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又吐不出来,痰多吃什么化痰快好能快速化痰

祛痰吃什么好?
  痰由热而来,热甚成火,将人体内的津液灼炼成痰,主要停留于呼吸道以及肺。祛痰是指通过消解或排除痰涎来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
适宜食材1、饮食以清淡为主2、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3、多吃清热化痰的食物
禁忌食材1、忌食油炸、油腻食品2、忌食辛辣、生痰上火食物3、禁抽烟、酗酒
...共66页,到第宝宝痰多咳不出来,有什么食疗可以化痰的_育儿问答_宝宝树
宝宝痰多咳不出来,有什么食疗可以化痰的
当时年龄:
来自:网页;
平时多饮水,宝宝有痰时也可用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建议最好是去医院做雾化,效果很不错
最佳回答者:
你去药房给宝宝拿一些化痰止咳的药就可以啦,如果吃的话就给宝宝炖冰糖雪梨
可以给宝宝用白萝卜煮蜂蜜萝卜梨水喝,也可以给宝宝喝点芝麻油,效果也很好。
宝宝树孕育有痰咳不出来有何妙招_食疗养生_养生之道网
///文章正文
有痰咳不出来有何妙招
养生之道网导读:有痰咳不出来有何妙招?喉咙有痰,咳不出来,咽不下去。有痰咳不出来是非常痛苦的,也是十分难受的,那么,有痰咳不出来有何妙招?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有痰咳不出来有何妙招1、有痰咳不出来有何妙招1.1、买个梨(大些的),去了皮,切下梨头(留些肉),当盖子,淘去梨心,梨心里放入药店里买来的(贵一些的川贝,得让药店将川贝磨成粉),盖上原切下的梨盖子,边上插入二根牙签,放个大碗里加清水,隔水DUN,十分钟后再放入冰糖。这时也可以将牙签取下一根,让汤里有些川贝。得将汤和梨全吃了。连吃二天,一天一个,不能多,因为口感好,小孩子吃着也不错。1.2、川贝母蒸梨(专治:咳嗽 )用料:雪梨或鸭梨一个,川贝母6克,冰糖20克。制法服法:将梨于柄部切开,挖空去核,将川贝母研成粉未后。装入雪梨内,用牙签将柄部复原固定。放大碗中加入冰糖,加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时。将蒸透的梨和其中的川贝母一起食入 。功效主治:贝母为化痰止咳良药,与雪梨、冰糖并用,则起化痰止咳,润肺养阴功效。治疗久咳不愈,痰多,咽干,气短乏力。2、有痰咳不出来的病因2.1、脾虚痰湿脾是运输人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器官,脾虚会导致身体内水份集聚,痰液增多。所以,调理脾虚是很有必要的。2.2、肺热导致的肺热过盛就会导致有痰咳不出的症状。天气干燥再加上上火等都会造成肺热,可以多吃一些清肺热的食物。2.3、环境因素如果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比较多,可能会导致颗粒进入鼻腔和咽喉中,造成的感觉。例如长期在外出,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2.4、妈妈们经常会发现宝宝喉咙里总是发出“呼呼”的声音,有痰但是咳不出来。这可能是由于宝宝上呼吸道或者下呼吸道受到了感染。能用食物解决的,咱尽量用食物解决~所以,在这为大家介绍一些缓解痰多咳不出的食疗方法。3、有痰咳不出来的治疗偏方3.1、熬粥时,放入橘皮,粥熟后,不仅芳香可口,而且还能起到开胃的作用。对于胸腹胀满或咳嗽痰多的人,有治疗作用。3.2、取晒干的适量,浸泡在白酒中20多天后再饮用,有清肺化痰的功效。梨子性凉,味甘,能清热化痰,热咳者宜之。民间常将梨子削皮后,将梨核掏出,放人川贝粉1~3克,隔水炖食,每日2次,每次1只。或选用已故名医蒲辅周的方法,用中药麻黄3~5克,捣碎或捶碎后放人梨心内蒸熟食用。3.3、罗汗果清肺止咳,和者宜服。可用1个,柿饼15克,水煎服食。3.4、柿子性寒,能清热、消痰、止咳,故热咳者宜食之。据近代药理试验观察,柿子确有祛痰和镇咳效果,且祛痰作用强于镇咳。3.5、枇杷性凉,味甘,能润肺化痰止咳。《滇南本草》云:“枇杷治咳嗽吐痰。”适宜热咳吐黄脓痰之人食用。排痰妙招1、药物排痰法在医生的知道下,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止咳祛痰、化痰的药。常见的祛痰药物有:、化痰平喘颗粒。这些药物有很好的化痰止咳的效果。2、饮水法喂孩子喝室温,能够很好的滋润孩子的喉咙,这种物理疗法能够有效的消除嗓子的局部炎症。孩子感冒后,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厌食和脱水,从而使得呼吸道的更加粘稠。所以,多喂孩子喝白开水还能湿润孩子的呼吸道,稀释痰液,最重要的是,白开水还能改善,使孩子体内的废物能够尽快通过尿液从身体中排出。3、拍背法在时,家长可以侧着抱起孩子,然后五指稍微弯曲,长整只手握成空拳,有规律的拍打孩子的背部。注意,孩子侧卧的方向与拍打的方向应该保持一致。这样有利于孩子内部空气的流通,从而可以使粘稠的痰液松动、易于排出。痰多是怎么回事1、,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2、患有鼻炎,炎症作用下鼻粘膜分泌大量脓性且粘稠度很高的分泌物,经鼻纤毛运送至鼻咽并粘附于鼻咽处,导致咽部异物感,进而通过咳嗽咳出。3、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4、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09/0709/0709/0709/0709/0709/0708/3108/3108/3108/31
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
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
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
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08/30
养生之道网夏至养生专题,为您详细介绍夏至习俗、夏至吃什么、夏至养生食疗、夏至节气饮食等与夏至节气有关的饮食养生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与夏至节气有关的养生知识,请关注养生之道网夏至养生专题。...怎样才能把痰咳出来? - 知乎1277被浏览720290分享邀请回答2.5K5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7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2 个回答被折叠()痰多不要怕---化痰奇穴
我的图书馆
痰多不要怕---化痰奇穴
痰 多 不 要 怕--化 痰 奇 穴&来源: 太极十三 &编辑:小美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 穴位:右侧丰隆穴 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 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体内多痰,也会失眠 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体内有痰引起的失眠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外敷方法以外,还可以用温病名方——温胆汤来治疗。&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所以,如果您失眠并伴有皮肤泛黄的症状,最好试试由温胆汤制成的中成药温胆片。&中医上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有两个穴位经自我按摩对化痰有显著效果。&&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丰隆穴对现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体内痰湿很重的人一定要揉这个穴位。有人嗓子哑了,自述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就可能是有痰结,结在喉咙这块了,就给它点按丰隆穴一分钟,马上他就觉得这块开了,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觉得这儿有东西但吐也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气一样,它也能散掉。如果有人觉得就是有痰吐不出来,揉了丰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这个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腕横纹上五寸,这里(是)支正穴。这个位置在侧面——小肠经都在侧面——这个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这个五脏当中谁为正?都把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支正主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它俩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它是一个络穴。&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长了一个瘊子,有了扁平疣,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另外一方面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这些赘生物。还有脂肪瘤也是这些东西,都是人体的痰结。&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呢?因为支正穴呢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肾为生痰之本&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对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感受寒邪引起。患者可以多用些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因痰从肺出,所以人们多认为肺生痰。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么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水代谢,中医认为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燥湿化痰(陈半夏、陈皮),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汤头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又如何理解呢?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临床上,健旺脾阳的同时,常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而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那么,如何来辨脾生之痰呢?此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故古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如《万病回春》卷四言:“湿痰嗽者,有痰,痰出嗽止是也。”&名词释意:&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湿痰嗽,病证名。痰嗽之一。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导致生痰的脏腑很多例如,脾、肺、肾,都可以,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也就是肺为贮痰之器什么意思。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说。&打通肺经和大肠经&气顺人通畅——打通肺经和大肠经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肺经和大肠经形如一对古代夫妻,同住大肠家屋内。男为肺主外,女为大肠主内。男人在外面干活敛钱,女人在家主持家务。肺吸收新鲜空气送回家,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把家打理干净。 肺经循行路线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把钱袋交大肠,使大肠花钱有气有量,及时清理垃圾,搞好家务。&把邪气“请”出去,肺脏才能平平安安——打通肺经的具体办法:&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一个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便可引出入侵之外邪。&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如果咳嗽初期,马上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者拔个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我用此方法治疗俺老公一热伤风感冒就咳嗽的毛病,屡试不爽。&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肺喜温,怕寒凉。而手腕处皮薄,如果这里长期沾凉受冻,老来必定肺气伤损(对心也不好)。尤其是中医寸口把脉处,为要害之口。&当您身体突然感到寒凉时,清涕流下,此时看看自己的手脖子(还有后脖子)是不是在外晾着呢?这时,您可以马上搓手腕寸口至发热,就会感觉后脖子发热,清涕即止,便可避免一次感冒啦!&3.着急上火引起的咳嗽咋办——少商穴帮您忙&中医说,四肢体远端,刺络处理,可泄热去火。肺经手指尖上的少商穴,特别适合放血,可泄肺热。&一次,我有点着急上火,再加上咳嗽,当时手无寸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在左手的少商穴上狠劲点下,钻心的疼啊!我咬牙坚持1分钟,等痛劲过了,又对着少商(垂直刚才的横线,十字交叉)点了一次。最后疼得手都麻木了,但是身体感觉好多了,晚饭喝碗粥入睡,次日相安无事。&健康小提示:&1.肺反应在脸上的部位为双眉之间。这块区域要是发红、发青、有斑、长痘,祸首均为肺内藏邪。如鼓痘、发红(伴燥咳),提示肺经有热?发暗、发青,提示肺经受寒。&2.肺还主声(但根在肾)。声音低微,为肺气虚;声音嘶哑失音,为风寒束肺。&肠道一通,浑身轻松——打通大肠经的具体办法:&1).上臂偏粗、下牙龈肿痛的人,大肠经可能有堵&在食指尖上的商阳穴处刺络放血,可泄大肠内热,效果极其明显。我亲身体验过多次,觉得比吃药泻火更为安全(减少药物伤害)。&沿食指向上,就是合谷穴了。中医说,头面合谷收。意思是说,合谷能祛除头面部之疾患(但不是唯一的)。大肠经还穿越下牙龈,若下牙龈肿痛,或嘴角边爱起痘痘的,皆可考虑为大肠内热有余,应敲打或按揉大肠经。&若上臂偏粗,尤其臂、手五里一带很痛的,说明此段瘀堵,需逐个揉开或拔罐。&有时手五里还可替代足三里用。一次,同学小燕上针灸课,突然胃部疼痛难忍,不能低头弯腰下揉足三里,她就按胳膊的手五里,很疼,但揉了两分钟后,胃部疼痛逐渐缓解。&2).每天摇肩膀,大便润而滑&大肠经在肩膀后穿过,若大便干燥,几日不下,属于大肠经里有热火。这时要常揉此处的肩、臂两穴,力度要重(肩膀肉厚),可借用周围的物件去顶着摇动肩膀,对泄火有益处。一般在肩膀线上能找到痛点,一次揉2~3分钟,或用真空罐请出邪气更好。&3.管好脖子段的大肠经,嗓子不疼不痒&这里有两个穴位,扶突和天鼎,都在脖子外侧。嗓子疼者可试着慢慢揉几分钟,把这两穴的瘀堵处化开,嗓子疼便可缓解。&老百姓常说的上火,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有人走嗓子,有人走眼睛,有人走气管,有人走鼻子。其实,这都说明一点,身体内某条经络长期瘀堵了,所以人一上火,身体不能正常化解,就会冒出体外,表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我曾经特别爱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口渴是家常便饭。疏通经络后,几乎不再发生了。我老公爱牙疼,通过这两年的经络调理,现在也很少闹牙疼啦。&4.鼻子爱鼓包,揉通迎香穴&大肠经沿两侧嘴角向上,到鼻翼处迎香穴与胃经汇合(古人聪明,最后还是把胃肠归为一家)。这块地带如果爱鼓包,多为大肠经里热火大(当然胃经也脱不了干系)。那么,您就要仔细揉通整条大肠经,从根本上去火吧。&身体上各个部位都有许多不同的经络经过,当您身体有不适时,就可逐一在经络上试验。方法是:先仔细找痛点,然后对图看痛点是在哪条经络上,从而发现是哪条经络瘀堵作怪;然后,您再在该经络线上进一步查找痛点,一并揉开,疼重则加罐。那么,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身体就会平平安安了。健康小提示:&1.大肠虚寒,多表现为肠鸣、腹痛、泄泻、肩部麻木等。2.大肠实热,经络所过之处,多见红、肿、热、痛、出血、干燥、牙龈肿痛、鼻出血、大便秘结、肠液干枯等。心火旺,肝郁气滞,肺阴虚,湿热蕴脾,脾肺痰湿,心气虚,心血虚,肾阴虚,肺气虚,脾气虚,怎么调理?疏肝养血 逍遥丸不错 ,去了肝火 血养足了 心火会慢慢消散 心血也足了 柏子养心丸;&肾阴虚 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要肝肾同养 补肾阴的药六味地黄丸&至于肺部和脾的调理,经验不足啊&&建议:1 心情舒畅 (很关键 直接影响 心 肝 脾)2 饮食 清淡点 早 中午 别吃太多(晚上: 少吃 ,多喝些绿豆、 黑豆汤 青菜叶,少主食 )3 按摩经络&自身导引为主 适当运动 补充:喝茶不错哦 泡点枸杞,菊花茶啦 各式各样的茶 对症下药 起到很好调理作用&中医不单讲治病,更主要讲身体的气血经络运化平和;咋眼一看,你病比较多,实际是人体各脏腑相互联系所导致的;有病不可怕,慢慢来,要有耐心, 健康在向你招手哦!
馆藏&1840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痰多喝什么可以化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