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但是科学,还是生活

尽可能有理有据。
请不要借西方医学家的之口诬蔑相关信息
请不要借西方医学家的之口诬蔑中医
一位名叫周东浩的先生,近来连篇发文,势头很盛。但他动辄以西方人的立场和观点评判中医的是非成败,本人不敢苟同。泰山和东海,各擅胜场;春兰和秋菊,别具芬芳。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互相否定。西医有西医的特点;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蓝眼睛黄头发是一种风景;黑头发黄皮肤也别具神韵。各方应该相互学习和交流,不要相互攻讦和诋毁。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才成世界,千人一面,一成不变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周先生说,中西医学的另一不同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明眼人一望可知,所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西医的学说,中医理论中并无此内容和说法。中西医在这方面根本没有可比性,无法以此来评判谁优谁劣。譬如讲龟兔赛跑,是因为龟和兔子都具有行走能力,速度却大不同。而如比较兔毛和龟甲的优劣,则失去可比性。龟甲是乌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兔子则毫无意义;但您不能说因为兔子不需要,就认为龟甲无用或低劣。反之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乌龟不需要兔毛,就否定兔毛对兔子的重要性。同样的道...
请不要借西方医学家的之口诬蔑相关信息
请不要借西方医学家的之口诬蔑中医
一位名叫周东浩的先生,近来连篇发文,势头很盛。但他动辄以西方人的立场和观点评判中医的是非成败,本人不敢苟同。泰山和东海,各擅胜场;春兰和秋菊,别具芬芳。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互相否定。西医有西医的特点;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蓝眼睛黄头发是一种风景;黑头发黄皮肤也别具神韵。各方应该相互学习和交流,不要相互攻讦和诋毁。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才成世界,千人一面,一成不变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周先生说,中西医学的另一不同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明眼人一望可知,所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西医的学说,中医理论中并无此内容和说法。中西医在这方面根本没有可比性,无法以此来评判谁优谁劣。譬如讲龟兔赛跑,是因为龟和兔子都具有行走能力,速度却大不同。而如比较兔毛和龟甲的优劣,则失去可比性。龟甲是乌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兔子则毫无意义;但您不能说因为兔子不需要,就认为龟甲无用或低劣。反之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乌龟不需要兔毛,就否定兔毛对兔子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中医不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就认为中医没有西医先进或其他什么的如何如何。
至于大讲什么“西医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建立在神经调节基础上的,而中医则更重视体液调节。这是中西医学的又一重要不同 。”更是信口雌黄!什么时候中医理论中有过体液调节学说?中医理论中从来没有过诸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之类的概念和名词,怎么就突然冒出了体液调节?至于所引用的西方医学家所说的一段话:西医是“唯头脑的医学”,中医则是“无头脑的医学”。这段话看似是一般的调侃之词,实际上是对中医的诬蔑之态跃然纸上。中医学中对头和脑论述深刻详备,只是那位西方老外毫不知晓罢了。他在那里胡说什么,是他的自由,也不足为怪。而作为中国人甚至中医对此懵懂无知。还不遗余力地对西方老外吹捧直至,实在可笑,可悲,可叹!
其他答案(共23个回答)
要科学地与西医比较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为什么要与西医比较?怎么样去比较?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在中医评价时,人们已经习惯去与西医比较,而且在比较中已经出现许多不恰当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失去比较的意义,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到中西医的和睦与合作,进而影响中医的发展。
  为什么要与西医比较
  中医为什么要与西医比较,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是为了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扬优势,改进不足,或扬长避短。然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一些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出发点明显存在问题,那就是比较的目不是如上所述,而是要比出中医的优势,比出中医比西医多么强,而对中医的不足却闭口不谈,或轻描淡写。其结果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或者说中医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这样比较,肯定是对中医发展不利的。
  发扬优势,是中医继承、发展的主要思路,也是与西医比较的目的之一。但是,中医的许多优势又都带有一些不足,如果我们不能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那就...
相关信息要科学地与西医比较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为什么要与西医比较?怎么样去比较?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在中医评价时,人们已经习惯去与西医比较,而且在比较中已经出现许多不恰当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失去比较的意义,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到中西医的和睦与合作,进而影响中医的发展。
  为什么要与西医比较
  中医为什么要与西医比较,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是为了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扬优势,改进不足,或扬长避短。然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一些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出发点明显存在问题,那就是比较的目不是如上所述,而是要比出中医的优势,比出中医比西医多么强,而对中医的不足却闭口不谈,或轻描淡写。其结果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或者说中医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这样比较,肯定是对中医发展不利的。
  发扬优势,是中医继承、发展的主要思路,也是与西医比较的目的之一。但是,中医的许多优势又都带有一些不足,如果我们不能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那就不能使优势得到真正的发扬光大。譬如说,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因为它可以使西医许多无从下手的疾病而得到解决。同样也是因为它过于灵活,使许多有效的治法得不到重复,影响了它的普及和传播,这是它的不足。又如,中医的复方很具科学性,君臣佐使,很有章法,但是它的煎煮和服用则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影响了社会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有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与西医遵循的还原论思维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但因为现代系统论思维是以还原论思维为基础,是在对还原论思维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合理的因素,用全新的内容弥补了还原论思维的缺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中医的系统论思维没有经过还原论思维的发展阶段,缺乏对人的还原研究的必要基础,没有得到还原研究的支持,所以在细节认识上还达不到现代系统科学严格和精确的程度,如此等等,中医这些优势中都隐藏着它的不足。如果想使优势得到真正的发扬,就必须把优势附带着的这些不足比较出来,并给予弥补。不然,这些不足就会成为牵制优势发展的障碍。
  有人认为,现在中医的发展需要扬长避短,所以重在发现中医的优势,发展中医的优势。这种认识似乎是在说,在中医与西医比较时,主要去发现中医的优势,可以不谈不足。这是对“扬长避短”不准确的认识。何谓中医之“长”,就是与西医比较而知;何谓中医之“短”,同样也是与西医比较而知。不在比较中发现中医之“短”,何以做到“避短”?
  就中医的优势而言,应该都是由中医特色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中医特色是中医优势产生的泉源。在与西医的比较中,中医有一些特色已经成为优势,而有一些特色尚未成为优势,甚至可能还处于薄弱状态,但它可能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对此,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已成的优势,而不去关心当下一些特色的“不足”,甚至避开这些“短处”,于中医的持续发展同样是不利的。所以说,中医与西医的比较,需要比出中医的优势,更需要比出中医的不足,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是中医发展所需要的。
  怎么样与西医比较
  比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逻辑方法之一,比较的目的在于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对象之间的优势与不足就包括在这些差异点中。所以,这种比较一定是冷静的、客观的、全面的,不然就达不到比较的目的。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也应当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并放在“发展中医”这个大前提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排除任何因素的干扰,通过比较而准确地把握中医的优势与不足。
  时下较为普遍的一种中西医比较就是情绪化比较,例如一谈到中医的不足或中医现代化问题,有人就会很敏感,感到不舒服、不服气。于是为了表明中医的“完美”和“先进性”,总免不了要拿中医的优势与西医比较一番。这种对待问题的情绪化态度,绝不可能使中西医比较起到积极的效果,也不可能是客观的、科学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比较就是片面性比较。例如对“非典”的救治,中医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整个“非典”救治过程中,中医的作用只是一个重要方面,绝不是全部。因为从一开始的诊断,到隔离预防,以及对危重病人的救护处理,西医同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医的介入,确实对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总体疗效而言至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功劳。如果因此就说西医不如中医,这样比较就过于片面而不够客观了。
  恩格斯说过:“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不仅在哲学认识领域中是如此,就是在其他的认识领域中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中也是如此。”事物的发展、创新,是以已有的优势为基础的,希望通过中西医比较的研究,找出中医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有时也可能会成为发展创新的突破口。
我推荐一篇文章:
《中医是怎样被淘汰的?》
作者: 韩德强 | 日04时14分 |
去年11月下旬我在桂林讲课时,连续接到两个电话,都是告诉我,杨德明老师得了肺癌,而且是晚期,能不能想想办法。我的第一反映是找一位好中医。回到北京后,杨老师仍在北大医院接受化疗。一个多月的化疗下来,钱花了6万多,人瘦得皮包骨头。据医生说,化疗延缓了病情的发展,不过最多还有三、五个月时间。好在杨老师头脑还很清醒,我强烈建议杨老师接受中医治疗,杨老师欣然同意。但是,北大医院拒绝接受中医进场治疗,杨老师一时有些犹豫。后来,科技部中医战略课题组的朋友推荐了王文奎医师,终于决定转出北大医院,单独接受中医治疗。一个多月后,我在家接到杨老师的一个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最新一次胸腔积水化验结果发现,积水中的癌细胞已经消失了,而原来在北大医院化验时,积水中癌细胞密度很高。现在,饭吃得下了,睡觉也有改善,精神状态好多了。这个好消息在朋友们中间立刻传开了,一位朋友说,看来,接受中医治疗是一个战略转折点。
  我为什么对中医情有独钟呢?起因是5年前我母亲得胃癌去世。她的胃癌发现得很晚,多次做胃镜以为只是一般性的胃炎,最后一次从绍兴到北京来做胃镜,才发现癌细胞。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位大夫认为可以动手术切除,但一打开发现已经广泛扩散,只好合上等死。这期间,我目睹了母亲的痛苦万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西医一定要找到癌细胞才能确诊病情?在没有胃镜的时代,西医怎么诊断癌症?不能诊断,又怎么治疗?西方古代和近代的人得了病怎么办?
  这样,我逐渐发现,20世纪西方医学界的进步首先是在诊断手段上。然而,严格地说,这种诊断手段的进步是光、机、电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医学的进步。例如,小肠镜是一粒类似感冒胶囊的东西,实际上是一架自带光源的微型摄像机,能够把小肠内部的情况拍摄下来,并通过无线电波传递到身体外的接收器上,再将接收到的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这是医学的进步吗?还是光、机、电技术的进步?大医院最先进的诊断设备,如CT、彩色B超、核磁共振等等,全都是光、机、电技术的进步。当然,光机电技术不仅应用于诊断,还应用于治疗。我有一位搞计算机的朋友,发明了一种电化学治癌仪。当时我很惊讶,一个根本不懂医学的人,怎么可能发明治疗癌症的仪器呢?现在明白了,治疗癌症的人并不需要懂得癌症的发病原因,亦即不需要懂得医学,只要能找到某种杀死癌细胞的技术手段就可以了。发明X光、CT、肠镜、胃镜的人,我相信都不懂得人体的复杂性,都只把人体看成一架由无数零部件构成的机器。用X光照射人体,就像海关用超声波探测集装箱里的走私货物一样。
  西医第二大给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是外科手术。20世纪的外科对于人体的骨胳、肌肉、神经、血管和各种器官的细微结构研究得更清楚了,然而,在人体观念上,仍然是19世纪尸体解剖学的观念,即把人体看成是一架静止的、结构复杂的机器,对于人体内部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则完全缺乏了解。例如,有的人由于长期心情忧郁而导致胃溃疡甚至胃癌,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刻打开人体,外科技术能够发现这种联系吗?外科医生只能看到人体某一时刻的状态,严格地说,甚至某时刻都看不到。由于人体被打开,人体内部的各种状态就发生了重要变化。打个比方说,人体是一条奇妙的不停运动的河流,外科医生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这条河流。非要踏进去,则河流必将发生改变。所以,外科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只能解决骨折等瞬间性、局部性的疾病。有人可能以为,对于那些长期积累形成的器质性病变,外科也是挺有效的呀,比如心脏搭桥,比如肾脏移植。但是,如果能够了解器质性病变的发生、发展机理,中断甚至逆转这一进程,为什么要开刀呢?要知道,开刀并不能消除导致器质性病变的原因。这部分胃切除了,可能下一部分的胃又出问题了。这个肾换了,另一个肾又坏了。外科技术如此滥用,这究竟是病人的福音,还是病人的祸根?正如杨老师的肺癌,如果有药物可以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为什么要开刀,为什么要化疗、放疗?究竟是只能靠开刀算医学,还是能够诊断病因、病机,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中医算医学?
  呜呼!不如归去学中医。
  1 摘引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网址:
  2 摘引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网址:
  3 有关论述,可参见我的:《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天涯》杂志2005年1月号。亦可在我的主页上找到: .
我现在跟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难经经释》、《徐大椿医学文集》的第四代传人徐修信教授学习。我喜欢中医的为人和德“弘国医文化,探国药精髓,汇宫民妙方,集绝技芳菲”。
国医国药要为世界人民服务。在国外西医很发达,为什么偏偏是中医受欢迎,外国却相信咱祖国的中医文化呢?
什么道理:
①西药里60%是化学成份,没有营养人体吸收不了(维生素除外);
②国医国药用药安全讲究阴阳平衡、营养平衡、电荷平衡、免疫力平衡……;③国医国药选择《本草》植物能做到“药食同源”且安全,老少皆宜,且不用
注明副作用,因为明摆着无毒的植物本草嘛!;
④中药房里是不允许有有毒的草药,配药必须严格遵守“十八反”、“十九
畏”的规定;
⑤国医国药的药物配伍禁忌的理论原则是完善的,用药禁忌“忌口”是再清楚
西药不如中药明确,化学的东西不能被细胞吸收,留存于体内就是副作用,除伤肝、伤肾外,连续服用的成瘾性、依赖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中国医能治心脑血管病不用扩血管药;治高血压病不用降压药;治糖尿病不用降糖药;《难经经释》就是解决疑难杂症的中医专著,我们没有否认西医的意思,只声明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医国药能解决。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现在的努力是为国医国药走向世界而奋斗!
徐氏家族医德教育,是中医的代表:医德教育为历代徐氏家族行医重视,行医必须具有的道德修养,教育后人,医德规范为:
(一)不图名利;(二)急病人所急;(三)贫富一视同仁;(四)珍重人的生命;(五)谦虚谨慎,互相学习。
祖国的中医药,是几亿人经过五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著名的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对于“用药如用兵”有着很精彩的阐释。背着药箱的国医同时背着被医者的生命,因此,他俨然是战场上的大将军,当然能自豪地说上一句:“用药如用兵”。
说来真是形象得很,身体染了病灶,如同被敌人觊觎已久的领土暂时被敌人占据,用兵用得好,可以恢复领土主权,用兵用不好,不仅收不回领土,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领土尽失。对生命体而言,自然是该寿终正寝了。
徐教授1970年学习西医,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取得中西医双资格证书。通过多年临床与科研的反复实践和探索,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类风湿、肿瘤等疑难顽症的研究治疗上造诣颇深,曾使上千例患者得以康复,几十年来,硕果累累,誉满中华。
有疑难杂病可以问我,胜过怀疑祖国国医国药的出路!
科普作家:不相信中药有疗效 科学性被怀疑
北京科技报: 杨猛
中医药有没有科学性之一 疗效
  近日,本报刊发了科普作家方舟子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药》。在文章中,方舟子对传统中医中药的疗效直接提出了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重型炸弹”在读者和一批关注中医中药的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我们究竟应该以怎么样的态度审视传统的中医中药?中医中药应该如何辨证的发扬继承?方舟子的观点是“哗众取宠”还是过于偏激?他的观点有没有让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就相关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专访方舟子:
  “我们切不可因为某种东西流传了千百年,就认为它必定有效。”“我认为某些中药可能有疗效,但是这必须经过现代医学方法的检测才能确定。”
  记者:如何看待中药千百年来的流传?难道这么多年的传统没有一点疗效?
  方舟子:我们切不可因为某种东西流传了千百年,就认为它必定有效。风水、算命、巫术同样流传了千百年。不过我们对传统医术不妨宽容一些。我并不全盘否定所有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的可能有效,但是更多的则是以讹传讹。在长期摸索中人们有时会真的发现有效的药物,但是是否真正有效、有效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毒副作用,都必须经过现代医学方法的检测才能确定。
  记者:你认为所有的中药都没有疗效,还是只是认为部分中药没有疗效?
  方舟子:如上所述,我认为某些中药可能有疗效,但是这必须经过现代医学方法的检测才能确定,在这么做之前,我本人不相信任何中药的疗效,不会为了治病或健身而去服用任何中药。
  “患者吃了某种中药片剂后感到有用,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中药的确含有有效成分,但是更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或者是添加的西药成分在起作用。”
  记者: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吃了银翘这些中药片剂,感到的确起到了作用,这个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
  方舟子:患者吃了某种中药片剂后感到有用,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中药的确含有有效成分,但是更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或者是添加的西药成分在起作用。
  就拿银翘片来说,目前市场上的银翘片大多添加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解热镇痛的西药,你感冒后吃银翘片,觉得症状缓解,实际上是这些西药在起作用。对银翘片中添加的西药成分,有的厂商会在成分中标明(例如通化金马药业集团出产的维C银翘片),更多的则没有标明,例如广州众胜药厂出产的维C银翘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测出含有未标明的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顺便说一下,北京同仁堂出产的银翘解毒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查出砷的含量偏高,长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属中毒的危险。
记者:心理暗示作用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怎么能证明有些人吃中药不管用而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方舟子:医学界公认,对许多疾病来说,给患者吃不含有药性成分的“安慰剂”(一般用淀粉制作),但是让他误以为是药物,那么,相当一部分患者也会因此痊愈,这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前些年很流行的发功治病、特异功能治病,其实也是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要证明某种药物是否有效还是心理暗示的结果,需要做一个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将同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物,一组服安慰剂,最后统计治愈(或好转)的比例,如果药物组的治愈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我们才能确定该药物有疗效。
  “中医的某些疗法,例如针灸,有其价值,但是没有那么神,可以作为某种辅助治疗方法。例如可以镇痛。这方面国外生物医学界有不少的研究。”
  记者:中医中药被称为国粹,现在其他国家也有涉及。据你了解,国外比如美国对中医药的疗效问题持什么态度?
  方舟子:中医药在其他国家主要也是在华人中间流行。国内那些中医药如何扬威海外的报道,都是自吹自擂。美国医学界对中医药的疗效持否定、怀疑态度。中医药和其他不被医学界承认的民间医术,作为民间“另类医学”的一部分而存在。
  有一些研究人员试图从中草药中发现新药,但是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迄今没有批准任何中药上市。在美国销售的中药都是作为膳食补充剂出售的,如果宣称对什么病有疗效,属于虚假宣传,会受到处罚。
  记者:你在文章中也写道:“但是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不等于全盘否定中药。中医的某些疗法就像其他民族的传统疗法一样,可能有其价值,值得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挖掘、研究。”我想请教,如何客观地评价中医中药的疗效?
  方舟子:中医的某些疗法,例如针灸,有其价值,但是没有那么神,可以作为某种辅助治疗方法。例如可以镇痛。这方面国外生物医学界有不少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发明了模拟针灸的“安慰针”,能够对针灸进行盲法测试,所以可以确定它对某些疾病有一些治疗效果,而不是完全依赖心理暗示。对针灸作用机理也有一定的了解,例如针灸能镇痛,是因为刺激某些穴位能促使神经系统分泌有镇痛效果的神经递质。这和什么“经络”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国外对针灸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不符合“经络”的预测。
至于中药,我不知道有哪一个处方已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上千人参与、有安慰剂对照的双盲测试),只听说有个别的处方在做二期临床试验,所以对其疗效都只能存疑。如果以“个体化治疗”为借口自欺欺人,拒绝临床试验,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由于中药的疗效、毒副作用不明,那么对待它就要像对待新药开发一样,进行药理、毒理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一到三期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这些阶段,遵循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安慰剂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盲法试验原则,确定其疗效和毒副作用,才有可能获得承认。”
  记者: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就是“经验医学”,而现代医学比如西医,一个显著的特点却是“量化”,比如药片的成分精确到很小的剂量,还有毒副作用也有标示,你认为中医药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做什么?
  方舟子:由于中药的疗效、毒副作用不明,那么对待它就要像对待新药开发一样,进行药理、毒理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一到三期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这些阶段,遵循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安慰剂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盲法试验原则,确定其疗效和毒副作用,才有可能获得承认。
  真正要做到量化,则必须把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例如从麻黄提取的麻黄碱、从青蒿提取的青蒿素,是极少数已被公认的成功例子。抗疟疾良药青蒿素一直被当成开发中药的范例,其实它的研发只和中药沾了点边。它是从晋葛洪《肘后方》有关绞取青蒿汁可治疗疟疾的记载获得的研究思路,但是中医用于治疗疟疾的传统方剂青蒿鳖甲煎却对疟疾无效,因为煎煮破坏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失去了药效。几十年的研究才得到这么一种药物,说明从中草药发现新药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不大。
  有一段时间世界各大药厂很热衷于从草药中开发新药,但是也由于效率太低、获益不大,目前已渐渐冷却。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药物设计和筛选是新药开发的趋势。
  顺便说一下,我不同意把现代医学称为西医。西医应该用于指现代医学诞生之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医术。现代医学虽然是从西医发展来的,但是作为现代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包括了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人的贡献。既然我们不再把科学成为西学,就不应该把现代医学称为西医。
  方舟子,科普作家
中医理论有没有科学精神
北京科技报: 童光来 董毅然
中医药有没有科学性之二 理论
  有些人认为中医是一种黑箱理论,问题在于,不是阴阳理论说不清,而是其作用的具体过程说不清。
  中医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记者所接触的所有中医学研究者当中,他们对中医学的评价几乎无一逃脱“博大精深”四个字。
  “有关中医知识的来源,经验所得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却是用先验的理论模式来构造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所副所长廖育群研究员说。
  专家能举出足够多的例子,分析中医“神”到让众多人“痴迷并膜拜之”的理由。
  据了解,人如果尿不出来,古人会类比到自然界中车轴运转的不灵活,根据“以滑养窍”的理论,寻找东西来治疗。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记载,小便不通用米汤治疗,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不过后来发现米汤治疗无效,再后来发现将滑石磨成粉后服用,效果很好。
  先验的神妙之处居然得到现代医学证实。西医后来发现,摄入滑石粉,符合化学上溶质分子渗透利尿原理,滑石粉提高了肾循环时的渗透压。
  “如果我们仅仅是实践,我们绝对不会想到说试试滑石粉,而中医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阶段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药物来实践,没有效的就被淘汰了,有效的就被留下了,不能简单地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就是从实践中来的,这种类比就是它的理论之一。”廖育群研究员说。
  “中医理论化”是个迟到者
  今人始终在探讨中医的理论状态。“我们要了解传统中医,才能把握它嬗变的秘密。”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史大卓告诉记者,“但传统中医并不是指古代中医。”
  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包含了哪些内容?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启福教授试着做简洁的概述:中医学的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当作方法论,把“证候”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博古通今的传统医学,它的系统的理论化过程却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姗姗起步的。据廖育群研究员介绍,中医理论系统化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才正式开始,那时刚成立了中医学院,将其纳入学院教育,中央委托南京中医学院编制第一版教材,才对中医理论进行了一次系统化的整理。
据说,古时以师徒传授为主要模式,对理论不太看重。“作为一个具体行医的医生你可以不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依然可以行医治病。”廖育群说。
  传统中医是应当姓“中”,还是姓“西”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黄启福教授说。相对很多人而言,这似乎与现代医学(西医)显得“格格不入”,因为现代西医学常常是将治疗疾病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局部病理改变上。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史大卓教授是一位多年奋战在中西医结合一线的专家。通过比较研究,史教授认为: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传统人文、哲学和医疗实践结合的产物,处处体现了矛盾、辨证、整体的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中医的整体观具体体现在事物的相互矛盾、联系上,显然,这样的认识方法符合辨证主义的观点。
  看不见的“脏腑经络”
  那么,怎样去理解中医学理论呢?如果要把几千年的理论总结吃透,并非易事,在此不妨以管窥豹,着重探讨其中的核心内容。
  黄启福教授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便是“脏腑经络”。
  脏腑,初次接触这类概念的人,无不将其视作解剖学意义上的称谓。它是否是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是你没有认真研究中医理论,你就没法搞清楚中医所指称的对象。”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生理研究的范少光教授对记者说。
  “中医学里的脏腑,虽然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例如,中医所说的肾,不是指解剖学里所说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肾。”
  有些人认为中医是一种黑箱理论
  有些人认为中医是一种黑箱理论,问题在于,不是阴阳理论说不清,而是其作用的具体过程说不清。
  譬如说,先用红外线拍一张人体照片,体温高的地方呈红色,体温低的地方呈蓝色。在人的颌骨上扎一根针,再用红外线拍片观察会发现,人脸部的温度升高了,血液循环得到了改善,这用现代医学解释不了。而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经络学说”的体现。
  廖育群教授指出,阴阳五行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式,它给你一个思维工具,告诉你内脏功能之间是有联系的。“中医会在那个适合用的地方,用那个理论支持其的说法,而对其中不存在或者不支持你的地方,就略而不谈了。”
针对外界的质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田金洲说,中医中可能有很多学说属于科学假说,它只是有待进一步证明而已,不能说它不科学,绝大部分都是科学理论,少部分是科学假说。中医和世界其他传统医学唯一一点区别在于它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是纯粹的经验主义。
  中医理论对太多现象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
  按照中医研究者的说法,中医的许多治疗方法的确能治好很多疾病。但是中医不能解释这些病不是自愈,而是通过中医治好的,除此之外,有太多的现象需要它解释“为什么”。
  譬如以中药性质性味理论为例。中药从性质性味理论上来讲,有道是,“寒热温良平”,“辛甘酸苦咸”。
  廖育群教授说,其中要数“辛甘酸苦咸”的问题最大。
  据了解,芍药甘草汤可以缓急止痛,现代药理学已经搞清楚它的治疗机制,但你不能解释当时的中医怎样获得这个经验。
  “按照中医的理论芍药是酸,甘草是甘,酸甘化阴,可是同样酸甘,换成糖醋排骨就不行,这就是其最值得怀疑的地方,药理是值得怀疑的,但是药能治病,这样的现象很多很多,你可以说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是后人为什么就没能创造,你解释不了。”
  与此同时,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来源。例如,“经络学说和药物性味学说都不知道怎么来的,这种所谓经验来源完全不知道,诞生年代越久远就越说不清楚。”廖育群说。
  存在缺陷是不争的事实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史大卓并不避谈传统中医的软肋和缺陷。
  “我们得承认的现状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医体系,目前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用现代医学的观点阐释。例如,传统中医主要依靠“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而后归纳出中医的“证”,根据证的不同去遣方用药治疗。和现代西医学相比,这些整体宏观推测演译诊察疾病的方法在病理诊断、微观诊断方面显得模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种宏观认识疾病的方法和现代西医学的病理微观定性定量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却可相互补充。医学的目的是防病治病,无论中医、西医,只要有利于防病治病,拿来主义还是需要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中医认识疾病的整体归纳方法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某些方面甚至带有唯心的嫌疑。但这不应该成为中医的现代研究发展、临床应用的障碍。面对传统中医学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的文化和经验积淀,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曲径通幽、古藏见宝,加以发展提高,古为今用。
史教授反对对待中医“完全排斥”的观点,他认为传统中医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目前无法完全用现代科学阐释清楚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疾病方法的作用机理,要审慎评价,不可武断的定义为唯心的,不科学的。科学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时不能解释清楚的事物,并不意味着是非科学的。
  ■专家简介
  史大卓,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医疗法是否科学
北京科技报: 罗中云
中医药有没有科学性之四 方法
  “扎一针,病痛就减轻了;看一眼面色,就知道内脏出了什么毛病……”凡此种种,让我们对中医既感觉好奇,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说它有效,它为何有效,它的治疗方法是如何达到功效的?
  中医有传统的所谓望、闻、问、切的四种基本的诊断病情的方法,还有如针灸等治疗方法,我们如何来理解呢?这种方法还能有发展吗,在西医的眼里,它们具有科学性吗?
  望闻问切,重整体不重细节。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东坡博士对中医的一些传统诊断方法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他认为,这些方法能到现在还有应用,至少说明它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所谓望,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通常望又包括对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和对舌苔的观察,从这些部位的各种变化来察知体内病情。单纯从观察外部特征的望来看,最主要的就是看人的神、色、形、态。神就是指人的精神状况,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后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形,指人的外部的形体,包括高矮胖瘦,胖人多痰,通常容易出现血脂高,易患动脉硬化、冠心病等。而瘦人多火,阴虚火旺,脾气急躁。态,主要指行动的姿势,如果人走起来精神抖擞,则说明很健康;而弯腰曲背,多半是肺部有毛病;总是一副腰酸腿软的样子,则可能是肾虚。
  所谓闻,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方面,如果人说话声音洪亮,铿锵有力,那么说明这个人精气十足,精力充沛。相反,如果病人语声低弱,有气无力,甚至不想说话,多为虚证,多半是气虚等一系列的病。还有就是闻气味,包括分泌物气味、口气、体气等。比如说闻到人身上有烂苹果味,是糖尿病酮酸中毒;有尿骚味,说明有尿毒症之类的,肾脏功能有问题;如果小便尿骚味特别重,那说明有火,火重,是热证。
  所谓切,实际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他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脉搏的波动可以反映人的一些内在的生命信息,因此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观察到人体内部一些病情。脉分很多种,各自反映的生命信息也不同。通过诊脉,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就能从脉搏反映来判断患病的性质和部位,比如说一个人情绪不好,烦躁,即所谓肝气郁结,它能通过一种叫弦脉的脉象反映出来,这种脉象琴弦,很硬,很直,绷得很紧,医生就能根据这种脉象特征查知病情。
所谓问,就是向病人询问他的感受,哪些地方不舒服,另外也从别的途径了解病情,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时间,问现在症状。这种办法因为最能直接获取一些病情信息,所以在中医和西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疗手段也是需要发展的。中医要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科技成果,包括诊断方式方法。王东坡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一些诊疗科技手段,也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个延伸,是中医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比如现在的一些医学影像检查,包括X光、B超等,毕竟,如果仅凭传统的望闻问切,还是无法完全把握人体内在的疾病,比如说肝功能,从体外看,可能症状没有了,但实际上肝功能可能还是存在异常的,有些不是从外面体表就能看得到的。而现在,中医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与检测,对一些药物或疗法进行更科学的研究。无论什么疗法,疗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中医的这些诊断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范少光从西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从中医的角度看,望闻问切是它的诊断手段,在西医里边,跟这个有点类似的主要是物理诊断、化学诊断、影像诊断等等,物理诊断有望触扣听,望就是看一看他的血压、他的精神状态。触,就是拿手去摸。扣,就是拿手去扣一扣。听,就是拿听诊器去听。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有类似的地方,理论体系不一样。从中医来讲,它的效果是有的。西医望触扣听,首先当然是问诊,相当于问当中的一种吧,西医当然首先要问病史,过去得什么病,现在是什么感觉,然后还要进行化验,进行影像检测等等,再做出诊断,直接指出这是什么病,叫什么名称,比如是呼吸系统的疾病,像肺炎,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侵入造成的,讲得都很具体。中医的诊断则讲寒热重证,讲的是一组症状的统称,不是指具体哪个脏器有什么病。西医与中医关于脏器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中医主要就指五脏六腑,而西医所指的脏器就远比这个多多了。西医说到肝脾,就一定指身体里那个位置的一个器官,而中医常是将肝与肾与胃等合起来指称,在概念上要大很多,它们所指的病情也是多个系统,多种症状的集合体。
  不管中医西医,最终都要落实到疗效上来,如果确实有效,那就说明是可用的。
  但是疗效有时很难准确界定,西医是要求量化,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起了作用,具体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它有什么副作用,会不会对其他脏器造成损害,这些都要求有个标准。比如说一种药物,如黄芪,在西医里边要想做成药,它就会问你这种药是哪里的,用的是它的根还是它的叶,具体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
对于一种病的治疗效果到底怎样,也需要做到量化,这其中就包括是哪种药物的哪种成分起了作用,是否是药物的作用,还是有心理暗示作用,又或是病人自己就痊愈了。实际上,目前大多数病都是能自己好的,不然的话,人类也不太可能延续这么久了。范少光认为,中医讲究整体,无论是药物还是其他方法进行治疗,都不太注重具体细节的东西,所以也很难去分析,这也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不过,做为一门医学,还是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严密的、科学的程序会比较好一些,更让人信服。
  相关链接
  经络与针灸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与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专家简介
  王东坡: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副秘书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男性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妇科疾病等,现从事中医体质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不叫“科学”又如何
从考古发掘的甲骨文上记载的疾病和医药卫生活动可以得知,祖国医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存在。由此以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学经历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历史社会沿革,一直和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息息相关。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同各种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历代医家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历史唯物认识观,发扬“医者仁术”和“痌?在抱”的救死扶伤精神,在对“巫医”、“巫术”、封建迷信以及各种歧视中医思想的不懈斗争中,顽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在我国乃至世界医疗卫生体系中,中医学仍以其实践的普遍有效性和极佳重复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有着5000年连续历史的,独立于西方医学的医学。其至今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它植根于中华文化,其中贯穿的是以《易》学思想为基本格局的“象”思维模式。以“象”为认识基本层面的思维,强调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去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由于世界的纷繁复杂性和变化随机性,导致这种思维必须依靠经验的总结、归纳和推演,因而是抽象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世间万物生长于自然环境之中,无不受到其影响,各种生物的生老病死莫不与其相关,人类与自然同样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医学通过观察机体的总体状况,不孤立地看待疾病本身,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动态的寻找疾病的规律,以对“证”下药。2003年的SARS疫情蔓延全球,西方科学家致力于找到一种特效药物和疫苗杀死“冠状病毒”。中医无法也没有努力找出致病源,但是根据时间、气候环境、病邪的属性、个体差异、证候表现进行辨证论治,针对时、地、人这一宏观现象进行预防与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治疗60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一例转院、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达到3个“零”的奇迹。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治疗80多例,其中中医介入治疗者71例,但这71例中,死亡者仅1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纯中医治疗16例,也无一例死亡。而且凡是用中医介入治疗、激素用量少的“非典”患者,至今观察未见有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等后遗症。事实证明中医防治SARS效果胜于西医,已可定论。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和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机。其中有中医界本身的问题,也有中医圈以外的质疑。主要的辩论集中在“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中医是否能看病”、“中药的副作用”等等问题上。这些问题但凡是关心热爱中医的人,抑或是反对抵制中医的人都很关注,围绕这些焦点做了很多文章。他们的观点笔者不愿擅加评论。由于“科学与否”是作为现代人们衡量事物好坏的唯一标准,中医的是否科学即是中医生存或消亡的理由。尽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仍旧需要再??录妇洹?
“中医不科学”是莫须有的罪名
“科学”的英文“Science”,原意为“知识”、“学问”。乾嘉年间传入中国后,我国学者根据《礼记?大学》中“格物而后致知”(意即通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将Science译为“格致”、“格知”。明治维新时,日本学界认为Science是指“分科的学问”,故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将其引入中国,而后才逐渐流行起来。
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作为民主与科学的象征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全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很大功绩的。但稍微有一点偏激,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拉下马。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受到“牵累”。毛嘉陵先生在《东方有科学》一文中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以说明那个时代的崇尚“科学”,反对中医的“风尚”。“1926年3月,新文化运动大师梁启超因血尿,被协和医院动手术割掉了没有病变的右肾,由此引起社会很多议论。尽管梁先生后来知道‘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但为了维护‘科学’的尊严,仍然在6月2日《晨报》副刊上为协和进行了辩护:‘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即如我这点小小的病,虽然诊查的结果,不如医生所预期,也许不过偶然例外。至于诊病应该用这种严密的检察,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的余地的。’这虽然显示了梁先生的宽广胸怀,但对这样一个明显的医疗事故也不予承认,即使自己被错割了一个肾,还要如此‘辩护’,同时也不忘批判中医药,这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科学精神?”
了解中西医学论战史的人都会记得早在上世纪20-40年代,以余云岫、傅斯年为首的废除中医派,公然提出了“废止中医”等提案,他们甚至不屑称祖国的传统医学为中医或国医,而贬称之为“旧医”。丁兆平先生说:“中医的危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在此期间,中西医的学理讨论溢出医学界而进入言论界,并进一步触动了政界乃至整个民国社会,饭碗问题与学理问题交织一起,学界人物与政界人物互为激荡,将一场本可以局限在学理层面的讨论闹得沸沸扬扬。”“……举国岐黄之徒为之哗然。于是由感染了民主之风的上海中医挑头,全国中医界发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请愿抗议活动。……结果是……大家不了了之。”其争论的实质就是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诸如“中医科学性质疑”这类的陈仓烂谷,至今仍然在模糊和困扰着一些人们的思想认识。由于中医药历史的“传统”和“古老”,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在一部分现代先生的思想观念中也很容易自然不自然地把中医药与“落后”、“不科学”甚至“风水”、“算命”联系在一起,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对立起来,“崇洋媚外、重西轻中、中医落后论、民族虚无等错误思潮,还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遇到困难,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果断的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是中医、西医,能看好病就是好医。中医是看病的学问,评判科学性的时候还是让疗效说话。客观地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和自然顽强抗争的斗争史。自东汉以下,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大规模瘟疫,始终是中医无数次的拯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人们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无私的贡献。如果中医没有疗效,治不好病,她就根本无法延续到现在。及至当代,中医药防治乙脑”、“流脑”、“甲肝”以及SARS等传染病仍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证明中医是“真理”!
中医的不“科学”是人造成的
前一段时间,有人在中医报上刊出一篇文章,大意是说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赞扬张仲景的学术。章氏认为,张仲景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是因为他的《伤寒论》中将五行的旧思想加以抛弃,具有革新精神,独辟蹊径。乍一看,似乎在理。与老师讨论这个问题,老师淡然一笑,张氏在其《伤寒论》书序中明确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中也许没有五行的原字,但其中贯穿的思想,无不宗法“阴阳五行”。像章太炎这样的大学者,没有对中医深入的研究,凭借直觉经验判断,导致犯下这样简单逻辑错误,尚可原谅。可是作为报社编辑,专业人员,居然将此类文章标新立异,未免有失“科学精神”了吧!
邓铁涛老先生说:“中医是不是‘科学’至今已争论一百多年了,遗憾的是现在有些高学历、高年资的‘中医’也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据我观察,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大多数是脱离临床的,或者是以西医学指导临床的。因其脱离中医临床,或不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因此无法印证中医理论之正确与可贵。”
“不是中医学不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这句话深刻的道出了当今中医艰难处境的原因。现在从中医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到研究方向无一不是按照西医教学方法亦步亦趋。中医学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不会开一张像样药方的人大有人在。中医博士的案头放着一本《黄帝内经》是要被人当作笑料的。大批中医院校的研究生作为高级中医接班人,却在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等高科技领域艰难“摸索”。这些努力本是无可厚非,但其成效与往往与先期投入难成正比。毕竟是背了几年汤头的人了,想要在一两年中有所创举,非常人力可为也。再一个就是几乎所有的临床专业的研究生都在作药物的疗效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药理学、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课题。所做的“实验”并非是“试验”,最后“数据”的来源是多种渠道的,先有结果后作试验,数据编造抄袭种种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趋势流行的另外一个原因——这些试验的收入比较可观。)每年国家投入中医研究的经费大多用于此类项目购买实验仪器、动物以及试剂等等等等。相反,真正探求中医理论,潜心临床的人寥寥无几,投入基础研究的资金更是相形见绌,捉襟见肘。仅从历年报考研究生的专业生源比例来看,像基础理论、医史文献这类专业往往出现零志愿的现象。有人说,“肉包打狗”型的专业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理论的。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中医理论的失传,技术的滞后和学术的衰退。
中医的阵地失守,西医就必然占据上风。(这里并非在强调中西医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用西医学的理论指导中医是“废医存药”的观点,即认为中医无医理,按照西医理论指导中医治疗和中药应用。早些时候《中国中医药报》上的一篇文章披露了“清开灵”注射剂的临床副作用及相关问题,正暴露出西医理论在指导中医用药的思路上是完全走不通的。
汉末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可能当今中医界的状况不至如此,但前闲明训仍当永铸心中,以免危若冰谷!
中医不叫科学又如何
“中医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试问什么是科学?我的认为,“科学”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凡是能被科学解释合乎逻辑的、现代的、甚至超前的一个概念。即现在的通行观点就是“正确”、“合乎常理”的代名词——这种观点的衡量标准是西方的科学。抑或不是,而仅是某些先生的经验猜想和主观臆断。按照此等标准,阴阳、五行等等中医概念无一合乎其“科学”理论。
科学能够解释一切吗?科学解释不了的都不科学吗?经验和臆断能够代替实践吗?
相信多数人会赞成这种观点——在探索自然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相信与质疑同等重要,当无法找到推翻假证的确切依据时,就不能想当然地指责是不科学、伪科学。
如果那些自认为掌握现代科学的先生们执意要把中医从科学的阵营中赶出去。那么,中医不叫科学又如何?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是经过无数临床人体实践检验的可重复性的医学。在默默无闻为我国人民服务几千年后,曾几何时,中医药学却被来自西方的几百年历史的文化冲击的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可悲的是这股逆流的排头兵居然是中国人自己。
中医药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其顽强的延续并完善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简单的说,中医是在治病人。中医学重视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影响以及个体差异等等相关因素的与人类疾病相互关系。在养生时提出“顺应四时”、“道法自然”,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天地四时相应”;在辨证中提出“整体观念”、“审证求因”,根据“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辩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多角度,交叉立体辨证方法,以求辨证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和结合;治疗中讲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急治其本,缓治其标”、“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理论,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虚则补之”、“劳则温之”、“寒则温之”等等具体的具体临床指导原则。
在中草药学方面,无论从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一系列中药理论的形成,以及“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方剂和药物配伍禁忌的理论原则的完善,还是对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加工炮制”等都归纳总结出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系统的理论源流、独特的临床疗效和民族的文化气息巍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过去的数千年中,中医药学拯救苍黎于无数灾疫之中;将来她同样会协助人类战胜一个又一个病魔,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前几年韩国经济困难时,听说韩国人坚决抵制日本家电、汽车,坚持用国产商品以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近来又听说韩国在替首都“改名”,因为“Seoul”这个韩文向来都没有音、义匹配的中文字,加上用“汉城”的“汉”字,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汉朝,故当局有意更改译名。由此,韩国人的民族自尊意识之强烈可见一斑。在中医发展追求科学化、标准化而逐渐失去中医本色的时候,在中医未来发展方向出现分歧难以抉择的时候,坚定的中医人,你何不找回自信,挺直脊梁,张臂疾呼:“中医不叫科学又如何?”
身高如果太矮也被称为3级残疾,孩子也会觉得自卑,给他她带来很多的的苦恼,身高觉不仅决定与于遗传因素还...
身高如果太矮也被称为3级残疾,孩子也会觉得自卑,给他她带来很多的的苦恼,身高觉不仅决定与于遗传因素还...
身高如果太矮也被称为3级残疾,孩子也会觉得自卑,给他她带来很多的的苦恼,身高觉不仅决定与于遗传因素还...
身高如果太矮也被称为3级残疾,孩子也会觉得自卑,给他她带来很多的的苦恼,身高觉不仅决定与于遗传因素还...
答: 补肾益脑丸+人参健脾丸+舒肝片能一起吃吗
为避免孩子过近视,除了供给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外,以下几类食物是不可缺乏的:
1.硬质食物 经常给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吃力频率与力度,可促进...
答: 病情分析:你好,按你描述的这种情况,你确诊不排卵意见建议:建议你最好中西药结合调理治疗,建议你不要单纯用中药,也不要单纯用西药调理,要多调理一段时间才...
答: 神经紧张.应吃中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是不是科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