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古诗词大全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375帖子精华0UID218929
见习战士, 积分 13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25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高段古诗教学探步&BR&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BR&& &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古诗,对于传承文化,陶冶情*,提高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高段古诗教学。&BR&一、 借助注释,疏通诗句。&BR&& & 读懂古诗,第一关便是文字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利用注解或工具书读通诗句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借助注解,疏通诗句,对实在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记号以备讨论;然后通过反馈,对“遗民”、“胡尘”等一些历史文化意蕴较为浓重,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突出了释义的重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BR&二、 善于联系,理解诗意。&BR&& & 现代解构主义的文本“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作品文本本身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必定吸取、融化了别的文本内容,是一种转化,因而文本的意义也就和别的文本构成了“互文”关系。承认诗歌间的联系,并很好地运用它,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将会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如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南望王师 又一年”一句时,我设疑:“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沉默时,我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一诗中找到原因吗?”学生恍然大悟,不禁吟诵起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诗的深刻意蕴。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BR&三、 情境渲染,感受诗情。&BR&& &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只能算是学到了些皮毛。诗请的感受,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想象。俗话说“情由境生”,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可以激活学生脑中的表象,活跃想象,从而拉近与古人之间的距离(直接形象的展示,更能打动学生)。多媒体教学为这一切提供了便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感受颇为不易。为此,教学“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我播放了殷承宗的钢琴曲《黄河颂》的VCD片。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让学生感动。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情感得到激发,诗句朗诵自然大气磅礴。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印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遗民们站在北风中,流着泪望着南方,可怜极了!”在想象描述中,读者与诗人的心贴得是多么的近呀!&BR&四、 课外延伸,拓宽视野。&BR&& & 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诗歌对于提高人的气质素养大有裨益。不过,光靠书本中区区几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生引向课外阅读,方为“源头活水滚滚来”。陆游一生写诗无数,再加上南宋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势飘摇,造就了无数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因此,学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诗或南宋爱国诗,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命运的时代精神;利用语文活动课,学生朗诵古诗,简介作者,浅析诗意,有针对性地挑选几首师生共同深入讨论。“诗无达诂”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学生在此间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者是爱国情感的感染,而且更是诗人气质,志士胸怀的熏陶,直入学生人格素质,这也是传统“诗教”的本意所归。&BR&& && && && && && && && && && && && && && && && && && && && & 2000年11月
[ 本帖最后由 温岭祖庆 于
18:05 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97 小时阅读权限150积分143820帖子精华12UID237548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 &谢谢无言独上西楼老师,很有启发!欢迎各位毛遂自荐!好东西大家分享!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3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2635帖子精华0UID271602
见习战士, 积分 26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65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对古诗教学一直有不少困惑,学习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670帖子精华0UID175346
见习战士, 积分 16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3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评论之一:[已投稿《听名师讲课》] &BR&& & 读征程&&想故园&&问离别 &BR&& & ——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中读、想、问策略 &BR&& &江苏仪征&&周正华 &BR&& & 经过长长的期盼,终于在网络上读到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10月18日在无锡“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公开教学《长相思》的课堂实录。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在纳兰性德、王崧舟和学生们共同创造的情境里,我们形象地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美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BR&& &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BR&& &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BR&& &1、读得充分。 &BR&& & 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和背诵。王崧舟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自主读中感知词句,在默读中理解词意,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与感悟形象。 &BR&让我们来看王崧舟的两次范读: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是帮助学生悟情,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示范;学生通过想象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老师再次用范读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BR&& & 《长相思》课堂里17次传出朗读的声音,再加上学生的7遍自主读和1次默读,24次文本的感悟与对话,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 &BR&& &&&2、读得技巧。 &BR&& & 充分地读需要技巧,除了正确运用读的方式外,王崧舟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技法指导。他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直抵形象与情感。 &BR&& & 王崧舟老师不但注重读的指导,还给予读积极的评价。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BR&& &3、读中生情。 &BR&& &学生在自主读中理解词的情感,在默读中感受词人的情怀,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体验着情感,在朗读中感悟与生成情感。 &BR&& &《长相思》的教学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这节课中的“情”,是融合了师生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求真、向善、热爱生活的情。这节课中的读,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 &BR&&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词人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词人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BR&& & 二、想——“行”在征程,心系“故园” &BR&& & 王崧舟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者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BR&& & 1、用音乐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BR&& &在背景音乐《怆》里,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BR&&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而教者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BR&& & 2、在想象中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BR&& & 想象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在朗读中学生们体验着想象,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R&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BR&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BR&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BR&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BR&…… &BR&&&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BR&& &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则生成话语。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 “写”的方式—— &BR&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BR&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BR&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BR&…… &BR&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BR&“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两次想象,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BR&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王崧舟老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想象中朗读,加强形象,升华学生的情感。 &BR&三、问——问君何事轻离别? &BR&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显示剂、催化剂和兴奋剂。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既发出了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又设计了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实施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 &BR&& & 1、导问引领感受,查问帮助理解,感悟“离别”。 &BR&& &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在导语中让学生感受主题“乡愁”,且这种感受在读和问中一步步地加强理解。“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通过问,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插图、注解进行理解。学生们对整首词理解得如何呢?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在哪里?一个是心在哪儿?)进行了检查理解,引领学生感受词人的“身”和“心”,初步感悟“征途”与“故园”。 &BR&& & 在导问、查问的引领帮助下,再通过想象的张开,问终于达成了目标——想象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与画面,感悟到“身” 与“心”的分离。 &BR&& &&&2、追问叩击心灵——何事轻离别? &BR&& & 词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它形象丰富、感情丰妙,极富特质。王崧舟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的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深化,发出了直面心灵的追问,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对话。 &BR&“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在学生的追问中,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切换,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BR&& & 学生的追问和词人自问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并由此生发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叩击心灵的追问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 &BR&& & 3、反问升华情感——为何轻离别? &BR&& &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纳兰性德不得不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表述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我们在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矛盾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至此,词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 &BR&& &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是王崧舟语感训练的三大装备。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象和生命意义造就了王崧舟诗意的课堂。&BR&
[ 本帖最后由 温岭祖庆 于
18:05 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0帖子精华0UID204936
见习战士, 积分 15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0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评论之二:&BR&&BR&&BR&&BR&让语言和精神在对话中诗化构建&BR&&BR&——谈王崧舟《长相思》中的教学对话&BR&&BR&江苏仪征&&周正华&BR&&BR&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10月18日在无锡“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上公开教学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那诗情勃发、诗意盎然的课堂里,教者、学生和词人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共同体验“征程”辛劳、分享“故园”思念、建构保家卫国的精神。那荡气回肠的读、入情入境的想、扣人心弦的问,告诉我们王崧舟不仅是情感派的“大师”、语感派的“中坚”和“诗意语文”的“盟主”,也是“对话派”的“智者”。王崧舟在《长相思》的教学中通过朗读与想象引导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通过话题的预设、文本的拓展促进师生互动对话,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体验与深化,营造诗意对话。&BR&一、在自主对话中感悟&BR&&BR&“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王崧舟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BR&&BR&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BR&&BR&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BR&&BR&《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BR&&BR&“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王崧舟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BR&&BR&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BR&&BR&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BR&&BR&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BR&&BR&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BR&&BR&“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BR&&BR&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BR&&BR&二、在互动对话中生成&BR&&BR&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以文本为中介,精神敞开而相互依存、相互对话与接纳,达成对话各方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心智启迪、人格建构目的的教学形态。王崧舟《长相思》中的教学对话是互动的、生成的,对话不仅体现为师生的交往互动,更体现为话题在预设的对话中生成,文本在对话中拓展,语言在对话中建构。&BR&&BR&1、话题引领着对话,对话生成着话题。&BR&&BR&话题是对话的核心,提问引领着对话的深入。覆盖面大、穿透力强、探求性高的话题易于引发师生、生生的思想交锋、真情交融和自主发展。王崧舟在教学中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两个话题触动学生的头脑风暴、擦出智慧的火花、引发感悟思考。这两个预设的话题引领着学生的感受,检查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感悟。师生通过这两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感悟“身”“心”分离的“相思”。&BR&&BR&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师生再次围绕这个生成的问题展开交流、碰撞,通过一次次地追问与反问,与纳兰性德和他的亲人们对话,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在对话中完成“保家卫国”的意义构建。&BR&&BR&2、对话中文本拓展,拓展文本中对话。&BR&&BR&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文本的拓展促进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与词人的心灵对话。&BR&&BR&围绕拓展的文本——“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师、学生与词人又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对话再次将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教师代表词人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诉说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我们在词人的精神诉说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BR&&BR&3、言语中建构对话,对话中建构语言。&BR&&BR&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通过倾听、阅读和思考,我们完成文本解读,建立师生和文本对话基础。师生在朗读和诉说的状态下展开有意义的对话,而在对话中感悟到的形象和精神又通过言语实践不断生成语言。&BR&&BR&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对话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引领通过想象,说“征途”的情景与画面,写“故园”的美丽与温馨。学生对“征途”和“故园”的感悟在对话中转化为说和写的语言。&BR&&BR&三、在诗意对话中升华&BR&&BR&诗意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王崧舟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孩子们创设了如诗般的画面,孩子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文本对话,与纳兰性德对话,感知《长相思》的情感与精神。&BR&&BR&1、创设情境,“征程”与“故园”对话。&BR&&BR&王崧舟是诗意境界创造的高手,他用音乐渲染着情境,更是用他那激情、磁性的语言创设着对话的诗境。让我们先来欣赏他那充满诗意的语言——&BR&&BR&导语: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BR&&BR&描述:(1)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2)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BR&&BR&结语: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BR&&BR&透过王崧舟语言的描述,我们就能感受到“征程”与“故园”不同的情境,感悟到“身”“心”的分离与对话,这种对话中饱含着“相思”。&BR&&BR&2、体验情感,“乡思”与“壮志”对话。&BR&&BR&情感营造诗意,诗意激越情感。王崧舟在这节课的开头,就用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乡愁;通过自主读的感知和默读的感受,学生初步感悟了“身”“心”的分离的痛苦;通过想象,学生感悟到了“聒碎乡心”的凄惨。这种情感在朗读中推进,在想象中深化,在追问和对话中升华——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因为理想和壮志。“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凸显出来,且昂扬奋发。&BR&&BR&正如王崧舟所说:“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我们说:情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王崧舟的《长相思》;互动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王崧舟的《长相思》;自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王崧舟的《长相思》!&BR&
[ 本帖最后由 温岭祖庆 于
17:55 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40帖子精华0UID249831
见习战士, 积分 1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6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请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饮湖上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在湖上饮酒呢还是西湖又名饮湖???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87 小时阅读权限40积分17110帖子精华0UID205204
青铜战士, 积分 171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89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谢谢祖庆老师,收藏学习了。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2310帖子精华0UID112480
见习战士, 积分 23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9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古诗的教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BR&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BR&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BR&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BR&例如,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画一座高山,天上空荡荡的没有一丝的云彩;有的却认为天上应该有且只有一片云在远处飘荡;有的则认为天上没有任何的云啦,鸟啦。因为这些东西都“远去了”、都“飘走了”。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这些争议很令我吃惊。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的见解来理解古诗了,更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BR&又如:在教学《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时,我要求孩子们找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找出了“月”、“渔灯”、“孤光”、“一点萤”、“风簇浪”、“满河星”。在这时我发现了问题,就是“月”、“一点萤”、“满河星”这三个景物词有误。于是我就叫孩子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诗,想象当时的情景,同时我又叫他们模拟当时的场景。很快,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BR&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小儿垂钓》一诗中“蓬头稚子”的挥手动作时,我就让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张着嘴巴,打手势的;有把手指放在嘴巴上,作安静状的;有摆头又摆手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
[ 本帖最后由 温岭祖庆 于
17:55 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2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2310帖子精华0UID112480
见习战士, 积分 23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69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诗句的解释讲究三个字:信、达、雅。“信”和“达”孩子们都能做到,现在我教他们如何翻译优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先把古诗的单个字的解释弄清楚,再把它们连起来,变成一篇散文。关键就在这里,变成一篇散文。那么在句子之间,就要加入一些抒情的成分,比如说“哎!”之类的叹词,朗读时的感受也有所变化,该悲伤就要读出悲伤,该高兴就要读出高兴,该留念就要读出留念……
在古诗《宿建德江》中,我放弃了以往的单调的把词语意思“组合”成一首诗的做法,而是让他们像欣赏散文一样地“理解”整首诗。“夜晚行船在建德江上 船慢慢地移动,停泊在江边一个烟雾笼罩的沙洲上。天渐渐黑了,在客人的心头又涌起了阵阵的愁思。放眼远望,那原野空旷辽阔,天越来越黑,好象天低得快压到树上了。我坐在小船上,看着那清澈的江水,月亮映在那水中,好像触手可及。”在我的抑扬顿挫中,在我的缠绵幽怨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经过他们的重编,那些往常深奥难懂的古诗也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美文。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4525帖子精华0UID275432
见习战士, 积分 45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5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把周老师的这篇关于古诗教学的文字帖到这里来,周老师不会怪罪吧?&BR&&BR&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BR&江苏仪征&&周正华&BR&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三四十首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在古诗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加强观察、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且切实可行。&BR&一、诵读古诗,提高观察能力&BR&第七册有首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诵读这两句诗,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吧。观察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BR&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观察时还要想象,想象使观察到的事物更具体丰富。&BR&“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还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身在庐山中”自然“不识庐山”,可观察就是要“识得庐山真面目”。李白那首气势磅礴的《望庐山瀑布》是“遥看”所得。我们要将“面面观”与“最佳视角观察”结合起来,做到全面细致。&BR&二、品读古诗,加强想象能力&BR&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想象的佳句。在欣赏古诗的时候,充分理解其中的想象,将有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BR&白居易的《暮江吟》也是一首充满想象的歌咏傍晚江景的古诗。看到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江水,十分明丽,作者想象为“一道残阳铺水中”。一个“铺”字展示了作者的想象才能,残阳、半绿、半红,我们好像来到了深秋的江边。&BR&“铺水中”、“似珍珠”、“似弓”,诗人充分运用了他丰富的表象,由江水到草木上的露珠,到空中的明月,冲破了空间的阻隔,纵横驰骋,展开想象: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大自然的美景呈现在眼前,真情呼之即出: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可怜)啊!&BR&三、赏析古诗,训练思维能力&BR&形象性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思维的形象性是指思维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如教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宿新市徐公店》,我们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这样的情境:在徐公店旁有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路旁有一块开满黄花的菜地,为了不让牲口糟蹋,主人用竹篾筑上了一道篱笆。这时树梢的桃花、梨花已谢了,树叶却才冒出小芽。有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在路边玩,看到一只停在小草上的黄色蝴蝶,就用手一扑,没有抓住却把它惊飞起来。小孩紧跟着追上去,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分辨不出哪是蝴蝶了,小孩只好回头又去玩耍。我们还可以充分训练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启发学生根据诗情画意构图。&BR&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也是一首形象性很强的古诗。游园未遇主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如果正逢主人在家,且主人欣然应允,得以入园观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一番什么景色?请同学以《游园》为体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抓住重点景物写具体。这样既巩固了写作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诗人以“一枝红杏出墙来”而领略“满园春色”,以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生花妙笔。我们能否用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在写作中布局谋篇的技能。&BR&在古诗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吸收其精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的心理能力,促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BR&
[ 本帖最后由 温岭祖庆 于
17:59 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0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6995帖子精华1UID248481
钢铁战士, 积分 69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5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贴得好,深受启发,不断学习!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0 小时阅读权限50积分46820帖子精华1UID41895
白银战士, 积分 468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18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谢谢了,学习中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0帖子精华0UID204936
见习战士, 积分 15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0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quote]下面引用由零下13度在
08:45am 发表的内容:
把周老师的这篇关于古诗教学的文字帖到这里来,周老师不会怪罪吧?
感谢关注!我怎么会有意见呢?呵呵!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4360帖子精华0UID196204
见习战士, 积分 43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4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BR&——《长相思》课堂教学反思&BR&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BR&打着我的提灯,&BR&我找到了一个人:&BR&我。&BR&我观察他。&BR&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评派的观点,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亡。在这里,对这一命题我权且做一次教学论上蹩脚的迁移:“课堂教学一旦完成,执教者就已经死亡。”我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意在强调“课”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存在。当课被执教者演绎完成后,课的意义已经不再为执教者本人的意图所支配,“课”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听课者言说它自己的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与否,执教者只能将自己转换成听课者的角色重新倾听“这一课”的言说。&BR&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有了课后的王崧舟与课中的王崧舟之间的对话:&BR&我以为,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这样的言说总有点怪怪的,人要抽身而出看自己,难!说不定哪天你就成了神经病)是在诗(词也是诗)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着一种“和解”之道。&BR&诗是不可解的,但诗又是不得不解的,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两难境地,抑或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上的悖论。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在《长相思》一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王崧舟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BR&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对“诗是不可解的”这一命题的艰难守望和维护。“诗”之不幸,就在语文老师漠视“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诗”是一个极易被糟践和摧残的小生命,教学上稍不留神,我们就可能毁掉“诗”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样式的言语存在。诗是不能搬家的,做为诗栖居的言语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像“树”,一挪就死。&BR&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王崧舟的《长相思》,走的大约就是这样一个路径。保护“诗”,就是保护“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我们可以从“器”和“用”的层面上理解“诵读”,但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有必要从“道”和“体”的高度看到“诵读”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本体论上的意义。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于是,我们看到,在王崧舟的《长相思》上,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长相思》在诵读中流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这是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BR&诗不能诉诸理性,诗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对于诗的了悟是当下的、瞬间的,这就是所谓的“意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如果说“完形”是诗之不可解的一个本体论层面上的因素的话,那么,“意会”就是主体论层面上对诗是不可解的又一注脚。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总是不厌其烦的让学生交流读词的感觉,前前后后不下十多次。其实,唤醒感觉的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就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感悟的情感色彩。用维柯的话说叫“诗性逻辑”,用卡西尔的话说叫“隐喻思维”。在我看来,“意会”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感和直觉,还基于联想和想象。事实上,对诗的意会,是一个直觉和想象纠缠不清的过程。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前后安排了四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读词后谈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听诵读看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听音乐写故园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词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词做为一种召唤结构、一种空白张力的主动回应。&BR&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又发现,王崧舟正试图以一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式,对“诗是不可解的”这一命题进行着艰难的突围和颠覆。换言之,他努力想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达成一种互信互谅的和解。之所以尝试这样的突围和颠覆,我想个中缘由是比较复杂的。第一,诗的学习,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他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言语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第二,在小学阶段学诗,他不能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和文化底蕴;第三,在教学评价尚未实现革命性的转型之前,他不能不顾及仍然流行着的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和标准。于是,他不得不冒着“诗一解就死亡”的风险,在“可解”的沼泽地上艰难的跋涉着。我们从中发现王崧舟课堂教学的两处细节,这可以成为这种尝试的标识:一、在学生默读思考《长相思》的大意后,他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对“解诗”的一种打探。这种打探有着明确的方向性,这种打探必须基于词义的初步理解,这对诗的存在而言无疑是一种危险的动作。但这种打探并不死扣词中的字眼,他不想“字字落实”,不想因此将学生的诗性思维与字词的肢解绑在一起。他想通过这种打探,让学生对其中的诗意引发一种敏感和警觉,学生对此的回答不一而足,但这无伤诗之大雅。二、在学生沉入词境后,他采用互文印证的策略,用纳兰性德另一首词中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引发学生对词的深层意蕴的解读。这种侧面的、迂回的解读策略,依然折射着王崧舟对诗的“可解”与“不可解”的矛盾之情。互文做为一种解读策略,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但互文策略用在这里,王崧舟是有自己的主张的。那就是借助“互文”在诗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达成一种谅解备忘录。&BR&诗说到底是对人生、宇宙的一种直观的洞悉,对事物的一种普遍性的了悟。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只能去“见”去“会”去“悟”。但是,诗毕竟是一种言语的存在,尽管这种言语以自足和完形存在着,她处处设防,她把自己保护的严严实实。但百密终有一疏,只要有一条缝,只要有一孔眼,我们就有窥见的机会和可能。正是这样的一条缝、一孔眼,让诗暴露了自己最隐秘的灵魂,于是,诗终于在自己的疏忽中败下阵来。这才给了王崧舟和王崧舟们以“解诗”的可乘之机,一片中间地带在跋涉中被他们发现了。&BR&但不知这种发现,对“诗”们而言,是幸耶?是不幸耶?&BR&
[ 本帖最后由 温岭祖庆 于
18:00 编辑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2 小时阅读权限40积分14770帖子精华0UID264425
青铜战士, 积分 147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3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大餐,消化中……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787 小时阅读权限150积分326960帖子精华16UID169354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 & 十分感谢祖庆老师带给我们这么好的帖子!!!
& & 这些老师的课充分说明了古诗的内涵十分丰富,关键是我们怎么挖掘。教师的功力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就深,教学就会游刃有余。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不断以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就不再为教古诗而烦恼,我们自己也能上出有特色的课来。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97 小时阅读权限150积分143820帖子精华12UID237548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 &问候三百卷生老师,您的信箱满了,我就在这个地方给您拜年了!谢谢您对诗意语文沙龙研讨的支持!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也祝各位新年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6580帖子精华2UID223711
钢铁战士, 积分 65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2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很有意义,收获多多。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0帖子精华0UID204936
见习战士, 积分 15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0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怎么不继续呢?
我想做一本古诗词教学评论,还指望从您这找素材呢!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3 小时阅读权限40积分11010帖子精华0UID184623
青铜战士, 积分 1101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990 积分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果然又是好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古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