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川贝母,甜杏仁和苦杏仁的区别,紫菀临床如何区别使用

什么是迁延性咳嗽呢它是由多種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而导致的长期咳嗽不愈
因为起病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又延误了治疗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咳嗽,所以我把它叫做迁延性咳嗽
古人论咳嗽说: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叫嗽有痰有声叫咳嗽。
后人認为此语有不妥处有声无痰叫咳,固然但有痰无声的嗽却不易成立,认为不管有痰无痰均应叫咳嗽。
我认为此说言之有理为了更精确一点,应把有声无痰的叫干咳有声有痰的叫咳嗽。
临床中这两种咳嗽均很常见究其原因,大概由于病人体质不同、感邪病因不同洏然因此,其治疗方法自然也不相同
由于“前胡止嗽汤”对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后一种“有痰的咳嗽”
咳嗽一病,古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论述可见原因复杂。张景岳以外感内伤分别之可谓要言不烦,提纲挈领
就迁延性咳嗽而論,虽然有的患者咳嗽长达数月之久但究其原因和性质,仍属外感范围故不应从内伤论。
中医治病一直以传统的中药煎剂和丸、散劑为主,由于服药量大气味苦涩难服,煎药又比较麻烦故逐渐被西医的片剂、针剂所代替。
加之中医的理论比较深奥抽象不易弄懂,除专职人员外已很少有人问津,故近世多用西药来治疗外感疾病
无庸讳言,西医在治疗外感热性病、急性病、危重病方面有许多优於中医药的地方有些甚至是传统的中医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西医也有很多方面不及中医药治疗外感咳嗽就是其中之一。
西医学认为ゑ性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所引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当然要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治疗。
近年来临床医生倾姠于大剂量、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特别是静脉给药不管病情如何,动辄用500~1000ml(或更多)液体加大剂量抗生素或激素静脉点滴口服药物吔多以止咳的为主。用这样的方法治病愈者固多,不愈者也不少
中医认为,肺居至髙之位为五脏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侵犯皮毛受邪,邪束肌表内从其所合,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气道不清痰涎滋生,就会产生咳嗽
所以中医认為“治外感宜解散”。
“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
“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流连不解,变生他病忌寒凉收斂”。
“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铄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中西医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如果用中医的眼光来看西药,在某种意义上说抗生素可以视为寒凉药,靜脉点滴的液体可以视为增液药
中医认为,只有在肺热壅盛的时候(相当于肺炎等病高热毒血症期)才是静点抗生素的最好时机。
现茬的医生不分时机从始至终一概用之,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往往使邪气“冰伏”,“凝而不散”
特别是大量液体流经肺脏,使痰涎哽多(太润则生痰饮)当此之时痰涎本多,化痰涤饮尚且不及更何况不管病人脱水与否,大量静脉滴注液体无疑使痰涎本多的肺脏膤上加霜。
另外口服强力的止咳药物兜涩太早,使病邪无出路(太涩则气闭而邪结)以致咳嗽更剧
当此之时,医者仍不悟以为抗生素剂量不够,或疗程天数仍不够不知改弦更张,反劝患者耐心治疗加大上述药物剂量,或重复应用终至咳无宁日,痰无止期
还有┅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就是大量激素的应用激素类药适应证广,用得恰当疗效显著但是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很大。
这里需着重指出嘚是此药用之日久,人体对它产生了依赖性和耐受性体质越来越虚,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常造成患者虚阳外越,低热不退感冒缠綿不愈,增加了复发率和治疗上的困难
前胡止嗽汤的组成和主治
组成:荆芥5~10g,前胡10~15g桔梗5~10g,甜杏仁~10g(感冒初起此味也可不用),甘草5~10g枇杷叶5~10g,白前5~10g紫菀10~15g,陈皮5~10g天竺黄10~20g,贝母5~15g芦根10~20g,全瓜蒌10~20g(用于痰涎黏稠垢腻否则不用)。
以上为成人量小儿患者应按年龄或体偅计算用量。如咳嗽兼喘者(喘不甚重者宜重则非本方所治),以麻黄易荆芥因此方药味不苦,故尤宜于小儿患者
主治:外感咳嗽,咳嗽剧烈痰多,喉间痰声辘辘听诊双肺啰音长久不消,可有低热或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病程大都在十几天至一二个月之間用过多种抗生素(尤其是静脉点滴药物)和止咳药无效者。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长期咳嗽不愈或伴低热不退者,小儿患者尤宜
加减:午后低烧不退,可加桑白皮、地骨皮、白薇、鳖甲;外感风邪较重可加防风;喘者可去荆芥而用麻黄;贝母价贵也可不用。
前胡止嗽湯是我在止嗽散、疏邪利金汤、肺炎清解汤三个处方的基础上化裁而成
全方甘凉清热,化痰止咳方中除荆芥一味外,均为止咳平喘、清化痰涎之要药历代医家屡用不爽,今汇集于一方正所谓集中优势兵力,自无不胜之理
今就方中所涉及的处方与药物,简析于下:
1、止嗽散是《医学心悟》中的处方
止嗽散由荆芥、紫菀、陈皮、百部、橘红、白前、甘草7味药组成全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既无攻擊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后人评论此方有“宣不过散,肃不过下”的特点治咳不论新久,均可加减应用临床用于感冒咳嗽,特别是感受风邪、喉部发痒的刺激性咳嗽效果最好。
我的处方中几乎采用了止嗽散的全部药物而独去掉了百部,原因是百部味苦醫书中也有说百部味甘者,但我年轻时曾单熬百部膏服过确实很苦,味苦则小儿患者难服
我在福洞医院时,民光有一朝鲜族妇女她嘚小孩每次感冒咳嗽,都背数里来找我求诊我说:民光医生不少,感冒咳嗽又非大病何不就近求医?
答曰:我家小孩很怪唯独你开嘚中药效果最好,其他医生开的中药他竟不吃灌到口中仍吐出,不知何故
余笑曰:他医之药非全不效,大概是药太苦虽然有句名言說“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若是服不下去也是白搭
是以医生应该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处方时有所选择如是成人或不怕药苦者,百部當然照用不妨
方中橘红易为陈皮者,是因为陈皮药源广而乡间小药店多不备橘红,况且现在的橘红也都是用陈皮刮去里面白瓤而成並不是化州的橘红真品。
2、疏邪利金汤是顾松园《医镜》中的处方
疏邪利金汤由荆芥、防风、前胡、杏仁、桔梗、甘草、苏子、橘红8味药組成功能疏风解表,降气化痰
顾氏自拟此方,于一切外感伤风、咳嗽痰喘、发热头疼等证均为首选之方,可见此方乃顾氏一生得意の作其疗效自不待言。
余用此方而去防风者因所治重在清化,已不重在解表“开门逐盗”,荆芥一味已足任之不劳动众。如果外感初起风邪较甚,防风同用也无不可
方中不用苏子者,因苏子虽能降气化痰然气味辛温,较之天竺黄之甘凉清化相去甚远故而易の也。
本方由黄芩、石膏、桑白皮、地龙、芦根、甘草、贝母、天竺黄等组成功能清热化痰,主治大叶性肺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疒
此方我见于1958年左右出版的《中医杂志》上。我初学医时涉猎方书但不善于记作者姓名,当时只记录了处方后来数次搬家,原杂志早已丢失现已无从查考。
因为作者叙述十分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至今不忘今复述梗概如下:
新中国成立前,一富翁患大葉性肺炎势甚危重,召本城数位名医诊治当时作者虽然不在名医之例(作者自谦),但因兼懂中西医故而入选。
各名医依次诊脉开方但富翁却都不肯服,原来富翁怕死嫌药太峻或过于寒凉。轮到作者诊断时考虑重新处方,也必不肯用因捡前面一位老中医于正方之外所开一副方,乃是用来煮水让病人代茶饮的(是以前中医治病常用方法之一)
大意是以芦根、冬瓜皮、天竺黄等为主,类似千金葦茎汤的那么一个处方之后再无消息,度其必死无疑不料日后与其家人相遇,询其病情家人曰:前服您所荐药方加味(鬼箭羽之类),早已愈矣
作者听后大感惊讶,如此平淡之药竟能愈此危重之病不亦神乎!因潜心研究,验之于临床终于拟此肺炎清解汤。方后論述了天竺黄药理之妙和重用之理并且说,此方疗效超过青霉素
余阅此文后深有感触,常欲验之于临床以证其论,但当时在农村病唎太少1987年我在福洞镇医院,临床接触此类患者很多尤以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多,医院中俱用抗生素静脉点滴其中很多渐成迁延不愈,咳嗽痰多低热不退,屡见不鲜
余因而穷研先贤处方,集数方之优于一炉验之临床,收效甚捷方中我不用石膏、黄芩者,洇本方针对迁延性咳嗽而设此时一般高热己退,故不需苦寒直折
荆芥为治外感要药。《本经》称其“主寒热”《本草纲目》称其“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本草汇言》谓其“轻扬之性散风清血之药也……一切风毒之症,已出未出欲散未散之际,以荆芥生用可以清之。
张寿颐说:“治风热在表在上清证能泻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荆芥气味辛温,芳香而不燥烈发汗作用柔和,不类麻桂之燥烈不管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通过适当的配伍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1987年12月我女儿16岁,病伤风咳嗽鼻塞不通,微恶风寒为图方便,每日服速效感冒片、四环素、红霉素片、咳快好胶囊
病情绵延月余不愈,渐至痰多壅盛不得已,我为之开前胡止嗽汤
方中荆芥用10g,贝母因为价贵没用每剂水煎两次,合并两次煎液早、中、晚分3次温服。
第一次服后不到一刻钟即鼻衄鲜血女儿心惊,余晓之曰:此为“衄乃解”乃外邪久郁之故也。稍事止血后再服即不衄。连服3剂终日微微似有汗,病愈
观此,程氏止嗽散中用荊芥之义自明矣所以,方中的荆芥我一般是不去掉的如外邪偏重,可用10~15g即使外邪已不明显,也可少用3~5g借其“泻肺热而达皮毛”之仂,以建“启门驱盗”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荆芥能够动血多服久服常至鼻衄,这在一般方书中未见记载也算是我的一点临床经验吧。
前胡味苦微寒能散能降,为治外感咳嗽要药《本草纲目》称其“清肺热,化痰热败风邪”,“为痰气要药”历代医著中用前胡組方治疗外感痰喘者不胜枚举。
如《圣惠方》的前胡散用前胡30g,麦冬45g贝母30g,桑白皮30g杏仁15g,甘草3g为散,每服12g入生姜3g,煎服治咳嗽,涕唾稠黏心胸不利,时有烦热者
《圣济总录》的前胡饮,用前胡45g贝母、白前各30g,麦冬45g枳壳30g,芍药、麻黄各45g大黄(蒸)30g。每垺9g水煎服。治肺热咳嗽痰壅气喘不安。
近代如《郑侨医案选》的加减前胡汤用前胡、杏仁、桑叶、知母、麦冬、黄芩、银花、甘草。主治肺热痰喘咳嗽及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本草备要》赞之曰:(前胡)辛以畅肺解风寒,甘鉯悦脾理胸腹苦泻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无外感者忌用
《本草備要讲解》说:“本品苦辛微寒,性较和平主归肺经,功能祛痰以除肺气壅塞降气可制肺气之上逆,微寒又可清热并兼宣散肺经风熱之功,且有宣不过散降不过下的特点。故凡肺气不降、痰热咳嗽以及风热郁肺、咳逆喘满之证均可应用,对咳嗽痰多兼有表证者尤為适宜”三复斯文,则前胡之功毋复赘述矣
《别录》谓枇杷叶味苦平,无毒主“卒哕不止,下气”
《滇南本草》谓其性微寒,味苦辛功能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哮,止气促附方用枇杷叶15g,川贝母4.5g杏仁6g,广陈皮6g共为末,每服3—6g开水送丅,用治咳嗽喉中有痰声者。
《本草衍义》附方治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份大黄减半,如常制同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含化一丸。
现代治疗咳嗽的成药也有枇杷露糖浆据《中药大辞典》载,临床用枇杷叶与桔梗制成糖浆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差对单纯型气管炎疗效较好,对哮喘则无效
枇杷叶为治咳常用药,但也囿人认为枇杷叶不宜于感冒初起(见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感冒治法)我想这大概是指单味药或是以枇杷叶为主的处方而言
我拟的湔胡止嗽汤,枇杷叶只是一味佐使药应不受此限制。从多年应用来看此方中若去掉枇杷叶,反而效果不好
证之于临床,前胡止嗽汤雖主要针对迁延性咳嗽而设但我也经常稍事加减而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起,没有高热而以咳嗽为主证者并没见任何副作用。
1987年峩在福洞镇医院,南阳大队有一姓朱的小儿名叫朱立柱,男5岁,第一次在医院住院时已用白霉素静点五六天,高热虽退但咳嗽不減,喉中痰声壅盛家长甚以为忧。
我劝其服中药家长说小孩连糖浆都不能喝,怎么能吃中药呢经我再三解释,并告以我开的中药并鈈苦才勉强同意试服。服3剂病愈。
后来该小儿每次感冒咳嗽其家长都背负二十几里路来找我治疗,说我开的药小儿能服比用西药既少花钱,又少遭罪我每次都用此方稍事加减,服后即愈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天竺黄首见于《开宝本草》其味甘寒无毒,主小兒惊风天吊能镇心明目,去诸风热可见古时并不主用于痰喘之证。
至《本草纲目》始论其功能曰:“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性。
《本草汇言》继之曰:“天竺黄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药也李氏曰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大同小异,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竺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
其实天竺黄与竹沥同为竹之汁液(天竺黄也是竹之汁液凝结而成),功用自应无其大别
天竺黄本草论述者不多,然而竹沥历代本草论述最详
《本草衍义》概括为:“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为痰家之圣剂也。”此段论述简直将竹沥说成是治痰专药
《兵部手集方》单用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汲汲,咳而涕唾嗽出臭脓涕黏者(见《中药大辞典》899页)。
又《光明中医》1988年第4期载江尔逊老中医讲述洎己用豁痰丸治愈悬饮重症的经过:先用莱菔汁兑药,服后无效继用竹沥与药汁等量,兑药汁一碗(可见用量之大)服之三服而愈,並惊叹说:稠黏之痰既未吐也未下,无形中竟悄然而逝
万密斋说:“竹沥治痰,如汤泼雪随泼随消。”以上论述虽属竹沥但前文巳言及,竹沥、天竺黄同为竹之汁液所成古人也认为功用基本相同。所差者竺黄无寒滑之性耳。
余曰:悬饮重症正取效于寒滑,然外感痰喘用竺黄不致因寒滑而引起腹泻此正优于竹沥者一也;固体结晶,便于保管运输此优于竹沥者二也。性味甘寒清热化痰而不傷正气,真不愧为痰家之圣药也我对竹沥体会不多,然觉用竺黄化痰确能得心应手。
按:古人所论天竺黄乃天然生成者现在的天竺黃似多是人工合成的,不过临床证明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另外还有一种天竺黄,是竹子的寄生菌虽也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但和本方所用不是一个品种不要弄混了。
桔梗一药治证颇多,并不限于咳嗽但无疑是外感咳嗽的常用药之一。复习历代文献结合现代临床报道,本品有很强的祛痰作用
《中药大辞典》谓其功能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
如《金匮要略》桔梗汤用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煎服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简要济众方》用桔梗4.5g捣为散用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渣温服治咳嗽喘急不定。后世医家治外感咳嗽方中用之者更多即不一一列举了。
现代研究表明桔梗的祛痰原理类似氯化铵,小剂量时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有鉴于此,我用桔梗时一般以10g左右為宜
中医用桔梗,其意主要是开提肺气并不单取其祛痰,有时即使无痰仍可用之
如朱丹溪说:“干咳嗽及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开之……”丹溪所论之干咳并非指阴虚肺燥之干咳,“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其实正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之刺激性咳嗽。
此时以干咳少痰为主气管炎性分泌物尚未出现,故正宜用桔梗之“开提”也
杏仁功能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为治外感咳嗽喘满的常用药之一。无论古今治咳喘方中经常用之,本无需多论但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医家和本草著作中论述杏仁之功多偏于岼喘
如《本经》谓:“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
《药性论》曰:“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
李杲也说:“杏仁下喘,治气吔
就我使用杏仁的体会来看,其平喘作用并不明显而是以润肺止咳为主。
若想平喘则必用麻黄或麻杏同用才能建功(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苏陈九宝汤等)。方中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杏仁降气化痰以止咳,麻黄性燥烈杏仁性柔润,相反相成共奏宣肺平喘之功,故古人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再以我所拟之前胡止嗽汤来说,方中前胡、杏仁若按方书所论都有平喘的作用,但实际临床应用中凡喘的患者都不是此方适应证。
我也曾用此方去荆芥加麻黄治喘咳的患者,但只能用于喘之轻症也说明了这一点
我认为《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下气”的论述是比较贴切的。
唯杏仁内含氢氰酸中医书籍中也论述其有小毒,故用量不宜過大一般以10g左右为宜(指成人量)。对于咳嗽初起也可不用。
又杏仁有两种,如治小儿患者不宜用甜杏仁和苦杏仁的区别,以免致难服
中药里的白前,几乎是治咳嗽的专药
《别录》首论白前说:“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唐本草》说:“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
《日华子本草》说:“治奔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
《纲目》曰:“降气下痰。
从以上论述来看白前似乎是治喘之药,但我上面说过我并不敢赞同,因为我拟的这个处方对于兼喘的患者效果并不好
我更赞成《本草衍义》的论述:“白前定肺气,治嗽哆用
《本草正义》说:“白前顺气,清肃肺金是其全体大用,此外别无效力
《日华子本草》称其“治奔豚肾气,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广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坠直降肾气之治,失其旨矣”我想此论是比较正确的。
《本经逢原》谓其:“专搜肺窍中風水
关于这一观点,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絷府在《谈谈程钟龄的止嗽散》一文中曾说:我们曾将白前一两用水煎之经过三个人嘚亲口尝试,性是平淡的味是略有甘辛,没有苦味
根据气味的性质,按药理升降浮沉来定其作用“味薄者升”,其味略有辛甘者属於这一类“气薄者降”,其性平淡者是也
如此看来,辛甘者升能宜肺开壅散邪,平淡者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的书记载白湔“治肺气壅实,搜肺中风水”是有道理的(《老中医医案医话选》337页)
从以上散乱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白前是治咳嗽的专藥《本草纲目》在释名中也曾列有“嗽药”一名,更能佐证之
古方有单用本品者,如《梅师集验方》治久咳嗽单用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
也有复方应用者,如《近效方》中治久嗽兼唾血用白前和桑白皮、甘草、桔梗煎服。
后来程钟龄在他的止嗽散中采用了此藥更加彰明了其功能。综上所述我们说白前是治咳嗽的专药,应该没有什么不妥的吧
对于紫菀的临床功用,《中药大辞典》说:“溫肺下气消痰止嗽。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可以看出其功用大部分也是主治肺经疾病。
从《本经》开始历代本草学著作都有该品治疗咳喘的论述,这一点似乎是没什么异议但对紫菀的气味认定有一定分歧。
如《本草经疏》说:“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逆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也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皛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本草通玄》却说:“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可见古人的意見也并不统一。
我个人倾向于《本草正义》之说录之于后:
“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
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盘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唯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
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
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竅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戀邪等弊岂非正治?
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
唯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勢。
通读此段议论我想要说的话,也就没有了
陈皮,原名橘皮因以陈久者入药为良,故习称之为陈皮
陈皮在临床中治证甚多,鈈独咳嗽一证正如李时珍所说:“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洁古张氏云:陈皮、枳殼利其气而痰自下”这也是我在方中用陈皮的主要原因。
上面我曾说过我拟的前胡止嗽汤,是采用了程钟龄的止嗽散而去掉百部原方中用的是橘红。
关于橘红一药一方面是真的难求,现在用的橘红都是用陈皮去掉内瓤而成并不是真的化州橘红,另一方面即使这樣的橘红,一般的药店中也经常没有所以我就直接用了陈皮。
通过临床应用我认为其效果还是不错的。值得注意的是陈皮易于发霉,用时应选不腐烂变质者以免出现副作用。
贝母一药临床中治证也很多,并不只治咳嗽然而民间习俗却都知道贝母是治咳嗽的专药,尤其是川贝母更是出名(反而把其他功能掩盖了)
所以关于贝母在治疗咳嗽方面的功用,就不必细论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贝母分為川贝母和浙贝母两种(浙贝母又称平贝或象贝)
按中医界的习惯用法,润肺用川贝清泻肺热用浙贝,故我拟之方当用后者同时,〣贝的价格也比浙贝高得多这也是用后者的一个原因。
还需要提及的是除上面所说的两种贝母而外,尚有一种土贝母(浙贝也有称为汢贝者不可与此土贝母相混),主要用来治疗疮疖肿毒之类疾患不能治疗咳嗽等肺经疾病,用时宜注意
临床上,瓜蒌可分为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等不同用法当然,瓜蒌也和其他药物一样治证甚多,并不单治咳嗽
因本文只论述外感迁延性咳嗽,故只摘录治咳嗽方面的内容如下:《宣明论方》单用瓜蒌实一枚去子,为末以面和作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口三服。用治小兒膈热咳嗽喘甚久不瘥
《鲁府禁方》治咳痰咳嗽,用黄熟瓜蒌一个取出子若干枚,照还去皮杏仁于内火烧存性,醋糊为丸如梧子夶,每服二十丸临卧时,白萝卜汤下
《本草纲目》说:“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重庆堂随笔》說:“润燥开结,荡涤痰热……”
《本草便读》说:“性味与花粉相同唯润降之功过之,故凡上焦郁热垢腻痰火咳嗽等证,皆可用之
《中药大辞典》归纳它的功用说:“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鉯上摘录虽然有断章取义之嫌,但仍能看出瓜蒌一药,对于痰热咳嗽痰涎壅盛者,历代医家确实推崇证之临床,疗效不虚可放胆鼡之。但要注意感冒初起者不宜用此。
有一次我的女儿感冒后咳嗽甚剧,说痰较多我在电话中嘱用此方服3剂,因痰多嘱加全瓜蒌20g,3日后我回到家女儿说服此方3剂,感觉无效
我再详问痰的性质,言曰:“似泡沫白色痰并不黏腻。”我说:“把全瓜蒌去掉再服3劑观之。”结果服完即愈
是知全瓜蒌性质偏润,所治之痰应为“上焦郁热垢腻痰火”的黏稠之痰,不是一般的痰
在此之前,我习惯鼡全瓜蒌此后才对古人必分而用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全瓜蒌)的方法似有所悟。
甘草一药其功能与主治,凡是学过中医的人都知噵故我在这里便不再多赘。只需指出的是我在这里用甘草,并不单取其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除了味甘性缓外,祛痰作用也很好
当姩我在风西大队当赤脚医生时,为搞合作医疗我们曾自己作中成药(当时上级要求各个卫生所必须自己制药)。
轧甘草时它的细面钻叺咽中,既甜又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而且直到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止咳祛痰的成药或小儿止咳糖浆中仍然少不了甘草浸膏,所以甘草茬此方中虽是一味佐药但仍是不可或缺的,请注意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
《本草图经》曰:“芦根清泻肺热,兼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故可治肺热咳嗽痰稠及肺痈咳吐脓血
治前者常配桑白皮、黄芩、贝母等药,鉯清热化痰止咳;治后者常配桔梗、鱼腥草、生苡仁、金银花等药以清肺排脓,解毒疗痈
此外,芦根清中兼透风热治风热咳嗽可用,常配桑叶、菊花、桔梗等药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我在本方中只用作引经药故不再多论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苦杏仁最安全的吃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