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不过不能2017高考数学全国卷??

过来人谈高考_数学从50分提到143分的秘诀_高考经验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过来人谈高考_数学从50分提到143分的秘诀文/阳光高考网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了两本书。  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与高调被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方舟捧着书坐在教室倒数第二排的场景。老师正将她曾经的文章作为范例讲解,她作为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其实,从中学起,她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初中某一阵子,蒋方舟获得特赦不用写作业。  我以为你会和韩寒一样,退学写作,没想到考上了清华。一位编辑在活动上对蒋方舟说。其实,蒋方舟在初中时,还真的冒出过退学的念头。当时学校作业多,蒋方舟又要写作,精力不足。她的妈妈跟老师沟通退学的想法时,老师觉得十分不妥,说:她可以暂时不做语文和外语作业。但是要保证课堂的听课效率。  清晨哇哇念语文课文的事情,从来不曾发生在蒋方舟的生活里。每学期语文课本刚刚发下来,蒋方舟会抢在老师讲课之前,花一两天时间,把所有课文看一遍。看完了,她还找人讨论:哪个作家很好,哪个作家很烂。  即使琳琅满目的参考书充斥着课后习题的标准答案,老师也会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凭借大量的阅读、独特的鉴赏能力和充分的领悟灵感,在武汉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不含作文)中,她还获得过一等奖。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那个出题的人在想什么。有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骂试题一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资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如果做数学作业,那向老师争取来的时间,等于无,所以,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初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那时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分班的时候,蒋方舟非常担心,怕没有老师肯要她。惶恐中,她想到了汪义芳老师。刚上高中的时候,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网球、航模、编程、雅思、电影……蒋方舟不知道选什么好,是汪义芳老师托人告诉蒋方舟,让她去听自己的文学鉴赏讲座,而那时,她并没有见过汪老师,以为汪义芳是女老师。一去才发现,传说中的汪老师是个壮汉。蒋方舟这才知道,上选修课的老师,课讲得那么好,简直像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分班的时候,蒋方舟在汪老师班级门口等了好久,等到汪老师出来,她就迎上去说:我是蒋方舟,我想到你班上。我除了数学不好,其他科还可以。汪老师查看了她的成绩,确实不怎么好,但还是很大度地接收了她,而且让蒋方舟做了班长。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题变为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到非常不适。十一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论我关注什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办到的。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老师布置得还多。一开始,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她每个月都去书店购买教辅书,连辅导书的前言都会读一读。她了解市面上最常见的几十种教辅书的编写特点和优缺点,于是安排自己学到哪个阶段,就做哪套教辅书。有的书市面缺货,她还会上网买。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她会在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应付考试的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骗自己或者骗老师的学习方法比如抄作业、赶作业、抄写课文、大声背书等等,只要自己意识到是低效率的,我就绝对不会做。蒋方舟说。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我是特殊的学生,给自己争取了不少时间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一直比较清醒,在课业上保持不紧不慢的速度,不求最好,只要还在第一梯队,就有冲刺成功的机会。蒋方舟说: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蒋雪婕)  以上内容来源自阳光高考网,转载请注明出处!推荐阅读阅读35次 /日阅读26次 /日阅读101次 /日阅读76次 /日阅读81次 /日阅读70次 /日阅读58次 /日阅读70次 /日阅读63次 /日阅读52次 /日阅读40次 /日阅读80次 /日阅读47次 /日阅读44次 /日点击查看更多内容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高考过的的人都来来吧,化学靠40分难吗?我语数外可以考320分,物理可以靠70,生物考60,化学考40就可以到490了,可以读个好点的二本了,我现在化学好差,大题目一个不会,选择题可以猜中2.3个,就十多分。呜呜呜呜,还有70多天了,怎么办。
度娘你妹fvck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怎么说呢,理综里面最简单的是生物,最难得是物理,化学就那么回事!知识点没生物零散,难度没物理变态,想考40还是没问题的,还有七十天,首先给自己制定好复习计划,正常上课按照老师的思路走,余下时间,化学多占一些,首先看书,由于时间的问题,挑重点看,试卷上涉及到的知识点,那都是重点,现在你们也应该做过不少化学试卷了,没扔掉的拿出来,对照课本,好好记着,小题上能夺得一些分了。大题上没你想得那么可怕,实验和推断是按照填对多少空给分的,实验,推断基本就那么几个类型,去试卷上找找规律,多问问老师。计算题基本就是能量那块知识,多练练做题思路,好好研究计算过程还是能写出一些东西的。我是经历过高考的,知道百天之后,学生们是最容易乱了分寸的,别急,上面和你说的,一步一步走,计划订好了,时间分配合理些。其实心态是最重要的。好好努力,,调整心态,没什么的...祝你考上自己如愿的大学。
为您推荐:
时间紧做真题,把最近10年的真题都做几遍,不会的题搞明白,70分以上绝对没问题的。
既然你能这样那就多学学化学了,其他的先放一放
扫描下载二维码高考真的是寒门难出贵子吗?|高考|清华大学|寒门_新浪新闻
高考真的是寒门难出贵子吗?
  原标题:高考真的是寒门难出贵子吗?
  作者: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来源:公众号“知识分子”
  编者按:
  今年高考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农村孩子很难当状元”的一席话,引发了公众舆论的关注。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录取的甘肃残疾学生魏祥出身寒门。在当今社会,寒门能出贵子,但确实是难出贵子。实际上,寒门难出贵子并不是个简单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今年北京文科状元二中学生熊轩昂的一番话,掀起轩然大波。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我父母是外交官”。仔细解读,相信他说的家里好,是指家庭条件,厉害,是指孩子努力,学习比较好。状元一番大实话引起舆论关注,社会分层固化的问题再次和高考挂钩,很多人都在表示忧虑,感叹寒门难出贵子,甚至延伸到对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教育制度质疑。
  高考制度在中国的社会治理中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标签化为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常年流行一个口号:知识改变命运,本意就是指这个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日前问一个1977级的大学生,恢复高考对她意味着什么,她说:天亮了!众多1977年恢复高考的受益者在和我谈到恢复高考的意义时,绝大多数的观点都是:给了我们这些普通人一个机会。
  正因为此,一些人在激烈批判高考制度不足,甚至提出废除高考的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则坚决捍卫高考制度,认为应该是改革,而不是废除,高考制度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公平的一个制度,其本质还是社会上升的重要通道。正因为此,社会底层人群的子女是否有机会就读好大学的问题,变得尤为敏感和突出。
  寒门难出贵子是普遍现象?
  农村孩子上好大学机会越来越少的问题,从一些研究结果看,虽然有争议,但应该是一个现实。2011年清华大学发布《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就已经发现,在自主招生、加分等多个方面,城市与农村,省会城市与各地一般城市区别明显。华中师范大学日前也做过类似的研究,认为现在大学生家庭结构再次凸显了这个问题。
  大家担忧,忧虑都能理解,但我们不应该无限放大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现象。首先,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不仅是中国,很多发达国家都有这种“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严重程度甚至甚于中国。
  曾有学者调查研究指出,英国牛津剑桥的学生,大约一半来自贵族学校;美国高中有3万所之多,但超一流大学学生多半来自极少的超级中学,总量也不过1000余所,几乎相当于我们的重点中学。最近30年,以公办学校为代表,也就是普通人就读的美国基础教育质量是大幅下降的。因此近几任美国总统推出的教育政策,核心就是提高公办中学质量,手段包括通过评测加强惩戒措施,以及增加学生与家长的选择权。比如小布什的“不让一个人掉队”,通过学生成绩评测,对学校进行奖惩;奥巴马的“让每一个人都成功”,呼吁晚放学一个小时,加强公办特许学校的建设等。新上任的特朗普则直接任命了一个推行教育券制度的教育部长,教育券制度意味着把钱给学生家长与学生,让他们选择更好的学校。所有政策设立的出发点都是对美国基础教育水平不满。但是这几十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约只占学校总数1.3%的私立中学/贵族中学(private/preparatory school)发展得很好,比如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就是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超级中学菲利普艾斯特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这些中学仍然在稳定地向美国最好的大学输送高质量的生源。
  根据复旦大学陆一老师的数据,为日本东京大学提供了大多数生源的前20名中学中,17个是私立的,只有3所是公立的。这同样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实例。
  社会阶层分化,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起来也非常复杂和麻烦。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益的运动中,诞生了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成为美国一个阶段体现社会治理公平的标志性法案。在政治正确的压力下,美国各州都全面履行了平权法案,包括在大学录取和就业上照顾少数族裔、女性等弱势群体。以平权法案为由,各州立大学录取中强调族裔和性别平衡,尤其是照顾非裔美国人,甚至划定固定比例,这被诟病为“反向歧视”。早在1978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一个白人学生提起诉讼,状告学校,表示自己因为是白人而在大学招生中受到歧视,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在后续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加州大学首先在大学招生中废除平权法案。
  为解决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体制优势发挥了一些作用。比如,20世纪80年代曾经普遍存在的委培计划,就是专项针对落后地区。近年的农村专项计划,就是强制性要求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著名高校拿出2%的招生计划,专项投入贫困地区县以下的农村中学,确保农村孩子上名校。清华等一批名校甚至在自主招生中还单列了这方面的计划,以录取更多来自所谓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
  寒门能出贵子,关键是你努力了吗?
  就在大家纷纷议论寒门难出贵子时,甘肃残疾学生魏祥同学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他给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以最好的诠释,也提示我们,“寒门难出贵子”这种说法可能并不完全正确。
  魏祥同学来自甘肃最贫困的定西县,而且因为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属于重度残疾。更可怜的是,他的父亲于2005年去世,留下他与相依为命的母亲。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魏祥同学在高考中获得了648分的高分顺利获得了入读清华的资格。这个几乎让人落泪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清华大学招办主任、校长、书记也都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表示将解决他的一切实际困难。
  魏祥同学的故事,恰恰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我们的高考制度本身并没有大问题,寒门照样能出贵子,问题的核心是你是否努力了?是否如魏同学一样自强不息,而不是自怨自艾。魏同学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都能考上清华,我们千千万万农村同学的家境应该不比他更差,为什么没能考上清华?
  魏祥让我想起另外一位清华人。两年前网上流行的一段“轮椅上的人生”的演讲,主角也是来自清华大学一个残疾同学矣晓沅。他是清华录取的第一个双下肢伤残学生,来自云南玉溪。2012年高考,他以全省第16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
矣晓沅(前排)。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目前以分数为核心的录取制度,恰恰最大程度上给了寒门最公正的一个通道与机会。自主招生等招生改革,从衡量人的科学上是巨大的进步,但操作上也一直谨慎处理,招生比例也严格限定在总招生量的5%以内,也就是出于维护公平这样的考虑。新的高考改革设计中也一直试图在谨慎地平衡科学与公平的问题,希望把包括影响寒门学子机会的可能,降到最低程度。
  与此关联,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反问。与寒门难出贵子相对,多数贵子都是出自“豪门”吗?
  我翻看了最近几年北京以及部分省市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多数状元并非出自“豪门”,恰恰多出自城市里的普通人家。前两天一个已经被北大锁定的河南考生找我咨询选择哪个专业的问题,他强调,我必须考虑工作的问题,父母只是一般公务员,上大学后我就想靠自己了。
  从多数优秀学生的家庭背景上看,公职人员家庭比较多,科教从业人员家庭居多。城市居民就是豪门吗?教职人员,公务员就是豪门吗?充其量只是小中产。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我们也绝不应该简单化地把城市居民就等同于“豪门”。
  更进一步,这些所谓的“豪门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又来自哪里?可能多数是“二代移民”,他们自己难道不是寒门出身?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到了省会城市,到了北京上海?在我们几十年间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很多比较努力的“寒门”早已通过高考,以及其他渠道大规模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很多优秀的寒门已经进城,甚至成为豪门了。
  我们再进一步说,这些孩子又是如何走进的清华,难道是因为出身“豪门”吗?
  清华大学邱勇校长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曾说:“我是1983年进入清华的,我知道,无论那时还是现在,能够到清华上学都是不容易的,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清华大学在给魏祥同学的公开信中写道:对于你来说,来路或许不易,命运或许不公,人生或许悲苦,但是请你足够相信,相信清华,相信这个园子里的每一个师生,因为我们都在为一种莫名的东西付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邱校长也说了一句大实话,清华也说了一句大实话: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优秀的人都是这样走过的,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好结果。
  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Edward Humes)曾经写了一本报告文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School of dreams: making the grade at a top American high school),以旧金山惠妮中学为基础,真实地反映了美国超级中学的情况,当然也不乏批判。在这本书里,第一章就纪录了一个高三女生的一天:魔鬼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得4.0的GPA。我相信这位美国女生比我们中国中学生都要辛苦得多。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流动中,很多优秀的人,如魏祥,矣晓沅一样,自强不息,通过高考,以及其他多种方式流动到了北京、上海,以及其他省会城市和大城市,进入社会更高层,逐渐成为所谓“家里好”。他们也不断以这样的方式在教养自己的子女,严格管束,甚至是压迫式管束,促使这些二代移民变成“贵子”,辅导班的兴盛本身就是一个侧面印证。
  学区房实际上也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另外一个样板。学区房这个词应该说主要是美国人的发明,或者说兴盛于美国。硬件是一致的,教师的工资是一样的,怎么会形成好坏鲜明的学区房差距?放眼去看就明白了,大凡好学区,房子都很贵,都是所谓“富人区”,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家长、家庭决定了孩子很多东西,比如对孩子严格的约束管教,也就是教养,还有父母优秀的遗传基因,当然,还有优越的物质基础,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培养和教育。但这些和教育以及教育制度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并没有,教育只是承受和体现的地方而已。
  社会阶层的分化,甚至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体现、一个方面,需要我们面对并逐步去解决,相信我们的体制优势会让我们做得更好。但无论如何不宜过度放大、绝对化、简单化这种问题,使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考虑到中国文化特殊性,我们可能需要逐步建立以机会均等为主的系统公平,而不能追求完全绝对的结果公平,搞平均主义。如果绝对放大这种公平,强调过度保护一部分人群,必然导致反向歧视,对另外一部分的不公平,进而造成更大的群体撕裂,造成社会的动荡。
知识分子 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责任编辑:张颖倩 SN191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浙江新高考第四次学考选考今日落幕,“学霸”传授过来人选考经验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陈显婷&实习记者&邝颖图&吕聪 通讯员 周仁爱)4月10日一早,处于“倒春寒”的杭城正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时不时用双手裹紧衣服,行色匆匆。&&
  上午十一点半左右,雨渐渐停了,各大考点的门口慢慢开始聚集人群。12:00铃声响起,2017年4月份新高考学考选考落下帷幕。这也意味着,参加2017年新高考首次统一招生的高三生将在接下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把所有精力放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的备考上,做最后冲刺。&&
  记者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从4月12日起,我省将集中对全省160多万份试卷进行机读阅卷和扫描采集卷面信息。预计在4月底完成网上阅卷、数据处理,并发布成绩。&&
  浙江新高考第四次学考选考结束&& 常态化考试格局慢慢形成&
  “终于考完了。”上午十点多,记者来到在学军中学考点蹲守,跟考场外零星几个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闲聊了几句,不少家长表示终于松了一口气。&&
  “儿子,准备去哪儿吃饭啊,”一位家长搂过踏出校门的儿子,笑着问。最后一门生物选考结束后,考生三三两两走出校门,从表情上判断,考题似乎不是很难。&&
  学军中学高三生小沈告诉记者:“其实,生物总体难度还可以&,最大的感觉就是知识点很细,很多平时觉得不会考的小知识点也有涉及,比较全面。”还有考生见到记者采访,激动地表示,考前那些不爱看课本的学生可能有点吃亏,“还好我比较喜欢抠教材,占了点便宜。”&&
&  据浙江教育考试院统计,本次学考选考全省共有50.75万考生参加,共164.39万科次,其中学考96.20万科次;选考68.19万科次。本次学考选报考的人数基本与去年10月的50.82万持平,学考科次(不含外语)增加2.84%,选考科次增加1.93%,常态化考试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记者从杭州教育考试院获悉,杭州市区(不包含萧山、桐庐、富阳、临安、余杭、建德、淳安)学考选考的报考总人数为25156,其中7门选考科目中选考总人数为33112人,与去年相比略微增加。其中,选考最多的是化学5803人,其余依次是地理5488人、历史5169人、政治4956人、生物4825人、物理4690人,选考最少的是技术,2181人。&&
  对比10月份的报考数据,记者发现,各科报考人数相差不大,慢慢趋于常态化。随着第四次学考选考的到来,考生和家长也逐渐习惯了新高考的节奏。&&
  学军中学考点外的张先生说,经历过几次考试之后,儿子并不紧张,都习惯了,“关注太多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顺其自然反而更好。”记者了解到,张先生的儿子第二次参加生物选考,打算“刷”个满分,他心里也跟着捏把汗。不过张先生表示,选考科目备战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就可以安心备考6月份的语数外了。&&
  合理利用两次选考机会&& “二刷”给成绩上个保险&&
  根据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选考科目每科最多有4月份和10月份两次考试机会。记者了解到,有些高中在学生各科考试的安排上给出了相应建议:高二时把学考科目考完,尽量多拿A,高三集中火力备战三门选考。&&
  不过,这几天,记者在各考点也见到不少学有余力、成绩突出的高二学生参加选考。小陈是高二生,他把新高考的几次考试分成了几个小目标进行,“虽然每次考前集中复习比较累,不过考完一门就放下一门,也挺好。”杭十四中的高三生小马也认为,新高考改革后压力小了。&&
  “第一次考想着就算考不好也有第二次机会,第二次考觉得再差也有上次的保底分数,压力相对小了一些。”作为过来人,小马建议学弟妹选定选考科目以后,尽量在高二就考完一门,高三备考余下两门会更宽裕。&&
  在很多考点,记者都能看到不少高三生“二刷”选考成绩。杭高高三的小项是第二次参加生物的选考,上一次她等级赋分是97分,再考一次希望能拿到100分。她告诉记者,她选择了物理、化学和生物,走了传统的理科路线,目标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高考给了两次考试机会,可以避免‘阴沟里翻船’,但是高分段的优势不如以前明显。希望这次能够拉开分差吧。”小项期待地说。&&
  新高考改革增加了考试机会和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为了尽可能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不浪费考试机会,不少学生进入了提前备战状态。不仅如此,还要尽早明晰职业生涯规划。&&
  杭十四中高三生小王的爸爸坦言,虽然很早就知道关于新高考的基本政策,但孩子在选择选考科目时还是比较盲目的,“信息不对称、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等都是选择科目时的障碍,好在选考科目是孩子兴趣所在。以后的考生可能有更多参考,面临新高考会更有把握。”&&
  此外,也有家长对于不少考生不选择物理作为选考科目的现象表示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对于选考大家有点投机取巧的心态,很多学生因害怕物理竞争对手多、考试题目难而不敢选,实际上物理是很基础的学科,很多专业都是需要的。“还是希望学生在选考时能够理性对待。”&&
  “学霸”传授过来人经验&& 选考科目要这样选择&&
  当本届高三生还在读高二时,就参加了&日至11月1日新高考学考选考的首次考试,做了第一回吃螃蟹的人;如今,他们完成了三门选考科目的考试,成了“过来人”。&&
  学军中学高三四班的谢意的选考科目是物理、生物和化学,经过几次考试后,他三门等级赋分全部满分。谢意说,之所以选择这三门,只要是出于兴趣,“我一直对物理和化学都比较感兴趣,新高考改革之后,正好给了我们考试自己的选择的机会,我肯定会从兴趣出发进行选择。”&&
  记者了解到,谢意总共参加了2次选考,都是化学科目。第一次是2016年的4月份,他选考物理和化学,等级赋分分别是100分和97分,“既然有两次机会,那我第一次就先试试看,也算适应一下,如果考得不好,可以再来过。”&&
  谢意笑着说,其实结果总体还是满意的,但是化学没有拿到满分,确实有点不甘心。于是,2016年10月份,谢意在次走上考场,“二刷”化学科目。这次除了化学外,还有一门生物,最终两门赋分各100分,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我觉得新高考给我们的选择空间还是大的,毕竟喜欢的科目能够认真学下去。”&&
  那么,物化生三门均100分的谢意,平时是怎么学习的呢?谢意说,说到底还是兴趣,不感兴趣的话怎么强迫自己都没用,所以他提醒学弟学妹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另外,他还说,不管是什么科目,都要注重积累,每做一道题就要有新的收获,然后注意内在的知识关联,重视书本知识。&&
  学军中学高三九班的林胤儒是个特别能说的男生,相比理性思维比较强的谢意,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性思维特别突出。林胤儒告诉记者,他的选考科目是政治、历史和化学,其中政治和历史均100分,化学97分。&&
  林胤儒学考选考时间是这安排的:2015年10月份,也就是高二上学期,将技术、地理和物理三门最不擅长的学考考掉,“包袱”扔掉之后就可以安心备考后面的科目;2016年4月份,也就是高二下学期,将语文、数学和生物的学考,以及政治和化学的选考考掉;2016年10月份,也就是高三上学期,“二刷”化学选考,并参加了历史选考和英语首次考试。&&
  看了这样的考试时间安排,记者有点晕,不过理顺了看起来就简单多了。林胤儒说,他建议学弟学妹将语文和数学的学考分开进行,高二下学期可以将最擅长的选考考掉,“安排各科考试时,要学会适当放弃,有些考得挺好的就不用再纠结考第二次了,可以留下时间主攻弱项。”&&
  对于如何选择选考科目,林胤儒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选考科目关系着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因此非常重要,在考虑兴趣的同时也要从自身成绩出发综合考虑。&&
  高三三班的陈昊也建议,选考科目要出自身出发,平时大考小考切记该拿的分数都拿到,书本的边边角角知识点都不能忽视,“我感觉细心最重要,有几次考试我都是回头检查才发现问题的,会做的就要一分不丢。”陈昊说,如果考试中真遇到特别难的题目不妨放弃,留着时间把会做的做完比啥都重要。&&
  学军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颜先辉说,第一次学考选考可能会出现“抢跑”现象,不过进行到现在,基本已经常态化了,“有些科目难度大,考生的真实水平会体现得比较明显,不过也都在考试范围内。”颜老师建议,考生在高二时将学考考掉,高三时专心备战选考,精力分配均匀,把握好节奏。&
关注“教育网浙江”
掌握最新教育资讯
关注“浙江高考帮”
掌握最新高考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数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