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一开机一键还原win7系统这种情况 有很多相片 不想做系统 如果可以本人愿意支付30红包以表谢意 谢谢大神

你发的红包里,藏着你的修养
作者 | 言一言
出处 |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最近在一个新媒体群里听课。
群里有位特邀老师,刷新了我的一个认知。
一天,听完课后,照例所有师生在交流群开始畅所欲言。
大多都是向老师请教问题的,这位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问题,都艾特出来一对一进行解答。
大家不约而同赞叹这课没白缴费,这老师真负责。
交流了一阵,群里突然跳出了这位老师发的红包界面。
很多人不禁纳闷了:“老师给我们解答问题,怎么还发红包啊?是啊,该是咱们给老师发红包表示感谢啊?”
甚至有人疑惑地问:“老师你是不是发错群了?”
没想到接下来跳出了这样的几行文字:
没有发错群,我就是发给你们的。
一是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允许我做你们的老师,尽管咱们来自天南海北,从未谋面。
二是感谢你们抽出时间,专门听我讲课,尽管有些地方我讲的还不尽人意,你们还这样包容我,谢谢你们的支持和抬爱。
群里顿时安静极了。
隔着手机屏幕,我们仿佛看见了手机另一端一位谦卑诚挚,也许比我们大,也许还没有我们大的真正老师。
是的,在这一刻,不管她年龄大小,阅历多少,她就是我们群里所有人的老师。她当之无愧。
那枚小小的红包,像跳动的火苗,里面包着她谦逊平和的做人态度,包着她知恩感恩的儒雅修身。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所以被列为首项,是因为它是一个人一切行为的基础。
修身后,修养自然不会差。
这位老师的红包,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修养:一块土地向一棵小草致谢,一阵风向一片树叶致谢,一位老师向一群学生致谢。
朋友最近来我在的城市出差。
公事办完后,我们约着一起吃个便饭。
席间,朋友接了个电话,我在一旁大抵听得是朋友的车在他们小区停着,好像挡住了一位车主的出行。
朋友一再致歉:“不好意思,我这会儿在外地出差,家里也没其他人,实在移不了车。你看能不能找管理员让其他车移动下,实在抱歉。”
电话完后,我们继续吃饭聊天。
几年不见,朋友已从大学时青春阳光的男孩变成了眼前成熟稳重的事业男。
饭后,我去买单回到座位时,又听到朋友在讲电话:“麻烦你接收下红包。实在抱歉,给你带来了麻烦。”
落座后,我也稍感不安,问朋友,那车现在还没开出去?
朋友轻轻叹了口气说,已经开出去了,找的别的车移动的。但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尽管停车时,我已预留了其他车的出行,没想到还是疏忽了一点。
所以发个红包,聊表歉意,对方一直不接收,我就打个电话。
听完朋友陈述,我心中瞬间升起一种敬佩,他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发红包表示谢意,这是我们约定俗成的。
别人为你做了事,或者给你帮了忙,你口头表达谢意,好像在如今的社会,总有点不足诚意。
于是发个红包,包点真金白银,让我们的谢意延伸更多使用价值。
于人于己,都是件愉悦身心的美事。
而因为自己给对方带来了麻烦,带去了不便,所以发个红包,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诚挚歉意,
这样的红包我还是第一次见。
表姐曾讲过她在日本大阪地铁上的见闻:在日本公共交通上,很少有让座的行为。
不明真相的外国人总是对这一现象感到纳闷,其实真相不是日本这个民族不尊老爱幼,而恰恰是日本人太体谅别人——他们不愿麻烦别人给自己让位,是不想因为自己给他人带去不便。
如果一位老人实在接受了别人给自己的让位,那么他在到站时,总会塞给让位人几颗糖。
这些糖被用来致歉:因为我的年迈给您带来了麻烦,我心中充满歉意。
这些给糖的老奶奶,被称为“饴糖奶奶”,是大阪的一大民族特色。她们随身携带糖果,以便用来致歉。
这些糖果和朋友的红包,都包着同一种素质,那就是:把别人当自己,理解别人需要,体谅别人不易的悲悯同理心。
俗话说:“以谅己之心谅人,以察人之心察己。”
一个愿意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肯为对方着想的人,他的修养自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
公司内勤陈哥,早些年刚从部队退伍后,在广州一个小区做保安。
保安的工作清闲,单调,就是有车进出小区时,陈哥负责给来往车辆发牌登记。陈哥说一年到头,他最喜欢过年。
倒不是因为过年可以放假回老家,而是喜欢过年时,他坚守在岗位,小区里来往车主对他照顾和善待的感觉。
几乎每一辆开出小区的车,在陈哥做好登记牌发给车主后,都会从车窗内递出一个大红包,映着车主温暖的笑容:“谢谢你,新年快乐!”
陈哥说,有的车主甚至都不太面熟,但他们几乎没有人因为与一个保安的身份悬殊,而忽略发红包。
其中有一位服装加工厂的老板,最令陈哥感动,他不像有的人那样由司机递出红包,他摁下车窗,双手亲自递给陈哥,并说道:“辛苦了,新年快乐!”
他的动作完全没有自上而下的施舍感,反而带给人如沐春风的谦卑与尊重,让你感觉这就像两个哥们之间的互递香烟一样自然。
柏拉图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有无修养的关键之处,就是要看他在众人之上时的所作所为。”
今年年初,当其他明星正在想如何上头条蹭热点时,李冰冰以“开工发红包”的随意姿态轻松占了娱乐版头条。
原来是她在微博上晒图配文并艾特工作室的小伙伴出来领开工红包。
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羡慕,有的甚至毛遂自荐“冰冰姐,招拎包的不?”媒体一下子将李冰冰推上了好老板、爱员工的宝座。
对艺人来说,有时一枚小小红包一不小心就能扭转形象,助自己登上舆论焦点,当然前提是心中得有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红包一修为。
在如今的社会里,它的象征意义早已超出实际意义,它是我们人际沟通的一个有效工具,更是反映我们情商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枚小小红包,能包慈良清直,能包天地柔情,更能包人世修养。
作者:言一言,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80后中年少女,喜爱旧物光阴之美,文字里摆渡余生,精神偶像苇岸,新美南吉,简书@言一言。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人生》。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及时予以致歉/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广东一教师点家长微信红包被通报批评 网民为其鸣不平_网易财经
广东一教师点家长微信红包被通报批评 网民为其鸣不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广东一教师点家长微信红包被通报批评 网民为其鸣不平)
  广东一教师“点”家长微信红包被通报批评 网民却为她“鸣不平”
新华社广州1月11日电(记者郑天虹)去年春节期间,广东省连州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点了一个家长发的微信红包,当即回赠红包、家长却不收,而这位老师又未及时向学校报告,近日,“事发”而被通报批评。
记者向连州市相关部门了解情况获知,广东连州市连州镇第五小学教师张某某在担任该校一年级(3)班班主任期间,于日(农历正月初一)点击领取了该班学生家长的88.88元微信红包,并马上向该学生家长回赠了90.00元的微信红包,但学生家长没有点击领取。后来,张老师没有归还此红包,也没有向学校汇报并上交。
对此,当地教育部门做出处理:张某某身为人民教师,违反廉洁纪律,其行为已构成违纪。鉴于张某某收受学生家长的微信红包后,能马上回赠超过学生家长所给金额的红包,在主观上没有贪心占有的故意,经局务会议研究,决定对张某某同志免于纪律处分,给予诫勉,并在全市教育系统通报批评;责令张某某于日前向教育局提交书面检查,所收受的红包交由组织处理。
经了解,该学生家长之前要求老师给孩子往前调座位,老师因孩子个头高,坐在前面会挡住其他学生视线而没有答应,家长对此不太满意。过年时,张老师收到家长发的微信红包,就点开了,然后立即又回赠了一个红包。可是家长不接收老师回赠的红包,反而把老师收红包的截图发到网上,同时也到当地教育局实名举报。
此事迅速在网上形成热议。虽然收红包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但是网民却为这个教师“喊冤”“鸣不平”,认为这是家长在给老师“挖坑”,“钓鱼”举报,对该老师表示同情。有网民说:收红包不对,难道诬陷就有理了?不讲理的家长该怎么处理?还有网民质疑教育局的处罚不当。
教育部门对此回应说,按照纪检监察条例,根据实名举报有案必查的原则,他们对该事件进行了查核。本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理念,他们对该教师做出了诫勉处理的决定。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的“十条红线”,其中第七条为“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该老师虽然没有主观故意,但这一行为确实“踩”到了红线。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家校存在两种不正常关系:一种是家校、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有老师动辄对家长颐指气使,甚至要求家长动用资源办自己的私事,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唯命是从;一种则是家校之间产生信任危机,家长不认可老师的教育,或不配合,或不断投诉,动辄借助媒体等手段曝光老师,对老师形成威慑,导致一些老师“不敢”管学生。
专家指出,从微信群家长跟风点赞到微信红包表谢意,其实是体现出家校之间沟通方式的网络化。现在多数中小学每个班级建立了QQ群、微信群、短信平台,但沟通信息多数是学生考试成绩、在校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很少能够和老师更深层次的交流,比如说针对孩子不同特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等。该事件中的涉事教师完全可以在节后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这个家长沟通,当面归还红包。但老师最终选择通过微信互发红包的方式,没有回应却不了了之,结果却是欲了难了。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超越二元对立——如何达至理解~宽恕~无生忍(荐)
超越二元对立——如何达至理解~宽恕~无生忍(荐)
引言:不仅解决“忍”的问题,此文其实在致力於解决我们日常中所有常遇的负面情绪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旨在协助我们解决一个轮回中的重大课题。请别轻看这篇文字,里面每一个理论,都可以找到一箩筐的资料作后盾——正因为这个课题之重要,所以,这是我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篇文字。。
此文源自于与一位学佛的朋友的交流分享。朋友给我分享了几段关於为什么要忍辱以及忍辱之巨大功德利益的经文(此经文附於文后),认为忍辱虽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灵性修行中十分之重要,却又是我们极难做到的一项,所谓:“难忍能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故请问我的心得。
我也认为,这确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一个话题,故而作了较为详尽的回覆。朋友阅后认为很好,告诉我说她希望转发给她另外两位朋友,其中一位老菩萨正有这个关口过不去,而她作为朋友只懂告诉她“那是在帮你消业障,要忍”,自己觉著说了等于没说;看了我的分享,相信对她会有很大帮助。
记得以前看过在一个研究轮回的个案中,有个妇女长年推着她那已经成年但没有生活能力的智障孩子,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缘造成的。原来这个妇女前生是个老法师,对一个小沙弥非常凶,动则大骂;小和尚感到深受伤害。这辈子他们却成了这样艰难的母子关系,以完成这个课题。
想一想,这确实是人生功课中的一个大关。我们不少人学佛、学禪或灵修了一辈子都搞不定这个问题,结果还得轮回解决。於是,我又再花了点时间对这篇文稿作了更为系统的整理,其中增加了一些内容,并以面向无论有或无宗教信仰的各位,与您共同来探讨。
首先,开场白引用“新时代”体系的一段话:“真正的灵性炼金是引入一种‘第三种能量’,一种能够通过爱与理解来包容这些两极(诸如美好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等等)的意识。你旅途的真义不是用光明战胜黑暗,而是要超越这些两极之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意识,这种意识能够在光明与黑暗都存在时保持一种合一。”
如果单说“忍辱”,很容易让人误会是要憋著一肚子气“死忍”。
殊不知这仅仅是隐藏癥状,治标不治本的错误方法;因为虽然“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在多数情况下或可避免事态往坏里发展,但其实却仍对身心健康有著负面的影响。因为憋的气越憋越多,终有一日如若气球爆炸,就会造成更大的负面事件,或者在身体或心理上中形成相应的疾病,所谓“抑鬱成疾”。在身心灵研究中,这不但被证实真实不虚,而且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力,比人们想像的还要巨大得多。(注1)
一.达至“无生法忍”的三个简单步骤
那麼,当应如何“忍辱”才是正确的呢?答案就是“无生法忍”。这不但是忍辱的最高阶,而且若能每次练习“无生法忍”。也是最彻底,能达到转识成智的极有效修行方法。
那麼,要如何能做到“无生法忍”呢?开悟的圣者,了知无我,了知我与对方,我与万物为一体,那当然很容易就能做到“无生法忍”——既然没有“我”,又有谁在“忍”?既然我与对方,我与一切都是一体的,那还要忍什么?
但是,对於我们这些还在根(感官)、尘(外境)、识(意识)中打转的人来说,就需要用到更为“人性化”的方法了。答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练习“宽恕”。
如何达至“宽恕”?答案就是“理解”。
唯有理解,能达至宽恕。
宽恕,自然就无需要忍。
好吧。当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具体的步骤应是这样:
1 承认情绪。(例如,问自己:“我怎麼了?”“我很生气/怨愤。。。”)
2 觉察情绪。就像有另外一个自己(高我),在看著產生情绪的自己(小我)。
3 寻出最深的根源。瞭解 → 理解 → 宽恕了,情绪就会淡出。灵魂就籍此事件获得了提升。
这三个步骤并不全是我所创,理念完善自“深层沟通”技术——一套新时代极为高效的身心灵疗愈技术。(当然,该“深层沟通”技术所囊括之应用范围很广,远不仅于此。注2.)
这个步骤中的第一点“承认情绪”,很容易做得到。但很重要!
假如不承认自己的情绪存在,对之压抑,那并不会令情绪消失去,而只会把情绪压进意识深层(潜意识),犹如火药一点一点地累积,终有一日酿成后患。
这个步骤中的第二点“觉察情绪”,只要稍经练习,也算容易做得到。而且,更加重要!
因为假若你不能如此地跳出圈外觉察,那麼你就只能一直地当一个沉溺在情绪中的俗子凡夫,而不能从中获得一点进步了。以下的第三点,也必须要建立在此一点之上。
而这个步骤中的第三点“追寻出最深的根源。瞭解 → 理解 →
宽恕”,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而且需要点努力与恒心,方能做得到。
如何达至瞭解 → 理解 → 宽恕呢?以下就得详细讲讲了。
二.如何达至“瞭解 → 理解 → 宽恕”
1. 初阶:瞭解——期待值的设定
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虽然是关於强迫癥的,但很值得参考:一名身心灵疗愈专家,发现强迫癥的其中一种典型心理成因是个案对所遇人、事的难以忍受。换言之,不能做到宽恕。他在博文中提到:
“强迫是因为我们在看到、听到等等事件时,就有讨厌和喜欢。这种心理习惯强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某个地方暴发,形成强迫症。如同我们从四面去挤压一个气球,在某个薄弱地方鼓起来。先在症状以外的地方练习,以后在症状上要做到顺应自然,就要容易得多。
“虽然内观是可以治疗强迫症,但是一般的人直接修内观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我们养成了一种,遇事就升起强烈的讨厌和喜欢,的心理习惯。一般病人对此把握不好,需要有老师特别强化训练。”
於是,他教个案持续地练习说“它就是如此”。吩咐个案在日常中尽可能高频率、高密度的说这句话。
“她大概精进了三天,她说“我第一天练习下来,晚上做梦梦到对女儿发火,本能地一念‘它就是如此’就醒了,发不下去,一共四次。第二天去学开车,在路上老熄火,后面的车就猛按喇叭催,我心理焦躁不安,一念‘它就是如此’情绪便平静下来。还有一天晚上做噩梦,在梦中一念‘它就是如此’虽然没有醒,但是对情绪没受影响。”她自己说方法我已经掌握,就是精进不上去。虽是这样大约半年社恐也好了,她说“当烦恼来时我一念‘它就是如此’,人一下子就轻松下来。”
请看,当个案对一切所遇的人、事都开始用这种平常心看待。“他就是如此”;“她就是如此”;“这样的事情,本就是如此”。慢慢的,折磨她的心理层面癥状就逐渐好转。
(详见原文:)
此案例成功的关键其实在哪裡呢?就在於,我把我对他/她/它的期待值降低甚至去掉——我接受他/她/它的不完美(瞭解Ta就是如此),我不再期待他/她/它变成完美,於是,我自然就不再因为达成不了我的愿望而生气了。
瞭解——关于“期待值”与“幸福度”之关係
其实单单这个“期待值”之关键性,就值得另起一篇详述了。简言之,期待值,恰恰是生命中一切负面信念和情绪的根源!
为什么要期待呢?
正因为感觉缺乏、不足;不满意当下的处境。。。才有期待。
为何会感到缺乏、不足、不满意?
因为有比较——
当我们比较的对象比自己现状更糟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会变的比较好。
但当我们比较的对象,比自己的现状更好的时候,我们就会嚮往,期待获得一个更好的(自我、关係、物质、条件、处境。。。)。
以前述个案为例,对他人的愤怒,那是对这个关係的不满意和期待。
对车子路上熄火的愤怒,那是对物质、对处境的不满意和期待。。。
当期待值越高,个人的满足感、幸福感就越低。
反之期待值越低,乃至不期待,那麼个人的满足感、幸福感就越高。
有次午餐閒聊时,一位同事跟我们讲:“最近专家们对四类人:未婚女性、未婚男性、已婚女性、已婚男性作了一项调查——调查他们的幸福感程度。你猜这4类人哪一类幸福感最高?哪一类幸福感最低?”
在看下面答案前,你何不自己先猜一猜?
结果,当时我们没有一个人全都答对。
答案是,已婚男性幸福感最高;已婚女性幸福感最低。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
当时同事说,专家认为,这和期待值有关。
对啊,大家恍然,就是这个期待值。
因为,女性们在少女时代大多对爱情充满著幻想(还爱看爱情影片、爱情小说。。。),加之一旦有了男朋友时,立刻就被捧成了小公主。於是她们潜意识里期望著每一个童话的既定结局:“从此,公主和王子永远地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直至结婚之后,她们才从天上掉回了人间。
相反的,男性总是更多的渴望保留个人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自在。早在婚前,诸如“婚姻乃爱情的坟墓”、“婚姻如围城”这类来自过来人“充满辛酸血泪”的谆谆教训,就早已让他们对婚姻抱著深深的疑虑。。。
直至婚后他们才发现,咦?原来婚后也并不如以前想的那麼糟嘛。。。
看到区别了吗?女性的期待是:婚后将比现在更好!而男性的期待则是:婚后只要能让我不至於失去太多(个人自由空间)就已经阿弥陀佛了!结果谁更容易达成?谁对婚后状况更加知足?当然是男性了。
我们来一篇网络小文来作为这一节的结尾吧:
&&& 老王的年终奖发下来了。
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终奖拿了1万,左右一打听,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却只有1千。老王按捺不住心中狂喜,偷偷用手机打电话给老婆:亲爱的,晚上别做饭了,年终奖发下来了,晚上咱们去你一直惦记着的那家西餐厅,好好庆祝一下!
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终奖拿了1万,左右一打听,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也是一万,心头不免掠过一丝失望。快下班的时候,老王给老婆发了条短信:晚上别做饭了,年终奖发下来了,晚上咱们去家门口的那家川菜馆吃吧。
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终奖拿了1万,左右一打听,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都拿了一万二。老王心中郁闷,一整天都感觉像压着一块石头,闷闷不乐的。下班到家,见老婆正在做饭,嘟嘟囔囔地发了一通牢骚,老婆好说歹说劝了半天,老王才想开了些,哎,聊胜于无吧。把正在玩电脑的儿子叫过来,摸给他一百块:去,到门口川菜馆买两个菜回来,晚饭咱们加两个菜。
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终奖拿了1万,左右一打听,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都拿了五万。老王一听,肺都要气炸了,立马冲到经理室,理论了半天,无果。老王强忍着怒气,在办公室憋了一整天。回到家,一声不吭地生闷气,瞥见儿子在玩电脑,突然大发雷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马上要考试了,还不赶紧去看书,再让我看到你玩电脑,老子打烂你的屁股!
同样数目的年终奖,在不同的环境下却给人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因为很多人的快乐,在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自己有多好,而在于比别人好多少。很多的人痛苦,在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自己有多不幸,而在于比别人更加不幸。这种无谓的快乐和不幸,不仅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与感情,也使自己变得卑微与渺小。
& &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 解决“比较 →
期待”的一个方法
假如你要问,这世界上到处都是供比较的人、事、物。要做到“不比较”谈何容易?那这裡给你提供一个窍门,就是——换一个角度想,或者换一个比较的对象。
多年前的某一天晚上,在一个治安并不好的街区,我发现我那停在街上的老车子有一边窗玻璃居然被人打碎了,里面被拿走了仅有的几个硬币。“怎麼会这样?!”在生气的当下,忽然一个念头跳出了我的脑海:“好在,是我的车窗被人砸碎,而不是我去砸碎别人的车窗”,这是多么值得庆倖的事呀不是吗?当这个念头跳出来,我居然自顾自笑起来。
这就是换了一个角度——比起车窗被人打破这点小事,我更在乎的是,我自身的能力、修为,比起伤害我车子的那个人看来要好很多。单凭这点,难道我不应该感到富足吗?
这也是换了一个比较对象——当初生气的原因,是把我那被打破的车,跟“没被打破的车”这个对象比较。然而,当我把此对象换成了“没车”这个对象。於是,这就变成了:我拥有车,虽然车窗破了,但比起那些连车都买不起的人,或者比起我没有车的状态,难道不是已经很富足了吗?
再举些例子,工作辛苦钱赚得少吗?
那想想那些身体残疾的人们。。。
真庆倖自己还有自理和工作的能力。。。
今天的饭真难吃吗?
那想想这世界上每天因飢饿而死的人们。。。
真庆倖自己还吃得上饭。。。
排水管又塞了吗?
那想想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真庆倖自己还有个像样的家。。。。。。
刚才车子在路上熄火的那位,还可以庆倖车子居然能重新啟动了。
好了,既然已经感到庆倖,感到了自身的富足,那自然就没有了负面情绪,那又何需要“宽恕”呢?一切都非常好,所以,没有什么是需要去宽恕的了。
更彻底地拋弃“期待”
对於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最希望达成的是什么?彩票中头奖,一夜之间获得巨额财富是不是?然而,专家对彩票中大奖者作过追踪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哪怕中了彩票头奖,这份喜乐的感觉也只能维持平均一年半左右;随著时间的消逝,这个人的心情又都逐渐基本回復到他们中奖前的状态了!(报导中看到,甚至有彩票头奖中奖者,仅仅在五年之后就已经把奖金通过挥霍和失败投资而全部掏空,在大起大落后变得怨天尤人,一腔愤恨,满怀沮丧的抱怨中奖害了他一生!)
其实再想想看,即便影片中那些身家有如天天中大奖的富翁们,他们看起来也不见得比一个哼著歌儿的山野村夫更快乐无忧对吧?
我们很容易幻想,假如我获得多少财富,假如我获得什么名誉,我就会很幸福,很知足了。然而却总是忘记了我们在新闻中,会看到名成利就的明星自杀,会看到富家千金自杀,会看到大学生自杀,甚至会看到博士、教授自杀。。。可见财富、名誉、地位。。一切外在的东西,都并不见得真的能让一个人持久地浸润在快乐幸福之中。
事实上,每一次通过外在物质、财富、名誉、环境。。。的满足来获得的短暂喜乐感,和通过吸食毒品所获得的短暂喜乐,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不同。(这在生物学上,通过观测头脑的分泌物已经获得了很多的证据)。
(摄影作品——“大丈夫”)
吸毒的人,通过经常性的吸毒来获得短暂的快乐,并对之上癮。
同样的,喜欢购物的人(以女性为多吧?),通过每一次的购物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并对之上癮。
喜欢大吃大喝的人,通过一次次的大快朵颐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并对之上癮(通常直至吃成了大胖子仍然戒不掉这把癮)。。。。。。(註3)
童话 里面那位永不知足的老太太,其实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要想通过对慾望的满足来获得持久的幸福感,那不过是缘木求鱼而已。
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位诗人,一直在抱怨著为什么自己这麼的不快乐,他向神祈求给他幸福和富足。
结果你猜神是怎样响应的?
神夺去了他的家庭。。。
夺去了他的财產。。。
夺去了他的健康。。。
最后,他变成了躺在街头呻吟著的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
正当他沉浸在近乎绝望似的忧伤中时,恍如大梦咋醒一般,神把他原先所拥有过的一切,又都全部还给了他。
这时候的他,欣喜若狂得恨不得放声高呼:“我是多么的幸福和富足啊~!”
(有一部电影叫做 ,推荐你看看,从中你能领会很多。)
(曾几何时,我们也会作些噩梦。直至一觉醒来:“谢天谢地~!原来那一切都只是梦而已!”)
呵呵不是吗?最幸福满足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从噩梦中醒来,发现刚才的经歷原来都不是真的,发现当下实际的情况比刚才梦中时好了不知多少的时候。
为什么神让那位诗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感觉的方法,反而是剥夺了他所拥有的一切呢?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的意识焦点,是惯常地放在自己所“缺乏”之上时,这个人实际上是永远都不可能获得那种“富足”的幸福感的。
正如《渔夫和金鱼》里面那个老太太,就算神也不可能让Ta满足。要让Ta满足的唯一方法,是引导Ta,把自己的意识焦点放在自己的“所拥有”之上。
只有当你的意识焦点,是放在“我拥有”的时候,你才会感到富足。不然,门儿都没有。
当杯子里只有半杯水的时候,你会遗憾只剩半杯?还是感恩拥有半杯?
为何“知足常乐”?
就因为知足者不认为自己有所缺乏,而是聚焦在自己的“拥有”上,认同自己的状况已经是足够好了(人真的需要那麼多吗?不就三餐一宿而已)。
看过那篇关于的报道吗?
2月6日23時06分,河南商報記者@煜見視界在微博上發文:“正月十五晚,郑州CBD,人山人海,烟花绚烂。一位流浪汉挤在人群中,低头捡瓶子,抬头望烟花。20时04分,他喝了一口从地上捡来的半瓶红茶后,第一朵礼花腾空绽放,周围人发出“哇”的惊叹,他笑了。”
这张照片在网络立刻被迅速转播。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平凡的流浪汉感动了无数人。网友纷纷留言“被戳中泪点”,照片中的流浪汉更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作“微笑哥”。以下是其中一些网友的留言:
@人在江西漂:最美的不是烟花,是他的笑容。
@笑而不语张小依: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微笑,诠释最简单的幸福……
@西安公安:一茶一烟花,一人一世界。此刻,他是幸福的。
@大鼻子王老师:我在想人的一生幸福有时是等价的,富人吃一顿满汉全席,未必比一个流浪汉捡到半瓶冰红茶得到的幸福多。
@欲雨生烟:我们何尝不是一群衣着稍微光鲜一点的乞丐呢,或在文化上或在道德上或在精神上,我们可能不如他,他还有仰头的憧憬,我们却只有低头的卑微。
@暖溪6:相对于其他的观赏者而言,他的笑容是最真诚最淡然的,是由衷的幸福。绚烂的烟火没有专属,美丽的人生各有定义,知足的幸福属于那些简单的人群。
@中寰创世胡志辉: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做个幸福的人。
诚然,我们知道,要克服一种心理惯性,是需要点恒心的。好吧,一旦你发现自己又掉进了负面的心情里面,认为一切都不够好时,那请点击这段看看。
或者,假如你碰巧有点儿空的话,那就点击这段看看吧。你将深切的体认到,拥有着健全的身体的你,已经是多么多么的富足。而假如这样我们居然还没有力克那么阳光、朝气、快乐。。。试问,我们说得过去吗?
回过头来说,当我们把意识聚焦在我们的拥有,感恩和满足的感觉就已经获得了。
於是我们就不会因感觉有所缺乏而去期待。
当我们不去“期待”,就不会有因为得不到而来的自卑、愤怒、忧伤、不安全感。。。等等一切的负面情绪了。(註4)
圣者们说的没错:幸福,只能向内寻求。
(为免离题,不再向此方向扩展话题。而至於非为自我,而是悲天悯人、“路见不平”式的愤怒,解决方法因涉及更深远,此处也暂不详述,但以下你将有所启发。)
总结一下,基於不瞭解,我们才会期待。
一旦我们充分地瞭解,就会感觉富足因而接纳(当下的状况)。
接纳,就不再期待。
不再期待,因为期望不到而来的负面情绪就消失了。(註5)
来吧!请你时常地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语录:“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中阶:达成“理解”
理解的基础:期待值设在“这个地球上不存在‘完美’”
上面所述,若单以“宽恕”这个课题而言,其实还仅达成真正深层的“宽恕”的基础、前奏而已。
因为,当你消掉了“期待”,你才消掉了愤怒。
当你消掉了愤怒,你才不再对对方抗拒。
当你不再对对方抗拒,你才能真正的进入对方的内心,达成“理解 → 宽恕”。
那麼接下来,谈谈如何通过理解,从而达到更深度的宽恕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先设定一个期待值。那就是,要建立一个概念——这个世界上,包括我自己,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完美,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邪恶的。
(所以,就连我自己都不完美,我不期待对方完美,不期待对方如我所愿。)
有次,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
当某一个路人甲,在看到别人需要帮助,而周边又没有其他人在场可以帮忙的时候,这个人去帮助了他。
但换了另一个情景,当有人需要帮助而周边也有其他的人在场,却没有人伸出援手时,这个甲居然也走过算了。
而另一个路人乙,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周边又没有其他人在场可以帮忙的时候,这个乙也视而不见地走过了。
然而到了另一个情境下,又有人需要帮忙,周边有其他的人在场却没有人伸出援手时,这个乙却走过去提供了帮助。
试想一下,若我们单看甲跟乙所遇到的单独一件事情,我们很容易判定这个人一定是个乐於助人的好人,又或者很自私,全然不理会他人的人。然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
透过单独的一件事情,或者一种事情去看一个人,仅仅能看到这个人的其中一个面向而已,而非完整的Ta。
真相是,每个人都有著极其复杂的、眾多的面向——所谓天使和魔鬼的复合体。
瞭解这个,有助於我们对佛所说“人人皆有佛性”作更深度的认知。
试想想我们所认识的每个人,他们每一个人无不都有著一些缺点或弱点,同时又具备著让我们欣赏的优秀特质不是吗?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位曾与我產生过较激烈矛盾的朋友。与他交恶时,我及一些朋友都觉得他的个性很难长期相处:小气、狭隘、自我、暴躁、算计。然而事实上,我又欣赏他的直肠子,以及他内心隐藏的一份善。我永远记得閒聊时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有大把钱,我的愿望是开一所老人院。老人家很孤独,很需要照顾。”
这话题若要说到深处,他的那些所谓难相处的特质,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他——那都不过是来自于他可能(这个“可能”也可换成“必然”,对于每个人“心中的小孩”而言(註8))曾经遭受过的一些伤害经历而来的自卑和自我保护(心理防御机制)罢了。而且事实上,他同时又是个非常可爱、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甚至还是大家喜欢的开心果呢。
瞭解、警醒及改变我们设期待值的习惯
多年前,我曾为一位朋友启发宽恕的时候,我跟她讲过这麼个小寓言:
有一个老师,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
大家说:“看到了一个黑点。”
老师说:“你们就只看到一个黑点,就没有看到这一大片白色吗?”
是啊,我们总是很容易忘记小明借了10次橡皮擦给我,但就会因为他第十一次没有借而怀恨在心,觉得他不好!我们看朋友和身边的人,总是疏忽了他们的好。因为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为何我们不能感谢他们和赞美他们的每一点好呢?
我还想起了另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女孩跟妈妈闹彆扭了,跑到街上来生闷气。
这时候,街坊的小吃店老闆请小女孩吃了碗麵条。小女孩很感激,说:“伯伯您真好,比我妈妈好多了!”
老闆说:“我才请你吃了一万麵条,你就说我好了。你妈妈每天都给你做饭,难道她还没我对你更好吗?”
小女孩听后才幡然醒悟,跑回家去跟妈妈道歉去了。
是呀,因为习惯了,因为“理所当然”,我们总是疏忽了那一大片的白色呀~!
那麼,为何我们总是那麼容易专注于所遭遇的人、事上负面的特性;换言之,特别容易对对方待自己不好的地方耿耿於怀呢?
这也是因为上述的“期待值”——我们总是偏向于把它设得过高!我们总是期待对方不会违反我们的意愿!
C. “理解 →
宽恕”的终极性好榜样
好了,我们已经基本瞭解了“期待值的设定”是个关键,以及我们有志於改变我们对期待值的设定。现在,我们来找个关於“理解 →
宽恕”的终极性好榜样:
在萨苏所著《东方特工在行动》一书中,引用了《江陵文史资料》中一位名叫“舒赛”的二十多岁新四军美丽女特工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日军的构成也发生了一定变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参战日军多为现役官兵,此后最初征兵补充的人员,也是预备役官兵或退役老兵,长期接受军事训练,受军国主义影响较深,对侵略战争有着狂热的支持。但是,到了1943年,日军征兵已经大多来自原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普通市民和农民。因此,军事素质下降,对军国主义的狂热不及以前。在一部分日军中,也存在反战、苦闷、思索等情绪。
“舒赛1941年在从事抗日活动中被捕,曾撞铁炉自杀。殴打过舒赛的日军纷纷到卫兵室来看这个不屈的中国女子。舒赛趁机用笔谈的方式向日兵宣传,写道:‘我们恨日本军阀,但同情日本人民,更同情你们这些离开家乡和亲人到中国来当炮灰的士兵。”日军士兵感动地说:‘姑娘,你的顶好顶好,死了死了的不行。’”
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抗日战争期间的日本兵,和魔鬼无异。然而,这样一位坚强却博大的年轻女性,却把“魔鬼”还原为了“人”。
她凭的是什么?
凭的就是“理解”。
因为理解,她居然得以从魔鬼的手中获得生还——因为她的理解,魔鬼就不再是魔鬼。(注6)
(忽然想起《大话西游》里面唐僧的经典臺词:“人和妖都有阿妈生。人有人他妈,妖有妖他妈。妖有了人性,就不再叫做妖。。。。。。)
理 解 万 岁 !
假如你说,我们总不能期望魔鬼都变成人吧,这位女英雄那次实在是太走运了。那麼我告诉你,《东方特工在行动》一书中再转引(日本)森金千秋所著《常德作战》(日本图书出版社,1983)里提到,在1943年间,舒赛曾化名祝玲瑛,乔装再次进入虎穴,拜见了当时一位驻防的日本警备队队长千田薰少尉。
在会晤中,这位老练的日本少尉其实已经逐渐从嫌疑到基本识破了眼前年轻女子的特工身份。书中说:“但是,他又不愿意逮捕这样一个风采令他折服的女子。而这种带有久违的‘人间’感觉的聚会,又让他无法萌动邪念。”
正如千田对《常德作战》的作者森金千秋讲道:“这不是和艺伎或者粗俗的女人同席,这是和真正高贵的女性一起吃饭啊,就算是师团长,也不容易有这样相谈的机会吧。”
千田回忆自己之所以没有点破祝玲瑛的身份,是因为他觉得用逮捕这样一个令他心折的女性来换取功绩,是卑劣的行为。(注7)
服了吗你?单凭文字,我也深深的折服了!
如果你疑问,这位女英雄的故事,旨在说明“理解”,可是里面好像并没有涉及“宽恕”啊?
我要说,事实上,“理解”其实正代表着“宽恕”。
因为理解的里面,是同理心。
就举这位女英雄来说,她宽恕了什么?
她宽恕了日本兵对她的折磨——因为我理解了你们也是迫不得已的;我理解你们心中原暗藏的痛苦。
她不仅认同了侵略者是“人”而不是“魔鬼”;她甚至对侵略者以朋友那样予以的尊重。(这和基於害怕而对侵略者所表达的尊敬,是截然不同的。)
宽恕的终极是尊重。
更终极,是爱——大爱。
现在,我们来个关於“宽恕”的更终极性的好榜样。
我们知道佛陀的过往生在遭哥利王宰割身体时,不生嗔恨,反而发愿将来第一个渡他。
为什么佛陀居然能做到这样呢?
当时的他是怎麼想的?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圣者——耶稣,看看这一个著名的,心理素质比较成熟的,想事情想通了的聪明人,他是怎么对待害他的人的。
耶稣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是不知疲倦的帮助人。他每天带着他的门徒们到不同的地方去给人们治病,向人们宣扬大爱,对人们不断无偿地付出。然而到了最后,他却被盲目的人们呼啸着要求,要把他钉死在十字架!
在他受尽了无情的鞭打,戴着荆棘做的头冠,满身血迹的拖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到刑场。
在他被用这种最痛苦残酷的方式折磨将死的时候,他说了句什么?
他居然对于这些把他钉上十字架的人们,没有一点怨恨!
他说:“父啊!请原谅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是的,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要把他钉上十字架,那是因为他们无知,他们不成熟,他们没有受到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以至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偏差。
他们是可怜的而不是可恨的。
可怜的人,需要的是原谅和给予更多的爱和教育、关怀,而不是怨恨啊~!
我们有比耶稣更爱人吗?
我们没有。
我们有比他更加身体力行的去帮助别人吗?
我们没有。
我们有受到比他更冤屈的遭遇吗?
我们没有。
我们有因为帮助别人而反而受到比他更残酷更痛苦的对待吗?
我们更加没有!
然而,难道我们就不能够学到一点他的宽恕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屈辱磨难,无论如何也不至於到上述圣者。
所以,事实上我们是应该可以很容易体谅而宽恕对方的。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放下自己的情绪感觉,转而进入对方去理解对方。
例如一次,朋友因为被好友欺骗而伤心、愤怒。我启发她道:
。。。但是欺骗的后面,隐藏着对方怎样的感情呢?
我们是否就一定要恨一个欺骗你的人呢?
一个人当需要欺骗别人的时候,他的动机来源,还是对自己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
一个自信、幸福的人,是不会欺骗的。
欺骗你的人,其实很可怜。 因为他需要掩饰,需要隐藏。他没有自信,缺乏勇气,不敢面对。
他实在是一个内心充满着挣扎和矛盾的,没有安全感的人。
当他面对你的时候,你可以留意他的眼神,那是恍惚不定的,不敢正视你的眼睛的,甚至不敢触碰你的。
你能感受得到他内心的不安吗?
所以,当你受到一个人的欺骗的时候,你恨他,倒不如怜悯他更好。因为你比他幸福,也比他成熟。你不需要欺骗,而他则自以为需要而用了这种错误的手段。
好吧,一旦我们能宽恕那些跟我们有“深仇大恨”的人,那麼,对於更多日常中的琐碎小事,就更容易立刻化解,从而无所可忍了。
建议休息至少十分鐘。
起来喝杯水,上个厕所,看看远方。。。
还可以回忆一下刚才已经探讨的。
3. 把“理解 →
宽恕”运用到生活中来
好了,有了上述的了解,归根到底我们需要的是将之运用到生活中来:
A.生活中:修正“期待值”后,作的扩展性联想
我们先来听一个叫做《垃圾车定律》的小文摘故事:
& & 有一次,我要到车站,因时间来不及,就拜托一位朋友载我去。当我们开上正确的车道时,突然间一辆黑色轿车从停车位开出,正好挡在我们前面。&
我朋友立即踩剎车,车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刚好闪开来车,两车之间的距离就只差个几厘米!这辆车的司机凶狠地甩头、并且朝着我们大喊大叫!
我朋友只是微笑,对那家伙挥挥手。我的意思是:我朋友表现得很友善。&
于是我问他:“你刚才为什么那么做?!那家伙差点毁了你的车,还可能伤害我们!”&
这是当时我朋友告诉的我话,现在我把它总结归纳为“垃圾车定律”。&
他解释说:“许多人就像‘垃圾车’。他们到处跑来跑去,身上充满了垃圾:充满了沮丧、愤怒、忌妒、算计、仇恨,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贪心不满足、抱怨、比较,充满了见不得人好、愚昧、无知、烦恼、报复、和充满了失望。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又堆积,他们终需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我们刚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们身上丢....”&
“所以,无须介意!只要微笑、挥挥手、祝福他们,然后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就行!
千万别将他们的垃圾接收再扩散给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或其它路人。”
这里的底线是:快乐、成功的人绝对不让‘垃圾车’接管自己生活当中的任何一天!人生短暂,绝对不要浪费心思和精力在这些日常生活小事上!
所以,仁爱对待与你以礼相待的人;不用去理会那些“无理取闹者”!&
生命有90%由自己决定,关键是看你如何利用它!我们完全可以天天过着心里没有垃圾的日子!
呵呵,我们理解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而一个人之所以展现出糟糕的一面,其主要的原因除了他们在心理素质上可能还不够成熟外,还因为他们承载了太多的心灵垃圾罢了。
而且虽然,这一刻Ta让我生气了,然不排除换一个情景的话,Ta却会是在我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之手的一位。
举个例子,假如某一天在街上或地铁站因为不小心的碰撞,被对方破口大骂了一番。无名火起吗?
立刻转念想想,假如此刻不是在城市,而是在沙漠中,而我迷了路,又渴又慌之际,这个人带著一队骆驼走过看到了我。这时候,Ta也极有可能友善的给我递上一壶水,然后领我走出了这沙漠。
(再后可能还会成为生死之交,按照剧情发展的话。)
我一定要发生了沙漠这件事情,才有可能宽恕Ta吗?不!我认为不需要。
类似这样的一种观想,基本上可以运用到任何事件,任何对象上。
事实上,基於人性而言,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愿意以举手之劳,而去救活一条人命的;只要他/她没有对自身安全上的顾虑。(无论前述实验中的路人甲或路人乙)。
B. 生活中:理解 → 同理心 →
宽恕(自己和他人)
假如即便你这样观想,你也确信对方不会呢?
那麼想想佛陀,想想耶穌吧。为什么他们能?
因为他们理解,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坏人。所谓的坏人,不过是缺乏爱,心智不够成熟,比较无知,心理产生的偏差较大,需要更多爱、关怀和教育的可怜的人而已。
给你摘录一个小故事:
&&&他是一个劫匪,坐过牢,之后又杀了人,穷途末路之际,他又去抢银行.是一个很小的储蓄所.抢劫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不顺利,两个女子拼命反抗,他把其中一个杀了,另一个被劫持上了车.因为有人报了警,警车越来越近了,他劫持着这个女子狂逃,把车都开飞了,撞了很多人,轧了很多小摊.
这个刚刚21岁的女孩子才参加工作,为了这份工作,他拼命读书,毕业后又托很多人,没钱送礼,是她哥卖了血供她上学为她送礼,她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哥哥.她想她真是命苦,刚上班没几天就遇到了这样恐怖的事情,怕是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终于他被警察包围了,所有的警察让他放下枪,不要伤害人质,他疯狂的喊着: "我身上好几条人命了,怎么着也是个死,无所谓了."
说着,他用刀子在她颈上划了一刀.她的颈上渗出血滴.她流了眼泪,她知道自己碰到了亡命徒,知道自己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
劫匪问她.她摇头: "我只是觉得对不起我哥."
& & "你哥?" "是的," 他说,
"我父母双亡,是我哥把我养大,他为我卖过血,供我上学,为了我的工作送礼,他都28了,可还没结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龄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在她脖子上落下来,他狠着心说: "那你可真是够不幸的."
围着他的警察继续喊话,他无动于衷,接着和她说着她哥.他身上不仅有枪,还有雷管,可以把这辆车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为他的身世也同样不幸,他的父母早离了婚,他也有个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着上了大学,但他却不想让他妹妹知道他是杀人犯!
她和他讲着小时候的事,说她哥居然会织手套,在她13岁来月经之后曾经去找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帮她,他一边说一边流泪.
他看着前方,看着那些喊话的警察,再看着身边讲述的女孩,他忽然感觉尘世是那么美好,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他拿出手机,递给她:
"来,给你哥打个电话吧." 她平静的接过来,知道这是和哥哥最后一次通话了,所以,她几乎是笑着说:
"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单位加班,不回去了."
这样的生离死别竟然被她说得如此家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说过这样的话.看着这个被自己劫持的人,听着她和自己哥哥的对话,他伏在方向盘上哭了.
"你走吧." 他说.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让我后悔,也许我一分钟之后就后悔了!"
她下了车,走了几步,居然又回头看了他一眼.她永远不知道,是她那个家常电话救了她,是那个电话,唤醒了劫匪心中最后仅存的善良,那仅有的一点善良,救了她的命!
她刚走到安全地带,便听到一声枪响,回过头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盘上.劫匪饮弹自尽了.很多人问过她到底说了什么让劫匪居然放了她,然后放弃了惟一生存的机会.她平静的说:
"我只说了几句话,我对我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哥,天凉了,你多穿衣服.'"
他没有和别人说起劫匪的眼泪,说出来别人也不相信,但她知道那几滴眼泪,是人性的眼泪,是善良的眼泪.
& & 读了此故事,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那就是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其实每个人在心的深处都是有一份善念的.关键是怎么样才能让这份善念越来越多,当一个人善念充满了他心灵的时候,那么他一定会做个好人的.对吗?
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启悟人的善念呢? 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
请记得,即便是佛陀,祂告诉我们,他也并不是每一生都为德行高尚的修行人,在早期他也曾经下过地狱。
也就是说,就连佛陀,也曾经经歷过这麼一个缺乏爱,不懂得爱,比较不成熟的阶段。更何况是我们自己,以及其他的人呢?
真相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歷过这麼一些比较不懂得爱的不成熟的阶段——即便你确信不是在今生,也一定曾在某些过往生中——而且相对於很多圣者而言,我们至今仍然不成熟,仍然不够懂得爱。
假如您对上述仍存在怀疑,那么请您留意一下“新时代”体系,高灵们告诉我们:每一个灵魂在祂的轮回初期--也即是最稚嫩的阶段,都是“服务自我者”,即人们所谓自私自利的“坏人”或“准坏人”咯。然而在经历过漫长的
多个生世轮回,尝尽甜酸苦辣,历尽一切害人与被害、爱人与被爱的经验感受之后,就逐渐成熟进化成“服务他人者”,即我们所说的“大好人”了。这就好比如一个人在孩童阶段通常会比较捣蛋,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而很难去顾及他人;但随着逐渐长大,他们的同理心、同情心、爱心也随着阅历慢慢成长起来了。(对于每个具体的灵魂,这个“N”都不同,数值可以较小,也可以较大;取决于灵魂自身的选择。)现在,您明白为何佛说:“一切众生都将成佛”了吗?
再打个比方,有些高灵把那些已经走在灵修道路上的,以服务他人为己任的人们称为“老灵魂”(意谓已经有了极为丰富的轮回经验)。假如,您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老灵魂”了,那么您认为应该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那些比较“年轻”(轮回经验尚不太多)的灵魂吗?正如,您会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那些稚嫩、无知、淘气的小孩子吗?
所以,请宽恕眾生,就如同宽恕自己。宽恕自己,就如同宽恕眾生。
领略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然后同样地回馈给其他的眾生吧。
推荐你一部电影,假如你还没有看过—— (国语版名为。
尝试进入主角,跟著剧情走进去。。。直到片子的最末。大多数看过这部片子的人,并不能真的理解刘德华所扮演的主角,在最后为何能那样做。但是领会了这篇文章的你,我相信你能——当电影走到最后那一刻,你仍然在刘德华的角色里面,你仍能完完全全理解角色心内的感受,完完全全融入角色双方的情绪,你昇华了!在这个世界上,你不会再有敌人。
生活中:综合性运用
而对於我们熟悉的人,例如上司、同事、朋友、亲人呢?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漫画:
男人在公司里低著头受了一番老闆的责駡,回到家裡就借故把老婆大骂了一番出气。
老婆受了冤屈转而把儿子当作了出气筒。
儿子心裡冤呀,转而把火气向院子里的狗大大发洩了一番。
狗被骂完了心情也不好,屈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看到院门外有人经过就狂吠发洩!
这个无辜辜被“恶狗”吠了一通的人呢原来就是男人的老闆。
他被狗吓了一大跳心裡有火,回到公司又藉故骂那男人。。。。。。
人世间充满的莫不是这样一类恶性循环。
一切的不平都因为错误的处理方法而来。
而且从此笑话我们还可以发现,对於比较亲近的人(包括宠物),往往地,不但更不容易包容、体谅,而且还更容易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发洩对象。这不仅是因为基於我们所设更高的“期待”,还因为于自己来讲,选亲人或下属当出气筒感觉比较安全。
(摄影作品——“自古英雄怕老婆”)
然同样地,要对亲人达成理解,其实也应更加地容易,不是吗?因为我们更瞭解对方。这裡一个达成宽恕的诀窍是:在觉察著自己的愤怒情绪的同时,回忆一下对方的好、对方的一些优良的特质。。。。正如刚才白纸黑点的小故事里面,在看到自己为那一个小黑点愤怒的同时,何不也向外体验一下更广阔的一片白色?
於是,我们就会更理解了对方——作为一个多面、立体的,复杂的灵魂。
然后,我们对对方就不再那样的抗拒了。我们就可以尝试走进对方的内心。。。
以下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深层沟通师(大概基於严格的培训与考核制度,以我所见,每一位沟通师都非常出色),在她自我成长阶段中的一段描述。我们来看看她面对极为臭脾气的先生的咆哮,是如何因著理解的达成,而成功的让自己不再因此遭受负面情绪的折磨,而跳出这个“轮回”的。
“。。。而我内心没有一点儿不愉快!奇怪一点也没有被先生的坏情绪影响!
这时才惊觉,自己的内心已经完全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
而换成是从前,百分百我会有情绪出来!
而现在我看到的先生,在咆哮的先生,他怎么了?他为什么会这样?
我明白了,他这段时间的工作压力特别大!!他在释放他白天工作上的压力和无比的紧张!!当人很受压力时,外界一点点小小的触碰,就会爆炸!!!
也从他身上看到了他的父亲(宜宜的爷爷)的影子,先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父亲常常会咆哮的环境,自然他也会有这样复制的种子,糟糕的坏脾气!!甚至他的4位兄弟姐妹都是这样!(注8)
所以在先生生气的那个当下并不代表他所指向的那个人就是真的不好!!而只代表他本人那会儿心情极度不好!!!
所以呢?。。。先生在对谁生气??他在对他自己发怒、生气!!
当然我的心不会受丝毫影响。我还会快速穿好衣服,赶快拿浴巾过去,让孩子出来。。。脸上还带着微笑,我的心很同情此刻的先生!他心情不好呀!”
(详见原文:)
请留意一下,这位沟通师此刻居然不需要“觉察著自己的愤怒情绪”这个步骤,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愤怒;有的只有理解、包容和爱。
这,就是“无生忍”。佛经说达成“无生忍”,是跳出轮回的关键之一,一点都不错。
当我们跳出了每一个小轮回,最后,我们就跳出了大轮回!
这裡顺便提一下,在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叫做“隔离”的。表现为当受到他人猛烈的(言语)攻击时,在心理上常会让自己跟外界完全隔绝开来,把自己的思维、情绪完全屏蔽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中。这种情况在外表上看起来和上述沟通师的表现是很相像的,但本质上却是决然不同。“隔离”并不是一种能让自己获得灵性提升的心理机制,相反还容易形成“退缩”的心裡惯性,长远来看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心理效果。而后者,则是一次“转识成智”的契机。区别在哪裡?区别在於,这位沟通师不但不设立“隔离”防御,反而进入对方的内心去,达成了理解
为何她不需要“隔离”或反击等等防御措施呢?这是因为她此刻已经达到了“无我”的状态。
打个比方,那好比如敌兵(对方强烈的负面能量)攻进来,我这边不但没有防御或迎击,反而城门大开。。。然而当敌兵攻进来后,实际上是进入了一座空城。
那“我方”跑到哪去了?我方已经提升了,提升了就恍如天兵一般直接飞跃进入了对方的大后方总部——心底。在那裡,我们瞭解 →
理解了一切。
这世上一切的不平,都因为不理解。
只要理解 → 包容,不平就能被摆平。
(“理解”摆平了自己。“理解 → 包容”则把双方都摆平了。)
孙子兵法里所说的兵法之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指的就是这个~~!
没有战争,没有伤害,从源头上摆平了。
那麼,如何去“包容”呢?只要我们本身能够做到理性、客观、立体性的对事对人,不把对方面谱化;我们就能够做得到——告诉对方自己的完全理解,让对方感到被接纳;我们甚至可以表达出我们的感恩(只要你愿意,你就总能够找到对方一些值得你感恩的地方。)
当你首先把自己的那扇门打开,对方也将会把Ta的那扇门打开。这是真正最有效的“芝麻开门”。
为免行文太累赘,这方面就不详述了,不过你可以参考前述沟通师关於她在成长更早期的另外一篇博文,又一个榜样~!
越亲的人就越难做得到吗?
那请再想想刚才白纸黑点那个例子,漫长的岁月中,亲人给予自己的关爱,难道不是更多吗?
我有个朋友,记得有次她告诉她的朋友说: “我早上吃早餐的时候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每天都弄这么好的早餐给我吃。因为你,我早上都吃多了很多东西’。
朋友说: “今天是母亲节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啊?”
她说:“其实,
我经常都这样对妈妈说的。我觉得这些话,不一定要到母亲节才说的,我真的很感激她每天都对我这么的好!”
我这位朋友,真的很有福气。因为,她总是非常感恩。
如果把“生气”、“愤怒”等看作是线轴负性的一端。那么“感恩”就是线轴正向的一端。
为什么呢?因为“感恩”具备了本篇提及的几点正向基础:
A. 聚焦于所获得、所拥有的,而不是执着于所缺乏,所期待的。
B. 从“自身”中跳脱出来,而去理解和体会“对方”,对对方所付出予以正向的回馈——感谢。
感恩,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正向能量!
感恩,可以增长、巩固既有的正面关系;也可以化解一切因对立而来的负面纠结。
让我们经常地、经常地去感恩吧~!
事实上,无论佛学、心理学、或是“新时代”身心灵体系,都在不同层次上告诉著我们,我们所感受的外境,实来自于我们心内的投射。
听说过「伤痕实验」吗?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然后,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然而实际上,早在他们出门前,化妆师在表示要给他们的伤痕表面涂一层防擦掉的粉末时,已经用纸巾偷偷地把“伤痕妆”抹——掉——了。
这真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实验啊不是吗?脸没有任何变化,改变的是人自己的心而已。
当我们自以为有缺陷、不可爱、会受攻击。。。那就会真的觉得,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别说有时候他人的无心之失,甚至就连别人的友好、善意,也可能被自己理解成为假惺惺或者另有图谋,一不小心更会成为了又一次他人伤害自己的新证据。
而且更糟糕的是,当我们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友好,出于心理上对自我的保护,我们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怀疑、缺乏爱心、攻击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最终,导致了人们对我们真的不友好。
结果是,虽然“伤痕”本不存在,但“不友好”的恶性循环却真实地发生了——并不是别人导致的,而是自己(心中隐蔽的伤痕)造成的。
(那么,这“心中的伤痕”又是哪里来的?见 註8)
是的,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你感知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有一位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他们不喜欢的人的姓名。
有些同学在30秒钟之内,仅能想一个,有的同学甚至一个也想不出来,但是另一些同学却能一口气列出15个之多。
老师将纸条逐一收上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列出不喜欢的人数目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众人所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少有人讨厌他。
大体而言,他们加诸于别人的批评,正是对他们自身的批评。
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
现在,我们对于 ,是不是可以有更深的理解了?
对于“投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上述“伤痕实验”所表达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註9)。扩展来讲,同样地,对他人的生气,其实也正是对我们自己的生气(例如之前讲到沟通师的先生)。
再深一层看,生气的背后,其实是对恐惧的一种防御性表达(所谓“以攻为守”)。
基於各种原因的生气,归根到底都是形形色色的恐惧。
那都恐惧些什么?
“恐惧”与“爱”是相反的两个极端。
(“恐惧”的深层是分离的。“爱”的深层是合一的。)
所以,无论各种各样的恐惧,其最深、最深处,归根到底都是对“失去爱”的恐惧。
那麼,“爱”是什么?爱里面最重要的属性就是接纳、包容。
所以,宽恕他人,实际上就是宽恕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更广义来讲,基本上一切的负面情绪之最深层根源,都与“爱”在表达和接收中遭受了挫折有关(註9)。上述一套有点复杂,要详述起来又一发不可收拾了,因此这裡暂且掠过。)但即便不理解这个也不要紧。
如果,你是有时候会生气或出现无论何种负面情绪的人——那麼,请你,经常地、经常地,告诉你自己:“我好爱好爱我自己。”这句话,是深层沟通技术的创始人——林显宗老师所教导大家的,详细请看以下简短的视频节录,(也可点击此链接下载:
)。在视频上,林老师虽是应对自信的问题而讲。但事实上,这是对应一切负面情结之最深根源的方法。
我们果真不够爱自己吗?
爱自己真的那麼重要吗?
这是很大的一个话题,而且是那麼地重要!
可惜基於篇幅,这裡仅能精简地提一下:
这裡所说的“爱自己”,并不是说要满足自己的多少欲求(尽管这也没什么错,只要在不伤害到他人的前提下)。因为,这都不是治本的、真正的“爱自己”。
真正的“爱自己”是指,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一切特质——包括自己的阴暗面、包括以往对自己的所有不满意之处。例如:身材?个性?能力?相貌?某些难以面对的经历?。。。
这裡所说的“爱自己”,也并不是被动地、依赖性地爱自己;而是主动地、信任地爱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自信、自爱!自信、自爱,就是这样的一种正确的“爱自己”。
而当一个人被动地、依赖性地爱自己,Ta会怎样呢?
Ta会依赖外在的人对自己肯定、接纳。也就是说,Ta会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实现自我价值之达成。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误区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爱和肯定、接纳,来获得满足。例如希望父母爱我、伴侣爱我、子女爱我、好友爱我。。
举个例子,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实际上是为了什么?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获得父母的关爱。
(这是为何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爱,而非一味对孩子溺爱,助长孩子的不负责任和“依赖”。)
当一个常被长辈批评甚至打骂的少年,加进了一群少年小混混团体,他实际上是只因为从这个团体里,他才能获得接纳、认可、体现自我价值,换然之,爱!
(这是为何说,打骂并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题外话,打骂给孩子所种下的无明种,以及给孩子所套进的行为模式,则对孩子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那如果不打骂,还能怎样教育孩子?有些人还真的不知道。儿童教育是门学问啊。基于篇幅,这里仅举一例作为启发吧。
戴尔.卡耐基 (Dale
Carnegie,年,《人性的弱点》作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门。
他父亲向新婚妻子介绍卡内基时,如是说:“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实在令我头痛,说不定明天早晨他还会拿石头砸你,或做出什么坏事呢!”
出乎卡内基预料的是,继母微笑地走到他面前,托着他的头,注视着他。接着告诉丈夫:“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
此话一出,卡内基的眼泪不听使唤地滚滚而下。就因为这一句话,建立了卡内基和继母之间深厚的感情,也因为这一句话,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动力;更因为这一句话,让他日后帮助千千万万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
戴尔.卡耐基
呵呵,卡耐基继母的成功在哪里?她的成功在于第一,让孩子知道,我是爱你的,你是被爱中的。第二,调动起孩子的自信——自爱。
呵呵,我们先不要笑孩子们总有许多幼稚、奇怪的想法和举动,来看看这则网络小笑话:
“今天我走进超市,看到水产部里的一只螃蟹,不顾身遭捆绑的处境,正在非常努力地,努力地试图从标价¥18的箱子,往标价¥29的箱子里爬!我驻足凝视许久,不禁泪流满面。。。多么感人的励志故事啊~~~!”
呵呵,我们绝大多数成年人,和这只螃蟹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当我们为了穿戴上名牌服饰,为了摆场气派的宴席(乃至气派的葬礼),为了名誉、地位,为了亲朋戚友乃至世人的“看得起”,而去拼搏奋斗的时候,难道我们还不是在渴望着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以此来获得自我价值吗?
这是为何心理学家说:越爱面子的人,其实是越自卑的人(越不自信的人)。
自卑或自信和此人所获得的成就无关。自卑和自信都仅仅是一种心态而已。
那麼,要达成自信、自爱那实在最终是要达成什么?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引用一句“新时代”体系中的话:“你的目的就是要完全靠自己去感受到完整与圆满。”
人生中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看来都来自于我们在人世间所遭遇的挫折。
而挫折,则来自于我们在有所追求的过程中。
而追求,则是因为我们感到自身的不完美、不富足。
所以,当我们足够地自爱时,自信、完美、富足的感觉就开始进来了。
当我们越能够真正地爱自己,我们就越能够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越能够打从内心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也越能够拥有更强大的无条件爱人的能力。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不再是自身慾望以及小我人格的奴隶。套句佛家的话说,此后所作的一切,就是基於“愿”而非“慾”了。
基於“愿”所作,单於“利己”方面来说,那便是宠辱不惊、豁达泰然的洒脱人生。
而於“利他”性来说,自然而然地所作的就是“菩萨行”了。
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是需要阳光的小草。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太阳,不仅自身就可以发光发亮,还可以照亮他人!
关於“自爱”的话题,暂且到此为止。更多一些信息,包括自爱与两性关係,推荐阅读以下链接中的文章:。
顺便提一下视频中林老师教导的第二句话,因为虽然是题外话,但很重要。
了解“我今生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有多重要呢?
当一个人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和目的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的时候;这个人,就开始走进灵性修行之路了。
修行之路是一条什么路?就是“脱轮回”的高速公路。
同时也是走进真正洒脱、喜乐人生之路。
而反之呢?不瞭解人生的终极意义,那麼,别说我们这世上绝大多数在人生路途中浑浑噩噩、浮浮沉沉的人们,即便是洒脱豪迈如李白,正如在他的千古绝唱《将进酒》里说的,以千金一醉那般的豪情,其实最终也不过是在为了抵销心底裡隐藏的那“万古愁”而已。
而对于一个走进灵性修行的人而言,我们问自己“我今生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在于帮助我们和我们的高我或指导灵连接,以便更顺利地完成我们今生的课题,乃至获得更终极的答案。
回归本题,如果,在一个情景之下有人生气了——那麼,请你脱离自己的角度,进入对方之内;这时候我们自然就能放下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进入对方的内在而达成理解
→ 宽恕包容。
诗人纪伯伦在《沙与沫》一书中提到:“一个人的真实,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不要去听他说出的话,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
当我们能敞开心轮,达到无条件的接纳,那实际上就是“大爱”。
生活中的自利性:可贵的修行机会!
先来摘录一段关於曼德拉的故事: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动物。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就有3个。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也许老天让你成功之前先让你尝试无数失败,或许老天让你快乐之前先让你品尝各种痛苦,可能老天让你遇到那个合适的人之前先碰到很多错误的人。所以,在失败、痛苦和错误的人面前,你应该心存感恩和宽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事实上,对於在身心灵上修行的人们来讲,每一个能引发自己负面情绪的事件,其实都是可贵的修行机会。而且除了抱著“修行自我,完善自我”的心态之外,更彻底的方法还是——只要放开自己,进入对方,去为对方考虑。
这种方法,其实可以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举个例子,我在工作中给客人做广告设计,时常会有些客人特别的“完美主义”,做好的设计想想又改,想想又改。。。这时候我就很容易產生厌烦的情绪。
然而只要转念一想,当我给我自己的东西做设计,又甚或义务给非牟利机构做公益性设计时,在做好之后自个儿再作的改动不是更多吗?
假如对照一下,作改动最多,花费时间心力最多的作品,还不是给那些“完美主义”的顾客所作的设计,而基本都是在我自己——这位“完美主义”老主顾——要求下的设计。
这样一想,最烦人的顾客原来是我自己呀~。象我自己这麼烦的人我居然都能够无聊条件接纳了,将心比心,让对方也感觉舒服一点不是很好吗?
这样子反省,不但让我的负面情绪减少,而且耐心、脾气也获得著不断的改善。
想想看,但凡我们做自己的事情时,莫不是都有著极大的耐心吗?
把他人看作自己,那麼帮他人做的事情,也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让他人感觉很好,自己也会感觉很好不是吗?
E.生活中的利他性:帮助他人成长,製造双赢!
更进一步而言,每一个能引发自己负面情绪的事件,不仅仅是帮助自己成长的机会,甚至也是帮助对方成长的机会;而且事实上,可以製造双赢的结局——还是那句——只要放开自己,进入对方,去为对方考虑。
又举个切身例子。我妹妹当上邮差后,我们才知道有些人会有个习惯,每到年尾的时候会放一、二十块甚至五十块钱进邮箱里送给邮差,注明以此感谢邮差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帮忙。这仅属于心意,甚至不算俗成。于是我们家也打算在中国春节的时候这样子放个红包(利是)给邮差作为一点心意。
不过搬到这一年半来,我发现这里负责我们区的邮差实在很差劲儿。我已经四次没收到订购的东西或者认领通知了。
其中两次没收到认领通知,好在我及时去邮局查询找回。再有一次过期退回,以至我损失了运费。还有刚刚发生的一次,去邮局查询说已经送收了,那恐怕是送错地方了吧?我白白损失了货物。尽管数额不大,但毕竟是很令人生气的事情。换了别个,就算不追究到底,红包是肯定不会给的了。
然而我转念一想,为何我要生气呢?如果遭受损失的人不是我,我一定不会生气的。这就是我的“我执”毛病又犯了。于是,我静下心来,写好封给邮差的信,准备在新春的时候连红包一起放在信封里给邮差。
在信里我逐次指出这四次的过失而让我们遭受了损失,然后告诉他我们仍决定给他红包,因为我们知道邮差工作很辛苦,感谢他们一年多来的辛勤劳动;还感谢他们有时候会把物件一直送上十三楼来,方便了我们。
我相信这个处理方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效果都会是颇好的。邮差会因此而在以后加把注意,不会再出错而让我们遭受损失。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对于邮差本身的灵性成长所带来的正面效果,远比骂他一顿要来的更好。
其实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帮助自己去除“我执”的绝佳良机,千万不可错过这让自己成长,甚至还能让他人成长的机会啊~!
我把写好的信给妹妹阅评,她看后还是嫌我信中语气硬了点,责备成分重了点。
于是我把邮差的四次失误事件过程全部删掉,仅仅一笔带过,语气再改的委婉些。
妹妹看后还嫌不够,亲自改过:把对他的辛勤劳动的感谢,以及封红包祝福放在前面作为重点,最后才简略的指出有过几次收不到包裹,可能是些新手不小心造成的,请他帮忙看着点儿。信中没有一点责备的成分,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被充分体谅的,甚至看起来就连面子都一点儿没有丢,因为指责都给指向一个未必真实存在的“新手”了。
我看了甚为叹服。在红包信封放进邮箱一天后,就被取走了,但多了张小字条,字条上充满着邮差的谢意,他并且表示一定会给我们看紧点我们的邮件。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呵呵。
此后,居然再没有出现过信件或邮件寄失的情况。而这又似乎是意料中的事了。
然还是让我出乎意料的是,自从我搬到现在住址以来就再没有收到过的“绿色和平组织”的会员邮件(我是会员),居然重又开始收到了。噢。。。原来信封上,我的新地址门牌号码“29”被误写成了“39”。真是难为邮局了,这信不但门牌不对,我在信封上的所用名也不是我其它信件上用的官方译音名字;就凭著姓氏和地址中其它的正确部份,邮局的兄弟姐妹们居然还是能把这信準确的投到了我家来。
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位人际关系大师跟朋友打赌说,他要改变那个老是脸臭臭的银行服务员的态度。
于是,朋友看着他走到那个服务员的窗口,请他办理了一点事情。
回来后再看那个服务员,居然待客都变得热情洋溢,恍如换了一个人似的。
朋友很奇怪,问他:“你到底跟他说了些什么?”
大师说:“没什么,我只是赞扬他的待客态度很和善友好,让人感觉很舒服而已。”
一次,某议员批评林肯总统对敌人的态度:“你为什么要试图跟他们做朋友呢?”
“我难道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温和而智慧地说,“当我使他们变成我的朋友的时候。”
请仔细体味一下林肯总统的这句话。这里面是何等的包容与智慧啊~!
再摘录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傍晚,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快餐厅裡,总共有三个食客:一个老人家、一个年轻人,还有我。
或许是因为食客不多的缘故,餐厅裡的照明灯没有完全打开,所以显得有些昏暗。我坐在一个靠窗的角落裡独自小酌,年轻人则手捧一碗炸酱麵,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与老人家相邻。
我发现,年轻人的注意力似乎不在麵上,因为他眼睛的餘光,一刻都未曾离开过老人家在桌边的手机。
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我看到,当那个老人家再次侧身点烟的时候,年轻人的手快速而敏捷地伸向手机,并最终装进他上衣的口袋裡,试图离开。
老人家转过身来,很快发现手机不见了。
他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然后立即平定下来,环顾四周。
这时候年轻人已经在伸手开门,老人家也似乎明白了什麼,马上站立起来,走向门口的年轻人。
我很替老人家担心。我认为,以他的年老体衰,很难对付一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
没想到,老人家却说:「小伙子,请你等一下。」
年轻人一愣:「怎麼了?」
「是这样,昨天是我七十岁的生日,我女儿送给我一部手机,虽然我并不喜欢它,可那毕竟是女儿的一番孝心。
我刚才就把它放在了桌子上,可是现在它却不见了,我想它肯定是被我不小心碰到了地面上。
我的眼花得厉害,再说弯腰对我来说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能不能麻烦你帮我找一下?」
年轻人刚才紧张的表情消失了,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对老人家说:「哦,您别著急,我来帮您找找看。」
轻人弯下腰去,沿著老人家的桌子转了一圈,再转了一圈,然后把手机递过来:「老人家,您看,是不是这个?」
老人家紧紧握住年轻人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你!真是不错的小伙子,你可以走了。」
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待年轻人走远之后,我过去对老人家说:「您本来已经确定手机就是他偷的,却为什麼不报警?」
老人家的回答使我回味悠长,他说:「虽然报警同样能够找回手机,但是我在找回手机的同时,也将失去一种比手机要宝贵千倍万倍的东西,那就是──宽容。」
人到了中年,越来越觉得微笑是一种悲悯,缄默才是一种修养,而宽容也是一种智慧。
佛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将成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自己乃至他人的“佛性”一点一点地诱导出来而已。
当然,说的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圆满无碍呢?
“(文摘)中国乒乓球队的训练场里,曾经挂过这样一条标语(大意):“100%的努力是为了获得1%的下意识。”乒乓球训练就是每天千万次地重复正确的击球动作。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大量地熏习正确动作的种子。当这种种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种子与现行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自动运行机制,稍加作意,一连串的正确动作便会自动完成。。。(最后能)在各种场合中灵活运用,以至炉火纯青。”
这就是修行,就是熏习!
获得了理论知识,还远未足够。因为那还不真正是属於自己的。事实上当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见,那才刚是修行的开始。
这是因为从心理到行为上的惯性与模式,都不是一朝一夕能修正的。
唯有我们能每天每时每分切实地将之运用到生活中,最后形成了一种本能上的反映,那时候,我们才敢说,我们得到了。
常驻于觉察中,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负面情绪或负面想法,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
常驻于觉察中,遇每一件事时问自己:“于爱中会如何做?”不要吝啬你的关爱——哪怕是看起来很微不足道的关爱,从更高的层面来讲,都是无价的!
送给你一个据说是全世界点击量最多的视频《爱的传递》,作为这一节的结束吧:
F. 让我们从微笑开始
好了,我们好像已经一起研讨了很多了。终于我们来到了尾声。最后,能不能提供一个简易的突破口,作为日常修行的一个崭新的开始呢?
有。那就是——微笑。
微笑,首先得益的是我们自己。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仅仅是做一个微笑的表情。非常奇妙地,这个人的心情就会好起来。(不信,你试一试?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的话效果更佳
我们进一步说,只要你回忆一下我们刚开始时关于“期待值”部分的内容,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其实已经是那样的丰足和美好。这时候,你就可以打从内心里发出更为满足的微笑了,不是吗?
摘录一段小故事:
&前年夏天在希腊首都雅典逛老城区“帕拉卡”,由于白天气温太高,夜幕降临后才是“帕拉卡”最热闹的时候。有位边抽烟边在门口招徕顾客的旅游品店老板,看见一群游客走过来,情急想甩掉烟蒂去招待客人,没看清烟蒂不偏不倚正好扔在我手臂上﹐皮肤顿时烫出个大水泡﹐疼得我直跳脚。这老板见状吐出一连串的“对不起”,之后又送我一个无比灿烂的希腊式笑容,他边笑边背诵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语录:“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苏格拉底说的,只是觉得手臂上的疼痛和心里的窝囊气被眼前的笑容化解了,结果是我也笑着走进老板的商店,买了不少漂亮的明信片。
是啊~!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就连两千多年前那位住在希腊老旧屋区中,整天打着赤脚,穿着破旧长袍和披风,还经常被老婆当众数落的哲人都认为,他已经拥有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包括他的笑容。那么你呢?
我们再进一步说,根据“吸引力法则”,你可以知道,微笑,将带给你一整天的好运气 +
好心情。持之以恒的话,你的整个人生都将为之改观。我知道你跟我都相信这个观点,不过,为了让我们加深点印象,以便在生活中时刻记得运用,我还是摘录几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吧: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企业向社会招聘员工,许多年轻人前去应聘,其中不乏高学历者,但他们最后都意外地败在了一个女孩儿手里。女孩儿相貌平平,经历简单,只有中专文凭,挺普通的一个人。有人不服气地向负责面试的人事部经理质疑。这位经理平静地说,一个人能够经常发出友善的微笑,那么她即便文化程度低一些,我也愿意聘用。但是一个硕士生或者博士生,老是板着一副面孔,他就是免费来我这里工作,我也不要。
我的一位朋友,前些年总是愁眉不展。问她原因,她说家庭不和睦。她结婚后没有房子,同婆婆合住。婆媳之间本来就难相处,她也未能幸免。疙疙瘩瘩生活了十几年,她和丈夫好不容易买房搬了出去。她以为婆媳关系定能有所改善,不料还是同以前一样剑拔弩张。有人劝她去婚姻专家那里咨询一下,她犹豫再三,还是去了,最近再遇到她,她喜笑颜开地告诉我,如今她与婆婆相处得很好。让她谈谈感受,她说,因为学会了微笑。是呀,一副紧绷绷的脸,谁乐意看?微笑本身就是宽容。
我们的日常生活琐碎而忙碌,每天要承受很多压力,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清晨走进办公室,同事笑着招呼一句:您好。整整一天我们工作起来都会轻松愉快。傍晚回到家里,爱人笑着问候一声:回来啦!再寒冷的夜晚我们也会感到温暖如春。左邻右舍相逢一笑,可以增进感情,密切关系,因之与邻居相处融融洽洽、和和乐乐。寂寞的旅途,与陌生人同行,微笑着点点头,彼此的戒备顿时消除。独自在外喝酒,向邻座的人微笑着敬上一杯,或许就多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
在法国读书的时候﹐有一天与同学相约去爬山﹐看到山顶上有一座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城堡﹐虽然通往城堡的小路旁竖着一块警示牌﹕军事区域﹐闲人免进。然而我们一行人被好奇心驱使﹐依然闯入了城堡大门。城堡里警铃声立刻大作﹐几个法国军人冲出来将我们这伙来历不明者团团围住﹐并押往一间小屋﹐言明须等弄清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后才能放我们下山。负责看管我们的是个年轻小伙子﹐他两腿分开站立﹐双手背在身后﹐一副对待犯人的架势﹐弄得我们很不舒服。于是我向身边的同伴建议﹐我喊一﹑二﹑三﹐我们一起开始对这个年轻军人微笑﹐看他怎么样。果然不出一分钟﹐那年轻人招架不住十来张对他微笑的面孔﹐他先改变了僵硬的站立姿势﹐然后又请我们坐下来等待﹐甚至问我们想不想喝一杯咖啡﹐等到我们的身份被确认后﹐他又主动送我们抄近道下山﹐最后像朋友般握手告别。
微笑,是宽容,是理解,是信心,是力量。倘若我们每天用微笑的面孔迎接生活,也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拉长了一截。
你想获得成功,受到尊重,得到理解,不妨从微笑开始,它简单易行,不花本钱,能长期运用。花朵在没有完全开放的时刻最为娇艳美丽。于是想起朱自清的一句话:微笑是半开的花朵。
(书外人语:微笑是半开的花朵,更是不花钱的最好的礼物)
以下,送给你一部叫: 的视频小品——非常推荐的!
来!给自己一个微笑,就让我们从这一刻开始吧~!^_^
高阶:达成最深最深的“理解”
如文首说述的,了知无我;了知我与对方、我与万物实为一体。
了知《楞严经》:“身心外洎山河虚空大地,皆妙明真心中物”。
了知“每一片雪花,都落在适当的位置”。
了知因何佛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这些都已经超出本文述说的范畴了,这裡暂且掠过。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你已经和我一起有板有眼的完成了一次多么棒的心灵研讨:
一. 达至“无生法忍”的三个简单步骤
二.如何达至“瞭解 → 理解 → 宽恕”
1. 初阶:瞭解——期待值的设定
B. 瞭解——关于“期待值”与“幸福度”之关係
C. 解决“比较 → 期待”的一个方法
D. 更彻底地拋弃“期待”
2. 中阶:达成“理解”
A. 理解的基础:期待值设在“这个地球上不存在‘完美’”
B. 瞭解、警醒及改变我们设期待值的习惯
C. “理解 → 宽恕”的终极性好榜样
(广告时间,课间休息)&&
3. 把“理解 → 宽恕”运用到生活中来
A. 生活中:修正“期待值”后,作的扩展性联想
B. 生活中:理解 → 同理心 → 宽恕(自己和他人)
C. 生活中:综合性运用
D. 生活中的自利性:可贵的修行机会!
E. 生活中的利他性:帮助他人成长,製造双赢!
F. 让我们从微笑开始 ^_^
4. 高阶:达成最深最深的“理解”
我们知道佛家常提到的人生中的“三毒”:
贪 (贪婪。我的理解其根源在于“感到不足”);
嗔 (嗔恨、生气、愤怒。我的理解正如一些祖师大德所说,起根源还在于“贪”,而所期待的未获得满足);
痴 (愚痴。我的理解,其中更重要还包括了 “沉迷、沉溺 (于其中) ”)。
实际上,关于“忍辱”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嗔”的问题。
因而要解决“嗔”的问题,此篇在基础部分我们就已首先解决了“贪”的问题。
而解决“贪”与“嗔”的问题,以上整篇的技术要领其实就在于不“痴”。
所以,上述通篇,我们事实上并不单是在解决“忍辱”,还同时在解决“贪、嗔、痴”三毒!
而若站在“新时代”体系的观点,你要不要知道我们刚在研究解决的这个课题有多么的重要?
——我们所处这个宇宙的课题,正正是“对极性的整合”!
所以,一旦这个关于二元极性的课题搞定了,即将到来的地球新纪元,门票你就已经到手了!
那就让我们——持——之——以——恆——吧!
与各位共勉!呵呵。
谢 谢 大 家~!
——————————
(註0)文中所提及、推荐的几个视频、音频、文章,大都可在第一次提及处直接点击该题目(为粗体字)进入观看页面。(万一链接失效时,只要搜索该名字,也都能找到新的链接资源观看。)
(註1) 倘若想瞭解更多关於心灵与健康的关係,可参考以下这篇:
“深层沟通技术”,其创始人是一位佛家的资深大德林显宗老师。他为了寻找一个方法解决现代人的身心灵问题,曾花了大量心力,往返世界各地去学习各种身心灵疗愈技术,但一直未得最佳法门。后来他忽然想起佛家“唯识”学,於是深入领悟,从中提取研究而成。
(註3)凡此种种慾望,通常都只是对潜意识中某些心理负面因素(种子)的逃避,或弥补,或投射;所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开机后进不了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