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膀胱膨出能恢复吗隆的表现,产后膀胱膨出能恢复吗隆怎么诊断

衡水五院为七旬心脏病患者成功实施电切镜手术
  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讯(肖建亮)近日,衡水五院外二科、麻醉科、超声科、手术室、心内科多科协作,为一名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病的急腹症患者,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骶麻+瑞芬太尼把控全麻经尿道电切镜膀胱血块拔出手术。目前,老人已经恢复良好,并康复出院。此次手术的开展进一步体现了该院超声引导下的麻醉技术的完善。
  医学界一直都有&外科医师治病,麻醉医生保命&的说法。因此,麻醉医生又被称为确保手术成功的幕后英雄。针对心血管病患者,尤其复杂心脏病及重危心脏病患者的手术麻醉,市五院一直处于市内领先水平,赢得了业内人士和患者的一致认可。近日收治一位老年男性患者,70岁,既往高血压病及心衰病史,肉眼血尿,小便不能自行排出,下腹部胀痛难忍,做超声检查示膀胱内大量凝血块,在他院未能成功留置尿管后来到市五院,患者到医院时已经将近24小时未排小便了,下腹部膀胱区高度膨隆,压痛明显,医学名词膀胱填塞:短时间内泌尿系统发生较大量的出血,且凝集在膀胱内不能排出体外形成的一种急腹症,临床表现为:血尿进行性加重,常伴有血块,继而不能自主排尿或尿管引流不畅,因大量血块堵塞,患者通常有明显的下浮憋胀感,B超检查可发现,致病因素为前列腺增生症,泌尿系统肿瘤及前列腺电切术后。
  患者既往心脏病病史,长期口服强心及利尿,抗凝药物,入院后常规心电图室性早搏及二联律,ST-T压低,做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射血分数28%,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功能极差,这就给手术及麻醉带来极大地困难和风险,请麻醉科张颖辉主任会诊,分析病情,全麻的话麻醉诱导及苏醒对心脏及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又不能椎管内麻醉,总之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大胆采用超声引导下骶麻+瑞芬太尼把控全麻,麻醉相当成功,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经尿道置入电切镜,可见膀胱内大量凝血块,将膀胱内血块用冲洗球冲出,膀胱内出血点给予电凝止血,患者未觉明显不适,留置三腔气囊尿管,持续膀胱冲洗,现患者已不再出血,术后需注意预防膀胱痉挛,可引起膀胱的再次出血,对症给予解痉药物治疗,术后保持大便的通畅。
  总之一台成功的手术离不开手术大夫与麻醉医生的完美配合,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上面这个病例是个案,患者心脏功能极差,应用现代麻醉的手段,尽可能使风险降到最低,以最小的创伤使患者获得最大的利益。
(责任编辑:water)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衡水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本网刊登的服务信息、联系电话等,均为公益性质,请您在参考使用时须谨慎,如有问题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通知本网删除此信息。?电话: 衡水新闻网
传真: 邮箱:?稿件处理时间:9:00―18:00
近日,衡水五院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成功为一高血压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行微创手术,清除了脑内血肿。这标志着市五院在神经外科领域,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分型、因型
好消息!5月12日,北京301医院血管外科专家马晓辉将来衡水心血管病医院开展血管外科的诊治工作。
在“全民营养周”到来之前,衡水四院谋划了系列活动,为百姓科普健康减肥等方面的知识。肾膀胱病证:癃闭
我的图书馆
肾膀胱病证:癃闭
肾膀胱病证&&癃闭 ( 10:09:21)
& & & &癃闭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癃: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闭: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本證包括由于膀胱、尿道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所造成的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减退或衰竭而造成的尿量极度减少等。导致癃闭的原因很多,临床所见则不外虚證和实證两类。如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的,多属实證;如因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津液内虚的,多属虚證。
【历史沿革】
   1.《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本病的病名和病位。     《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
& & & &东汉殇帝姓刘名癃,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仍说:“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的名称。明代以后,始将淋、癃分开,而各成为独立的疾病。   2.朱丹溪始将病因分为气虚、血虚、痰、风闭、实热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运用探吐法来治疗。   3.自明代起,将淋与癃、闭分开,而各成为独立的疾病。    《证治要诀·闭癃》:“不通为癃; 不约为遗;小便滴沥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    《医宗必读·闭癃》:“闭与癃,两证也。”   4.通过明清医家的总结归纳,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    《景岳全书·癃闭》:“凡癃闭之证,其因有四”。“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有因热居肝肾者,
……有因真阳下竭,……气虚不化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气实而闭者。”并认为在癃闭的病机中膀胱
气化功能失调最为重要。
    《辨证录·小便闭》:“命门火旺,而膀胱之水通;命门火衰,而膀胱之水闭矣。”    《证治汇补·癃闭》:“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
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
癃闭包括西医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尿路损伤、尿道狭窄、老年人的前列腺增生、脊髓炎和尿毒症等出现的尿潴留和无尿症。对这些疾病,都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湿热蕴结
过食辛辣肥腻,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湿热素盛,肾热下移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侵袭,膀胱湿热阻滞,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尿量极少,而为癃闭。
2.肺热气壅
肺为水之上源。热邪袭肺,肺热气壅,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又因热气过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气化不利,而成癃闭。
3.脾气不升
劳倦伤脾,饮食不节,或久病体弱,致脾虚清气不能上升,则浊气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通,而成癃闭。故《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4.肾元亏虚
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水,是以“无阳则阴无以化”,而致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炽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虚,水府枯竭,而成癃闭。
5.肝郁气滞
七情所伤,引起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和气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调受阻,形成癃闭。且肝经经脉绕阴器,抵少腹,这也是肝经有病,可导致癃闭的原因。所以《灵枢.经脉》提出:“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6.尿路阻塞
瘀血败精,或肿块结石,阻塞尿道,小便难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闭。即《景岳全书.癃闭》所说:“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癃闭的病理属性分为虚实两类,实者主要以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和瘀血败精,砂石阻塞尿路为多见;虚者以脾气不升和肾元亏虚为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通畅,有赖于膀胱的气化,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又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还有赖于三焦的气化和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故癃闭的病位还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肺失其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脾气虚弱,则不能升清降浊;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肾阳亏虚,气不化水,肾阴不足,水府枯竭,均可导致癃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也会发生癃闭。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均可引起癃闭。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或尿路阻塞,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
【临床表现】
本病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或突然发生,或逐渐形成。一般在癃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利,排尿滴沥不尽,或排尿无力,或尿流变细,或尿流突然中断,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在闭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通,全日总尿量极少,甚至点滴全无,或小便欲解不出,小腹满胀,状如覆碗。尿闭可突然发生,亦可由癃逐渐发展而来。病情严重时,尚可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口气秽浊,水肿,甚至烦躁,神昏等症。尿道无疼痛感觉。
1.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或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2.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手术后患者。常有淋证、水肿病病史。
3.凡小腹胀满,小便欲解不出,触叩小腹部膀胱区明显胀满者,是为尿潴留,若全日小便总量明显减少或不通,无尿意,无小腹胀满,触叩小腹部膀胱区亦无明显充盈征象,则多属肾功能衰竭。
4.适当选择肛门指诊、B超、腹部X线摄片、膀胱镜、肾功能检查,以明确是肾、膀胱、尿道还是前列腺等疾病引起的癃闭。
【鉴别诊断】
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而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小便点滴而出,甚至尿闭
小便频数而痛,尿短涩
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一种病证。癃闭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鉴别。关格必有呕吐,而癃闭一般无呕吐症状,只以小便量极少或全无为特征。二者的关系是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发展而成。
小便点滴而出,甚至尿闭
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
【辨证论治】
尿热赤短涩,舌红苔黄,脉数者属热;
口渴欲饮,咽干,气促者,多为热壅于肺;
口渴不欲饮,小腹胀满者,多为热积膀胱;
时欲小便而不得出,神疲乏力者,多属虚;
年老排尿无力,腰膝酸冷者,为肾虚命门火衰;
小便不利兼有小腹坠胀,肛门下坠者,为脾虚中气不足;
尿线变细或排尿中断,腰腹疼痛,舌质紫暗者,属尿道阻塞。
癃闭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因湿热蕴结、浊瘀阻塞、肝郁气滞、肺热气壅所致者,多属实证;
因脾虚不升、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者,多属虚证。
起病急骤,病程较短者,多实;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者,多虚。
体质较好,症见尿流窘迫,赤热或短涩,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属于实证;
体质较差,症见尿流无力,精神疲乏,舌质淡,脉沉细弱者,多属虚证。
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法,开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苔根黄腻,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八正散。
方中木通、车前子、篇蓄、瞿麦通闭利小便,山栀清化三焦湿热,滑石、甘草清利下焦之湿热,大黄通便泻火,清热解毒。若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其清化湿热的作用;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久恋下焦,又可导致肾阴灼伤而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车前子、川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若因湿热蕴结日久,三焦气化不利,症现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胸闷烦躁,小腹胀满,恶心泛呕,口中尿臭,甚则神昏等,系尿毒人血,上攻于心脑,治宜降浊和胃,清热化湿,通闭开窍,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大黄、丹参、生蒲黄、泽兰、白茅根、木通,以及清开灵注射液等。
症状:全日总尿量极少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肺热,利水道。
方药:清肺饮。
本方出自《证治汇补》,适用于热在上焦肺经气分而导致的渴而小便闭涩不利。肺为水之上源,方中以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源清而流自洁;麦冬滋养肺阴,上源有水水自流;车前子、木通、山栀、茯苓清热而利小便。可加金银花、连翘、虎杖、鱼腥草等以增清肺解毒之力。若症见心烦,舌尖红,口舌生疮等,乃为心火旺盛之征象,可加黄连、竹叶等以清泻心火;若大便不通,可加杏仁、大黄以宣肺通便,通腑泄热;若口渴引饮,神疲气短,为气阴两伤之象,可合大剂生脉散,以益气养阴;若兼表证而见头痛,鼻塞,脉浮者,可加薄荷、桔梗以解表宣肺。
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胁腹胀满,情志抑郁,或多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
方用沉香、橘皮疏达肝气,当归、王不留行行气活血,石韦、冬葵子、滑石通利水道,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若肝郁气滞症状重,可合六磨汤加减,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若气郁化火,而见舌红,苔薄黄者,可加丹皮、山栀等以清肝泻火。
症状: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药:代抵当丸。
方中归尾、穿山甲、桃仁、大黄、芒硝通瘀散结,生地凉血滋阴,肉桂助膀胱气化以通尿闭,用量宜小,以免助热伤阴。若瘀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川牛膝、三棱、莪术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若病久血虚,面色不华,治宜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赤芍;若一时性小便不通\胀闭难忍,可加麝香0.09-0.15g置胶囊内吞服,以急通小便,此药芳香走窜,能通行十二经,传遍三焦,药力较猛,切不可多用,以免伤人正气,孕妇忌服;若由于尿路结石而致尿道阻塞,小便不通,可加用金钱草、鸡内金、冬葵子、篇蓄、瞿麦以通淋利尿排石,或参考“淋证”一节治疗。
症状: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气短,语声低微,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以助膀胱之气化;升麻、柴胡升清气而降浊阴;猪苓、泽泻、茯苓利尿渗湿,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之功。
若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虚,症见舌质红,可改用补阴益气煎;若脾虚及肾,而见肾虚证候者,可加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化气利尿。小便涩滞者,可合滋肾通关丸。
春泽汤 来源 《世医得效方》卷二
五苓散加人参
【主治】伤暑泄泻,泻定仍渴,小便不利。
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觥白,神气怯弱,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尿。
方药:济生肾气丸。
方中肉桂、附子补下焦之阳,以鼓动肾气;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牛膝、车前子补肾利水,故本方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使小便得以通利。若兼有脾虚证候者,可合补中益气汤或春泽汤,以补中益气,化气行水;若老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而见形神萎顿,腰脊酸痛,治宜香茸丸,以补养精血、助阳通窍;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不化,症见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对于尿潴留的癃闭患者,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尚可用外治法治疗:
1.取嚏或探吐法打喷嚏或呕吐,前者能开肺气,后者能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通利小便方法。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有的用皂角粉末0.3-0.6g,鼻吸取嚏。
2.外敷法可用葱白500g,捣碎,人麝香少许拌匀,分包,先置脐上1包,热熨约15分钟,再换1包,以冰水熨15分钟,交替使用,以通为度。
3.导尿法若经过服药、外敷等法治疗无效,而小腹胀满特甚,叩触小腹部膀胱区呈浊音,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小便点滴不通,或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
1.小腹胀满2.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3.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八正散*大分清饮
*绿豆饮*滑石粥
1.小便点滴不爽或闭而不通2.呼吸急促3.烦渴欲饮
1.咽干2.呛咳
舌苔黄,脉数
清泄肺热,肃降利水
*清肺饮*黄芩泻白散*养阴清肺丸*保金丸
*五汁饮*车前叶粥
1.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2.胁腹胀满
1.情志抑郁2.多烦善怒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疏肝理气,通利小便
*柴胡疏肝散加味*沉香散*逍遥丸*疏肝丸
*酒炒螺蛳*莴苣子粥
小便滴沥不畅或尿如细线,时时中断,甚至阻塞不通
小腹胀满而痛
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
祛瘀散结,通利小便
*代抵当丸*桃仁承气汤*牛膝膏*癃闭散
*荠菜车前汤*桃仁粥
1.小便滴沥不畅,排出无力或尿闭2.腿腰无力
1.面色洸白2.神疲气祛3.畏寒,手足不温
舌淡、脉沉弱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济生肾气丸*香茸丸*金匮肾气丸*十补丸
*制黑豆*黑豆酿梨
1.小便欲解不爽,或尿少,尿闭2.少腹坠胀
1.食少2.神疲气短、语声低微3.体倦乏力
舌淡、脉弱
补气升阳,健脾利尿
*升陷汤*升清降浊汤*补中益气丸*代参膏
*蚕豆冬瓜皮煎*芜蒌粥
【转归预后】
癃闭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初起病“闭”,后转为“癃”,尿量逐渐增加,是病情好转的现象,通过治疗完全可能获得痊愈。如果失治或误治,初起病“癃”而后转为病“闭”,为病势由轻转重。若病情发展,临床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胸闷喘促,恶心呕吐,烦躁,神昏等症,是由癃闭转为关格,若不及时抢救,可以导致死亡。诚如《景岳全书,癃闭》所说:“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一般说来,膀胱有尿者,预后较好。膀胱无水者若病程短,全身状况较好,预后也尚可;若病程较长,全身状况较差者,预后不佳,又见尿毒上攻者,预后极差。
【预防与调摄】
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消除诸如忍尿,压迫会阴部,外阴不洁,过食肥甘辛辣,过量饮酒,贪凉,纵欲过劳等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尿路及尿路周边肿瘤等疾病,对防治癃闭均有重要意义。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诊断癃闭应确定是膀胱无水症,还是尿潴留。若属膀胱无水症,则应准确测定每日的尿量。本病需与淋证、关格进行鉴别。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但和肾、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病机为上焦肺之气不化,肺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脾之气不化,脾虚不能升清降浊;下焦肾之气不化,肾阳亏虚,气不化水,或肾阴不足,水府枯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尿路阻塞,小便不通。癃闭的辨证以辨虚实为主,其治疗应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但通之之法,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文献摘要】
《素问.奇病论篇》:“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阳明司天之政,……民病……癃闭。”
《备急千金要方.膀胱腑》:“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涩,小便不通,……为胞届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即愈。”
《景岳全书.癃闭》:“夫膀胱为藏水之府,而水之人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溺,经曰气化则能出矣。盖有化而入,而后有化而出,无化而出,必其无化而人,是以其入其出皆由气化,此即本经气化之义,非单以出者言气化也。然则水中有气,气即水也;气中有水,水即气也。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否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府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则浸渍腐败者有之,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已无阳,而再用苦寒之剂能无甚乎?……当辨其脏器之寒热。若素无内热之气者,是必阳虚无疑也,或病未至甚,须常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汤丸或壮水以分清,或益火以化气,随宜用之,自可渐杜其源;若病已至甚,则必用八味丸料或加减金匮肾气汤大剂煎服,庶可挽回。……若素禀阳脏内热,不堪温补,而小便闭绝者,此必真阴败绝,无阴则阳无以化,水亏证也,治宜补阴抑阳,以化阴煎之类主之;或偏于阳亢而水不制火者,如东垣之用滋肾丸亦可。”
《证治汇补.癃闭》:“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脾经湿热,清气郁滞,而浊气不降者;有痰涎阻结,气道不通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当滋肾涤热。夫滋肾涤热,名为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名为隔三之治。又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者,分利而已。有气滞不通,水道因而闭塞者,顺气为急。实热者,非咸寒则阳无以化。虚寒者,非温补则阴无以生。痰闭者,吐提可法。瘀血者,疏导兼行。脾虚气陷者,升提中气。下焦阳虚者,温补命门。”
本證的灸治,早在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癃闭證,《灵枢?热病》还主张刺血法治疗:「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本證可分虚实二型。
小便不通或量极少,小腹胀满。如为肺热,则咽乾烦渴,呼吸急促,脉数苔黄;湿热,口苦口粘,渴不欲饮,不便不爽,脉濡数,舌红苔黄腻;外伤(或术后),瘀血阳滞,欲解不下,小腹胀满疼痛,脉涩或细,舌紫暗或有瘀斑。
小便不通,点滴不爽。如中气下陷,则气短神疲,食欲不佳,脉象沉弱,舌淡苔薄;如下焦亏虚,则面色皝白,神祛畏寒,腰膝酸软,脉沉细尺弱,舌淡。
1.治则:清热化湿通瘀。
2.处方:中极、三阴交;肺热加大杼,湿热加膀胱俞,外伤加行间。
3.方义:中极为膀胱之募,可调节膀胱之功能,通膀胱之壅滞;三阴交,能疏调下焦之气机,开闭通窍,二穴是治疗本證的主穴。如为肺热壅滞,加大杼以清泄肺中郁热,使肺气得以肃降,水道得以通调;如为湿热蕴结膀胱,配膀胱之背输膀胱俞,清化湿浊;如因外伤所致,加行间疏理气机,气行血行,行气化瘀,使阻塞得除,尿路通利。
4.治法:中极穴,快速进针至皮下,令病人作深呼吸,趁吸气时针芒偏向下缓缓送至适当深度,以气至法使针感向龟头放射,反覆用泻法;三阴交亦宜用气至法引导针感扩散至膝关节或股内侧,平补平泻,如气至不理想,可加强捻转的强度与幅度。余穴用泻法。留针至有尿感,其间须间断持续运针。下同。
1.治则:健脾益肾利尿。
2.处方:关元;中气下陷加阴陵泉、脾俞,下焦亏虚加委阳、肾俞。
3.方义:关元可暖阳消寒,温补下焦而激发气化功能,是治疗虚證癃闭之主穴。如为中气下陷的脾虚癃闭,加脾俞以升脾阳,脾经之合阴陵泉以降浊阴、利水道;如为下焦亏虚之肾虚癃闭,加取肾俞以益肾元助气化;又因肾虚癃闭与三焦功能有关,肾间动气不足,三焦决渎无权,故还需取三焦下合穴委阳,增强三焦决渎之功。
4.治法:关元进针法同中极,并可向中极透刺,亦需反覆运针引出气至针感,施补法,并以艾卷灸针柄。脾俞、肾俞用补法,阴陵泉和委阳宜平补平泻。同时,配合按摩小腹部,以加强疗效。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三》:「石门、关元、阴交、中极,曲骨、主不得小便」。「阴包、至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治小便不利」。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转脬小便不通,刺任脉关元一穴…用长针针入八分,患人觉如淋沥,三、五次为度;次针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针入三分。凡小便不通,勿便攻之,先针关元一穴讫,特别使人揉少腹,刺三阴交二穴即透矣」。
《类经图翼?十一卷》:「小便不利不通:三焦俞、小肠俞、阴交、中极(兼腹痛)、中封、太冲、至阴」。
《针灸大成?卷九》:「小便不通:阴陵泉、气海、三阴交,…复刺后穴:阴谷、大陵」。
《针灸逢源?卷五》:「小便闭癃。闭,不通也,癃,即淋沥也:小肠俞、阴交(当膀胱之上口,故灸此)、阴陵泉」。
附:【关格】
    关格是指由于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浊邪内蕴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多见于  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    本病的发生,多由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反复发作,或迁延日久,导致脾肾阴阳衰惫,  气虚不化,而致湿浊毒邪内蕴。    本病的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    本虚:脾肾阴阳衰惫。    肾阳亏损,肾关因阳微而不能开——尿少或小便不通。    标实:浊邪内聚成毒。    湿浊上泛——呕吐。    湿浊内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腹泻或便秘。    湿浊毒邪外溢肌肤——皮肤瘙痒,或有霜样析出。    湿浊毒邪上熏——口中秽臭,或有尿味,舌苔厚腻。    湿浊上蒙清窍——昏睡或神识不清。    肾病还可累及它脏。    肾病及肝,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手足搐搦,甚则抽搐。    肾病及心,邪陷心包——胸闷心悸,或心前区疼痛,甚则神志昏迷。    关格的病机往往表现为寒热错杂,脾、肾、心、肝同病,由于标实与本虚之间可以互相影  响,使病情不断恶化,因而最终正不胜邪,发生内闭外脱、阴竭阳亡的变化。    本病的治疗,当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本应长期调理,缓缓补之;治标  要尽快除去。现分述如下:
    脾肾亏虚,湿热内蕴    症状:小便短少黄赤,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晨起恶心,偶有呕吐,  头痛,夜寐不安。    舌脉:苔薄黄而干燥,脉细数或濡数。    治法:健脾益肾,清热化湿。    主方:无比山药丸合黄连温胆汤。    加减:尿少或小便不通,可合滋肾通关丸。    脾肾阳虚 寒湿内蕴    症状:小便不通,短少,色清,面色晦暗,畏寒怕冷,下肢欠温,腹泻或大便稀溏,呕吐  清水。    舌脉:苔白滑,脉沉细或濡细。    治法:温补脾胃,化湿降浊。    主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加减:若嗜睡,神识昏昧,可加菖蒲,远志,郁金,甚则用苏合香丸。    肝肾阴虚 肝风内动    症状:小便短少,呕恶频作,面部烘热,齿衄鼻衄,头晕头痛,目眩,手足搐搦。    舌脉:舌暗红,有裂纹,苔黄腻或焦黑而干,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主方:六味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加减:若大便秘结,可加生大黄。    肾病及心 邪陷心包    症状:小便短少,甚则无尿,胸闷,心悸或心前区疼痛,神识昏蒙,循衣摸床,或神昏谵  语,恶心呕吐,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舌脉: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豁痰降浊,辛温开窍。    主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加减:若狂躁痉厥,改紫雪丹;汗多,面色苍白,手足逆冷,舌质淡,脉细数,用参附汤  加龙骨,牡蛎;若汗多,面色潮红,口干,舌红,脉细数,重用生脉散或用生脉注射液静滴。&
癃闭(尿潴留)的艾灸疗法
1.膀胱湿热
(1)症状表现:小便点滴而下,短赤灼热,膀胱区膨隆,小腹胀满,口乾而苦,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
(2)灸疗原则:清热利湿,开关通闭。以取足太阴、足太阳、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中极、水道。
(4)随症加穴:①若兼肺热壅盛、咳嗽气促者,加鱼际、尺泽;②热赤灼痛者,加行间、二人上马。
(5)灸疗方法:
①艾条雀啄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5~10芬钟,每日灸1~2次,3次为1疗程。
②逐水散敷灸:取磁石、商陆各5g,研成极细末后,兑入麝香0.1g研匀。将药面分成2份,分别摊放于神阙及关元穴上,外以胶布覆盖固定,每日敷灸1次,排尿后可取下。
③甘遂敷灸:将甘遂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甘遂末9g,兑入麝香少许(或冰片)、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敷中极穴处,敷药面直径约2寸,外以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排尿后取下。不生效时可加热敷。
(6)方义说明:脾经合穴阴陵泉及三阴交,促进脾胃运化,清利中焦湿热,利水通淋;膀胱俞、中极俞募相配,再配利水要穴水道,疏通膀胱经气,清利下焦湿热,从而启癃开闭;加肺经荥穴鱼际,合穴尺泽,清泻肺热,通畅水道;加肝经荥穴行间,清肝经之湿热而利小便;加奇穴二人上马,清热利尿。诸穴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开关通闭之功效。
2.肝郁气滞
(1)症状表现:小便不通,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脉弦。
(2)灸疗原则:疏肝理气,通利三焦。以取足太阳、任脉、足厥阴、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肝俞、三焦俞、膀胱俞、中极、委阳、三阴交、太冲。
(4)随症加穴:①胁腹胀满者,加支沟、阳陵泉;②小便不通者,加阴陵泉、行间。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2次,3次为1疗程。
②艾条回旋灸:每次选用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3次为1疗程。
③栀子敷灸:取栀子10个,大蒜1头,食盐少许,共捣烂,敷于神阙穴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敷1次。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多选用局部穴和远端穴配合应用。
(6)方义说明:肝俞、太冲,疏达肝气;三焦俞通利三焦;膀胱俞、中极俞募相配,调整膀胱功能,助气化而通癃闭;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运水湿而利小便;加支沟、阳陵泉,宣通三焦和少阳之气,消除胁腹胀满;加阴陵泉、行间,清湿热而利小便。
3.中气不足
(1)症状表现:小腹胀坠,欲小便而不能,或量少不畅,精神萎靡,气短懒言,食欲不振,面色晃白,舌淡苔薄,脉象沉细。
(2)灸疗原则:健脾益气,开关通窍。以取足太阴、任脉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章门、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短气乏力者,加列缺、肾俞;②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3次为1疗程。
②癃闭散敷灸:取甘遂15丸研为细末,另将甘草10g加水煎取汁,再将生姜3g与葱白适量捣融如膏,备用。敷灸时先将甘遂末5g撒布于神阙穴内,以葱姜膏贴在上面,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后,再将甘草汤饮下。每日敷1次。
③温盒灸:每次选3~5穴,每次灸15~30分钟,多选用俞、募穴。
(6)方义说明:脾俞、章门健脾益气;气海为真气所系,温运中阳,升清降浊;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之会,联系命门真阳,益肾阳,助气化,开关通窍;阴陵泉、三阴交,健脾运,利水湿,通癃开闭;列缺、肾俞,宣肺启闭,补肾纳气;中脘、足三里、太白,和胃健脾,促进食欲。诸穴协用,各奏其效,病自痊瘉。
4.肾元亏虚
(1)症状表现: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排尿无力,小腹作胀,神气怯弱,面色晃白,畏寒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2)灸疗原则:温阳益气,补肾利尿。以取足太阳、足少阴、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肾俞、三焦俞、气海、中极、三阴交、太溪、关元。
(4)随症加穴:①排尿无力者,加膀胱俞、关元俞;②小便点滴而下者,加八髎。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2次,3次为1疗程。
②复方吴茱萸敷灸:取吴茱萸、乾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拨25g,共为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取上药末25g,加等量面粉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上以热水袋热敷,每日1次,排尿后取下。
③葱椒敷灸:取连须葱白250g,川椒末15g,上药放锅巾炒热后捣匀,乘热敷贴于中极或关元穴,每日敷灸1~2次,排尿后即可取下。
(6)方义说明:肾俞、太溪温补肾阳;三焦俞通调三焦,化气行水;气海温通下元,行气利水;中极为膀胱之募穴,可助膀胱之气化,利于关门开启;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既可补益肝、脾、肾三脏,又可疏肝运脾,利水通淋;加膀胱俞、关元,补益下元,利水通淋;加八髎,清下焦湿热而利尿。诸穴合用,共奏温阳益气,补肾利尿之功效,癃闭之疾自可康复。
【补充说明】
经灸法治疗半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采用针刺治疗,取气海透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捻转提插,施行泻法,留针30分钟,同时要每隔5分钟行针1次。通常患者在20分钟左右即可排尿,如果半小时后仍无尿意,应进行导尿处理。
【文献摘要】
(一)古代灸疗文献
1.《备急灸法》
葛仙翁徐嗣伯治卒胞转小便不通,烦闷气促欲死者,用盐填脐孔,大艾炷灸二十一炷,未通更灸,已通即住。
2.《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上: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曲骨端五十壮。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枢百壮。
卷十九·秘涩第六: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俞随年壮。
3.《千金翼方》
卷二十八:不得尿。灸太冲五十壮。
4.《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四:小便馀沥,灸复溜二穴,黄帝针经云,主小便馀沥,在内踝上二寸是穴,各灸一七壮,次灸脐下中极下屈骨穴,七壮。小便数而少且难,用力辄失精者,令其人舒两手合掌,并两大指令奇,急逼之,令两爪甲相近,以一炷灸两爪甲本肉际,肉际方后自然有角,令炷当角中,小侵入爪甲,此两指共用一炷也,亦灸脚大趾,与手同法,各三炷而已,经三日,又灸之。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取胃脘及三里。
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大小肠俞,随年壮。
5.《普济方》
存仁方云,尝记一人小便闭不通者三日,小腹胀几死,百药不效,余用甘遂末大蒜捣细和成剂,安脐中,令资以艾灸二七壮,随后通用此方,无不效。
6.《外治寿世方》
小便不通,甘遂末水调敷脐下一寸三分,内有甘草稍煎汤饮之。又方,韭白煎浓汁,洗脐下一寸三分即通。又蜗牛捣,贴脐下—寸三分,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许更妙。妊娠小便不通,葱白二十根细切,和盐炒熨脐下。
7.《四科简效方》
内科下部:小便不通,葱白三斤细切,炒热分二包,互熨小肠,仍以手擦掌心及涌泉穴。
8.《丹溪心法附余》
卷十一:小便不通,一方用炒盐热熨小腹,冷复易之。或以食盐炒热放温填脐中,却以艾灸七壮即时通,尤妙。
9.《證治准绳》
卷五:治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闷乱不醒,盖缘未产之前,内积冷气,遂致产时尿泡运动不顺,用盐于产脐中填可与脐平,却用葱白剥去粗皮,拾余根作一缚,切作一指厚,安盐上,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以火灸之,觉热气直入腹内即通,神验。
卷六:小腹疼痛,小便不通,先艾灸三阴交。
10.《医学纲目》
小便闭不通,取阴陵泉、阴谷、三阴交、气海、关元灸三十壮。
11.《阴症略例》
活人云,若阴症加以小便不通,及阴囊缩入,小腹绞痛,欲死者,更以脐下二寸石门穴,大投急灸之。
12.《杨敬斋针灸全书》
下卷:伤寒小便不通,关元、阴陵泉、阴谷、绝骨。
13.《神应经》
伤寒部:小便不通,阴谷、阴陵泉。
14.《针灸集成》
大小便不通,膀胱俞三壮,胞门五十壮,营冲在足内踝前后陷中三壮,经中穴在脐下寸半两旁各三寸灸百壮,大肠俞三壮。
小便不通脐下冷,膀胱俞、胞门、丹田、神阙、营冲皆灸。
小便难,灸对脐脊骨上三壮。
转胞小便难,关元二七壮。
小便不通,百会七壮、营冲各三壮、丹田二七壮、涌泉三壮、胞门五十壮;又用巴豆肉捣作饼或炒盐安填脐中灸五十壮。
15.《类经图翼》
十一卷·诸證灸法要穴:小便不利不通,三焦俞、小肠俞、阴交、中极;兼腹痛,中封、太冲、至阴。
16.《医宗必读》
敷脐法,治小便不通,独囊蒜一个,栀子三个,青盐少许,若捣敷脐中,良久即通,若不通,敷阴囊上立愈。
17.《神灸经纶》
小便不通利,三焦俞、小肠俞,三阴交、中极、中封、太冲、至阴。
18.《医学入门》
卷一: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19.《针灸大成》
小便不利:阴陵泉、气海、三阴交、阴谷、大陵。
20.《针灸逢源》
卷五:小便闭癃,闭不通也,癃即淋沥也,小肠俞、阴交、阴陵泉。
古代灸治癃闭选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施灸穴位(或部位)灸法来源
脐孔大艾炷灸二十一炷。《备急灸法》
曲骨、天枢、小肠俞曲骨端五十壮;天枢百壮;小肠俞随年壮。《备急千金要方》
太冲五十壮。《千金翼方》
复溜、曲骨、上脘、鬼眼、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复溜各灸一七壮;曲骨七壮;鬼眼三炷;大肠俞、小肠俞随年壮。《圣济总录》
脐中二七壮。《普济方》
脐下药物敷灸(甘遂、韭白、葱白)。《外治寿世方》
阿是穴、掌心、涌泉葱白敷灸。《四科简效方》
神阙隔盐灸七壮。《丹溪心法附余》
神阙、三阴交《證治准绳》
阴陵泉、阴谷、三阴交、气海、关元三十壮。《医学纲目》
石门《阴症略例》
关元、阴陵泉、阴谷、绝骨《杨敬斋针灸全书》
阴谷、阴陵泉《神应经》
膀胱俞、胞门、营冲、经中、百会、丹田、涌泉、神阙、对脐脊骨上膀胱俞三壮;胞门五十壮;营冲三壮;经中百壮;大肠俞三壮;对脐脊骨上三壮;关元二七壮;百会七壮;丹田二七壮;涌泉三壮;脐中五十壮。《针灸集成》
三焦俞、小肠俞、阴交、中极《类经图翼》
脐中药物敷灸《医宗必读》
三焦俞、小肠俞,三阴交、中极、中封、太冲、至阴《神灸经纶》
阴陵泉《医学入门》
阴陵泉、气海、三阴交、阴谷、大陵《针灸大成》
小肠俞、阴交、阴陵泉《针灸逢源》
(二)现代灸疗文献
1.隔姜灸关元穴对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响 李建美王俊杰 吴亚平等 中华护理杂志 ):458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隔姜灸关元穴。患者仰卧于床上,暴露腹部皮肤,选取关元穴,部位在腹壁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处,约脐下4横指(取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的宽度)。先在腧穴部位的皮肤上涂凡士林,把一新鲜姜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在穴位上面,再将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炷直接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除去余灰,更换1壮再灸,一般灸2~5壮,以患者局部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诱导排尿的护理方法。
治疗结果:治疗组灸后1小时、2小时、4小时内排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小时内排尿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 边琼霞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45
治疗方法:处方:尿潴留:取穴神阙。灸法:取新鲜生姜粗壮者,切成厚约0.3cm薄片,用针刺出多个细孔,陈年艾绒揉成直径约3cm,高约3cm的艾炷。将姜片放在穴位处,置艾炷于姜片上,点燃。尿潴留者灸至有尿意即止。隔日1灸。
治疗结果:25例产后尿潴留,隔姜灸神阙穴,轻者灸1壮即有尿意,灸止后顺利排尿,重者灸3壮,亦顺利排尿,无1例失败。
3.隔盐灸治疗产后尿潴留35例 赵梅 江苏中医 ):44
治疗方法:葱白3根,食盐20g,艾绒适量。将食盐炒熟备用,葱白洗净捣成泥,用手压成大约0.3mm厚的葱饼1块。将艾绒搓成上尖下宽底平的圆锥状,备1~4壮,艾炷不宜搓得太大,以免灼伤皮肤。操作:首先把食盐填入脐孔(神阙穴),葱饼置于盐上,再将艾炷放在葱饼上,点燃。至皮肤有灼痛感时,再换1壮,待有热气入腹难忍,即有尿意感,此时为中病。小便自解之后,可隔日再灸1~2壮,以固疗效。
治疗结果:35例均获小便自解,其中15例经灸1壮,18例经灸2~4壮;2例艾灸4壮后当日没有排尿,又施导尿管导尿,次日艾灸3壮,当即排尿。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膀胱膨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