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学生进城的学生不能进城里上学呢

家门口的学校不愿上 农村学生进城择校令人忧_新华教育_新华网
家门口的学校不愿上 农村学生进城择校令人忧
日 09:28:19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字号 】【】【】【】
家门口的学校不愿上 奔波数十公里到县城读书
读者来信:农村学生进城择校令人忧
   中国教育报:
  我是一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一些家长被“择校热”冲昏头脑,一心要把孩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上到中学再把孩子送到外县,甚至几百公里远的城市。逢周末看到家长接送子女、子女依依惜别的情景,我感慨万分。
  我的一位朋友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本来离家200米就有一所学校,却托关系把孩子送去县城读小学。孩子的父母每天奔波30公里轮流接送,风雨无阻,而孩子学业却跟不上,班主任几次劝其转学,家长很是烦恼。我也曾劝朋友,让孩子就近读书既省费用,又能照顾好孩子的学习。朋友却说:“大家的孩子都去外地读书,咱有条件,能让孩子在农村上学吗?”
  每到期末考试临近,一些毕业生家长就开始忙着给孩子选择学校,网上查询各种信息,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如此“良苦用心”收效几何?如果家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下,孩子的成长之路堪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聪明才智、心理素养、身心健康都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其用尽心思为孩子择校,不如从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做起!
) 【字号 】【】【】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您所在的位置: > >
东南网12月27日报道 福建日报记者 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吴庆堂 郑祖辉
近年来,在福安,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往中心校、城区校聚集,使得农村完小校生源锐减,城区教育资源日益紧张。福安多措并举开展教育帮扶,以破解难题
农村生源锐减城区择校普遍
福安市大梨小学是一所完小校,7年前这里仍有学生132名,如今全校6个班级仅有学生65名。在校长兰泽明看来,生源锐减除受计划生育、农村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相关。
走进大梨小学,一个院子加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就是学校的全景,教室里的设施可以看出有些年代。教语文和电脑课的刘巍老师说,城区学校配置电脑已很普遍,但在大梨,2个高年级班一起上课时,要两三名学生合用一台电脑。
由于大梨小学离镇区不到5公里,交通便利,一些学生选择到镇区上学,条件再好的直接进城上学,原本就不多的生源如今更少了。
城区学校的状况却截然相反。2007年前后,福安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迁子女随之进入城区学校。2007年,福安全市有36211名小学生,而城区仅9所小学,却容纳17200名学生,占全市学生总数的47.5%。同时,全市小学教师3036人,城区就有1366人,占全市总数的45%。
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大量学生涌向城区学校,而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班额、择校现象随之而来。
“城区9所小学中,福安师范附小、实验小学最受群众认可,学生都往这两所学校挤。”福安教育局局长阮兆平说。
福安市实验小学老校区占地面积仅4.5亩,却要容纳1800多名学生。2011年,福安市阳泉小学建成投用,学校占地面积18亩,是福安城区内硬件设施最好的学校,但仅招收到500多名学生。
[ 12-10][ 10-09][ 07-30][ 07-10]
【字号 大 中 小】
大学城酷图
福建今日重点
国际国内热点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
举报邮箱: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7
国新办发函[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白)010-(夜)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弊端多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弊端多
|0|0|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近年来,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许多家长纷纷慕名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学校上学。然而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存在诸多弊端。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财新网】(记者 盛梦露 汪苏)在中国农村历时10年的大规模“撤点并校”政策,虽在2012年被国务院叫停。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农村的乡村教育何去何从,仍然面临抉择。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日前在一场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共同举办的沙龙中披露,2014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5%,但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城镇化率,和全国义务阶段学校的城镇化率(指学校设在城市地区的比例)却已分别达到83%和66%。两项数值和2010年水平相比,均上升了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乡村义务阶段教育“弱势化、空心化”的趋势则在加剧。
  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大量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关并,存留者质量亦堪忧,大多成为乡村“最贫困的20%”群体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农村学生不断进城上学,使近几年内“教育城镇化”的增长迅速,水平远超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的速率,使城镇学校的“大班级”问题严重。
  究竟中国农村教育规划的下一步,是会进一步将有限的资源向城市倾斜,还是回归基层乡土?中国农村教育,是否将面临新一轮的“撤点并校”压力?新型城镇化布局下的乡村教育,又将何去何从?
  参与前述研讨会的与会者们表示,目前,学界和政策界对于中国农村教育的未来走向,仍存在不同的声音。
  “城满、乡弱、村空”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表示,2014年,全国县域内小学的在校生比例和学校城镇化率,分别为53%和27%;初中阶段的这两个数字则分别为74%和57%,较2010年水平均有大幅提升,足见初中和小学农村生源的城镇化速度,远远快于全国人口的城镇化速度。
  而这一趋势,又造成另一个显着的现象:城镇学校大班问题严重。据邬志辉调研发现,2014年,全国城镇义务教育阶段每班人数达56人以上的大班级,占了全体班级中的21.7%;在广西、河南、湖南等省份的城镇地区,大班比例更高达45%以上。50人以上大班则达40%,接近一半。“我们调查中(发现),一个班70人、80人也都很普遍。”邬志辉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忧心,“城镇地区的巨大班额、超大班额和超大规模学校,在一些地区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例如在河南信阳、周口地区,有的小学、初中最大班额达到150人,所有空间全部填满,甚至有学生只能站着上课。这样的大班额其实已经没有教育质量可言,最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
  邬志辉认为,“进城人口在城镇就近读书”“学校撤并导致的人口集中”和“乡村学校质量不高”等三个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生源进城择校的大趋势和快速的教育城镇化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的人口城镇化,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由“让孩子进城读书”的需求直接带动的。
  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却持续凋敝。第一波“撤点并校”政策始于2001年。当时的初衷,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速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但该政策推行十余年的过程中问题丛生;最基层的村小、教学点被裁撤后,学生多须到位于乡镇中心地带的中心校就读。但是,诸如“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中心校寄宿条件差”、“校车事故频发”及“辍学率反弹”等负面效应,已让“撤点并校”政策在2012年被国务院严格限制,但其后续影响仍在持续。
  “撤点并校”政策遗留下来的局面是:寄宿生人数不断增长,曾经繁多的乡村教学点数量大规模下降,最终沦为农村“后20% ”群体的无奈选择。
  2014年, 全国的农村小学(包含乡镇及乡村地区)共有17.51万所,但这个数字只相当于1949年的50.5%。
  杨东平表示,在中国农村偏远地区和山区、牧区,仍然存在着很多学生数量在200人以下、甚至只有几十个学生、三五个学生的小规模学校,支撑着无法进城上学、农村“后20%”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
  然而,在乡村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双双减少的同时,由于失去规模效应,在基层乡村地区维持学校营运的生均成本大大增加,提升农村学校质量更显困难。
  邬志辉组织的调研显示,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较差,地方政府缺乏支持乡村学校的内在动力。
  例如,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运动场馆的面积达标率,在城市地区达到75.32%,但乡村仅为50.71%。同时,乡村教师缺乏、教学水平不高,乡村教育质量也亟待提升。在一项对全国115所小学进行的调查显示,乡村小学除了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达到100%开设,其余课程均没有开齐。
  此外,乡村中小学校的学生寄宿比例大大提高,幼龄寄宿问题严重。邬志辉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的占比达22.2%,其中小学生的寄宿比例达到11.2%,又以西部地区最高,西藏县域内的小学寄宿生占比甚至达到80%。
  邬志辉表示,在“后撤点并校”时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大班大校、小规模校(或教学点)、寄宿校三种形态同时存在”。
  而三类学校又面临不同的难题。
  政策走向之争
  邬志辉称,据人口研究推算,未来20年,中国农村人口还将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中国还有3亿人要进行城镇化。这意味着,城镇地区在未来20年还将新增约3000万义务教育的学龄人口。
  在此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政策该往何处去,学界和政策界均存在着不同声音。
  有人提出,要用城镇化思维来发展农村教育──即将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城市倾斜,并在城区建更多的学校以缓解大班额问题。
  但杨东平担心,“这将使学校在农村消失”,同时还意味着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将会启动,进一步推动农村学生进城。
  他认为,前10年推动的“撤点并校”主要撤的是村小学和教学点,把学生和教育资源向乡镇中心集中;但这一次,则有可能要进一步撤并位在乡镇中心的学校、把学生和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
  邬志辉认为,这一举措成本不菲。若要满足不断涌入的学龄人口教育需求,城市压力颇大,包括征地在内的资源需求多面。据他估计,“在城市里建成一个小学大致需要两亿资金,一所初中则是三个亿”。
  面对农村义务教育在城镇化阶段中面临的两难,邬志辉和杨东平都把解决问题的目光放在了镇级。
  邬志辉建议,下一步的重点应是加强对镇一级教育资源的投入。杨东平同样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概念,其实是在镇。
  杨东平认为,加强镇一级学校的建设已有成功案例。他介绍,在山西晋中市,湖北的黄梅县、通榆县,“他们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镇级学校)吸引农村学生回流,解决了(城市学校)大班额的问题”,在那些地方,“学校硬件容易改善,也容易吸引教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张立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更倾向于去小城镇生活,在镇和城市之间,约40%的人会选择去小城镇。
  与此同时,杨东平、邬志辉等人也呼吁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持。
  “我们最近到乡村学校去调研、去中西部看,乡村学校剩下的孩子,真的是最底层的群体。有一些是孩子智力上出现问题,甚至老师都出现残障这些问题,确实是最贫困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实在‘走不了’的,能走肯定也走了。”邬志辉说。
  杨东平介绍,最近一两年,在国务院文件要求下,一些地方在过度撤并之后,根据村民需要恢复的教学点比较多。
  2014年,农村村小的教学点相比4年前增长了约2万个,有的地方一下子恢复了500多所学校,这亦引发了体制内的一些不同意见。但他认为,此类小规模学校将来会长期存在,这主要是由地理和资源条件所决定的。
  邬志辉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是农村“后20%
  ”群体的无奈选择,是教育贫困的重灾区,是教育现代化的短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点难点还在乡村。杨东平则指出,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方是治本之道。而这需要农村和城市同时做出回应。■
  本文来源:财新网&政经频道
~欢迎关注教育思想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eduthought)
教育思想网读者群: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关注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微信公号:eduthou...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关注农村进城学生的心理变化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关注农村进城学生的心理变化
关注农村进城学生的心理变化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关注农村进城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农村进城学生的心理变化
随着城市的扩张,民办学校的兴起,公办学校的扩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孩子带着美好的理想来到城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将会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城乡差距造成心理弱势
笔者对本班58名学生的零花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是:少数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零花钱每天10元左右,一般学生每天5元左右,农村学生每天平均不到2元,少数农村学生几乎没有零花钱。城里学生由于地域与文化氛围的优势,从小接受比较好的基础,养成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在班级活动中,城里的学生多才多艺,始终是主角;农村的学生则自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以上种种,长时间地压抑着农村孩子的心灵,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应有的自信,导致他们变得少言寡语,心事重重,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心态失常,缺乏青少年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报复同学、家长、老师、社会的过激举动。
二、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弱势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才、成人,及时修补这一特殊群体心理上的缺陷,还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应有的自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帮助农村学生面对问题,正视城乡差距,让差距成为学习、生活的动力。我常跟学生讲,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我国与之相比,在科技、文化、社会生产等许多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迎难而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掌握自己的命运。此外,我还常对学生进行逆境成材。
其次,抓住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运动会是展示农村孩子才能的最好机会,只要参加了运动会,我就表扬他们勇于拼搏、意志坚强。我还经常开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有时甚至把班会开成一个表演会、演讲会、辩论会,鼓励农村孩子参与,及时捕捉他们的优点,给于恰当的表扬。
再次,放大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学校每月举行一次文明宿舍评比,我经常表扬学生热爱劳动,自理能力强,遵守纪律,心里装着集体,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要求全班同学学习他们这种精神。
最后,指导学生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我常对农村学生讲,世界上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谁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谁都会受到别人的误解。如果我们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我们一定能从宽容中找到许多快乐,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要切实改变农村学生的心理弱势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合作,其中,学校是最主要的一环。学校工作者必须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学生铺一条充满自信、走向成功的道路。
(沭阳县修远中学)
《关注农村进城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教师进城考试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