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描写了哪些意象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描写诗句

诗歌意象叠加-海达范文网
诗歌意象叠加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叠加的的语言张力
诗歌意象叠加的语言张力
诗歌意象巧妙的叠加,能够创造出言简义丰、辞约意繁、诗情虽藏而意脉袅袅不尽的美感效果,产生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颤动的美感,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信息密度和含量,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
几年前无意间在《读者》杂志上看到法国诗人雅克?普雷韦尔的这首诗,就被其独特的面貌和深蕴的内涵深深地震撼了。
被她打开过的那扇门
被她关上过的那扇门
被她坐过的那把椅子
被她抚摸过的那只猫
被她轻咬过的那个苹果
被她读过的那封信
被她打翻过的的那扇门
被她打开过的那扇门
她曾奔跑过
她最后走过
整首诗除了题目外再没有直接出现“气息”,但是笼罩全诗的每一句每一个意象无不指向“气息”,字里行间蕴蓄得满满当当的全部都是对那个“她”的深切关爱和绵延不尽的思念。涵泳其间,竟觉得除了意象之外任何语言都是多余。搜寻记忆,中国古代文论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大概就是说的这种境界吧。
后来随着阅读和积累的增加,逐渐发现古今中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这种“意象叠加”,也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即意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直接把几个特定的意象(名词)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气氛和谐对比强烈的图景。意象组合把对语意表达影响不大的词语一概省去,造成言简义丰、辞约意繁、诗情虽藏而意脉袅袅不尽的美感效果。意象组合的诗句可以产生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颤动的美感。
虽然理论上是国外先有“意象派”,其实意象叠加对我们中国诗人并不新鲜。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状羁旅行役,六种景物,涵盖着声响、色彩,其间又有远景和近景之分,未
置动词,而人物之动态自在其中;似未抒情,可是情溢于言外,时间、地点、节令亦暗含其中。
又如陆游《书愤》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把战争中的情景烘染得历历在目。中间亦未使用动词,却有磅薄的气势,所传达的,是沉雄豪壮的感觉。
再如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七个词语叠用,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诗歌意象叠加到底具有怎样的艺术张力?我们先看一下作为美国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站立其间,过往的行人迎面而来,匆匆忙忙从身边走过,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叠加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这首诗中的两组意象,被诗人高度个性化的直觉力量吸引、叠加,使诗歌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这使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
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又如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他还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如中国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远山到近草、从天空到大地,意象鲜明,层次清晰。
2.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喻等关系。如庞德写给早年恋人的《少女》:
树进入了我的双手,
树液升上我的双臂。
树生长在我的胸中往下长,
树枝从我身上长出,
宛如臂膀。
你是青苔,
你是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
而在世界看来这全是蠢话。
诗歌先以充满生机的“树”的意象,叠加和修饰“我”,后又以青苔、紫罗兰叠加和修饰“树”。显然,树的意象是少女和爱情的象征,像青苔、紫罗兰一样青春美丽,像绿树一样充满生机,这一切滋润着“我”的成长和生命历程,尽管这些在世俗者看来都是些无稽的蠢话。在意象的叠加中,我们体味到了紫罗兰般少女的美丽温柔、青苔绿树般的生命张力。
3.意象并置: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感受。休姆说:“两个可见意象的组合,可以称为一个视觉的和弦。它们的联合使人获得了一个与两者都不同的意象。”不同意象并置,所引发的情感情绪已脱离了其中的某一意象含义,而具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如中国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与江水的意象已经转化为除旧布新走向未来的含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表现孤独的游子远行他乡、早起晚宿的艰辛苦难。
在心理学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从新组织和改造,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认识对象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通过对象连续不断地运动来认知对象,而是可以通过跳跃让思维来完善它的形象与内容。比如,一个人从楼上走下,接着看到他坐在餐厅里用餐,我们就知道他走下来的目的是吃饭,而不必通过完整地再现他从楼上走进餐厅用餐的整个过程来认识这个用餐意图。蒙太奇正是作为这样的一种形式将视觉到思维转换过程再现出来。跳跃并不是蒙太奇的专利,创造蒙太奇的灵感来自于文学,正如格里菲斯所说的“我从狄更斯那里借用了‘切回’的手法”。
我们从马致远的《天净沙》来分析跳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没有衬字的小令是运用跳跃最典型也最成功的例子。28个字里有12个独立意象,如果我们把每个意象抽取出来,我们得到的是彼此独立的一幅幅画,前三行的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其他的语词联系纽带,是纯粹的名词搭建,利用相近景别的跳跃进行组织结构。这种语法结构在一般的文法里是很少见,包括在汉
语语法中,虽然这是很特殊的一个例子,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欣赏,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理可以通过想像来填补其中的空缺。当我们把这些独立的意象放在思维里经过组织以后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情境,这个情境不是简单的画面叠加,我们不妨把它当一个电影的蒙太奇段落来看,在凄凉孤寂的大漠风景中我们看到了叙述者所要表达的一种心境,这个心境就是独立画面经过组合后所延伸出的超出画面原本意义的内容。跳跃在这里占主导地位。
汉语语法是宽松的语法,没有其他语系里格的限制等。也正是这种宽松造就了汉语特有的一些审美方式。比如复义、省略、跳跃等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现代小说是有意识地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述方式,在现代诗歌里跳跃的使用有很多是从古典诗词那里继承来的。
参考资料:
1.《论诗》,《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3.《狄德罗美学论文集》,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篇二: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
公道中学 吴正兵 wuzb0514
形象入诗,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大特点。诗人们往往借助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寄托自己的情思,那么,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象即客观存在,意即主观感受)。从《诗经》中的蒹葭杨柳,到《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从汉乐府的关山明月到唐诗的大漠长烟,从山水田园诗的山林清流,到咏史怀古诗的寒鸦鹧鸪,在诗人们笔下流泻而出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无一不跳动着抒情主人公感情的脉搏,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的时候,就可以感受着这样的脉搏,从而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随着诗人们一代代的薪火相传的创作实践,许多意象大量出现在诗词作品中,并且“意”的内涵也相对稳定下来。可以说,在传统诗歌创作中,意象就是中国诗歌的DNA。意象的存在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显著特征,没有意象,空洞浮泛,难以成诗,为诗家所摈弃,为论者所不齿。当然,心理感受不同,情感表达不同,就是相同的形象,在“意”的层面上也有较大出入甚至相反。因此,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我们既要学会把握诗词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又要懂得以动态的眼光洞悉其变化。
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前者大多是一些咏物诗(如贺知章的《咏柳》),后者则更为普遍。一个个意象的叠加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如果说意象是诗歌的细胞,那么意境就是诗歌的血肉,而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极其繁多,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宇宙之大,芥豆之微,无一不可入诗。标准不同,分类自然也不一样。从生命特征的角度看,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从形成方式的角度看,有自然的,有人工的。这只是一个大框,其实,做这样的分类意义不大,关键是要具体把握诗歌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具体的“象”,进而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才是真正的欣赏。
一、杨柳梧桐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别音信难通,一别行踪难觅,一别离情难诉,一别话语难说。出行与送别成为古代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离别的地点往往设在渡口,岸边柳是离别的见证;设在长亭,亭边柳是离别的守望;设在灞桥,桥边柳是离别的凝视。于是,送者在柳中得到了启发,折下一枝柳条,送给行人,以表依依不舍、百般留恋之意(柳与留谐音)。久而久之,“柳”就与离别结下不解之缘,艺人还为此谱写了《折杨柳》曲,离别也就更加感伤惆怅。诗人写离别,很少不提到“柳”,“柳”在诗词中就是
一种文化——离别文化。游子心中,柳丝摇曳,荡起层层思乡情;思妇心中,柳色青青,泛起道道怀远意。梧桐树高叶肥,风吹来声声盈耳,雨落下滴滴动心。秋风阵阵,夜雨绵绵,梧桐应和,游子无寐,思妇难眠。忧愁风雨,羁旅他乡凄凉地;寂寞梧桐,空守高楼冷落屋。在诗词中的梧桐,有了风雨的陪伴,意境更深,情味更浓。
【“杨柳梧桐”在诗中的具象】杨柳、烟柳、弱柳、古柳、衰柳、疏柳、媚柳、宫柳、翠柳、细柳、岸柳、柳阴、柳芽、柳带、游丝、金缕、柳条、柳色、柳青青、垂柳、垂杨、绿杨、梧桐、井梧、碧梧、苍梧、疏桐、秋桐、桐阴、桐影、桐叶、高梧等。
【“杨柳梧桐”在诗中的抽象意义】
描写美好春景: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无名氏《鱼游春水》)
①抒发别绪离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②表达思乡愁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寄托空闺怨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④暗含惜春之情: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
⑤渲染悲凉气氛: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
⑥烘托孤独苦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例诗赏析】
江边柳 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 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郎船。
诗的一、二句,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之色,冼炼而鲜明。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雍裕之却不屑作经人道过语,而从折枝上翻出新意。“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一方面是想得奇,道人之所未道,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自是不言而喻的了。
忆秦娥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这首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离人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此刻已不是黄叶方飘的初秋,而是“梧桐落尽”的深秋呢?词人于“西风”下着一“恶”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然而“西风”之“恶”还不止于落尽梧桐而已,作者巧借本调叠句之格,在强调“西风恶”三字后,又引出“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声声扣击着游子的心扉。梧桐叶落、西风、雁声等意象的描写,为下阙游子的孤寂之情的抒发,奠定了基调。“离愁不管人飘泊”。离愁,本是游子心中所生,这里却将它拟人化,“离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飘泊的痛苦处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灵。 “年年孤负黄花约”,游子的离愁如此难以排遣,原来更有着期约难践的歉疚。想当初,临别这际,自己与恋人相约在菊花开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年年负约,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紧接着,作者又用叠句将笔触伸向天边,从恋人的角度写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写了她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然后,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那深深庭院里、重重帘幕中的人儿是怎样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孤寂,年复一年地翘首盼望游子归来,已是不言而喻了。
【考题回放】(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句盘点】(后面黑括号中为主旨提示)
★波渺渺,柳依依。(寇准《江南春》)【怀人伤春】
★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魏夫人《点绛唇》)【离情别绪】
★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离情别绪】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春愁】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秦观《水龙吟》)【相思】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蓉叶叶愁。(苏庠《鹧鸪天》)【别恨】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惠洪《青玉案》)【怀人】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谢克家《忆君王》)【故国之思】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惜春】
★柳外高楼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春愁闺怨】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别情】
★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外、几丝碧。(高观国《霜天晓角》)【美好春景】
★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无名氏《鱼游春水》)【美好春景】
★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谪破故乡心,愁人耳。(无名氏《满江红》)【思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离情别绪】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怀人】
★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蒋捷《贺新郎》)【流浪悲歌】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闺怨】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征夫思乡】
★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惜别】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历史感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别情】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相思】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离情别绪】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思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孤独苦闷】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宫怨寂寞】
★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失意苦闷】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柳永《戚氏》)【渲染悲凉气氛】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渲染悲凉气氛】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渲染悲凉气氛】
★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离情别绪】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的《相见欢》)【寂寞】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的《卜算子》)【清高】
【试题练习】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长而轻柔、颜色浅黄、清新而惹人喜爱。
(2)请分析最后一句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而有动感的画面,富有情趣地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用“天地”好,“天地”着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 “秋后”与”清霜” 重复。
(2)、请从“情”、“理”的角度鉴赏本诗。
本诗抓住柳树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的特点,赋予其像征意义,讽刺那些像柳树一样得势便猖狂的小人。“清霜”则是“正义公正”的象征,意味着善恶终有结果,公道自在世间的真理理结合,更好的抒发了作者对那些倚仗权贵,得志猖狂者的憎恶。 同时指出他们最终的下场,对真理正义充满信心。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篇三:浅谈诗歌意象的解读
浅谈诗歌意象的解读
【内容提要】 解读意象则是在解读心灵、解读情感,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去拓宽作品的情境,从中领会和捕捉作品中更深远的东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着从联想和想象、感受和体验、揣摩和比较等几个环节对诗歌的意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 诗歌
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绝大多数都要为情感的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那么怎么把握意象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须明了概念的内涵。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简言之,就是有作者情意的物象。生活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算意象,如我们看到的江河中的“水”。但它一旦摄入作者的笔端,有了情的渗透就算意象了,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间的“秋水”则是意象,它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审美情趣。其间的“孤鹜”,倘有人想到烤着吃,则就不懂意象了,因它是表现作者的情绪的,而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质了。再譬如天上的“明月”,照明时只是一客观实在,而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传递出的是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一种祝福,“波心荡,冷月无声”则营造出冷静凄清之境界。
其次调动自己生活积累,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体验。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指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交流,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不妨从经典诗歌中去体味。如元代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其间涉及意象达十一个之多,且有意象叠加之特性,展开我们丰富的想象,眼前有这么一些画面:枯藤绕在一棵老树上,树的枝桠上栖着一只乌鸦——耷拉着脑袋;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缓缓走着,远处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个背着行囊的人目光流连,无声地叹息,此时西风阵阵。这样不难体味景的萧瑟,情的悲凉。或许有人要问:“小桥流水人家”不萧条吧?确实,它很清悠、温馨,传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味。但假使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难感觉这更增添了游子的思乡之愁。试想一下,一个远在他乡的人,或功名不就,或仕途不顺,或经商不利??凡此种种,总归是一失意人儿,面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和谐,岂不生发家的向往和对自己人生失意的惆怅,何况又值“最难消遣”的黄昏,外加西风萧瑟。正所谓触乐景生悲情是也。此时还可进一步揣摩意象,如可探讨,鸦为什么用“昏”来修饰,“老”可不可以?“瘦马”换成“肥马”,效果会怎样??这样下去,收效肯定颇丰。如果你会画几笔,不妨把这一刻定格在你的画纸上,毕竟诗画是相通的。
由此可见,解读意象则是在解读心灵、解读情感,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去拓宽作品的情境,从中领会和捕捉作品中更深远的东西。
如适时引入有比较性的诗歌进一步揣摩比...较效果会更佳。可联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
春·长沙》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间的意象有搏击长空的雄鹰、自由自在的游着的鱼儿、千帆竞发的船只、枫叶红遍的万山等等,景物丰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真是一幅“万类霜天竞
自由”、“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湘江秋景图。与《天净沙·秋思》中萧瑟悲凉的游子悲秋截然不同,同是描绘秋景,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无他,唯意象异耳;意象的不同,所传递的情绪自然也就不同,所谓景因情异。从中还可透视出作者的气质、气度、情趣、性格、胸怀等。当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背景也是分不开的。此不赘述。
最后还须重申意象的丰富性和特定性。正如上文所说:不同意象表达不同的情绪。其实,同一意象也可表达不同的情绪,毕竟意象是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以夕阳为例。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夕阳,其传递出的是断肠之夕阳;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则有无奈、惆怅之感;而“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中的夕阳则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味;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夕阳则多了几份悠闲和恬淡。甚至同一事物由于表达名称的不同,它的意味也有不尽相同的,如“夕阳”与“落日”。“夕阳”给人再现火一样的燃烧的晚霞,一片鲜红,让人情绪激动,焕发豪情;“落日”,一片空旷,一片灰暗,一片荒凉,人内心深处顿感荒凉感伤。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意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缘故吧。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杨柳”,从《诗经》中的“今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雨淋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不透露出别离..
时依依不舍之情怀。还有“杜鹃”、“莲花”等等。这可让学生自己去搜寻,揣摩、体味、积累。
实践证明,从上面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参考文献
[1]郭家海·新诗解题与备考方略·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20期
[2]史绍典·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7-8期
[3]权宜钟·高中生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中学语文园地·2000年第7—8期
(接第26页)
的单调性怎么样? a2?()?n?
4、在实际生活当中,如果给你1公斤蔬菜,是不是洗得越多越好呢?从理论上讲是这样,可是洗的次数越多,到后面每次洗掉的农药量也越少,而且农药是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这样势必造成水的浪费。综合上面诸多因素,如果农药残留量小于1%时对人体无害,请大家设计最合理的洗涤方式。等等。
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领会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造性地用教材,需要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要求师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重组若干已有的规则,形成新的方法,尝试解决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改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允许一部分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对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结构,形成新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选:
[1]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 ·数学·第一册(上)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邬云德·“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数学教育实践反思录”·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篇四:九上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课内篇:
(一)望江南 (唐·温 庭 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理解“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蕴涵的两层意思。
答:①一是特别突出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
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回来。
②写出了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心上
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写出了 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3.“独倚”二字,与后句“千帆”暗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答:既写女子的孤寂落寞之情,又写女子优雅倚栏之态
4.“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用什么修辞手法?表面写水,实质是写女子的什么心态?
答:①运用拟人、暗喻的修辞手法;② 写出女子“望穿秋水”的心态。
2.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
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是全词的核心,运用典故,揭示了作者和征夫们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达到建功立业的目
的而无法回家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抒发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5.、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的
诗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这首词运用了哪几个典故,请概括出来。古代 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因
此而得名;汉和帝永平元年,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7.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描写了怎样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怎样的豪情壮志?
答:上阙描写了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阙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2.写出猎时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是哪句?
答: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3.用自己 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的场面。
答:我认为它运用比喻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愁有了重质,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载不动,极言愁情深重。
3.此词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②“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来表情达意,使词情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细腻地
人事已变 。暗指:丈夫已死。
6.“风住尘香花已尽”晚春的的景象,这些晚春的景象象征了什么?
(五)破 阵 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
酬的无奈、悲愤。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的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3.本词上片写出了哪些雄壮场面?
答:看剑、 闻角、分炙、奏乐、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
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九上古诗词课外篇:
(二)月夜(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春日月夜图。
答: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 暗
影中;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2.古人讲究练字,有关贾岛、韩愈“僧敲月下门”,一“敲”字便引出贾岛、韩愈练字的一
段假话。你认为《月夜》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
答:“虫声新透绿窗纱”中的一个“新”字最传神。夜半更深,夜寒袭人、万籁俱静之时,
敏感的虫儿却首先受到了夜气中所散发的春的信息,从而清脆地、欢快地鸣叫;而虫声又“新透绿窗纱”,让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诗人被虫儿欢快的鸣叫所感染,不禁联想到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一个“新”字表达了期盼冬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的新鲜感、欢愉感。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三)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篇五:古典诗歌的炼字
古典诗歌的炼字
( 20:49:53)
文化 ▼ 标签:
分类: 学习类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范文之教案: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动词。(板书)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
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形容词。(板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
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名词。(板书)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在这里就代表了思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数量词。(板书)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再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万百”的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再如乾隆皇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虚词(板书)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再如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具体实践 (20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
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
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
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010年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六、鉴赏思路 步骤一:释词义
明手法(板书)(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板书) (结 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板书)(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例如:“映”是动词,映衬的意思,在这里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苹红蓼新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亮丰富,沉潜不一,冷暖交融的美景。衬托出作者愉快自由的心境。
例如:“蓑”是蓑衣,草或稻草做的披在身上雨具,长短不齐,名词,在这里用作了量词,写出了两岸绿草的长短参差,绵延润泽。
例如:“红”和“翠”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了名词,指红花和绿叶。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例如:“斜”和“叠”用作形容词,斜写出了花的姿态摇曳多姿,叠写出了叶的形态茂盛繁密。
七、课堂练习
1 .(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FONT&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2(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
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3(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新晴山月(宋)文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
古人炼字: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常炼词性:动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名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数量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虚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答题思路:释词义明手法
描景象摹情态
点作用表感情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象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