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海塞尔耳机维修是哪个国家生产的

解读2016年耳机市场,森海塞尔等四大品牌撑起半边天-消费电子-与非网
2016年是行业相对平静的一年,与去年相比变化不算太大。这两年各个厂商都在进行缓慢的调整,但这样的调整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耳机行业本身的要求,而是由手机触发而来。过去对于耳机厂商来说,除了在音质上不断追求外,其他方面的刺激远不足以促使其主动变革;而现在,手机对于包括耳机在内的各领域深度渗透,造成了耳机不仅要注重音质,同时还要在功能性上有所拓展,使用场景也更加偏向便携性和移动性。这样的一种&共生&状态今后可能还会朝着更加深入的融合渗透方向发展,并且将高端耳机逐渐剥离,使其彻底变为小众的产品,形成消费类耳机与高端HiFi耳机分道扬镳的局面。
变革意味着机遇,在全民创业的时代,耳机行业同样将会有新的黑马杀出,而这也是国产厂商借势上位的一个大好时机。在HiFi耳机领域,我们已经看到国产耳机厂商的势如破竹,跨越式发展令人震惊;而在消费类耳机领域,国产耳机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机会仍然是有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2016年耳机市场的ZDC数据。
传统耳机大牌地位依然稳固
上图与下面的表格了展示了2015年和2016年耳机品牌关注度占比情况,我们主要选取了关注度排名在前15位的品牌。可以看出、AKG、铁三角和索尼四大传统耳机大牌的总占比基本没什么变化,撑起了所有品牌关注度的半边天,这说明消费者对于这些品牌的认可是一贯的,深厚的底蕴与可靠的品质是这些品牌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这些优势是普通品牌所无法比拟的。
在这四大品牌中,森海塞尔虽然关注度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依然位居首位,奥菲斯二代、HD800S这些旗帜产品的上市为森海赚足了眼球;铁三角略有上升占据第二,机海战术加爆款单品,使得铁三角的关注度持续走高,继MSR7&陌生人妻&走红之后,铁三角2016年又推出了MSR7NC降噪款,再次成功吸粉;索尼关注度上升明显,位列第三,其音频产品由当红明星鹿晗代言,粉丝效应十分明显,hear系列爆款尤其表现抢眼;而AKG则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这两年AKG处于战略调整期,关注度稍微下降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耳机2016年关注度飙升,应该与其发布AirPods有不小的关系。
国产厂商的数量在关注度前15名中没有变化,依然是三家厂商。国产音频大户漫步者两年来一直稳居第六位,能取得这样的这样的成绩相当不容易。硕美科除了在游戏耳机方面持续发力外,对音乐耳机也进一步重视,今年关注度继续排进前十五。魅族则是今年上升至关注度前十五名的新晋国产品牌,重拾音频老本行,魅族的势头强劲,其手机用户吸粉效应可见一斑。如果我们将关注度列表扩展到前五十名,我们还将会看到有FIIL、魔磁和飞傲这样的国产后起之秀入围,作为从事音频行业的人来说,我们非常乐于看到国产品牌的崛起,我们也应该对国产品牌多一点信心、耐心和宽容,毕竟品牌的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国产品牌任重而道远。
总的来说,其他厂商想要在短时间内撼动传统大厂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在变革越来越快的今天,耳机厂商们面临的挑战是趋同的,所以弯道超车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是做产品切忌浮躁,唯有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才能最终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否则市场终究会将投机取巧华而不实的厂商刷出局。
平价耳机受欢迎,无线仍未成主流
消费者们对哪个价格区间的耳机关注度较高呢?从两年的关注度占比变化我们可以看出,100-200元是大家最关注的价格区间,这也非常符合一般消费者对于购买耳机的一个心理价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更加低端的50-100元以及50元以下这两个价格区间,关注度有明显的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00元、300-600元、元这三个区间关注度2016年都有攀升,并且占比其实都不算低,尤其是元这个区间的关注度提升幅度最大,这说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对更高音质表现的追求是稳步上升的。
600-1000元区间关注度较低在情理之中,这个区间确实没有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耳机产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区间其实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市面上这个价位现有的耳机产品几乎没有多少既能在音质上令人满意、又能在做工及功能上达到一流水准,而这个价格区间对于非发烧友来说是仅次于元这个价格天花板的重要区间,因此厂商们今后应该对这个区间的产品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国产厂商在这个价格区间有了突破,比如2016年发布的FIIL DIVA这款耳机,就瞅准了这个价格盲区,定位精准,并且在音质、功能和做工几个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为国货争了一把光。元区间关注度下降同样也与产品不够丰富有关,而3000元以上区间的关注度略有提升,说明高端耳机其实并不是无人问津,从普通耳机用户向发烧友的转化虽然数量较小,但这个趋势是总体向好的。
上图是有线耳机与无线耳机关注度占比,这个数据可能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我们可能在2016年感觉身边使用无线耳机的人变多了,无线耳机取代有线耳机可能很快就会发生;然而只是一个假象,2016年无线耳机的关注度甚至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我们认为播放音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无线耳机固然有其方便之处,但能实现高品质无线播放的耳机其实并不算多,比如目前相对成熟的aptX无损蓝牙播放,采用此技术的耳机就很少,而且这需要耳机端和播放端同时支持才能实现。要使用aptX技术还要向高通支付认证费,这对于厂商来说又是一笔开支。所以综合看来最后体现到消费者这里,大家还是更倾向于追求音质体验而非使用便利。不过,我们相信这样的情况以后一定会得到逆转,毕竟对于消费类耳机来说,无线是个大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这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动铁成主流,头戴式仍是首选
2015年的时候,动铁耳机的关注度已经非常高了,而到了2016年动铁耳机的关注度占比更是高达66.7%,这也与手机的影响很大。现在手机作为人们最常用的音源已经是无可争议,而搭配手机最多的是耳塞产品。动铁耳机基本是以耳塞的面目出现,随着动铁技术在国内外厂商中的大范围普及,厂商的制造成本降低,再加上动铁耳机相比动圈耳机更容易调校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其走红也是情理之中。高端耳塞里,动铁几乎呈垄断之势,而且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很多都是国产厂商,比如这两年爆红的qdc在2016年就推出了叫好又叫座的旗舰8单元耳塞双子座和限量版1单元耳塞1LE,完成了从高端到入门的全覆盖;动圈高端耳塞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2016年能引起关注的也就拜亚动力榭兰图和AK T8iE MK2两款。而圈铁耳机作为普通消费者更陌生的一个事物,不仅产品少,品质良莠不齐,售价也是呈两极分化,除了国产厂商飞朵推出品质优秀的天狼星耳塞外,几乎没有其他品牌值得关注,因此获得最少的关注度就不足为奇了。
鉴于耳塞在消费者中的保有量要远大于头戴式耳机,所以这组数据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对耳塞关注度的反映。我们认为动铁耳机关注度走高的趋势在今后的两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动圈耳塞则会进一步分化,集中于高端HiFi耳塞和入门耳塞两端。不过,在头戴式耳机里,动圈仍然是绝对的主流,地位不可撼动。
消费者最关注那种佩戴方式的耳机?上图给出了答案,头戴式和入耳式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两种佩戴方式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两众耳机佩戴方式,不过2016年关注度占比都有轻微的下滑。耳塞式也就是我们说的平头塞,在辉煌的随身听时代之后就一蹶不振,虽然也能排在关注度的第三位,但占比比较低,2016年关注度占比有小幅回升,这应该与从2015年开始由拜亚动力DP100平头塞掀起的怀旧风潮有一定的关系。后挂式与耳挂式耳机都是偏运动场景佩戴的耳机,但耳挂式关注度更高一些,毕竟重量更轻,佩戴更干练一些。耳挂式关注度略有回升与人们更加注重运动娱乐体验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2016年的耳机市场不是变化剧烈的一年,但却是暗流涌动的一年,表面上暂时平静,实则酝酿着有关未来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的苗头将在2017年变成星星之火,虽然不至于燎原,但对传统厂商来说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战略布局需要及时调整,否则会越来越被动。新生力量除了拼音质之外,更需要有智能化意识,如此才是扬长避短,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7年相信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投入无线耳机的怀抱,iPhone 7取消3.5mm耳机接口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安卓手机也将陆续跟上步伐,不管是lightning接口还是USB TYPE-C接口,有线耳机对于消费类耳机来说已经不再是首要发展对象,这样的倒逼机制将加快无线耳机的普及。耳机的制造成本将会进一步压缩,同时在品质上会进一步提高,对于那些尚待挖掘的价格区间,相信会有嗅觉灵敏的厂商抢先下手。低端耳机的生存空间将被逐渐压缩,200元以上的价格区间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千元级耳机无疑是耳机市场的下一个蓝海。新的一年,耳机市场还是大有看头的。
ZDC报告调研方法说明
1.关注度研究方法
本报告主要根据ZDC自主研发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关注度分析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每日24小时不间断跟踪中关村在线网站以及嵌套中关村在线网站产品库的其他合作网站的网民上网行为,并将来自不同IP的网民进行分类归属,综合耳机相关厂商、品牌等获得的点击,统计出网民对耳机的关注度。
关注度:亦或关注比例,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某类信息的点击数在同类信息中的所占比例。关注度高,表示该信息越受消费者重视,关注度可作为分析历史形势和预测未来发展的有力数据支持。
2.市场规模研究方法
ZDC充分运用中关村在线自身产品库优势,以及在厂商、渠道商、行业等方面的良好资源,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获取一线信息以及第二手研究材料,并由ZDC市场分析员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最终获得可发布的ZDC研究报告。
&直接信息渠道
中关村在线在全国拥有85家分站,各地分站均派驻调查员。专业分析师与调查员与当地厂商、经销商、用户保持直接紧密的关系,定期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查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与资料。
&间接信息渠道
立足中国ICT行业的中关村在线在建立10余年期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可定期从行业协会获取大量产业与市场方面的动态数据和信息。
作为位居中国科技专业网站前列的中关村在线与众多上游厂商、制造商、渠道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商、渠道商也会不定期将最新的信息告知中关村在线。
ZDC还从第三方获得数据及资料,了解整个中国ICT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追踪相关重点企业或厂商在产品技术、市场与竞争策略、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二手调查数据和资料来源为:新闻报道、行业媒介、企业年报、Internet/Web站点以及其他有利于本报告的资料。
附录:法律申明
本报告为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制作,由中关村在线网站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包括版式权)。报告中所有的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未经过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基于任何商业目的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包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本报告中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相关权利为原著者所有。未经过原著者和本公司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本报告中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ZDC分析师对用户关注度调查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多重调研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人工筛选,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专业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找出数据间的相关性,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推测。
本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报告的数据准确性和分析、预测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的著作权属于本公司,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对于本报告所有内容的复制、编辑(意指收集、组合和重新组合),本公司享有排他权且该排他权受法律保护。对本报告上述内容的任何其他使用,包括修改、发布、转发、再版、交易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
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不得被再造、复制、抄袭、交易,或为任何未经本公司允许的商业目的所使用。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供的报告内容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时,需征得ZDC书面特别授权,并注明出处&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交的报告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仅限客户内部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递至任何第三方机构、法人或自然人。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
本公司充分尊重报告中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您确认您的著作权以某种方式被侵犯,并且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请向本公司提出著作权投诉。
本报告有关著作权问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公司保留随时解释和更改上述免责事由及条款的权利。
更多最新行业资讯,欢迎点击与非网!
与非网专栏作者招募
你也许是工程师甲,每天默默画电路板、写代码;
你也许是高校老师乙,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传授知识;
你也许是项目经理丙,每天为得到客户认可而赶工、奔忙;
不管你身处何地是何种身份,只要你是电子领域的从业者,就一定有对这一行业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可能你已修炼成资深行业观察家,如老师那样真知灼见;
可能你善于分析行业趋势,如侃侃而谈;
可能你精通某一项技术,如那样精讲技术而不失幽默;
可能你善于发现身边的工程师故事,如般娓娓道来。
也可能你和他们都不同,有自己想发表的观点,这样的你都是我们在等的人,只要你准备好了,&与非网专栏作者&就会成为你的一个标签。你不再是普通的路人&甲、乙、丙&,而是工程师和电子产业的发言人。
我们给专栏作者的展示机会:
1. 与非网主站【与非原创】栏目的集中展示:
2. 与非网主页:首页焦点、行业发现的重点推荐
3. 与非网微信:原创推送,直达核心行业读者
4. 如果专栏内容热度很高,我们还可以帮助联系相关出版社洽谈集结出版。
成功取决于行动力,赶紧将你的职场态度和行业观点进行整理、提炼成专栏大纲吧,以&专栏作者+大纲名称&为主题,发送到:(请将#替换为@)即可,或者你还有些疑惑想更多了解专栏作者的情况,也可以加小编的微信+qq:详谈。
与非网专栏作者,我们等你!
关注与非网微信 ( ee-focus )
限量版产业观察、行业动态、技术大餐每日推荐
享受快时代的精品慢阅读
1MORE 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经销备受赞誉的耳机的公司,以其卓越质量和价值而闻名,其 Triple Driver 和 Quad Driver 入耳式耳机成为全球首款获得 THX(R) 认证的耳机。
发表于: 15:20:00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iPod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脚注。作为最初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iPod早已被功能强大的iPhone所代替,在我们的口袋里装上几千首歌曲,这样的概念不再跟过去一样新奇。
发表于: 13:46:06
小米生态链公司helloear 于7月11日在小米旗下精品生活电商——米家有品众筹上线一款全新的定制耳机,该产品经历三年多研发,号称会比包括传统定制耳机在内的所有耳机都更舒适佩戴,同时采用丹麦声扬专业动铁扬声器,达到国外旗舰产品相同音质效果。 用户只需用一元硬币作为参照物,从平行于耳平面的角度拍下耳朵和硬币就可以实现定制。
发表于: 16:06:04
凌华科技推出新一代的HiFi音频产品测试解决方案,瞄准庞大的HiFi音频产品测试需求,该方案包含高规格的24位高分辨率动态信号采集模块PCI-9527,以及Audio Analyzer音频测试分析软件,内建丰富的音频测试项目,用户无需编程即可直接使用。
发表于: 15:45:00
全球智能云计算服务平台、网关、嵌入式计算机及行业应用平台供应商 -- 凌华科技推出新一代的 HiFi 音频产品测试解决方案,瞄准庞大的 HiFi 音频产品测试需求,该方案包含高规格的24位高分辨率动态信号采集模块 PCI-9527,以及 Audio Analyzer 音频测试分析软件,内建丰富的音频测试项目,用户无需编程即可直接使用。
发表于: 15:36:00
估计雷军是对于小米在河南线下市场的成绩感到很惊奇,于是下来了解情况,总结出线下的成功模式。
发表于: 10:15:13
随着iPhone8发布时间的临近,产业界对于这款iPhone十周年扛鼎之作的诸多期许正在变成现实,除了全面屏外,关于iPhone8标配无线充电的传言也得到证实。
发表于: 09:54:43
北京时间8月20日上午消息,可能是最近Note 8的照片被媒体泄露的太多,所以三星有些坐不住了。三星官方网站本周泄露了64GB无锁版Galaxy Note 8的信息。不过,相关页面目前已经下线。
发表于: 09:42:44
据报道称,随着苹果公司准备发布第三代Apple Watch,其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500万块,明年或将进一步增加到2000万块。
发表于: 09:33:51
游戏玩家对于游戏分类应该很熟悉吧,通常有按照游戏类型、游戏人数、游戏实用年龄来分类,现在有个网站给VR游戏加入一项卡路里消耗分类。毕竟很多VR游戏玩起来挺累人的,还有人依靠玩VR进行减肥。
发表于: 09:25:00
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的“华为杯”第十二届中国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将于2017 年 8 月举行决赛!来自三百余所高校及科研院
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自2017年3月正式启动,覆盖八大赛区,经过初赛决赛两个阶段重重选拨,终于迎来强者之间最后的角逐,期待学子们的精彩表现!
直播时间: 9:00-1
随着直流无刷电机(BLDC)和永磁同步电机(PMSM)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且用量也在逐步增长,电机的驱动和控制技术做为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产品性能,控制技术之一的FOC控制技术(磁
“这比赛确实将我从大学里整天傻玩混日子的状态,引入电路和程序的奇妙世界,从此不能自拔。也因为这比赛,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画图刷板采购焊接拼赛道调程序调程序调程序……调到天昏地暗没有出路,就在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将于8月23日至8月26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69个高校的参赛队将汇聚一堂。
哪些队伍将从预赛中脱颖而出?传统强队
有偿征稿 | 2017年能耗过半,年初定的哪些“小目标”没有阵亡? ……
旗下网站:
与非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70212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 京ICP备:号【图文】森海塞尔耳机简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森海塞尔耳机简介
&&森海塞尔耳机简介
大小:2.4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查看: 18722|回复: 129
森海塞尔耳机的历史,型号介绍,个人点评和思考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10:17 编辑
历时一个半月,森海塞尔部分正文基本更新完毕.he1和hd800s后续听到会补充,其他修修补补也会持续进行,欢迎有心阅读的朋友就具体观点与我讨论.
4.px100和mx500
15.hd580和s850
16.hd580jubilee
17.hd525/535/545/565
续14.hd560ii/540ii
23.hd630vb
24.he1060(待补充)
其他厂牌部分:
25.akg k240s/k240r
-------------------------------------------------------
HE90是森海塞尔公司于1991年年中推出的奥菲斯套装里的耳机部分,未见官方零售(理论上应该计划过单独销售,因为放大器HEV90有两个耳机口),只是在2003年之后听闻在国内代理商的支持下森海塞尔公司将曾经用来维修的备件制作过编号最后(3xx)的几支。当时传闻售价是3万多元,而北京的叶立先生为此专门定制了配套的8PS作为放大器,目前我认识的坛友里就有正在使用这一套的。
我对he90的感受从“好贵”到“不过如此”再到“有点厉害”再到顶礼膜拜并最终回归“名不虚传”应该说感受还是比较特别的,因为很少能见到一只耳机能融合你对他的多种情感而显得尤其多变,可见老森海塞尔(弗里茨森海塞尔,1912年出生,2010年去世,1982年以后就退休了,但种种迹象表明1992年之前他对森海塞尔公司和产品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在制作这支耳机的时候怕是也穷尽了一生的经验。
he90确实是一支非常出色的作品,因为他与大多数森海塞尔的耳机并不一样,他很有可能是纽曼和森海塞尔合作的结晶。he90并不是森海塞尔第一支静电耳机(第一支是1977年的unipolar2000),而仅仅这第二支作品就能超越在静电耳机领域默默耕耘了32年的stax的高级耳机sigma pro和pro signature实在是很惊人的。而且从声音的呈现形式上,he90与其它森海塞尔耳机并不一样,这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支耳机的核心单元与1928年成立,1980年与森海塞尔合作并于1990年与之合并的纽曼公司有关了,毕竟当时纽曼的静电话筒早已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且时至今日著名的纽曼u87话筒还在使用与HD540gold(森海塞尔一支诞生于1987年的高级型号)相似的包装盒。
历经25年,he90依然是耳机界的执牛耳者。在一次与另外一支传奇性静电耳机stax omega(1993年发布)的对比中,我个人感觉he90耳机方面还是更胜一筹,但与之相应地,hev90放大器却较stax t2(1994年发布,与omega耳机配套)逊色——这与我最初的预期是相反的,我本以为从1950就开始制作电影功放的森海塞尔在放大器上的造诣要高于只研究了十余年的静电耳机,不成想有了纽曼的参与,森海塞尔静电单元突飞猛进已非“只有”35年经验的静电专业户stax可比,而与此同时,hev90相对stax呕心沥血之作srm-t2却显得储备功率没有那么丰沛。
he90的声音平坦,从容,除了相较一般动圈耳机诚实以外,还显得更有美感,更有肉感,而并不会显得机械和有金属味。当然,对于一套被称为“orpheus”的系统,那些100khz之类的指标反而也只能算分内之事。
奥菲斯系统声音上的缺点是有的,框架太大,排场太大,相比更朴实的omega系统显得有些“虚张声势”,而且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声音略为还是偏干了一些(应该是对全频段内部分会影响听感的频段没办法充分得顾及到,大概是技术所限)。当然,说到he90,各大论坛上声音的评价已经足够多了,但其他方面的讨论其实比较有限。比如,很多耳机爱好者似乎没有注意到,he90和之后的椭圆形森海塞尔耳机并不一样,他的耳机腔体是比较直得向下的,而不是580一样的有一个倾斜的角度,同时耳机外壳最顶端有一个凸起结构连接金属头梁,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在我看来却极为重要,因为他很聪明得解决了耳机头梁两端翘得太高而不优雅的佩戴造型问题,同时厚度相对合理的耳罩和比较扁的腔体使得整个耳机在佩戴时候充分贴在佩戴者的头部,这种对细节专业的处理让无论是前辈还是后生都会感到汗颜。
Sennheiser-Orpheus-HE901.jpg (58.26 KB, 下载次数: 2)
14:22 上传
森海塞尔耳机以HD系列命名其实并不是蹭high definition的光,因为1966年森海塞尔第一支耳机hd110发布的时候,还没有“高清晰”这个概念,实际上,即使是hifi,也就是高保真这概念,也是1956年才提出来的,当然从一诞生就被认为是商业噱头,就跟我们今天调侃highend的方式相近。HD是两个德语单词的缩写,H是horer(不是o而是o上带两点,发音同拼音ue,论坛里打不出来这个字母,扬声器的意思,耳机就是kopfhorer——头戴式扬声器);D自然就是dynamisch(动圈)了。相应的,HE当然就是静电式扬声器的意思。
我很难相信在hd110上市之前森海塞尔没有一支叫做,或者说代号hd100的耳机,可惜并没有从相关资料里找到有关hd110的开发信息,虽然我个人总觉得这支耳机有参考拜亚动力dt100的意思,但hd100是否真的戏剧般得就是dt100不得而知。
虽然这支森海塞尔耳机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没几个人了解,但其实严格来说hd110的“复刻版&其实很多人都是见过且在售的,那就是目前lifestyle系列里的urben系列。当然我觉得mumentum也一定参考过hd110的设计,只是论声音而言,这两个“续作”实在是玩笑了些。
hd110的设计相当淳朴,就是两个号角状的扬声器被一根跨度很大的头梁固定在头上,从用料和做工能看得出这耳机制作得很有诚意,而声音方面则是确立了森海塞尔这么多年的审美标准,朴实,温暖,接地气,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蕴含复杂情感的音乐表达成普通爱好者能够消化的样子。我不知道这和老森海塞尔出身园丁世家有没有关系,但我个人是越来越觉得这种用白话讲大道理的本事并不简单。
hd110有一个续作和一个简化品。其中简化品是大名鼎鼎的hd414,而续作则是受到一部分老耳机爱好者追捧的hd224。虽然我们没能见证100分型号的hd100,但在hd110上市35年后的2002年,森海塞尔唯一以100命名的px100看上去变化很大却也遵循了hd414的设计逻辑,或许,冥冥中px100就是那个我们没见过的hd100抽象化的真身——一个dt48的开放版(其实akg最初的耳机k120也是模仿dt48的,当然严格来说,dt48也是模仿西电耳机的,只是把舌簧发声——类似动铁变成动圈而已,不过,西电这耳机也是买一个美国海军士兵的设计……所以,诸位,创新的源泉终归是个人,机构永远是逐利的)。
TB28vIcgXXXXXX8XXXXXXXXXXXX_!!.jpg_728x728.jpg (55.49 KB, 下载次数: 7)
16:12 上传
HD800这个耳机做得应该算森海塞尔产品线上继hd540gold之后最没有争议的了。我记得我2010年年初听到这支耳机的时候有一个我到现在还觉得挺准确的评价——就像市中心140平米的小高层,在现代生活中显得一切都那么得刚刚好,简直让人没法更满意了。当然,前提是你得先买得起。
hd800的结构是非常讨巧的,首先是吸收he90经验,把头梁和耳机连接的部分设计了一个内陷式的结构,这样可以让耳机从头梁到框架整体最大限度得贴在头部,佩戴时可以让这么大一只耳机从正面看上去一点儿都不累赘。其次耳机外壳很大程度镂空,然后用在hd600和650身上试验过三年的不锈钢丝编织网覆盖这些空位,形成一个充分谐振的巨大腔体。再加上几乎架空的外壳框架部分和森海塞尔自称“声学特性很好”的航天材料(其实就是塑料,但我相信这玩意儿比铝锭贵,顺便一提,铝和铝镁合金是两回事,前者在我看来作音响材料是不合适的),应该说,hd800虽然看上去这么大的尺寸,但却是以一个发声整体来设计的,这在我看来还是比较胆大和有想象力的。最后是单元,空心环形单元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早在540和560时代(80年代中后期)森海塞尔的耳机单元已经是这样设计的了,只是那时候中间不是完全空的,而是一种网状物,空气可以在其间自由流动。当然,虽然音响厂商总是宣称他们的多层震膜啊,异厚震膜啊,从动震膜啊,但实际上对于动圈单元来说,中间着一块儿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防尘盖”来使用的,而真正有效的发声部位其实就是单元外圈带一道道折痕的那片。其实,hd800做环形单元主要的目的是让音圈把震膜分成内圈和外圈两部分(从hd800的震膜上你也可以看到以线圈为界,两侧的震膜上面的刻痕是不同密度的),同时配合1.2T磁通量的大块磁铁,用以大幅度提高单元工作的效率——如果没有这些结构上的考虑,这个直径达56mm的单元可能就非常难以驱动了。当然,很多朋友还是认为hd800不好推,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想把这个用以谐振的镂空金属网外壳像琴弦带动琴箱震动一样发出更优美的声音,并且可能希望音量大到能形成双耳之间的互馈,因为这样就能代替传奇的akg k1000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实在是太任性,已经不是“超频”而是挑战物理定律了(结局当然是送二手区)。
有关hd800的声音坛友们已经描述得很到位了,我只简单提一句就是除了把单元架高同时用那个谐振扩散结构伪装出一个假声场以外,其实hd800单元的保真度也是非常出色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斜置单元啊,金属编制网啊一类的商业噱头,仅仅光靠这个单元的信息量,我觉得也是很值得称赞的。只可惜森海塞尔在hd800之后把这些无聊的用以伪造声场的斜置单元、金属网发扬光大,却把最精华的,用以征服耳机圈hardcore爱好者的高保真单元一再缩水。对待这种行为我觉的我已经不是失望而是愤怒了。
谈到hd800就不能不再谈一下官方配套的hdvd800放大器。其实有一些耳机使用经验的朋友应该都能注意到hdvd800和莱曼应该是有一些渊源的,我记得之前在论坛里看到过坛友对这个放大器的一个调侃:估计是森海塞尔一直用莱曼展示hd800,而hd800爱好者实在意见太大,只好换个壳子自己弄出来一个(大意非原话)。调侃归调侃,我个人觉得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即便如此我也觉得hdvd800表现还可以,用来搭配10000号以后的hd800其实相对还是比较可靠的,声音轻盈有活力,听起来没什么压力,也不会揠苗助长,但同时声音有板有眼棱角分明,清晰度流畅度都能保证,同时既没有大部分商业耳房喜欢越俎代庖给声音添油加醋的行业顽疾,也没有迎合部分发烧友揠苗助长,非要把耳机推成音箱的坏习惯,做得相当理性、中立、可靠和专业。当然缺点自然也就是相应的古板和严肃——在我看来,这套800套装几乎只能用来啃最艰深的巴洛克及之前时代的宗教音乐,用来播放哪怕稍微轻松点的海顿莫扎特似乎都显得有点儿不务正业——这当然是另外一种对使用者的束缚,也算一个看不见的精神枷锁,虽然本意可能是好的,但与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还是显得格格不入。
在驱动hd800方面,如我前述,hd800本身是个比较高效的结构,从原理上来说是不太需要太大功率的放大器的,无论是官方最早展示使用的莱曼,还是最终的hdvd800,都不以功率输出见长(我认为这两个放大器主要还是追随老森海最初的理念——使晦涩的音乐容易接受一些)。与此同时,北京制作高级耳机放大器的叶立先生也认为他早期(2002年)设计出来的8pr驱动hd800效果已经很好,功率更大的全平衡型号8pb(2011年)实际上主要用来驱动低阻大震膜的平板式耳机。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为hd800选择放大器的时候,还是以信息量、保真度和音色为考量,功率可以屈居后位。
最后,hd800虽然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耳机,但从诞生(其实有关hd800的消息在2007年年底已经出现了,当时我们都觉得发布消息的人在开玩笑,不成想竟是真事。这个发布消息的人其实很多耳机爱好者都熟悉,就是目前声韵音响产品的主设计师“热点”,此为轶事)至今已近八载,总得回想一下,无论是800还是800套,多少还是略微呈现出一点单调,也就是播放任何音乐总感觉跳不出一个框架,而且,似乎正是这种单调让很多挑战hd800驱动极限的朋友产生了“欲壑难填”的错觉。这或许也是hd800s出现的原因。
以及,一个技巧,看耳机的设计要从正前方来,不要看侧面,那是“广告”,希望你能听懂我所说的。
MTM1MTY3OTczNjc2NTU4OTc5.jpg (76.15 KB, 下载次数: 2)
11:21 上传
4.px100和mx500
我当然明白从he90/hd800突然转到mx500会让你觉得落差太大,但这两个耳机在我看来非常重要,不仅是因为mx500是森海塞尔第一支耳塞,同时px100有着和hd414一样的设计逻辑,更是因为我觉得px100和mx500才算森海塞尔的分水岭,也是我界定新老森海声的一个界线(其实也适用于其他品牌,几乎所有的耳机品牌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转变审美的)。
mx500什么时候上市的我至今也没查到,已知最早的信息是2000年,所以我觉得1999发布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px100则是2002年上市,与akg的“分界线”240s是同一时段(当然我觉得px100代表的是新森海审美而240s是老派审美的一个延伸)。虽然这两支耳机一前一后,而且都定位于随身,但声音上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
mx500是非常典型的hd580/600审美,声音像他的外观一样相当“大理石”,硬朗,有棱角,能完整得表达出乐器的边缘形状,很追求清晰度,是比较典型高保真型耳机。相比同时代更主流的sony和aiwa两品牌的耳塞,森海塞尔耳塞的清晰度和层次感在那个时间短独树一帜,给普通音乐爱好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也造就了非常好的口碑,到2001年mx500的名声竟然已经可以与大名鼎鼎的sony e888相提并论——在2003年新蛋网促销至150元,之前为270元,e888为399元。当然,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mx500相对e888只是把声音拉得更开,显得似乎更容易分辨之前被混在一起的乐器,但中频略硬,全频段显得也没有e888蓬松和从容,声音的表面显得有些光滑缺少888细腻的纹理。从听感上来说,mx500勉强小输e888,但从更深层次的声音素质来说,mx500比e888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后期那些用台式耳机放大器“把mx500推成580”的笑谈倒也真给mx500今天的二手价添加了点儿筹码。
===============
px100算是森海塞尔第一次对过去的回望吧。100这个数字其实很少有hifi制品会用,因为比较敏感,一般都是作为整个产品系列的原点的,这个我在hd110的短评中已经提过了。px100不再像mx500那样以保真为准则,而是第一次开始了对声音的明显渲染。px100的声音规模不小,与他的体积形成了反差,这种现象大概是2001年以后在音响圈流行起来的——越来越多的书架箱呈现出一种堪比落地箱的气势,尤其是在音像展中,很多书架箱和落地箱放在一起,在主办方揭晓答案之前很多烧友甚至没法判断这种声音就竟出自书架还是落地!
当然,我相信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新鲜事,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黑科技”,书架箱也好,耳塞也好,px100也好,那种堪比全尺寸耳机或音箱的规模只是一个假相,大多数情况下是靠拉升低频频响实现的,配合被渲染过的唱片(当然还有畸形搭配的高功率放大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吸引你埋单,但这种声音其实经不起长时间聆听,只要是在严谨制作的唱片和一个合理的使用环境下,这种人为的拉升会很快露馅(一般撑不过一个乐章或一首歌曲,所以我建议诸位在购买器材的时候,警惕那些不让你听完一段完整音乐的家伙)。
以上说得有些离题,回到px100,应该说px100对声音的修饰还是处理得很体面的,虽然也在中低频上有所拉伸,但低频呈现出的蓬松状态和极佳的空气感还是让人在听流行乐或摇滚乐的时候感到情绪饱满。另外就是在最核心的人声辨识度上,基本还是能掌握平直、清晰的底线。值得一提的是px100的高频其实是对未来森海塞尔审美转变的一个预告,之后所有的耳机耳塞都体现出这个“偏暗”的特质。
在px100的预演之后,第一次尝试对声音全面修饰,且追求修饰得有水准的hd650接踵而至。
dbe46ce037.jpg (164.64 KB, 下载次数: 3)
13:27 上传
接着前文的px100我们来聊一下hd650,以往我一直认为px100是为了模仿hd650的调音,或许是在包装啊,外观设计“家族化”之前,先声音家族化了吧。但后来了解到原来是px100发布在先,而且从hd600自1998年6月之后声音逐步的小改来看,这场审美上的转变已经至少持续4年了,而650其实已经是最终尘埃落定的结果。
650这支耳机评价起来其实和hd800一样,千言万语也说不清,因为他实在太有话题性了。当然,这十几年过去了,森海塞尔每次发新品就争议已是常态,从这个角度回望650,那时候的争论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毕竟兄长hd600作为四届金耳朵大奖获得者已经积累了太高的声望,显然任何对hd600的修改都免不了被戴上“亵渎经典”的帽子。可是如果视角再抬高一档,眼界再放宽一些,hd600又何尝不是对前人(hd580,he60,he90)的篡改呢?从这个事情,我隐隐得已经感觉到媒体和商业宣传对受众的影响似乎已经过大了些。
其实650的曲线是非常漂亮的,即使从今天遍地万元耳机的眼光来看,650的频响依然很拿得出手,低频的衰减和及高频的延伸教hd600有了很大的提升,全频段的平衡度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框架没有修改的情况下,能在这些核心品质上有这么大幅度的提高,在我看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虽然对经验不足的爱好者来说,hd600的声音显得更明亮,更清晰,更悦耳和更有感染力,但听得久了你其实还是可以发现这个单元的素质已经有些老迈,相对较低的效率需要很大功率和很强控制力的放大器才能提供适应新时代音乐的速度和张力。同时因为整个单元对不同频段的响应能力不同,hd600听起来声音似乎是有主张的,也就是有“染色”的,虽然这种染色和再后期的耳机普遍带有的人工上色(刻意修饰)不同而更多得是一种无奈的取舍,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做法还是让不同的音乐显得有些同质化。
650单元上有了一些进步,两端更加舒展,全频段也更加平均,使得耳机制作者在使用这个单元的时候能有更多选择。从声音上直观得来说,听起来更平坦,更从容,更快(这个快和一般爱好者理解得可能不一样,一般说快是因为力不从心,有点赶,这里的快说的是650更贴信号,所以听什么都感觉这个世界似乎慢了下来,这是一种挺高级的素质)。自打hd650以来,耳机界不再拉伸中高频段(5~8k)那个以往常有的峰了,与之相应得是极高频段,16k以上因此减少了几个dB的衰减,这导致了hd650那个相当有代表性的暗却悠扬,泛音无穷无尽的听感。从审美的角度,我觉得这种做法更诗意,用短时间的刺激去换长时间的舒适,当然结果就是得到了大量高年龄爱好者的拥护同时被年轻爱好者称为老头儿机。不过hd650审美老化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不是单凭频响曲线就能下结论的。我觉得制作群体的高龄化,耳机外观上过多的投入(更厚,更漂亮的漆面,更多表面装饰过的零件,更厚,更硬的耳罩,密度更高的海绵等),都对最终这个声音表现有所影响。另外同时代各种重口味的音乐和市场上提供的功率畸大的耳机放大器对此想必也有贡献。总之,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共同制造了这样一种声音,而这种审美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2003年一直延续至今。
我对hd650的感觉比较复杂,既觉得他表现全面(各种音乐都能适应)审美优雅(不生冷硬刺),又觉得鼻音太重,听什么都苦大仇深(森海塞尔好像一直都这样,从历史上来说,德国人也确实一直都挺苦的,又扯远了)。如果需要下个结论,我认为650是一只适合绝大多数中坚耳机爱好者(也包含同比例的音乐爱好者),素质很好,修饰体面的高级耳机。但对于刚入门的爱好者来说,hd650魔性的修饰会让你觉得对声音动手动脚是天经地义的;同时对最最核心的hardcore爱好者来说,650对周边环境的要求太过温和,缺乏用来挑战极限的潜力,且似乎和音乐最中心,最隐匿的部分总是隔层纱,因此是一支典型的中产阶级耳机。这大概是森海塞尔保留了hd600又制作出hd800的一个原因。
补充:hd650的耳机线其实素质一般,这个耳机换线和改平衡驱动还是很有玩头的,hd650单元的基本素质很好,可塑性也很高,所以整套系统的可玩性是很高的。但同时挥之不去的那个优雅的染色也可能会让你购买的高级配件声音降级,所以玩hd650要掌握个度,购买适合他的,价格适中的配件。
早期hd650漆面非常高级,是一种很高贵的灰白色,但这版hd650只以样机存在,声音圆润(2003年10月应该也有非常少量的销售,价格4000多元)。正式销售的hd650漆面会显得暗和乌一点,但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放大器(对功率要求低一点,2003年12月以后销售,2800元)。图中这只是最早期的,漆面很亮和耳罩略薄外壳金属网开孔略小(有关耳罩和扩散网对声音的影响我会在以后谈hd580的时候详细解释)。
CgQCrlNMtmiAcfsIAAOnGnp9-ng0.jpg (52.46 KB, 下载次数: 6)
11:05 上传
1.414(根号2)是个神奇的数字,很多工程上需要使用比例的时候,使用的其实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黄金分割0.618(1.61:1)而是(1.41:1),比如我们熟悉的a4纸。这个研究过地中海地带建筑历史的朋友应该印象深刻。(这儿让我想起intel遵循的摩尔定律,你看每一次半导体工艺步进是不是都是之前的1.41分之一?其实并不是戈登摩尔有多伟大预言了未来几十年的半导体发展趋势,而是他们早就明白如果intel以这种进度去规划工程,其研发过程不吃力,不冒进,比较稳妥。其实这是典型的操纵行业,按道理应该接受惩处)。叶立先生在命名他的耳放作品的时候使用了vaw的名字,也就是伏安瓦特,意寓搞工科的都看得懂。其实hd414也是这样,用这么个数字当型号等于向其他同行表示“我这耳机可不简单哦”。也难怪老冤家akg立刻挂出k141应战,这点儿逸事还真是小有意思。
1968年发布的hd414看设计逻辑也明白是hd110的简化版,据说在研发话筒还是其他什么技术的时候,偶然因为操作失误误开孔导致声音泄露,却同时发现这样的声音好像也不错而产生灵感,制作出了这么一个“开放式”耳机,并获批专利圈了15年横财并留下了akg早在1959年就给耳机背后开孔的郁闷身影。
其实hd414在设计上还是有很多欠妥的地方,比如对于一只正面用厚海绵垫起来的耳机来说,实际上无论背后开放还是封闭在佩戴舒适度上其实都没有区别,并不会出现森海塞尔广告里那样像一个茶碗儿扣在耳朵上那么闷的感觉。相反得,封闭式耳机需要吸收很多多余的声音,对腔体内部的设计有很高要求,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巨大的回声,就像很多爱好者常说的“山洞音”,显然从110到414这短短三年时间,森海塞尔还没能完全掌握如何处理好一支封闭式耳机的内部。因此414与其说是为了使用者舒适度,到不如说是给hd110打的一块补丁,用小花招弥补了设计上的不足。另外,接触过封闭式音箱和开放式音箱的朋友应该都有经验,那就是开放式音箱的低频“听上去”要好一些。因此,414又迎合了当时刚流行起来的爱好者对低频的喜好,真是一举多得啊。
最初的hd414是白色款,耳罩是蓝色的,这种海绵寿命只有几年,所以原配海绵的密度我们不得而知,目前还在销售的黄色414耳罩海绵是很普通的材质。414阻抗高达2000欧姆,这么高的阻抗可能有多方面的考虑,比如为了提高响应速度不得不使用很细的线圈,或者为了和功放匹配——414上市的时候是以套装上市的,配套的是一个功放转接器。最初的414的插头是din式的,两个很大的插头,如果想在6.35trs接口上使用需要转接或换线。另外初版414的线是白色的,和耳机连接处的插针与后期黑黄线不一样。配件齐全的60年代414很少见。(因一万字限制,故下转2楼)
1.jpg (210.24 KB, 下载次数: 2)
12:38 上传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08:59 编辑
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歪打正着或者老森海平民化的审美正好赶上了时机,总之hd414创造了100w只销量的奇迹,而且说来这耳机可不便宜,70年代的时候还要40多美金,这价格再加一点够买一只德产的相机镜头了(当然因为时间和汇率的关系,这些说法不甚准确)。
414先是在1974年改版为黑色(之前白色的414也分两版,第一版外壳上没有森海塞尔的logo只有型号,第二款有一长溜的森海logo),1982年改版使用600欧姆的新单元,字体改为金色(应该是430一样的单元,之前2000欧的也没停产,改称414x)。80年代森海塞尔开放式专利过期,市面上到处都是高级的开放式耳机,414就不再流行了,至于生产没有以及生产多少目前无法考证,只知道在1995年的时候制作过一个50周年纪念款,当然当年价格是很便宜的,大概人民币两百多元。
414算得上休闲式耳机的先驱,启发了美国Grado等厂商的开发,应该说还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当然直到今天414的设计理念依然一再被使用,比如我们之前提过的px100。这支耳机严格来说有一个严肃版的续作就是著名的监听(准确说是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型号hd25,虽然改为全封闭式,但依稀还是留下了点414时代的灵气。
1974年,森海塞尔在广受欢迎的hd414基础上拓展出来了一支“高级”耳机hd424,说是高级耳机其实也够牵强的。73年石油危机之后全世界都在节衣缩食,所以这个所谓的高级耳机也不过是给414带顶草帽(在414腔体侧面加了一大圈扩散板,形成一个大浅号角似的结构),再给头梁加一块垫子。虽然看上去424好像也最多只能算摆脱了“草鞋气质”的大号414,但严格来说这次在正前方覆盖整个耳廓的扩散试验还是给未来森海塞尔耳机的发展积累必要的经验——从此以后,在发声单元正面覆盖一层扩散装置成了森海塞尔耳机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气质的秘密。
对于hd414而言,正面那块很厚的耳垫使得整个耳机毫无密封性可言,所以背后开孔不开孔其实都没有什么关系。而在424上,这个覆盖整个耳廓的巨大扩散结构配合很薄的海绵耳垫明显增强了耳机正面的封闭性,这时候正面流失的声音其实已经比414少了很多,这时候,如果背后是一个纯封闭结构,恐怕就会产生让人不愉悦的封闭感了,而当初设计414的时候恰恰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这两个结构结合起来可真是犹如凹凸合体,治愈了全球的强迫症患者。至于耳机正面覆盖全耳廓的优点想必所有有中学生理知识的朋友都明白——耳廓对人类定位声源有一定作用,发声结构能够完全覆盖耳廓将有助于形成更清晰的结相和保障正确的空间比例。
当然与此同时核心的动圈单元部分也没闲着,424的单元低频频向从20hz拉低至16hz。单元的进步包括对封闭式腔体内部设计经验的积累都体现出当时获得商业成功的森海塞尔完全清楚自己在核心技术上与akg和拜亚动力的差距,并在积极追赶,至于三年之后,森海塞尔通过hd224展示了他们的进步则是后话。
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时尚,hd424的声音我谈不上太喜欢,因为在我眼中hd424是一只标准的hifi耳机,也就是典型的高素质耳机,非常清晰,乐器分得很开,要低音有低音,要声场有声场,从技术角度似乎找不到缺点的那种高级作品。但与前辈414相比,总觉得不那么朴素,不那么接地气,而这些,也就是声音上的亲和力是我认为的森海塞尔最有价值的品质。不过遗憾的是,显然我这种乡土审美在当时是很受排斥的,因为从424诞生起,耳机界甚至整个音乐界,音响界,都开始流行一种“高大上”的作风,并直到今天(2016年8月)还占据着主流位置。
191007ystmgo11j0eqsqoo.jpg (168.63 KB, 下载次数: 1)
14:34 上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我曾经以为我心里的黄金年代就是我出生的1980年代,待到年纪看长,才发现原来那个时代只盛产不愿断奶的孩子和喊着大海花开以为靠绝食就能改变世界的思想家。不知你怎么看,在弗里茨森海塞尔先生眼里,诞生了魏玛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和爵士乐的1920是属于他的黄金年代,而hd1000是为了致敬那个时代.
很多耳机爱好者并不知道森海塞尔早在1992年就制作了hd1000这个型号,如同100一样,1000这种编号一般厂商也是很少使用的.或许是因为概念化的外形,不少朋友调侃这支耳机是个玩具.不过如前文所述,老森海塞尔在1992年虽然已80岁高龄,但对森海塞尔公司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先生虽然总是以和蔼的形象示人,但我不认为他会允许用hd1000这种型号开玩笑.更何况在1992年时,这支简装耳机定价640美金,与grado hp1000相当,是同时代hd580和拜亚动力高级旗舰dt911的两倍.森海塞尔1989年在爱尔兰建厂并于1991年开始承担主流产品的生产任务,到1992年年底,森海塞尔的耳机系列产品基本都开始转产爱尔兰,总部旁边的布格多夫工厂只用来生产一些特别型号,比如本文中的hd1000和hd580的&真身&,无线版的is850等,这无一不体现出森海塞尔对这支耳机的重视。
排除掉限量,charleston这种贵族化的命名和女性设计师设计的包含镀金框架和真皮头带的外观等附加属性,仅从最核心的设计逻辑来看,很显然,对森海塞尔耳机比较了解的朋友能发现hd1000实际是hd424的一个修改版本,更扁但更阔的腔体,低阻抗及直径非常小的线圈(轻、快),手工筛选的震膜和单元,外壳上更精致的开孔布局和辐射结构以及借鉴mbquart(德国歌德,50年代从拜亚动力分离出来的厂商)耳机腔体悬浮于头梁的解构都能看得出这是一支追求外观、使用舒适度和声音美感的耳机。另外,一些敏感的朋友可能也注意到了,hd1000是森海塞尔第一支使用ofc(无氧铜)耳机线的耳机,在此之前,森海塞尔一直坚持使用坚固但非主流的不锈钢线材(其实声音并不差,颗粒略粗些)。140欧,96db的单元似乎隐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低阻随身时代,不过-3db高达18~25k的频宽还是表明了这款单元尺寸虽小,但制作上相当尽心尽力。
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px100时候说过的,02年底开始的那波以小博大的风潮吗?这个“小”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我看来,这个“小”或者说,小而美,小而强就是来自hd1000的(其实在hd424和hd1000之间还有个4系旗舰hd480,我办公室还留着这支耳机的简化版hd440ii,比hd1000更适合这个评价)。hd1000是一个追求精致的耳机,继承了hd424结相清晰,声音秀丽的基因,同时有着以小见大的世界观,虽然指标上两端不低,但因为单元背后的腔体,和前面的辐射腔体空间有限,并被比较厚和有密度的海绵填充,因此hd1000的声音听起来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频频段。hd1000的中频不仅能完整、丰富得还原人声的细微变化和层次感,也能保证绝大多数乐器的声音主体完整和清晰——就像一个缩小版的奥菲斯,声音骨架结实,有非常真实的肉感,同时速度很快,活泼有灵气。高频是hd600式的,比较明亮,但延伸没有那么悠长,低频是540g式的,量不大,但下潜深,体型好,不缺力度。除了动圈耳机普遍具有的金属感外,hd1000的审美确实是朝着微缩版he90去的,他确实是一个有一点hd414色彩的hd424,拥有一种理想主义化,概念化的声音。
虽然hd1000限量1000只,但和很多森海塞尔耳机一样,这个声音理念并没有随着耳机停产而消失,而是逐步壮大,发展出一个产品系列,其后的hd490,hd500/570/590,hd595/598和最终修成正果的hd700都是这种审美在不同时代的体现。我曾经用过三年时间earmax pro+hd1000,对这个组合优美的音色记忆犹新(直接让我退烧了,直到耳罩老化粉碎)。不过因为hd1000的耳罩在2006年停售,这个耳罩对声音有极大的影响,只有三五年寿命且没有替换品,因此严格来说,这支耳机已经寿终正寝(hd440的耳罩能勉强替用,但声音太薄了)。
或许真正的黄金时代就是你能参与进去的那个时代,而只有劳动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改变这个时代。
_MG_93871.jpg (83.43 KB, 下载次数: 0)
12:47 上传
前文描述hd414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过这支1989年6月发布的耳机,森海塞尔是一个非常精明,远比他的同行们更会做生意的一家企业,森海塞尔完全明白自己的实力,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因此作为一个爱好者,不要去尝试挑战厂商对自己产品的认知,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森海塞尔两位数命名的耳机都是需要你认真对待的,无论是昂贵的he90,还是廉价的hd60tv(某种意义上hd424/480/1000的继任者),甚至也包括随身设备ie80和px80(就是今天的mx500和px100啦),当然hd25也不例外。
在描述hd414和110的时候我曾阐述过这里面设计上的悖论。hd414是个正面开放的耳机,对于一个正面用厚海绵垫起来的压耳式耳机而言,耳机腔体开放不开放其实并没有区别,无非是后背开放了之后能降低腔体内设计的难度(没那么复杂的吸收材料了),所以hd414设计成开放式耳机显然是技术限制和成本限制的双重作用,并不是完全出于声音上的考量。这个事情森海塞尔自然明白,因此1978年设计出了hd110的真正续作,就好比dt48s之于dt48的hd224。110的遗憾在224上是得到了解决,但414的呢?显然就是用今天的主角hd25来回应了。
hd25最初诞生的时候是封闭式的,用了耳压很高的双头梁,并且柔软贴面的薄仿皮(hd540耳罩上用的那种,很容易破和老化),耳机本身是森海塞尔擅长的压耳式结构,大小也是刚好覆盖耳廓,耳罩扁平,呈现小号角状,这些设计逻辑都可以看作是对dt48的一个完善(毕竟dt48腔体太薄,而且纯铝震膜似乎也有点过于追求极端)。另外耳机线使用了森海塞尔独特的不锈钢线,这些都可以看得出hd25是一支颇为森海塞尔式原教旨主义的作品。
声音方面当然也不会太出意料,基本是以准确还原语音为目的的,所以被定义为一只电子化新闻采写用耳机。hd25的声音对于习惯耳塞或压耳式耳机的朋友来说不算陌生,除了比较监听以外,应该很容易过渡过来,但对于大耳机使用者,或者音箱使用者而言,这支耳机初听还是会觉得有些压缩感,声音被凝聚在一个小的空间里,有一定侵略性和压力,就是用种声音往耳朵里灌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对于小单元的耳机来说非常普遍(连制作了80年封闭式耳机的拜亚动力在最新的t50p和dt1350上也有这种感觉,至于其他入耳耳塞式监听就更别说了)。经过一段适应期,也就是一周左右(耳机本身也需要一定时间的使用,刚开声的时候声音是很锐利的,这跟单元和线、耳垫都有关系,当然我个人还是不建议用软件或白噪音“煲”耳机,建议自然使用),你会慢慢习惯这种压耳式耳机的声音,因为虽然比较“节俭”,但基本还是够用的,毕竟人类的声带也才两厘米长度,这个是小于hd25震膜外圈震动区尺寸的,因此这个适用的过程只是由奢入俭,并不是从100分走下及格线。
hd25是适合综合使用的,声音直接、纯粹,可以用作很多除了音乐之外的声音素材的编辑或聆听,当然听音乐也不在话下,无论人声还是古典都有水准之上的表现,而且89年设计的耳机很多时候还是手工校调的曲线,声音听起来是有414式的灵气和手工味儿的,比较人性。另外就是这支耳机质量比较好,对前端要求也不高,除了封闭感和佩戴舒适度一般以外,还是很值得推荐的(当然这耳机售价可不低,一般情况下成交价格是高于hd600的)。
有关hd25的详细信息和声音评论论坛网友8192等已经做过非常到位的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不过一如既往地,我稍微补充一点就是我们刚才说hd25是对414设计不完美的一个回应,但严格来说hd25本身并没有完全做到,因为全封闭式从根儿上来说是会牺牲使用舒适度的,这与hd414的核心理念相悖,虽然声音上hd25有hd414招牌式的“朴实和接地气”。在2006年的时候(不是很确定),森海塞尔把这只耳机改版为hd25-1-ii,声音上略有小的调整,并提供了一对天鹅绒耳罩。这对耳罩对hd25的声音有比较大的影响,适用天鹅绒耳罩的hd25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算hd414的一个完成款了,因为耳罩本身已不能算全封闭,而设计成熟的腔体也不需要再多此一举得开孔了,而声音上更少的低频和略低的锐度也适当降低了使用时的疲劳感,算是基本贯彻了hd414的设计初衷吧。当然相比初版hd25的清晰度和力度,使用海绵垫的ii在声音上的取舍又掀起了新一波的讨论。再然后hd25的各种纪念版、改版(比如声音明显px100化、650化的amperior)甚至仿版(风水轮流转啊,当年是hd414/25模仿dt48,现在是dt1350模仿hd25)陆续出现后,hd25的人气就更旺了,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耳机总被当作随身耳机适用,但实际上hd25跟hd1000一样,都是那种看着随身但适用台式的类型,真正用好这些器材都还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和一定使用经验的。
最后,关于hd25和hd25sp还有个小细节,虽然二者的频响标示得不同,前者是16-22k,后者是30-16k,但其实这两个耳机单元是很相似的,按道理sp只不过是25配对精度降低一点的版本,其中的猫腻其实是hd25那个是-10db的频响,而sp写的是-3db的,实际上最初89年版的hd25说明书上的频响也是30~16k。当然,sp声音比标准版还是有不小差距的,主要就是低频量太大了些。
001rKSCEty6LnhjX9V872&690.jpg (66.98 KB, 下载次数: 0)
13:03 上传
这篇帖子其实是我之前打算写的一篇文章的一个拓展版,之前打算写的文章题目叫《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hd540,540g,hd560,560ii,hd580,580j,hd600,650,hd700,800和hd1000》。后来总觉得如果没有414和静电部分总是有点遗憾,最终借充实森海塞尔专区之机,把这篇规划已久(主要是今年年中才摸清he60的路数)的帖子以这种形式奉上,希望诸位(包括早知此计划并有所期待的朋友)能够喜欢并有所收获。
1985年年底的hd540从外形上似乎看得出是全新的作品,跟之前老森海塞尔掌舵时的配色和声音取向都很不同,但撇开这些“看得见”的不同,我认为其基本逻辑还是延续hd414的——比如把单元架空在整个腔体的中间,周边有向外辐射的支架,这个设计思路怎么看应该还是424和430的路数,这是同一种逻辑的延续,虽然第一次拆开这个耳机会被这个结构震撼,觉得颇有巧夺天工之感,但激动过后理性得说,这好像还是不能称作创新。
好的,我们现在把思维调整到更理性的频道,把这个看似划时代的,小森海塞尔(约格森海塞尔)1982年掌舵后建立了森海塞尔产品新秩序的型号放在hd430的基础之上来理解。首先你可以认为540是430去掉一些附属结构再加上一个外壳的大改款,相当于把430那个悬浮+辐射合二为一的外壳分解为用于悬空单元的支架和背后拉开一点距离的辐射反射吸收复合外壳,既加大了腔体内部的空间,又使得每种结构能够更专一和更有效得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更好看了……430全皮带有封闭性质的耳罩被改为一种贴面处仿皮,四周编织物的特殊结构,舒适度大幅度提高,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那层皮太容易老化脱落,而一旦脱落将会略微降低声音的密度,其次是四周的编织立面对低频的吸收太严重,因此导致低频清晰度很高但量偏少,最后是这这种软海绵耳罩太容易塌陷(其实塌陷也不是坏事,大多数森海塞尔耳机单元正面那个声学网离耳朵越近越好,这大概是压耳式耳机作得太多成职业病了,连罩耳式耳机也逃不过这种潜意识了)。好在森海塞尔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初版540耳罩内部中心部分有一圈里起来的塑料片,能够增强耳罩的支撑力,提高使用寿命(可惜540g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另外在后期生产的备用耳罩上,都使用了一种较厚的仿皮材料,不那么容易老化了。至于低频,那就是560时代要解决的问题了。
hd540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只耳机,虽然如果你听过hd430的话,会发现540的声音并没有新鲜之处,但在我看来,hd540再一次贯彻了老森海接地气的调音风格,相比hd430显得更平淡,而且与此同时,却更时尚一些,对比较新的音乐,比如那时候刚流行起来的cd音乐素材(ABBA类型的乐队表演的那些)有更好的适应性,而再回头看430就像我们现在(2016年)看待hd600一样,觉得基本就是个除了古典(这次换莫扎特了,谈hd430时再专门聊,呵呵)什么都不能听的老头机。
540的声音其实也有很多朋友在分析540g的时候顺道提过了,这个声音并不复杂,所以我觉得他们说得已经很到位,当然,一如既往地补充一点儿。首先是540第一次引入了环形单元,单元中间是网状开孔的,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震膜两面气压平衡,单元的工作效率更高一些,另外可能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声音直接往耳道里灌的感觉。其次是540使用了一种px1插头,用以在一台放大器准确说是功放或调音台的耳机口串联多支耳机。最后是这支耳机分为两个版本,第一个600欧的版本使用的应该是和hd430相似的单元和头梁(不过1987年头梁改成540g那种,这两种头梁对耳朵的压力分布应该有微小区别,仔细观察那个结构会发现早期的更科学一些,后期的更好看一些,而且耳罩也从最初的中心带塑料支撑的改成540g那种容易塌陷的);第二个版本是使用了新300欧姆单元的版本,这个版本说明书上落款时间为1990年12月,应该只生产了一年多,所以其实并不算太常见。
540在1992年年底生产过一个复刻版,称作hd540ii,这个耳机我会在聊hd560和560ii的时候稍作分析,因为他的声音和540差别实在是过大了些。540,540ii和540g单元如下图。
350x700px-LL-c95aae15_IMGP3460.jpeg (23.01 KB, 下载次数: 1)
20:27 上传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一段历史的时候,都喜欢找一些重大事件作为标志点,比如我们讨论中国近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是个很好的分界线。但这样做其实也并不一定准确,有时候甚至会诱导你忽略一些更重大的显而易见的事实。类似日苏联解体,这是个很好,很显眼的标志,但如果只是盯着这个重大事件,可能会忽略两个更细微但是也很重要的史实:一是1989年5月匈牙利剪开了通往奥地利的铁丝网,这一举动直接导致柏林墙倒塌和德国合并。以及1991年虽然苏联解体,但同时成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却以这一身份代替每个成员国本身参与了1992年的奥运会,实际上直到今天这个组织也还存在着。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1982年小森海接替老森海这件事。如果你认为这两人新老交替代表了什么的话,那你可能也会犯我们之前讨论的这个小错误,因为从产品设计的逻辑来看,hd430和hd540其实是很有渊源的,而430被设计出来的1978年也正是小森海博士毕业进入西门子工作几年之后返回森海塞尔公司的时间,所以这个新老交替其实至少从1978年就开始了。如前文所述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其实hd430和hd424又是一个精神上的继承(前腔封闭,后腔开放,当然424只是有这个意思,430则是做到了),那么我们是不是能认为hd424诞生的1974年(小森海塞尔30岁),在两位掌门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接替关系之前这个转变就已经开始了呢?那么这里我很想和诸位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环境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或许答案是就像dna的双螺旋,互相钳制。
回到我们的主角hd430上来,之前在讨论hd540的时候,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得讨论过了hd430,这种“内脏”袒露的耳机其实很容易就抓住他的声音主张,相信我,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越物理极限,430这个正面只有一个单元,背后只有一个辐射兼吸收框架的结构几乎注定了这个耳机的声音是简单的,也是单纯的,你最终听到的那种轻快的,就像akg常常追求的那种茜茜公主式的傻白甜式的声音几乎就是430使用的这个单元的“裸”声儿。严格来说,430只是更进一步“可视化”的424的声音,虽然看上去外观似乎变化很大,但这只是把一些隐性逻辑摆在明面上,实际的微调套路使如出一辙的——这种改变显然不足以扭转乾坤。因此,我对hd430的声音的一个阶段性结论就是,他其实是424的一个“善良版”,因为声底/框架都是“hifi”向的,但调音上,430要比424丰富些,活泼些,去“铁幕”些(很遗憾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了)。这里顺便再拐到上一楼提到的“莫扎特范儿”上,hd430相比他的前辈们,虽然说还是定位于一个严肃耳机的范畴,但明显要活和自由一些,就像莫扎特之于海顿和巴赫,我觉得欣赏hd430本身是愉快的,这个耳机是有一种情绪化,一种full of passion(现代人喜欢用的广告词,不过对430来说,fill with passion更准确些)式的乐观,每个音符像是在跳跃一样,整个声音听起来是轻快的,自由的,我认为这和430整个背后做成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很有关系。当然,与之相应地,如我上文所说,缺点就是“傻白甜”,似乎对某一种音乐素材,总是没法做到非常清晰的聚焦和深入,总有轻拂过去的感觉,这在诠释那种更为深刻或者更“苦”的音乐的时候,多少会有些不正经的感觉,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个无关紧要的缺点,而这也是我似乎更喜欢540的原因。
最后,还是想给诸位留个问题,人生究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应该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我当然知道“正确”答案是快乐兼痛苦,不过在这儿我并不需要一个“正确答案”。
38817_hd430.thumb.jpg (51.59 KB, 下载次数: 0)
09:39 上传
12.HD530,530II,530,520II
请允许我做一次标题党,用这个本来应该是430补充材料的部分单独列出,就好比akg拿一个按道理只配做随身小耳机的varimotion XXL单元开发出一干专业大耳机那样。这四支耳机我都不熟悉,但我觉得如果不提hd530实在难以填充hd430到540之间的巨大转变。
我至今也没找到hd530一代的资料,什么时候生产的,内部结构如何,指标如何(只知道是600欧姆阻抗,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请帮我补充一下),只能从耳机头梁上感觉到这个型号没道理在hd540之后生产。而且从照片上我想诸位也能感觉到,hd530的外观和字体应该隐约透露出这个耳机大概在1983年前后发布,头带上使用红色字体以及他的兄弟型号hd520被定义为“经济型号”,我们能感觉出来530当时并不算旗舰定位,他和430的关系很像hd110与hd414,也就是应该为430的大众版。再加上后续的四系旗舰hd480与之相似的设计逻辑,我认为不妨把hd110,hd430,hd540,hd560,hd580……hd800作为一条线,hd414,hd424,hd530,hd480,hd1000……hd700作为另外一条线。
从外观上来看,530吸收了非圆形的hd224的一点经验,开始使用鹅蛋形外壳,耳罩也是后来惯用的椭圆形,材质是与430和540一样的薄仿皮面.这个结构显然是给540做了铺垫,就是把430那个后背裸露的结构外加一层带有弱封闭的外壳.就好像给一个动圈单元加上了背后的箱体,而那几个开孔当然也是仿音箱的,其实从这个时候,动圈耳机已经可以看作是两个挂在耳边的音箱了(这也可以看作是耳机作死的开始)。至于正面封闭背后开孔,自然是一如既往得为了低频。显然对比hd430来看,hd530是一个倾向于迎合时代潮流的耳机,这与目前很多厂商的lifestyle系列的追求其实是一样的。而hd540则是这个结构的发展和严谨版,毕竟森海塞尔不是一个以娱乐产品见长的公司,哪怕是hd414也是诞生在专业向的hd110之后。我想以这种对比来阐述430/530和540,这个声音的发展或变化过程应该很容易理解——声音从古典的,严谨的,向轻松的,人性的方向转变。
到了1989年的hd520的时候,这支耳机已经被明确定位为同时代旗舰耳机hd560的“经济版”,声音趋于娱乐化,比较迎合流行音乐,这在以往是从未见到过的。即使是hd530,或者说当年定位在4系列的480,都没有表达过类似“这是一支经济型耳机”,或者使用红色等夸张配色(hd530头梁字体用的是红色)来强调他与传统森海塞尔耳机(白色或黑金)审美的不同。可见从厂商的目光里来看,至少在1982或83年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得分裂了,两支不同的消费者队伍在不断壮大并产生对立,已经到了不得不分开做针对性开发的地步了。
520和530的复刻版520ii和530ii其实比更高档的540ii和560ii要早诞生,其中520ii还是定位于经济型耳机,但530ii专门强调了“全频段响应”和“带镀层的震膜”,我个人建议诸位不要轻视530ii这支耳机,我之前说过540到540ii之间的变化有些大,那么530ii正好就是定位于之间的,所以理解这个耳机有助于更好得理解540到540ii之间的变化。另外就是应该明白一个道理,“60分万岁”,不要被售价、型号或者档次蒙蔽了双眼,其实无论2系,4系,5系甚至数字更大的那些,相当多的型号都在60分水准之上,这些耳机对于欣赏音乐来说都是一样的,完全可以,也应该平等视之。
gahghoooheu5cn.jpg (92.63 KB, 下载次数: 0)
21:43 上传
这真的辛苦M兄。支持一下
mx500和px100都有,也正是这两个耳机带我入了森海坑再没爬出来。
hd1000很好看啊
科普文章,支持一下!
科普文章,跟帖留存,每过一段时间回来温故。
本帖最后由 sidewind 于
15:40 编辑
好文章,刚发的时候就收藏了,今天终于又养肥了一波看完了。。话说HD25的仿版DT1350人气高多了,毕竟外观漂亮易推动,声音倒还是其次,至少对我来说是这么考虑的
另外请教下M版,HD650合适的升级线有何推荐? 平衡、古典向,对原线调音挺满意但确实素质略不足
本帖最后由 mvw 于
09:41 编辑
13.HD540 reference gold
从hd540起,森海塞尔开始给他们的耳机起名字了。比如540的参考,560的喝彩,580的精确,590的声望,600的先锋。650、700、800虽然没有明确的名字,但也都有主题词,比如650的musical,700的charming和800的perfection。而hd540g未止如此,除了名字外,还带后缀,而且是象征“理想”的“金”后缀,再加上华丽的木盒和超过普通540两倍的定价,都注定了这支耳机的不凡身份。当然,与此同时听众对于这支耳机的喜爱在论坛上也是众所周知的。可以说像540g这种几乎能让所有耳机爱好者满意并一致称赞的景象是空前绝后的,即使是20年后大受欢迎的hd800,也难以复制这样的口碑。不过,总有一些喜欢跟人唱反调的家伙,比如从来不喜欢带后缀的型号的楼主……
540g的木盒包装是很有气场的,在这支耳机之前,我记得所有的耳机包装无非是两种,简装的纸盒,就好像楼上那个424,以及工业包装的,手提箱,这个一般用在专业耳机上,比如现在的007依然如此。但像540g这种工艺品式的包装是比较少见的。从现在的审美来看,这种包装当然显得有些过于古典,那种宝箱似的木匣子跟老一辈家里面存首饰的木箱很是相似。或许在年级很大的人眼里是非常精美的,但我想在现代人眼里多少还是有些和时代脱节,而这个从包装外观上反映出的直观问题,恰恰也是hd540g声音上最大的弱点——一种古典式审美,甚至可以说贵族式审美的复辟,很有在21世纪怀念的阶级化的意思。甚至于,所有黑金配色的森海塞尔耳机都有类似的特点,从考古的角度来说,这很好,能让人在比较近的年代活生生体会到曾经的美,但从日常使用的角度来说,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器材、使用环境和唱片,因此在这个时代追求复原这种审美,会显得有些脱离人群,继而被认为“食古不化”,这样的审美暗示甚至会影响使用者的日常审美,使他产生一种面对通俗文化的傲慢情绪,并显得厌世,最终可能会非常忧郁。当然,以我目前的学识,还不能断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作为一个受过类似影响的“病例”,我个人还是觉得这种与公众对立的感觉不太舒服(虽然当时也感觉更靠近真理,只是,再后来的今天,我却越来越不能判断自己究竟是更接近真理,还是背离)。
或许我又说了很多不该说的东西,但是我希望读者诸君能明白,人和人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差别,我所遇到的,诸如上述困境,如果你坚持这个爱好,比如听耳机,或者说连续每天听森海塞尔耳机超过10年,15年,你也一样自然而然,或者也可能,无可奈何地,不由自主地,思考到这些问题上,或许我的这点经验,能在你遇到类似困顿时,稍微有个参考。
说回540g,540g相对于540的改变应该说还是比较大的,我觉得你可以把540g看作老森海塞尔(弗里茨森海塞尔)的团队对小森海塞尔(约格森海塞尔,1944年出生,老森海塞尔的二儿子,大儿子应该是因为一场车祸很早去世了)的受到欢迎的作品hd540的一次摩改,就好像hd430和hd540的一个合体,一个430审美的540。从结构实现上,540g外壳的开孔已经不是540那种蒙一层布了,而是用金色的铁丝网覆盖外壳内部,这层铁丝网有谐振的意图,森海塞尔后来从奥菲斯外壳上使用的那种蜂巢网罩与540g这层铁丝网似有渊源。单元本分结构看上去几乎是一样的,但指标上,从540的16~25k扩展到了32k,想必左右耳单元的配对精度也提高不少,这些手段在日后被森海塞尔多次重复使用,比如hd1000相对于hd433,435,hd650相对于hd580、600。我觉得,你可以认为老森海团队制作540g的过程,就是他们对小森海团队传经布道的过程,将他们的know how陆续教给了下一届工程师们。单元的正面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我们从hd424的介绍里已经说了,对于森海塞尔来说,单元正面这层复合网的设计是森海塞尔的精神所在,森海塞尔耳机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此。540g第一次使用了尼龙布代替之前的压缩羊毛纤维(540单元正面那种白色纤维,当然不一定是羊毛,只是“传说”,类似的纤维板在目前中低端森海耳机,比如hd558/598上依然在使用,而拜亚动力dt880等耳机也一直在使用,反而是t1之类的高价新货换成了尼龙布),我个人对这种尼龙布没有什么喜好,当然也不反感,就觉得是一种很普通的材料,声音中立,不好不坏。但与此同时,单元正面使用了两层不太一样的白色纺织物制作的垫子,有一定厚度,外圈主要过滤整个外壳和耳机单元背部形成的腔体所泄漏出来的声音,内圈更厚的主要过滤单元核心发声部位直接发射出来的声音。中间当然还是540时代的中空结构。除此之外,耳罩也变得更软一些,使得耳朵距离单元或者说单元前这个声音过滤结构更近一点,也使得540g更接近一个森海塞尔擅长的压耳式结构。是的我无数次重复森海塞尔擅长压耳式结构,因为这不仅是森海塞尔声音美学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耳机相对于音箱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声音也是这个道理(类似的,比如er4的三节套,当然要有个度,这里面也有别的讲究)。
540g的声音因为内部海面的老化,一般都是比较干的,低频量少,但几个核心的,继承自430的特色在那个时代绝对是独步天下的。耳机圈里一招鲜吃遍天的名号就是540g打出来的(类似还有240df的人声),540g的声音非常活泼,和前辈430如出一辙,一种强烈的轻松感和弹跳感,氧气充足闲庭信步的惬意,这种极为自由和自信的审美是现代设计师(1942年之后出生的)无法复制出来的,我想这大概和那些制作者生活在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比较有关。而与此同时,更高的定价和更极限的制作使得540g相对430声音要深刻一些,优秀的两端延伸保障了声音的完整性,听起来不再像430那样轻飘飘一带而过,而是有了相当清晰的聚焦感和一定的动感,情绪化的意图也恰到好处,让你既不会像rs1似的磕了药,又不像那些普通耳机或专业耳机一样刻板和乏味,我觉得这种在休闲和深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本事很值得现代耳机设计者学习。经过了540g的预演,森海塞尔在真与美之间的权衡到奥菲斯系统时有了答案。
540g在1989年6月改版为300欧姆阻抗,这种300欧姆的单元的首次使用应该就是在这支耳机之上,我认为300欧姆540g的声音略现代些,但显得精致的同时比600欧版本略显不够大气,同时声音的深刻性上似乎也有牺牲,所以以最高追求来说,600欧版本是要更好一些,当然二手价格也更贵一些。不过我个人的建议是成色状态为主,600欧或300欧以及编号都可以稍放后一步。
IMG_3151.JPG (75.88 KB, 下载次数: 1)
17:51 上传
对于这支耳机,我的认识也经历了类似he90似的反转,最初我第一次听到这支耳机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感觉的,认为就是一只白开水风格的作品,以至于过了一段时间,当中频味道更浓的hd1000到来之后,我彻底忘记了这支耳机留给我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完全透明的角色,从我面前一晃而过,什么都没留下。这种毫无感觉的感觉却成了我对560最初也是最大的印象。再后来很多朋友批评名头很大的hd580jubilee的时候,我常常为这支耳机辩护说其实hd560才是这种“平淡”风格的始作俑者而并非580j开创。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问题出在那幅代换耳罩上面。560的替换耳罩到现在还买得到,但遗憾的是目前能买到的560的耳罩和最初那种比较薄的,内部填充物比较结实的老耳罩是不一样的,目前销售560耳罩其实是540ii和560ii的备件,这个耳罩比原始的耳罩要厚也要虚一点,另外比原始的耳罩更容易塌陷(当然,塌陷了其实反而好听些,对于560一代来说)。这个耳罩声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清水冲刷过的“淡”,相信我我这里说的不是褒义,我认为这是一种褪色的,一个原本配方或正常比例被过分稀释或冲淡而失去效用的那种感觉,与其说这种声音更清单不如说这种声音是偷工减料导致退步和乏味。当然,与之相应地,hd560ii和hd540ii相对他们的前辈,不幸都遗传了这个感觉,耳罩倒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当时流行起来的一种审美上的胆怯,似乎对鲜艳的,浓厚的色彩开始有些恐惧了(当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可不只有我,所以560ii和540ii的单元实际上有些色彩上的强化,但就如一位网友常说的,这是拿一个错误弥补另一个错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其实我最初对560留下的这个略显负面的印象实际上并不能算560真正的样子。
如你所料的,当我接触到真正560的声音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真的是挺喜欢这个声音的,一种虽然表面上听上去有那么一点小夸张,多少也带些色彩却不过分,依然符合森海塞尔简单接地气原则的,带有一定手工业色彩的声音。我试着把这句话稍微分解得好懂一些。首先是560其实很显然是继承了540g的一些经验的,540g时代使用了一种金属丝网放在开放式外科的内衬上,让这层网起到一点谐振的作用丰富泛音和扩大声场,很显然这个做法在当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声音可视化在那个时候刚起步,非常新鲜)。560沿着这个思路放开手脚制作,用一种非常薄的,打了一些比较密的小孔的金属材料填充塑料外壳上的大开孔,这层材料近看看不出什么名堂,但远看其实你可以通过这层材料隐约看到耳机腔体里悬在正中的发音单元,这种结构在视觉上竟然营造出了像蝉翼一样的透明感!应该说这种设计既有想象力又不需要很复杂的工序和很高的成本,同时呈现出一种远近不同的美感,并且不奇怪,不咄咄逼人,我觉得设计这个背部结构的人真是厉害。560单元正面部分看上去和540g是非常接近的,早期是一种黑色的尼龙布,后期变成白色,声音上应该略有区别。单元前方贴了和540g一样的白色棉圈,但只使用了一层,用于覆盖单元外圈发生部分,防止声音直接往耳朵里灌。另外就是那个比较特殊的,佩戴舒适度和成本作了折中的耳罩,共同构建出一个略显“东方化”色彩的声音。
具体听感上,所谓东方化其实也并非完全准确,因为色彩还是很大,很泼辣的,和二代那个时代(1989年年底之于1992年年底)的淡色是比较不同的。与此同时,声音聚焦感不像540g时代那么强烈,有一点扩散的意思。或许是因为这种扩散导致560的声像略大但没有gold那么实,色彩场面上大却似乎没有那么艳,所以呈现出一种像东方式的内敛,但这种内敛大概只能称作东方味儿,却和真正东方式的秀丽(形体小,瘦,但结实,色彩也还算浓)相去甚远。如果仅从声音色彩和形体上来看,其实560ii和540ii时代的退色倒真只是560甚至540g这种“散开感”的延续,这可能又衍生出一个话题那就是每当你打算批评一个耳机或他背后的一代人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把前后时代和环境拿捏清楚地话,会发现没有人是真正无辜的,每个人,甚至你自己,都对那些你不喜欢的感觉有所贡献。说回声音,560还有一个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平衡,很全面,有一种flat,也就是平坦的感觉。一般从现代审美的角度会认为平坦是比较高级的器材才有的感觉,但在540g流行的那个时候,我想更多的人还是喜欢那些玲珑有致的声音(就好像同时代著名的lambda signature与lambda pro之间的对比,前者要凹凸一些)。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以今天,2010的审美来看,很有可能会比用老眼光(80年代审美)更喜欢560的感觉。虽然我对560的感觉似乎也一直在变,但以目前,或者说2016年9月的眼光,我还是觉得这只耳机很好,是一支处在美的时代与真的时代之间过渡的作品,如果用来欣赏音乐,相当的百搭和高性价比。
有关560的声音我建议诸位再参考一下其他网友的看法,因为我其实还不敢说已经对这支耳机形成比较固定的评价了,一个证据是如果你问我560的缺点,我想来想去只能说出一个,就是似乎有点“世故”,略显政治正确,播放什么音乐似乎都有一丁点过于乐观(喜剧)了。是因为560真的没什么缺点吗?当然不是,显然是因为我的认知还不够深。
resize-sen-family.jpg (131.08 KB, 下载次数: 3)
15:25 上传
15.HD580和IS850
对这支耳机来说我的感情就复杂了,迄今为止我点击量最高的帖子就是有关这支耳机的&各个版本的分析&,大家谈和俱乐部加起来有十几万次.大家之所以对这个耳机非常感兴趣,我觉得和1991年之后森海塞尔研发策略的改变(准确说那个时代所有商业企业都开始了新的玩法,并不是光森海这样)有关。以往的企业在搞研发时,一般只有成品化了,相对完善了,才推到市场上,这个从560以前的型号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而1991年以后,或许是因为全世界的市场都变得非常活跃,研发的节奏一下就被提起来了。接触过产品开发的朋友应该都明白,开发的过程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在产生最终的结果之前,你必须要多条路探索,或许一开始这每条路都是通的,都是有希望的,但经过一段时间你可能会放弃其中一些,有些是存在缺陷或者太超前无法实现,有些则是偏离了主流用户的需求没有市场前景。1991年之后的这种市场环境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越来越多元,所以聪明的厂家开始把曾经那些因为这样那样可能会被枪毙的产品拿出来针对不同用户做商业性开发,于是我们发现世界突然变得“繁荣”了,每家厂商都有非常丰富的产品可选。由此造成的“选择焦虑”且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时间一长我们似乎发现很多看上去很有吸引力的东西其实好像只是一些思路并不成熟的,应该被称为“探索性”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按照1991年以前的做法,这些“早产儿”可能根本就没有达到“出生”的标准。
有了这些铺垫,再思考hd580和他的各种版本应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尤其是如果你对hd545、565和hd600及650也比较熟悉的话。580可以看作森海塞尔面对1991年新的形势下诞生的一个纯粹的“原型机”产品,就像启用了一块未开发的新的疆土,接下来工程师们无论是以往的经验,还是各种新的想法,甚至不同的商业目的,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试验,而各种实验结果经过在hd580身上的检测之后再有针对性得投放市场。因此,了解了整个580的开发过程,基本上就等于了解了森海塞尔从年这近20年的产品开发思路,这当然会对所有耳机爱好者产生很大的吸引。
回到hd580这支耳机本身。从设计思路上不难看出580虽然外观变化比较大,但设计逻辑相比hd560其实算不上有质的改变,更何况这个似乎比较新颖的外观也不过是建立在he90的探索之上的。580的外壳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迷宫格,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最初在评价hd800时告诉过你的,看耳机的设计要看正面,如果从侧面看当然也有侧面的门道,但一般情况下,未经训练的,或者说经验不丰富的眼睛,是很容易被这种带有装饰性的设计所迷惑的。这个迷宫格如果说有什么用处我觉得恐怕除了比较特别,比较吸引人以外,对声音的帮助应该非常有限。虽然最初也有网友提出这种迷宫格因为比较复杂的分布会对单元背后流动的空气有一定导向作用,但我个人认为这种作用实在算不上“大”,最多只能说是对声音特色上有丁点细微的雕琢,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完全不应该当作一个“优点”(好吧能看到这儿的都不是普通人……其实这个迷宫格是一层一层的波,跟414啊,vaw啊一样,是一种工程语言,还记得老森海标志两边的那对儿翅膀吗?也是波,所以森海的成功其实并不偶然)。背后这个有一丁点声学诉求的强开放式结构显然就是560那种蝉翼式弱开放结构的一个发展,最大的收获当然就是低频多一些,但同时低频清晰度也会下降一点。单元本身和560是不同的,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尺寸从38mm改为40mm,震膜中部不再是一个透气的网,而是在球顶边缘,就那个用来粘线圈的位置的上面一点开了几个细长的孔,当然为的依然是平衡震膜前后的气压,提高单元灵敏度。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吗?中间这个球顶其实没什么作用,所以后来看到一些网友这个球顶在不知不觉中被压塌陷了听了很久也没发现时,也不觉得惊奇了,因为差别确实没想像中那么大。但如果你是单元外圈那个带刻痕的部位受伤,影响可就不可忽视了(好友一支震膜外圈被戳了个小坑的540就是这样变成装饰品的……)。单元正面覆盖了一个正中开孔的橄榄形压缩羊毛纤维板,这个结构在580时代非常薄,中间的开孔正对震膜的球顶,四周的薄板用来吸收一些特定的频率并产生一定的共振。再翻到前文看一下hd560的设计,其实你完全可以把580这一设计看作是560那个结构的“高大上简化版”,是的,没错,b格看上去高了很多,但实际上无论用料工序还是最终对声音的影响,相比560其实是被简化了。这个逻辑难道不常见吗?现在有多少商品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森海塞尔耳机哪款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