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地位家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_百度百科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日起,使用互联网服务需要进行帐号实名认证。为保障百度帐号的正常使用,请您尽快完成手机号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是201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智。
中国国家形象内容简介
国家形象是人们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持续关注的一大焦点,也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常新的研究课题。
本书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理分析到历史描述到战略评估的研究路径,全面系统地解析了建构主义(非本质主义)的国家形象观。据此,既重述了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又提出了全球传播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略决策要领和策略方法。
作为兼具概论性和专题性的著作,本书可作为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外学等专业的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供外交、外宣部门及涉外新闻媒体机构的业界人士阅读考。
中国国家形象目录
导 论 国家形象研究的方法论革命
第一章 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国家形象”概念在西方的提出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形象”概念的提出
二、西方“国家形象”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国家形象”概念在中国的界定
一、本质主义的国家形象观
二、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
第二章 国家形象的基本属性与主要特征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基本属性
一、持续性(同一性)
二、依赖性(结构性)
三、多重性(冲突性)
四、转换性(变异性)[1]
.京东[引用日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我的图书馆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作者: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侨联副主席
&&&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的祖父在20世纪初从中国广东乘船抵达美国,在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一英里的地方找到一份服务员的工作,一百年之后,骆家辉走进了华盛顿州长官邸。199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在国情咨文中表示:“骆家辉当选为华盛顿州州长……这些亚裔移民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和他们作为公民的良好表现,增强了美国的力量。他代表着我们大家都能够实现的未来。”&&& 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以骆家辉为例来进行宣传,正是为了塑造榜样宣传美国的国家形象,进而凝聚国内的人心。一个完整的国家形象,应该既象征这个国家的过去,又概括了这个国家的现在,更指出了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梦想。同时,一个国家的形象,也绝不应只有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的集中表现,还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内涵,并建立在国民与世界认知的基础之上。否则,就可能会反而令国民与世界其他国家感到不安,而这些恐慌最终又会反过来形成国家发展的阻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要对内提倡“和谐社会”、对外提倡“和平崛起”的主要原因。然而,要形成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国内、国际环境,塑造与传播能够凝聚人心、符合认知的国家形象,却又并不那么容易。
&&& 国家形象以及软实力建设,对内在于能够凝聚人心,使国民提起国家就能感到自豪和神圣,能够信奉这个国家的梦想、目标,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或者说这是一种比法治精神更重要的、既能总结过去、又能指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即使法制不够健全、完善,国家不够强盛,人们也因为可以实现的“国家梦想”,而愿意遵循社会道德与正义的规则继续奋斗。
&&& 国家形象对外的意义在于,如果形成符合世界各国认知、或能够指向共赢的外部国家形象,就能减少国家发展的外部阻力,使世界大多数国家能视这个国家的崛起为自身发展的机遇。同时,这种无形的感染力还会在民间对全球各地的人才产生吸引力,使他们向往这个国家,愿意归化这个国家(即放弃本国籍而加入这个国家的国籍)而贡献力量。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注意通过塑造“国家梦想”,凝聚成为一种国家形象,进而吸纳全世界的人才。
&&& 这也是包括中国实施“千人计划”以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许多海外人才对于中国当下的认识基本是“雾里观花”,没有切身的体会与深入的观察,甚至也不看来自中国的报纸、电视。他们对中国印象如何?他们是否愿意来到中国工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外部国家形象。因此,塑造符合国民以及世界认知的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吸引海外人才也非常重要。
&&& 能感染国民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形象,必然是以软性的思想、文化、精神、观念作为载体。美国的崛起,伴随着的是美国政府提倡的美式价值观、美式民主以及美国民间宣扬的美式文化和美式生活方式席卷整个世界。这构筑成了美国对内、对外的国家形象,成为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领袖,吸引了世界各地每年几十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奔赴美国工作与投资,以归化成为美国人作为人生目标。同样,在日本、韩国崛起为新兴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文化、思想、观念的大量“出口”,在中国一浪高过一浪的“韩流日潮”正是最典型的体现。
&&& 在中国过去,精神、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政治、经济、科技。由于这种精神、文化、思想能够有延续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即使屡经朝代更替,中国总能分久必合。也尽管古代中国数次为“异族”所占领过,硬实力不强,但当时异族却都被中国文化所吸引同化,最终汇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汉唐盛世,这种软实力的影响更是登峰造极,中国还影响、辐射着包括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一个多世纪前,韩国还在以汉语为国家的官方语言;至今,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
&&& 然而,今天中国的崛起,却主要体现在硬实力上。国人以及世界所羡慕的中国文化,还是过去汉、唐、宋的文明,软实力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出来。与“中国制造”席卷世界相比,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着严重的“赤字”。例如中国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向美国输出的图书版权却只有14种。因此,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称:“你根本不需要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那种可用来推进自身利益、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观念。”
&&& 撒切尔夫人的话或许有所偏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崛起令人侧目的如果只有经济奇迹,正在升级的科技产品,以及日渐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硬件,那么,中国的国力越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只会越大。因为没有思想、文化、观念的感染,世界看到的只有硬邦邦的目的不明的“肌肉”。那样,世界各国也很难从内心认可中国,更多只会把中国视为一个“淘金地”,而不是朋友,甚至可能当成一种“威胁”。
&&& 一般来说,国家形象的形成与塑造,一则取决于国内真实的国情与建设,二则必须借助于传播国家形象的力度与深度。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形象必然建立在真实国情基础之上,进而构建成独特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当社会财富严重两极分化,公民正当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生活在城市、农村底层的大多数弱势群体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并且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未来指向,即使如何传播公平、法治、完善的国家形象内涵,也必然不为大多数国民所认可。
&&& 这正是需要强调的地方:塑造一个符合国民以及世界认知的国家形象,还不能局限于如何借助思想、文化、观念来传播国家形象,这不仅仅只是国家感染力与传播力的问题,还必须从根本上逐渐完善整个社会公平、正义,起码让人们能够看见改善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才能得到最大多数国民的认知与认可。这样的国家形象也不但可以减少自身发展的阻力,还能成为吸引海外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有利武器。从古到今,中国有许多延续千年的国家梦想:例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精神;夜不闭户、尊师重道的文教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人权意识以及能“外御强敌,内混一统”的国家意识。当然,有许多梦想至今还未能实现,例如“耕有其地,病有所治,居有其屋,老有所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需要塑造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思想、精神内涵,能够概括中国过去与当下,指向可以实现的美好的国富民强的梦想的国家形象,带动国人朝这个方向奋斗,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崛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复兴。
&&&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是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发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学院以及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智库型非盈利的研究机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要课题,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建议和政策研究。)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原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到底靠什么?
导读:说动中国国家形象,这个东西意义就广泛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国外的形象是男人留着辫子、贫穷落后、肮脏、懦弱愚昧,女人留着小脚,爱抽大烟,这样非常负面的形象。朝鲜战争之后,懦弱的形象逐渐没了,但很快又变成“骑自行车”和“全民中山装”、贫穷落后这个形象了,到现在还有这个形象。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量中国人越来越多出国,有些爆发户一掷千金的购买东西,让国外又感觉差异“这么有钱,那还需要什么国际资助和援助”。了解中国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整体上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两级分化厉害,所以富人富,而穷人很穷。
说动中国国家形象,这个东西意义就广泛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国外的形象是男人留着辫子、贫穷落后、肮脏、懦弱愚昧,女人留着小脚,爱抽大烟,这样非常负面的形象。朝鲜战争之后,懦弱的形象逐渐没了,但很快又变成“骑自行车”和“全民中山装”、贫穷落后这个形象了,到现在还有这个形象。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量中国人越来越多出国,有些爆发户一掷千金的购买东西,让国外又感觉差异“这么有钱,那还需要什么国际资助和援助”。了解中国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整体上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两级分化厉害,所以富人富,而穷人很穷。而这些爆发户确实破坏了中国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形象往往是跟中国形象密切相关。从这点来讲,是要加强提升出境旅游游客的素质,当然更应该提高国内游客的素质。但仅仅这样就够了了么?显然不够。因为西方也有在中国旅游景点随意撒尿丢东西的素质低下的人,但怎么那些骂中国人素质低的狗屁公知视而不见呢?又有人说,提升中国人的形象要靠一些所谓的明星来,尤其是世界上有点名气的明星来,记得我以前看过一个报纸,里面有人提出要把某个国际章小姐当做国宝对待,意思无非就是当年国际章在国际上有一些影响力,非常可笑,国际章代表的是她自己而不是中国,而且她那些拙劣的表演和平时生活行为,更多是类似“中国崛起的是女人的屁股”的味道。中国如果靠着这些人提升所谓中国形象,那就本来就把自己当做低西方人一等,因为国际章自己都被鬼佬白白玩了一遍,难道中国人的形象就是白白被鬼佬玩弄吗。中国提高国家形象靠什么,首先还是靠硬实力。那就是先进的工业设备,重型的工业基础,世界先进的工业品,尖端的工业品,如“海洋981”、“Y20飞机”、“J20飞机”、“世界最大吨位液压机”。。。。这些才是体现中国力量的东西,这就是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典型代表,那就是科技发展迅速,不是简单低技术的自行车所能代表地。第二是靠着老一辈牛的科学家杰出工程师,如帮助美国人建立火箭工业钱学森等,帮助世界解决饥饿问题的杂交水稻的培育者袁隆平。第三就是中国软实力,其中之一那就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绝对无法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不过是其中一部分,中国还有法家等文化,而且儒家文化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搞得里面不少糟粕;本来中国应该通过一些合理剧情去高一些电视剧电影反映中国古代优良文明,可惜的是中国的有关部门不知道干些什么,往往更多是搞那个糟粕愚昧的辫子文化了;之二就是拍摄一些良好的动漫,要知道对他国孩子印象最深的就是动漫了,我小时候看到最多的就是日本的一休动画片,充分展现了聪明智慧善良,看来小鬼子这方面做得确实厉害,而我们呢?我记得以前那个还珠格格播出,纯属是教坏小孩子,将愚昧无知当做天真,而那些当时的小孩子居然有模有样的学着骂奶奶姥姥是什么“容嬷嬷”。。。软实力方面,中国做得非常不到位,而且往往是以贬低抹黑自己,以将愚昧的东西展现出来为荣,将其当做中国古代文明,真是让人气愤;中国古代优秀文明多了去了,汉代保家卫国的少年英雄霍去病,难道不是非常好的题材吗?为何不多拍摄一些类似的动漫或者电视剧,中国到目前为止有过专门关于霍去病的影视作品吗?没有,还有保家卫国、主张军队国家化而非将领私兵的戚继光,还有编天工开物这样技术全书的科学家宋应星,积极追赶西方、真正睁眼看世界的科学家徐光启,带着民兵保家卫国取得很大战绩的草根张荣,反抗压迫和歧视宁死不屈的小吏阎应元。。。非常多,然而这些人所表现的出来中古代人优秀品质,表现出中国优秀文明的,居然基本上看不到。第四就是城市形象,这个有些争议,当然目前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实在没必要,但城市整洁,市民文明不乱丢东西等才是关键。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猜你感兴趣
4楼心乱汝麻
3楼铁血博扬对很多普通市民来讲,从电影中看到的东西,就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塑造国家形象究竟靠什么?_社会洞察_思想理论_
塑造国家形象究竟靠什么?
核心提示:
继2009年年底中国商务部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30秒&中国制造&广告之后,首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即将推出。据报道,新的宣传片中,除了在时长数十秒的《人物篇》中以名人打造中国形象外,更加令人关注的是时长15分钟的专题片,这个命名为《角度篇》的专题片将以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半月谈》2010年第22期)打工子弟小学入镜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
&  继2009年年底中国商务部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30秒&中国制造&广告之后,首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即将推出。据报道,新的宣传片中,除了在时长数十秒的《人物篇》中以名人打造中国形象外,更加令人关注的是时长15分钟的专题片,这个命名为《角度篇》的专题片将以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半月谈》2010年第22期)
  打工子弟小学入镜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如何在全球化和资讯发达的时代,展示客观而全面的中国形象,并使之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对海外受众有所了解。
  由外而内,了解海外受众特点
  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外部世界通过各种公共媒介的解读,产生的有关中国的某些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论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种深受认识主体主观因素影响的结果。
  具体而言,这种主观因素包括建构者的主观目的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万千世界,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相互交错,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存在多面性并不令人惊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些不同形象的塑造者自身的政治考量和文化背景。例如,一些西方媒体对与其不同的政治和文明体系持明显的批评或敌对的态度,这在某种程度影响了它们对中国的看法。最近一项对西方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读卖新闻》等)有关中国形象的分析表明,它们对中国政府的报道大都以负面为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们与中国存在政治理念上的深刻鸿沟。而西方媒体相对独立的特征进一步强化了其对本国政府(包括本国的民选政府)的批评倾向。
  同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美国学者哈罗德 &伊萨克斯在其有关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认识的论著《亚洲的形象》一书中指出:&所有的形象都是通过它们被观察的方式得以形成,与背景、时间、角度、光线、距离都有关联。& 在20世纪,中国曾先后作为有吸引力的民族、崛起的英雄、苏醒的龙等不同的形象出现在美国的媒体中,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比如二战时期,作为盟友,中国的抗日形象曾获得美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当中国的综合国力整体提升,中美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美国的媒体和民间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在美国经济衰退和失业率高涨的时期,中国成为其转移国内问题的一个途径。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论调,包括把美国的失业问题与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逆差相连的看法。
  由内而外,塑造国家形象靠内功
  我们不能直接改变中国国家形象外部建构者的主观意图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但作为被塑造的对象,无论政府还是民众都可以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如何认识和利用国际主流媒体。我们需要了解国际传媒的发展和运作规则,在以事实说话的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以受众能体会和理解的语言来说话。在这方面,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女士是一个楷模。笔者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曾有幸协助安排她以中国驻英大使的身份访问曼彻斯特大学,了解如何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吸收英国的经验。其间,她既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也没有回避这一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她的诚恳和客观态度赢得访问对象极大的好感。她还在《独立报》《金融时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发表长文或接受专访,全面而客观地介绍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仍存在的不足,并以她女儿为例,说明中国年轻人如何了解世界。这种平等对话塑造的不仅是一个开明的外交官形象,而且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直接作用。
  在机制上,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宣传或推广模式,在坚持主体性的同时,也应尝试更多地站在海外受众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中国知识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笔者曾多次以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的身份接受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报》的访问。我感觉到,比起通常所说的&推广中国文化&,强调中英文化的双向交流以及孔子学院在其中的作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前者是单向进程,而后者是双向交流。
  其次,国内的媒体有责任向国内民众介绍一个客观和全面的世界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这也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虽然我们处于日益全球化和资讯爆炸的时代,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我们了解国际社会的窗口还是有选择和有限的。这就需要国内的媒体对外部世界及其中国形象有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报道,避免误导。例如,华侨华人在欧美报刊中的言论经常被介绍到国内,但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所在国家的观点?笔者近日读到一则题为&《论语》让英国人着迷&的新闻报道,其实只是讲《论语》的一个英文译者的个人看法,不明就里的人还真的以为孔子学说漂洋过海,在英国找到了自己的&粉丝&。这就像前几年国内媒体热炒美国西点军校学习雷锋并建有雷锋塑像的新闻一样,更多的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中国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建构应当从国内做起。当今世界新闻信息流中,2/3的内容来源于只占全球人口1/7的发达国家。我们在批评和抵制西方文化和媒体霸权的同时,有时却在有意无意地强化西方的论说霸权体系。
  近年来,国内出现不少分析和评论俱佳的新闻刊物,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些刊物每期均有外刊主要内容介绍。但是,所引内容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欧美日的刊物,笔者从未看到对非西方世界,包括印度、巴西、印尼、南非等重要的非西方国家的刊物及其观点的介绍。因此,我们了解的世界是通过西方的视角看到的。在国际政治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仍显不足。
  第三,中国民众也是国家形象建构过程的主体之一。在资讯闭塞和改革开放之前,很多外国人只能通过当地的唐人街和海外华人间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随着中国国民以旅游、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大规模地走出国门,以及外国访华游客的日益增多,每个民众的行为都在塑造着国家形象。最近智利矿难中的民众和政府行为就是该国国家形象最好的广告。
  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然而,部分中国人的大声喧哗、不排队、在非吸烟处&吞云吐雾&等现象仍时有所闻。当然,杜绝这类不文明行为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外国人看,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文明、和谐与自信的中国社会。因此,从国内做起,在实现社会公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同时,我们已经在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作者:刘宏,曾经担任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责任编辑:毛阿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形象传播的切入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