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湿热体质如何补气血内盛导致气血凝滞,嘴唇发紫怎么治疗气血凝

疾病:气血凝滞
气血凝滞是指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
共找到 "气血凝滞" 相关的咨询200条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0/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2/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3/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1/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2/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1/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4(1/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6(5/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2/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8(2/6)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2(1/1)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2/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5(2/3)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7(3/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7(3/1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6(2/4)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12(6/6)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
对话数3(1/2)
病情描述:
医生回复:主题:湿热 | 医源世界
主题:湿热
≡ 收起全部文章
  寒湿困脾证:寒湿之邪,困遏中焦,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呕恶欲吐或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
  湿热蕴脾证:湿热之邪,内蕴中焦,纳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以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和寒湿内盛的症状为特征。
  寒湿困脾证:外感多因居处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内因多由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而成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其致病因素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合邪,蕴结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辣而质湿,加之多食含有脂肪的食物,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皆是湿邪为患,常因体质强弱、阳气盛衰而有寒湿、湿热的不同。若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而为湿热;若素体阳虚,感受湿邪则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阳盛则火化,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医贯》)。&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心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心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
  寒湿困脾证:其寒湿既可外受也可内生。外受之寒湿多为实证,内生之寒湿多在脾阳虚衰,水湿不运的基础上形成,因虚致实,而为本虚标实证,水湿愈甚,愈困遏脾阳,脾阳愈伤,则水湿愈发停聚而不化,形成恶性的病理循环。寒湿郁遏中焦,阻滞肝胆,气机不畅,胆汁外溢,则病发黄疸,属阴黄。&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症成矣&(《症因脉治》)。若寒湿内阻,郁遏脾阳,水湿不运,停蓄腹内,气机壅滞,则为鼓胀(腹胀如鼓)。若由脾阳虚所导致的寒湿内停,日久易损伤肾阳,形成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泛溢肌肤的水肿。
  湿热蕴脾证: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病发黄疸,属阳黄。《诸病源候论》云:&黄疸候:此由酒食过度,腑脏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同湿所传,瘀结不散,热气郁蒸,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若湿热夹温毒疫邪,蒸迫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病发急黄,高热,口渴,起病急速。故《诸病源候论》说:&脾胃郁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若湿热蕴结脾胃,脾不制水,水湿停聚,充塞隧道,壅遏气机,则亦成鼓胀,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若湿热壅盛,脾胃不能运化水液,气机升降失职,水液泛于肌肤、四肢而成水肿,若湿热下注肠中,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成泄泻;湿热熏蒸肠道,腑气郁阻,气血凝滞,损伤脉络,化为脓血,则为痢疾,或大便下血,或为肠痈。
  鉴别要点
  寒湿困脾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口淡乏味,肢体沉重困顿,食欲不振,呕恶欲吐,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口不渴,或妇女白带量多质稀,面色黄晦,或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以寒湿内盛和脾运失健为临床特征。
  湿热蕴脾证: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小便短黄,或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则起病急重,黄色如金,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及出血诸症。口苦,厌油腻,肌肤瘙痒,或浮肿,皮肤发亮紧绷,或不发热或身热不扬,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湿热内蕴和脾运化功能失调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湿邪为患,故具备脘腹痞闷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黄疸,苔腻,脉濡的共同症状。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于水湿内停,阻遏中焦,壅遏气机,脾阳被困,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而致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脾与胃同居中焦,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与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功能,若湿邪外侵,常易困脾,同气相求,而成湿壅中焦之变。脾阳虚或肾阳不足,温运气化水液功能失调,常致内湿停聚,损伤脾胃之气,健运失职,致脘腹痞闷胀满。湿困脾胃,胃不受纳则不思饮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邪困遏脾胃,脾气不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大便溏薄。脾主身之肌肉,四肢为脾之外候,湿邪困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布,湿邪困遏肌表经络,阳气阻滞不能外达,则头身困重。湿邪阻遏中焦,脾胃邪实,反侮其不胜之肝胆,湿邪浸淫,肝胆失于疏泄,胆液被阻,不循常道,则外达肌肤,上溢白睛,不注膀胱而作黄疸。湿邪困遏阳气,阻压脉道,则苔腻,脉濡。
  寒湿困脾证:因阴寒偏盛,水湿不化,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未伤津液,则口淡不渴;水湿阻遏,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因此,《东医宝鉴》:&水肿由脾虚湿胜,凝闭渗道,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皮薄而光,手按成举手即满是也。&寒湿困脾证所致水肿,若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雨露而行,则水湿内侵,壅滞脾胃,影响三焦决渎、膀胱气化而致的水肿,多为阳水;若因脾阳不足,气不化水,健运失职,水湿内停中焦,泛滥肌肤所致的水肿,多为阴水。前者肿势逐渐蔓延全身,后者肿势以腰以下,足跗部水肿为多见,且常易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气俱衰的证候。寒湿下渗,带脉不固,故带下清稀量多。湿困中焦,脾胃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则精微不布,气血化生乏源,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黄晦。即&寒湿内生,色必滞暗,变黄变黑,皆沉晦不明&(《医原》)。若寒湿壅阻中焦,阻滞肝胆气机,胆汁不循常道,泛于肌肤、白睛,下流膀胱而发为黄疸,以寒湿为主,称为阴黄。故《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黄之黄疸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胖有齿痕,为水湿上浸,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湿困气机,故脉来怠缓。
  湿热蕴脾证:因湿热交阻中焦脾胃,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发为黄疸。湿热为患,多为阳黄,&阳黄之作,湿从火化,淤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临证指南医案》)。阳黄,其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则热毒炽盛,逼迫胆汁外溢,上扰心神,则黄色如金,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湿热浸淫肌肤,则肌肤瘙痒。湿热交蒸,脾不制水,流于肌肤经隧之间,则病发水肿,绷紧光亮,&湿热身肿之症,身热面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即阳水之症也&(《症因脉治》)。湿热内熏,胆汁排泄不利,上溢则口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泄液则口苦&(《灵枢》)。湿热相结,因湿性粘滞重浊,热为湿遏,胶结难解,故身热不扬,发热不为汗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盛的征象。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均有黄疸,却有阴黄、阳黄之分。寒湿困脾证,其表现为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即阴黄;湿热蕴脾证,其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者病发&急黄&,属阳黄。二者均可有水肿,前者为肢体浮肿伴小便量少色清稀,大便溏薄,口不渴;后者浮肿,皮肤发亮紧绷,伴小便短黄,大便溏泻不爽或秘结,身热不扬。即前者有寒湿内盛的表现,后者有湿热内蕴的表现,从二者的舌脉比较,更证明了这一点,寒湿困脾证,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蕴脾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为:寒湿内困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不运,气机升降失调,甚则浸淫肝胆,胆汁外溢,可出现黄疸(阴黄),本证日久,可损伤脾胃之气,气滞湿阻,形成鼓胀,或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后者病机为:湿热中阻,壅遏脾胃,运化失职,气机不利,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发黄疸(阳黄),亦可暴发阳黄。若湿热壅阻经隧,气滞湿阻,则病发鼓胀;若水湿泛溢肌肤,则病水肿;若湿热下注大肠,则出现泄泻或痢疾的大肠湿热证。总之,二者均有脾胃功能障碍,病位均在中焦脾胃,但前者病性属寒属阴,后者病性属热属阳。前者初起急性期,多表现寒湿内盛,故属实证,慢性阶段,总因脾阳素虚,水湿不运或复感外湿,内外相引,合而致病,常为本虚标实证。后者湿热为患,既可外感,又可内生,属实证,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二者也可互相转化。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有冒雨涉水,居处湿地,饮食生冷瓜果的病因,后者亦可有上述病因,但应有湿郁化热的病理过程。前者,体质阳虚易感寒;后者,体质阳盛易感热,因此前者可有阳虚的病史,后者可有阳盛的病史。
  寒湿困脾证,治疗宜散寒除湿,健脾温中,方用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湿热蕴脾证,治疗宜清化湿热,健脾利胆,方用茵陈蒿汤加减(《伤寒论》)。正如《类证治裁》所云&阳黄系胃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陈蒿汤;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茵陈四逆汤。&此外,急黄一证,因&杀人最急&,《杂病源流犀烛》故治疗宜泻热凉血,解毒开窍,方用神犀丹(《温热经纬》)。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按刘渡舟先生的解读,阳明病发黄的原因为:&阳明病法多汗,今反无汗&&湿热交郁,皆无路可出&&熏蒸于外,则其人身必发黄。&也可以这样理解,内有湿邪,郁而化热,无路可出,于是症状百出。发黄只是其中一种。
  临床中,银屑病湿热为病者不少。笔者认为,湿热型银屑病之发疹,可以参考仲景书中的发黄,作出预防和治疗。
  《伤寒论》199条中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伤寒论》236条中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199条说了内有湿热,&无汗&&身必发黄&;而236条说,内有湿热,但是&汗出&&不能发黄也&。从这一反一正的说明中,我们应该能看出&汗&这个出路,对于湿热的重要性。
  从《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表述中,我们能否得出&汗出&&不能发疹&的启示呢?
  遗传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得过银屑病的,或者银屑病患者的子女,如果辨证属于湿热者,可以参考《伤寒论》中上述内容预防,和在治愈后防止银屑病复发,关键的点就在是否能保持正常出汗上。
  预防和防止复发的重点在汗上,那治疗已经致病的湿热之邪,是否也一定要用发散的方法呢?答案是:不一定。
  《伤寒论》262条中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伤寒论》236条中曰:&&&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以调和在表之气血,为湿热之邪缓开腠理;而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为清利湿热之药,与麻黄为代表的表药共成表里双解、分消湿热之势。
  与麻黄主表相对的是,大黄主里。茵陈蒿汤,以茵陈六两为主,栀子十四个,大黄二两,服用后的见效标志为&小便当利&&黄从小便去也&,看来大黄在这里,言之领湿热之邪从里走泄是可以的,但不能讲是以通大便为目的。
  可以看出,对于已经致病的湿热之邪,强调的不是汗而是&给邪出路&,邪祛则气机通畅,小便自利,汗自出,大便自畅。着眼于小便、汗、大便,既可以看作是治法,具体为渗湿、散湿、泄湿。也可以看做是治疗达到目的的标志&&正常的小便、正常的大便和正常的汗出。后者是广汗法所不能概括的,需要提出广下法甚至广通法的概念来与之适应。
  再回到具体方剂来讨论,与麻黄、大黄等代表的去邪之法相对应,《伤寒论》中261条提出了栀子柏皮汤的缓清湿热之法,与前两方比起来,此方整方剂量要小,饮用量要少(其他方有&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和&三升&&三服,小便当利&&&的要求,而此方仅有&一升半&&分温再服&的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仲景邪势大治以急、重,邪势轻治以缓、中的思路。
  关于湿热型银屑病和汗及仲景学说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指明,即局部汗出一定不可以误认为是&正常的汗出&。
  《伤寒论》236条中段讲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以还&&身必发黄&的病态;第200条也讲了&&&额上微汗出&&必发黄&的病态。
日期:日 - 来自[]栏目病案一&
  李某,女,32岁。日初诊。
  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十余年,七年前发现狼疮性肾炎,曾用泼尼松治疗,最大剂量用至100mg/d,目前维持量30mg/d,一个月前静滴环磷酰胺0.6g/d,共7天,引起严重脱发。2月28日尿常规检查示:蛋白(+)、隐血(++)、脓细胞(++)。症见满月脸,形体较胖,头发稀疏,面部潮红有灼热感,腰酸,小便浑黄并有黏膜沉淀,尿沫不明显,头晕,乏力,不耐久坐,腰脊疼痛,空腹时胃脘不适,有饥饿感,阴道有痒感,带下色黄量多,月经常衍期,量少,经行小腹不适,一周前曾患带状疱疹,目前局部仍痛,舌苔淡黄,中后部腻,舌质红,脉细。
  证属肝肾亏虚,下焦湿热,脾胃不和,风毒痹阻,予补益肝肾,清利湿热,调理脾胃,祛风解毒之剂。
  处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苍耳子10克,地肤子10克,生地黄10克,太子参10克,淫羊藿10克,生苡仁12克,萆Z15克,生黄芪15克,制黄精15克,青风藤15克,茜草根15克,鬼箭羽15克,土茯苓20克。
  药后一周,带状疱疹消失,上方稍作损益,连续服用,每日1剂。1999年6月下旬开始逐步撤用激素,至2000年3月下旬激素全部撤完,病情稳定。肥胖之躯渐趋苗条,满月面庞日趋常态,自测体重下降4kg。小便转清,尿常规检查正常,初诊时症状基本消失,唯月经周期难定,面部偶发红疹,舌苔黄腻,舌质红,脉细,肝肾亏虚,湿热瘀郁不尽,久病络瘀。日复诊时转以调补肝肾为主。
  处方: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兰10克,泽泻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凌霄花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山药15克,狗舌草15克,鬼箭羽12克,制黄精12克,漏芦12克,土茯苓20克,菝葜20克。
  再复诊时稍予加减,服药至2000年10月,月经周期正常,面容恢复常态,新发长出,已无稀疏之憾,多次尿检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平素稍有疲劳感,疾病告愈,嘱隔日服一剂以巩固疗效。偶来复诊,诉无任何不适,精神状态较佳。
  按&&久病肝肾不足,阴血耗损,下焦湿热,风毒痹阻。先以治标为主,兼以培补正气,用二妙丸伍入萆Z、薏苡仁、土茯苓、苦参、地肤子等清利下焦湿热,又合鬼箭羽、苍耳子、青风藤、茜草、生地黄祛风解毒,清透瘀热,少佐黄芪、黄精、淫羊藿、太子参以辅助正气,顾护脾胃;标证缓解后,则专以六味丸合黄精、当归培补肝肾治其本,二妙丸、狗舌草、漏芦、土茯苓、菝葜等祛未尽之湿热邪气,久病络瘀,故还佐入鬼箭羽、凌霄花等化瘀通络。整个治疗过程标本主次分明,病情虽繁杂顽固,仍获佳效。
  病案二&
  袁某,女,72岁。日初诊。
  既往查肾功能发现尿素氮、肌酐偏高,未做特殊处理。2000年3月开始厌食,浑身无力,查肾功能:尿素氮15mmol/L,肌酐160umol/L,长期服用肾衰宁。今因病情加重来诊。症见食少纳差,脘痞呕恶,浑身无力,大便少行,尿少,舌苔淡黄腻、质暗,脉细滑。拟从脾肾两虚,湿浊中阻,胃气上逆治疗。
  处方:藿香10克,苏叶10克,黄连4克,吴茱萸3克,法半夏10克,淡苁蓉10克,仙灵脾10克,潞党参10克,泽兰12克,泽泻12克,鬼箭羽15克,生大黄(后下)9克,车前子(包煎)10克&。
  二诊:日。
  家属代诉:药后病情稳定好转,以后每次发作便服原方,病情稳定后继续服用肾衰宁。2004年4月因病情又见加重,曾住院查肾功能:尿素氮19.5mmol/L,肌酐300umol/L;彩超:双肾缩小,左肾7.3cm&3.8cm,右肾7.5cm&3.4cm。诊断:1.冠心病;2.高血压3级;3.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目前患者怕冷明显,足背冷甚如浇冷水,现血压基本正常,仍拟温通泄浊,和胃降逆。
  处方:藿香10克,苏叶10克,炮姜2.5克,黄连3克,吴茱萸3克,法半夏10克,党参10克,生黄芪15克,淡苁蓉10克,仙灵脾10克,鬼箭羽15克,怀牛膝10克,生大黄(后下)6克,车前子(包煎)10克。
  按&&本案因虚致实、本虚标实之证,因病久积渐加重,标实成为病变之主要茅盾,故以治标为急,兼以固本,病变主脏虽然在肾,但已损及脾胃,且以呕恶厌食等为其特点,此乃水湿内停,湿浊酿热,水毒潴留,久病络瘀,湿热、浊瘀、水毒交互为患,侮脾犯胃,而致脾运胃降失常,由下犯中。六腑以通为用,今胃气不降则腑气不行,湿浊愈益瘀阻,故治疗虽重祛邪而意在安正,虽扶正亦不可壅邪。药用藿香、苏叶、黄连、吴茱萸、法半夏苦辛通降,清中化湿,和胃降逆;生大黄通腑泄浊,合苁蓉以补虚泻实、配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泽兰、鬼箭羽化瘀通络,并伍党参、仙灵脾补脾温肾,通中有补,药后症减,病情稳定,以后虽每见反复,但服药即平,迄今四载有余,看似对症治标,实则起到延缓病势发展的良好效果。而辨证求机用药,则涉及风、湿、寒、热、浊、瘀、虚多个方面。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白毛藤又名白英、蜀羊泉、排风藤、土防风。赵学敏云:&茎叶皆有白毛。&故而得名。为茄科植物白英的藤茎。生于山坡、阴湿、竹林、灌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山西等地。于5~6月或9~11月间割取全草,洗净晒干。药材其茎呈类圆柱形,外表黄绿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的毛茸,质硬而脆,断面淡绿色,叶皱缩卷曲,密被毛茸,有的带有淡黄至暗红色的果实。以干燥、肥嫩、叶绿、无子、无杂草者为佳。
  现代研究表明白毛藤茎含甾体生物碱,有番茄烯胺、澳洲茄胺和蜀羊泉碱等。药理研究证实&-苦茄碱有抗小白鼠梭形细胞肉窟、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及肉瘤-180的作用,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甾体皂苷有抗真菌、制欲的作用。
  白毛藤最早载于《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历代本草亦有论述。《本草经集注》云:&叶作羹饮,甚疗劳。&《本草拾遗》云:&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百草镜》云:&除骨节风湿痛。&《本草纲目拾遗》云:&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其性味甘、苦,寒。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石症,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痛,妇女湿热带下,小儿高热惊搐,痈肿瘰疬,丹毒疔疮,湿疹瘙痒,带状疱疹等。凡体虚无湿热者忌用。用法:内服煎汤,15~24克,鲜者30~60克,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临床报道:用全草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12岁以上4毫升,每日2~3次,儿童酌减。临床观察对退黄、改善症状和降低转氨酶均有较好疗效,但对降低麝浊、锌浊及脑絮效果较差。
  治病验方:治湿热黄疸:白毛藤、茵陈蒿、垂盆草、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治早期肝硬化:鲜白毛藤、半枝莲、积雪草各30克,柴胡、鳖甲各12克,水煎服;治风湿关节痛:白毛藤、忍冬藤、g莶草各30克,五加皮15克,浸泡于白酒500毫升中10日,每次15毫升,日服2次;治疥疮肿毒:白毛藤、地丁草、蒲公英各30克,均用鲜品,水煎服,或用单味炖服。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开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论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晋代王叔和亦在《脉经》提出:&溏泻,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后世医家特别是金元时期尤为重视淡渗利小便的治法,如朱丹溪《平治荟萃》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泻之药,多用淡渗之剂利之。&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更是明确提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并说:&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些便是至今临床上遵循的&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依据。
  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执教40余年,精究方术,博览众长,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诊于旁学习,受益匪浅,今择录成老运用此法治疗腹泻验案两则,以飧同道。
  肠道湿热
  贺某,男,21岁,日初诊。自述腹泻腹痛三天,痛则欲解大便,解后疼痛不能缓解,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舌淡苔白厚,脉滑。此为肠道湿热内蕴,治宜清利湿热、缓肝止泻。
  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炒白术12克,广木香6克,槟榔片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30克,&焦三仙各15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
  患者告知7剂服后,病症痊愈。
  按&&《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例中医辨证属湿热壅遏于阳明大肠,兼肝强脾弱。湿热壅遏于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职,腑气不通,故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厚白、脉滑乃湿盛之象。又因脾气虚弱,肝强太过,脾受肝制,运化不及,升降失常,故出现腹痛腹泻,痛则欲泻。正如吴鹤皋所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本证症状虽不完全符合伤寒条文,但病机却一致,故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主方以清热止利,佐以痛泻要方补脾缓肝,缓痛止泻,再加木香、槟榔片行气止痛,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水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焦三仙健脾和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融经方时方于一体,补泻兼施,驱邪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敛邪,故药到病除。
  脾胃虚弱
  傅某,女,78岁,日初诊。
  自述腹泻半年,一日行三至四次,或便溏,或水样便,伴矢气多,腹中肠鸣,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滑。此为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之象,故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处方:党参15克,山药30克,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炒苡米15克,炒扁豆10克,广木香6克,防风10克,葛根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3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苍术6克,焦三仙各15克。7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次数已减少,但大便仍偏稀,腹中肠鸣,大便排出欠畅,舌脉同前。守上方加砂仁6克。7剂,水煎服。
  三诊:大便已正常,患者因还有其他疾病,故仍坚持治疗。
  按&&本例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脾气虚弱,清气不升,运化无权,水谷水湿不化,故大便溏泻,甚至成水样便。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气机不利,故矢气多,腹中肠鸣。患者年龄较大,脾胃本虚,故日久不愈。舌脉亦为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之象。故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处方以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平胃散燥湿健脾,加木香行气,防风祛风胜湿,葛根升阳止泻。其中,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水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焦三仙健脾和胃。诸药配伍,紧守病机,药证相合,故症状消失。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1.金银花50克(焙干研末),白糖50克,混匀,分3次米汤水冲服。
  2.鲜马齿苋100克,捣烂取汁20毫升,加蜂蜜20毫升,隔水煮沸,分3次开水兑服。
  3.仙鹤草3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4.鲜凤尾草10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或捣烂取汁,分温3服。
  5.苦甘草3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6.胡黄连10克,烘干研末,每次2克,每天3次,开水冲服。
  7.地锦草30克,铁苋菜30克,凤尾草3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8.马鞭草60克,土牛膝15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9.白头翁10克,秦皮10克,黄柏12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10.苦参15克,水煎分2次服。或另取苦参10克,焙干研末,以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上,每日1次。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毛囊炎为毛囊部分发生的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或因体质虚弱,腠理不固,外感热毒所致。本病好发于面部、四肢、颈部、也见于臀部或其他部位,多见于成人。皮损初起为粟粒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顶端化脓形成小脓疱,周围有红晕,大多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自觉痒痛。笔者临证将毛囊炎分两型论治,同时外洗患处,均获得良好疗效。
  湿热型&&&临床表现为散在红色丘疹及小脓疱,疼痛刺痒,伴口苦咽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药用:薏仁、银花、连翘、白鲜皮各15克,茯苓、大青叶、防己、防风各10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饮服。
  气阴两虚型&&面色萎黄,体质虚弱,食少纳差,皮疹此起彼伏,迁延难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药用:黄芪20克,天冬、麦冬、生地各15克,党参、银花、野菊花、板蓝根、连翘各10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饮服。
  外用:苍耳子60克,明矾30克,生大黄15克,冰片3克,煎水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反复冲洗15分钟。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忌食辛辣刺激之食品,限制饮酒。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化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黄水疮&。其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之邪,侵入肺卫,郁于皮肤,肺中有热,脾胃有湿所致。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也见于成人。常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初期为红斑、丘疹或水疱,很快变成脓疱。疱壁薄而松弛,易破溃流出黄水。自觉瘙痒,皮损面积大者,可伴有畏寒发热。治疗不及时,可迁延日久。链球菌感染者可继发急性肾炎。笔者几年来共收治脓疱疮患者150多例,分为三种证型予以论证,另辅以外用药搽之,均获良效。
  暑热型&&&多在夏末发病,水疱色白,随即混浊成脓,疱壁易破糜烂,自觉瘙痒。苔薄白,脉滑数。处方:金银花12克,炒黄芩、茯苓、佩兰、青蒿、泽泻各10克,六一散6克,甘草4克。高热烦渴者,加石膏10克,黄连3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后下)6克;胸闷纳呆,加藿香8克,陈皮6克。
  热毒熏蒸型&&&皮损泛发全身,以脓疱糜烂为主,伴发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处方: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赤芍各15克,焦山栀、炒扁豆、当归、连翘各10克,升麻、桔梗各6克。
  湿热互结型&&&皮损为大疱、脓疱,四周有红晕,疱壁薄易破,黄水淋漓,浸淫成片,痒痛难忍,伴发热,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处方:龙胆草、栀子各12克,黄芩、生地、泽泻、木通、当归各10克,柴胡、佩兰各6克,甘草3克。
  以上三则处方均为内服,每日1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3次服用。
  青黛、黄柏各60克,滑石粉、生石膏各120克,共研末,用麻油调搽,每日2~3次。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53 页,当前第 5 页
&&&&5&&&&&&&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血凝滞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