之触,荣  客 ,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悴之 迎 , 互藏 其 宅 。 ” 其要 求情 中有 景 ,景 中有 情 ,情 景 交  杯 。 ”通 过 对 登 高 所 见 秋 景 的 描 写 ,抒 发 了 诗 人 作 客 他 乡  融 ,浑 然 一 体 的艺 术境 界 ,却 是 为文 为 诗 的一 条 恒 久 不变 的年 老多病 的悲情 。前 四句 写景 ,在开 阔的视野 中,上下俯  真 理  仰 ,遥天 极 目,写 出 了高 朗 寂寥 的秋 季 景色 。后 四句 写情 ,表 达 了 作 者 深 沉 的 人 生 感 慨 和 蕴涵 于 其 中 的 忧 国 忧 民( 艽,山东省单县师范学校 ) 闫2 6. 4 o8 o
范文三:思乡阁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作背景:《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注释识记: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 疑:疑心,怀疑。 举头:抬起头。 思:思念。感知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抬头遥望着天上高挂的明月,想到月虽有圆缺,但总有圆时,而自己长年在外漂泊,孤身一人,却始终不能与亲人团圆,不由得低下头去,心底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全诗用“月”来连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客居外地,月夜思乡之情的独特感受。写思乡却不写出思乡的内容,无限情思尽融在“低头思故乡”一句中,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写作背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注释识记:间:间隔,隔开。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家。感知理解: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把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的初春景色活画了出来。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认真写作的态度一直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佳话。“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的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面前,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念。忧国斋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注释识记:城:指长安,当时被叛军占领。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浑:简直。感知理解: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作者看到长安城沦陷时心中发出的感概,国家满目凄然,已失往日生机,春天这般美好的季节,却只见草木茂盛,人烟寥寥。作者见于此,心中愤然,却无可耐何,只因自己年纪太大未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作者采用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自己在这个春天的独特感受。花鸟本为娱人之物,看春花听鸟叫,本应欣赏,但诗人观之垂泪,闻之惊心,这巨大的反差,“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忧家心情是自其抑郁苦闷,让读者也感伤。过零丁洋,,明"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于文天祥被父浮后第二年路过零丁洋是所作。1275年,他起兵勤王。日为汉奸张弘正率领的元军偷袭,被俘。被俘时,他服冰片二两自杀,昏眩久之,却没有死,之后,他大骂涨红正,求速死。被送往潮阳见张弘范时又求死。张弘范将他送到涯山,逼文天祥写信劝宋军统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说:“吾不能叛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他坚贞不屈,遂书《过零丁洋》诗与元将,回绝了他的要求,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使后人深受鼓舞的名句。注释识记:寥落;荒凉冷落。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感知理解:首联从纵的方面,概括追述他步入仕途的坎坷经历和起兵勤王以来艰苦的戎马生涯 。颔联变换笔墨,从横的方面形容渲染。上句写大宋江山已经破碎,好像狂风中飘散的柳絮;下句写自己作为亡国之臣,身世浮沉,有如被急雨扑击的浮萍。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和个人的厄运,深切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愤。别情坊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注释识记: 闻:听到。踏歌:踏着节拍边走边唱歌。 桃花潭:在安徽省泾县西南。 潭:深水池。 不及:比不上。 情;情谊。感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诗句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把别情跟桃花潭水相比,非常独特,而又贴切自然。我们也曾经经历过朋友之间的离别,心中的不舍似乎就是全部,但我们纵观全诗,却不然,“踏歌声”描绘出汪伦歌送作者的愉悦的情景,巧妙之至,这是作者与汪伦他们的乐观与豁达,也让我们懂得了天下没不散的宴席,不必为此愁苦的豪情。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他的《别董大》之二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注释识记:曛:形容天色昏暗。千里表示虚数,极言其广。 谁人:哪一个人。 君;董大。感知理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一句极力描绘诗人与董大惜别的情景,通过悲凉的环境描写渲染诗人与朋友之间离别的不舍与伤感的心情,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凌云殿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作背景:杜甫的《望岳》诗,共咏东岳、南岳、西岳。这首诗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2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漫游的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注释识记:齐鲁青未了: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荡胸:心胸摇动。 曾:通“层” 眦:眼角。会当:终当,终要。感知理解:“岱宗夫如何”写作者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情。“齐鲁青未了”以距离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首联写远望泰山高大的形象。“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赋予了大自然的语言。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层云”是作者见山中云气曾不出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颈联写细望之景,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尾联是作者要攀登自己人生顶端的誓言。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突出了自己不怕困难,攀登人。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情,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时所做。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准备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注释识记:竦峙:高高地挺立。 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感知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话点题,交代了观点以及对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远处的角度,写出了风平浪静。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则是近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作者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想象。全诗借海景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欢喜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怀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作背景: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安史之乱”接近结束阶段,许多失地相继收复,杜甫在梓州(现在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这个消息,喜欢极了。写了这一首诗。在饱受内战痛苦之后,对和平消息的狂喜,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深刻。你看他一听到这好消息,就和平这好信息,就欢喜得流泪;接着就急忙收拾行装,计划着约半还乡,“放歌”、“纵酒”,兴高采烈,过去的苦难好像一扫而空。最后,诗人似乎已经插上了两翅,一下就飞回洛阳去了。注释识记: 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唱歌。 青春:明媚的春光。 即:就。感知理解:全诗以“喜”为主线,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了作者当时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喜欲狂”这个场面的描写,更加突出作者一家无比喜悦的心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刻画雨景,抒写内心喜悦的名作。春雨下得及时,对农作物极大好处,这是诗人首先感到高兴的。带着这种舒畅心情,他歌唱了细雨随风飘洒,滋长万物的作用,描绘了雨中江村的夜景。最后又想到了第二天一定会百花齐放,春色满城,更增加了心头的欢喜。注释识记:知:知道,这里是适应的意思。 当春:指春天一到。 乃发生:就下了起来。 润:滋润。 俱:都,全。 红:这里指花。花重:花因包涵雨水显得沉重。感知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夜喜雨,可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想感情。第一、二句写出了春雨来得很及时。而三、四句写出了春雨是好雨的特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写出野外春雨夜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的后两句想像中春雨过后美丽的景色。而文中一开头,就用“好”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极度赞美与喜爱,写出了它默默奉献的精神。后记古人的笔下,“情”与“景”完美结合,在收集编写了这本小小的古诗集后,“情”也在我们的心中慢慢地扎根了。——题记在古诗中学习爱国之情在这本古诗集中的“忧国阁”中,我们领略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爱国人士的满腔热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些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从这本古诗集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诗人们的爱国之情,而且也激励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提出自己对国家的宝贵意见,衷心为国,把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心中最真心的牵挂。所以我们就得向垂名青史的爱国人士学习,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便是“忧国阁”中希望读者懂得的道理。在古诗中品味离别之感朋友们,你们曾经历过与挚友的离别吗?你们有怎样的体会呢?是愁苦,是悲伤,还是……在“别情坊”中则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中有着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不舍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这更是我们所需学习的。在收集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品读人间冷暖,与朋友离别虽不舍,但只要我们真心把朋友记在心中,时常给朋友捎个信,交流交流彼此遇到的问题,分享分享学习的快乐。这是我们在编写了这本古诗集的一点收获。在古诗中细读离乡之愁在“思乡阁”中,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在美丽的景色中留恋着诗人的故乡。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我们联想到出国在外的学子们,也许他们也会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依恋家人;而台湾的同胞何尝也不是望着那浅浅的海峡,想念着大陆的亲人……思乡情何其浓呀。收集编写了这本小小的古诗集后,我们细细回想,实是受益匪浅呀。在此过程中,我们读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淡淡的离别愁,领略了古人壮志凌云的风采,时常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落泪……其上,就是我们收集编写这本古诗集,点点滴滴的心得感悟。
范文四:于一 学 术研 究 书     而创新课堂诗情 画意情 景 交融0 10 ) 7 5 0刘鹤林  ( 河北省 高 阳县第二 中学朱 自清作 为“ 文学研究会” 的早期主要成员 , 一生勤奋多产 ,所 以, 这篇散文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与 《 荷塘月色》 明显 的不  有同。这篇短小的记游散文 , 依次描写 了“ 梅雨瀑” 梅雨亭 ”梅雨  “ “ 潭” 处处流露 出狂喜之情 , , 把倾慕 、 欢愉 、 神往的感情融会在这一片绿 色 之 中“ 佛 一 片 一 片极 大 的荷 叶 铺 着 ” 这平 铺 着 、 积 着  仿 “ 厚尤 以散文著名, 代表作有《 荷塘月色》 绿》背影》 《 《 等。就其艺术而言,春》 威尼斯 》 《 和《 这两篇散文 , 也是受人喜欢 的名篇。   从朱 自 清这些散文的独特风格看 ,他是—个擅长隋景交融的作  家, 他的散文往往在描写中抒发感隋, 在诗与画的交融 E 成就极高。的绿”松松的皱缬着 , “ 像少妇拖着 的裙幅; 她滑滑的明亮着 , 像涂  了‘ 明油 ’ 一般 , 有鸡蛋清那样 的软 , 那样嫩 ; 她又不杂些儿法渣这在他的《 荷塘月色》 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荷塘月色》 《 写于大中。 文章写 的是一个夏夜 , 作者为了散心排遣苦闷, 去观赏月下荷  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 际的心情 , 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  了他不满现实, 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 闷心理 。在月光下 , 荷塘 畔 , 然 自我 陶醉 了 , 受到 一 种 “ 得偷 来 片 刻 消遣 ” 在 虽 感 难宛然一块湿润的碧玉 ,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   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七年 , 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彷徨、 苦闷之  滓 ,这诗与画般的描写 , 融注了作者多么强烈的感情 啊!《 这篇写景抒 睛散文 , 春》 犹如一首抒情诗 , 一幅风景 画, 曲  一 春 的赞歌 , 在情与景 的交融上成就更高。 文章 以诗的笔调 , 给人们  展示了一幅长卷 的风景画 :春草图” “ 洋溢着对春生机 的赞美 ,春  “ 花 图” 流露 出对春光艳美的喜爱 ,春风图” 春雨 图” “ “ 融入了作者  为春天孕育万物、 充满希望而感到的喜悦。 四个图画, 四个侧面  从 描写了春景的美 。“ 一切景语皆 晴语”描绘美景的字里行间都洋  , 溢着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当然 , 自清的散文还有另一种风格 , 朱 这主要表现在他记叙  性较强的散文中, 这类作品, 固然表现 了他善于描写的特长 , 但不  再用绚丽浓艳的比喻形容 , 而是用清淡的语言 、 平易的叙述 , 在朴的淡淡喜悦 , 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 文章第一段, 首先点 明文眼“ 心里颇 不宁静” 并交代独步荷塘的时间 、 , 地点和缘由。写静谧的环境和 自己在这种环境 中独处的心境 , 创造 出一种  孤独的氛围 , 开篇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 的哀愁。第 二、 三两段, 写小径漫步 , 勾勒荷塘轮廓 , 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 幽僻的路 ,蓊蓊郁郁的树 , 淡淡的月光 , 既简括地叙述 了荷塘周 围的情景, 也进 一 步烘 托 了作 者 的 内心世 界 。 “ 我且 受 用 这无 边 的荷 香 月 色 好背影》 中写车站道别的情景, 通过儿子的眼光看  了”这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 自由中暂得宽余 、 , 欣赏月色的淡淡喜  素 中寓情感。如《 不仅写活 了一个人的外表与 内心 , 而且透过他似乎也让读  悦 。这 淡 淡 的喜 悦 和上 文 流露 出 的淡 淡 的哀 愁 , 罩在 下 文 那 诗  父亲 , 笼 情画意般的荷塘月色上 。 文章四、 六三段则集中笔墨 , 精雕  五、 用“ 细镂” 的笔法 , 极有层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 , 在作者笔下 , 这个 宁  静而优美的境地 , 充满了诤 隋画意。 在蝉声与蛙声的衬托下 , 更突  出了一种清静幽深的气氛 , 把人引到往古 的遐思 , 从而表现了作  者在特定环境 中的心情 。“ 但热 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可  , 见, 作者仍然摆脱不 了那绵绵的愁绪。 第七 、 八两段写景中人——  作者触景生情 , 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 , 表现作者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 对古代采莲盛况 的向往 , 对故乡的惦念 , 无非是想  把 自己从“ 颇不宁静 ” 的心情 中解脱 出来 , 但现实终究是 现实 , 是  已是 自己的门前……” 作者又回到现实, 并与开头相呼应 。 通观全  文, 内心 的“ 不宁静” 和环境的“ 静美” 相反相成 , 清淡朦胧的喜悦  和哀愁成为一体 , 与景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 , 即情 构成了《 荷塘月色》 的特色 。者看到了他家惨淡的光景 。 以事写情 , 以情动人 , 因而能够引起读  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然而 , 在叙事和抒 情的两类散文 中间 , 最能体现朱 自清独特  艺术风格的 , 当推他的抒情散文 , 如上文分析的《 荷塘月色》绿》 《《 等篇 , 春》 最能表现出他善于描写 的特长 。他的文章在描写中抒发感情 , 达到 了情景交融的高度艺术成就 , 这与同期其 他作家的散文风格有明显 的区别。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 则主要继承传统  散文 的特点 , 记人叙事均墨淡情浓 , 在平易通脱中蕴藉深沉 的情思; 周作人散文以平和冲淡为特色, 特别是他 的小品文 , 更体现了冰心 , 其散文风格与朱 自清也有明显的不 同。 冰心善抒 隋, 其风格  有时是哀惋凄清的 , 有时又是温情脉脉的。其他如“ 创造社” 的郭无法超脱的 , 以, 所 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 中时 ,猛一抬头 , “ 不觉  他的闲适隐逸之风。 与朱 自清同属“ 文学研究会” 早期成员之一的沫若 , 他的散文则具有激隋奔放, 音调粗犷的特色 ; 郁达夫的散文则 具 有达 情显 志 , 藏 不掖 的 特点 。 见 , 自清 散文 以他独 特 的  不 可 朱写于《 荷塘月色》 较前的《 , 绿》也是一篇情景交融 的佳作。当  时正值北伐战争前夕 ,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 尚未消失 , “与 研 究 》1 9  ,9 8艺术风格 , 犹如一株 奇葩 , 植根 于现代 文坛的百花园 中, 独放异彩 , 照 千秋 。 光研究( 》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 上)【, 『《 , 3 0究》 《 础教 育 外语 教 学研 究 》2 0 ‘   基 ,06   究》]《 语 界》 2 0  U ,外 ,0 3,.[ 2 】陈辉 , 英语 专 业 的 中 国 学 生 学 习 英 语 词 汇 的 策略 — —  《一『1东 雪珍 , 词 汇 首 次 处 理 策 略 对 词 汇 记 忆 影 响 的 实 验研  7 《份 分析 词 汇 学 .策略 的调 查报 告 》 《 语 教 学》 2 0  - - d ,外 ,0 1[ 3 】陈琳 、 蔷 、 晓 堂 ,普 通 高 中 英语 课 程 标 准 ( 王 程 《 实验 ) 解读 》 , 苏教 育 出版 社 ,0 4 【 江 M] 2 0『 8 1丰玉芳 ,募语专业 高低年级 学生词 汇学 习策略 比较研  《『 9 1高 吉利 ,初 、 中 学 生英 语 词 汇 学 .策 略 比较 研 究 》   《 高 - j 叫, 《 西榆 林 学 院 学报 》 20   陕 .0 4 【 】 广 惠 、 月 芳 ,第 二 语 言 学 .策略 理论 模 式 》]《 1 马 0 程’ 《 - j U ,上海 理 工 大 学 学报 f 社会 科 学版 ) , 0 3 》2 0[ 程 晓 堂 、 敏 ,英 语 学 习 策略 》 , 4 】 郑 《 【 外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M】版 社 .0 2 20[ 戴 军 熔 、 叶 婷 ,高 中 学 生英 语 词 汇 学 习的现 状 与教 学 5 】 华 《研 究 ( ) U , 中 小 学英 语 教 学 与研 究》 2 0   上 》 】《 ,0 3 f 戴 军 熔 、 叶 婷 , 高 中 学 生英 语 词 汇 学 习的现 状 与教 法  6 1 华 《l0 6【1 1】马广 惠 ,高频 词汇 水平研 究》] 外语 与 外语教 学》2 0  《 Ⅱ, 《 , 6 0
范文五: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3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 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 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范文六:略谈诗文中的“情景交融”古人论诗提倡写景与抒情的统一,把“情景交融”当作诗歌追寻的一种艺术境界。其实,何止于诗,在许多写景散文中也往往离不开抒情。通过具体的写景,组成一组组动人的画面,借以反映自然的美,寄托作者无限的情思,同样可以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那么,诗文中的景与情如何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呢?一、在写景诗文中,景语和情语总是密不可分郦道元《三峡》通篇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奇峻的形势和一年四季中不同的风光景色,三峡四季景色,描绘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不同景象,不仅表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奇秀,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迷恋之情。其中写到秋景时,高山寒林之中,常有哀猿长啸,声震空谷,而渔民为谋生计丧命于惊涛骇浪之中,令人心惊;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把当年峡中凄婉情景写得十分动人。结尾又以渔歌作结,赋情于景,真是语言精练传神,用词恰切,形象生动。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缘情入景,全篇寓情于景,读来感人至深。从此可以看出:在写景的文章中,有的先写景,再抒情;有的先抒情,再描写景物;也有的把两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法多样不一。不管是由景入情,或是由情入景,或情景交错,但总是情与景两不可分;景语和情语总是互相烘托、交融、渗透,达到两者密不可分的艺术境界。二、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通过两种途径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1.触景生情作者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悟,于是情思满怀。如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句,是大笔涂抹,粗犷而又明晰地勾勒出宣城秋日傍晚的迷人景色。这里有山有水,“如画里”三字,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想象。诗人原先登高远望看到一番明丽如画的秋景,心情开朗;而后面对深秋枯黄景象,感到自己晚年知音稀少,于是引起了对前人的怀念。当作者在欣赏着怡然自得的“鱼乐图”时感到鱼“似与游者相乐”,由此景而产生瞬时的喜欣自得之情;过后不久,看到树林寂寥不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借景抒情,含蓄地反映出作者凄怆、哀怨的心情。略谈诗文中的“情景交融”古人论诗提倡写景与抒情的统一,把“情景交融”当作诗歌追寻的一种艺术境界。其实,何止于诗,在许多写景散文中也往往离不开抒情。通过具体的写景,组成一组组动人的画面,借以反映自然的美,寄托作者无限的情思,同样可以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那么,诗文中的景与情如何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呢?一、在写景诗文中,景语和情语总是密不可分郦道元《三峡》通篇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奇峻的形势和一年四季中不同的风光景色,三峡四季景色,描绘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不同景象,不仅表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奇秀,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迷恋之情。其中写到秋景时,高山寒林之中,常有哀猿长啸,声震空谷,而渔民为谋生计丧命于惊涛骇浪之中,令人心惊;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把当年峡中凄婉情景写得十分动人。结尾又以渔歌作结,赋情于景,真是语言精练传神,用词恰切,形象生动。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缘情入景,全篇寓情于景,读来感人至深。从此可以看出:在写景的文章中,有的先写景,再抒情;有的先抒情,再描写景物;也有的把两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法多样不一。不管是由景入情,或是由情入景,或情景交错,但总是情与景两不可分;景语和情语总是互相烘托、交融、渗透,达到两者密不可分的艺术境界。二、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通过两种途径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1.触景生情作者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悟,于是情思满怀。如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句,是大笔涂抹,粗犷而又明晰地勾勒出宣城秋日傍晚的迷人景色。这里有山有水,“如画里”三字,形象鲜明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想象。诗人原先登高远望看到一番明丽如画的秋景,心情开朗;而后面对深秋枯黄景象,感到自己晚年知音稀少,于是引起了对前人的怀念。当作者在欣赏着怡然自得的“鱼乐图”时感到鱼“似与游者相乐”,由此景而产生瞬时的喜欣自得之情;过后不久,看到树林寂寥不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借景抒情,含蓄地反映出作者凄怆、哀怨的心情。
范文七:唐诗取材十分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李白描写自然风光的《蜀道难》,也有孟浩然展示田园风情且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过故人庄》,还有杜甫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兵车行》和白居易描写君王悲剧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批判手法,林林总总,可以说应有尽有!   诗歌通过形象反映生活,感染读者,而塑造艺术形象,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笔法。其大体有以下三种:      一、寓情于景表现艺术      1.结尾寓情于景。景和情出现在诗里面,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也有些诗人,当他的感情奔涌时,忽然调转笔锋写景而去。可是仔细看来,景中含情,即把情寄托在景中,比直接把感情倾吐出来,更富诗味。如李白两首送别诗: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开头一、二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烟花三月”不仅指出了别离的季节,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江南三月,风光明媚,隐士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华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广陵”,怎不令人心旷神怡?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无限神往!前人由此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结尾两句,诗人顿笔,把依依惜别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自然景物中。看伫立江边的诗人,目送故人乘船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自然景物之间。而明丽的天空下,只剩“孤帆远影”,诗人确实掠过了一丝孤独和苍凉。但别情如流水,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头,仿佛代替诗人依依不舍地追赶远行的朋友,欲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人有情,水亦有情啊!自然之景和诗人的深情,水乳交融在一起了。   ②《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在首联描写了送别的环境,在颔联点明主题,在颈联生动地表达分手时彼此的心情: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是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也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尾联诗人调笔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以马的悲鸣,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气氛――我们挥手告别,从此各奔前程,两匹马似通人性,不忍离别而萧萧长鸣!动物尚如此,何况人乎?诗人把难分难舍的惜别情寄托在“马鸣”里,不愧为鬼斧神工!   2.开头寓情于景。寓情于景不单在诗的结尾.也有在开头。如唐朝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戒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57岁的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   诗人在首联交代了登楼的背景,先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后写人生暮年,竟有幸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旖旎风光。颔联为千古名句,描写洞庭湖辽阔无边,分裂为吴、楚两地,吞日月,吐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美丽壮观。他把喜悦之情寄托在登楼和湖阔雄壮的景物之中。然而诗人在颈联笔锋一转,回到现实:老病缠身,长期浮舟,与亲朋隔绝,孤身飘零,自身的孤寂境况与开头的壮丽景色形成很大的反差,原来诗人以乐写悲。在尾联里,诗人凭轩老泪纵横,不仅有感于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极目远眺,北方战乱未平,国家危难难收!这才是诗人悲痛涕零的真正原因。   整首诗意境浑厚深远,一唱三叹,悲喜交加,感慨万端,令人扼腕。   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因人而异,如何寓情于景?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诗的一半,或只是诗的一句,完全取决于如何把感情表达得更完善,更酣畅,目的是使诗情真挚、深刻、饱满而热烈!      二、以景托情的表现艺术      诗人先抒情,后写景,这叫以景托情,它能构成一种感人的意象。如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一年清明节,诗人到郊外踏青,在南庄看到一家院子里的桃树旁,站着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他向少女讨水喝。少女出于纯情对他表示好感,含情脉脉,人面与桃花交相辉映,放射出迷人的红艳光彩。诗人一开篇就抒发了爱美之情。接着诗人写今年重游旧地,桃花依旧盛开在春风中,可是,佳人却杳无芳踪。面对此情此景,他只好用“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景色去衬托人事已非的无奈和惆怅的心境。   又如唐朝刘方平的七绝《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首诗前两句写室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变得越来越暗,深宫里的金屋与世隔绝,昔日的恩宠和今日的被弃,造成失宠的宫女长期流泪,形成印痕,十分惜春伤怀。后两句写庭院之景对前两句所抒之情,起衬托作用。诗中,季节到暮春,百花已凋残,庭院空空如也,环境一片凄凉!虽然梨花遍地却无心开门欣赏了。诗人把这样一个景色描写安排在句末,烘托了宫女心中深深的怨恨。这即是先情后景,以景托情的典型例子。      三、情景交融的表现艺术      情景分写,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已见上述。这里介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和谐交融的表现艺术。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写重阳节登高时的感受。全诗紧扣夔州的独特秋色,抒发思念、怀友、谋生的艰辛和愁苦之情。   首联,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山高峡陡,风急气爽,长江水面群鸟回旋。这既是一幅精美的秋景画,也是诗人丝丝悲秋的流露。颔联写诗人遥望群山,落叶飘零;俯视长江,奔流不息,波涛滚滚;眼前景物气势雄浑,境界旷远。但在“萧萧下”、“滚滚来”的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颈联和尾联:诗人由悲凉的秋景写到自己多少年来流落漂泊,奔波“万里”,“做客”他乡,集年老、多病、浪迹、孤独于一身,悲凉凄苦自不必提!而回顾艰难苦恨的一生,贫困潦倒,白发日多,国难家愁,何以排解?因病连酒已戒去,晚年的杜甫借酒消愁的机会也没有了。从结尾看来,情调未免太低沉。   诗人借登高写景抒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无怪乎南宋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又如唐朝李颀的七律《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落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空岁月易蹉跎。      这首送别诗,是为送魏万去京城寻求发展而作。首联是一句倒装句,用寒霜、离歌之声,渲染了横秋肃杀的气氛,其中包含着分别时诗人失落的情意。颔联由南迁的大雁哀鸣联想到今朝的分别,诗人送友和被送人魏万都是千山万水的匆匆过客,如同那高飞的秋雁,别离时的叫声是伤感的。颈联描写了薄暮秋景,从宫中妇女夜晚捣衣声的单调乏味,似乎听出了众人向往的长安城,也有很多失意人,故诗人为朋友赴长安能否发展又平添伤感与忧思。尾联,诗人对魏万劝慰和期望:要珍惜光阴,努力奋斗,不沉迷于享乐。这恳切的劝勉言辞,似乎过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尤不过时。   全诗亦情景交融,物景凄凉哀婉,感情凄楚惆怅,给人以“不知路在何方”之感。这是典型的古代悲凉凄怆的送别诗。   总的说来,吟诗或作诗,都要分得清诗中客观存在的景和主观感受的情。正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所言:“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更要识景中情,情中景,二者循环相生,即变化不穷。”
范文八:情景交融,因为它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都很关注情和景的融合。正如王昌龄曾曰,“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足见情景交融对诗歌的重要性。情景交融又可以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藏景、情景并茂。 首先,“情于景中”如阮章竟的《漳河小曲》:漳河水,九十九道湾/ 层层树,重重山/ 层层绿树,重重雾/重中高山云断路/ 青苍天,云霞红红艳/ 艳艳红天掉在河里面/ 水染成红花片 / 小曲过漳河沿。全写景,似乎没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但是就在这清新、活泼具有浓烈的歌谣风景中,却流露着作者对漳河景色的壮美抒发出喜悦之情。其次,是“景藏情中”,如陈子昂的第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意境结构方面的特征,是给读者留下广大的想象空间。以“如在眼前”和“见于言外”,构成如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中所言,“诗在有字句之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⑿ 写出诗的要点,虚实之处,因此诗人创作形象,所能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由形象产生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飞鸟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上。⒀ 诗中情景交融则不必说了。诗人描绘出了一幅,大雪飘飞,一叶孤舟,一老翁独坐垂钓于风雪寒江上,四周万籁具静;然而却隐藏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孤独的老人是诗人理想的化身。虚实相结合形成了绝妙之意境。第三、韵味无穷 。此乃意境之审美特征,韵味为咀嚼不尽之意和效果。以王维的〈〈山居秋冥〉〉为例: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⒁ 此诗描绘静静、悠远的意境和安宁的氛围令人回味无穷总之意境是文学创作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让人发联想,如深如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是中华民族审美艺术高度发达的产物。[
范文九:例谈古诗中的“情景交融”“古诗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面,往往存在着惶恐心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去提高自己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由景物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一、“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二、“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用凄凉之景来烘托凄凉的气氛,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三、“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看到的是“哀”景,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有时,景物表面上似乎是破败萧条,好像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实际上却相反,诗人对此非常欣赏和得意。这取决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像陶渊明、王维等喜欢归隐田园的这类诗人,在他们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例如,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乍一看,有人可能会为这一老者的孤独和无所作为而伤感,而实际上却绝非如此。前两句写人,塑造了一个意态安闲的老者的形象;后两句写景,营造出一个恬静闲适的意境。我们万不可不顾诗人个体之异,孤立片面地去理解诗中的意象。四、“乐”景反衬“哀”情“乐”景反衬“哀”情,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古人曰:“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这类诗歌鉴赏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下面以几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体现出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
范文十:学会写景抒情   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紧紧抓住紫藤萝生机勃勃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文章先以整体印象“紫色的流动瀑布”点题,接着从花色、整体形状、花苞形状等方面加以细致的刻画。在修辞上,则是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等拟人、比喻手法,概括出紫藤萝的盎然生机。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给人以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本文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我们可从中领悟到写景抒情的一些“秘诀”。   一是写景要注意顺序。不管是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还是散点观察,写景都要有顺序可循。《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写景按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写,由面到点,行文流畅。作者远观留下整体印象,再近瞧观察到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对颜色的观察也细致入微,“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从上到下,把颜色的变化写得有层次、有条理。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的结果。   二是写景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写景要从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从色、形、态、味等不同侧面渲染。《紫藤萝瀑布》一文在写紫藤萝树时,抓住了其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抓住了其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抓住了其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写紫藤萝花时,同样多角度描写,色、形、香气各方面都不放过,观察入微。   三是多使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修辞手法可使文章增色,使所写之物形象、准确。《紫藤萝瀑布》一文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或单独运用或交错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花之情态、花之香气、花之神韵、花之娇媚。“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将花之繁茂、花之灵动写得很有张力。   四是在写景时要融入真情。景为情生,景是情源,客观的景会随着主观情愫的变化而变化。《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由花联想到“生死迷,手足情”,由花回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说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而花的重新盛放又给作者带来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当然在融入真情的同时不要忘了总结,对文章进行升华。宗璞在结尾就谈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作写景抒情的文章时要注意:   景是基础情是根,写好景物功力深。   注意顺序细观察,多方描写才见真。   修辞运用不可忘,写活景物技法新。   感悟总结融其中,景成自然情感生。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学校九(1)班
卜凌云    四月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车窗上的雨丝密密交织,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打湿了眼眶,当它滚落到嘴边,才发觉好咸。    到了,终于到了。这里是你一直不舍的地方。此刻油菜花开得正旺,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映亮了眼睛,也照进人们的胸膛。    还记得你病重的时候,年过六十了,却还像一个孩子似的执拗。我们于是满足了你的心愿,你回到了老家,继续在你心爱的田地里忙碌。在你离开挚爱的土地的最后一刻,你有没有再看一眼窗外,看一眼你种下的那遍地的油菜花?我知道,你一定把那油菜花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带着芬芳的记忆去了另一个地方。    你在那里还好吗?还像以前一样忙碌吗?现在那里的油菜花开了吗?    踏入老房,抚摸着青砖墙,我嗅到了岁月的气息。桌上还放着干干净净的抹布和整整齐齐的锅碗瓢盆,角落里还放着你使用多年、木柄光滑的锄头,一切依旧,仿佛你还在,可是我听不见、摸不到。    我们的合影,依然放在你床头柜上,照片里是我小时候的样子。你抱着我,我则很安心地在你怀里入梦。我已记不清那时的梦是不是关于你和你的油菜花的。你的床榻还温热,可是你又去了哪里?是又去了油菜地里操劳吗?    屋外的油菜花在春雨中轻轻摇摆,他们是不是还不知道你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为什么还棵棵扬着笑脸,是等待雨过天晴,在灿烂的阳光下结出饱满的荚儿感谢你吗?    透过蒙蒙雨丝,我好像又看到你在田里辛勤劳作的情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仿佛那艳艳春日沉淀下来了,沉淀在一片片薄薄的花瓣尖上。那时的你会时常扬起笑脸,看着阳光下摇摆的金色花穗,笑得比油菜花还艳。    一滴泪滑落,梦毕竟还是梦,你毕竟还是走了。可是,我记忆深处的油菜花总是有你相伴,你永远是我记忆中最亮丽的一景。   捧着一株油菜花,轻轻放在你坟前,你有没有闻到淡淡花香,有没有看到油菜花对你扬着笑脸?   等到来年,这里也会油菜花满地,就像我记忆深处的一样。   [题记简洁明快,以花喻人,点明主旨]   [一开始就渲染情境,感伤的基调轻轻溢出,令人唏嘘。]   [金黄的色调与感伤的心情对比,很好地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第二人称,直抒胸臆,借花抒发对爷爷的思念。]   [再一次借物抒怀,感伤的情愫在弥漫,令人动容。]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问花吗?花不语。人又去哪儿了呢?]   [在他眼里,人和花已经融为一体,已经达到完美统一。]   [由梦境回到了现实,感伤转为祝福。]   [动作描写,将美好的祝福和祈愿倾注其中。]   [总结全文,呼应文题,抒发情感。]   ■[同窗视点]    飞鸿踏雪:卜凌云同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善于选择抒情的对象――油菜花,这种很普通、生命力顽强、绚丽开放就是为人类献出一滴滴油脂的花儿,与爷爷无私、默默奉献的品质相似,自然地找到了情感的触发点。    天马行空:他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以问花花不语的无奈,表达对爷爷真切的思念之情。    临风听雨:此文成功之处还在于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绚丽绽放的油菜花,开头、中间、结尾多次回环往复地工笔描摹花的灿烂与深情的呼唤、想念水乳交融,让我们仿佛置身金黄的油菜花地里,看见一位老人辛勤忙碌的身影,让人触景生情,无比感叹。    幽谷百合:更可喜的是这位同学没有将情绪一直置于低谷,结尾感情基调变得昂扬,令人为之一振。   ■[老师感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小作者饱含着深情写下了这篇思亲的散文。金黄的油菜花象征勤劳、淳朴、善良、一生在大地上耕耘着的爷爷――他是千百万农民中的一员,他是无私奉献者中的一个代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景交融的片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