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17黑龙江高考语文答题卡2017新题型样式图片

当前位置: > 高考语文答题卡
最近更新的...
友情链接:
& 看图网,,该页图片不可商用
在线图片处理软件开发,始创于09年,距今7年。DS:3/20/4
高考语文答题卡素材下载当前位置: >
2017年3月考答题卡参考模板
时间: 15:27 来源:未知 发布人:黎秀霞 阅读:次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导语: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文章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文章能够帮助到你!
  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四、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五、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02年&折柳&,2003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六、名句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看清四选三,还是三选二,还是全做,记得牢,拿得准,写得对
  七、文学作品的阅读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答题技巧:
  1.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八、语言表达题
  1.语病修改。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_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2.仿写。明确评分要点,要求严格按下列要点进行仿写。
  ①内容合理(上下文意衔接、情调一致等);
  ②句式仿写(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手法一致等);
  ③修辞上,注意比喻和排比手法;
  ④符合题目要求,尤其特殊要求;
  ⑤语句通顺(否则扣分)。
  3.扩展。
  ①答案必须体现题目的明示要求和暗示要求(明示要求有的在题干上,有的在语言材料中),
  ②答案表述要通顺,不漏字,不重字,不出现语病,书写认真。
  4.压缩语段。
  ①理解和归纳是压缩的前提和基础;
  ②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和限制。高考往往强调有侧重的压缩;
  ③合乎题干要求,要点全面,答案通顺。
  5.变换(选用)句式。
  ①明确变换的原则;不得改变原意。
  ②注意把握原句的句间关系。
  ③语句要通顺。
  6.得体、连贯题。要根据要求来作答。
  答题技巧:
  1.读懂读清题干,是做题的根本。题干一定要读两遍,命题人说,题干上的话没一个字是多余的。读清读懂了题干,题目也就成功了70%。
  2.按题干的提示要求做题。题干既是要求,同时也是提示,是暗示。所以按照提示要求做题会事半功倍。
  3.语言表达题每年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每位考生心理要有所准备,但其测试的方式方法可能有些与平时的不同,而能力要求却是每位考生早就心中有数的。
  4.识图识表题,可以在平时训练一下。准备这一部分的测试,其考查的形式一定要多一些,全一些。有备无患。
  九、高考作文题
  1.作文阅卷细则
  (1)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
  (2)审题: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3)基准分: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
  (5)评分重点: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抄袭等情况的处理:
  抄袭,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能凭想当然办事。
  套用,也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0分。
  2.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作文雷同;前后笔迹不一致;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3.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俗话说得好:&宁可丢了芝麻捡西瓜,不许捡了芝麻忘西瓜。&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作文&比作&西瓜&,因为它在150分的语文卷中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当然作文&网阅&的打分也就成了大家关照的重中之重。为公平、公正起见,各地招考委制定了作文&网阅&的新规则:两个阅卷老师打分差距超过7分(7分以内的取两人的平均分)以上,交由第三人批阅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与前两人打分差距还是较大(不大的就取三个人的平均分)就交由第四人(终评人)批阅,并以第四人所打的分为终结分(一锤定音)。关注作文写作,重视作文训练,那种&作文实质上就是碰运气,不用做准备&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应积极准备,科学系统训练。
  (3)评分标准是阅卷教师的唯一准绳。按照评分标准写作文是作文稳中求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真正的弄清写作的评分标准。
  以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共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为基准,并且对评分细则有了补充说明:以&内容(题意)&为主先打&奠基分&(即&内容&或者说&立意&是基准,决定分数的走向),然后在其相邻等级中再为&表达&和&特征&打分,不跨等级打分。(先确定&内容&等级分,即根据&立意&确定等级,然后再给&表达&和&特征&定级)
  正确应对三大题型
  高考即将来临,基于对历年高考作文题的细致分析,本文归纳出如下几个范畴,同时列举了出题背景及其可能性和相关的写作方法,希望对考生有所裨益。
  (1)人生观、价值观范畴的考题
  例如:以&快乐&为话题、以&成功&为话题。
  人生观、价值观是自古以来作文立人的永恒主题。正是因为这类主题在平时的教育、学习中被学生不断地接触,难以写出新意,不易区分水平,所以在高考中直接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
  但如果遇到这样的考题,写作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立意一定要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方向在社会文化中有定论,没有必要为了出新出奇而颠覆传统。
  ●可以在材料的选择上突出时代感。
  ●写作的时候注意理性的议论和感性的抒情相结合。
  (2)生活中的美德范畴的考题
  中国社会20多年来持续变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部分美好品德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作文以此为作文题,并借此促进学生以及全社会对美好品德的信仰是很有意义的。近几年来,社会诚信渐渐丧失,假名牌发展成假酒、假药;打假发展成假打;情况之严重使总理在高等学府提出&不做假账&。
  对于这样的作文,写作时要注意:
  ●对题目的解读要深入、细致。比如&诚信&,人言为信,写作时可以强调这一点;比如&宽容&,&宽&和&容&有不同的意义;再比如&合作与竞争&,写作时要揭示出两者的关系。
  ●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读,赋予其厚重的社会意义。去年上海高考中有一考生&想握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的手,以表达我的崇敬、我的支持与我像你们那样敢于真言的决心&,就是凭借作文中厚重的社会意义而获得了很高的分数。
  ●避免空谈,要具体、实在。
  (3)社会热点范畴的考题
  进入21世纪,古老的中国社会与新奇的现代文明在各个层面发生交融和碰撞,由此这片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值得我们思索的事情。作为即将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有责任知道事情的发生,有责任思考事情的内核,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出这样的考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这样的考题,做到下面几点会让文章更出彩:
  ●见解有新意,不妨颠覆传统。
  ●正因为可以颠覆传统,所以尤其要言之有理。
  ●展现出作为青年人的气息。
  ●从世界、人类、未来的角度,从文化、精神、道德的层面看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要上升到理性高度,使作文更有前瞻性的眼光。
  考生要在备考时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2017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
  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以&物&为线索;以&事&;以&人&;以&时间&;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2017高考语文常考答题术语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017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答题模板相关文章: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答题卡2017新题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