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oppor11广告代言人 37放在教室里被人偷了如果连了wifi我能不能到手机店去查到ip地

炮制IP炮制IP每周1-2篇文章关注创业IP、创新、专利的那些事。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双摄像头、home键重力感测…iphone7新功能背后的专利&,&author&:&pao-pao-001&,&content&:&\u003Cp\u003E(注:文章被知乎编辑推荐后,谢谢评论区一些朋友指出的错别字,已更正,多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phone7还是来了,虽然我自己的iphone6才换了几个月了,有点肉疼。\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到发布会展示的iphone7的几项新功能,刚好自己之前有过一些分析,结合近期的一些专利,一起来讨论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947984bfc75b56e19fbf85cb.jp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365\&\u003E首先,来说说\u003Cb\u003E双摄像头-本次发布的Iphone7手机中最大的亮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在苹果推出双摄像头手机之前,\u003Cb\u003E已经有多家国内外手机公司推出了双摄像头手机\u003C\u002Fb\u003E(比如LG的Optimus 3D、HTC的One M8、以及铺天盖地的华为P9广告),或者已经申请了相关的专利(比如国外的LG、三星,国内的OPPO、酷派、中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苹果公司2015年才开始有相关专利申请,而最重要的就是下面这一件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美国专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标题:MOBILE CAMERA SYSTEM\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申请日: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开日: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件专利在中国公开号为:,公开日: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专利的主要技术点是\u003Cb\u003E采用焦距不同的两个摄像头分别同时拍摄不同尺寸\u003C\u002Fb\u003E(分辨率或者视场visual view)的照片,并存储为单独的照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fafd32a94f064e9fa68.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608\&\u003E\u003Cp\u003E从专利文件的图片来看,其中\u003Cb\u003E一个摄像头3084拍摄到更大范围的视场3086,而另一个摄像头3082拍摄到一个更小范围的视场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做的好处,就如同专利文件所显示的,如果想看到一张照片上的特定对象(图中的小船),可以不是直接放大图像,而是直接调用这个图像,让它显示得更清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eeafe05e6.jpg\& data-rawwidth=\&1766\& data-rawheight=\&1447\&\u003E\u003Cp\u003E而实际应用中,还包括两张照片的合成,用单独存储的某部分(如头像)“替换”(或补偿)原来照片的头像,让头像显得尤其清晰(突出\u002F背景虚化的效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c7aab5d6ca623e3c8e22b286.jpg\& data-rawwidth=\&1122\& data-rawheight=\&476\&\u003E多说两句,比较巧合的是,在2016年4月份我们曾经分析过双摄像头的中美专利(\u003Cb\u003E并且预测苹果会推出双摄像头的\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iphone7\u003C\u002Fb\u003E,但是没有公开发表,所以现在讲你也不一定会信,文章最后我会说一点个人预测苹果新功能的心得),以下是双摄像头这个领域的专利年度申请情况(2016年的数据仅统计到4月份):\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df35db7e3fb9dbd.jpg\&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549\&\u003E\u003Cp\u003E这个领域最早的申请源于2006年(三星),国内在年有不少的厂商进入(占到总申请量一半以上),所以如果让你猜,你知道这里面的申请大户会是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f1e2d97ddcd8.jpg\& data-rawwidth=\&842\& data-rawheight=\&444\&\u003E\u003Cp\u003E答案是绿厂,你没有看错。绿厂的专利申报跟它的市场份额一样,在近一两年确实增长显著,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这方面有机会我们再仔细来谈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目前苹果发布会的信息看,\u003Cb\u003E双摄像头主要用来提升成像的效\u003C\u002Fb\u003E果(清晰化,对焦等等)。但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u003Cb\u003E从公开的专利看,除了提升拍照效果外,双摄像头的另一项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来进行3D拍照\u003C\u002Fb\u003E(目测占到总申请量的30%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LG的2015年公告的专利(CN
B)就是在拍摄3D图片时给左、右摄像头设定拍摄参数,并生成3D预览图像,在另一件同年申请的专利CNB公开了实现2D\u002F3D拍摄模式的切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u003Cb\u003E国外有些媒体提到双摄像头的出现,证明了苹果在布一个更大的局,那就是进入现在火得不得了的AR技术领域,有一定道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着,来谈谈\u003Cb\u003E加入了3D-Touch功能的“Home键\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功能揭示在另一篇专利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美国专利\u003C\u002Fb\u003E(如果有兴趣可以点这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标题:Force-Sensitive Fingerprint Sensing Input\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公开日:日。\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img src=\&f6b9b64e843b6871dd0ac.jpg\& data-rawwidth=\&777\& data-rawheight=\&567\&\u003E\u003Cp\u003E主要原理是\u003Cb\u003E介电盖片下面设置了一对电极150,在按压的同时测量到两对电极150之间的电容变化\u003C\u002Fb\u003E,达到感测3D-Touch的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感觉就像是之前指纹识别专利与3D-Touch屏技术专利的组合。\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这是指纹识别技术专利(CN与CN)\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48fa65ddcc87e9d9d5715.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298\&\u003E\u003Cb\u003E这是3D-Touch屏技术专利(CN B)\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efb48995ec54af.jpg\& data-rawwidth=\&338\& data-rawheight=\&411\&\u003E\u003Cp\u003E(在感应层与驱动层之间设置可变形膜片,当触控屏的表面被施加压力时,可变形膜片变形,感应层与驱动层之间的互电容发生改变,互电容的改变量与变形量单调相关,因此,施加于触控屏幕表面的压力即可被测量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说一句,\u003Cb\u003E至少在3D-Touch技术领域,苹果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ef5cc7a0.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55\&\u003E\u003Cp\u003E(苹果与几家中国公司在3D-Touch在专利技术面的对比,截止2016-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上面提到的双摄像头和3D-Touch “home键”技术,还有一些其它专利与本次发布的iphone7新功能相关:\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S-“home键”的防水技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S-屏幕亮度调节技术。\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这两个方面我还没有时间认真研究,所以也不好说什么,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或Google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预测苹果采用新技术的套路\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一、看起来,\u003Cb\u003E只有技术足够成熟,苹果才会考虑使用这项技术\u003C\u002Fb\u003E,无论是语音识别、触控技术(别跟我说苹果第一个采用触控技术的厂商),以及目前看到的双摄像头技术,毕竟苹果进入并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大众市场,不会草率地推出一个技术不够成熟的新功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一项技术从它诞生(多半也同时进行了专利申报)到进入实际应用,通常都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比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件3D Touch技术专利诞生于2006(基础专利诞生于2007)年,苹果直到2015年才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件双摄像头专利诞生于2009年,而苹果直到今年才开始使用(HTC的One\nM8也等到2014的时候才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二、\u003Cb\u003E如果一项专利技术诞生后,经过几年苹果又开始大量地申报专利,那这项技术被采用的机率会大大提升\u003C\u002Fb\u003E,比如3D-Touch技术在诞生后,苹果又在2013年加紧补了几刀,使得该项专利技术被应用的速度大大加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0dd82eaee.jp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426\&\u003E\u003Cp\u003E其三、\u003Cb\u003E如果一项技术除了苹果外,连它的同行也就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案进行申报,那该项专利技术最终被使用就相当有谱了\u003C\u002Fb\u003E,比如:\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2eba6da1e7.jpg\& data-rawwidth=\&883\& data-rawheight=\&346\&\u003E\u003Cp\u003E不同的厂商三星、中兴就双摄像头技术与苹果在2015年申请了基本相同的专利,这很有可能意味这个技术实用化较高(技术同行之间互相窥探跟踪借鉴),无论是苹果还是其它同行都在尽早抢早登陆市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63e0aeeb245117bbc4656.jpg\& data-rawwidth=\&552\& data-rawheight=\&338\&\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顺便说说个人对于手机行业的一点观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国内的手机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专利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跟苹果相比,始终都缺乏一点真正引领科技潮流的胆魄和能力,有意思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苹果其实也是在花架子,比如在界面,外观上做足噱头,博取眼球。但是,\u003Cb\u003E不容忽视的是,每次苹果的机子出来除了噱头外,还真正整合了最新的科技,比如早期的多点触控,各类运动感测\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sensor,SIRI,近期的3D\nTouch\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指纹识别等\u003C\u002Fb\u003E。相比较而言,手机企业更多的是宣传计算能力(CPU内存参数等,或者称之为“黑科技”)或是设计的能力(外观或按键配置功能),这样的差距何时能被填平?\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作者:林炮勤,智圈创始人、创新实践家及IP咨询顾问,原腾讯、美的、富士康IP高级顾问,专注研究BAT及苹果谷歌等巨头的IP超过十年。\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智圈(iwdoing)每周1篇原创文章关注专利与创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a0dd92d80fd307dc89bf68.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258\&\u003E&,&updated&:new Date(&T01:55:0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9,&likeCount&:16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55:0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947984bfc75b56e19fbf85cb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9,&likesCount&:167},&&:{&title&:&【长文】痛定思痛,一个知识产权创业者眼中的知识产权创业&,&author&:&pao-pao-001&,&content&:&\u003Cp\u003E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人们各自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不满,晋升的冀望,职业的困境走上了一条\u003Cstrong\u003E既性感又感性,既神圣又神经,既无比美好又无比恶劣的创业之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身边熟悉的知识产权从业者中,\u003Cstrong\u003E大约有近20位已经陆续走上了创业之路\u003C\u002Fstrong\u003E,包括我之前服务过的三家中国本土及台湾的大型公司,也都陆陆续续走出了不少的创业者。我知道在长三角,在帝都,也许有更多的同行们加入到这个创业大潮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产权界的创业,我\u003Cstrong\u003E花了整个假期的时间总结记录自己在过去1年的创业过程中的思考和判断\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些文字追求的当然不是能著书立说的言传身教,而是提供思考角度给众多知识产权创业者,在路上的,启程的,或者蓄势待发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醒一下,文字码到最后已经长到令人发指了(10000字),\u003Cstrong\u003E如果你急着赶一个初稿那么可以直接关掉或者赶紧转发到朋友圈中\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你坚持读完,那么你将和我一样经历一次对知识产权创业的完整思考,其效果不亚于指南熟知三两遍,专代考试考四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创业的背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0a15a72cba9.jpg\& data-rawwidth=\&1015\& data-rawheight=\&588\&\u003E\u003Cp\u003E创业的动机,虽然也有高大上的诸如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甚至“重新定义知识产权”。但实际一点看,\u003Cstrong\u003E其实多半只是职业生涯遇到了瓶颈,想通过创立一个事业来摆脱这个困境\u003C\u002Fstrong\u003E(那个“只要你坚持做下去,职位就一定能持续上升到令你不敢相信”的谣言无非是改革前30年留给大家的幻觉)。或者也只是和老同事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可,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有人拉皮条(寻找客户与资源),顺路抱着追求财务自由,迎娶白富美的现实愿望,一起干上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走出创业的第一步,都多多少少需要一点勇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公司给了个人归属,而大公司就像是一个体制化的围笼。而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u003Cstrong\u003E刚开始的时候,你痛恨它;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u003C\u002Fstrong\u003E,《肖申克的救赎》这段台词放在这里一点没有违和感。选择逃离体制化也意味着放弃内心的安全感,心中难免惶恐。\u003Cimg src=\&v2-168dda690f3aae.jpg\& data-rawwidth=\&1034\& data-rawheight=\&529\&\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听过很多道理,告诉年轻人不要轻易选择创业这条路,只要在本职工作上深钻就一定有丰硕的结果。这些说教和『我的决策都对就是你们没执行好』的论调没本质性区别,一听就是老板们用来告诫小孩子们的。如果你一直觉得怀才不遇,有两把刷子但是想着创业是否风险太大而纠结到内伤的话,那就勇敢做个了断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u003Cstrong\u003E你的青春,不是埋葬在创业路上,就一定会顾影自怜地埋葬在手机和电脑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篇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大部分知识产权创业者跨出的第一步是做一个知识产权事务所而不是做高大上的互联网项目,但在写完全文后我还是将【互联网+知识产权】这一部分重新放在了前面,原因在于很多本行业的创业者,包括稍年轻一点的从业者多少抱着\u003Cstrong\u003E『这里面很热闹很新奇,自己还年轻能不能有机会搞一搞』\u003C\u002Fstrong\u003E的心态并且多少觉得这可能才是知识产权的未来,让我觉得这一块有必要先拿出一半的篇幅来进行探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互联网+知识产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b499b3f310ff25f245a0.jpg\& data-rawwidth=\&506\& data-rawheight=\&284\&\u003E\u003Cp\u003E站在2016年的年底,相信没有人会怀疑互联网在过去20年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方式、购物方式、甚至出行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同样站在2016年年底去回顾过去2年,\u003Cstrong\u003E互联网虽然很强大但至少到现在为止似乎并没有改变过知识产权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案子还是那班人在写,效率也未见得有提升,更别说连接关系了,这事情到现在为止连个影都没有还徒增不少烦恼,时常提防上当受骗。一切轰轰烈烈,望眼欲穿但江湖还是那个江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还在热闹地进行,动则以颠覆、重塑这些字眼来形容互联网对传统知识产权业的影响,在我看来\u003Cstrong\u003E更多是出自广告宣传需要而非确有其事\u003C\u002Fstrong\u003E,反倒是文字里折射出的空洞无物让我看到了整个知识产权行业运营人才的匮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论发布会开了多少次,也不管口号换了多少回,今天战略合作还是明天N轮投资,\u003Cstrong\u003E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就是两三年内目前这一批互联网项目至少大半都不得不面临死掉的结局\u003C\u002Fstrong\u003E,被收购也许是最好的结局,更多的是只剩下一个无人问津的网站,孤零零地躲在网络的角度中,连凭吊者都没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理解这一切,不得不从商业的原点出发来重新思考这些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用户需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c36f99b8c63d80c2a8a9.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307\&\u003E\u003Cp\u003E真切地理解用户需求,在我看来是创业中最难的两件事情之一了(另一件是趋势判断),也许某些产品可以凭借一时的灵机一动或个人兴趣做起来,\u003Cstrong\u003E但更多好的产品是基于创始人在行业中深耕发现痛点,或者久病成医推己及人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来达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论如何,如果仅仅看到其它行业采用的商业模式(例如做个电商网站)然后想当然地认为本知识产权行业也可以这样copy一个火一把,那这把种子撒出去就真的可能颗粒无收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对需求的定义是,\u003Cstrong\u003E某一个群体在某一个场景下\u003C\u002Fstrong\u003E(如工作中或是生活中)\u003Cstrong\u003E共同面临的痛点\u003C\u002Fstrong\u003E(不爽或不舒服)。这个定义也许并不十分精确,但无论如何,一个大的原则是:\u003Cstrong\u003E讲大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要讲就讲大的需求中的小需求\u003C\u002Fstrong\u003E,劈开脑袋的需求?否则你将暴露在无数的竞争者(提供无数的替代解决方案)面前,跨出的第一步就毫无胜算可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打个比方,小米满足的是对高性比(2000元以下但配置高)手机有购置需求的用户而不是想买手机的所有用户,而OPPO高速成长是推出了针对二线城市以下对美颜有特殊需求的女性用户的手机。\u003Cstrong\u003E他们并没有野心大到非得要重新定义整个手机行业\u003C\u002Fstrong\u003E(现在看来能做这件事的大约也只有帮主一个人了)不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创业者一开始要做的是全平台的知识产权电商那么你就不得不提出比整个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想要去中介化那么就是假设市场已经对知识产权代理中介深恶痛绝,如果要让用户自己做那么就是假设要么撰写专利这事完全没有门槛要么用户都觉得代理人写得太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事实是不少这样的互联网项目都经不起深入地推敲\u003C\u002Fstrong\u003E(用户根本不care是谁在做,也不想自己做只想把钱给你,你赶紧把事情弄完我一家老小还在等着我回家吃饭呢),原因是把伪需求、弱需求、自己制造的需求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然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干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产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df8d5d7f55f8f37e4950b.jpg\& data-rawwidth=\&587\& data-rawheight=\&296\&\u003E\u003Cp\u003E大多数创业公司成功除了精确地判断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深刻地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外,\u003Cstrong\u003E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人们想要的产品\u003C\u002Fstrong\u003E。马云不是第一个做电子商务的,但支付宝的横空出世却很好地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小马哥不是第一个做即时通讯的,但无论是群组聊天还是截图都让用户的聊天变得顺畅无比(90后是否还知道什么是城市白领们装逼爱用的MSN?);就算茂业附近新开的奈雪的茶,也是将茶饮的口味调制到小年轻们爱不释手,软欧包做到柔软有嚼劲,才能在星巴克占据的地盘里把一群平时装得爱喝咖啡的美女硬是抢了过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知识产权行业的多数互联网项目,大多数看起来只是在做网站而不是提供好的解决方案\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不少知识产权电商声称流程更简洁,用户实时把控全流程,但真到服务时,除了用户留下的联系方式被拿来当作电话营销的工具外,其它服务都与传统事务所毫无二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进一步讲,\u003Cstrong\u003E知识产权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除了产品本身的界面和流程设计之外,更多地体现在服务的专业性和可信赖度上\u003C\u002Fstrong\u003E,而这就远非搭个网站可以解决的问题了。比如,一个用户第一次从网站进来,并不是因为网站界面设计得多有多花哨,也不是因为价格低到近乎半裸,更不是因为申请专利还能顺便抽个奖送个电饭煲回家煲汤,更多地想先了解申请的流程和细节(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不幸地是,大部分网站客服都无法做到即时反应并用人话来与用户沟通,当客服小姐声音香甜地来一句『先生对不起,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得跟我们的顾问再咨询一下』,黄花菜都凉了一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流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32c490b5e17df9c73c28f.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320\&\u003E\u003Cp\u003E每当我看到创始人(我的朋友圈里有不少本行业电商的创始人)们一个劲地转自己公众号的文章(通常也就是上百的阅读量),或者自己现身出来参加各类培训走穴时,都不由感叹创业的艰辛和不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公众号或写个微博争取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用户,但放在一个高度专业、低频,并基本与大众关注圈(黄赌毒、衣食住行)绝缘的行业,要通过流量辗转到达目标用户那里并获得消费,实在是困难重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何况知识产权的流量本来就较低,这个流量甚至连百度都看不上所以现在你明白为什么百度不做专利搜索了吗。\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f927af7de.jpg\& data-rawwidth=\&866\& data-rawheight=\&505\&\u003E\u003Cp\u003E(图:知识产权的几大流量,三个月日均IP,数据来源Alexa.cn,不统计官方及专利检索网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流量不是万能的,但在把握真实需求和做出不错产品的前提下(卖的是好东西),理论上如果人人都知道你在卖(服务)那拿个簸箕筛一下还能勉强网到几条小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知识产权行业,当谈到流量时就不得不与两个词联系到一起,其一是免费,其二是商标\u003C\u002Fstrong\u003E,合在一起叫免费商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大约知道很多同行脑里开始有无数只草泥马在奔腾,但在体验过服务后还是公允地讲一句,其实一些大的免费商标申请平台在服务上做得并不错(尤其是客服),至少并不会比普通的代理事务所差多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商业角度出发,\u003Cstrong\u003E选择商标切入知识产权其实更符合互联网的本质,因为互联网的逻辑是大鱼吃小鱼,并且通常只有海量的用户基础才能促成一种商业模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做过知识产权服务,那么你不难体会到只有到达狗年马月时才会有普通的亲戚朋友来找你做专利,而商标则不一样。所以结论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商标相比专利面向用户群体更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选择免费是为了获取流量,这个算盘其实打得非常简单,无非是为了让“\u003Cstrong\u003E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最低,而产生的价值最大\u003C\u002Fstrong\u003E”,也即通过增值服务(如商标复审等)来赚钱,这也符合互联网的逻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问题是\u003Cstrong\u003E做好产品很难\u003C\u002Fstrong\u003E,而\u003Cstrong\u003E商业模式创新其实是最容易copy的\u003C\u002Fstrong\u003E,要知道传统代理公司里面也不是养着一群呆呆的弥勒佛,所以全国一夜之间就涌现出了大大小小上十个做免费商标代理的公司,而且你免费我比你更狠还倒赔付一块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为了获取流量免费做商标的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被玩烂了,你要是不介意可以再插一脚试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许你会想到专利低价或免费,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u003Cstrong\u003E专利面向的用户群体相比商标要窄得多\u003C\u002Fstrong\u003E,相应地在吸引流量方面显然要困难得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u003Cstrong\u003E与流量对应的四个字叫做目标用户,在A场景有用的流量到了B场景不但无用且有可能成为鸡肋\u003C\u002Fstrong\u003E。且不说申请商标与申请专利的用户群体并不一定重叠(前者主要为小企业主而后者多半是中大公司),就算重叠你跟一个中大公司的专利负责人说把专利代理费降下来人家不但无感(毕竟是公司出钱)并且还瓦解了彼此的同盟关系(某种程度上专利代理方与申请方两者是合谋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体而言,在获取线上流量方面本行业无外乎三种(线下的流量都很传统不作进一步探讨,无非是刷脸吃饭勾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u003Cstrong\u003E百度上买断本行业的关键词\u003C\u002Fstrong\u003E,最直接的方式但价格不菲,可以自行搜索看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u003Cstrong\u003E强势品牌的导入\u003C\u002Fstrong\u003E,这个有赖于二师兄的庇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u003Cstrong\u003E用户补贴\u003C\u002Fstrong\u003E(表现为免费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会遇到一个转化的问题,尤其是第三种遇到的问题会更为突出一点,因为\u003Cstrong\u003E这还同时牵涉到一个品牌弱化的问题。体现方式之一为不收钱就来,一收钱就跑\u003C\u002Fstrong\u003E。并且用户天生会对此类平台产生怀疑和抱怨心理,典型的心态为『你不收钱你是不是有诈』、『我这个商标很好就是因为你们不收钱没好好做所以才没通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之在获取流量方面各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单纯吆喝到刷各种微信群,甚至不惜出动美女激发人性中真(huang)善(du)美(du)的一面,以至于连我这篇都得冠以【痛定思痛】的标题才不至于显得不合时宜(无他,流量而已),想想也不免掩面一阵悲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挑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921e04c344dae0fc3c575.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36\&\u003E以上三个问题是创业者在尝试互联网+知识产权时不得不正视的问题,\u003Cstrong\u003E每一个都足以刷掉一大票创业者\u003C\u002Fstrong\u003E(尤其是前两个),以至于本文开篇的论断『两三年内目前这一批互联网项目至少大半都不得不面临死掉的结局』,现在回头看看还显得特别保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u003Cstrong\u003E很多互联网的玩法与逻辑在知识产权行业并不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下面列出的几个,要么业界都还没解决好,要么都还没有找到现成的好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用户认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在日常生活里,买本打折书你会上当当,选个小饰品你会上淘宝,为公司买台打印机你会选择京东,但在做代理这件事上,精明的老王在百度完之后,还是个灵机一动打个电话给小王,“小王呀,我记得你有个朋友是做专利代理的吧”。原因之一是因为\u003Cstrong\u003E做专利代理是高度专业的事情,试错成本高并且很难评判好坏,需要互相参考\u003C\u002Fstrong\u003E;原因二通过朋友介绍事务所并不是太难的路径;原因三是因为介绍代理这件事,也\u003Cstrong\u003E顺便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存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改变用户认知和使用习惯是极其困难的事\u003C\u002Fstrong\u003E,要知道滴滴和优步合并前两家都砸了数十亿来补贴用户才逐步培养出他们的使用习惯(且当补贴降低了之后成交量随之下降明显),背后资本不断输血显然是相中打车这个足够大的市场及其未来具有的想象空间。\u003Cstrong\u003E而知识产权显然是一个要小得多得多的市场\u003C\u002Fstrong\u003E,要得出这个结论你可以简单做个算术即可,至于华泰资本计算出的上万亿(这个数字甚至比九千亿的打车市场还大)的知识产权市场这事,看看就可以了,跟实际创业没一毛钱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bfeccab7ff1affe49894f.jpg\& data-rawwidth=\&1081\& data-rawheight=\&751\&\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一个较小的市场里,资本并没有太大的动机去培养用户的习惯\u003C\u002Fstrong\u003E。虽然这两年免费商标让互联网创业圈(对新事物接受度更高的群体)逐渐接受网上商标服务,但离改变普通用户的认知,显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商业模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提到多数互联网+知识产权的项目并没有切中用户的需求痛点,\u003Cstrong\u003E部分的原因是这些需求痛点的解决方案\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要是商标核准可以一周搞定那多收用户点钱可一点没问题)\u003Cstrong\u003E实际掌握在行政者的手里\u003C\u002Fstrong\u003E,而创业者就算拼尽全力也敌不过行政者几纸命令,比如因缺纸而延长审批流程的荒唐事。这时创业者多数能做的就只剩下拼商业模式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u003Cstrong\u003E虽然商业模式的copy很容易,但要解决其与特定行业结合时的内在矛盾\u003C\u002Fstrong\u003E(也就是讲好故事)显然就需要更多智慧了。以下列出其中三种商业模式及其应用在知识产权时遇到的内在矛盾(仅代表个人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去中介化,是一个看起来两全其美的方案,可以看作知识产权界的“滴滴打车”,即构建平台让需求双方完成对接,平台提供入口、分配,并监控流程。且不说平台的运营能否让用户充分信任,价格能不能真的降下来,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一方有过剩的供给那根本没法玩得转,就好像如果没有那么多在路上跑的私家车就没有滴滴打车一样。事实是真的有那么多人等着申请专利?还是真的有那么多合格的代理人在家闲到蛋疼或是被代理所盘剥得不要不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专利自助服务,典型的YY项目,槽点多多,上面已经讲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B2C,通俗点说就是淘宝模式或大众点评模式,但挑选出来的都是同质化的服务(无非价格不同的商标、专利、著作权),你能想象大众点评现在只剩下一种店家,那就是番茄炒蛋店家吗?你是要鸡蛋多点的番茄炒蛋,还是要番茄多点的番茄炒蛋,客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盈利手段\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谈到商业模式不得不顺带来谈谈盈利手段,一个商业模式再牛逼如果不赚钱都是耍流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u003Cstrong\u003E互联网有两种比较典型且被奉为圭臬的盈利模式,其一是拦路抢劫,其二是跨界打劫\u003C\u002Fstrong\u003E。前者是通过规模效应积累用户,再从中筛选出付费客户,比如QQ的会员制;后者则是在一个行业中降低用户准入门槛再从另一个行业中赚钱,举微信作为例子,通过游戏来消耗微信的流量,简直是又酸爽又有嚼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第一种方式,前面已经说过知识产权的流量来自不易(商标因分散稍好些,但专利流量太集中),虽然打着免费的大旗但网到的流量在转化时又困难重重;对于第二种模式,跨界打劫既不可能通过跨度太大的行业来消化(比如想转化成游戏那马上就遇到一个“目标用户”不匹配的问题),也因流量太少而使得通过广告来兑现的路子几乎无计可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4)标品与非标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知识产权”非标准化“(非标品),从而制约了其互联网化的观点,之前已经有同行提出来过(例如《为何说互联网肯定会重构这个行业》)。\u003Cstrong\u003E观点的说法之一是知识产权是非标品所以要堆彻人的服务\u003C\u002Fstrong\u003E,无法大规模地复制从而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而边际成本趋于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作为非标品的知识产权(商标申请业务可以勉强归为标品,很难做出差异性,且现在已经做得很廉价了)\u003Cstrong\u003E除了上面说的一点还遇到一个更大的挑战,那就是:用户不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底捞也是非标品但动辄上小时的排队时间也抵挡不住食客们的热情,雕爷的河狸家也是非标品但在春节前后甚至能达到一天一万单。但与知识产权相比,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用户懂。用户用自己眼睛即可以判断出服务周不周到,做的指甲美不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要以为用户不懂那意味着忽悠可以趁虚而入,\u003Cstrong\u003E事实是由于专业性太强,用户不懂所以导致那些“资深专家服务”、“质量管控”的口号喊得再响亮也难以打动用户的心,从而也无法通过用户的口口相传形成口碑\u003C\u002Fstrong\u003E。在一个面临着高度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里,如果无法形成有效的口碑传播,那从勇敢吃螃蟹的早期用户到吃瓜观望的大众用户之间所出现的那道巨大的鸿沟,将注定难以被填平,而高大上的互联网路子也因此会走得异常艰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互联网+知识产权创业的思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归根结底,如果知识产权从业者选择创业,其实并不建议直接选择从+互联网,尤其是看起来很美的知识产权电商入手。原因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一条,那就是\u003Cstrong\u003E在短时间内,除非有相关行业的合伙人,否则要靠自己的摸索去获得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认知\u003C\u002Fstrong\u003E(再次强调不是做个网站)\u003Cstrong\u003E,显然是挑战不小的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事务所的三道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640a225af24bbd5f666d.pn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278\&\u003E\u003Cp\u003E抛开知识产权跨界创业(比如盛传某前同事弃笔从商后淘宝店批发货仓已经有篮球场大了)不说,\u003Cstrong\u003E知识产权创业最稳妥也最直接的方式,是创立一家代理事务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知识产权这个行业出现开始,代理事务所也就出现了。这个利好消息想告诉你的是,这是一个稳妥的,让人能活下来的,传统但是有效的,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它是需求不需要验证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u003Cstrong\u003E传统代理所面向的市场是真实存在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要以为“市场是真实存在的”是一句废话,如果让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需求是不存在的”,你知道代价是什么吗?可惜道理虽简单,却还是有一个个的项目走在了这条道上,比如各类让用户自己写专利的网站,就\u003Cstrong\u003E臆测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需求并注定到最后草草收场\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在上面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比较优势与流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创业的开始,我曾跟很多行业的资深人士有过很多交谈。有的说创业要做高端一点的业务,否则会做得很辛苦;有的说知识产权创业要专注伺服好一两家中大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案件稳定的前提下迅速扩张。这些建议都谆谆善诱,积极向上,引人深思,但\u003Cstrong\u003E也却是典型地从结果导原因的论断,结论未必是错的,但思考模式却未必正确。实际上,创业哪由你有那么多选择\u003C\u002Fstrong\u003E。很多时候我们迈出创业这一步,都是基于过去经历、积累、认识和当下的路径选择,这也正是华为出来的多半会选择做国外案,富士康出来的多半选择了做国内申请,腾讯出来的多半选择了尝试互联网,审协出来的多半选择做无效分析,跑业务的多半选择了做黑代理的重要原因(只是概率分析,不带褒贬之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所谓好坏,你所能做的,就是让你当下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才是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立足之本。这里\u003Cstrong\u003E所谓比较优势,并不是指优势的绝对值,而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竞争所形成的相对优势\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资质平平的某家北上深事务所到了苏州宁波无锡就可能显得鹤立鸡群并能很快存活下来,如果当地的事务所比它更不擅长做代理业务的话。再比如芙蓉姐姐跟凤姐一比,那前者就显得如同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泉,无数屌丝从恨得牙痒痒到顿生爱怜之情,转变得莫名其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旦你选择了做一家事务所,那么你的CPU就会自动调节到“客户从哪里来”这个应急模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起点,就是让身边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对于专利、商标、著作权申报这回事,会有你这么一个消费选择,而且你的比较优势会让这个选择显得更加自然明智。从擅长某一类型的案件拼专业,到公司离得近,即时反应拼软服务等等,都会是用户进行消费选择的可选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要切记的一点是\u003Cstrong\u003E价格优惠绝对会是一个重要的筹码\u003C\u002Fstrong\u003E(虽然不是全部),那些喊着『代理费怎么这么低呀真是一点底线都没有』,顺手就拿支竹竿撑起一条红底裤并振臂高呼的一般是大型事务所,他们当然会很乐意让你把价格提高然后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把你灭掉。记得万维刚哥说过的一句话:『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而犯规则是屌丝的特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要以为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朋友圈发条H5页面大家就蜂拥而至来找你做专利申请。\u003Cstrong\u003E实际上离开了公司这个平台,一切都得重新开始\u003C\u002Fstrong\u003E。虽说你以前在公司里也是条汉子,出去没个鲍鱼鱼翅这一餐很难将就,但那都是当年仗着公司平台的勇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你的IP同行,\u003Cstrong\u003E即使以前面目可憎,现在也很快变成了大恩人\u003C\u002Fstrong\u003E,该拉扰的还是要拉扰,该吃饭的都还是得吃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上面说到的内容,实际上解决的是定位和流量的问题\u003C\u002Fstrong\u003E。多说一句,说到流量很多创业者第一想到的是微信和百度。实际上,\u003Cstrong\u003E利用微信获取流量最大的问题是离你的竞争同行很近,而离你的目标客户特别远\u003C\u002Fstrong\u003E,尤其是当你只会简单粗暴的做个XX知识产权的公众号然后发篇标题为『热烈庆祝XX知识产权成立N周年』进入自嗨模式,或是做个配备高分贝舞曲一打开吓死人的恶俗H5页面让人手机差点摔掉的话。而百度虽然离你的目标客户近了一点,但你先得先学会SEO,否则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跟大头们撞山了,就算最后好不容易找过来一个用户也只是简单咨询一下希望千把块钱做个实用新型而且就1个,让你味同嚼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体上,\u003Cstrong\u003E在“客户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上事务所的选择路径其实还相当传统\u003C\u002Fstrong\u003E,所以除非有特殊的资源通道(比如前女友在一家企业里做专利主管),否则无论是采用低价模式去帮企业造专利套资助,还是加入电话营销的队伍骚扰用户,还是酒桌上喝酒喝到吐血抬着回来,都是创业者进入市场不得已的选择。话说回来,市场竞争都是这样,放在哪一行不是同样的逻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口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口碑营销这事看起来像是互联网营销的核心理念。可\u003Cstrong\u003E放在传统事务所的运营上,不仅同样吃得开,而且很重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谈到作为普通用户的老王在挑选代理这件事情上会优先参考小王的意见,可别忘了老王跟小王有可能同属于IP行业,而IP行业作为一个高度专业,从业人员数万的小众行业,相互间的意见参考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小王一句“XX事务所太棒了,很专业”也许老王只当耳边风,但如果小王说的是“XX事务所太烂了,写的案子像狗屎一样”绝对会给老王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刻到把你辛辛苦苦赶出来的标书都给搅黄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允的讲一句,\u003Cstrong\u003E过去十年里全国代理事务所业务的上升下降更迭排序,莫不与口碑的好坏直接相关\u003C\u002Fstrong\u003E。而口碑影响的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代理案件的质量。积累一个好的代理口碑也许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毁掉一个代理口碑的速度,显然要快得多得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0ff2de57.png\& data-rawwidth=\&794\& data-rawheight=\&706\&\u003E(2013年中国前十大代理事务所及其代理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顺便再说一句,在代理事务所的人员迅速扩展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体系化的管理吸引留住人才,并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传承,案件管控让代理质量保持在不错的水平之上,这实在是一件挑战极大的事,这也是整个传统代理行业到目前为止很难真正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你做一个事务所的时候,\u003Cstrong\u003E口碑的重要性体现为两点:一是二次消费,二是流量导入\u003C\u002Fstrong\u003E,二次消费指的是用户再次购买服务(回头客)的意愿并形成长期合作的局面;至于流量导入,换句话说就是用户主动帮你推荐客户。再次说一句,除非有特殊的资源通道(比如前前女友的老公在开办企业),否则口碑对你拓展业务资源的贡献,会至少占到50%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恭喜你,你大约不难存活下来。但全国超过1500家事务所,你听说过活得很好的又有几家?从概率上讲你当然不会幸运地成为例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我们来谈谈第三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跨越鸿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做事务所开始创业者就一直希望做上大公司的生意,因为它既稳定又规范,价格通常还算公道,虽然回款有时显得相当操蛋,但无论如何,当大家都在啃骨头的时候看到一块蛋糕难免还是口水直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是即便你苦口婆心地想说服大公司做业务,并且亲力亲为地提供物美价廉还连买带送的完美方案时,仍然会面临着诸多条件的限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条件从资质要求、规模水平、代理历史到员工学历甚至离职时长,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核心永远指向一条,那就是:\u003Cstrong\u003E提供一种竞争性的格局,以及一个能够主导市场的购买理由,并以此打消大公司们的疑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听起来很学究但说白了就是:若要大公司接纳你,先得练习一身好功夫。这就像一个穷小子要追富家小姐,虽然两人眉来眼去勾搭多时,但老丈人一边盯得紧,而苛刻的丈母娘则提出了更多实际的要求,从票子到房子再到车子,同样林林总总,不一而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无论创业者怀着多美好的愿望期待业务蒸蒸日上,一飞冲天,\u003Cstrong\u003E但从活下来到活得还算滋润的转变,还得用心熬一熬,这是一条需要时间才能跨过去的鸿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聪明的创业者显然不会就此干耗着,找一个自己更hold得住的市场积累实力,如同找一个自己更hold得住的姑娘先实践PUA理论一样,皆为创业者的明智之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知易行难】\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56abf40ba6c70bdf3f222c.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的耐心和好奇一路牵引让你读到这里的话,那么你大约会\u003Cstrong\u003E发出『知识产权创业原来也这么多坑呀』的感叹\u003C\u002Fstrong\u003E。谁说不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作为这个创业队伍中的一员,在总结以上这些想法的过程中虽然对于不少创业的做法提出了种种质疑,但其实底子里仍然对这个群体抱着深深的敬意,毕竟知易行难,无论走的是互联网+知识产权的新路子还是做一个传统事务所,都是在一片新的荒野中去耕耘一片田野,更何况很多路子其实还没有人真正涉足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创业不易的另外一点在于,很多道理在你自己没有实践过的时候看起来都很浅显,于是难免产生一种『要是我来干就肯定不一样』的虚幻感\u003C\u002Fstrong\u003E,但等到自己开干的时候才发现该犯的错误都得通通犯一遍,其原因在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或刷朋友圈看到的道理虽然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在实践之前都只是浅显的理解,更谈不上执行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便举几个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都说开所不能拼价格要拼就拼服务,但你试着把做小公司的发明代理费调到高于一只iPhone 7plus的价格试试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撰写要拼专业,但有时保留作者的标题比改动它来得更正确你怎么解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要做就做差异化,但很多时候当你暗自窃喜这片市场竟然没人做时,很大可能不是机会来得不清不楚,而是因为-这个需求根本不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这样的经验教训,\u003Cstrong\u003E只有等到你身体力行,如同被针扎过一样,才能更深切地理解它\u003C\u002Fstrong\u003E,而这也是创业最痛苦也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以至于多半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在痛定思痛之余还是悔不知改(比如不惜动用标题党的本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对知识产权创业的趋势判断】\u003Cimg src=\&v2-53f877c648a6fb0bfb7c4e.jpg\& data-rawwidth=\&598\& data-rawheight=\&359\&\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说知识产权创业的坑这么多,但在我看来,\u003Cstrong\u003E在别人看到的困难中寻找到机会,定义问题并提供有效解,恰恰也是一个优秀的创业者的必备素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持续观察了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创业项目,并且身体力行实践过其中一些之后,一些原本模糊的想法和判断逐渐清晰起来,在此先抛出来并准备接受进一步的检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知识产权的未来一定会回归到服务本身来,如果用户在乎你的服务,那从一开始他就应该愿意为你的服务付费(至少在今天用户心智当中天然就有为服务买单的意识),而不是采用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曲线救国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做满足一个群体真实需求的事情,围绕用户的需求做迭代,就一定会有用户愿意付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在知识产权运营(例如专利、商标的交易即解决知识产权的流动性)没有做起来之前,知识产权行业拼的仍然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服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在用户的互联网消费习惯尚未被培养起来之前,面向知识产权行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将更有可能获得市场认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长远上看,大数据将会是知识产权真正的未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的判断不敢说一定正确,但它却是一个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实际碰到的问题的思考与总结,\u003Cstrong\u003E如果你正在筹划一场知识产权创业,或者有更多不错的想法想与我进一步交流或合作\u003C\u002Fstrong\u003E,也欢迎通过邮箱或智圈公众号(iwdoing)后台与我取得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林炮勤,智圈创始人、创新实践家及IP咨询顾问,原腾讯、美的、富士康IP高级顾问,专注研究BAT及苹果谷歌等巨头的IP超过十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智圈(iwdoing)每周1篇原创文章关注专利与创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0:44:0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4,&likeCount&:8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8:44:0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eb499b3f310ff25f245a0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4,&likesCount&:83},&&:{&title&:&全世界的手机都快长一个样了,这样「抄袭」合适吗?&,&author&:&pao-pao-001&,&content&:&原文发布于:\u003Cbr\u003E是为了这个问题所作的回答:\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如何看待手机行业中国产手机大量抄袭的情况? - 林炮勤的回答 - 知乎\& class=\&\&\u003E如何看待手机行业中国产手机大量抄袭的情况? \u003C\u002Fa\u003E\u003Cp\u003E以下为正文部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一名工作超过10年,也跟多个国内一线的手机品牌的研发一起研究过技术的回避(如何防止抄袭)、创新方向等课题的IP(知识产权)从业者,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先抛出几个观点:\u003Cbr\u003E(1)、公众理解的抄袭与专业所指的抄袭通常并不是一回事;\u003Cbr\u003E(2)、对于公司来说,创新不是目的,做出用户认可的产品,获得市场占有先于创新需要;\u003Cbr\u003E(3)、行业上看,点子创新大量雷同并且突破不易,而技术路线创新则仍然有不同;\u003Cbr\u003E(4)、具体实现看,硬件的基础创新很难,软件的创新(体验创新)相对容易些,但要实现保护难度较大,因为保护跟不上快速迭代的行业发展需要;\u003Cbr\u003E(5)、想在一个处于“延续性创新”阶段的行业里实现创新,难上加难;\u003Cbr\u003E(6)、回到楼主的问题:是的,不仅国内互相抄,国外也互相抄,国内外也互相抄,抄袭无国界也与道德无关,惟一检验的只有一个:市场;\u003Cbr\u003E(7)、如果可以,将抄袭两字换成借鉴或窥探两字,更为合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一、先从公众的一个误解说起:对于公众来说,只要提到相同的概念或点子(idea),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抄袭,比如苹果的双摄像头一推出,市场马上就出现一片“苹果也抄袭我大华为”的论调。而实际上,如果了解苹果的双摄像头原理,会发现与华为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947984bfc75b56e19fbf85cb.jpg\&\u003E\u003Cbr\u003E(1)苹果的手机双摄像头原理:是采用焦距不同的两个摄像头分别同时拍摄不同尺寸(分辨率或者视场visual view)的照片,并存储为单独的照片。如果想看到一张照片上的特定对象,可以不是放大图像,而是直接调用这个对象的图像,这样会显示得更为清晰。\u003Cbr\u003E\u003Cbr\u003E(2)而P9的原理显然与此不同:黑白+彩色双摄像头组合,彩色摄像头用于强化色彩还原,黑白摄像头则用于强化画面细节的捕捉。\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765ecaa4d8dbc681bca95.png\& data-rawwidth=\&488\& data-rawheight=\&314\&\u003E\u003Cimg src=\&v2-b26b93a6c8e40eaa0ed3bba3.pn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241\&\u003E\u003Cbr\u003E所以单就点子而言,双方都是双摄像头解决照片清晰度的问题,但技术路线完全不同。不能简单笼统地归为抄袭。\u003Cbr\u003E而从专利保护的角度来说,概括地说,专利通常保护的并不是点子本身,而是:\u003Cbr\u003E(1)实现点子的结构及其连接关系(对于硬件来说);\u003Cbr\u003E(2)实现点子的逻辑过程或制造过程(对于软件来说);\u003Cbr\u003E简单点讲就是:\u003Cbr\u003E(1)能够通过专利保护的对象是具体的,而点子是笼统的;\u003Cbr\u003E(2)点子雷同通常算不上抄袭,只有技术方案完全一致才是抄袭(改动某些细节可能就算不上抄袭,但有时一点改动很可能意味着效果反而更差一点,而涉及3G、LTE等通信标准技术通常完全不能改动,所以杀伤力极大,这也是中国厂商要向高通交费的原因)。\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套用这个原理,你就不会认为:\u003Cbr\u003E(1)谷歌是做搜索的,百度也是做搜索的,所以百度抄袭了谷歌;\u003Cbr\u003E(2)3DRobotics是做无人机的,大疆也是做无人机的,所以大疆抄袭了3DRobotics;\u003Cbr\u003E(3)我用刀叉吃饭,而老王用筷子吃饭,所以老王抄袭了我的创意;\u003Cbr\u003E...依此类推。\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66ca11fc9bffdc33e57eca.png\& data-rawwidth=\&662\& data-rawheight=\&197\&\u003E顺便说一句:为什么专利通常不保护点子,而只保护技术具体实现方式?是因为专利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对技术进行确权,而对技术进行确权最重要的原则是根据发明者所做的贡献来评判收益,也就是让发明者付出的努力与收益成正比。如果保护点子本身就可能让发明者获益太大而导致阻碍后来者的创新(相反地如果获益太小则让发明者丧失创新的动力)。\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二、针对这个问题,也尝试跟不同的厂商沟通过,其实大家普遍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创新及突破,比如绿厂深入人心的快充功能,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用户当场可见,即刻感知的功能创新)。\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f16efc9fda.pn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206\&\u003E然而,创新者的窘境在于,很多时候创新两字本身就意味着冒险,太早创新有可能石破天惊,也可能粉身碎骨。尤其是,在手机出货量这么大(动辄几百万台)的前提下,各家对于创新更是小心翼翼。\u003Cbr\u003E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的苹果确实相比友商要走得更远,因此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创新领航者的角色(不是说不可战胜)。而其它厂商亦步亦趋,不敢说太冒进,但跟着苹果的步伐走总不至于犯太大的错误。\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1f3efebf3a0e6d70b3c459.pn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244\&\u003E具体做法上,各家厂商通常都设立了专门的团队研究苹果的专利,来判断苹果是否正在着手开发一些新的功能,并且获取这些功能具体的实现方式等情报,可以参考一下专栏(\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p\u002F?refer=paopao\&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双摄像头、home键重力感测…iphone7新功能背后的专利 - 炮制创新 - 知乎专栏\&\u003E双摄像头、home键重力感测…iphone7新功能背后的专利 - 炮制创新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中提到的一些预测方法。这些情报通常会加以利用,供研发参考以便提出一些绕道设计,避开专利诉讼等风险(注一下:绕道设计只是借鉴,也不能简单归为抄袭的范畴)。\u003Cbr\u003E另一种获取情报的有效方式是通过供应链渠道。在此不作进一步探讨。\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三、为什么会说硬件的基础创新会非常难?\u003Cbr\u003E\u003Cbr\u003E(1)一系列相牵连的复杂因素:涉及到制程,供应链管理,产品瑕疵度,尤其是大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你能做我也能做,但我能做得比你更便宜--3DRobotics就是这么被具备大规模生产复制能力的深圳大疆干翻的)等等因素,甚至一个好的技术点如果没有及时形成市场主流也可能中途而废,比如等离子电视这个10多年前在电视上广而告之的高大上技术,等到液晶技术成熟 ,成本下降却能达成类似或更好的显示效率时,基本上就被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u003Cbr\u003E再比如之前富士康与清华纳米投资上亿弄了一大堆的纳米显示屏技术储备,到最后也没把液晶显示屏的命革掉,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就逐渐被公众遗忘掉。\u003Cbr\u003E\u003Cbr\u003E(2)研发周期:一项技术从它诞生(多半也同时进行了专利申报)到进入实际应用阶段,通常都需要5-8年(并投入数千万美元的研发经费),比如:\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件3D Touch技术专利诞生于2006(基础专利诞生于2007)年,苹果直到2015年才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件双摄像头专利诞生于2009年,而苹果直到今年才开始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0cc.pn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265\&\u003E\u003Cbr\u003E(3)成本结构:国内现在卖得动的手机,价格的顶峰通常在3000来块钱左右(再往上走就要悲剧地与苹果直接干上了),所以做硬件创新还不得不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成本。\u003Cbr\u003E比如,苹果在iphone7里改进了home键,将home的按压弹性垫去掉,并且加入了3D-Touch功能,但做出这样的创新意味着成本相应提高,而国内的厂商在现有的成本压力下是不大可能会主动这样做的。\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6b2a70e51b18bd6cabc5c6f92fc658fe.png\& data-rawwidth=\&566\& data-rawheight=\&222\&\u003E可以预见只有等到规模生产,成本下降之后,国内的厂商才会逐渐引入这样的技术。\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用户认知或使用习惯\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互联网的人都深知要改变用户的认知习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要知道滴滴和优步合并前两家都砸了数十亿来补贴用户才逐步培养出他们的使用习惯(且当补贴降低了之后成交量随之下降明显)),而教育用户接受一个新鲜的硬件创新同样困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同样是一个半入耳式耳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f566b8d98063db19babc642d28d76e6f.png\& data-rawwidth=\&572\& data-rawheight=\&171\&\u003E你以为大家都不想来点创新,搞点新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a7e558badce73fb6fed5.png\& data-rawwidth=\&656\& data-rawheight=\&165\&\u003E但苹果做出来的东西大家誉为简单大方,很好用。\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你真的想在这里面去做创新寻求突破,有可能的后果却是捣鼓了半天搞出来一个新东西,大家却只会冷冷地来一句:这么复杂,真难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顺便再提一句:单就耳机而言,苹果就拥有上百件专利,随便拿几个点说一下,你可能就不知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耳机里为什么没有设置麦克风的端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因此麦克风的端口藏在了耳机的缝隙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ee4327584.png\& data-rawwidth=\&574\& data-rawheight=\&246\&\u003E(2)为什么耳机上有个长条形的口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口子大小和形状设计的一个目的竟然是:修改6kHz处的声压水平,之所以是6kHz,是因为耳机的频率响应曲线在6kHz附近存在峰值,为了提高音质,需要在此处提高声压水平。黑科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四、软件的创新(体验创新)相对容易些,但要实现保护难度较大\u003Cbr\u003E确实,软件的创新相对硬件而言要相对容易,所以你可以看到各个手机厂商都能自己定制系统,搞一大堆美白的算法却互不侵犯。\u003Cbr\u003E手机系统功能不说,手机应用功能更是一抓一大茬,比如当年微信利用手机的硬件创新(重力感测器)搞了一套摇一摇的功能出来之后,可以看到市面上各类摇一摇的变种功能风行一时:\u003Cbr\u003E摇一摇传图;\u003Cbr\u003E摇一摇截图;\u003Cbr\u003E摇一摇清理内存;\u003Cbr\u003E摇一摇推荐阅读;\u003Cbr\u003E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个月。\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3f7acd0ee033b2209ffe9c.png\& data-rawwidth=\&467\& data-rawheight=\&558\&\u003E但在国内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对于软件的申报保护时长(2-3年才能授权)通常跟不上产品的研发周期,且由于软件产品侵权认定较难等因素,往往很难形成有效的保护。\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五、以上说了硬件与软件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再来搬出一套理论:\u003Cbr\u003E就是克里斯坦森 (Christensen) 在『创新者的窘境』 里面提到的延伸续性创新的说法(是指生产商按照现有客户的需求,改良和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也就可以说,延续性创新是渐进的,不是一步登天的)。\u003Cbr\u003E想想看,智能手机第一次出现到现在多少年了?\u003Cbr\u003E10年!\u003Cbr\u003E对于日新月异的IT行业而言,10年可以算得上一个相当长的周期,长到足以让一个新兴行业走向极度的成熟,而非常成熟的行业都会有什么特点?想想看。\u003Cbr\u003E10年前,功能机发展到最后是长这样的:\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aacebf90cefbac10ed342a7.png\& data-rawwidth=\&734\& data-rawheight=\&339\&\u003E这时再来将知友的图搬出来看一下,是否会感到特别意外。\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a97efda822.pn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210\&\u003E也许你也怀念曾经的双下巴:\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044de46b136c.png\&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177\&\u003E或是嵌套结构:\u003Cbr\u003E\u003Cimg src=\&v2-8c167ec8ff541eb85a5d2f66.pn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159\&\u003E但在付款的那一瞬间,可能还是果断地选择了苹果,或者那个至少长得像苹果,让人乱以为真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六:说到智能手机外观大量趋同的原因,还得再多说两句,就像上面举的诺基亚和HTC的例子(当然你还可以进一步举例比如索爱等等),不是没有其它的外观可以选择,而是选择这样的外观去做用户是否认可?\u003Cbr\u003E不要天真地以为用户就想标新立异,用户所说的跟他所做的表里是否一致本身就值得怀疑(恩,很多人骂完脑白金后跑到商场里想不出第二个牌子于是还是选择了那个最深恶痛绝的“今年过节不送礼”),当然外观趋同还有其它因素,简单总结一下,不作进一步展开:\u003Cbr\u003E(1)消费者从众心理-简单说就是苹果引导了风潮,而厂商跟风(其实也就是消费者倒逼);\u003Cbr\u003E(2)设计空间,在用户认为手机就该长这样的前提下设计空间十分有限。\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七、抄袭\u003Cbr\u003E当谈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已经有无数声音坐不住了,“拜托,我们是来数落国内厂商的无耻抄袭行径的你竟然花了几千字一直在做“创新很难”的前戏?!“\u003Cbr\u003E”好好好,就来谈谈!“\u003Cbr\u003E答案如下:\u003Cbr\u003E(1)1.国产手机大量抄袭国内友商/国外厂商的情况是否存在?--是的\u003Cbr\u003E(2)2.若存在,如何看待此种情况?-很正常呀\u003Cbr\u003E”那你说说为什么正常?“\u003Cbr\u003E逻辑很简单:\u003Cbr\u003E(1)创新成本高,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先把用户搞定了再说;\u003Cbr\u003E(2)有些地方确实也有抄袭的成份,能改改就改改,就是不要太明显了;\u003Cbr\u003E(3)实在遇到诉讼的情况,再想想办法呀,老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恩,我就是IP律师,谢谢)\u003Cbr\u003E转载无需获得本人允许,就说是你写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林炮勤,智圈创始人、创新实践家及IP咨询顾问,原腾讯、美的、富士康IP高级顾问,专注研究BAT及苹果谷歌等巨头的IP超过十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智圈(iwdoing)每周1篇原创文章关注IP专利与创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3:08:1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4,&likeCount&:5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08:1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5ffbc89673a9dfce7073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4,&likesCount&:58},&&:{&title&:&《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书笔记&,&author&:&pao-pao-001&,&content&:&《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u003Cbr\u003E作者:尤瓦尔·赫拉利\u003Cbr\u003E整本书的最重要概念:\u003Cbr\u003E一、共同想象:“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也成就了合作。\u003Cbr\u003E二、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u003Cbr\u003E三、科学拓宽了人们对求来的预期,信任变得趱来越重要,也推动了资本的价值凸现,而资本又反过来作用于科学发现。\u003Cbr\u003E\u003Cb\u003E\u003Cbr\u003E三大重要革命:\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1)大约7万年前,\u003Cb\u003E“认知革命”\u003C\u002Fb\u003E(Cognitive Revolution)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7万年前,智人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快席卷整个欧亚大陆。\u003Cbr\u003E(2)大约12000年前,\u003Cb\u003E“农业革命”\u003C\u002Fb\u003E(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让历史加速发展。\u003Cbr\u003E(3)大约不过是500年前,\u003Cb\u003E“科学革命”\u003C\u002Fb\u003E(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u003Cbr\u003E\u003Cb\u003E\u003Cbr\u003E人类的进化:\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三项技能\u003Cbr\u003E(1)庞大的大脑也是个庞大的负担。大脑结构脆弱,原本就不利于活动,更别说还得用个巨大的头骨把它装着。\u003Cbr\u003E(2)在于我们用两条腿直立行走。能够站起来,就更容易扫视整片草原,看看哪里有猎物或敌人,而且既然手不需负责移动身体,就能发挥其他用途,像是丢石块或是做信号。(而要到10万年前智人崛起,人类才一跃而居于食物链顶端 )\u003Cbr\u003E(3)虽然用火已经带来许多优势,在15万年前,人类仍然不过是种边缘生物。这时的人类能够把狮子吓走,能在寒冷的夜晚生火取暖,偶尔还能把森林给烧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进化\u003Cbr\u003E(1)\u003Cb\u003E大约到了15万年前,东非就已经有了智人,外貌和我们几乎一模一样\u003C\u002Fb\u003E。如果现代的停尸间里突然出现一具智人的尸体,验尸官根本不会发现有什么不同。在有了火之后,他们的牙齿和颌骨比祖先小,而大脑的容量又较大,与我们现在相当。\u003Cbr\u003E(2)等到大约7万年前,智人仿佛脱胎换骨。大约在那个时候,智人第二次从非洲出击。这一次,他们不只把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类物种给赶出了中东,甚至还赶出了这个世界。没多久,智人的领地就到了欧洲和东亚----可能是遇上自然灾害、暴力冲突、人口压力,又或是碰上某个特别有领袖魅力的首领,部落也可能走出自己原有的领土区域。这些流浪正是促成人类扩张到全球的动力。如果某个采集部落每40年拆伙一次,新部落往东移100公里,经过大约1万年后,就会从东非抵达中国。\u003Cbr\u003E(3)大约45000年前,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他们越过了海洋,抵达了从未有人类居住的澳大利亚大陆。在大约7万年前到3万年前之间,智人发明了船、油灯、弓箭,还有想缝制御寒衣物所不可缺少的针。第一项确实能称为艺术或珠宝的物品,正是出现在这几万年里;同时,也有了确切的证据证明已经出现宗教、商业和社会分层。\u003Cbr\u003E\u003Cb\u003E共同故事,八卦的作用:\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1)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处,“说坏话”这件事可是十分重要。大约在7万年前,现代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能够八卦达数小时之久。这下,他们能够明确得知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信可靠,于是部落的规模就能够扩大,而智人也能够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u003Cbr\u003E(2)在认知革命之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也应运而生。不论是人类还是许多动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狮子!”但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u003Cbr\u003E(3)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u003Cbr\u003E(4)无论是现代国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例如教会的根基就在于宗教故事。像是两个天主教信徒,就算从未谋面,还是能够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或是一起筹措资金盖起医院,原因就在于他们同样相信神化身为肉体、让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救赎我们的罪。所谓的国家,也是立基于国家故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故事的现代学意义:\u003Cbr\u003E(1)其实现代社会运作的机制还是一模一样。以现代商业领域为例,商人和律师其实就是法力强大的巫师。不同于过去部落巫师的地方是现代人的故事还更扯。例如标致汽车(Peugeot)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u003Cb\u003E至于对标致公司来说,关键的故事就是由法国国会所编写的法律制度\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2)就算到了现在,许多天主教的教堂每次周日礼拜也是用这一套来创造出基督的身体。说穿了,就是讲故事,再说服听众相信这些故事。以神父主持礼拜为例,这里关键的故事就是天主教会所传颂的基督降生及死亡\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要说出有效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难的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要让人相信。于是,历史上也就不断围绕着这个问题打转:究竟某个人是如何说服数百万人去相信神、民族或是有限公司这些故事?然而,只要把故事说得成功,就会让智人拥有巨大的力量,因为这能使得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合力行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u003Cbr\u003E--想想看,如果我们的语言只能说些像是河流、树林或狮子之类真正存在的事物,要建立国家、教会或是法律制度可不是难上加难?\u003Cbr\u003E\u003Cb\u003E认知革命的重要意义:\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自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种双重的现实之中。一方面,我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和企业这种想象中的现实。\u003Cbr\u003E\u003Cb\u003E自从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行为。这等于开启了一条采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再停留在“基因演化”这条总是堵车的道路上\u003C\u002Fb\u003E。走上这条快速道路之后,智人合作的能力一日千里,很快就远远甩掉了其他所有人类和动物物种。\u003Cbr\u003E其他同样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它们的行为有相当程度都是出于基因。但DNA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环境影响以及个体的特殊之处。\u003Cbr\u003E据我们所知,过去想要改变社会结构、发明新科技半是因为基因突变、环境压力,而不常是因为文化的理由。正因如此,人类才得花上几十万年走到这一步。两百万年前,就是因为基因突变,才让“直立人”这种新的人类物种出现。而直立人出现后,也发展出新的石器技术,现在公认为是这个物种的定义特征。而只要直立人没有进一步的基因改变,他们的石器也就维持不变,就这样过了两百万年!\u003Cbr\u003E这正是智人成功的关键。如果是一对一单挑,尼安德特人应该能把智人揍扁。但如果是上百人的对立,尼安德特人就绝无获胜的可能。尼安德特人虽然能够分享关于狮子在哪的信息,却大概没办法传颂(和改写)关于部落守护灵的故事。而一旦没有这种建构虚幻故事的能力,尼安德特人就无法有效大规模合作,也就无法因应快速改变的挑战,调整社会行为。\u003Cbr\u003E乍看之下,可能觉得贸易这件事再实际不过,并不需要什么虚构的故事当作基础。然而,事实就是所有动物只有智人能够进行贸易,而所有我们有详细证据证明存在的贸易网络都明显以虚构故事为基础。例如,\u003Cb\u003E如果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有贸易,而要相信陌生人又是件很困难的事。今天之所以能有全球贸易网络,正是因为我们相信着一些虚拟实体,像是美元、联邦储备银行,还有企业的商标\u003C\u002Fb\u003E。而在部落社会里,如果两个陌生人想要交易,往往也得先借助共同的神明、传说中的祖先或图腾动物建立信任。\u003Cbr\u003E我们和黑猩猩的不同,是要在超过了150人的门槛之后才开始显现,而等这个数字到了一千或两千,差异就已经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把几千只黑猩猩放到纽约股票交易所、职业棒球赛场、国会山或是联合国总部,绝对会乱得一塌糊涂。但相较之下,我们智人在这些地方常常有数千人的集会。智人创造了秩序井然的模式,像是贸易网络。\u003Cbr\u003E\u003Cb\u003E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真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虚构的故事,它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讲到认知革命之后生物学和历史的关系,我们可以简单整理成三点:\u003Cbr\u003E(1).基本上,生物学为智人的行为和能力设下了基本限制,像是定出了一个活动范围,而所有的历史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发生。\u003Cbr\u003E(2).然而,这个范围非常大,能让智人有各种惊人的发挥空间。因为他们有创造虚构故事的能力,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复杂的游戏,代代相传也就不断发展精进。\u003Cbr\u003E(3).因此,想了解智人的行为,就必须描述人类行为的历史演化。光是考虑人类在生物上的限制,就像是今天要去播报一场足球世界杯赛事,只不断报道关于场地的信息,而对球员究竟做了什么只字不提。\u003Cbr\u003E\u003Cb\u003E现代化与古人类的区别:\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1)就整体而言,现今人类所知远超过远古人类。但在个人层面上,远古的采集者则是有史以来最具备多样知识和技能的人类。\u003Cbr\u003E(2)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u003Cbr\u003E(3)远古时期的采集者比较少有饥饿或营养不良的问题,而且比起后来的农业时代,他们身高较高,也比较健康。虽然平均寿命显然只有30~40岁,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儿童早夭的情形十分普遍。只要能活过危机四伏而意外频现的生命早期,当时的人就大多能活到60岁,有的甚至还能活到超过80岁。\u003Cbr\u003E原因:\u003Cbr\u003E(1)他们可以去采集或狩猎其他食物,又或是直接迁移到受影响较小的地区。\u003Cbr\u003E(2)此外,远古采集者也比较少碰到传染病的问题。\u003Cbr\u003E(3)正因为这些在农业时代前的采集者有健康和多样化的饮食、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也少有传染病的发生,许多专家将这种社会定义为“最初的富裕社会”。\u003Cbr\u003E\u003Cb\u003E\u003Cbr\u003E驯化的历史:\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环保人士声称我们的祖先总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但可别真的么相信。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智人就是造成最多动植物绝种的元凶。人类可以说坐上了生物学有史以来最致命物种的宝座。\u003Cbr\u003E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并没有驯化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动植物。可以说,人到现代还有着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以及远古农民的胃。\u003Cbr\u003E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u003Cbr\u003E\u003Cb\u003E\u003Cbr\u003E被驯化的人类:\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1)早在农业革命之前,采集者就已经对大自然的秘密了然于胸,毕竟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非常了解自己所猎杀的动物、所采集的食物。\u003Cbr\u003E(2)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u003Cbr\u003E(3)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谁该负责?这背后的主谋,既不是国王,不是牧师,也不是商人。真正的主要嫌疑人,就是那极少数的植物物种,其中包括小麦、稻米和马铃薯。\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1)所以智人得把田地里的石头捡干净搬出去,搞得腰酸背痛。\u003Cbr\u003E(2)小麦不喜欢与其他植物分享空间、水和养分,所以我们看到男男女女在烈日下整天除草。\u003Cbr\u003E(3)小麦会得病,所以智人得帮忙驱虫防病。第四,不论是蝗虫还是兔子,都不排斥饱尝一顿小麦大餐,但小麦完全无力抵抗,所以农民又不得不守卫保护。最后,小麦会渴,所以人类得从涌泉或溪流大老远把水引来,为它止渴;小麦也会饿,所以智人甚至得收集动物粪便,用来滋养小麦生长的土地。\u003Cbr\u003E(4)小麦种籽粒小而多,在送回部落的途中必然会有一些掉到地上。慢慢地,人类最常走的路径附近或是居住营地的周围也就长起了。\u003Cbr\u003E(5)甚至,人类放火烧毁森林和灌木丛的时候,等于帮了小麦一把。大火清掉了树木和灌木,于是小麦和其他草类就能独占阳光、水和养分。在小麦生长特别茂盛的地方,猎物和其他食物来源也丰富,于是人类部落逐渐能够放弃四处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住上一个季节,甚至就形成永久聚落。\u003Cbr\u003E(6)而在农业革命之后,“未来”的重要性被提到史上新高。农民不仅时时刻刻都得想着未来,还几乎可以说是为了未来在服务。农业经济是以生产的季节周期为基础,经过很多个月耕作,再来到相对较短的。\u003Cbr\u003E(7)正是这些征收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在现代晚期之前,总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农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们生产出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故事。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战争 :\u003Cbr\u003E许多人类学和考古研究显示,在只有基本的村庄和部落政治结构的农业社会中,人类暴力行为造成15%的总死亡数,而在男性之间则是25%。现在的新几内亚还有达尼(Dani)和恩加(Enga)两个农业部落社会,暴力造成男性死亡所占百分率分别是30%和35%。而在厄瓜多尔的瓦拉尼人(Waorani),成年人甚至约有50%会死在另一个人的暴力行为之下!?\u003Cbr\u003E\u003Cb\u003E这正是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u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ppor11导入联系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