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规划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

从高校基本职能看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从高校基本职能看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关键字:&&&&
今年六月份时候,曾经在价值网写了篇文章&从高校基本职能看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并为价值网推荐到首页,后各种原因删除.
今看到有关北大饶院长有关院士评选的事情,再次感到作为普通教师正确认识社会责任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将本文重新录于此,与有共识之人共勉.
从高校基本职能看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 北京,中国,100044
摘&要:高校具有三大核心职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支持。人才培养是宗旨,科研创新是教师自身智力水平与理论能力的保证,面向社会的智力输出是教师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所谓三个社会职能在我们一个课堂上就完全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校职能;教学;科研
高校具有三大核心职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支持。高校教师是高校社会职能发挥作用的唯一载体,这三项功能就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乎高校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
一、高校基本职能分析
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是高校和高校教师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自韩愈的《师说》问世,我国教师就被冠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核心工作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时选择教师的重要性,并屡有对其施以阐释。
笔者认为,所谓“传道”,即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态度,并最终形成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方式。这个道,可以是专业层面的,可以是社会伦理一般。树立的正确观念可以是关乎所在领域的专业认知,也可以是基于一般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以此认知为基础形成学生穷其一生的基本对事态度和行为模式。
所谓“授业”,则构成教师基本教学过程,将基于专业的知识、方法以理论的形式传输给学生,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形成可持续的方法论支持体系和学习能力。
教学只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一段时期,不能终其一生,好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可以赋予学生一生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把握能力,即,需要授其以“渔”。
“解惑”,是针对学生学习阶段的各种疑惑加以阐释、解决的一系列工作内容。
既然前边有“传道”与“授业”之分,那么“惑”也必然有“道”与“业”之别,学生背景千差万别,所思所想迥异,所惑万难相同或相似,这就构成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的难点。
教师科研创新是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选择。
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对其阐释众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道”非所有人都可轻易获得。作为面对莘莘学子的高校教师要讲述出“非常道”,首先要对“道”乃至“非常道”有所体悟,万事万物虽有其根本所在,有本质可循,但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需要传道之人不断钻研才可。
教师科研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道”加深认知的过程。一方面,这提升着人类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广度或深度,是“道”的积累;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令学生所学更加符合未来所用,抑或使学生获得了得“道”之径,那么才可以做到“道”之相传,乃至以此“道”为根基的文明的延续。
高校教师所传授的是人们所受教育最高层次、直接与人们未来所从事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通过科研创新,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对所涉及领域知识的积累、方法经验的获取、理论水平的提升,这些都可以构成教学内容或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水准的提高,有利于所培养的学生的素养的提高。
为社会提供智慧支持服务是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扩大社会影响力、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
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科学研究甚至创新,不断地提升着自身的素养,一方面用来教育学生,一方面,面对社会种种需要,可以凭借自身的智力向社会提供服务,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在实际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属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不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他们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会遇到各种难题,需要有知识、懂理论的人来解决,教师所具有的本领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教师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间车间,是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教师所拥有的理论知识的诉求,理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体现出其价值。
从上述对高校基本社会功能以及其中教师的基本工作来看,教学本身是核心,是宗旨;科研创新决定了高校的知识产出,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是他们知识产出能力,是他们满足社会对知识、理论、方法需要的最重要的方式,是高校教学基本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关系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而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和支持则构成高校乃至其教师的理论知识的应用环节,是教师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检验,是高校教师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所做出的理论延伸、知识拓展以及方法创新的实践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可以发挥理论知识价值的机会,可以发现更多的有待于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问题所在。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处理三个基本社会功能上存在问题
从上述高校的三个基本社会功能的内涵以及其相互关系来看,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不断进行科研研究,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向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方法论指导和知识智力支持,在三位一体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这是教师工作的内在要求,也应该是新时代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要求的基本保障。
从我国目前高校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学校支持力路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我们高校教师在处理三者关系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教学的投入让许多教师无暇顾及科研。
教学工作量大,需要教师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这让大部分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不足、精力不足,也就难以产生高效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出成果的难度反过来制约了、影响了教师投入科研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深厚的专业背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教学知识体系,不断地学习、大量的教学工作令大多数教师丧失了进行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科研创新的成果回报教学的比例较小。
一部分在科研上获得了长足进展的教师,很少能将其成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一方面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疏于教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从事多少教学工作,缺乏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还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所教内容与所从事的科研工作通常存在重大差异,很难将其加以融合
当前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对有科研成果的教师施以奖励,其力度大大高于对优秀的讲师的奖励,有能力、有机会的教师便将主要精力用于此,教学工作成为副业,缺乏教学积极性,更缺少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积极性。
忙于社会事务的教师缺乏对教学投入的兴趣。
对社会施以智力服务,是我们社会所赞赏和鼓励的,部分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教师从中获得了从经济利益到个人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报偿,种种收益令他们逐渐对教学工作失去了兴趣,逐渐脱离教师队伍。
三、提高高校教师社会贡献能力解决途径
上述情况应该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加以解决,进而促成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呢?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单一教师面对学生完成的,而科研创新则非独立的个体的人可以完成,需要团队共同工作和努力,面向社会的智力服务则是学校乃至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完成。高校的三个层面的社会功能需要设立不同的机制来保证其顺利实现,需要教师的觉悟,更需要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机制。这个机制的健全与否,取决于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取决于对未来人才和眼前人才的同等重视,取决于对既有知识和知识累积的同等重视,取决于创新和创新应用的同等重视。
对于广大普通的教师来说,我们不能等社会和所在学校的管理机制健全了,再来从事作为教师所必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体系。
理所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而且必须从认真真正地做到对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开始。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和“解惑”,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加深对“道”的理解,不断地提高“授”的技巧,不断地增加对“惑”的理解的深度。这样,即使我们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到社会上去承担更多角色,没有承担什么课题或者项目,只要我们把我们应尽的的基本职责做到位,在教学这个作为教师最为基本的工作过程中,教学的历炼就变成了一个研究的历程,这是教学,这也是科研,教学给我们研究的选题,学生教给我们研究的路径,对学生的付出、对学生的培养就是对社会提供着智力支持和服务。
人才培养是宗旨,科研创新是教师自身智力水平与理论能力的保证,面向社会的智力输出是教师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所谓三个社会职能在我们一个课堂上就完全得以实现!!
道不远人,如此,我相信我们就已近“道”矣!
[1]韩愈.师说
[2]赵连根.走向学术型开放型教学[J].上海教育,2008,07B
[3]谢开勇.对高校职能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2005,10
[4]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研究回顾与前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5]刘想元.高教功能与高校职能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09
徐丽娟(1966-)博士,女,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江苏射阳人。主要研究领域:企业管理、流通经济、区域经济。
附:本文后被全国高校教学研讨会收录(ISTP检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困境 挣扎在科研和生存压力中 _新浪教育_新浪网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困境 挣扎在科研和生存压力中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在一般人眼中,大学老师应该是“知识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群体,然而事实上,身处于象牙塔内的高校青年教师却面临着人们不了解的困惑和艰辛。
  一位高校老师的困境:在学术研究和生存压力中挣扎
  34岁的林方(化名)在最近的一次副教授职称评定中失利,原因是他在留校任教的3年里,教学虽然成绩突出,但由于科研成果与其他候选者相比不具优势,最终落选。林方非常受挫,同时又有很多无奈和心酸。
  林方,国内知名大学工科博士毕业,因为博士期间成果突出而获得留校任教机会。“选择留校,一方面是因为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认为在高校任教工作体面、收入不错。”但现实与他的想法有很大的落差。
  林方告诉记者,他的日常工作主要包含几个部分:一是,所在课题组负责人(通常被称为“老板”)分配的工作,包括课题相关的科研任务,以及给“老板”带的硕士生修改论文、选课、答疑。二是,学校安排的工作,包括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还有学校的各项评估考核等。“这些工作虽不难,却很耗时。比如教学,为了上好一堂课,可能你需要一周的时间来备课。而一到评估、考核的时候,可能一整天都得耗在上面。”三是自我提升,包括参加学术活动、自主研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关系到职业长期发展,也影响教学质量。但是这部分工作短期内不能产生效益,反而需要经费的支持。“受现有的评价机制所限,没有经验缺乏资历的青年老师很难独立申请课题,因此得通过给老板干活或者承担教学任务,获取经费用于自我提升、独立科研。”林方无奈地表示:“但是我所面临的困境是,做这两项工作占据了太多的时间,自己独立科研的时间非常有限,没有独立科研成果,便无法通过职称评测;如果放弃给老板干活或者教学任务完不成,相当于切断了科研经费和家庭收入来源。”
  在科研、教学和经济的三重压力下,林方尚未找到突破之道,首次参评副教授失利后,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林方倍感焦虑和迷茫,“现在高校的政策是‘非升即走’,5年内再不能评上副教授,就只能离职。”
  在工作之外,林方能留给家庭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天都很忙,可一年到头能贡献给家里的工资不到4万元,家庭事务还多亏妻子打理,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自己和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但是对于这个未来,我越发不确信。”
  “高校青年教师如‘工蜂’,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
  林方的困境是当下许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缩影。
  对外经贸大学教师廉思曾经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对5138名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参与方式观察等调查方法,完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师,当他们经过20来年的苦读‘修成正果’拿到学位,又在与同龄人竞争中获胜,争取到一个大学教职时,他们中很多人却发现自己面临比原来更大的压力:外部的、内部的,同龄人的、隔代人的,学生的、老教师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兼职收入,这些本身并没有关系的词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发生了复杂的因果联系。”在《报告》中,廉思研究团队这样描述像林方一样的“70后”、“80后”高校青年教师们的生存现状。
  廉思将高校青年教师比作“工蜂”。“‘工蜂’,契合了现在青年知识分子勤劳的特点。工蜂一生都在采蜜,而知识分子一生都在工作。工蜂是蜜蜂中最累的,知识分子也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廉思如此解释。
  报告显示,有72.3%的受访者和林方一样认为工作“压力大”。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科研,根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与此同时,“工蜂族”用于科研的时间又被教学、给大老板干活、教学任务、学校评估等所挤压。7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够用”。廉思举例说,“没有行政工作的老师,一般是3成时间教学,7成时间科研,而7成的科研时间里真正用于与科研直接相关的工作时间不到一半,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写标书、填表格、凑发票’”。
  再看看老师们的职业发展,职称和晋升都与论文发表和课题项目挂钩,但是我们的学术评审机制却并不青睐青年老师。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都向精英和大腕靠拢,青年教师即使是实际研究主力,却很难担纲重大课题,独立署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也很难。报告显示,近3年来,20.5%的文科“工蜂”没有在CSSCI上发表过论文,92.5%的理科“工蜂”没有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85.5%的工科“工蜂”没有在EI(工程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
  青年教师生存和职业发展困境亟须破解
  廉思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做“蚁族”研究,关心底层弱势群体,大家都评价高,现在关注高校青年老师,很多质疑的声音便出现了。“社会上有很多人过得比他们惨,他们工资即便不高也不是社会中最低的,每年有寒暑假,在社会上也受人尊重,说他们需要关怀谁信?”
  “高校老师这个光鲜的身份之下,容易让人忽视高校青年教师真实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廉思表示:“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交叉群体,通过高校课堂和网络社交平台,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而且他们与学生距离近,与学生接触多,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也影响着青年人。”
  廉思指出,我们用这种一年内发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多少来衡量一个青年教师,只会制造出一些工匠。现有的学术体制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变得急功近利,只注重论文发表数量而不重视科研工作质量。青年教师中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科研、轻教学。老师给学生上课成了“良心活”,备课、讲课不够认真,随意性较大,课后很少布置作业,课后辅导答疑更少,教学质量因此急转直下。
  “关注‘工蜂’一族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他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又在培养党和国家的未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学术品格和教学质量。改善‘工蜂族’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廉思郑重地说。
  呼吁: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结合调研成果,廉思研究团队呼吁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困境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为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科研项目审批,通常是越小的项目越民主,越大的项目越不民主,导致科研资源分配失衡。建议加大对青年老师科研的资金支持。
  第二,为青年老师营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明确目标、量化考核的工业化方式,可能遏制了最差的10%的老师,同时也会扼杀最优秀的10%的老师,不利于拔尖人才培养。学术评价更应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建议采用更为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如“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制、“同行评议制”等,延长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评估时间和周期,允许其用较长的时间推出精品力作,成就“学术大师”。
  第三,为青年老师留出特别晋升通道。高校职称评定仍然存在“论资排辈”,建议在各种管理制度中开辟青年教师特别通道,避免青年教师在各种非学术竞争中面临不平等的局面,如在各种课题经费、基金之外特别设立青年教师培育基金,给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提供可以发芽的“种子”,在各种评先评优机制中特别制定40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机制和管理办法,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尽快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委员建言
  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也备受政协委员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张全芬、唐瑾等30位委员联名提交《关于重视和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压力过大的提案》,详尽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为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困境建言。此外,郭晋云、钟秉林、程天权等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也多次提交提案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和生存问题。在此,我们摘登两篇委员的建言。
  ――编者
  多措并举为高校青年教师解压
  在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学校教学的骨干群体,承担着高校主要教学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青年教师难以从容面对生活,高校青年教师面临一系列的生存压力。一部分老师为了赚取更多上课费,常年在外上课,早就找不到科研的感觉了;部分青年教师,进行商业化的写作,为报社、出版社或者替他人写些论著,赚取些养家糊口费用。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几乎完全脱离本业,或者到公司兼职,或者自家开店铺等等,这样已经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了。这种状况如果长久持续,高校教学与科研质量势必会下降,人才也会流失。
  我们认为需要多方面着手,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困境。首先需要适当提高高校教师待遇,保持工资的稳定增长,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管理民主化、专业化、平等化、去官僚化、人性化等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三是打击学术腐败,减轻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学术资源分配的官僚化、重职称、重个别高校等情况急需改变,应多给高校青年教师机会与锻炼。四是提高高校教师社会地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社会氛围。
  ――张承芬 唐瑾等30位全国政协委员
  加强职后培养解青年教师发展之困
  近年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堪忧。一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存在,中青年教师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二是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教师职业拓展制度,中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基本上放任自流;三是中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和生活条件(如待遇、住房)等方面面临困难,影响了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精力投入。这些问题如不引起充分重视并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声誉。
  首先,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预算中大幅增加高校教师发展和职后培养培训的经费;高等学校亦应多方筹资用于教师职业拓展,尤其是增加用于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预算。其次,建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相关政策研究,加强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引导。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生活待遇问题,尤其是靠高校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例如住房问题,建议增加专项经费投入,用于有关地区高校教师中青年周转房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将高校中青年教师纳入当地保障房申请系列等。
  应该让高校青年教师体面地生活,拥有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才能使他们尽快地成长成熟。如果不能抓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创新能力与世界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 钟秉林(韩柳洁)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拷问高校评价:科研教学谁重要?
■每周声音
新闻回放:朱淼华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一名讲师,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深受学生的欢迎,但在2003年的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
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原因也是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在中学,这样的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教师到底应以教为本,还是以论文为本?IP:192.168.2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按着现行的标准,一个平均40岁的正、副教授,需要在15年内写出10本学术著作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15篇论文。如果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着考核这个指挥棒转,考核的分数就是金钱、业绩、利益、个人前途,那么大学教育是否本末倒置?况且诚信应该是教育者和学者的生命,这样的考核机制冲击了教与学的诚信,那不是舍本逐末了么?IP:220.116.13.*
不少教师只一味地提升自己的职称,这背后的诱惑还是利益的驱动,而教学质量却臭得一塌糊涂。有太多的教师都是如此,别以为教授就有好的教学质量,往往这类教师心不在教学上,这些教师的浪费不仅仅是学生的学费还有他们的光阴。61.187.179.*
中国的论文只有两种人看,一是审稿人,但不会认真看;二是评职称的评委,同样也不会认真看;至于作者本人,写完后根本不会再看。218.106.81.*
建议教育部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要单列一个系列,对讲课好的教师可以评讲师系列:助教、讲师、高级讲师(相当于副教授)、教授级高级讲师,对讲课好的教育部认可的教学名师可以晋升为教授级的高级讲师,就像中学的特级教师一样,对这部分教授级高级讲师可以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IP:61.144.54.*
在中国,搞教学就是既没有钱又不稳定,还抬不起头来,因为你没有给领导、给学校创造他们需要的直接利益,从而没有给他的领导提拔他的根据,也失去了领导任用你的理由。IP:220.186.219.*
现在整个的教育评价体系都出了问题,高校要教师搞教研,初中小学竟也是如此,每年都要教师交所谓的论文,搞所谓的课题,否则也是评不上职称。(李志伟/辑)
本栏目最近更新:◇
声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羊城晚报 ”。
      
粤ICP证020010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金羊网络传讯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JinYang Network & Information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