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向上的团队名字,颂扬美好新生活,敬老爱老的4分钟朗诵词

关于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童谣_百度知道
关于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童谣
日记要写 求,告诉好了加分哦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兰密林小路旁,铃兰正怒放。 像一串串白玉铃铛, 风儿把它摇晃。 我想那落花时节, 森林里会叮叮当当。 是谁把天边的繁星。 叮当叮当, 草丛中会闪闪发光。 星光星光,铃兰正怒放, 碰洒在地上。 我想那夜的森林,叮当叮当, 阵阵清香。 密林小路旁
你可以自己帮我编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吗?(模仿)加20悬赏。甚至50哦!
《一周行为歌》星期日,到户外做调研,搞竞赛参加活动成长快新世界,新时代会创新,能实践新式人才人人爱《四季活动歌》小朋友,听仔细放下鼠标遥控器推开房门走出屋外面有个新天地结尾说:山水长,天地宽世间万物尽奇观书读遍,仍有限还需亲身去实践大自然,是名师增悟性,长真知生活多彩人多智从小不做书呆子小溪边,柳树下。两个婆婆把话拉。小山村,变化大。平房土路不见啦!大高楼,柏油路。琳琅满目和鲜花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童谣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
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
  普希金()是享誉世界的俄国诗人。他虽然英年早逝,却为后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传世佳作。他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情真意浓、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他的名著《叶甫盖尼·奥涅金》堪称“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在俄国文学一切方面都独领风骚,创建了现代俄国文学语言,被尊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可以说,不读普希金的诗歌,就无法了解俄罗斯文学的底蕴。本书概略地介评了普希金抒情诗、童话诗、叙事长诗、诗体小说和诗剧等体裁的代表作,有助于青少年读者了解普希金的创作。
  从皇村神童到文坛泰斗
  1815年,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普希金的人生道路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年隆冬的一个傍晚,寒气袭人,雪花飞舞。俄国京城圣彼得堡郊外的皇村中学校园里却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学生和教师们都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通往礼堂的道路两侧,满怀欣喜地等待着来自京城的贵宾。不一会儿,随着阵阵欢快的马车铃声,一辆辆造型考究的三驾马车徐徐驶进了这所培养贵族的学校。陆续下车的有教育大臣、陆军元帅、俄国东正教大主教、文坛精英和京城贵妇。金光灿灿的勋章和流苏熠熠生辉,浓郁的法兰西香水芬芳扑鼻,真是宝马雕车香满园!圣诞节和复斋节刚刚度过,今晚又要庆祝什么节日?为何如此众多的名流荟萃学堂?原来,这里将要举行皇村中学建校三年来首次公开的升级考试。它是对该校教学工作的一次隆重的检阅。皇村中学也将借此良机向俄国社会展示它的办学成就。面对这样重大的考试,学生中有的轻松自如,有的紧张拘谨。但不管怎样,他们都竭力想留给考官们一个最佳的印象。贵宾席中坐着一位所纪很大的人,如雪的双鬓透出他的阅历,沉稳的神情显出他的资深。他就是饮誉文坛的大诗人杰尔查文。他莅临这次考试,不光是为了检验学校的文学教学,似乎心中还带着种期盼。他曾驰骋文坛名震学界,如今已年至耄耋,他多么希望能有杰出的后生接过他那支为俄罗斯而写作的笔,考试开始了,背书本式的答辩几乎让老人昏昏欲睡,然而,当杰尔查文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时,他立刻兴奋起来。有人对他说起过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老人的双目因此而闪动出期待的眼光。这时,只见一个身穿黑色燕尾服,脚蹬高统靴的英俊少年站在富丽的大厅中央。他个子不高,头发卷曲,黑黝的脸上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他面对考官,神情自若,深情而激昂地朗诵起自己创作的诗篇《皇村的回忆》,他用诗歌把人们带入了如梦的幻境:
  沉郁的夜的帷幕,
  悬挂在轻睡的天穹;
  山谷和丛林安息在无言的静穆里,
  远远的树丛堕入雾中。
  隐隐听到溪水,潺潺地流进了林荫;
  轻轻呼吸的,是叶子上沉睡的微风;
  而幽寂的月亮,象是庄严的天鹅,
  在银白的云朵间游泳。
  —— 《普希金抒情诗选》查良铮译下同人们随着少年诗人的思绪来到一处美妙的境界:
  瀑布像一串玻璃的珠帘
  从嶙峋的山岩间流下,
  在平静的湖中,仙女懒懒地泼溅着
  那微微起伏的浪花;
  在远处,一排雄伟的宫殿静静地
  倚在一列圆拱,直伸到白云上。这就是少年诗人心中的“北国的安乐乡”——景色绮丽的皇村花园。然而,这里不仅有盛世的繁华,也经受了俄法战争的洗礼。
  战栗吧,异国的铁骑!
  俄罗斯的子孙开始行进;
  无论老少,他们都起来向暴乱袭击
  复仇的火点燃了他们的心。
  战栗吧,暴君!你的末日已经近了
  你将会看见:每一个士兵都是英雄;
  他们不是取得胜利,就是战死沙场
  为了俄罗斯,为了庙堂的神圣。诗中饱满而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感染着、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特别是那些不久以前亲身经历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的人们。少年的颂诗在庄严的声调中结束。片刻的宁静之后,大厅里骤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老诗人杰尔查文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他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气势恢宏的诗篇了。那崇高的主题,那严谨的结构,那流畅的诗句,那史诗的风格竟出自于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之手,他感觉接班人就在眼前。此时,老人恨不得立刻把少年诗人拥入怀中。然而,那个稚气未脱的男孩子却一阵风似地跑进了夜色掩映的皇村花园里。这个被大诗人杰尔查文认定的俄国诗坛的新星就是后来成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一夜之间,普希金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彼得堡文学界。很快,他的佳作发表在国家级的刊物《俄罗斯博物馆》上,接着又被收进《俄国斯范文》中。从1815年起,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的名录里又增添了一个光辉的名字。
  日,在莫斯科郊外的戈布里诺庄园里,贵族谢尔盖·普希金迎来了他婚后第一个儿子的降临。这位崇尚功名的父亲给他的儿子取名叫亚历山大。于是这个后来的大诗人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好像那位远古的威严君主一样,诗人成年以后也喜欢自己的名字并以此为自豪。小亚历山大童年的生活环境是优越的,但贪图享乐的父母对孩子却并不喜欢,他们觉得小普希金太淘气太顽皮。幸亏诗人还有个慈祥的外祖母。她是俄皇彼得大帝黑奴汉尼巴尔的孙女,普希金因此而保留着北非埃塞俄比亚人的血统。外祖母对小亚历山大格外疼爱,常常给他讲自己的家史和俄国历史传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一生下来就得到奶妈阿丽娜·罗季昂诺夫娜的细心照料。这位朴素慈爱的劳动妇女不仅有一颗善良的心灵,而且还很有智慧,她知道许许多多的民间谚语、童话故事。奶妈不光从生活上照料普希金,更给他以精神上的丰富养料。阿丽娜勤劳的品格、乐观的精神给了普希金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她一直跟随着普希金,成为他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个人物。诗人从小生活在莫斯科郊外的庄园里。在这里他开始了对世界的直观了解,乡间的自然风光是普希金童年的第一个老师。而引导他认识大自然的就是他家的青年长工尼基塔。这位壮实的庄户汉子经常带领小亚历山大和其他小伙伴去爬山、涉水、滑雪橇、坐着三匹马拉着的轿车去领略白桦林的优美,在开满蒲公英黄花的绿茵上嬉戏,去田野里聆听农奴们动听的民歌。所有这一切都培养了诗人健康的心灵,也使他从小就养成了与普通百姓交往的好习惯。同人民心灵的沟通最终使普希金成为人民的诗人。
  普希金诞生的时代,法兰西文化风靡了整个俄罗斯。上流社会都以崇尚法国生活方式为时髦。诗人的父亲和母亲都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酷爱法国文艺的母亲娜杰日塔·奥西波娃有时读法国浪漫小说入了迷,竟然忘了照顾自己的孩子。为了使普希金能获得标准的法式教育,父母为他请来了两位法籍家庭教师。其中的一位不仅谙悉法国文艺,而且本人还擅长绘画。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普希金既学会了法语,又熟练地掌握了绘画技巧,使他很早就显得多才多艺。后来,他凭借绘画的才能,曾为自己的许多诗歌画了插图和人物肖像。创刊160余年的俄罗斯《文学报》(一度称苏联《文学报》)那刊头的普希金头像就出自于作者本人的手笔。
  普希金的家里经常举办文艺沙龙。文坛名流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卡拉姆津以及诗人的叔父瓦希里·普希金都是他们家中的坐上客。小普希金常常像个大人一样,静静地坐在一旁听长辈们谈论文学和艺术。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的俄国文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罗蒙诺索夫、苏玛罗科夫、杰尔查文、拉吉舍夫、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等一批著名诗人,但总的水平不高。俄国古典主义文学是法国古典主义的翻版。诗人们一味崇尚理性,醉心于对所谓“开明君主”的歌颂,颂诗体裁十分流行,作品的形式很刻版。杰尔查文成为文坛盟主以后,这种状况稍有改观。他为俄国文学引进了一点现实的生气和自然的清新。西欧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俄国后,文坛上又兴起了感伤主义。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是它的两个主要代表。作为一种消极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大都表现诗人们悲观厌世、冷漠孤独的心绪,作品中流露出忧郁和神秘的气氛。正如俄国19世纪批评大师别林斯基指出,感伤主义的代表作家们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贡献,他们的成就是通过模仿德国诗人和英国诗人来取得的。茹科夫斯基开始在作品中注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巴丘什科夫则更新了俄国抒情诗的形式。普希金之前的文学发展状况大体如此。它处于学步的阶段,但又充满着崛起的希望。小普希金在这样的文学沙龙里受到了俄国和西欧文学的初步的熏陶。在普希金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他最重要的启蒙教师首推他的叔父瓦希里。叔父当时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瓦希里很早就发现了他的小侄子的文艺天赋,便经常指导普希金阅读文学作品,教他写作诗歌。据普希金家人的回忆,小诗人早在七八岁时就开始写诗了。这样,一个能作诗会画画和熟悉俄法两种语文的聪颖男孩在1811年就顺利地跨进了令人羡慕的皇村中学。
  在这所贵族子弟云集的学校里,普希金依旧保持着他那天真烂漫的乐观活泼的性格。他不喜欢教条式的讲课,数学、统计学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吸引这位多才多艺的少年的依然是文学和艺术。荷马、维吉尔、贺拉斯、莫里哀、伏尔泰、卢梭、司格特、罗蒙洛索夫、杰尔查文、克雷洛夫、卡拉姆津、茹柯夫斯基都是普希金热爱的作家。皇村中学的学习环境极为优越,许多有名的教授在这里讲课,学生们可以享用皇家的图书馆。普希金简直可以说是一个“书虫”,他不仅在学校拼命地看书,而且回到家里也常常钻进父亲的书房里,一读就是几个小时。据诗人的弟弟回忆,普希金大约在11岁时就把所有的法国文学名著记住了。来到这所贵族学校深造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抱着功名的幻想,希冀仕途坦荡。而普希金对当官看得很淡,对于他来说,诗歌才是生命的意义。他认为,一个人能安于淡泊就很幸福。他常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仿佛忘却了整个世界,他时而兴奋,时而忧郁地同古人对话。给他乐趣的是一些歌唱爱情的歌手和诙谐幽默的散文家。他叹服荷马史诗的气势磅礴,为莫里哀的幽默机智所倾倒;卢梭的缠绵情愫打动了他那颗多情的心,而拉·封丹、克雷洛夫的寓言又给了少年诗人以智慧和启迪。普希金虽然喜欢名著,但不盲目崇拜权威。他具有哲学的思辩能力,被同学们称为
“逍遥派哲学家”。少年普希金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课余时间,他写诗,写喜剧,写戏剧评论。连年逾七旬的杰尔查文都不得不承认,普希金在皇村求学期间所写的作品已经超过了当时俄国所有的作家。尤其是
1815年那次公开会考以后小诗人的卓绝才华得到了俄罗斯文学界的普遍推崇。文坛的巨子如巴丘什科夫、茹科夫斯基还同小诗人结为忘年之交。热情的天性和雄辩的口才使普希金在同学们当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很乐意给小伙伴们讲文学故事、朗读诗歌、杜撰笑话,同他们一起去郊游踏青,一块去欣赏歌舞戏剧。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北国花园里,少年诗人第一次感受了爱情的温馨。他的爱情诗篇起初就是从这里诞生的。在这爱情和缪斯的王国里,一位天才的诗人正在成熟。
  普希金入学的第二年,即1812年,俄罗斯古老而年轻的大地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由于拿破仑帝国的入侵,俄国人民掀起了保卫家园的英勇斗争,这便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卫国战争。俄罗斯军民在卓越的统帅库图佐夫元帅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的侵略军。这场战争唤起了俄国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觉醒,民主革命的意识首先在贵族进步军官中萌动。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贵族革命时期由此开始。当时,皇村中学附近驻扎着一批近卫军。一些军官曾经反攻到法国,那里新兴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18世纪末大革命的进步思潮也开始在俄罗斯古老的土地上传播。进步的贵族青年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度是阻碍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桎梏。他们试图掀起一场社会革命。少年普希金通过与青年军官恰阿达耶夫等人的交往也了解了西欧民主思想和反沙皇专制的政治主张。从此,天性酷爱自由的诗人很快就成为进步人士的知心朋友。反农奴制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在普希金的心中扎下了根,他在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一些反专制颂扬自由的诗篇。
  1817年,普希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到俄国外交部工作。毫不热衷于仕途的诗人在京城继续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除了看剧、跳舞和宴饮之外,他把时间都投入到创作和结交文学的朋友上。作家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维雅泽娜斯基等都是他的良师益友。当时,彼得堡有一个著名的文学社团叫
“绿灯社”,其成员都是文学界的一些名流。普希金是这个进步文社团的核心人物。他经常在这里朗读自己的新诗,与文艺界的朋友们谈论俄国戏剧发展状况,探讨社会政治问题。他的创作才华和精辟的见解常常使朋友们深为折服。诗人也决心在京城文坛上干一番惊天动地的文学事业。果然,到京城才三年,即1820年,他的一部风格清新的力作就轰动了俄国文坛。这就是诗体童话《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他所描绘的新奇的童话世界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脑海里。这部童话长诗的问世扫除了古典主义的刻版和感伤主义的忧郁。它揭开了俄罗斯文学清新明朗的一页。感伤主义大师茹科夫斯基向这位敢于创新的诗坛新星表示了真诚的祝贺和钦佩。
  随着思想上的成熟,普希金不仅仅是关心俄国文学的进步,也更关心祖国的命运。时代和社会的风浪也时常在他的诗作中掀起层层波澜。这一时期,诗人写下了《乡村》、《自由颂》、《致恰阿达耶夫》等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些诗篇有的寄予了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了改革农奴制建立君主立宪体制的愿望。诗人深信,俄罗斯终有一天要从睡梦中苏醒,自由幸福的星辰必定会升起并照亮自己的祖国。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像寒冬里的一团火温暖了苦难中的民众,又像嘹亮的冲锋号鼓舞着为自由而战的仁人志士,沙皇政府的书籍检查官们害怕诗人的自由声音在京城传扬,就下令查禁普希金的作品。沙皇政府还决定把诗人发配到遥远荒凉的西伯利亚去。只是由于文坛巨匠茹科夫斯基和卡拉姆津以及诗人母校的说情,普希金才得以免除劳役之苦,但却被流放到远离彼得堡的南俄地区。
  在流放途中,普希金染上了疟疾。幸好得到友人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的热情相助,他才从病魔手中解脱出来。将军父子还把诗人带到了高加索矿泉区疗养。山区的清新美丽,民风的淳朴可爱,加上友人的温情,使普希金从精神到身体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离开高加索后,诗人又跟随拉耶夫斯基一家来到了黑海之滨的尤尔卓夫。逗留海边的日子里,自由奔放的大海成了诗人的知音。白天他在兰色的波涛中畅游,夜晚坐在岸礁上听浪。普希金认识大海的同时,也第一次接触到被他称为“思想上另一位君王”拜伦的诗篇。英国大诗人拜伦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的叛逆性格、自由的灵魂、狂放而忧郁的诗风在普希金的心中产生了共鸣。此后诗人创作的一组传奇长诗都深深地烙下拜伦的印记。由于诗人任职的地点已改为比萨拉比亚(今莫尔多瓦),诗人不得不匆匆赶往基什涅夫。供职于这个偏远省份时间虽然不长,但有一次独特的经历使普希金终身难忘。他在卡敏卡参加了革命党人的一次秘密会议。诗人的发言慷慨激昂,语惊四座,那些革命者过去只知道普希金富于文学才华,而今才了解他不仅有哲学家的思辨,而且还充满战斗者的热情。普希金也感觉与革命者在一起生命变得更加可贵,他仿佛看到理想的目标就在眼前。
  通过京城朋友的帮助,普希金又被允许前往文化发达的南方滨海城市敖德萨。浩瀚的大海、汹涌的浪涛、自由的海鸥,又一次把诗人引入了狂放不羁的境地。这个时期,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潮正此起彼伏,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蓬勃勃,普希金立刻联想到了俄罗斯的现状,他发出渴望斗争的呼唤:为什么在俄国的土地上还没有炽烈的的交锋?当时,拜伦参加了希腊人民的起义,这位英国诗人传奇般的经历给普希金以极大的震动。他也曾计划逃到土耳其去,以便摆脱这压抑的流放生活。由于种种局限使普希金难酬壮志。身不由己的诗人只能寄情于诗神缪斯,他发愤地进行写作。南俄流放时期,普希金以当地的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传奇叙事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强盗兄弟》,草拟了《茨冈人》,并开始创作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如《匕首》、《拿破仑》、《陆地和海洋》、《翻腾的浪花》、《征兆》、《我是荒原上自由的播种者》等。它们是诗人飘泊异乡的心灵日记。普希金在南方的桀骜不驯的表现再度引起了沙皇的不安。于是,诗人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他父母的领地。
  1824年的仲夏,普希金来到了新的流放地。这是一处僻静的小村落,它掩映在桦树和枞树林里,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平静的湖面上游动着一群群白鹅。沙皇之所以把诗人幽禁在他父母的领地上,是企图让他的父母来“感化”他。普希金终于同家人久别重逢。但老人们对儿子埋怨多关切少。能给普希金莫大安慰的仍然是那位慈祥的奶妈阿丽娜·罗季昂洛夫娜。每到傍晚,诗人就坐在书房里听奶妈讲述故事和传说。普希金又仿佛回到了童年。他仍旧听得那么津津有味。有时,普希金一边听,一边把故事记录下来,经过诗人的整理加工,一个故事就变成了一首诗或一篇童话。普希金的心中,奶妈的故事和民歌永远是那么迷人,那么美丽。她是诗人最忠实的朋友。她不光是讲故事的人,而且还常常是普希金新诗的第一个听众,有时奶妈还给诗人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难怪诗人在后来一首诗里称奶妈是他亲人。漫长寂寞的幽居生活和宁静的环境使普希金有时间来充实自己,他又一次钻进了图书丛中。诗人在《拜伦谈话录》中与“思想君王”促膝谈心;在《圣经》中他发现了上帝的秘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让他找到了历史感;塞万提斯的幽默使他忍俊不禁;彼得拉克的情思拨动了他心上的琴弦;歌德、席勒和格林也“前来”同他做朋友。西欧文学丰富的营养滋润着普希金的创作。著名的抒情诗《致大海》、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叙事诗《鲁林伯爵》、诗体小学《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三章以及抒情小诗《酒神颂歌》、《冬天的黄昏》、《先知》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诗人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生活时,一位美丽的女性给他寂寥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一次,在友人奥西波娃的家中他遇到了他心中圣洁的偶像安娜·彼得罗夫娜·凯恩夫人。多年以前,他们曾在彼得堡艺术协会主席奥列宁家中见过面。那时,诗人就对凯恩一见钟情。但凯恩当时已是彼得堡某位将军的夫人,诗人只能将他的深情埋藏于心底。1825年,凯恩来到了米哈伊洛夫斯邻近的三山村,诗人后来才知道,她婚后的生活很不如意。现在,她同仍然孤身一人的普希金有了感情上的共鸣。旧友重逢,诗人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在三山村的日子里,他们常到林中散布,在月光下谈心。爱情的激流又重新在诗人的心中涌动,他再不能抑制住内心的情感,用白色的羽毛笔写就了那首广为人知的爱情绝唱《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这首情诗后被俄国著名作曲家格林卡谱成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成为世界音乐史的珠联璧合的精品。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普希金为行将远去的凯恩夫人送行,临别时他把这首诗夹在润色完毕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二章中送给她留作纪念。
  京城的同学和朋友也时刻惦念着软禁在遥远乡村的普希金。但不少人因怕受牵连而不敢前往诗人的住地探访。这样,诗人有近五年的时间没有与他们晤面了,他常在诗歌里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1825年冬天的一个清晨,阵阵清脆的马铃声打破了普希金庄园的寂静,诗人寻声望去,一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映入他的眼帘。原来,是他皇村中学的同学,也是亲密的朋友普欣冒着危险探望他来了。普希金惊喜万分,一时间竟难以相信这是真的,普欣为他带来了俄国著名剧作家格里鲍耶陀夫的剧本《联明误》,诗人也兴致勃勃地给老友朗诵了他的新作。就在他们亲切交谈的时候,一个陌生人闯入了诗人客厅,他自称是本村寺院的长老。普希金一眼就看出他是沙皇的特务。诗人机智地将他打发走后又怒斥专制政权的丑恶行径。普欣这一次也亲眼目睹了普希金是在何其艰难的环境中从事创作,从而更加钦佩这位杰出诗人勇气和毅力。至友的真情也深深地抚慰了诗人孤寂的灵魂。
  1825年的那个多事之秋,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冲击了普希金相对平和的生活。这年深秋,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驾崩,俄国的革命党人决定利用皇权更迭所造成的政局混乱发动反专制的起义。12月14日,参政院广场上响起了军事起义者的呐喊声,他们冲向皇宫,同沙皇的卫兵展开了搏斗。匆忙即位的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急忙调来大批军队前来镇压,一时间,涅瓦河畔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由于革命党人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起义没能获得广泛的支持,还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起义很快被沙皇镇压下去。这就是俄国历史上有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这场起义失败后,五名起义领袖被绞死,100多名“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被流放者中就包括诗人的至友普欣。这次革命给普希金以极大的鼓舞,尽管起义没有成功,但诗人终于看到革命的呼声化为了革命的行动,他虽然没有参加起义,但他无疑是一个精神上的“十二月党人”。他在一首致流放者的诗篇中曾表达了这样的信念:专制的社会一定会覆亡,自由一定属于俄罗斯的人民。在对起义者的抄家过程中,沙皇的鹰犬还是找到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发现了他鼓动革命的的诗篇。为了加强对诗人的控制,尼古拉一世决定直接看管诗人并企图以虚假的“仁慈”收买他。1826年他回到了京城彼得堡。
  普希金重获“自由”后,经常往来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他不顾当局的威胁,继续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艺术风格逐渐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要被送交沙皇亲自审查。这位附庸风雅的皇帝有时也企图“参与”诗人的创作,但普希金却千方百计地拒绝独裁者对他心灵圣地的染指。
  生性浪漫的诗人总渴望从新奇的生活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还在南俄流放时,他或是去攀援峻逸的山峰,或是游历古代的王宫,或是到民间去采风,每当这样的时候,他经常脱去贵族的外套,换上贫民或少数民族的奇装异服。在比萨拉比亚他甚至混迹于流浪艺人中间到大草原上去领略自由。他真可以说是一个俄国式的“拜伦”。他虽无仕进之心,但也希冀火热的生活,像拜伦一样去闯荡。1828年他终于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当时,俄国正在同土耳其开战。普希金通过他弟弟和友人的关系也来到了驻扎在高加索的野战部队。普希金骑着战马跟在炮兵后面行进。山区道路的险恶和雪崩的危险不但没有使他望而却步,反而让他倍感兴奋。更让诗人高兴的是在部队里又与拉耶夫斯基将军父子重逢了。渡过了涛涛的阿尔帕河后,普希金便来到了真正的前线。一天傍晚,普希金正在营地用餐,突然战斗警报发出,接着就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土耳其骑兵发动了突袭。诗人立刻跟着将士们冲了出去。他拣起阵亡战士的长矛,跨上战马,杀向敌阵。普希金非常珍视这一次可贵的战斗经历,后来把高加索的马鞭挂在了自己的书房里留作了永恒的纪念。山区的民风野味又一次陶醉了多情的诗人。而诗人回报给将士和大山的是充满边塞豪气的一系列诗篇,它们是《高加索》、《雪崩》、《集合号在响》、《山谷》、《格鲁吉亚》、《卡兹别克山上的寺院》、《顿河》和《埃尔祖鲁姆旅行记》。第二次高加索山地之行,对普希金来说收获是巨大的。他从儿时起就幻想去旅行,边塞对他充满了神秘感,这次他终于如愿已偿。奇特的生活进一步充实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丰富了他的艺术表现视角,从而也使他的诗作的风格多样化了。
  普希金虽然是京城贵族出身,但他更是大自然的儿子。他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歌唱,在乡野间倾吐他的爱心,在林里花丛中抒发他的激情。1830年枫红似火的金秋,居住在波罗金诺庄园的诗人又迎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这里距莫斯科只有120公里。近20年前俄国军队曾在此地痛击过法国侵略军,赢得了著名波罗金诺大会战的胜利。而今普希金在这儿取得了艺术上的重大胜利。他写完了《叶甫盖尼·澳涅金》的最后两章。写出了《别尔金小说集》,四部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列里》、《瘟疫流行时的宴会》和《石客》)、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及许多小诗。在这个金秋,他的作品之多,速度之快都是空前的。普希金独爱金秋,而秋色也仿佛格外钟情于他。被文学史家称为“波罗金诺金秋”的主要成就在于诗人的小说和戏剧。当然这些作品也包融着诗人一惯的抒情色彩。《别尔金小说集》中的作品各具特色;《村姑小姐》利用巧合结构了贵族青年阿列克谢与铁匠的女儿莉沙喜结良缘的故事;《射击》中轻骑兵军官与贵族出身的青年军人的决斗讽刺了部分贵族子弟的轻浮与怯弱;《暴风雪》叙述了富家小姐与贫穷的掌旗官布尔明在命运的帮助下克服门弟观念的阻碍而结为夫妻的故事;《驿站长》第一次在俄国文学中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勾勒出下层普通人的形象。青年贵族军官明斯基在一个小驿站作短暂停留时,看上了驿站长美丽的女儿冬妮娅。尔后把她抢回京城结婚。穷苦的老驿站长到彼得堡来求军官还他女儿。不料,已成为贵妇的冬妮娅根本不愿再回到寒酸的小驿站。明斯基冷冷地递给老人一把钞票。身心受难的老驿站长最终在穷困和孤寂中去世。小说在看似平静的故事中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巨大的苦痛,批判了统治阶层中纨绔子弟的霸道和冷酷。这篇作品是俄国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成为后来俄国文学中以平民为主人公作品的光辉典范。它同诗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一起成为俄罗斯新文学道路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普希金之后,果戈里、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都通过小人物展现过俄国农奴制社会的悲惨现实状况。
  普希金的戏剧创作以情节精炼见长。《吝啬的骑士》在人物性格的对比中暴露了一个守财奴的可憎面目;《莫扎特和萨列里》批判了嫉贤妒能者的卑劣行径,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萨列里的畸形心态。《石客》通过新的唐璜形象的塑造了嘲弄了西班牙王国的宗教和法律。
  1830年至1839年间普希金又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一批优美的童话诗。它们是《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关于沙皇萨尔坦,他的儿子光荣而威武的勇士格维顿·萨尔坦诺维奇公爵及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以及《金鸡的故事》。这些作品为世界儿童文学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诗人的多才多艺还表现在他对历史题材的驾驭中。普希金虽然是一个诗人,但他对俄国历史的研究和考证不亚于当时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充分肯定了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同情人民大众的命运,公正客观地评价农民起义的领袖和俄国统治者。正因为如此,他创作的史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和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才成为俄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范本。《上尉的女儿》在言情小说外在形式的掩护下正面刻画普加乔夫这位俄国18世纪的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贵族军官格利涅夫前往要塞任职的途中偶遇普加乔夫。当时,天气奇寒,而普加乔夫衣著单薄,格利涅夫就将自己的兔皮大衣送给他。青年军官此时并不知道这位衣衫褴褛的农民是谁。到达要塞以后的几个月中,格利涅夫爱上了要塞司令的女儿玛丽娅。正当他们的婚事遭受波折时,农民起义爆发了。普加乔夫的部队攻占了要塞,玛丽娅的父母都被起义军处死。只因为格利涅夫的赠衣之情,普加乔夫才放走了格利涅夫和玛丽娅。起义失败后,格利涅夫也受到牵连,被认为是叛徒。军事法庭本要将他流放西伯利亚,后经玛丽娅向女皇求情,他才免除了服徭役的判决。经历磨难之后,格利涅夫和玛丽娅终成眷属。小说情节并不复杂,篇幅也不长,但容量极大,并融史诗、传奇和家庭小说的特点于一体。作品无论是历史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内心的刻画都充分表现了普希金作为语言大师的高超技艺。
  1830年问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更是名震文坛。它标志着俄国文学已经彻底摆脱了跟在西欧文学后面亦步亦趋的状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从1815年登上文坛到3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普希金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都独领风骚,他的创作赢得俄国人民的普遍热爱。少年儿童喜欢他的童话故事,青年人迷恋他的抒情诗和浪漫传奇,阅历深厚的读者更折服于他的社会历史题材作品。普希金所拥有的读者面是他的先辈和同辈作家望尘莫及的。他的诗歌已成为俄国读者的精神食粮。普希金以其敏锐的审美洞察力和卓绝的艺术创造力引导着俄国艺术文化发展方向,他被尊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诗坛的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一生为自由和爱情而歌唱。他常在诗中祝愿人们生活幸福,而他本人的经历却总是坎坎坷坷。1830年的早春二月,诗人与莫斯科的第一美人纳塔丽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结为伉俪。他们俩是两年前的一次舞会上相识的。当时纳塔丽亚年仅
16岁,她不仅仅风姿绰约,而且精于舞蹈艺术,还有她那一口流利的法语使人无不佩服。普希金完全为她的美韵所倾倒。经过两年的努力追求,诗人终于如愿已偿。他们最初的家庭生活还是幸福而平静的,但随着蜜月的流逝,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波折。纳塔丽亚对丈夫视为生命的文学艺术事业毫无兴趣,几乎不读他的诗,尽管普希金的许多情诗是为她而作。纳塔丽娅热衷的只是宴会和舞会。好虚荣、爱交际的纳塔丽娅闯入普希金的生活后,使并不宽裕的诗人在经济上更加拮据。他微薄的俸禄难以满足妻子讲究排场、生活豪奢的需要。本来,他可以靠稿费补贴亏空。但喧嚣的环境让他越来越难以安静地写作。诗人这才感到,与纳塔丽娅的结合并不如他婚前料想的那样美好。更使诗人头痛不已的是纳塔丽娅的身边经常围着一群追求者,其中竟有沙皇尼古拉一世。这个可耻的暴君为了能常在宫廷的舞会上一睹美人的风采,竟让30多岁的普希金充任宫廷近侍。而这种职务一般只派青少年担任,诗人为此深感耻辱。纳塔丽娅那轻浮而风流的秉性和沙皇的“关照”已在暗中为诗人铺下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
  在一次家庭宴会上,纳塔丽娅结识了法国驻俄国公使馆随员丹特士男爵。这是一个外表迷人而内心肮脏的小人。可纳塔丽娅却对他一见钟情。他们频频幽会,后来,竟然在普希金的面前也无所顾忌地公开调情,诗人对此忧心忡忡。一时间,京城里有关普希金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它们像恶魔一样的折磨着诗人的神经。一些曾经受到诗人批评和嘲讽的达官贵人更是放肆地羞辱着他。一封侮辱他人格的匿名信终于迫使诗人走上了决斗的悲剧道路。
  日,天空阴沉沉的,彼得堡郊外的树林里飞出了几只黑乌鸦,肃杀清冷的雪地上出现了两个手握左轮枪的决斗者。普希金的胸中翻滚着复仇雪耻的怒潮。然而,烦燥不安的诗人却没能提防丹特士的诡计,在普希金尚未到达决斗指定位置时,丹特士突然转身向诗人射出了罪恶的子弹,鲜血顿时染红了诗人脚下那皑皑的白雪。饮弹倒地后的普希金虽强忍巨痛回击丹特士,但由于伤势过重,没有击中对手的要害。他终于昏倒在雪地上。经过两天两夜与死神的搏斗,诗人最终还是抛下了他心爱的诗歌、祖国和人民与世长辞。
  巨星的陨落在俄国社会激起了巨大的波涛。人民被这一噩耗震惊了。在那悲哀的一月里凡是知道普希金的人们都怀着沉痛和惋惜的心情,潮水般地涌以彼得堡莫伊卡河畔的普希金的家中,向他们所崇敬和热爱的伟大诗人,向他们心灵的朋友作最后的决别。人们愤怒地声讨杀害诗人的恶魔。继普希金而起的莱蒙托夫写下了《诗人之死》来哀悼诗人,它迅速地传遍了彼得堡。这位尚未成名的青年诗人代表俄罗斯的良知审判了杀害普希金的反动势力:
  你们,贪婪的一群,围在皇上的宝座边
  都是自由、天才和荣誉的刽子手
  你们即使让自身的黑血流尽
  也洗不掉诗人正义的鲜血。
  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这就是由他的良知、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他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所构成的丰碑。诗人以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实现了他的预言;他的声音将传遍整个俄罗斯。随着时光的推移,普希金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不仅仅在诗人的祖国,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爱好文学的人们都在诵读普希金的作品。他的诗文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千姿百态的抒情诗苑
  普希金虽然在世上仅活了38年,却给人们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另外在他的那些著名的传奇长诗、童话诗、诗体小说和诗体戏剧中也包含着不少抒情的成份,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文学史家都注意到,即使普希金在创作其他样式的作品时,抒情仍是诗人最主要的创作意愿,而叙事或戏剧冲突往往让位于抒情。难怪俄国
19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不只是普希金的韵文、而且他的每个感觉、每种情绪、每个思想都充满着诗意。的确,普希金是用诗情来拥抱人生,用诗心来观照大自然的。
  普希金是一个饱含激情的诗人。社会和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事物或现象不能激发他的诗情。诗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留下优美动人的诗篇。因此,普希金的抒情诗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的颂扬祖国,有的歌唱理想,有的抨击时弊,有的回忆往昔。他咏唱爱情,也赞美友谊。在形式上。诗人的创作也不拘一格,有颂诗、有哀歌、有政治抒情诗、有哲理诗、有讽刺诗,内容丰富,色彩纷呈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抒情诗苑。
  普希金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对祖国的深厚的热爱表现在为人民自由而呼唤,为祖国的解放而呐喊。
  普希金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从沉睡走向觉醒的时代。在他出世的前
10年,即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进步的市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个封建堡垒,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为代表的政治家举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旗帜。拿破仑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客观上又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带进了中欧、南欧和东欧。波兰人民的民族斗争、希腊民族的反土耳其占领的斗争正风起云涌。1812年的俄国反法战争,一方面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也使进入西欧的俄国青年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在他们中间逐渐产生了反封建、反专制、争自由、建立共和体制的信念。普希金虽然没有到过国外,但是通过博览群书、与进步军官交往,了解到了世界发展的态势。他从小生活在贵族之家,一方面享受着优裕的生活,但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农奴们生活的悲惨境况。面对农民的遭遇,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他热情浪漫、狂放无羁,但沙皇的专制制度使他的才华不能施展,因而,向往自由,反对专制的思想很自然地在他年轻的心中扎根生长。颂扬自由,反抗暴政,从皇村时期起就始终是他的抒情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又称为政治抒情诗或公民诗。它们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信仰和追求。
  诗人对欧洲的古代历史十分熟悉。具有自由公民精神的古罗马共和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那时只有贵族式的平等观念。还在皇村贵族法政学校读书时,他就借古喻今写下了颂扬自由的《给利金尼》。利尼金是公元前四世纪的古罗马执政官,他曾经实施了一部具有贵族民主意识的法律。在元老院中国家长官与贵族代表共商国事,一切大政方针都通过协商来解决,皇权被抑制。诗人对那繁荣的古罗马共和制国家十分欣赏,因而,他称利金尼为“我的好友”,把他视为精神上的朋友。诗人憧憬着元老院的民主的光辉,羡慕那拥有全权的公民。然而帝制的复辟使古罗马共和城帮暗淡无光,
“真理的友人”利金尼陷入了痛苦之中:
  然而那是谁,在回廊下,低垂着头,
  他拿着行路的木杖,眉头深皱,
  披着破斗篷,穿过喧腾的人群?
  “你哪儿去,智者达米特,真理的友人!”
  “我也不知哪去,我久已观看不语
  我要永远离开罗马,我憎恨奴役。”
  —— 《给利金尼》
  普希金借古人之口道出了他对专制俄国的憎恶。在沙俄的国度里,一切都都被专制扭曲了,一切可以出卖,无论是法律、官爵、正义、美色还是荣誉。诗人要离开这没有自主的地方,他大声地宣称:
  我有罗马人的心,自由在胸中滚沸,
  伟大的民族的精神没有在这里沉睡。
  “罗马人的心”,即诗人想往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他盼望着有一天,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平等自由的国度。但是,此时的他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只能寄情浪漫的幻想,像一切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田园幽林、乡野海边才是他们的自由的归宿。在那里:
  我们可以安守在舒适的一角,
  对着壁炉,看橡木熊熊地燃烧,
  对着陈年的佳酿,追想古代的事迹;
  以冷酷的久文纳尔把精神激励,
  我要用正义的讽刺描绘恶习,
  我要向后世揭露时代的风气。
  诗人深信,专制俄国的末日就要到来,他已经预见到那穷凶骄横的皇帝的皇冠就要掉落下来,而经过痛苦磨练的年轻的俄罗斯民族将越过高山和大海,像奔腾的洪流,荡涤污浊的世界。
  这首诗气势宏大,充满激情,虽然表面上是在咏叹古代,但字里行间却分明可以感到它的现实氛围,通过与古人直接倾诉,增加了诗歌的现实感。
  诗人在创作上有继承西欧浪漫派和俄国感伤主义的传统的一面,即不满现实、逃避现实、归隐田园的一面,但又有超越他们的一面。他的诗中表现了想往斗争、渴望行动的愿望。在这首诗中,乐观多于忧郁,豪放大于伤感。这也正是普希金的创作特点。借用中国诗学术语说,普希金具有豪放派诗人的特点。
  严格地说,普希金不是第一个以诗歌为武器批判沙皇专制社会的诗人。在他之前,有讽刺纨绔子弟的喜剧大师冯维辛,有主张武装斗争的诗人拉吉舍夫。普希金是他们忠实而杰出的后继者。他历来看重讽刺这把利剑,更加推崇先驱者邓尼斯·冯维辛。这位先师曾在几十年前无情地嘲讽了俄国的落后和野蛮。在亚历山大一世沙皇的统治下,俄国的社会依然是那么污浊、腐朽、僵化、保守。普希金在《冯维辛的幽灵》这首讽刺长诗中,用浪漫的模拟手法,辛辣地嘲讽了俄罗斯专制社会。早已过世的叶卡捷琳娜时代的诗人冯维辛,乘上了幽灵之舟,驶进了亚历山大一世的俄国:
  古人重又回到俄罗斯观看,
  他想随便找一点新闻,
  但是世界丝毫没有改变,
  一切和从前一样地进行。
  人们还是作假和虚伪,
  老的调子还没唱完,
  还是十分肯听信诽谤,
  一切和从前都没有两样。
  小窗口跳进了百万黄金,
  大家都盗窃沙皇的国库,
  有的人的生活靠另一些人哭,
  医生还是折磨临死的人,
  大主教还心平气和的睡觉,
  豪门权贵,显赫的恶徒,
  还是微笑着把酒斟倒,
  毫不理睬无辜者的怨诉;
  还赌博通宵,在议院里睡觉,
  不理政事,把公文包当枕头;
  懦夫和无赖没有减少,
  廉价的神女还到处都有,
  还是有不少愚蠢的将军,
  还是有不少老头追逐女人。
  邓尼斯叹口气:“天哪,天哪!
  我又看见老而又老的一套。”
  诗人精练而准确地把沙俄社会的丑陋暴露无遗:尔虞我诈、造谣诽谤、贪赃枉法、掠夺百姓、官僚腐败、庸医横行。普希金挞伐了这些极不公正的世象,“有的人的生活靠另一些人哭”这句诗与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具有同等的批判力。“廉价的神女到处都有”这一句,则真实地揭露了俄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从以上这些描写看来,普希金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从皇村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它表明普希金从步入文学园地之初起就是一个直面现实人生的人。
  俄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如此地悲惨,沙皇却在大言不惭地允诺要给人们以人的权利。普希金以耶稣母子的口吻无情地嘲弄了沙皇的制宪谎言:
  乌拉!快马加鞭回来了,
  俄罗斯激荡的暴君。
  基督在悲痛地哭嚎,
  接着是全国的人民,
  圣母玛利亚忙着把基督恐吓,
  “别哭啦,孩子,别哭啦,
  这是妖魔呀——俄国的君主!”
  基督听到沙皇要给人以人的权利的允诺,高兴得在床上跳来跳去。但圣母玛利亚却告诉他,这是沙皇讲的美丽的童话,诗人通过基督“悲痛地哭嚎”,圣母玛丽亚把“俄国的君主”看成恶魔,暗示着沙皇的统治违背圣意,与天理不容。短短的小诗包括了很强的讽刺力量。
  普希金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的另一位先导是18世纪启蒙主义的革命家拉吉舍夫。他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揭露帝俄统治的檄文。他在《自由颂》中,大声疾呼把自由还给受苦受难的奴隶。普希金曾在其友人屠格涅夫的家中朗诵了拉吉舍夫的《自由颂》,决心追随他继续为自由而击鼓呐喊。1817年诗人在米哈伊洛夫王宫附近的朋友家中创作了决定他命运的长篇颂诗《自由颂》。这首颂歌是诗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普希金创作的主题多是爱情、友谊、快乐或忧郁的生活,而今他要更多地为自由和正义而歌唱,要反映人民的呼声,吟咏时代的主旋律: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
  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
  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
  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
  来吧,把我的挂冠扯去,
  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
  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
  在这个“到处是皮鞭,到处是铁掌,到处都是不义的权力”的社会里,怎么能够再沉默下去,诗人发出了愤怒的吼声: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的子孙的死亡。
  普希金在写这首诗之前已经接受了建立资产阶级法制国家的思想,他赞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俄罗斯要打碎奴役的枷锁,就必须走法制建国的道路,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都不能超乎法律之上。个性的自由也只有遵循法律,才能得到保障。诗人写自己的向往:
  要想看到帝王的头上,
  没有人民的痛苦压积,
  那只有当神圣的自由
  和强大的法理结合一起;
  只有当法理以坚强的盾
  保护一切人,它的利剑
  被忠实的公民的手紧握,
  挥过平等的头上,毫无情面;
  诗人告诫沙皇不要忘记君权是法理所授,而不是上苍的给予,因而要受永恒的法理的支配。普希金的这首《自由颂》是当时俄国进步社会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由于它的明确和激烈的反专制意图,沙皇政府是根本不能容许它公开出版的。但这首诗并没有被扼杀,自它问世以后,迅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俄国流行。对当时的贵族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普希金本人因为这首革命诗篇而遭到沙皇的迫害,他被流放到异乡。
  《自由颂》的艺术手法之一是从历史指向现实,从异邦指向故乡。法国路易十六和俄国暴君保罗一世这两个暴君的覆灭都是因为践踏了人民的自由。而路易十六之死则被诗人看作法理的失败。它导致了另一个暴君拿破仑的出现。普希金不赞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过激行动,他主张一切行动都遵从法理。
  这首诗仍然保留有传统颂诗的色彩,语体庄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同时,还溶进了浪漫主义的飘逸,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乡村》是继《自由颂》之后,诗人的又一力作。
1819年,诗人第一次来到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贵族的花园美丽而舒适。这里幽静、清凉,野花开满绿原,渔人泛舟湖上,然而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诗人却看到了另一种惨不忍睹的情景:
  这里有野蛮的地主
  一不守法,二无感情,仿佛命中注定
  他们该是人们的灾星,
  对于眼泪和哀求一概不顾,
  只顾用强制的鞭子把农民的财产、
  劳力和时间,都逼到自己的掌握。
  这里的奴隶听从无情的老爷的皮鞭,
  伛偻在别人的犁上,被牵着绳索,
  瘦弱不堪地苟延残喘。
  《乡村》一诗的前半部以田园牧歌式的情调描绘了贵族庄园的美景。但有正义感的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这并不是俄罗斯乡村面貌的全部。在真理和良知的鼓动下,普希金向世人展示了那升平景象背后的苦难。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贵族庄园的和谐富足与农奴的痛苦和贫穷相对照,揭露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压迫。能够正视俄国社会的弊端,抨击野蛮地主的残酷,同情穷苦农奴,这正是普希金不同于那些只会歌功颂德而沉缅个人悲欢的贵族诗人的可贵之处。诗人创作《乡村》时,俄国盛传亚历山大一世有意更改农奴制,所以,这首诗的结尾也流露出诗人对沙皇的虚假仁慈抱有幻想,寄希望于某种自上而下的改良措施。不过,普希金并没有长久地迷醉于这种幻想。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沙皇的许诺完全是愚弄视听的把戏。他在1821年写的《匕首》一诗中又重新表达了同农奴制决战的信念。诗歌犀利的言辞曾使沙皇不寒而栗。
  林诺斯的大神把你锻铸,
  只为了不死的复仇女神使唤;
  自由底秘密的守卫啊,你可以惩处,
  你是对耻辱和冤仇的最后的裁判。
  如果宙斯的雷不响,法理的剑也睡了,
  你就是把诅咒和希望付与实现的人,
  你潜伏在皇座的周遭,
  灿烂的华服里也能寄身。
  你沉默的刀锋对着恶人的眼睛直射,
  有如地狱的冷光,有如天神的电闪
  而他呢,左右环顾,颤栗着,
  在宴饮之中坐立不安。
  林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铸造之神。相传,他居住在林诺斯岛上,他铸造的兵器威力无比。别林斯基说,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无普希金,需为自己的作品选择诗意的对象。对他说来,所有的对象都同样充满了诗意。匕首本是一件平常的兵器。但诗人却从它身上看到了斗争的历史和意义。通过匕首表现出被压迫者的仇恨和反抗者的勇气。在这把锋利的匕首的寒光中也折射出统治者的恐惧。诗人虽然赋予自己的吟咏对象以传说的色彩,但它的现实感是极为明显的,这首充满斗争性的诗篇没能发表,却以手抄本的形式迅速流传开来,鼓舞了革命志士的信心。
  普希金的歌颂自由呼唤革命的诗篇中传诵得最广的要数他19岁那年写下的《致恰阿达耶夫》。这首诗从青年人的觉醒写起: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象梦、象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这首诗是献给普希金的至友贵族青年军官、哲学家恰阿达耶夫的。诗人还在皇村中学读书期间就同恰阿达耶夫相识并结下了深厚地友情。这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哲学家对普希金的创造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专著《哲学书篇》是俄国19世纪初期反农奴制的重要思想文献。《致恰阿达耶夫》是时代精神在一个浪漫的青年诗人心中引起的回响。从天性上讲,每个青年都是热情的幻想家,也都是理想的歌唱者。他们憧憬甜蜜的爱情。渴望美好的前程。建功立业的光荣也时常闯入了他们的梦乡。诗人回顾了他们这一代走过的道路。他自己就是怀着金子般的梦想跨入皇村法政学校的。建立功勋对像诗人一样的孩子们颇具诱惑力。皇村中学的初恋和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浮华也一度让少年诗人心动。但是,愉快的学生时代、飞逝的青春与梦幻只是有志青年人生道路上短暂的一程。远大的抱负、自觉的意识很快让他们的生命之舟开出了虚幻的避风港。驶进了更为广阔的海洋。进步的思想点亮了青年人心中的火炬。他们痛恨专制,颂扬自由。焦急地等待着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那个圣神时刻。普希金对俄罗斯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致恰阿达耶夫》是一曲青春的礼赞,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进行曲。这首诗把青年人的激情和革命的信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壮志凌云的情怀、表现了一代青年由幼稚的冲动转向自觉革命的现实过程。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俄罗斯青年的觉醒就是这个古老国度的觉醒。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这首诗唱出了青年的心声。因而,当时的进步青年都争相传诵《致恰阿达耶夫》,它成为了“十二月革命”的序曲。普希金的预言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刻在了革命党人的徽章上,激励着他们在坚难的道路上前进。
  《致恰阿达耶夫》与诗人后写的《致大海》和以前的《自由颂》被文学史家们公认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诗中激昂向上的格调,深远开阔的意境和热情似火的情绪给19世纪初叶的俄罗斯抒情诗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的这首赠诗虽然也采用了感伤主义文常用的一些意象,但它们或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或是作为展示主题的辅垫。在诗中,幸福迷人的星辰暗喻自由光明的新的社会制度,用“平静的光荣”来反衬“祖国的召唤”,用“梦幻”和“朝雾”来烘托光芒四射的星空。这些手法表现这位杰出诗人化平庸为神奇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说明,普希金是一位尊重艺术传统、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诗歌革新者。
  诗人因写革命诗篇被逐南俄后,大自然就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普希金最眷恋大海。他请居敖德萨和克里米亚时经常独自一人徘徊在海边。他喜欢拍岸的惊涛,他羡慕大海的自由。这蓝色的世界给了他多少自由的联想,冲涤了他心头多少苦闷。诗人时而想起了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时而又想起了投笔从戎的拜伦。海风吹动自由的波澜,也吹来奔放的诗情。普希金在转回内地之前,赠赋诗一首献给了他心爱的“兰色的朋友”: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普希金最敬慕大海的品格是“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在诗人的眼里,大海是勇猛无畏的斗争者,天气愈是险恶,他们愈是敢于激荡。普希金在诗中追忆了拿破仑和拜伦,认为他们两人均有大海一样的品格,都是自由的象征。这首诗在抒情中怀古,又在怀古中抒情。诗人用“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把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贯穿起来。普希金的整个身心都融化在那汹涌浩翰的蓝色里,他将带着海的闪光、海的冲撞和海的力量走向远方。这首诗表明作者将永远恪守追求自由的信念,保持斗争的性格。
  《致大海》一诗似大海本身一样,气势博大、澎湃激荡。历史的氛围又使诗歌蕴含着深广而凝重的份量。诗人以历史主义的眼光评价了拿破仑的功过:在拿破仑的旋风所到之处,封建势力纷纷垮台。他曾经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但后来却作了专制主义的俘虏。诗人以拿破仑悲剧性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
  《致大海》是普希金浪漫主义政治抒情的经典之作。诗歌的意象是在抒情和写意中形成的。现实中的大海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他运用对比的手法描摹大海的秉性。在诗里一边是闪耀着骄美容光的大海,另一边是孤独苦恼的诗人。大海的喜悦与诗人的忧郁对比鲜明。在诗中既有喧腾激荡的海浪,又有寂静不动的荒漠,诗人用活跃的大海反衬出陆地的僵死。严格地说,诗中对大海的描写不很具体,普希金主要通过写意和抒情将现实的大海转化成一种自由精神的象征。作为一首浪漫主义的诗篇,它刻意突出了大海那反复无常的特点: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狂放不羁,喜怒无常正是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塑造的性格模式,由此而表达出对自由境界的渴求。这首诗没有孤立地抒情、写景和怀古,而是将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个人的感遇中闪现出时代的精神。
  政治抒情诗写好不容易,而普希金却把它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和富于激情,确实不凡。别林斯基曾以普希金的这些诗歌为例佐证了他提出的“诗意的思想”和“激情说”。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几千年来,爱情也是诗人们描写和吟唱的永恒主题。在西方文学的园地里,荷马、但丁、彼得拉克、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和雪莱都曾为爱情的花朵辛勤浇灌,他们都是爱情热忱的歌唱者。普希金正是他们的天才的继承人。在诗人800多首抒情诗中有许多是为爱情而作的,这同他多情而敏感的天性有关。可以认为,执着地追求真挚的爱情是普希金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文学创作。从他少年时代的《墓志铭》中我们就可以洞见诗人的生活价值取向。19世纪初叶,俄罗斯的学校中流行撰写墓志铭诗体。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学生们喜欢模仿大人们伤时感事。普希金当时这样写到:
  普希金埋葬在这里,他与年轻的缪斯在一起,
  伴着爱情、伴着懒散、渡过了快乐的一个世纪
  他不曾做过好事,但实在是个好人,
  有善良的心地。
  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与诗歌的女神,后来,这个形象成为诗歌或诗歌创作的象征。诚然,从诗人后来辉煌的一生来看,普希金并非慵懒之辈,而实实在在是个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但也毋庸讳言,爱情也确是诗人生活与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他短暂的生命之旅中,他饱尝过初恋的甜蜜,也品味过失恋的酸楚。真挚的恋情使诗人陶醉,虚假的情感让他生厌。爱的喜悦和烦恼在他的诗作中构成一支牵魂动魄的交响曲。
  或许是由于普希金从小就阅读法兰西文艺作品的缘故,丘比特那支爱的神箭很早就射中了这个多情少年的心。1815年寒冬的一天。一位少年站在皇村中学教室的窗前,痴情地凝视着校园内那条林间小路。窗外,雪花飞扬,特别的气氛扰乱了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思,任凭寒风吹打他的面庞,他依旧在那里等待着盼望已久的身影。啊,她终于出现了:只见一个穿黑色连衣裙的美丽的少女踏着轻盈的步子沿小路朝教室走来。她就是少年普希金初恋的情人巴库尼娜。初恋的幸福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如潮的诗情催他写出了
20余首歌唱爱情的诗篇,它们都是献给巴库尼娜的。俄国普希金学把它们称作
“巴库尼娜情诗”。其中一首描绘了诗人在林间小路中徘徊等待的心情:
  你可曾听见在小树林后面那夜间的歌声,
  一个歌者在歌唱自己的爱情和悲哀不幸?
  黎明时田野里寂静无声,
  芦笛又响起了凄切而朴素的哀音,
  你可曾听见?
  你可曾在荒凉的树林的黑暗中遇见那个人,
  一个歌者在歌唱自己的爱情和悲哀不幸?
  你可曾注意到他的泪痕、微笑,
  还有那充满了忧愁的平静的视线?
  你可曾遇见?
  你可曾叹息,当你听到轻轻的歌声,
  一个歌者在歌唱自己的爱情和悲哀不幸?
  当你在树林里见到那个年青人,
  看见他那双暗然无光的眼睛,
  你可曾叹息?
  这首诗多少还保留着普希金的前辈诗所特有的感伤主义的情调。诗人用悲伤的歌声传达出他苦恋的心情。在诗中普希金把自己的恋情融合在歌声芦笛声中,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在林中回响,在田野里飘荡。它是初恋少年的心声。诗人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情感,深化主题。第一节诗通过听觉。第二节更进了一步,通过视觉,最后深入到内心。读者先是听到忧伤的歌声、再是看见忧郁的面容,最后与歌者分担忧愁。这首诗采用向读者倾诉的手法,把诗人的心境与读者的感受巧妙地联系起来,一个“你”字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在他们之间引起共鸣。
  普希金很善于借景抒情,《秋天的早晨》这首诗将爱的回味和期待写进了萧萧的秋色里:
  她已经去了!……唉,我得告别
  幸福和心灵,在甜蜜的春光
  到临以前。秋季以寒冷的手
  剥光了白桦和菩提树的头,
  它就在那枯谢的林中喧响;
  在那里,黄叶日夜在飞旋,
  一层白雾笼罩着寒冷的波浪,
  还时时听到秋风啸过林间。
  啊,我熟悉的山岗、树林和田野!
  神圣的幽静底守护!我的欢欣
  和相思的见证!我就要忘却
  你们了……直到春天再度来临!与《歌者》不同,这首诗以浸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景色感染读者。普希金的恋人在金秋时节离他而去,诗人心中无限惆怅。往日他们在山岗上戏嘻,在森林里漫步,在田野里踏青,这些自然景物都是诗人相思和幸福的见证。而今秋风吹落了白桦与菩提树的黄叶,也吹凉了少年诗人的心。诗中没有一个愁字,但诗人笔下的秋景却渲染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绪。恋人远去,伤心总是难免的。不过,诗人并不灰心,青春和诗情将伴随他去迎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秋天的早晨》已经表明,普希金的情诗同他的前辈一味悲伤的情调已有所差异。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静夜思》中以举头望月遥思故乡的天籁之声写出了难以名秋的乡愁,而普希金也借明月倾诉了他的相思:
  你为何从云层里露面,
  孤独的、凄清的月亮,
  并且透过窗扉,把一片
  暗淡的光辉照在枕上?
  你以你的阴郁的面容
  引动我悲哀的游思翱翔,
  引来那不顾严刻的理性,
  怎样都难止息的欲望,
  唉,爱情的无益的苦痛。
  月亮孤独,诗人寂寞。月光清冷地洒在诗人的床上,激起他痛苦的遐想。普希金或许因为失恋而彻夜难眠。他本想寄情浮云来摆脱恼人的情愫,然而他在窗外的天空中看见的却是孤寂的月亮。它在茫茫的夜空里也找不到知音。诗人问明月:你为何把暗淡的光辉照在我的枕上?莫非你和我同病相怜,需要我知道你的愁绪?而诗人不需要这忧伤的感染,他渴求以理性来解除爱情上的痛苦。普希金是一个爱得执着的诗人,更是一个爱得理智的诗人。他从不会因为失恋而忘却了他心爱的文学事业。诗歌永远是他生活中依依相伴的另一位“情侣”。每当苦闷忧伤缠绕他时,诗神总是前来驱散他心头的阴影。
  如果说,爱的苦涩得用诗歌来宣泄的话,那么,爱的欢乐则是激发诗人灵感的精神兴奋剂。普希金的《致凯恩》这首诗就产生于爱的狂喜之中,堪称“爱情欢乐颂”: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暴风聚雨般的激变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已开始苏醒;
  这时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对生命中美的体验就更为短暂。美的形象,美的青春,美的感觉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都是转瞬即逝的。正因如此,那难得的美妙的一瞬才使诗人刻骨铭心。普希金在这首诗中回忆了1819年他与凯恩在彼得堡的初识。那时,诗人与这位姑娘不期而遇。凯恩的美妙风韵霎那间震撼了诗人那颗多情的心。当年,凯恩只有19岁,亭亭玉立如清水芙蓉,青年诗人也风华正茂。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对美无疑有一种独特的敏感。可惜凯恩当时对普希金一无所知,因而,他们之间不可能有过深的交谈。少女端庄文静的仪态更引起了诗人的神秘感和钦慕感。他觉得这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女,如云霞飘然而至又飘然而去。初识是那样短暂,别离又是那么长久。彼得堡初识以后,诗人不知道,也无从打探到他倾心的少女的影踪。他大有“春归何处,寂寞无寻处”之感。普希金在这以前曾多次经历无望之恋,所以凯恩之于他又将是一朵“昙花”。可以说,诗中“昙花一现的幻影”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接下去,诗人向凯恩倾诉了离别后的思念,回忆了往昔的梦境,诉说了相思之苦,一连用五个“没有”反衬出凯恩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厄运袭来,诗人的心也仿佛处于冬眠状态。忽如一夜春风来,梦中情人又相逢,这怎能不让诗人欣喜若狂呢?它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
“那美妙的一瞬”更有那生命的狂喜,心灵的复苏,激动的热泪和泉涌般的灵感。《致凯恩》这首诗激情饱满,语句流畅,前后辉映,回环往复,乐感极强。诗的妙处还在于,诗人力求表现一种空前未有的喜悦,却没有单纯地写这种欢乐的心情。它先写恋人的绝伦之美,再写离别后无望的愁思、寂寞和空虚。这些为表现重逢的喜悦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对比中烘托气氛,抒发激情。诗的第一节好似歌剧中舒缓的咏叹调、中间的部分又如低沉的宣叙调,结尾的部分则是更为奔放的咏叹调。这种起伏交替的结构使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显得格外多彩而丰满,难怪这首诗经俄国著名作曲家格林卡谱曲后,成为俄国最优秀的抒情歌曲并流传至今。“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已成为后世的青年情侣谈情说爱的表达范式。
  普希金是个多情的诗人,但他一向珍重的是高尚的情感,颂扬忠贞的爱情。还是在那首《月亮中》诗人写道:
  啊,情欲的激情怎能够比
  那真正的幸福和爱情
  给予的秘密的美的慰藉?普希金爱得深沉、爱得高尚是由于他有一种大海般的胸怀。他的著名的爱情小诗《我曾经爱过你》正是他博大心胸的写照: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看过前苏联优秀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读者,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一群天真浪漫的女战士休息时欢聚在营房里。他们深情地回忆起战前和平的好时光。当有的姑娘为爱情迟迟而来而伤心落泪时,大学生索尼娅为伙伴们朗诵起这首《我曾经爱过你》。在饱含深情的朗诵中,普希金真切而温柔的诗句给身处战争险境里的姑娘们以莫大的安慰。别林斯基说得真好:“在普希金的任何一种感情中,都常常有着某种特别高尚、柔和、温存、芳香和美丽的东西。培养青年人的感情最佳的方法就是读普希金的抒情诗。”尽管,诗人抒发的是爱的情感,但诗中却蕴含着比爱情更为深广的情怀。透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闪耀的是高尚品格的光辉。诗的字里行间虽然流动着忧郁,但作者并没有在忧伤中消沉。这就是普希金抒情诗的显著特征与风格。往往在经历挫折之后甚至在挫折之中诗人的内心都迸发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的诗给读者以力量,使他们振作。下面这首诗最能体现普希金乐观的浪漫主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首小诗是普希金在三山村赠给友人奥西波娃的女儿的。它不仅教育青年人要克服困难、乐观向上,还道出了一个生活哲理,这就是:忆旧是一种审美。当人们成功时,回首那艰辛的过去,内心会油然地升起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回忆不是很美吗?而当人们失败时,遥想当年豪情满怀或春风得意的情景,这样的回忆不也是一种很美的精神慰藉吗?哪位老人不津津乐道自己的往昔呢?往事经过情感的观照,总是显得意味无穷。
  人们对爱情的体验是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爱情的表现也丰富多彩。普希金的情诗除了表现喜悦和忧伤、期盼和回味之外,有的还写得十分恢谐幽默:
  “你是这么忧伤;告诉我,你怎么啦?”
  “我爱一个人,朋友!”“谁迷住你的心?”
  “她”“她是谁?克丽采尔?赫罗娅?丽拉?”
  “不,都不是!”“那你是向谁奉献了心灵?”
  “唉,她呀?”“你太腼腆了,我的好朋友!
  他请问,究竟你为什么如此难受?
  是谁在阻挠?丈夫?父亲?当然啦……”
  “都不是。”“那怎么?”“我不是她的他!”
  《她》这是两个朋友关于“心灵秘密”的对话。朋友甲看到朋友乙满脸愁去,却不解愁缘何在。经过你问我答之后才得知忧愁源于单相思。这首诗在技巧上采用了类似中国相声艺术抖包袱的手法,谜底的揭开便给读者带来了愉快的笑声。诗歌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通俗易懂,生活味浓。从这一诗歌小品中也崭露出诗人卓越的喜剧才华。
  普希金一生中有许许多多亲密朋友,他们在诗人遭遇困难时给予过多方面的帮助和关怀。因而友谊也是普希金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他咏唱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他众多的朋友中奶妈阿丽娜·罗季昂诺夫娜无疑是最亲密的一个,她从诗人童年起就一直陪伴着他。普希金为她写过几首诗,怀念这位慈爱的老妈妈。最著名的有《冬天的黄昏》、《给奶妈》。前一首表现了诗人与奶妈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相依为伴的情景;冬天的傍晚,北风呼啸,阴暗渐渐笼罩了天空,雪花漫天飞舞,诗人在读书,奶妈在纺车前劳作,为了解除奶妈的疲劳与寂寞,诗人提议小饮一杯,还请她唱支山歌,诗人亲切地称奶妈为“我不幸青春的好友伴”,表达诗人内心对老人由衷地感激和信任之情。后一首诗《给奶妈》则是诗人对已故去的奶妈的深切缅怀:
  我冷酷的岁月的伴侣,
  我年迈的老妈妈,亲人!
  你独自在荒野松林里,
  久久地,久久地等我来临。
  从这些亲切而悲伤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与劳动人民亲密无间的关系。
  《给普希钦》则表现了诗人与老同学,十二月党人的深厚友谊。当诗人被禁于普斯科夫的庄园时,“珍贵的友人”和“最早的知交”普欣来看他,以那清脆的马铃声给诗人带来了难得的欢乐。后来,普欣被流放西伯利亚,诗人想方设法把他的诗《致西伯利亚》带给了他,诗人要用自己的歌声温暖友人的心。
  《十月十九日》是诗人写得最动情的“友谊颂”。10月19日是皇村中学开学的日子,诗人及其同学在毕业后每逢这一天都要聚会相庆,这已成为他们的一个传统。由于诗人被逐出彼得堡,他无法与京城的老同学老朋友欢聚一堂,便只能在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诗人通过想象展现了友人重逢的场面:涅瓦河畔的同学们举杯相邀,共叙离情,他们一定会提起普希金的名字。满月的秋夜触发了普希金对中学时代的回溯。诗人回忆起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他追悼他们班的吉它歌手,又寄语远涉重洋的航海家,更思念远在西伯利亚的革命党人。遥想当年,同学们一起“谈谈席勒、谈谈名誉、谈谈恋爱”,旧日的友情唤起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普希金对真挚的情谊将永久长存深信不疑:
  朋友啊,我们的联系是美丽的!
  它自由、无忧、坚定而永恒,
  它象灵魂一样的不可分离,
  在友好的缪斯荫护下交互滋生。
  无论命运使我们怎样遭劫,
  无论幸福把我们向哪儿导引,
  我们不会改变:整个的世界
  对我们都是异域,除了皇村。
  普希金写出友谊的真正内涵:无论是成功还是失意,都不忘朋友,同甘共苦才算真正的兄弟。这首诗兼有颂诗和叙事诗的风格,把抒情与怀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酣畅。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大自然是抒情诗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普希金一生有很长时间居住乡村、山野或海边,他是真正的自然之子,更能同自然对话、与它勾通心灵。普希金虽然是写景壮物的大师,但他描绘和歌咏自然的诗作总是充满着作者的感情,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几乎很少有纯粹客观的景物描写。诗人或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是把自然当作倾诉感情的对象,或是再现诗人所眷恋的俄罗斯风情。
  在一年四季中,普希金独爱金秋,因为它没有春天的泥宁和湿臭,也没有夏日里恼人的蚊蝇。诗人钟爱秋天静谧的美,陶醉于它的温和和明媚。诗人深情地歌唱美丽的秋色:
  啊,忧郁的季节!多么撩人眼睛!
  我迷于你的行将告别的容颜;
  我爱大自然凋谢的万种姿色,
  树林披上华服,紫红和金光闪闪——
  在林荫里,凉风习习,树叶在喧响,
  天空笼罩着一层轻纱似的幽暗,
  还有那稀见的阳光,寒霜初落,
  苍迈的冬天远远地送来了恫吓。
  —— 《秋》
  诗人从秋的色彩,声响和气温多方面表现秋的迷人的神韵。林中透过依稀的阳光,紫红和金黄的树叶在凉风中哗哗作响。秋色有别于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一年中自然色彩的终结,所以容易让人忧郁和感伤。“我迷于你的行将告别的容颜;”“我爱大自然凋谢的万种姿色”两句诗不禁令人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也可与“停车坐爱枫林晚一相媲美。普希金如此厚爱金秋,更在于每逢秋天来临,他就倍感青春热血的涌动和创作欲望的沸腾,思潮在大脑中流泻,联想在心灵里翱翔。这就是普希金的秋天。宁静中蕴藏着热烈。
  如果说金秋是普希金心中第一个自然女神,那么,寒冬就是诗人第二个季节之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秋之诗中他就回忆过冬天的景色。俄罗斯的风情尽显在诗人笔下的冬景里。秋之诗寄托着诗人个人的偏爱,而冬之诗则写尽了俄罗斯北国的风情:
  冰霜和阳光:多美妙的白天!
  妖媚的朋友,你却在安眠:
  是时候了,美人,醒来吧!快睁开被它安乐闭上的睡眠,
  请出来吧,作为北方的晨星,
  来会见北国的朝霞女神!
  昨夜,你记得,风雪在飞旋,
  险恶的天空笼罩一层幽暗;
  在蔚蓝的天空下,像绒毯,
  灿烂耀目地在原野上铺展,
  茫茫一片白雪闪着阳光,
  只有透明的树林在发暗,
  还有松树枝子透过白霜,
  泛出绿色:冻结的小河晶亮。
  亲爱的朋友,一路轻捷
  让我们滑过清晨的雪,
  任着烈性的马儿奔跑,
  让我们访问那空旷的田野,
  那不久以前藏蕤的树林
  那河岸,对我是多么可亲。
  《冬天的早晨》
  这首诗写出俄罗斯冬天的特点:洁白而清新、空旷而轻盈。字里行间跳动着俄国民族豁达乐观的性情。
  冬天到过俄罗斯的人都有这种深刻的印象:雪雾天晴,阳光特别灿烂,天气虽是那么奇寒,但精神却格外振奋。周围是雪白的世界,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在内心冲动:坐上雪橇在雪原上飞奔,这时,你似乎忘却了咄咄逼人的寒气,只感到远方清新的召唤。矫健的骏马,悠扬的铃声,晶莹的树挂、无垠的雪野,这就是俄罗斯冬天的色彩与氛围。蓝天丽日下雪橇在茫茫雪原中奔跑。普希金通过这些景物,准确地构画出俄罗斯大地的壮美与古朴的特征。普希金在前面提到的那首“秋”诗也赞美隆冬,回忆起与女友乘雪橇游戏的情景,这首诗读起来给人以轻盈的感觉,仿佛我们也乘上了轻快的雪橇。茫茫雪原的洁白轻软,马儿拖着雪橇,像风一样轻柔自在。诗歌的基调之所以轻松愉快,是因为当时诗人正同他的未婚妻“莫斯科第一美人”在热恋之中。
  同样是写冬天,(冬天的道路》却是另外一种情调:
  透过一层轻纱的薄雾
  月亮洒下了它的幽光,
  它凄清地照着一片林木,
  照在树边荒凉的野地上。
  在枯索的冬天的道路上
  三只猎犬拉着雪橇奔跑,
  一路上铃声叮当地响,
  它响得那么倦人的单调。
  从车夫唱着的悠长的歌
  能听出乡土的某种心肠;
  它时而是粗野的欢乐,
  时而是内心忧伤……
  看不见灯火,也看不见
  黝黑的茅屋,只有冰雪、荒地……
  只有一条里程在眼前,
  朝我奔来,又向后退去……
  这首诗既是俄国风情的素描画,也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薄雾、幽光、凄清、荒凉、野地,这是典型的哀歌的意象。诗人描绘的图画是冷色调的。淡淡的月色穿过树叶洒在雪地上,四周一片枯索,马铃声单调,即便车夫偶尔唱起粗野的调子也化解不了这旷野上的悲凉。旅人看不见灯光,感觉不到希望,只有那无尽的荒凉伴着他孤独地远行。迎来的是路,送走的还是路。那无限的惆怅和无望的期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只有一条里程在眼前朝我奔来,又向后退去”这句诗中。传说李白有《菩萨蛮》词,最后两句是“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用它们来注解普希金的《秋天的道路》中的心境该是多么贴切。
  还是写俄罗斯之冬,下面这一节诗又别具浓厚的生活气息:
  小河闪着银光,裹着坚冰,
  比时兴的嵌花地板还要平整,
  孩子们结成快乐的一伙,
  用冰刀嚓嚓地把坚冰划破,
  一只笨鹅拖着一对红蹼掌,
  想去水的怀抱中游玩,
  小心翼翼地踏地水面,
  一歪一滑就跌倒在冰上,
  欢乐的初雪在闪烁,飞旋,
  撒落在湖岸上若寒星点点,
  —— 《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是一幅充满生气的冬天趣图,让人读后久久难忘。普希金生活在乡村,对那里的冬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在这一节寺中,只用寥寥几笔,就把孩童戏冬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这里冰花粼粼、瑞雪漫天,溜冰的儿童似雏燕展翅,更有那肥硕的白鹅,一歪一扭,谐趣盎然。诗歌没有过多地渲染,但读者却分明感到一种欢愉的气氛。在写法上,动静结合,情态活泼。
  普希金的抒情诗是世界抒情诗苑的奇葩。
  瑰丽奇异的童话世界
  童话是孩子们的心灵的乐园。从童话故事启蒙的普希金用他那支多彩的笔为全世界的少年儿童描绘出许多迷人的童话王国,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成为他们知心的好朋友。
  普希金很幸运,他童年时身边有三个爱给他讲故事的人,一个是他的外祖母,另一个是他的奶妈,还有一个是青年长工尼基塔,从他们那里小普希金知道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童话和寓言,如“沙皇与三姐妹”、“长工巴尔达智斗小鬼”、“公主玛丽雅”、“白胡子的魔术师”等;走进小诗人心灵世界的还有“沙皇萨尔坦”、“英俊的游侠骑士”和“凶恶的妖精”。直到诗人成为青年,奶妈还常常用童话和故事抚慰他的心灵伤痛。每当诗人神情忧郁时,他总是请奶妈给他说故事,也仍旧像孩子那样听得入迷,普希金还经常到老百姓当中去收集民间故事,知识广博的诗人从德国作家格林、法国寓言家拉·封丹和本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的创作中受到启发。所有这些都为普希金创作自己的童话奠定了丰实的基础。
  世界文学史上童话的创作数量极多,堪称佳品的也为数不少,然而像普希金那样用诗歌的形式来创作童话的却极为罕见。诗人根据儿童的欣赏习惯和心理特点,将童话、童谣和抒情诗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童话诗”这一新颖的文学体裁,并且成功地写出大量的作品,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大奇观。百余年来,在童话诗的创作上尚未有人超越普希金,因而,他的作品就更显得珍贵。普希金一生共创作了一部童话长诗、两个中篇及三个短篇童话诗。这些作品中有的歌颂勇敢的精神和坚定的斗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有的表现人民的勤劳和机智(《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有的颂扬纯洁的友谊和忠贞的爱情(《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有的惩恶扬善(《沙皇萨尔坦的故事》)、还有的抨击了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的这些童话诗在轻松、愉快以及幽默的气氛中给孩子们魔幻般的想象和有益的启迪。
  普希金的童话作品场面最宏大、情节最曲折和景象最奇幻的首推童话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17年当诗人还是皇村中学的学生时,受前辈诗人茹科夫斯基的《十二个睡美人》的启发,开始创作他的这一部大型诗歌作品——一部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童话诗。在作品中童话世界与俄罗斯的古代史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故事从!2世纪的基辅罗斯(俄罗斯帝国的前身)的王宫盛宴讲起。
  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为他的女儿柳德米拉的婚礼大宴宾客。新郎是勇敢的骑士鲁斯兰公爵,这对幸福的年轻人正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
  婚宴上的啤酒冒泡,甜酒四溢,
  觥筹交错,银杯闪闪。
  美酒把快乐注入众人心坎,
  泡沫在杯口丝丝作响,
  司酒官郑重捧来玉液琼浆,
  朝贵宾鞠躬,请大家喝个欢畅。
  席间,著名的歌手鲍扬弹着古丝理琴为客人们纵情歌唱,还把美丽的花冠给新郎新娘戴在头上,宾主频频举杯,齐声为新人祝福。有趣的是,鲁斯兰的三个情敌也夹杂在宾朋之中,他们分别是剽悍的剑客罗格达伊、骄傲自负的懦夫法尔拉夫和年青的可萨汗王拉特米尔。这三位都是美丽的公主的迷恋者。如今眼睁睁地看着心中的偶像成为鲁斯兰的妻子,他们个个闷闷不乐,满腹妒意。
  婚宴结束了。正当新郎新娘步入洞房准备就寝之时,意料不到的灾难突然降临;天穹雷声大作,夜空电光闪亮;大地在妖雾里震颤,红烛在混乱中熄灭。黑暗中,一个身影从鲁斯兰身边一闪,劫走了他心爱的姑娘。弗拉基米尔大公得知这一可怕的消息,怒斥鲁斯兰懦弱无能,同时诏示天下:谁能找回他的掌上明珠,就让谁做未来的女婿,另外还要赏赐半壁江山作为陪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柳德米拉还拥有那么多的崇拜者。鲁斯兰第一个报名,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找回自己的心上人并以此洗刷所蒙受的耻辱。不用说,柳德米拉的另三位崇拜者也紧紧抓住了这天赐的良机。
  四个骑士出发了,他们的使命虽然相同,但各自的心态却大不一样。傲气十足的法尔拉夫想用宝剑显显本领;拉特米尔急不可耐地做起了美梦,恨不得公主立刻成为他的人;罗格达伊心情矛盾,既想立功受赏,却担心前途险恶。只有鲁斯兰强忍悲痛,策马扬鞭,机警地搜索着目标。骑士们在第聂伯河畔的岔路口分道扬镳了。
  鲁斯兰骑马奔驰在寂静的旷野上,荒凉的景象使他有些信心不足。突然,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山洞,里面有个白胡子老人正端坐在石上诵经,鲁斯兰下马走进去向老人打探公主的踪迹。这位老人是一位善良的仙人,他同情鲁斯兰的不幸遭遇,便告诉勇士说,是北方的黑海魔王抢走了柳德米拉,在仙人的鼓励下,鲁斯兰信心倍增。辞别仙人后,勇士急速向北方奔去。没走多远又却又遭到充满妒意的的罗格达伊的突然袭击。两个勇士杀得天昏地暗,罗格达伊的长矛被砍断,鲁斯兰的宝剑也断成几截。几个回合后,罗格达伊败下阵来,鲁斯兰一气之下,将这个卑劣的小人扔进了第聂伯河的狂涛之中。罗格达伊被河底的水妖收走变成了幽灵。
  就在鲁斯兰同罗格达伊激战的时候,柳德米拉却被幽禁在魔王的城堡里。这里的花园倒是十分迷人。
  一片雄伟的橡树林,
  在她面前起伏喧闹;
  一汪清澈的池水,
  映出棕榈成行的林荫道,
  还有那苍翠欲滴的月桂林、
  一行芬芳扑鼻的桃金娘、
  金灿灿的橙子,
  和无数雪松奇伟的顶端;
  春光照耀着山丘、树林和各地,
  到处蓬蓬勃勃,葱茏碧绿;
  园中春风和煦、鸟语花香;镶嵌着雕像的喷泉在喷涌,清凉的溪水在林中缓缓流淌,小路的两旁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散发着阵阵馨香。但被愁云笼罩的公主全然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她心中思念着亲人,不为魔王的诱惑所动并且机智地同它作斗争。一天夜里,魔王潜入了公主的房中,柳德米拉这才看清,魔王原来是个驼背的长着大胡子的小矮人。面对恶魔,公主毫不惧怕。在搏斗中,她一把夺过魔王的法帽并挥起愤怒的拳头,用喊声吓跑魔王。无意间,柳德米拉发现了法帽的奇妙的功能:
  眼睛望着那面明亮的镜子,
  她突然灵机一动,
  由于任性,想出了个主意,
  要把黑海魔王的帽子,
  往自己的头上试试。
  柳德米拉把帽子转了一转;
  紧扣眉梢,扶扶正,又歪戴一边,
  还把前后倒过来试试看。
  这一回可是出了古代的奇迹!
  柳德米拉在境中已经消失;
  原来,魔王的这顶法帽是个“隐身帽”,她摘下帽子自己又立刻在镜中出现。柳德米拉高兴极了,她找到了脱离危险的法宝。
  却说鲁斯兰战胜罗格达伊之后,又闯入了一个古代战场的遗址。这里枯髅遍地阴森可怕,四处散落着兵器和铠甲。这一次恐怖的景象不但没有吓倒鲁斯兰,反而激发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他同罗格达伊决斗时折断了长剑,眼下正需要新的武器,于是他从这古战场的遗址中挑出一支钢矛又踏上了征程。走到晚霞映红天际时。鲁斯兰又碰上了一个大怪物。透过暮色,勇士忽然发现前边有一座正在呼吸的高大山岗,他走到跟着借助月光细细一看,呀,原来是个活生生的巨大的人头,
  两只大眼在睡梦中紧闭,
  边打鼾,边把饰着羽毛的头盔摇摇,
  在高高的昏暗的盔顶上,
  羽毛像影子般随风轻飘。
  这个巨头长得真是好看,
  他高高地耸立在草原上。
  荒漠像无名的卫队,
  默默地为他守卫站岗,
  鲁斯兰有意用长矛捅了一下它的鼻子,于是巨头睁开双眼,打了一个巨大的喷嚏,刹时间,草原刮起了一阵狂风,它发现了勇士并厉声喝斥他退回去。鲁斯兰虽然多次被巨头吹的狂风刮得老远,但并不灰心,几经博斗,终于取得胜利。他从巨头那里缴获了一把神剑并了解到黑海魔王的致命弱点。之后,鲁斯兰又向北方奔去。
  再说那爱做美梦的拉特米尔,也在荒野上走了许久,正当他颇感寂莫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少女动人的歌声:
  “夜幕已经降临大地,
  从海上吹来凉风习习,
  不早了,年青的旅人!
  请到我们快乐的楼房安息。
  这儿夜里愉快又安谧,
  白天充满欢乐还办酒席,
  来吧,噢,年轻的旅人!
  我们的邀请是出于友谊。”
  在拉特米尔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城堡,那上面唱歌的姑娘把他领进城里,华丽的宫中美女如云,佳肴飘香。这位骑士没有鲁斯兰那样的毅力,经不住这舒适的诱惑。在这梦幻般的仙境里他早把自己的誓言和使命抛到了九霄云外,从此,开始了他幸福的隐士生活。
  在黑海魔王的城堡中,狡猾的魔王设计再次抓住公主,恰恰在这危急的关头,鲁斯兰及时杀进了城堡,勇士与魔王的搏斗立刻在天空和陆地上展开。鲁斯兰手持神剑,魔王挥舞巨锤,你砍我砸,杀得难解难分,勇士早已知道,魔王的长胡子既是他施展魔法的武器,也是他的致命处。在撕打中,鲁斯兰终于有机会抓住了魔王的胡子并用宝剑把它斩断,这个恶魔因此失去魔力而束手就擒。接着,鲁斯兰找到了昏迷不醒的柳德米拉,他不知怎样才能唤醒公主。这时,那个给勇士指点迷津的仙人又出现了,他告诉鲁斯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极向上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