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女大学生常见健康问题存在健康问题有哪些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生活问题十分的多,那么他们的健康问题又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当代大学生问题,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0年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环境困难
  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大学,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如学校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专业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理想,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自己没有在中学时那样卓越等。自豪感与自卑感的交织,不想学和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了情绪的波动和低落,因而产生了厌学和压抑等消极情绪。
  小编推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四种心理缺陷
  2 人际关系不和谐
  在人际关系上,大学一年级学生出问题的往往较多,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部分新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出现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等症状,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到空虚无聊,内心困惑,学习、生活失去了动力,整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3 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在校园里谈恋爱司空见惯。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性交往的需要而谈恋爱,但在恋爱中有许多心理问题出现。例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男生的邀请约会,因不知道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有些学生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4 经济状况差异
  造成的心理不平衡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使学生进校后学习费用增加,个人生活开支增加,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家庭的经济问题,这个问题现实而又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缺乏处世经验的大学生们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此外,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状况差距要比中学时代明显得多。面对这种情况,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难免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5求职择业竞争带来的压力
  当今社会,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随着年级升高,因为专业方向、社交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大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上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因素。
  1 客观原因
  (1)应试教育与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基本上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学校重视了高考科目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之独生子女的依赖性强和自理能力差,进入大学以后,无所适从,难以应付。
  (2)社会竞争的压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使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这也对大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3)社会上不良风气及各种有害思想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信息通过种种媒介进入校园,良莠难辨。一些学生由于分辨是非能力低,在接受一些有益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接受了一些消极信息。
  (4)思想政治教育不得力,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宏观层次上,缺乏必要的细致和深入。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教会他们怎样去适应社会,更好地做个社会人。在这方面,学校的工作还不到位。
  2 主观原因
  (1)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脱节。目前我国大学生入学时一般在18岁左右,经过4-5年的大学学习,毕业时22岁左右,这一时期正是青春后期与成人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他们富有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
  (2)自我意识不健全,常出现认知偏差。一个人在自尊、自信基础上建立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即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应对现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
  (3)应对策略与应对能力欠缺。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最后往往会出现&我知道&&,可是我该怎么办?&的局面。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地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存在模糊的认识,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励大学生进取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选修课、必修课或讲座,开展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具体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防止纯理论灌输,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社会认同、自我识别、角色扮演等行为操练,增强学生的受挫力和自信心。如针对新生适应问题,课堂内容的设计可以有:人际交往、首印效应、分离经历、交流的艺术、自我探索、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和团结协作等。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回到生活实践中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心理适应性。
  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学生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要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心理卫生常识。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以及学会各种心理自我应对与求助的能力。
  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学生一天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与老师接触,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也会影响着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但反过来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许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动力。
  3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二、三年级学生要关心他们在适应环境后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大四学生则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等问题上。就性别而言,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要研究男女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上的差异。而且要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系与系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还应加强问题发现的途径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研究,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院系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5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这种通过面对面、电话、书信等形式的交流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脑、电话等。建立接待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社会求助热线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为了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应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相关精彩文章推荐: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推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27期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比较关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有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844.2【正文快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至今,十几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宁;龚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10期
马中宝;李薇;;[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年02期
张晓荒;;[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杨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2期
买寿清;;[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芸;;[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宋景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朱佳;;[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12期
袁春梅;;[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01期
蓝琼丽;王勇健;熊少青;;[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余秋梅;;[J];教育与职业;2012年03期
陈新平;;[J];考试周刊;2012年03期
刘妍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9期
张俊;;[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张公社;;[J];考试周刊;2012年7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俞国良,曾盼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田玉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5期
林玉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贾立平;王起友;王伟;;[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年03期
申淑丽;[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米慧艳;王松琦;柳海英;;[J];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谷霞;赵应艳;;[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沈贵鹏;[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曹建平;;[J];理论界;2005年12期
李发展;高玉敏;;[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滕易伊娜;[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颜宪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少丽;;[J];才智;2011年14期
王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胡慧;张晶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谢彦红;徐季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李金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02期
杨新惠;;[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杨运霞;蒋志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陈小能;;[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方方;贺翔;闫非;王超;;[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其华;;[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董海婧;褚宇帆;;[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魏义梅;;[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纪宏;;[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张宏如;陈锡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杨莉;胡竹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朱晓红;;[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钟庆杰;吴金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侯沛勇;杨尚勤;;[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梅松丽;;[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桑红;[N];四平日报;2006年
记者 卢文洁 通讯员 朱玉尊;[N];广州日报;2007年
蔡曙光;[N];光明日报;2006年
杨丽;[N];北京科技报;2004年
赵彤;[N];长春日报;2005年
洪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秦乐乐;[N];连云港日报;2010年
高虹 季帅;[N];江苏教育报;2010年
海明威;[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王行娟;[N];科技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妙;[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杨海;[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付艳芬;[D];西南大学;2011年
李逸龙;[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许明智;[D];中南大学;2003年
田录梅;[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梅松丽;[D];吉林大学;2008年
李佳川;[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曾晓强;[D];西南大学;2009年
张爱莲;[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荣侠;[D];河南大学;2004年
李阳模;[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许维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路翠萍;[D];山西大学;2005年
陈军;[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王平;[D];苏州大学;2001年
李成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梁世钟;[D];苏州大学;2007年
陈权;[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唐燕;[D];西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营养健康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