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医疗机构岀具无疾病包括县级医院不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医疗机构设置规定实施方案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为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配置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保护与增进全市居民的健康,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通知》(内政办发〔〕88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区域卫生规划的通知》(赤政字〔〕20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县、三区。截止年底,有苏木乡镇1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全市户籍人口457.74万(常住人口约43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9.52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010元。
(二)居民健康问题和医疗服务需求
1.健康问题
构成我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为:⑴脑血管病;⑵心脏病;⑶恶性肿瘤;⑷呼吸系统疾病;⑸损伤中毒;⑹消化系统疾病;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⑻传染病;⑼内分泌病;⑽新生儿病。前五位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58%,是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43.5/10万,婴幼儿死亡率9.34‰。
传染病发病情况:年全年报告传染病19种、发病总数16440例,死亡23人,年总发病率353.71/10万,死亡率049/10万,病死率0.13%。
疾病谱分析说明,我市居民总体的疾病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中毒导致住院的患者在农村牧区占了较大的比重。
2.医疗服务需求
门诊服务: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门诊9895008人次,急诊296618人次),其中,医院诊疗4251825人次;社区诊疗694793人次;卫生院诊疗3799329人次;卫生所等诊疗1252939人次;妇幼保健诊疗390139人次;专科疾病诊疗15701人次;村卫生室诊疗6502679人次。年人均就诊3.7次。
住院服务:年,全市入院人数为469189人,出院人数为461079人,住院率为10%,住院病人手术81700例。
床位使用:年,全市病床使用率为68%。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3.3%,三级综合医院病床使用率均超过99%,卫生院床位使用率为50.3%。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1天。
费用情况:年,全市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平均每门诊人次收费89.92元。每床日平均收费449.99元。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3627.10元,其中市级医院、旗县区级医院、卫生院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分别为7629元、3112.4元和842.38元。卫生部门所属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医药总收入为178600万元,其中药品总收入为76774万元,占医药收入的41.9%;卫生院医药收入40410.2万元,其中药品收入20004万元,占49.5%。
(三)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1.机构。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77所(不包括嘎查村卫生室)。其中,医院67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专科疾病防治所12所,卫生院239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9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0所,其它医疗卫生机构65所。
2.床位。全市共有医疗床位16774张。其中,医院10863张,卫生院4547张,妇幼保健机构510张,专科疾病防治所32张,疗养院240张,其它582张。全市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65张。
3.人员。全市共有卫生工作人员233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049人(执业医师6846人,执业助理医师1662人,注册护士5119人,药剂人员1503人,检验人员1917人,影像等其它技术人员7518人)。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1.85人、注册护士1.18人。
4.设备。全市共有万元以上设备122767台(件),其中,50-100万元设备201台(件),100万元以上设备163台(件)。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35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1台,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7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5台,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1台。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目前医疗机构发展与新时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还不相适应。医疗资源配置现状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与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居民健康与服务利用问题
居民主要健康方面,从年患病死亡率分析,男性高于女性,从年龄组看,65岁以上和45-64岁人群的患病死亡率均比较高。以上提示男性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其医疗服务需求较高。
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在门诊就诊机构选择上,居民对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利用程度较高,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比例为41.4%;住院机构的选择向高层次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在县级及以上医院住院的病人占62.9%。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表明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基层医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各级别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层级不清晰。调查显示:占全市人口约五分之一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市三分之一的医疗资源;我市北部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南部旗县相比差距较大;市区和部分旗县政府所在地仍存在医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一级医院小而全,功能有待调整。
二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市医院、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超负荷运转,床位使用率超过规定标准,而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缓慢。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功能明确、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两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急诊急救指挥控制系统尚未有效建立。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挂靠在市医院,单靠一家医疗机构难以承担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急诊急救工作需要,全市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各家医院,均在开展院前急诊急救工作,造成了急诊急救工作职责不清、职能分散、指挥和调度难以统一的不利局面。
四是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速度缓慢。由于近年来一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低数量”的紧缩政策,加之举办二级以上民营医院投入大、成本高、回报慢,致使我市医疗机构“一大二公”,民营医疗机构“小农经济”发展滞后,医疗市场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现有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为一级医院和个体诊所,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不高。建设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五是嘎查村卫生室设置和管理不够规范。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的意见》(赤政发〔〕92号),规定在农区卫生室可以根据自然村情况合理布局,人口较多的村可按每千人口设置一个卫生室的比例进行设置;在牧区可以几个嘎查设置一个卫生室,并以卫生院设点举办为主。几年来,卫生室数量增长迅速,一村多室现象普遍,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松散。此外,大量城中村卫生室、厂矿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代替个体行医充斥医疗市场,存在管理不规范和医疗安全隐患。
六是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市医疗机构实施“断奶”政策,致使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处于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状态,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压力大、困难多,不但制约了自身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趋利行为的发生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竞相扩大建设规模、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综上分析,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公立医疗资源配置应以结构调整为主,对存量医疗资源以提高效率为主,尤其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现有三级医院规模不宜无限扩大,重点应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二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建设,部分二级甲等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部分二级乙等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根据居民健康需要加强专科医疗体系建设,以现有的专科医院为基础,有计划地加强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创伤骨科、康复、医疗美容、临终关怀医疗服务等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基本覆盖居民所有主要健康问题的专科医疗体系;
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需求;加强市急诊急救指挥控制中心、各急诊急救分中心、各急救站的建设、联系与协调,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院前急救体系;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畅通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途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有一定规模、有专科特色的医疗机构。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使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更加合理、覆盖城乡。建立健全以旗县区医院为龙头、苏木乡镇卫生院和嘎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中蒙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健全各类医院功能和职责;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
三、基本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坚持公平性原则、可及性原则、分级医疗原则、分类管理原则、中西医并重原则、全行业管理原则。
公平性原则。从我市医疗资源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大人群,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牧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可及性原则。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共产品。因此,设置医疗机构应体现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就医的基本要求。
分级医疗原则。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病才到城市大医院的就医格局。
分类管理原则。坚持国家和集体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充分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的性质。鼓励、支持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举办非营利性及营利性医疗机构。
中西医并重原则。在办好综合医院的同时,依法加快中蒙医机构建设发展步伐,保证中蒙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支持和鼓励具有中蒙医特色的机构发展。
全行业管理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对本辖区内的所有医疗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依法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监督管理。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将给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既要坚持按优质、高效的原则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又要依照国家、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和区域内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规划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促进我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医疗服务体系。
四、总体目标
通过规划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促进我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到年,逐步形成资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互为补充、分工协作、合理竞争、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使我市成为内蒙东部地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五、设置规划
(一)床位和人员配置
预计到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460万,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中床位计算公式的标准配置,全市病床数应增加到24210张(现有:16774张),需增加床位7436张。医师、护士的配置应达到各级医疗机构的设置标准,满足临床需求。即:医师12280人(现有8508人),需增加医师3772人;护士9684人(现有5119),需增加护士4565人。到年底,全市每千人口拥有病床达到4.2张、执业(助理)医师2.2人、注册护士1.7人。
(二)医疗机构设置
1.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准入政府举办的一级综合医院,主要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向发展。
二级综合医院。各旗县区政府所在地设置二级综合医院1-2家,其中必须保证一所为同级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全市设置二级综合医院15-20家。
三级综合医院。全市设三级综合医院4-8家,其中,红山区内3家,新城区内1家,宁城县内1家,松山区内1家,元宝山区内1家,另一所根据我市北部旗县医院实际发展情况确定。
2.中蒙医院
“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自治区政策法规,进一步扶持和提高中蒙医机构服务能力。全市原则上不再准入政府举办的一级中蒙医院;各旗县区政府所在地设置中蒙医机构1-2所,其中1所为同级政府举办非营利性中蒙医院,全市设置二级中蒙医机构15-20所;全市设置三级中蒙医院3-4所。克旗中蒙医院分院、宁城县中蒙医院大城子分院归并所在医院。
3.专科医院
“十二五”期间,全市原则上不再准入政府举办的一级专科医院;全市设二级专科医院9-15家;设三级专科医院3-5家。
4.专科专病治疗中心
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全市原则上按3-10万人口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面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行一体化管理。旗县政府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所。
6.苏木乡镇卫生院
每个苏木乡镇原则上设立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苏木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外的卫生院根据需要可继续保留。从功能上,分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两类。全市共设中心卫生院110所,一般卫生院128所。
7.嗄查村级医疗机构
嘎查村级卫生室是农村牧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承担着农村牧区防病治病的重要任务。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只设置一所承担防保功能的甲级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作为新农合定点机构,并通过卫生室建设项目加强建设。其模式可以由苏木乡镇卫生院设点,可以集体举办,可以由个人竞争举办,也可以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自由组合,具体设置由旗县区卫生局掌握。举办嘎查村卫生室,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优先。鼓励和支持乡村医生向执业医师过渡。重新规划后超出规划目标的卫生室,从业人员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逐步向个体诊所方向转化,其数量不受规划限制;从业人员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可试行申办乡村医生诊所。
8.民营医疗机构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可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卫生、民政、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依法登记,分类管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
(1)民营医院
“十二五”期间,民营医院发展不受规划数量限制;重点向二级和三级综合医院,以及有技术特色、社会需求明显的专科医院方向发展。
(2)个体诊所
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严格厂矿企事业卫生所(室)和城中村卫生室设置。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厂矿企事业卫生所和城中村卫生室,已经关停并转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所向个体诊所过渡,中西医诊所向单纯的中医诊所、西医诊所或口腔诊所过渡。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满五年,并符合设置诊所的基本标准。“十二五”期间,全市个体诊所和厂矿企事业内部卫生所总数应控制在1000所以内。其中:阿旗40所、左旗40所、右旗40所、克旗40所、林西县40所、翁旗60所、喀旗30所、宁城县60所、敖汉旗60所、红山区300所、松山区130所、新城区(属松山区管理)30所、元宝山区130所。
(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
年前,全市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增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年后根据自治区分配给我市的计划数量,严格按以下原则配置医疗设备: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主要装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蒙医医院和专科医院;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主要装备设置有肿瘤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主要装备取得介入诊疗科目许可的二甲以上医疗机构;直线加速器(LA)主要装备有肿瘤科或放疗科的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主要装备三级以上综合医院。其它医疗机构原则上不配置上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已配置的,设备报废后不得更新。放宽民营医疗机构大型设备的准入。
(四)采供血机构设置
全市设置中心血站1所,中心血库2所,储血库7所。根据自治区规划要求设置单采血浆站1所。
(五)急诊急救网络设置
设置市卫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1所,独立于各医疗机构之外,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由市卫生局主管,负责全市及中心城区范围内卫生应急救援和急诊急救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工作。各旗县区和市内各综合医院设置16所急诊急救分中心。在部分中心卫生院设立急救站,并按照旗县区急诊急救指挥分中心的统一调度,实施院前急诊急救工作。
(六)妇幼保健机构设置
全市设置妇幼保健机构13所。其中市级妇幼保健院1所,旗县区妇幼保健所(院)12所。规划设置儿童医院1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确保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得到有效执行。卫生、发改、财政、民政、计划生育、社会保障、规划、住建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科学配置医疗资源,稳固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建立发展多样化、多元化的办医模式,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经费投入,保证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稳定的医疗投入政策,提高政府投入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强化宏观调控,实施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依据,对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配置实行宏观调控,对医疗卫生行业内的所有资源实行属地化管理,按照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协调发展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
(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
各级政府要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五)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卫生服务合理利用
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减轻居民就医负担。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管理部门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制定医疗服务管理政策时,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实施准入和监管。医疗费用补偿标准和就诊规范要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引导居民合理就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医疗机构设置规定实施方案责任编辑:陈老师&&&&阅读:人次
本文永久链接: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按栏目筛选
实施方案热门范文
实施方案相关文章建议在县级以上教育医疗机构成立建筑项目监理机构
在这些天的抗震救灾报道中,我看到,倒塌最多的是学校和医院,这说明学校和医院的建筑质量是最差的,起码是最不抗震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居民地产房如果质量不行,老百姓是不会要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如果质量不行,也是应付不过去的。但唯独的是,有哪一个学生、教师有选择教室的权力,有哪一个病人和医生有选择病房和办公楼的权力,学校建成什么样的楼,学生教师就只能在什么样的楼里上课授课,医院建成什么样的楼,病人医生就只能在什么样的楼里就医治病,所以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中,最让人感到冤屈的是那些被埋压在学校废墟下的孩子教师们,医院废墟下的病人医生们。要万分感谢那位教育局长,是您以对人民、对学生生命的责任和忠诚,使无数性命在那一瞬间得以保全。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深思,应该为逝者深思,应该为生者深思。建议在中国所有的县级(含县级)以上教育医疗机构内部设立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监理机构,对中国各级监察机构赋予监察学校、医院项目实施行为的监督职能,使学校医院不再有豆腐渣工程,使学生、教师、病人、医生永远远离死神,远离冤屈,远离悲伤。我们应该承认,在那样的学校和医院学习、授课、就医、治病的人们,生命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说得严重点,无时无刻不是在天堂门口徘徊,只不过是这次特大地震给我们敲响了最严厉的警钟!想想那只紧握钢笔的手,想想那个护着两个孩子的被砸成三段的身躯,想想总理手中的书包和老人家万分悲痛的神情,想想哀悼日那位废墟前久久哭泣的母亲,想想谭千秋和无数为挽救学生性命而离去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警醒,没有理由不为逝者万分惭愧,没有理由不为生者付诸行动。强烈建议在中国所有的县级含县级以上教育医疗机构设立内部建设项目工程监理机构,为人民、为天下父母、为祖国的未来尽我们应尽的责任。谢谢每一位支持我的人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健康界APP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牵手远程医疗
县级医院怎么看?
文/苗兴朝、孟庆远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经济落后,转院率高,高水平医疗人员缺乏,足以证明这个省级贫困县确实需要远程医疗的惠顾。但基层的反应及现状又是如何呢?
指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监护、会诊、门诊、病例讨论等。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发文明确远程医疗范围,规范医院间的医疗行为,提出只能在垂直级别医院和联合医院开展进行。这就意味着,凭借远程医疗,县乡村的诊疗水平将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那么,基层医疗机构对远程医疗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目前有无能力开展远程医疗呢?贫困基层医院开展程医疗有困难困境么?怎样克服?日前,笔者到豫北一省级贫困县的14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县级医疗单位进行调研。基层医院医疗水平抽样据了解,该县50万口人,与郑汴隔河相望,三分之一人口居住黄河滩区,交通不便,是典型的省级农业贫困县。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有正副高职称医务人员4名,彩超(台价值30万元)6台,计算机X线摄影5台,CT、核磁共振、高精彩超、全生化均为零; 4家除县医院有日立HV900(价值360万元)、双排螺旋CT、DR、7180全生化较为高精医疗设备外,其他医院医疗设备均为过时或二手设备,全县约1800张病床。据该县新农合办统计,2013年全县住院50867人,转院率(省市医院)16.46%,其中,乡镇卫生院上转率6.2%(主要上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彩超年使用量1.5万余人次,CR约1.9万人次。经济落后,部分区域交通闭塞,转院率高,高水平医疗人员缺乏,足以证明这个省级贫困县确实需要远程医疗的惠顾。但基层的反应及现状又是如何呢?基层开展远程医疗面临四大困境调查发现,目前在该县开展运行远程医疗,存在以下困境和困难:一、 不同人群对远程医疗的概念不明,行业对远程医疗内涵缺乏细致了解。基层群众绝大多数不知道什么是远程医疗,是否欢迎和愿意开展远程医疗就不言而喻。14个乡镇卫生院五分之一人员只知道名词意思,大多数不知道远程医疗的专业内涵和运行办法;10个乡卫生院长对远程医疗不予关注,4个中心乡卫生院长认为远程医疗对基层卫生院无关紧要,因为他们的功能定位是基本医疗服务,除中毒、外伤做紧急救治外,其他危重病人、疑难杂症自然就不来就诊,上转率较低,开展远程医疗意义不大,加上实际水平有限,远不能符合和配合开展远程医疗。二、医疗设备差,医技水平低,难以提供远程医疗必须的高质量医疗资料。14个乡镇卫生院只有常规性的医疗检查设备,根本不能提供病理切片、DR、CT等远程医疗必须必要材料,自然就无法也不能在乡级卫生院开展远程医疗;而县级医院只有县医院的彩超、心电图、CT、7180全生化能提供省市医疗专家远程诊断可参考的医疗资料,但影像选位、取材及切片制作等或设备质量或技能问题,所提供的远程医疗资料其质量均难以完全达到上级医院专家要求,而其他医院就更困难。如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在60%以下,除了隐含过度检查外,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员的医技水平低,近85%的医技人员为非专业人员,其中技龄在20年以上有工作经验的专业医技人员为零。三、 计算网络软硬件与远程医疗要求相距甚远。14个乡卫生院不是都有电子病历,而县级医院中唯有县医院的HIS可以和上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况且缺乏远程医疗方面的专业人员;没有相应的医疗体系,19家医疗单位无一家加入医联体,对口支援单位也仅是象征性的义诊和下派年轻住院医生,没有远程医疗平台。四、 没有远程医疗利好的医疗管理机制体制。目前,基层公立医院的医疗收入几乎都来自新农合,特别是县级医院,编制、人员经费、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来自参合者的就诊消费。开展远程医疗,受邀方首先要考虑技术利益,也考虑风险性,所以理所当然地就将远程医疗与有偿服务和司法挂钩,考虑远程医疗报酬和法律庇护。但现实中,目前尚无具体章程依附,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解释远程医疗引起的医疗意外如何处理解决。这样,如果实行远程医疗,下级医院一是要付予受邀方劳务费,二是会增加转诊量,如果受邀方不能遵守分级诊疗制度,不对口下转病人,基层医院的业务量就会降低,就会减少收入;对此,县级医院的负责人均对远程医疗持观望态度,他们表示,没有政策性的措施,县级医院不会积极主动伸手要远程医疗项目。这说明,目前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机制不进行大的改革,改变公益性背后的营利模式,就很难消除受邀方因趋利增加邀请方的后顾之忧,这就影响了远程医疗的设计目的,与医联体一样,很快会出现松散型经营状态。不要让基层远程医疗成为“镜子里的烧饼”国外有40年远程医疗史,与他们相比,我国尚处初级阶段。山东宁阳在2011年争取某一医疗设备公司价值400万元的设备后方才启动探索县乡村远程医疗;而2008年作为全国新农合试点之一的河北丰宁远程医疗试点,因GE医疗的“高冷”市场造作,最终让他们的远程医疗以失败告终;因此,如果不彻底改变贫穷基层的医疗现状,远程医疗对贫困基层来说,无疑就是“镜子里的烧饼”。但远程医疗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仍旧具有积极意义。它突破医生与患者以及医疗信息、资源等空间的局限,对于医疗水平有明显区域性差别的我国而言,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显得很重要,很有价值。值得探讨探索和推进。窥一斑而知全豹典型贫困地区的医疗现状和对远程医疗的认知度,足以说明,要让远程医疗落户贫困基层,就必须打破目前的医疗管理机制体制僵局,政府政策和财力给予大力支持。要提高基层医疗、医技水平,改变医疗设备落后局面,国家尽快出台远程医疗实施细则,让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改变公立医院的趋利性,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远程医疗,用具体的激励约束机制让省市县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在加大远程医疗宣教的同时,搭建科学、合理、可行、上下级医院都能接受、乐于参与的远程医疗平台。只有这样,基层群众才能不出家门就能通过远程医疗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早一天解决他们的“看病难看病贵”。(本文作者为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苗兴朝、孟庆远)(原标题:没有利好,县级医院不会牵手远程医疗)
付费查看全文(0元)
登录查看全文
付费查看全文(0元)
登录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相关附件下载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扫描二维码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