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管换热器换热面积需要计算换热管稳定许用压应力吗

U形管换热器毕业设计
资料价格:3学豆&&[]&&
文件类型: (doc)[]
文件大小:1.3 MB
上传时间:
标&&&&&&&签: & & &
论文写作技巧
U形管换热器毕业设计页数:62字数:20779摘要:本设计着重就U型管换热器的设计,并简要论述了其加工制造过程,就已所给物性参数与生产量为基础,利用传热原理和传热技算所得换热器面积确定U型管换热器的基本形式。依据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和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等标准对换热器各零部件结构与强度进行了设计,包括筒体、管箱管板以及进出口管等。最后还介绍了U型管换热器检验、安装、维修的内容。关键词:传热面积,传热系数,U型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目录1绪论 11.1课题背景 11.2国内外发展概况 11.3&&设计目的与要求 21.4&&换热器简介 21.4.1换热器概述 21.4.2换热器的分类 21.5 课题简介 61.5.1&&U型管式换热器 71.5.2&&换热器选型 71.6工艺简述 81.6.1 设计内容 81.6.2介质流动空间的确定 81.6.3介质流动方向的选择 81.6.4管子排列方式的选择 91.7传热计算步骤 91.7.1传热量的计算 9(1)根据原始数据表1 与定性参数表2计算传热量 91.7.2流体空间选择 121.7.4型式的选取 121.7.5 校核传热系数K 122&&结构设计 142.1&&壳体、管箱壳体和封头设计 142.1.1&&壳体的设计 142.1.2管箱壳体 142.1.3&&封头设计 142.2&&进出口设计 152.2.2&&接管直径的计算 162.2.3&&接管的外伸长度 162.2.4&&接管与筒体、管箱壳体的连接 162.2.5&&接管的最小位置 162.3&&管板与换热管 182.3.1&&管板 182.3.2&&换热管 212.4&&壳体与管板、管板与法兰及换热管的连接 222.4.1&&壳体与管板的连接 232.4.3&&换热器与管板的连接 232.5&&其他各部件结构 232.5.1&&折流板和支持板 232.5.2&&拉杆、定距管 262.5.3&&防冲板 282.6&&鞍座的设计 283&&强度设计 293.2&&钢材的选择 293.3&&壳体、封头、法兰及开口补强 293.3.1&&壳体的设计 293.3.2&&内压封头设计 313.3.3&&法兰设计 323.3.4&&开口补强 383.4&&管板 413.4.1&&垫片压紧力作用中心圆直径 42(1)垫片设计 423.4.2&&确定管板设计压力 433.4.3&&管板计算厚度 和名义厚度
433.4.4&&换热管轴向应力 433.4.5&&换热器和管板连接拉脱力 443.5&&支座 443.5.1&&计算鞍座反力 443.5.2&&计算圆筒轴向弯矩 453.5.3&&计算圆筒轴向应力 453.5.4&&计算圆筒、封头切向应力 473.5.5&&计算圆筒周向应力 483.5.6&&计算鞍座有效断面平均应力 484换热器的制造、检验、安装与维修 494.1换热器的制造、检验与验收 494.1.1筒体 494.1.2 换热管 494.1.3管板 494.1.4 折流板、支持板 504.1.5 管束的组装 504.1.6换热器的组装 504.1.7 压力试验 504.2&&换热器的安装与维护 504.2.1安装 504.2.3 维护 51结&&论 52致&&谢 53参 考 文 献 54 1绪论1.1课题背景随着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波及到了装备制造业及石油化工这些耗材及耗能的大户,以及国家节能减排长期国策的确立,作为能量回收装备—热交换设备的提高传热效能及降低能耗的研究被提高到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些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热与流动研究:旨在提髙传热及压降计算的准确性,寻求提髙传热效率,降低压降的途径。这方面研究主要涉及到:物性模拟研究、分析设计研究(如温度场、流动分布的模拟研究等)、传热及流动试验和工艺计算软件的开发等。(2)换热设备大型化、新型热交换设备的开发及降低能耗、节水的研究。(3)强化传热的研究:如强化传热管研究、板管的研究(如板壳式、板空冷等)。(4)材料研究(相容性及经济性的结合)。(5)抗腐蚀及控制结垢的研究(涉及使用寿命及保持传热效率)。1.2国内外发展概况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部门,尤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应用更为广泛。换热器分类方式多样,按照其工作原理可分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蓄能式换热器和间壁式换热器三大类,其中间壁式换热器用量最大,据统计,这类换热器占总用量的99%。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管壳式和板壳式换热器两类,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设计资料比较齐全,在许多国家都有了系列化标准。近年来尽管管壳式换热器也受到了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由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简单、牢固、操作弹性大、应用材料广等优点,管壳式换热器目前仍是化工、石油和石化行业中使用的主要类型换热器,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设备中仍占有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但还有很多场合,所用列管式换热器是根据生产要求设计的非定型设备。管壳式换热器的效率问题是设计的核心。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列管式换热器的研究工作从来都没有间断过,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设备,如何优化它们的结构以提高其传热效果。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改善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众多生产领域的生产工艺、节省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设计目的与要求通过此次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本次毕业设计通过U型管换热器强度设计和结构设计结合起来,掌握典型过程设备设计的一般程序,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科学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本设计要求我们熟悉过程设备设计的基本方法跟程序,熟悉相关的国家级行业标准,掌握设计方法跟程序,能独立完成课题所规定的内容。本次毕业设计将通过把工艺设计和机械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完整的换热器设计,掌握化工设备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熟悉和了解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应的设计规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受到本专业工程师的系统训练。1.4&&换热器简介1.4.1换热器概述&&&&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以实现不同温度流体间的热能传递,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在换热器中,至少有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另一种流体则温度较低,吸收热量。在工程实践中有时也会存在两种以上的流体参加换热,但它的基本原理与前一种情形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在化工、石油、动力、制冷、食品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换热器,且它们是上述这些行业的通用设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能源利用、开发和节约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对换热器的要求也日益加强。换热器的设计制造结构改进以及传热机理的研究十分活跃,一些新型高效换热器相继问世。1.4.2换热器的分类&&&&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被广泛用于耗能用量大的领域。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换热器的具体分类如下:&&&&1、换热器按传热原理可分为:&&&&1)间壁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是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在被壁面分开的空间里流动,通过壁面的导热和流体在壁表面对流,两种流体之间进行换热。因此又称表面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应用最广。间壁式换热器根据传热面的结构不同可分为管式、板面式和其他型式。2)蓄热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通过固体物质构成的蓄热体,把热量从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热介质先通过加热固体物质达到一定温度后,冷介质再通过固体物质被加热,使之达到热量传递的目的。蓄热式换热器有旋转式、阀门切换式等。&&&&3)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 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是把两个表面式换热器由在其中循环的热载体连接起来的换热器,热载体在高温流体换热器和低温流体之间循环,在高温流体接受热量,在低温流体换热器把热量释放给低温流体。这类换热器主要用于回收和利用高温废气的热量。以回收冷量为目的的同类设备称蓄冷器,多用于空气分离装置中。如炼焦炉下方预热空气的蓄热室。&&&&4)混合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是通过冷、热流体的直接接触、混合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又称接触式换热器。由于两流体混合换热后必须及时分离,这类换热器适合于气、液两流体之间的换热。例如,冷水塔、气体冷凝器等。&&&&2、换热器按用途分为:&&1)冷却器冷却器是把流体冷却到必要的温度,但冷却流体没有发生相的变化。&&&&2)加热器&&&&加热器是把流体加热到必要的温度,但加热流体没有发生相的变化。&&&&3)预热器&&&&预热器预先加热流体,为工序操作提供标准的工艺参数。&&&&4)过热器&&&&过热器用于把流体(工艺气或蒸汽)加热到过热状态。&&&&5)蒸发器&&&&蒸发器用于加热流体,达到沸点以上温度,使其流体蒸发,一般有相的变化。&&&&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列管式换热器 。 1、列管式换热器分类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及酒精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一种换热器。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  优点:单位体积设备所能提供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大型装置中普遍采用。  结构: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列管式换热器,按材质分为碳钢列管式换热器,不锈钢列管式换热器和碳钢与不锈钢混合列管式换热器三种,按形式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换热器,按结构分为单管程、双管程和多管程,传热面积1~500m2,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封头的连结管处进入,在管流动,从封头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这称之管程;另-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这称为壳程。  列管式换热器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按其温差补偿结构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浮头式换热器、固定式换热器、U形管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等1)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的管板,一端不与壳体相连,该端称浮头。管子受热时,管束连同浮头可以沿轴向自由伸缩,完全消除了温差应力。  新型浮头式换热器浮头端结构,它包括圆筒、外头盖侧法兰、浮头管板、钩圈、浮头盖、外头盖及丝孔、钢圈等组成,其特征是:在外头盖侧法兰内侧面设凹型或梯型密封面,并在靠近密封面外侧钻孔并套丝或焊设多个螺杆均布,浮头处取消钩圈及相关零部件,浮头管板密封槽为原凹型槽并另在同一端面开一个以该管板中心为圆心,半径稍大于管束外径的梯型凹槽,且管板分程凹槽只与梯型凹槽相连通,而不与图1 浮头式换热器凹型槽相连通;在凹型和梯型凹槽之间钻孔并套丝或焊设多个螺杆均布,设浮头法兰为凸型和梯型凸台双密封,分程隔板与梯型凸台相通并位于同一端面的宽面法兰,且凸型和梯型凸台及分程隔板分别与浮头管板凹型和梯型凹槽及分程凹槽相对应匹配,该浮头法兰与无折边球面封头组配焊接为浮头盖,其法兰螺孔与浮头管板的丝孔或螺杆相组配,用螺栓或螺帽紧固压紧浮头管板凹型和梯型凹槽及分程凹槽及其垫片,该结构必要时可适当加大浮头管板的厚度和直径及圆筒的内径,同时相应变更加大相关零部件的尺寸;另配置一无外力辅助钢圈,其圈体内径大于浮头管板外径,钢圈一端设法兰与外头盖侧法兰内侧面凹型或梯型密封面连接并密封,另一端设法兰或其他结构与浮头管板原凹型槽及其垫片或外圆密封。  浮头换热器的特点:  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固定在壳体与管箱之间,另一端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移动,这个特点在现场能看出来。这种换热器壳体和管束的热膨胀是自由的,管束可以抽出,便于清洗管间和管内。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造价高(比固定管板高20%),在运行中浮头处发生泄漏,不易检查处理。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条件。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管板和壳体制成一体,当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时,在外壳的适当位置上焊上一个补偿圈(或膨胀节)。当壳体和管束热膨胀不同时,补偿圈发生缓慢的弹性变形来补偿因温差应力引起的热膨胀。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主要有外壳、管板、管束、封头压盖等部件组成。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是在壳体中设置有管束,管束两端用焊接或胀接的方法将管子固定在管板上,两端管板直接和壳体焊接在一起,壳程的进出口管直接焊在壳体上,管板图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外圆周和封头法兰用螺栓紧固,管程的进出口管直接和封头焊在一起,管束内根据换热管的长度设置了若干块折流板。这种换热器管程可以用隔板分成任何程数。  这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壳程清洗困难,对于较脏或有腐蚀性的介质不宜采用。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其上连接有顶盖,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通常在管外装置一系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至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换热器。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但补偿装置(膨胀节)只能用在壳壁与管壁温差低于60~70℃和壳程流体压强不高的情况。一般壳程压强超过0.6Mpa时由于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的作用,就应考虑其他结构。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特点1、旁路渗流较小;2、造价低;3、无内漏;4、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缺点是,壳体和管壁的温差较大,易产生温差力,壳程无法清洗,管子腐蚀后连同壳体报废,设备寿命较低,不适用于壳程易结垢场合。3)U型管式换热器图3&&U型管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只有一个管板,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其缺点是管子内壁清洗困难,管子更换困难,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4)填料函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1.5 课题简介换热器是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过程的一种设备,故又称热交换器。它是化工、炼油、动力和原子能及许多工业部门广泛应用的一种通用设备,是保证工艺流程和条件,利用二次能源实现余热回收和节约能源的主要设备。在化工厂换热器约占总投资的10-20%;由于工艺流程不同,生产中往往进行着加热、冷却、蒸发或冷凝等过程。通过换热器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以满足工艺需求。1.5.1&&U型管式换热器换热设备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每种结构形式的换热设备都有其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特性,有些结构形式,在某中情况下使用是好的,但是,在另外的情况下,却不太适合,或就根本不能使用。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料函式四类。U型管式管式换热器的典型结构如图1-1所示,U形管式换热器仅有一个管板,管子两端均固定于同一管板上。此类换热器的特点是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因管壳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热应力,热补偿性能好;管程为双管程,流程较长,流速较高,传热性能较好;承压能力强;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检修和清洗,且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缺点是管内清洗不便,管束中间部分的管子难以更换,又因最内层管子弯曲半径不能太小,在管板中心部分布管不紧凑,所以管子数不能太多,且管束中心部分存在间隙,使壳程流体易于短路而影响壳程换热。此外,为了弥补弯管后管壁的减薄,直管部分需用壁较厚的管子。这就影响了它的使用场合,仅宜用于管壳壁温相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而管程介质清洁及不易结垢,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情形。 图1-1&&U型管换热器结构简图1.5.2&&换热器选型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流体的性质;压力、温度及允许压力降的范围;对清洗、维修的要求;材料价格;使用寿命等。流体的种类、导热率、粘度等物理性质,以及腐蚀性、热敏性等化学性质,对换热器选型有很大的影响。而在本设计中是环氧乙烷与冷却水热交换,由于环氧乙烷温度较高,而且处理量大、易腐蚀。综合考虑,本设计选用U型管式换热器。1.6工艺简述1.6.1 设计内容&&&&&& 换热器的选型传热设备的类型很多,各种形式的都有它特定的应用范围,某一种场合下性能很好的换热器,如果换到另一种的场合中,则传热效果和性能都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针对具体情况正确的选者换热器的类型。是很重要的很复杂的工作。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流体的性质。 流量及热负荷。 操作的温度,压力及允许的压降范围。 对清洗。维护的要求。 设备的结构材料,尺寸及空间的限制。 价格。 1.6.2介质流动空间的确定在换热器中,哪一种流体流经管程,哪一种流体流过壳程,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作为选择的一般原则:①不洁净或者容易分解的结垢的物料应当流过容易清洗的一面,对于直管管束,上述的物料一般应该走管内,但当管束可以拆出清洗时,也可以走管外。②需要提高流动速度用来增大对流传导系数的流体走管内,因为管内截面积通常都比管面的小,而且容易采用多管程以提高流体的速度。③具有腐蚀性的物料走管内,这样可以用普通的材料制造壳体,仅仅管子,管板和封头要采用耐腐蚀性的材料。④压力高的物料走管内,这样外壳可以不用承受高压。⑤温度高的物料应该走管内用来减少热量的损失。⑥蒸汽一般通入壳程,因为这样方便排出冷液。而且蒸汽比较清洁,其对于流体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小。⑦粘度大的流体一般在壳程空间流动。当上述个点不能同时满足时,或者互相矛盾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抓住重要的方面作出适宜的选择。 1.6.3介质流动方向的选择由公式Q=KA?△tm可以看出在热负荷Q总传热系数K一定的情况下。换热器的换热面积A 的大小与平均温度之差△tm成反比,即平均温度越大,则所需的传热面积越小,在两流体的进出口温度都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介质流动方式很重要的。平均温度之差为流体在换热器的两端温度之差的对数平均植,一般流体流动有逆流和并流两种方式:并流时:tm并<△tm逆由A=Q/K△tm得:A并>A逆,由比较可以看出,当两流体的进出口都已确定时,逆流的平均温差大于并流的平均温差.所以,单位传热量时,逆流所需的传热面积比并流所需的小.逆流的另一优点是可以节约冷却或加热剂的用量,因为并流时t总是低于T,而逆流是,t却可以高于T,所以逆流冷却时,冷却剂的升温(T1-T2)可比并流的大一些,单位时间内传过的热量相同时,冷却剂用量就可以少些.同理,逆流加热时,加热剂本身温降(T1-T2)可比并流时大一些,也就是说,加热剂的用量少些.1.6.4管子排列方式的选择换热管的材料及尺寸可参考有关标准选取,管径小,管内给热系数可以提高,在同样的壳径小,管径小可安排的传热面积大,使传热器紧,对于洁净的流体,对于单位体积设备的传热面积就能大些,对于不太洁净,粘度较大或易结垢的流体,管径应大一些便于清洗.1.7传热计算步骤1.7.1传热量的计算(1)根据原始数据表1 与定性参数表2计算传热量表1-1 原始数据
壳程介质 管程介质进口温度 ℃ 96 25出口温度 ℃ 75 45流量 ( kg/h) 5000 工作压力(Mpa) 0.5 0.6表1-2 定性温度和物性参数
壳程介质 管程介质定性温度℃ 乙烷 冷却水密度ρ(kg/) 1.357 998比热(℃) 1.44 4.187导热系数 0.018 0.626粘度(PaS) 0.850 0.727 普朗特数
则传热量:
冷却水流量: 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暂按单壳程、偶管程进行计算。逆流的平均温度差为 &&&& 由《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查的&&&&&&&&&&&&&&&&&&&&&&&&&&所以&&&&&&&&&&&&根据两流体的情况,假设 故&&&&&&&&&&由换热器系列标准选定壳径/mm 500 管子尺寸/mm
公称压强/at 1.6 管长/m 6公称面积/m 80 管子总数 228&&&&&&管程数 2 管子排列方法
&&&&&& 实际传热面积 (2)核算总传热系数①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取换热器列管之中心距t=25mm,流体通过管简最大截面积为
壳程中乙烯呗冷却,取
③污垢热阻 ④总传热系数 按此传热系数,计算需要的传热面积
所选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具有足够的裕量,故该换热器适合。1.7.2流体空间选择设计方案(1) 高温流体一般走管程,因为高温会降低材料的许用应力,高温流体走管程可节省保温层和减少壳体厚度,也可提高热利用率。(2) 较脏和易结垢的流体应走管程,这样便于清洗和控制结垢1.7.3有效平均温差按逆流计算 1.7.4型式的选取先假设传热系数则传热面积:按 取选型:根据《换热器设计手册》第三页BIU型,选1.7.5 校核传热系数Ka.&&管程石蜡的传热系数:管内流速 雷诺数:计算出 b.壳程原油传热系数:当量直径:流体流通截面积流速壳程雷诺数 计算出污垢热阻由查取管称石蜡的污垢热阻: 壳程原油的污垢热阻:则传热系数&& 由&& 计算出 若×100%的值在10%以内,则K符合条件,否则返回上一步。校核传热面积 若在10%20%之间,符合要求 2&&结构设计表2-1 设计条件表 壳程 管程设计压力(MPa) 0.5 0.6操作压力(MPa) 0.1 0.4/0.3(进口/出口)设计温度(℃) 130 75操作温度(℃) 96/50(进口/出口) 25/45(进口/出口)流量(Kg/h) 5000物料 乙烷 冷却水程数 1 2换热面积 81.62.1&&壳体、管箱壳体和封头设计2.1.1&&壳体的设计圆筒公称直径据前面计算所知,圆筒的内公称直径为700mm > 400mm,采用卷制圆筒。圆筒厚度圆筒的最小厚度应按GB 151-89第三章计算,但圆筒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表2-2的规定。
您可能需要的
[] [] [] [] [] [] [] []查看: 2244|回复: 1
《换热器设计手册》 钱颂文 2002年版 高清pdf电子版
1.jpg (16.67 KB, 下载次数: 15)
《换热器设计手册》 钱颂文 2002年版 高清pdf电子版
15:41 上传
第1篇 管壳式换热器
第1章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结构与 型号1
2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1
2.1管壳式换热器的零、部件名称2
2.2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组合部件2
2.2.1壳体2
2.2.2前端管箱3
2.2.3后端结构4
3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式与结构4
3.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4
3.2浮头式换热器5
3.3U型管式换热器6
3.4填料函式换热器6
3.5其他类型换热器6
3.5.1滑动管板式填料函换热器6
3.5.2双管板换热器7
3.5.3薄管板换热器8
4折流杆换热器9
4.1折流杆换热器结构简介9
4.2折流杆换热器应用进展10
5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10
参考文献12
第2章 管壳式换热器系列13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立式热虹吸式 重沸器13
1.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 (JB/T
1.1.1基本参数13
1.1.2结构型式19
1.2立式热虹吸式重沸器型式与基本
1.2.1基本参数21
1.2.2结构型式24
2U型管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
2.1基本参数24
2.1.1公称直径DN24
2.1.2公称压力PN24
2.1.3换热管24
2.2基本参数组合24
2.3换热器的主要参数24
2.3.1计算换热面积24
2.3.2主要参数26
2.4结构型式26
2.4.1结构简图26
2.4.2重叠式换热器结构26
3浮头式换热器和冷凝器型式与基本参数
3.1基本参数27
3.1.1公称直径DN27
3.1.2公称压力PN27
3.1.3换热管27
3.1.4管程数N28
3.1.5折流板(支承板)间距S28
3.1.6管箱28
3.1.7旁路挡板的数量28
3.2基本参数组合28
3.2.1内导流换热器的基本参数组合28
3.2.2外导流换热器的基本参数组合30
3.2.3冷凝器的基本参数组合31
3.3换热器的主要参数32
3.3.1内导流换热器和冷凝器的主要参数32
3.3.2外导流换热器的主要参数33
3.3.3计算换热面积34
3.4结构型式34
3.4.1换热器34
3.4.2冷凝器34
3.4.3重叠型式34
4浮头式折流杆换热器系列规格、型号和
参数行业标准37
4.1内容与适用范围37
4.2结构特征37
4.3技术条件及基础数据37
4.3.1设计条件37
4.3.2基础参数38
4.4浮头式折流杆换热器及冷凝器规格型号系列38
4.4.1浮头式折流杆换热器及冷凝器型号表示方法38
4.4.2规格系列及简图38
5固定管板式折流杆换热器系列42
6钢制固定管板式薄管板列管换热器
6.1基本参数42
6.1.1设计参数42
6.1.2主要材质42
6.1.3参数组合范围43
6.1.4参数的确定44
6.2结构型式44
6.2.1焊入式44
6.2.2贴面式44
6.2.3其他结构44
6.3允许壁温差45
6.4型号标记45
参考文献54
第3章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用与设计55
1管壳式换热器的选用55
1.1工艺条件的选择55
1.1.1温度55
1.1.2压力降56
1.1.3流体空间的选择56
1.2结构与结构参数的选择56
1.2.1换热管56
1.2.2管程数和壳程型式56
1.2.3壳程折流板57
1.2.4防旁路流设施58
1.2.5防冲板58
2管壳式换热器热力计算58
2.1稳态传热方程58
2.1.1热负荷58
2.1.2总传热系数K59
2.1.3平均温度差和温差修正系数59
2.2对流传热膜系数59
2.2.1无相变对流传热的传热膜系数59
2.2.2有相变传热的传热膜系数67
2.3压力降的计算75
2.3.1管程压力降Δpi76
2.3.2壳程压力降77
2.4换热器热力计算的其他分析方法简介81
3贝尔?台华(Bell?Delaware)详细设计法 82
3.1几何参数的计算83
3.1.1数据的输入83
3.1.2壳程参数83
3.1.3辅助计算逐步计算步骤84
3.2壳程传热与压降修正因子87
3.3壳程传热膜系数和压降89
3.3.1壳程传热膜系数89
3.3.2壳程压降89
3.4管内传热膜系数和压降90
3.4.1管内传热膜系数90
3.4.2管内压降和管程压降91
附录 Tinker法参考横流速度的计算93
4贝尔?台华法在E型以外其他类型管
壳式换热器中的应用95
5盘?环形折流板换热器设计计算95
5.1设计方法95
5.2Slipcevie法95
5.2.1热传递计算96
5.2.2壳程压降97
6冷凝器与再(重)沸器的计算步骤98
6.1冷凝器的设计步骤98
6.2再沸器的设计计算步骤99
6.2.1K式再沸器99
6.2.2卧式热虹吸式(管外壳程沸腾)
6.2.3立式管内热虹吸式再沸器计算102
附录1 污垢系数值103
附录2 总传热系数推荐值105
参考文献108
第4章 冷凝传热及各种冷凝器的精确计算法109
1纯质冷凝换热的计算方法109
1.1纯质竖管内冷凝109
1.1.1重力控制状态110
1.1.2剪力控制状态110
1.2纯质水平管内冷凝111
1.2.1水平管内凝结换热的研究现状111
1.2.2重力控制状态112
1.2.3剪力控制状态112
1.2.4剪力与重力控制状态113
1.2.5不区分流型的通用型公式113
1.3纯质水平单管外及管束间的冷凝114
1.3.1纯质水平单管外的冷凝114
1.3.2纯质水平管束间的冷凝和逐排 计算法115
2混合蒸气冷凝换热的分析与计算117
2.1混合蒸气的冷凝换热机理117
2.2混合蒸气冷凝换热的预测方法117
2.3Bell?Ghaly法的数学模型117
2.4混合工质管内冷凝的研究现状118
2.5混合蒸气冷凝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公式119
2.6混合工质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现状119
3冷凝器的计算机模拟120
3.1冷凝器的类型120
3.2冷凝器的传热过程120
3.3冷凝器计算机模拟的具体计算步骤122
3.3.1纯质壳侧冷凝时分段法卧式管壳式冷凝器模拟计算具体步骤123
3.3.2混合工质冷凝器模拟计算具体步骤124
参考文献125
第5章 应用计算机设计计算的方法127
1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及性能计算程序TASC3127
1.1程序功能127
1.2输入数据128
1.3输出数据128
2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及性能计算程序STEP5128
2.1程序功能128
2.2软件使用限制128
3釜式再沸器模拟计算程序MKETL和立式热虹吸再(重)沸器的设计与校核程序TREB4128
3.1程序功能128
3.2软件使用限制129
3.3输入数据129
3.4立式热虹吸重沸器的设计与校核程序TREB4简介129
4空冷器的校核计算程序ACE129
4.1程序功能及特点129
4.2程序适用范围130
5HTRI管壳式换热器计算程序CST?2130
5.1程序功能130
5.2输入数据文件的基本格式132
5.3输入数据文件的基本内容132
6釜式重沸器传热与流体力学计算程序
6.1程序功能132
6.2设计计算方案132
7无相变管壳式换热器工艺计算与核算
程序(FRHEX2C)134
7.1程序功能134
7.2计算方法原理134
7.3计算过程的逻辑设计134
7.4输入数据说明134
7.5输出数据说明134
8折流杆换热器及冷凝器计算程序134
8.1程序功能134
8.2适用范围134
参考文献135
第6章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136
1壳体、管箱壳体和封头的设计136
1.1壁厚的确定136
1.2壳体、管箱壳体和封头的尺寸及质量140
1.3进出口的设计141
1.3.1接管外伸长度141
1.3.2接管与筒体、管箱壳体的连接142
1.3.3排气、排液管142
1.4接管最小位置144
1.4.1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144
1.4.2管箱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144
2管板与换热管145
2.1管板145
2.1.1管板结构145
2.1.2管板最小厚度145
2.1.3管板尺寸146
2.1.4管板重量计算147
2.2换热管162
2.2.1换热管的规格和尺寸偏差162
2.2.2换热管的排列型式162
2.3管程分程164
3壳体与管板、管板与法兰及换热管
3.1壳体与管板的连接结构164
3.2管板与法兰的连接168
3.2.1固定式管板168
3.2.2可拆式管板168
3.3管子与管板连接171
3.3.1胀接171
3.3.2焊接172
3.3.3胀焊并用174
3.3.4爆炸胀接175
4其他各部件结构175
4.1膨胀节175
4.2折流板或支持板179
4.2.1折流板的型式179
4.2.2折流板尺寸180
4.2.3折流板或支持板管孔181
4.2.4折流板或支持板外直径及允
4.2.5折流板的布置183
4.2.6支持板183
4.2.7折流板质量计算184
4.3防冲与导流186
4.3.1防冲板的型式186
4.3.2防冲板的位置和尺寸186
4.3.3导流筒187
4.4拉杆与定距管188
4.4.1拉杆的结构和尺寸188
4.4.2拉杆的布置189
4.4.3定距管尺寸189
4.5防短路结构189
4.5.1旁路挡板结构尺寸189
4.5.2假管190
4.5.3中间挡板190
参考文献190
第7章 管壳式换热器流体流动诱发振动192
1流动诱发振动基本原理192
1.1流动诱发振动三种基本情况192
1.2管子破坏最可能的区段192
1.3破坏机理192
1.4流动诱发振动机理192
1.5换热管振动响应曲线193
1.6横流下管束动力行为193
1.7流体动力作用力193
2流体介质与流动诱发振动机理,旋涡
2.1管束斯脱拉哈数计算194
2.2避免产生旋涡分离共振准则195
2.3单相流下附加质量系数Cm的
2.4旋涡分离振动响应预测的动力
3湍流诱发激振机理197
3.1湍流197
3.2湍流抖振197
3.3欧文(Owen)湍流抖振频率表
3.4湍流随机激振198
4流体弹性不稳定模型198
4.1位移机理198
4.2速度机理199
6声共鸣201
6.1驻波原理201
6.2声共鸣频率表达式203
6.3声共振激振机理203
6.4声共鸣许用准则204
6.4.1旋涡分离引起的声共鸣204
6.4.2湍流抖振引起的声共鸣205
6.5声驻波振动的抑制205
6.5.1防振挡板205
6.5.2Helmhotz空腔共鸣室206
6.5.3翅条片的构思206
6.5.4螺旋形的“管间”插入件的
6.5.5谐调207
6.5.6拆除一些管子207
6.5.7管子结构表面的改变207
6.5.8不规则的管间距207
6.5.9改变壳程质量流率207
7振动计算程序208
7.1振动计算步骤208
7.2振动计算中应用试验推算值时应注意的问题209
第8章 管壳式换热器管板设计212
2管壳式换热器管板的设计计算方法分析213
2.1设计计算公式的基本考虑213
2.2管板强度分析的基本方法213
2.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管板应力分析214
2.2.2U型管式换热器管板应力计算分析218
2.2.3管板应力的性质223
2.2.4管板应力的调整223
3管板计算224
3.1符号说明224
3.2U型管式换热器管板229
3.2.1a型连接方式管板的计算229
3.2.2b、c、d型连接方式管板的计算229
3.2.3e、f型连接方式管板的计算230
3.2.4U型管式换热器管板计算结果231
3.3浮头式与填料函式换热器管板232
3.3.1计算步骤232
3.3.2浮头式、填料函式换热器管
3.4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板234
3.5换热管稳定许用压应力240
3.6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许用拉脱力241
4计算示例254
4.1U型管式换热器管板厚度计算254
4.1.1a型连接方式管板厚度计算254
4.1.2采用GB 151—1999设计结果的改进256
4.2浮头式、填料函式换热器管板厚度计算257
4.2.1浮头式换热器管板厚度的计算257
4.2.2填料函式换热器管板厚度计算259
4.3固定管板换热器261
4.3.1不带膨胀节,其延长部分兼作法兰的管板261
4.3.2不带法兰的管板269
参考文献278
第9章 其他各种管板应力与强度计算279
1管板削弱系数279
1.1管板孔间带效率279
1.2强度与刚度削弱系数279
2双管板计算280
3法兰夹持的可拆式管板强度计算282
4管板管桥及管壁温度场分析285
4.1分析模型286
4.2计算步骤286
5矩形管板的计算287
5.1分析模型287
5.2平衡方程288
5.3单个条形梁的分析289
5.4边界位移的求解291
6国外管壳式换热器管板设计规范及比较293
6.1用于换热器机械设计的设计标准293
6.2管板分析基础293
6.2.1管板分析中的假定294
6.2.2TEMA边界约束的处理方法294
6.2.3穿孔板的有效弹性常数294
6.3固定式管板设计基础295
6.3.1弹性基础上的薄圆板295
6.3.2挠度、转角和弯矩296
6.3.3边缘处的垂直力296
6.4TEMA的固定式管板设计296
6.4.1管板弯曲公式和应力296
6.4.2TEMA公式的应力分类构思297
6.5法国CODAP固定式管板标准的计算300
6.5.1管板最大弯曲应力300
6.5.2CODAP公式中的应力分类301
6.6英国BS5500的固定管板公式301
6.7BS5500与TEMA和CODAP固管板厚度计算公式之间的比较302
6.8BS5500和CODAP浮头换热器管板设计准则302
6.8.1管内最大轴向应力303
6.8.2U型管换热器设计公式303
6.8.3法兰管板?TEMA设计程序303
参考文献304
第10章 翅片管式换热器305
2翅片管的类型和结构305
2.1按结构型式分类306
2.2按制造工艺分类306
3翅片管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307
3.1传热方程307
3.2干工况时的总传热系数307
3.3外掠翅片管束的换热和压降计算309
3.3.1圆管?圆形翅片管束309
3.3.2圆管?矩形翅片叉排管束310
3.4湿工况时的总传热系数311
4对数平均温差、温差修正系数与无因次参数R、P311
4.1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311
4.1.1错流(一次交叉流)型的平均温差312
4.1.2“混合?非混合”错流(交叉流)平均温差312
4.2温差修正系数313
4.2.1Δtm,n=f1(R,P)的推导314
4.2.2Δtm,j=f2(R,P)的推导314
4.2.3错流(一次交叉流)型的温差修正系数314
4.3多次交叉错流型的平均温差315
4.3.1总趋势为逆流的多次交叉错流
4.3.2总趋势为并(顺)流时的多
次交叉错流317
5翅片效率318
5.1等截面直翅的传热计算及翅片效率318
5.1.1传热计算318
5.1.2翅片效率319
5.2变截面直翅的传热计算及翅片效率319
5.2.1传热计算320
5.2.2翅片效率320
5.3等厚度环翅的传热计算与翅片效率320
5.3.1圆翅的传热计算320
5.3.2圆翅的翅片效率321
5.3.3等厚度正方形环翅的翅片效率322
5.4翅片效率的数值计算方法323
5.5扇形法与斯密特公式325
6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热计算326
6.1设计计算与校核计算326
6.2平均温差法326
6.3ε-NTU法327
6.3.1无因次量327
6.3.2无因次量间的函数关系327
6.3.3ε?NTU法的计算329
6.4翅片管的表面结构及参数329
7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330
7.1横掠翅片管(束)的流动与换热特征330
7.1.1一般分析330
7.1.2绕流与换热特征330
7.1.3流动边界层对换热的影响331
7.1.4分离、回流与再附着332
7.2高效换热翅表面综述332
7.2.1间断型翅片332
7.2.2波纹型翅片334
7.2.3齿型螺旋翅片334
7.2.4椭圆管翅片335
参考文献338
第2篇 板式换热器
第1章 板(片)式换热器341
1.1板(片)式换热器的基本构造341
1.2流程组合341
1.3框架型式343
2板片的型式与影响板片性能的参数343
2.1影响板片传热与压降的参数和结构343
2.2板片的型式与性能343
2.3混合β人字板(热混合板)及其性能345
2.4几种特殊构造的板片346
3板(片)式换热器的性能特点347
3.1板(片)式换热器的主要优点347
3.2板(片)式换热器的主要缺点348
3.3板(片)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的比较349
4板(片)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50
4.1一般设计要求350
4.2设计计算公式和曲线351
4.3平均温差法设计计算步骤360
4.4平均温差法校核计算步骤362
4.5ε-NTU法设计计算步骤365
4.6热混合设计法367
4.6.1机理367
4.6.2计算公式368
4.6.3设计计算步骤369
5工业应用370
5.1概况370
5.2在供热、空调和生活用水中的应用 371
5.3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372
5.4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373
5.4.1在硫酸工业中的应用373
5.4.2在制碱工业中的应用373
5.5在石油和石化工业中的应用374
5.6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375
5.7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375
5.8在其他场合的应用375
6产品制造375
6.1概述375
6.2制造标准375
6.3制造质量要求376
6.4制造材料376
参考文献380
第2章 板翅式换热器381
1.1板翅式换热器的发展381
1.2制造工艺简介381
1.3应用381
1.4特点383
2结构特点与传热机理384
2.1结构与基本元件384
2.1.1翅片384
2.1.2隔板385
2.1.3封条385
2.1.4导流片与封头385
2.2翅片的结构参数385
2.3流道布置386
2.4单元组合386
3设计计算388
3.1换热与流动基本特征数关系式388
3.1.1无相变特征数关系式388
3.1.2相变特征数关系式389
3.2翅片效率与表面效率390
3.2.1单叠布置390
3.2.2复叠布置391
3.2.3多股流复杂布置391
3.3翅片型式与结构参数的选择391
3.3.1锯齿翅片391
3.3.2平直翅片392
3.3.3多孔翅片392
3.3.4翅片结构参数的选择392
3.4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392
3.4.1通道分配与通道排列392
3.4.2综合法392
3.5流体的不均匀分配性393
3.5.1流体不均匀分配与换热器性能的关系393
3.5.2流体不均匀分配的基本类型393
3.5.3改善流体不均匀分配的措施393
3.6设计计算394
4设计实例394
4.1两股流相变换热器394
4.2多股流无相变换热器395
5板翅式换热器新技术及在压缩机中
5.1铝板翅式换热器表面处理技术398
5.2板翅式换热器快速创型系统398
5.3板翅式换热器新产品398
5.3.1非金属板翅式换热器398
5.3.2不锈钢板翅式换热器399
5.4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强度特性分析399
5.5板翅式换热器在压缩机领域的应用399
参考文献400
第3章 螺旋板式换热器401
1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和结构特点401
1.1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发展概况401
1.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401
1.3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型式与参数402
1.3.1典型结构402
1.3.2型号表示方法402
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404
2.1试验方法404
2.2试验结果404
2.3介质为液体时螺旋板式换热器流体阻力计算公式406
2.4介质为空气时螺旋板式换热器流体阻力计算公式406
2.5流体作轴向流动时的压力降407
3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407
3.1无相变液体的螺旋流407
3.2无相变气体的螺旋流408
3.3无相变液体的对流传热408
3.4蒸汽冷凝409
3.5螺旋板式换热器用于立式热虹吸重沸器410
3.6无相变流体的轴向流410
4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410
4.1介质速度410
4.2总传热系数411
4.3工艺设计的一般步骤411
4.3.1热平衡设计法(对数平均温差法)411
4.3.2NTU曲线图设计法412
5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几何设计413
5.1符号说明413
5.2几何设计413
5.2.1中心隔板宽度413
5.2.2偏心距414
5.2.3螺旋体有效换热圈数414
5.2.4螺旋板圈数414
5.2.5螺旋板有效换热长度LY及
螺旋板计算长度LB415
5.2.6换热器螺旋通道长度LT415
5.2.7有效换热面积AY415
5.2.8螺旋体长轴外径415
6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强度及稳定性设计416
6.1符号说明416
6.2螺旋板的强度417
6.3螺旋板的挠度计算417
6.4螺旋板许用压力417
6.5半圆筒体或外圈板的计算厚度421
6.6中心隔板的计算厚度421
6.7半圆端板421
6.8可拆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倒锥平盖421
6.8.1基础板423
6.8.2圆环筋424
6.8.3倒锥425
6.8.4刚度设计425
7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制造与检验426
7.1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程序426
7.2螺旋板式换热器制造质量的控制426
7.2.1螺旋板板材的下料426
7.2.2螺旋板的定距柱426
7.2.3中心隔板427
7.2.4支承环427
7.2.5特殊处理427
7.3螺旋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的发展427
7.3.1螺旋板式换热器制造工装设
备的发展427
7.3.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其他新进展 428
8螺旋板式换热器在工程上的应用428
8.1在合成氨氮肥工业上的应用428
8.2在烧碱、硫酸工业上的应用432
8.2.1在烧碱工业上的应用432
8.2.2在硫酸工业上的应用432
8.3在制药、制冷工程上的应用432
8.3.1在制药上的应用432
8.3.2在制冷工程上的应用432
8.4在煤焦化工程上的应用433
8.5在供热和油田等领域的应用434
8.6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434
9国外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新结构434
9.12型螺旋板式冷凝器435
9.22型安放于塔顶的螺旋板式冷凝器435
9.31型螺旋板式冷凝器435
9.43型螺旋板式冷凝器436
9.53H型螺旋板式冷凝器436
附录不可拆螺旋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参数437
参考文献440
第3篇 高温换热器与非金属换热器
第1章 高温换热器441
1金属高温换热器441
1.1辐射式换热器441
1.1.1概述441
1.1.2辐射式换热器结构441
1.2套管式高温换热器444
1.2.1概述444
1.2.2结构简介444
1.3针、片肋翅管式换热器445
1.3.1概述445
1.3.2结构简介446
1.4其他型式换热器简介446
1.4.1整体式换热器446
1.4.2列管式换热器447
1.4.3辐射?对流组合换热器448
2陶瓷高温换热器450
2.1粘土换热器(四孔砖换热器)450
2.2碳化硅列管式换热器451
2.3其他型式换热器简介457
2.3.1八角形管砖换热器457
2.3.2回转式陶瓷蓄热器458
2.3.3高铝(刚玉)管式换热器459
参考文献459
第2章 非金属换热器460
1.1非金属材料换热器的重要性460
1.2正确选用非金属材料换热器460
1.3非金属材料换热器现状460
1.3.1石墨换热器460
1.3.2氟塑料换热器460
1.3.3玻璃换热器461
1.3.4化工陶瓷换热器461
2不透性石墨换热器461
2.1不透性石墨的特性及其在换热器中的应用461
2.1.1石墨与不透性石墨简介461
2.1.2不透性石墨的特性461
2.1.3不透性石墨在换热器中的应用463
2.2不透性石墨制设备的设计特点、强度计算及典型结构结点463
2.2.1设计特点463
2.2.2强度计算463
2.2.3典型结构节点463
2.3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的类型、结构 及传热特点464
2.3.1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的类型464
2.3.2浮头列管式石墨换热器的结构465
2.3.3块孔式石墨换热器的结构 与传热470
2.3.4其他型式石墨换热器及蒸 发器简介477
2.4不透性石墨换热器应用实例478
2.5国内外石墨换热器发展概况480
2.5.1国外石墨换热器的发展480
2.5.2我国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的现 状和发展方向481
3氟塑料换热器482
3.1氟塑料的特性及其在换热器中 的应用482
3.1.1氟塑料的特性482
3.1.2氟塑料在换热器中的应用484
3.2氟塑料换热器的结构型式485
3.2.1管束485
3.2.2管壳式换热器486
3.2.3沉浸式换热器487
3.3氟塑料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与流 体阻力488
3.4国内氟塑料换热器产品简介489
3.4.1郑州工业大学化工总厂及锦西化工厂产品489
3.4.2长沙市宏达热交换器厂产品491
3.4.3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的石墨 改性聚全氟乙丙烯换热器493
3.5氟塑料换热器存在的问题及发 展方向493
参考文献493
第4篇 换热器先进制造技术
第1章 先进制造技术概论495
1先进制造技术基础495
1.1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495
1.2先进的加工制造技术495
1.3先进的生产资源管理模式495
2换热设备的先进制造496
第2章 换热器热力设计物性数据计算机化498
1物性数据的选择498
2物性数据库结构及特点498
3物性数据库系统特点498
4物性数据库系统功能499
第3章 先进设计方法及其在换热器设计中
1先进设计方法概述500
2先进设计理论和方法500
2.1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简介500
2.2模糊优化设计方法500
2.3计算机辅助参数化绘图(CAPD)502
2.3.1计算机辅助参数化绘图简介502
2.3.2以为平台进行的二次开发技术502
2.4基于Web的异地远程设计(Web CAD)503
3基于Web的板翅式换热器异地远程
设计系统的开发504
第4章 换热器虚拟工程放大技术507
1虚拟工程放大技术简介507
2计算机模拟技术508
2.1计算固体力学技术508
2.2计算流体力学技术508
3虚拟工程放大中的实验方法509
4换热器虚拟工程放大技术实例509
4.1管壳式换热器的虚拟工程放大实例509
4.2Kenics静态混合换热器(KM)的
虚拟工程放大实例510
第5章 先进加工工艺在换热器中的应用513
1激光焊接技术及在换热器中的应用513
1.1激光焊机理513
1.2金属的激光焊接性514
1.3换热器所用典型材料的激光焊515
2超塑性成型扩散连接(SPF/DB)515
2.1超塑性成型扩散连接工艺516
2.2扩散连接参数517
3微型加工技术517
3.1印刷线路板式换热器的特点518
3.2印刷线路板式换热器的制造工艺518
第6章 换热设备先进制造模式的探索519
1换热设备快速创型制造的基本构想519
1.1异地协作开发与设计519
1.2虚拟工程放大519
1.3分散网络化制造520
1.4电子商务520
2换热设备先进制造的实例新型板翅式换热器的开发与制造521
参考文献523
15:5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16.04 MB, 下载次数: 283
售价: 3 金币 &[]
油气储运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學習中的難點希望能排除謝謝分享
(鲁ICP备号-3)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换热器换热系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