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将长时间如何锻炼深度思考能力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

连大文化网--让每一个人都成功
您的位置:&
&& 浏览信息
不保存保存一天保存一月保存一年
&&& 信 息 搜 索
请输入要搜索信息的内容!搜索信息:
&&& 热 门 信 息
&&& 网 站 调 查
大学课程设置的文化思考――以大连大学中文专业为例
&&隐藏左栏
&&录入时间:&& 录入:邓天峰
人气:<font color="#FF
大学课程设置的文化思考――以大连大学中文专业为例
高日晖1& 洪 雁2
(大连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要]独特的大学文化对一个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极大的的影响力。有的课程潜移默化地反映该大学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有的课程明显根据大学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大连大学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对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性作用正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出来,具体表现为五个特点:重基本方法、重综合能力、重实践教学、重职业训练和重服务地方。
[关键词]大连大学; 课程设置;大学文化
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大学才是有自己的文化的大学,这个特点可能体现在各个方面,但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老北京大学的包容性、自由性的文化特点,使得老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的主阵地。美国耶鲁大学的保守主义和实用主义文化特点,造就了世界一流的耶鲁大学。“强大的财力、耶鲁共同体、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支撑耶鲁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教育、科研和服务)的三大‘支柱’,而三大‘支柱’则立于实用主义加保守主义的‘基石’之上。”[1]
课程设置的与众不同,应该是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最突出的个性和特色之一。独特的大学文化对一个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极大的的影响力。有的课程潜移默化地反映该大学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有的课程明显根据大学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每个大学由于服务定位、培养目标、实际教学情况等校情的不同,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对于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性作用也不尽相同。
本文着重论述课程设置与大学文化的关系,并以大连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改革历程和今后的改革设想为个案,分析大连大学的文化精神和理念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一、课程设置与大学文化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课程设置是由大学的定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水平决定的,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同时必须现实地考虑到能开出什么样的课程和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这里面包括大学及某一专业的历史沿革而形成的惯性、大学之间的相互借鉴、高校师资情况、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人才市场的需求等等。但是,总的原则是大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大学的定位和独特性,兼顾其他因素。所谓大学的定位,实际上有很多定位的角度,可以从研究型和教学型的角度定位,可以从培养目标定位,可以从与同类型的其他大学的对比中定位等等,一般的大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现状给自己定位。但是,独特性就不是一个可以用行政的手段和计划的方法来确立的了,它是一所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如他校的品格,是一所的大学性格,也就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它对课程的设置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有时比行政手段更深远。比如,同样是培养本科生,大连大学中文系的本科课程能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完全一样吗?如果说这是因为北京大学的定位和大连大学的定位不同造成的,那么,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北大的定位应有许多相同之处吧,他们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就相同吗?
一所大学的文化特点对其课程设置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的时候这种影响较为隐秘,有的时候则较为明显。前文所举的老北京大学的包容性的文化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就有非常明显的表现,蔡元培长北大时期,曾允许不同观点的教员场“对台戏”。“胡适与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不同,蔡元培就请他们各开一课,唱对台戏。”而文字学课也分别由新派的钱玄同和老派黄侃同时开课,学生则是自由听课,所以有的学生“既听钱玄同的课,也听听黄侃的课,以便两相对照。这种情况并非罕见,它生动地反映当时的北大,在蔡先生的领导下,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学术民主的气氛。”[2]
如果一所大学能够明确自己的文化品格,并有意把自己的文化作为特色表现出来,把文化的作用在各个方面发挥出来,那么,这所大学的发展肯定会与众不同,在课程设置上肯定会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点。
二、大连大学的文化建设和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连大学的文化建设是大连大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在大连大学的四大办学方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中,“文化兴校”排在第三位,明确地提出“文化兴校”的口号,在中国当今大学中若非仅见,亦属罕见。
对于大学文化,或者说,对于大连大学的文化,大连大学理解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文化模式和文化载体,[3]对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较详尽的阐释,这些阐释实际上既是大连大学发展道路上的文化总结,又是指导大连大学今后发展的文化理论。结合大连大学对大学文化的理解,笔者将大连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总结为“六重”,以下就结合中文专业的课程作具体的分析。
(一)重人格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说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把德育作为第一位,都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大连大学特别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培养目标把“会做人”放在第一目标,“文明、自强、求是、创新”也把“文明”放在首位。之所以如此,除了继承先贤、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外,还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从培养目标看,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第一线工作,首先需要的不是高深的学问,而是诚信的品格、吃苦的精神、谦虚的态度和勤恳的作风。从竞争条件看,大连大学的学生欲在就业从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依靠的主要不是与一些老大学、名大学相比处于劣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以文明为主的综合素质。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大连大学在文化精神和理念建设中尤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因素,提出“先进的大学文化精神,承认大学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以多种方式服务社会的责任,更承认培养人才不仅具有知识和专业层面的含义,更要有理想、信念、人格层面的内涵;服务社会不但包括以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要包括传承人类文明、引导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
&[5]人格培养无法通过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来完成,“两课”教育无法承受也不可能承担这一重任,各高校的“两课”改革,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把思想、道德、意志、心理等人格培养的任务,都放在“两课”的肩上,让一个小马拉起所有的马才能拉起的大车。大连大学正是看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才结合人格培养的特点,努力形成“两课”、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导师制度等全面的人格培养体制,不是为“两课”减负,而是科学地对待人格培养的目标。在这一点上,中文专业有自己的课程特点和专业优势,中学语文的基本属性就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中文专业的大量专业课程都是以文学经典为对象,这些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思想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最生动、最具体、最易接受的内容。所以,在文学史和其他专业课程中,中文专业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个人品格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为此,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家、作品进行科学的剖析,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肯定或否定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而要以人类的道德和共同认可的审美倾向对作家和作品给予肯定和否定,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审美。
(二)重基本方法
方法教育是我国教育向来忽视的内容,重视基础教育,却不重视基本的方法教育。“[6]普及性的高等教育,更应该重视基本方法的教育。基本的方法会形成学生的基本能力,这个基本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最基础的内容。一是要针对课程特点,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针对专业需要,突出实践的方法。以中文专业为例,目前中国大学的中文专业,大致有三个方向:师范教育、文秘、新闻与传播(很多大学新闻与传播单独设系),哪个方向的必修课都有文学史、文学理论和写作,如果从方法教学的角度看,这三门课中,文学史课应突出文学史问题的思维方法,文学理论课应突出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写作课应突出文章的写作方法。“重基本方法”从大连大学的文化理念角度看,体现了“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的学生观。大连大学的课程不是为了完成高等教育的任务,也不是为了显示大连大学的学术水平,更不是为了某些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而是出于这样的理念:“大学的所有人、所有部门都要摆正位置,转变角色,诚心诚意地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所有活动都要把注意力投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7]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大纲中,明确写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分析能了和写作能力”,在文学史课中培养作品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作品和写作的方法,否则,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三)重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手段、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在大连大学的文化理念体系中,有专门的“学生观”,其中明确提出:“树立全面人才观、质量观,培养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行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8]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显为综合能力,或者说,综合能力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比如,虽然都是中文专业,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办公室文员和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从事文学研究、新闻学研究的学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中学教师可以不是中国文学的专家,但必须是教育“专家”,而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就不必是教育“专家”了。这样,从本科的课程设置就应体现出对未来能力要求的不同来,专业素质必须和其他素质结合起来才有实际效用,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特点。中文专业的做法是适当压缩传统的文学史课时,增加写作、办公自动化、教育学、心理学、公关交际、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四)重实践教学
(三)重实践教学。大连大学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成功’是一种工作模式……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多种平台、设计成功道路的工作模式。”[3]而首要的平台就是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重实践课程,就是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从这一点看,实践课程的设立是一种功利的需要,而从教育的一般原则来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需的。大连大学培养人才不追求“专业对口”,但是,专业的实践教学却是不能忽视的。大连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做事”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大连大学人文学院提出中文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是“能说会写”,强调的更是实践特征。一般高校的实践都是作为一个环节来设立的,比如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工科专业的工厂实习。这种实习是在计划经济和大学生由政府统一分配的前提下的一种模式,如今,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操作。几年前,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是一种义务,现在则没有这种义务了,所以一般的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实习生的介入会打乱正常的工作和计划。大连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的模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模式,工作室打破院系分割,学生自由参加,按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展开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同时,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在管理上,学生在工作室的工作计算为一定的学分。“创新实践工作室”的工作强调的是实践和创新,而并非难度,所以,就契合了大连大学的文化理念中强调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都有长处的客观实际,进而建立起一种鼓励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用多把尺子量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价值标准。”[9]主要以中文专业学生参加的“文心工作室”以文学期刊《文瞳》和综合性报纸《大学生报》为载体,从事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等工作,锻炼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新闻采编和写作能力等。
同时,从2001年开始,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就开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探索,人文学院采用协商、协议的方式,用一种合作的模式,与珠海台商协会、大连市的区级政府、企业、学校、律师事务所和新闻单位等二十多个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属于中文专业学生实践的基地除了师范专业的中学之外,还有企业、街道、机关等供文秘专业学生实习的基地。笔者的意见是,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或者说以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依托,根据中文专业各方向的特点,开设实践课。实践课的方式可以灵活一些,不限定在课堂之上,以学生为主体,模拟和“实战”相结合。比如,师范方向的实践课可以搞模拟中学语文课堂,文秘方向可以搞模拟办公室,文学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大连大学的学生创新立项制度,每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一项课题。相信有专门的实践课之后,再加上其它实践环节的相互促进,一定能对中文专业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三)重实践教学
大连大学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成功’是一种工作模式……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多种平台、设计成功道路的工作模式。”[3]而首要的平台就是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重实践课程,就是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从这一点看,实践课程的设立是一种功利的需要,而从教育的一般原则来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需的。大连大学培养人才不追求“专业对口”,但是,专业的实践教学却是不能忽视的。大连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做事”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大连大学人文学院提出中文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是“能说会写”,强调的更是实践特征。一般高校的实践都是作为一个环节来设立的,比如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工科专业的工厂实习。这种实习是在计划经济和大学生由政府统一分配的前提下的一种模式,如今,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操作。几年前,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是一种义务,现在则没有这种义务了,所以一般的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实习生的介入会打乱正常的工作和计划。大连大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的模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模式,工作室打破院系分割,学生自由参加,按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展开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同时,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在管理上,学生在工作室的工作计算为一定的学分。“创新实践工作室”的工作强调的是实践和创新,而并非难度,所以,就契合了大连大学的文化理念中强调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都有长处的客观实际,进而建立起一种鼓励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用多把尺子量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价值标准。”[3]主要以中文专业学生参加的“文心工作室”以文学期刊《文瞳》和综合性报纸《大学生报》为载体,从事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等工作,锻炼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新闻采编和写作能力等。
同时,从2001年开始,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就开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探索,人文学院采用协商、协议的方式,用一种合作的模式,与珠海台商协会、大连市的区级政府、企业、学校、律师事务所和新闻单位等二十多个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属于中文专业学生实践的基地除了师范专业的中学之外,还有企业、街道、机关等供文秘专业学生实习的基地。笔者的意见是,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或者说以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依托,根据中文专业各方向的特点,开设实践课。实践课的方式可以灵活一些,不限定在课堂之上,以学生为主体,模拟和“实战”相结合。比如,师范方向的实践课可以搞模拟中学语文课堂,文秘方向可以搞模拟办公室,文学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大连大学的学生创新立项制度,每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一项课题。相信有专门的实践课之后,再加上其它实践环节的相互促进,一定能对中文专业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五)重职业训练
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社会分工依然存在,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存在着专业的分别,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按劳分配的原则将长时间存在等等,这都决定了大学的教育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上大学就是寻找职业的开始。某些专业性、技术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的本科生难以胜任,这样岗位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研究型的大学。大连大学在这方面应有自己的定位,在科研上,不应把追求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首务,而应把追求科学技术的普及作重点,不把追求科学技术的高、精、尖为目标,而追求科学技术的新、奇、特。在人文社科方面,大连大学主要培养的是一线管理人员、文员、中小学教师、记者、律师、公务员等,少部分是学者、专家。这样,中文系就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调整原来的课程性质。比如师范专业应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文秘专业就应把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作为专业方向课,新闻与传播专业就应把计算机网络、广告策划等作为专业方向课。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中文专业的课程,须同时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从业能力课的教学。以大连大学中文系为例,文学史和汉语两大课程体系内的课程必须保证相应的课时量,以此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同时,从三年级开始,保证师范方向至少有一半的课程与中学教育有关,文秘方向有一半的课程与办公室工作有关。这样的课程安排直接和就业挂钩,提前进行职业训练。
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师范专业增加语文教材研究、语文课堂设计、中学生作文教学等课程,既是进行中学语文教学能力的训练,也是从师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中文系的师范生来说,各种素质中从师素质是基础、前提。文秘方向的公关、交际、演讲、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也同样既是能力训练,也是素质培养。二者紧密地结合体现了大连大学所追求的先进的文化模式,“具有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双重属性”的文化模式。从人性化的角度看,职业训练是从学生的未来就业着眼,从科学化的角度看,职业训练又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且不论大连大学,即使像复旦大学,也有职业性非常强的文秘班。
(六)重服务地方
“先进的大学文化精神,承认大学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创造、传播知识和以多种方式服务社会的责任,更承认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知识和专业层面的含义,更要有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格;服务社会不但包括以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包括传承人类文明、引导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0]总体上看,中国的大学地方性色彩都比较浓,这个地方色彩包括处所、隶属、招生、就业、专业设置等许多方面。而从文化的角度看,处于某一地域的大学,其大学文化构成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一地域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若从需要出发,立足本土、服务地方是符合大学的文化特点的,同时,如果能够很好地为地方服务,更有利于它的文化功能的发挥。以大连大学为例,它处于大连,又隶属于大连市,大连本地生源居多,所以大连大学的文化特征就一方面带有大连市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意把大学的功能延展到大连市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说,大连大学开放性较强,其表现包括对外联络、海外交往、合作办学等在同类大学中都较突出,教师中外聘、返聘的比例较高,教师中非大连籍教师占大多数等等,这一点和大连这个开放城市的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服务地方方面,大连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物流研究所”,有“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就是专门为大连市的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定位而服务的。大连大学的综合博物馆,不仅是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基地,也是大连市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基地。大连大学交响乐团(大连市唯一的交响乐专业队伍)、民族乐团,虽影响已波及海外,但主要的演出活动还在大连。大连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带有地方性特点,其文秘专业的名称是涉外文秘,定位是为外企培养秘书人员,英语课所占比重大,文秘专业的英语不是公共课而是专业课。针对大连地区的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逐渐增多的情况,又增加了日语和韩语强化辅修课。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带有本大学文化特征的人才,并把自己的文化辐射到社会、甚至全世界。从世界范围看,近100年来的文化,都是以大学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大学文化的作用可想而知。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文化。大学的课程设置只有符合大学的文化特点,才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把大学的功能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J]20042
[3] [4] [7] [8] [9] [10]2006132-40
[6] 孙莱祥: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2-3-11(3)
作者简介:高日晖1(1969年――),男,黑龙江省拜泉县人,大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洪雁2(1971年――),女,黑龙江省鹤岗市人,大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编辑同志:[5]
Copyright @ &&&&
站长:小葱& 联系:QQ
网站浏览:
执行:29.3毫秒查看: 1919|回复: 1
幼儿学科作业3 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能力与习惯与
幼儿学科作业3
提交内容: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能力与习惯与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因为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我们的思想才能拒绝平庸,我们的大脑才会富有智慧,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才会频频造访。
目前我们缺乏的就是长期有深度的思考,所以在教育科研中,我们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教育科研跟风严重,面对本学科的教研工作摸不着头绪,无从下手,以至于长期处于形式化、低效的状态,缺乏“一点穷追”的精神,相信我们在这“穷追”之下,也会把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追”出门道。所以我们要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
& & 有了这个能力,在自我诊断过程中就会冷静、理性地去思考,脚踏实地地自省,而非盲目跟风,这样才会获得成长和提高;在进行学生调研过程中也会有深度的去进行思考、调研,而非浮于表面,走个过场,只有进行了长期有深度的思考,才会发现问题,想孩子所想,探究出事物的本质,才会从根本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对教育的理解,“修练内功”也许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提交内容: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能力与习惯与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不断自我诊断的专业能力和习惯、不断进行学生调研的专业能力和习惯、不断进行嵌入式学习的专业能力和习惯。进行教育科研,促使教师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要去 “做”,虽然做了不一定成功,但做了一定会有收获。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实际上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点并不陌生的,当我们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总是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在脑子里总是一直想着这个问题,总是很难释怀,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才好。自从做了教师以后,我发现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对自己还是很有影响的。
活动后的反思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当然也包括自己的行为。具体就是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个别辅导、师生交流、学生表现等,如反思备课,备课是否全面,是否体现了学生为本,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效果,预设是否合理,生成是否有考虑,如何应对课堂可能的突然事件,学生回答不上来如何及时处理,是让另一个学生回答,还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等等。作为教师,对于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行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既能够帮助自己不断提升,也是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幸运
Powered by查看: 4335|回复: 0
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能力与习惯与自我诊断
)为什么将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排在首位,这个能力与习惯与自我诊断和进行学生调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没有思考的习惯,也就缺少思考的实践,缺乏思考的行动,思考能力就弱。毛泽东曾说:“多想出智慧。”普通人与大成者在思维能力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多思造成的。著名的作家萧伯纳说:“难得有人一年会思考两三次以上,我则因一星期思考一两次而驰名国际文坛。”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尔先生指出:“脑子是取得思想成熟的根本,它也必须像肌肉一样进行锻炼。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只要每天抽出10分钟锻炼我们的脑子,几星期内就能使我们的智力有所增长。而不常用脑子的人,几天后思考能力就开始下降,3周后,他的智商会比平时有明显降低。”
& &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卫生习惯、语言习惯、健体习惯、审美习惯、社交习惯、学习习惯等,在众多习惯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人成才的关键。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在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年龄越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越为重要。一方面学习习惯一经形成就变成了个体的一种需要,然后推动人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致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当动力定型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从小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我们要以幼儿基础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个体操作性探索游戏活动为基本课程形式的素质教育课程。它自成体系分年龄段针对幼儿在思维活动中所应用的各种基础能力,即认知、记忆、评价、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等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以幼儿独立探索、主动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核心追求,强调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思维训练过程就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的过程,来研究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觉大脑没有思考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