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新型"主要体现在如下哪些方面

发改委:今年要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_网易财经
发改委:今年要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发改委:今年要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4月19日下午,国家就2016年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推进发展,“今年要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下为现场实录:赵辰昕: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改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和第一本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4月8日我委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了2015年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进展,研究部署了2016年重点任务。下一步这些任务将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有序推进,伴随着这些任务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同样是本月初,我委刚刚推出第一本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这本书由委属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聚焦新型城镇化重大议题,集中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进展,既是推介政策、引导发展的指南,也是社会各界就新型城镇化议题开展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非常高兴今天请到我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先生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就这些内容接受大家提问。首先我们请徐林司长介绍有关情况。徐林:谢谢赵辰昕主任,谢谢在座各位媒体朋友参加今天的交流会。我今天介绍两个方面情况。首先是向各位朋友介绍,也是隆重推出,中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这个报告是一个最权威的反映中国城镇化进展的官方报告,这是国家发改委第一次编写出版中国城镇化的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我们对中国城镇化的一些最新进展、地方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和一些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案例,以及国际上城镇化的一些主要做法、城市发展规律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这个报告主编是徐绍史主任,副主编是胡祖才副主任。出这个报告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国内外全面了解中国城镇化的进展、主要政策以及具体做法。这个报告作为第一次出版,是我们新的尝试,我们想今后每年都出一本,作为发改委在记录、描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官方的、权威的报告。希望在座各位媒体能够推荐,同时也关注这个报告。这是我想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主题。第二个主题,给大家介绍2016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今年围绕城镇化要开展的一些重要工作。刚才赵辰昕主任已经介绍了,前不久我们召开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这次会议上对去年城镇化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今年城镇化推进工作五个方面,大概二十个工作重点。利用这个机会简要把这五个方面、二十个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重点,扎实有序推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以下几个工作:一、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要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二、拓宽落户通道,特别是要督促各个地区特别是主要城市,即外来人口聚集地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宽松的户口迁移政策。现在我们了解到很多城市很多地方放开了落户政策,但只放开了对本地的落户政策,比如广东对本省的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放得更宽,但是对外地人比如从四川过来、从湖南过来的,放得就不那么宽。从调查情况看,很多地方在农民工落户的政策制定上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在户籍人口落户方面不应该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歧视。三、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条例已经颁布,各地都在制定具体办法。即便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按照我们测算那时候仍然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还是不能得到就业和居住所在地的户口。这部分人怎么办?他们的市民化也要往前走。这部分人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居住证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这些人拥有居住证,就应该基于居住证享受这个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四、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这是一种激励政策,哪个地方农民市民化工作推进得更快、落户得更多、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财政转移支付就对这个地方的规模更大,财政部正在制定具体政策。五、财政建设资金,也就是预算内的投资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补贴也要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一个地方吸纳的农业转移人口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就加大了,投资压力也大。那么上级政府在预算内的资金安排上就要和这个挂钩。这也是一种激励政策。六、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一个地方落户的人多了,给它建设用地的额度需要与落户数量挂钩。落户人口越多,建设用地规模应该越大。七、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的“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三权”维护是指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进城之后的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农民进城落户了,农村的宅基地他想退出,要不要给他设计一个自愿有偿退出渠道,也要进行探索。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主要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包括幼儿园、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等一些制度。九、实施农民工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主要是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要进城就业必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我们设定了全年培训农民工2100万人的计划。第二个重点,加快中小城市的培育和特色镇的发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增加中小城市数量。中国目前是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但是真正叫“城市”的数量才600多个,如果和日本比,日本的人口也就是我们的一个零头,但是它的城市数量有上千个。国内发展来看,有很多县城、小城镇规模已经非常大,在座的各位可能去过一些镇,有的有六七十万人口,但是还是叫镇,它的管理带有“小马拉大车”,或者“紧身衣穿在肥胖的身体”上的感觉,这不利于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目前超过10万人的镇已经有200多个,需要在制度上为这些镇成为新的中小城市提供支撑。所以今年准备加快出台设市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合理地设置为城市。二、要完善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现在一些县城和镇的基础设施状况不能适应城市宜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年要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推进。三、加快拓展特大镇的一些功能,下放一些事权、扩大一些财权、改革一些人事权,使得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的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适应特大镇发展的需要。四、加快特色镇的发展。在全国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一些特别有特色的、很有魅力的、很具有聚集能力的特色镇在发展,这些镇是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点。现在一方面对一些好的特色镇的运作方式,它的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具体做法我们正在进行调研,我们想把一些好的做法,特别是在制度、运作模式、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可复制的好做法能够推广到其他地区,使得在中国的不同地方都有一批有特色的、具有吸引力、具有聚集能力的特色镇发展起来,使得中国城市规模的结构更加合理。五、进一步编制实施城市群规划。未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空间战略格局是不会改变的,也是符合规律的。我们过去已经编制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的规划,发改委的任务主要是编制需要中央政府编制的跨省区城市群规划,通过城市群规划,特别是通过加强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来合理地引导、支撑城市群的合理发展。第三个重点,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的形态好不好,和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前瞻性有很大关系。规划不好的一些城市,它的功能、配置、交通各方面都令人感到不够方便。但是如果规划得科学,大家就会感到非常宜居、非常可持续。这些是国家未来城市建设中需要加强的。二、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现在无论是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还是到别的一些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都可以发现,还是有一批棚户区包括城中村需要加快改造。今年还会集中一些公共资源来推进大概600万套左右的棚户区改造,同时还要支持全国100个城区的老工业区实施搬迁改造。三、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特别是对一些大城市,为了使得城市交通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大城市特别拥堵的问题,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必须加快发展,特别是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要鼓励发展。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建设部提出今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城市地下管廊也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比较新的一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更高效的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再就是推进海绵城市,去年已经作为一个重点在推广,今年要继续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的水系和管网。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大气,像京津冀这样的重点地区重点就是治理PM2.5,降低PM2.5的浓度。“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中国未来不达标的地级以上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必须下降18%。大家可能觉得18%下降幅度并不是很高,实际上这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对与空气污染相关的领域进行大规模改造。同时对能源结构进一步改进和改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发展。今年要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第四个重点,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同时推动社会资本率先投向城市郊区的发展和建设。城镇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最终要通过城市发展带动农村,最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是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到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后,中国大概还会有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所以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点。我们要继续通过城镇化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第五个重点,加快重点领域的改革,包括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包括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和高效利用,也包括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进一步尝试。要创新投融资机制,为城市建设提供多渠道的、可持续的融资方式。同时要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督促一些地方出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住房保障的一些政策措施。还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到目前为止我们选择了两个省和135个城市(镇)开展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试点,今年准备多花一些力气,对这些试点地区和城镇进行全面的调研,同时对各地的一些好做法,一些改革举措,可以复制的举措要加强宣传,加强归纳总结和复制。希望在座记者朋友能够跟我们一同参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调研和报道。我就先介绍到这儿。下面我愿意回答在座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责任编辑:杨泽宇_NF6036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型智慧城市 【范文十篇】
新型智慧城市
范文一:新型智慧城市认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全面调查和摸清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面对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与体现。金鹏信息电子政务研究院对相关政策进行如下解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新理念的重要实践,是以信息引领城市发展转型的难得机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为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出台多项举措。 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法规据悉,自2012年住建部开展智慧城市试点以来,截止到2016年初,全国已有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智慧城市相关试点个数2016年,在智慧城市标准与评价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与中央网信办、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共同推出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核心要素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信息为主导,网络为支撑,数据为要义,服务为根本的网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把握六个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重要意义网络和计算的泛在化及其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类已迈入信息时代,以网络中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融合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有效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民生服务更到位、城市环境更友好、经济运行更合理、行政管理更高效、万众创新更活跃、社会生活更和谐。
范文二:智慧型城市 1.1 智慧城市的提法2008年,IBM 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智慧城市”是 IBM“智慧地球”中的一个方面。1.2 国外定义据IBM在2009年8月所发布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的定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1]。1.3 国内定义(政府、通信企业、国网公司的看法)“智慧城市”的内涵很广泛,至少包括三大网络:一是物质网络,以物联网为代表;二是信息网络,以“云计算”为代表;三是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能量网。“智慧城市”的核心包括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其大规模应用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也有利于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市民工作和生活[2]。(1)政府的看法: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将电子政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让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建设“智慧城市”能够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从而为社会转型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智慧政务”将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能有效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及城市发展,促进“智慧政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3]。(2)电信的看法:面向未来,中国电信将借助各地建设智慧城市、推进经济转型的契机,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引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确保中国电信在电信行业的领先地位,抢占智慧城市的战略制高点[4]。(3)国网公司看法:国网公司认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充分发挥电网在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二是实现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三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五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5]。2 国外智慧城市的做法与具体事例2.1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宏观看主要是一下几种模式:(1)以政府为领导为主,企业与科研院校配合为辅比如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其建设的背景就是因为马来西亚政府为了迎接 21 世纪信息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一目标而开始建设的[6]。(2)以企业或电子通信等第三方部门投资建设为主,政府配合为辅比如斯德哥尔摩的智慧交通,其建设的开始是由 IBM 公司主动向斯德哥尔摩提出请求,最终在双方的配合之下完成智慧交通的建设 [6]。(3)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例如美国智能电网的建设。这种模式可以借鉴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的优缺点, 从而探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模式[6]。 2 国外智慧城市的做法与具体事例 参考文献[1] 陈柳钦. 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8-16.张永民,杜忠潮.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思考[J]. 中国信息界,-32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建智慧城市先建“智慧政府”. 领导决策信息,) :8-9.靳东滨. 电信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J]. 华为技术,2012. [2] [3] [4][5][6] 坚强智能电网研究工作组. 坚强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J]. 2009,5. 彭继东.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 吉林大学,2012.
范文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不应单纯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   “智慧城市高地”下的弊端   现在来看,“智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还在2008年就由IBM公司提出来了,2009年就开始在国内热起来。虽然已经过去4~5年的时间了,但是“智慧城市”绝对还是当下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在股市还有个“智慧城市板块”,其中的成分股往往是股民们追逐的对象;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甚至仍然还在规划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不久前住房建设部在全国开始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据说国家发改委将在今年发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从现在已知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人们主要从技术和业务应用层面讨论和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物联网(其中尤其是RFID)技术的发展,其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第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第四是上述这些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业务应用。而就城市信息化业务应用来看,主要是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以及一些特定的公共服务业务,如所谓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但是,目前,我们尚没有任何人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去规划和认识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仍然只是延续IBM在4年前从该公司开拓中国信息化业务市场的角度去看待所谓的智慧城市,根本就没有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层面去重新理解和认识。   我曾经在去年就撰文提出,目前人们在认识智慧城市时,存在着“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因为,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当前,还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就是人为地打造所谓的“智慧城市高地”,将当前的智慧城市人为地与之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割裂开来。例如,有人就专门撰写文章,阐述所谓的数字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区别,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高明、更先进,让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一种横空出世的产物。因此,如今的智慧城市好像成为某种噱头,成为一些企业、部门开展新的信息化市场、增加新的公共项目建设的工具。   受这种不良倾向的驱使,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若干不利的局面。   1、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及其战略缺陷   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那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从更加宏观层面去丰富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分析其中的问题。   1、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很久以来,信息化一直被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思路;当前,根据国际经济不景气以及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些重要文件中,信息化都占据重要地位。
  从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实践来看,信息化工作往往体现为几个具体的“Logo”。例如,初期是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是数字城市,从2008年开始,智慧城市成为各国信息化工作的主流思路和基本方向。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政府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大战略相衔接,所以,虽然我们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最高战略,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只注重在传统产业改造以及电子商务层面着眼(如成立专门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机构),而对于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如城市公共管理、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等共性技术建设内容方面,则重视不足,缺乏统筹。因此,尽管信息化具有如此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却往往难以体现,也就是说,信息化缺乏一个合适的落地实施的战略战术安排。这可以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缺陷。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与以前的单项IT技术的创新发展不同,近些年来所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具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相互之间围绕海量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决策分析的、前后相互连贯的产业链条的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威力更为强劲的信息化宏伟浪潮。   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进行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显然是不适应这种技术发展要求的。从住建部所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来看,不仅有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还有城区和县级单位,显然有违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规律。而且,试点本身也未对如何应对这一轮的产业链式信息化浪潮提出有效的顶层应用规划方案,因此我们难以对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智慧城市试点寄予过高的期望。   3、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根据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上述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主要是基于当前城镇化本身的内在要求。其实,在这些要求当中,信息化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应该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度融合信息化战略,城镇化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新型”的时代特征,才可以被称为“新型城镇化”。   然而,虽然信息化和城镇化都被赋予国家战略地位,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重大的文件还是具体的业务工作层面(如城镇化建设),都未对此加以明确。而且,对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鲜有研究,政策上也缺乏衔接和协调。这同样可以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缺陷。   上述三个维度,都从战略层面讨论了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智慧城市不仅难以深度融合工业化,也难以深度融合城镇化。   让智慧城市建设赋予新型城镇化以智慧   从地理空间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   这虽然看过去好像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但其实这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布局。实际上,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2、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对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应为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4、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十八大之后,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亢。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中国未来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该如何走呢?   新型城镇化“智慧”试点先行   现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给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也成为新型城镇化能否落实的关键。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能够整合所有城市资源,运用智能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问题,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指出:新型城镇化,需要从善治政府、智慧社区、精明增长、绿色经济、智能交通、多产文化、终身学习和全民保健八个方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他还特别强调:应该在大城市里面选一个中心城市,这个中心城市要是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当地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动力,是当地的扩散源,是集散地,认真去做这八件事儿。   成思危所提出的那个中心城市,即――智慧试点城市。通过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探索出满足当地需要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机制,等到条件成熟时,再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需因地制宜讲究实效   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比例,通过政府投资拉动进行示范和深化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将全面融,\到产业、生活、社会和公共等各个领域。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把实实在在为居民服务放在首位,城市“智慧”与否,最终的享用者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只有“以人为本、造福于民”,这样的城市才具有智慧的意义。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不能比先进和高科技,而要结合各个城市的实际需要量身订做最优化的、最合理的智慧城市模式。同时,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讲究实效,不能让不同部门、行业、群体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阻碍城市智慧的脚步。只有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智慧城市才指日可待!   “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制定一份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和行动纲要不是很难,但是如何能够把以上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怎么样和优势资源进行对接,更好地把计划落地,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需要政府、企业、专家以及其他业界人士一起来完成。   在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希望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要尽快从顶层设计角度给出指导意见,避免城市的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以及形象工程等。对于地方政府,需要这样的一个意见指引之后的工作;对于企业,需要把握住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携手地方政府一起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专家学者研究人员,需要在市场的引导下,研发新的技术与成果,并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将科技转变成生产力和实实在在的产品,走进百姓生活。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多次阐述“城镇化是中国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这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城市的下阶段发展目标进行了预示。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将会带来社会管理智能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等内容。当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智慧发展,落脚点是民生幸福。让我们一起企盼“智慧生活”的到来!
范文五:   网络和计算的泛在化及其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类已迈入信息时代,以网络中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融合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有效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民生服务更到位、城市环境更友好、经济运行更合理、行政管理更高效、万众创新更活跃、社会生活更和谐。   新型智慧城市面向国家层面的全局智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表示。   与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在发展理念、建设目标、实施途径、核心功能、资源和形态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强调在国家层面开展体系规划与顶层设计,实现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信息融合共享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强调数据归心、信息主导,通过数据的集中、融合和开放,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支持城市的管理者、使用者和建设者实现更加合理的决策,并利用信息流驱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其他流态,完成智慧的组织,推动政府管理扁平化和高效化,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三是坚持探索开放经济和共享经济,打造基于开源信息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把数据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充分汇聚信息、利用信息、挖掘信息,以开源的方式催生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四是强调便捷为民,通过建立基于智慧信息系统的便捷为民服务体系,形成高效便捷、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数据融合”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城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承载着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进入协同发展新时期,以城市治理与新一轮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在樊友山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在技术上涉及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设施、共性平台及基础信息资源,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则面临着更为严苛的要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应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城市现状、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发展规划,对城市的特点、竞争力、吸引力、发展驱动力、信息化可提升的点线面进行全面分析。   纵观当前的城市治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跨域业务协同方面,城市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的顶层设计;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各部门条块分割和层级化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城市信息化发展;数据共享应用方面,城市基础数据资源未能实现充分共享和综合利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方面,尚未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体系,形势严峻……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要成体系的信息系统技术来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数据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自2010年开始,中国电科先后承担了北京、重庆、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2015年8月以来,中国电科与深圳市、福州市、嘉兴市达成协议,深度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运营、大数据管理、网络安全等多领域运用体系工程方法,自顶层向下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终打造改革开放、创新生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标杆”。   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物联网通用体系架构指引下,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可实现城市内及城市间各部门应用信息的接入、汇聚和整合,通过数据融合共享和开发开放,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日常运行状态信息和应急响应决策依据,便于城市管理者进行一体化应急指挥调度、多部门协同处置、精细化和精准化城市管理。   “通过在普通监控摄像机中嵌入多种智能识别算法,当探头发现实时信息,自动将信息传送至视频平台,实现了对监控系统‘智慧’技术的革新。”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表示,将可视化的视频设备与物联网、视频云平台等技术结合起来,还可实现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   智慧方案为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核心是为民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利用“互联网+”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智慧解决方案。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那么,是否可以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医疗领域,实现更为便捷的智慧医疗?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电科的技术“极客”们推出了“全科医生”解决方案:患者通过智能手机连接社区全科团队,可以得到更加方便有效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全科团队利用信息系统在循证、知识库、认知技术的帮助下提升诊疗水平,更好服务患者,全科团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接高端医院专科医生资源,实现远程会诊、远程门诊。   颇具代表性的还有“智慧工地”解决方案。这是专门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打造的一款产品,其综合应用了RFID、红外探测、无线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帮助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改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劳动力薪资,并提供便民服务一站式服务。   “智慧停车”平台以人机互动的形式,从政府、企业、个人用户三个层面,使城市管理者可以全面掌握实时的城市静态交通情况,停车场库管理者可以了解生成全时段的场库车流、账务报表及分析,城市车辆驾驶者可以实时查询动态的停车场库信息预订目的地附近场库的车位,分享及管理个人车位的信息、寻找、购买错峰停车的资源等,方便城市驾驶出行。   “新型智慧城市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城市,这种城市要以智慧的方式运转;不是一个工程,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以工程的思维驾驭;不是一次创新,而是一次改革,这次改革要以创新的手段驱动。”中国工程院吴曼青院士的思考很独特,却也代表了市民、企业乃至城市管理者共同的心声。
范文六:   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正逐渐使城市迈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时代。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正在经历从传统型城市向智慧型城市的过渡,各种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无处不在的连接提供可能,云计算技术为数据的共享、整合、挖掘和分析提供可能,而统一的通信与协作为跨部门的相互协同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概念应时而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广义上指的是城市的信息化,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风口上的“智慧城市”   物联网促进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我国分批共设有409个智慧城市“试点”,在完成试点工作之后,智慧城市建设正如城镇化建设一样迅速席卷全国。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智慧城市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产值将超过7000亿元,随着物联网迅猛发展,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总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随着中国政策红利释放,在“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将获得史无前例地发展。   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得到市场的热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市场上智慧城市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一万家,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国内一些顶尖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企业也纷纷进入智慧城市领域。以华为为例,在本届高交会智慧城市专馆,华为的智慧城市展区展出了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最新成果。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华为参加此次展会的主题是“新ICT,让城市更智慧”,展台基于“一云二网三平台”解决方案整体架构,与生态圈合作伙伴联合展示了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三大主题解决方案。   打破信息孤岛   深圳智慧城市研究会专家李林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导致智慧城市没有统一标准、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等等。   李林认为,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所以要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进行数据的充分共享,才能够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而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实际上是在“不断重复建设信息孤岛”。   “实际上,国家已经在着手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李林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提出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在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国务院已经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级协调组,并着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标准建设。   专注智慧城市的企业也在进行全局性规划。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华为的智慧城市业务,正在着力打破信息壁垒。   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总裁张顺茂介绍,华为目前在全球已经建了13个开放的实验室,把华为的平台通过API方式开放出来,华为的开发接口、开发工具和开发应用案例都放在官网上,这样华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生态合作伙伴都可以利用华为的工具和开放的实验室进行调测。   李林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中,智慧城市领域相关的企业的发展契机就在消除信息壁垒,在总体的规划之下,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目前,深圳、福州和嘉兴三市已正式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申报创建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未来,智慧城市将在更多的城市落地,智慧城市的网络也将更进一步得到完善。   相关链接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六个一”系统工程:   一是构建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构建共性基础“一张网”。为了实现城市的精确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惠民服务的无处不在,要构建一张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三是建立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为有效管理城市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要构建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进而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   四是建立一个数据体系。海量数据是新型智慧城市的特有产物,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并形成数据的“总和”,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五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行指挥中心。为更好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需要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   六是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结合各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内容及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盖“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
范文七:热议新型智慧城市来源:中国城市报“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那么何为新型智慧城市?如何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近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经济峰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阐释了其对“新型智慧城市”的看法。会下,中国城市报记者特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黎明二位专家就此发表各自见解。何为新型智慧城市熊群力: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樊会文: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的融合发展,是通过城市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从而提高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效率。所谓新型智慧城市,就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与技术路径上,以新的思路即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全国或区域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结合本地线下服务,实现集约化管理服务,打破以往以一个城市为单位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张黎明: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世界变成一个超越传统时空的“网络时空”,既便是偏远的中小城镇也可以与一线发达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智慧城市就是这样一个战略机遇。过去几年,由于业内对智慧城市本质认识和理论研究的不足,加之各种技术思维和利益思维的推波助澜,智慧城市被严重曲解成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以及各类应用的非理性堆叠的筐,有啥装啥。“新型智慧城市”究竟是什么?能否给城市带来内生动力、经济力和竞争力?我认为,新型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下城市经营的新思维和新战略,是以发达的信息神经网络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营造柔性繁荣的城市新型产业,是一个安全可信赖、服务体验时尚便捷、信息经济高度繁荣的城市,是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如何建新型智慧城市熊群力:应以 “一个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一个城市运行中心、一套标准”等“六个一”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樊会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全国统一平台、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运营,并结合以各地富有特色的线下服务。其中,平台要上延,尽可能形成全国统一平台,以利于集约经营和互联互通,服务要下延,以形成接地气的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张黎明:新型智慧城市要把重心放在城市治理和营造信息生态上,而不是项目围城。其一,政府重心放在城市公共产品提供上,推进智慧安全应急、智慧政务服务、智慧民生服务等建设;其二,制定智慧城市数据开放的负面清单,依靠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辅以各种政策和措施,把“互联网+”作为开启智慧城市信息繁荣的一把钥匙。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营造城市的安全便捷和信息繁荣环境。我赞同熊董事长和樊院长的观点,要有区域共享思维,有时候为喝一杯牛奶,又何必自养一头奶牛呢?比如云计算基地应充分发挥区域布局和集中供给的优势。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有哪些熊群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四个重点包括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城市开放信息平台、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其中,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方案,以“物体命名解析系统(TNS)”和物联港为核心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空间安全的主导、主动和主控权。城市开放信息平台,以“平台+大数据”为策略,提供城市资源大数据通用服务平台,致力于实现数据共融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保障数据安全,提高大数据应用水平。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全面透彻感知城市运转,接入社会及网络数据,实现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 网络空间安全体系,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城市数据中心安全、城市虚拟社会安全”的安全体系。樊会文:熊总说的四个重点当然是对的。此外我认为还应包括两个重点:一是建设全国或区域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如电子政务平台、智能交通平台、智慧医疗平台、智慧教育平台等等,才能够实现跨城市的智慧协同运营;二是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如依托线上信息开展的线下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有了这些线下服务,智慧城市的管理服务才能落地。张黎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应该在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应围绕智慧城市战略,梳理体制,配套政策,建立开放共享、市场竞争、政府引领的运行机制,建立数据开放的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环境,确立软环境上的比较优势。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次,政府着力围绕城市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以新的城市安全观,建设智慧安全应急体系,以便民高效为出发点,建设智慧政务服务,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再次,发挥政策鼓励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共享经济、互联网+的市场创新作用,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生活服务等城市现代服务业,培养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提升城市新型产业经济活力。 链接发改委:“十三五”新型智慧城市走向近日,在2016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伍浩表示,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聚焦两大目标,探索五条路径,做好六项重点工作。聚焦两大目标:一是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主要是以坚持信息惠民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通过释放数字红利,实现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更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二是提升管理水平,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资源的整合,促进城市管理精准化、透明化和高效化,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探索五条建设路径:一、支撑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二、贯彻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衔接好“互联网+”行动计划。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五、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当前重点应该放在信息化与民生的结合上。做好六大重点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加快标准和规范建立、开展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拓展国际合作、强化网络安全。
范文八:   “新型智慧城市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   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在业界首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扛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大旗的背后,是中国电科多年的技术积淀和无数的实践探索。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电科自2010年开始就先后承担了北京、重庆、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   那么,“新型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有何不同?从“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的迭代又意味着什么?《网络传播》杂志记者专访樊友山,请他绘制通往未来新型智慧城市的线路图。   什么样的城市是好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毋庸置疑,好的城市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的关键所在。但是该如何定义城市的好与坏?樊友山认为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但人人都会感知。   《网络传播》:目前,我国有很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成效如何?   樊友山:应该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通过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民生、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建设,改善了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这也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智慧城市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当前,我国在智慧城市领域已经掌握了一批重要的核心关键技术,大量成果已经在相关城市试点落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生活。   《网络传播》:智慧城市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樊友山:举个生活中最普遍的例子。生病了,无需去医院,通过传感器让医生了解到自己的血压、心跳、脉搏,收到病人数据后,通过连接各大医院的数据库体系,医生团队就可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做到足不出户就可治疗,缓解当前看病难问题。这就是我们智慧医疗的新模式。   《网络传播》:最好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   樊友山:城市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应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做的是将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动信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绿色环保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什么样的智慧是真智慧   相较于由混凝土、玻璃和钢材建成的传统城市,“智慧城市”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升级。而今,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的演进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这里,樊友山提到了一个新词――“真智慧”。   《网络传播》: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相较于智慧城市,其“新”具体体现在何处?   樊友山:新型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以信息为主导、网络为支撑、数据为要义、服务为根本的网络信息体系。中国电科将新型智慧城市的特点归纳为“六个一”。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深度融合的结果。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是与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比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倒信息“烟囱”实现互联互通,二是跨行业数据融合实现“真智慧”,三是构建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保障信息安全。   《网络传播》:“真智慧”是怎样的概念?   樊友山:“真智慧”就是以城市大数据为基础的建设和运行模式。新型智慧城市是为实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保障信息安全三大目标而推进实施的,集中体现了智慧城市由建设向应用、由规模向效能、由产品向体验的转变。   《网络传播》:每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看待新型智慧城市的复制推广和量身定做、本地建设?   樊友山:“复制推广”指的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流程,而不是建设的结果。所谓“释其成法,法其所以为法”。通过标杆城市试点,使方法和流程趋于成熟,打造核心产品,形成标准,再向全国推广。每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新型智慧城市推广建设时,必须与城市自身的定位、特色和主要矛盾密切结合,才能体现“真智慧”。   什么样的联合是强联合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化工程,仅仅依靠中国电科力量略显单薄,更需要协同作战。于是,一个企业联盟――新型智慧城市企业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不仅吸纳了IBM、微软、三星等国外先进企业,也吸纳了华为、中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正如樊友山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到的那句古语:独行快,众行远。   《网络传播》:为了实现建设更开放、更安全、更便捷、更现代的新型智慧城市,中国电科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樊友山:中国电科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推动单位,主要聚焦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顶层设计,发挥中国电科在大型信息系统总体和集成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以体系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实施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二是数据运营,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成果,将城市各部门和行业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可开放的高价值数据资源,支撑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三是信息安全,构建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在推动信息共享、数据开放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推动标杆试点、抓好顶层设计、打造核心产品、推进标准建设、强化联盟运行。   《网络传播》:中国电科是如何践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举旗者这一角色的?   樊友山:新型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城市,这种城市要以智慧的方式运转。一方面,在国家网信办等部委领导下,研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并与深圳、福州、嘉兴三个城市率先推进标杆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电科以开放协同的心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联盟还将共同构建开源平台,推动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努力打造“体系规划、信息主导、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生态体系。   《网络传播》: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人”的作用?   樊友山: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围绕“人”来开展的,“人”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一方面技术创新靠人才实施,体制机制改革靠人推动;另一方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最终要反映到人的感受,不论是国家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网络空间安全、绿色生态宜居,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范文九:城市化是21世纪的一个决定性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特征,而地球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城市联盟网。   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城市化和信息化。信息及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居住、交通,到工作和休息,对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导致产生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路径成为必然。一个理想的城市,对管理者而言,要易于管理,也就是要便于监控、便于修改、便于实施同时便于升级。而对城市的使用者居民而言,城市需要生活方便、设施完善、服务齐全而且价格合理。这正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图景。   智慧城市可以定义为将技术融入到可持续发展、公民福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它是一系列的智慧计算技术在各种关键基础设施和服务上的应用,比如城市管理、教育、医疗保健、公共安全、房地产、交通和公用事业等。通过采用提高城市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有效性的智慧技术,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而这种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会减少。   派克研究预测,年间对智慧城市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智慧城市技术市场将从2012年的每年61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每年202亿美元。智慧城市市场涉及的主要行业包括智慧建筑、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工业自动化等。   目前智慧城市模型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方,智慧城市将会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正在进行中的试点项目可以为亚洲、中东的新城市中心设计提供模板,也可以为欧洲和北美的古老城市提供覆盖基础设施的框架,让它们变得更智慧。从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到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再到智慧城市(smart city),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发展意义和侧重点   就全球来说,城市消耗了75%的能源,60%的水资源,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随着城市的扩张,现代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发达国家,比如欧洲,其城市和区域政策中已经确定将未来数年的三个主要的城市和区域目标作为第一要务(欧洲委员会,2008):第一,竞争力将继续成为欧洲区域政策的核心,由研究、创新和技能提升来维持的竞争力要全力走向知识经济;第二,维持就业、减少贫困风险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也同样具有优先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失业的后果是贫困;第三个目标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节能的需要、使用替代能源、确保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城市和建筑的碳足迹以及维持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将有助于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并且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维持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为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提供解决方案。   各国发展智慧城市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美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以IBM、Cisco等大的信息企业集团为主导。政府用财政资金推进重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而企业作为主体,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业务和产业模式等的创新。以IBM为例,它在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其后于2009年公布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先后推出多项软件解决方案,包括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企业等。目前,IBM的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在斯德哥尔摩、布里斯班、新加坡等地应用,而智慧安防系统也在纽约、圣巴巴拉等地应用。   自20世界90年代起,欧洲的一些城市就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如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等。它们关注的重点是绿色、低碳。目前欧盟的政策也对智慧城市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主要的关注是源于欧盟的未来互联网计划:智慧城市是未来互联网计划的催化剂,因为密集的社会生态系统严重依赖于对社会互动的回报有深刻影响的互联网技术。在多个欧盟计划中,思路和策略正在形成中,包括“生活实验室”。   各国智慧城市案例   “智慧城市”最初是指在田野上或者沙漠里建立一个闪亮的新的大城市的雄心勃勃的项目。最著名的是要在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的一个巨型的台子上建立一个最终成为4万人的家园的城市。另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项目是韩国首尔附近的松岛市(Songdo City),它曾被称为一个奇幻的房地产项目。虽然现在说这些项目失败还为时过早,但他们确实都遇到了问题。比如完成马斯达尔的时间已被至少推迟到2025年,这不仅是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更是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搬到那里。   虽然这些所谓的全面性的试点项目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却有很多已有的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建立的智慧交通系统可以根据拥堵级别对车辆收费。该系统由IBM实施,于2007年1月开始运行,至当年7月短短半年的时间,斯德哥尔摩的总车辆使用降低了22%。由于系统的实施,人们的出行模式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公交用户增加了4万,碳排放量减少了12%,并且对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影响。斯德哥尔摩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经降低到了4吨/年,是欧洲的领先者。欧洲平均每人每年是6吨,美国是20吨。经过公民投票,瑞典政府决定从2007年8月起,该城市正式永久性地运行这个城市拥堵收费系统。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是一个阿姆斯特丹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独特的合作,旨在说明在现在和未来如何节省能源。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平台”是帮助企业和公民开发和测试绿色项目的机构和基础设施的组合。在项目的倡议网站列出了30个项目,从安装智能电表到船舶电网连接,从而在城市的港口停泊时不再需要使用柴油发电机。其他想法包括一些所谓的“气候街道”,其目的是减少整个的购物街的能源使用。据统计,在直辖市中,40%的能源开支是路灯。智慧公共照明网络可以将路灯的能源消耗减低40%,并且将整体系统成本降低30%。通过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项目,该市期望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40%,能源使用比1990年减少20%。
  哈德森河(Hudson River)从北向南贯穿纽约的曼哈顿。这条520多公里长的河流沿岸有超过1200万人居住,是美国东部最富庶的区域。但是在过去20年里,河水污染日益严重。为保护和重建哈德森河的生态系统,纽约市政府推出了在河上全面安装传感器的新一代水资源管理项目。传感器将监测到的实时的、不同水位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数据传回计算机中心,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决策者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生态系统、观察沉积物和污染物,从而深入了解人类生活对水质和鱼类迁移的影响,最终修订区域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   2011年8月,美国的帕塔鲁马市(Petaluma)的水资源和保护部(WRC)开始推广“智慧后院项目”,旨在实现帕塔鲁马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项目将为房主提供高效用水的技术,可以让房主很容易地优化景观健康,同时减少户外用水。水资源和保护部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超过4500万加仑的水。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智慧的城市很可能是新加坡。地理环境的限制迫使它较早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中央区变得太拥挤,新加坡随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手动城市道路收费系统。1998年它成为第一个自动化系统。在新加坡,人们像听天气预报一样可以随时知道交通拥堵预报。通过地下传感器和交通信号灯上的摄像头,司机不仅可以知道哪儿有交通堵塞,而且可以提前10到20分钟就知道哪儿有交通堵塞,从而选择一条更顺畅的路线。现在它正在规划打造更高级的版本,将使用卫星来确定车辆的位置。从2006年开始,新加坡启动并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以期提升新加坡的创新能力,并利用无处不在的ICT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全球化的城市。   发展障碍   智慧城市将创新的方案汇集在一起,为解决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远景,但是,仍然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如果智慧城市要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蓝图,将会有大量的技术、财务和政治上的障碍需要破除。   发展智慧城市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资金缺乏。尽管发展人力越来越被证明大大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和机构都不愿意为发展人力投入大量资本。其次,大量的政府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今天的税收、监管和组织结构已经远远过时,迫切需要改革。   另外,缺乏标准化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尽管全球有100多个城市在测试智能基础设施,但对于到底是什么构成一个智慧城市仍然没有全球的共识。智慧城市的定义被那些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下营销其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进一步模糊化。目前,许多企业只是将智慧城市的发展当成销售其产品的一种手段。最后,是智慧城市的使用者——居民——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足,他们对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没有信心,因此不采取行动。毕竟,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了人。   发展方法及发展趋势   人们一直很困惑智慧城市到底由什么构成,因为大家大多数都是关注不同的结果。比如,知识型城市更关注教育,终生学习,个人成长,创新和知识资产的发展。而数字城市更多的是由大的ICT提供商驱动,比如Cisco、IBM和Siemens等,旨在让每个人、每件物品都可以通过高速网络、服务器和仓库的复杂排列而相互联系起来。生态城市更关注的是通过大量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真正的智慧城市需要三个方面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任何适当的智慧城市的模型都必须是多维度的,涵盖不同方面的智慧,并强调跨多个领域的融合和互动的重要性。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任何试图界定其动态特征的模型必须能够代表这些元素的多样性。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一是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包括有线和无线的高速互联网接入以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执行部署。二是ICT服务支持套件,包括智能媒体服务引擎和城市范围内的对传感信息的开放式访问。要实现这些,必须要推动整个ICT基础设施的水平化,同时需要创建跨产业的交汇点。实行标准化的时候,必须考虑多个行业和应用领域,可能需要交叉标准化组织甚至是产业联盟。另外,需要推动涉及不同的配套产业的范例、试点和实地试验的展示,从而创造合作并推动“想要如何”的水平化案例。   智慧城市必须在经济上可行,这意味着要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竞争。达到和保持世界一流的水平需要一个根深蒂固的创新、学习、合作的文化,以及吸引和留住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和创业者的氛围。   最终,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在于社会参与。如果公民不准备使用它,最先进的智慧基础设施将一无是处。专家们认同,发展的道路上的第一步应该是让人们认识到智慧城市的优点。完成了这一步,公民、企业和政府官员将会在智慧城市的愿景下团结在一起。   达到智慧城市要注意三点:一是改善经济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和城市发展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二是通过多角色、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城市发展,创建有竞争力的城市的愿景和战略;三是重视城市进步的社会资本,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包容性的城市的方法。   智慧城市理念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空间有集聚化趋势。为满足多功能、高质量的协同合作的需求,城市会出现各种功能在中心区进一步集聚的趋势,这会促进城市中心区进一步繁荣,功能更为强大和多样。另一方面,城市空间也将有扩散化趋势。智慧城市的完善的信息化会导致经济运行对空间的依赖度降低,从而加大城市空间向外的能力。这一趋势会导致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外围疏散,城市职能外移,在地域分布上延伸城市范围。   这两方面的趋势共同作用,集聚化趋势使高层管理机构向城市中心区集中,从而加强了CBD的功能和作用,而分散化的趋势使得制造业与城市分离,在城市周边形成研发中心、产业园区等。   虽然有很多创新的试点项目和小规模的发展从整体角度来看待智慧城市,但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可以支持几十万,更别说是数百万人的智慧城市的例子,因此智慧城市的规划者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范文十:停车泊位,寻找公厕、便民服务点,举报和投诉……这一系列曾经深深困扰杭州市民的问题,自从有了“智慧城管”后,都将迎刃而解。   凭借成熟的技术支撑和运作模式,目前,?A数正倾力协助政府,打造一套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效、全面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管理领域的预防和管控,切实提高市政部门运作效率,从而让城市建设的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智慧城市先行者   2015年底,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市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运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推进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这也意味着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城市管控和服务的智慧号角正式吹响。   但其实早在2009年,作为新媒体与新网络领域的全国领军企业的华数便与杭州政府一起智慧创新,在智慧城管建设的领域开创了先河。   6年前,华数与杭州市上城区城管局展开密切合作,创建了智慧城管的首个项目――智慧上城。该项目是搭建以街道所辖社区的行政区域为基础网格的“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综合运用路面探头、智能监控、车载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为上城城管局提供区域内各类资源信息的可视化管理。   在智慧建设方面驾轻就熟的华数,其先行的脚步不仅为如今深入推进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打下了基础,更因出色的技术和运作,凭借“智慧上城”案例荣获了“2014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   助力智慧城管“杭州模式”   华数集团丰富的经验与前瞻的眼光,让它始终走在“智慧城管”建设的前列。如今,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滨江“智慧城管”项目已经璞玉初现,智慧城管的建设,使滨江区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了质的提升。同时,区域内市政部门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资金成本和人员开支方面也得到了大大的节约,信息化投资有了显而易见的效益。   与此同时,华数切实考虑政府工作层面及市民的生活疑问,特色定制智慧应急、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停车等流程,真正做到“智慧城管,智慧为民”。   智慧应急:以GIS、物联感知、智能控制为技术支撑,建立区、街道、巡查人员三级监管指挥体系,实现多源监管数据与专业实时数据展现相结合,全面提升城区防汛排涝现代化管理水平。   智慧执法:快速发现违停车辆、工地噪音、出店经营、犬类到期等现象,结合网格数据实现城管事件自动派单,提高违章查处的工作效率,提高执法的人性化与准确率。   智慧市政: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相关软硬件技术,通过监测、分析,实时发现井盖移位或丢失、积水点、排水口等情况并就近派单相关人员维护,提高城市政智能化管理的时效性和协同性。   智慧停车:通过手机APP即可查询停车场信息,地磁设备自动判断车位占用情况,支持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方便市民出行。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加紧密。如何切实并高效地将这些技术,转换成城市服务的手段与载体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华数集团作为智慧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倾力投身其中,更是责无旁贷。如今,杭州“智慧”建设的脚步已经迈开,华数将通过创新技术与资源整合,积极协助政府解决城市治理问题,全面深化智慧城管“杭州模式”,助力杭州共绘智慧蓝图。   (作者单位:华数集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智慧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