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败佯输。打一杂戏团运输动物案

诈败佯输成语接龙,以诈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诈败佯输 →
以上是以诈败佯输为龙头的成语接龙,采用顺接的接龙方式,即以诈败佯输的最后一个字输为开头开始成语接龙。点击任一成语可查看成语的详细解释。
诈败佯输相关成语
别人正在查看
成语接龙引用网址:
诈败佯输成语接龙 /jl/dsrby.html
--方便实用的网上成语词典 &  【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武松高调表示,反对一切形式的招安主义,不论是朝廷招安,还是天王招安,武松都坚决反对。  武松现在只想和弟兄们相聚、相安,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但是,这是不可能长久的,就像在阳谷县、走过紫石街,那段朝九晚五的日子。  武松话里的前一个“招安”指吴用鼓吹的朝廷招安,后一个“招安去”,指宋江鼓吹的造反。武松话里的意思,是指责宋江和吴用他们这样各鼓吹各的路线,你扯过来、他扯过去,让弟兄们寒心。  大多朝代更迭对参与者来说是零和游戏,对吃瓜群众来说就是瞎扯淡,涂炭生灵而已,张三闹着要做皇帝或者李四闹着要做皇帝对人民群众来说都是坏事。武松在这里的发言不是看破红尘的表现,如果是看破红尘就不会理会这些愚蠢的胡闹,武松这回真的是代表了广大吃瓜群众发了言。梁山上虽然也有派系,但是在这种大方向、大路线问题上的看法少有顽固分子,大多数都是有些糊涂的,他们自己也清楚自己当下的选择未必正确,自己对自己当下的角色和未来所谓的出路也未必满意,武松的发言还是有影响力的。  作者写下第一个反对宋江的发言是武松,应该是有他深刻的认知的。  当初武松和宋江在孔家庄话别,分道扬镳,最后其实还相当于宋江向武松打了赌的。武松对宋江的路线失去了兴趣,但是话里没有完全说出真心话,他心里有了自己的主意,并没有试图去说服宋江,只是胡说了些推脱之词,宋江当时没有完全搞清楚武松究竟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因为武松不看好他能够成功,所以相当于说了“我能不能成功咱们走着瞧”(“图个日后相见”)。此后宋江大概是差不多了解了武松的心境,知道是自己当初弄错了,武松就是厌烦了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此时武松第一个反言反对,不止是在反对宋江,更是表现出了对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的反对,宋江随后的反应就是针对武松的这个心态的。
  【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  李逵的话和动作,体现出的是宋江的心境。其实,宋江这个时候也被这个话题搅地头晕脑胀了,恰才,宋江准备了一肚子话憋着,还在想着该怎么说出来最恰当,乐和的唱曲才刚点到关键字眼,就被武松断喝,宋江登时就满眼冒金星了。  李逵也不耐烦这个话题,但是李逵的话是在反对吴用。吴用一直是招安派的面目,平日里在兄弟们面前少不了宣传他的招安路线,这个话题吴用是可以公开说的,但是宋江要造反的话题是不能公开说的,宋江想说也得是用些代号、拐弯抹角地说,费劲。看来这段日子宋江的宣传成效很糟糕。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一直没有发言,好像不存在一样,其实却是招安派的定海神针——卢俊义。  【宋江大唱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告道:“这人酒后发狂。哥哥宽恕!”宋江答道:“众贤弟且起,把这厮推抢监下。”众人皆喜。】  乐和刚才是唱完了,但是宋江的戏却没能开唱……宋江用类似唱戏的腔调,拉长了音,说了这句话,这是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又没机会说,只好把情绪发泄到别的话题上的表现。  有的版本写的是“把这厮推去监下”,也不知道这个“抢”是不是文本问题。这是宋江不想见到李逵的表现,其实是宋江想要压制自己秉性中直率的一面,在这件事上宋江不能和招安派公开冲突。  【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着小校去监房里睡。】  李逵死忠宋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还得等等后面的故事浮出水面之后再分析。  【宋将听了他说,不觉酒醒,忽然发悲。吴用劝道:“兄长既设此会,人皆欢乐饮酒。他是个粗卤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且陪众兄弟尽此一乐。”宋江道:“我在江州醉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弟兄谏救了!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因此潸然泪下。”】  李逵下去了,宋江该发表他的大论了,却又张不开嘴了,宋江想起李逵直率的好处,又感慨自己怎么变得这么胆小了?不觉悲戚起来。  吴用说,你看看大家,都高兴着呢,你也别执拗了,还是认同了大家的心愿,和大家高高兴兴地一起来吧。——吴用的心态很放松、很快乐的样子,和宋江的心态形成反差,说明这一段时间吴用的日子过得不错。  吴用选择的道路,对大多数梁山好汉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道路。宋江能拐骗那么多人上山,其实是借用了吴用的幌子来吸引众人的——“杀人、放火、受招安”。大多数人往往考虑不了那么多,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度思考之后的理想、信念,就是眼红别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为什么我就不能?就是眼红别人大把大把地捞银子为什么我就不能?就是眼红别人欺男霸女、欺良骗善还没事为什么我就不能?……就是想着坐享其成、为所欲为……这是罪吗?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人类社会为了安定、祥和规定了一些行为是罪,也就是大群体法则,不过丛林法则就不这么判定了,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自私自利、互相利用、不断膨胀、横行霸道的——只要你做得到。宗教对这个问题又有自己的说法,我说不太明白、也说不太准确就不说了。我觉得,问题的根源,首先是人们有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宋江说,当年在江州,我们都是敢作敢为的,李逵是最有豪气的,一直不曾改变,我在江州的时候就最希望自己能有他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得他气力来),当时虽然忍耐一时,却破掉了官府的剧本,不想今日,我怎么变得这么畏首畏尾了(《满江红》),当年的豪气都哪里去了?现在连李逵都激发不出我的豪气了。一直是最好的兄弟,我现在却要压制他(坏了性命),这究竟是怎么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伤心。
  【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这三句,要分开看。  前面提示过了,宋江对武松说的话不是简简单单地鼓吹造反的话,而是要讲他心中的好路线是怎么回事,是要向武松表明他其实有更高的追求。  宋江的话里,“招安”,方向不明,疑似并非指朝廷招安;“改邪归正”,改谁的邪?朝廷的还是梁山的?如果是改朝廷的邪,那就有造反的选项;“为国家臣子”,谁的国家?赵家的还是宋家的?大伙做谁的臣子?赵家的还是宋家的?宋江这里的话都是含糊其辞的。  宋江说,武松兄弟,我什么意思你该明白的,我的主张,是要约束众弟兄们,弃恶杨善,改邪归正,都有个国家臣子的样子,黑道上混惯了的要改,要学会白道的规矩;白道上混生活的要改,做真的白道。都改好了,才好做长远打算,我是为弟兄们能有个好的未来做打算,怎么能是冷了众人的心?——同时宋江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武松你想过的日子在梁山上是不可能长久的。  宋江在这里的话体现了他要帮助众人改邪归正的良好愿望,那就有个问题,别人乐意让你帮助吗?  帮助人,分几种情况,帮助他人做好事,分他人主观上接受善意帮助和他人主观上不接受善意帮助这两种情况,帮助他人做坏事,又分两种情况(比如本书中的“帮闲”,帮助者是帮助他人做坏事,被帮助者等的就是做坏事)。现在梁山的情况是,愿意招安的人居多,大家上梁山很多都是朝廷直接派过来的,还有一些是想曲线走上仕途的,想让这些人放弃这个现成的仕途路线,而跟宋江走改朝换代的仕途路线,谈何容易?首先宋江的路线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得清楚吗?吹牛皮谁不会?说大话谁不会?空口白话谁不会?宋江解释地清楚自己的思想吗?能让大家相信吗?……然后是大家愿意接受你所谓的善意吗?显然大多数是不愿意的。宋江要推行自己的理念,如果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那武松说冷了众人的心就是有道理的。  武松当然明白宋江在说什么,虽然并不服气,但是又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不管怎么说,武松是认了他的死理了,武松对空口白话根本就没兴趣听。  武松说不出道理,不等于别人也说不出道理……真应了那句话,真理越辩越明……
  【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鲁智深对“改邪归正”也有兴趣谈一谈:“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换言之,如今梁山之内,也俱是奸邪!朝廷招安也好,天王招安也好,怎么招安都是死定了。就好比这黑袍子,白布染黑了,宋江你有本事把它再洗回白布吗?  招安不济事、反上龙庭不济事,还不如散伙,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主最好。这就是鲁智深的意思,只不过作者把中间那句“梁山之内俱是奸邪”给隐去了。  鲁智深说朝廷的那番话套用在梁山上也成立(拍了宋江的马屁啊),梁山上有多少人都是从朝廷直接过来的?还有些真土匪、恶霸。梁山就是个小朝廷,梁山上也俱是奸邪,本质上和朝廷是一样的。  鲁智深不相信宋江能把事情做好,是有道理的,假定宋江嘴里的理想真的就是宋江心里的理想,除了宋江之外还有谁?有这样理想的人太少了,就算宋江身居高位,你能管得住几个人?你管住一个李逵,盯死一个王英,这些人简单,或许你能做到,你能管得了吴用吗?你能管得了燕青吗?还有史进、鲁智深等等这些满是心眼的人,你宋江能忙得过来吗?大家只要一招,阳奉阴违,就把你宋江摆平了。
  【宋江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众皆称谢不已。当日饮酒,终不畅怀。】  宋江执迷不悟,说,咱们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虽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家一起干一番事业有什么不好?大家统一一下立场(“招安”),才能继续往前走啊。(不然你要这样、我要那样,这总是不行的吧?)  大家纷纷敷衍宋江: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多谢你的好意了、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你辛苦了。  这酒喝的不是滋味。这场重阳之会以失败收场。  但是,这场重阳之会也取得了一个成果,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还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成果的重要性,将来就会逐渐清晰起来,会上出现了三个声音,给梁山的未来规划了三条路线,一是造反,二是招安,三是散伙。  宋江接下来并没有放弃他的想法,他要继续他的造反事业,选择从“改邪归正”入手,对梁山内部进行整顿,苦练内功。
  【众弟兄引着李逵,去堂上见宋江请罪。宋江喝道:“我手下许多人马,都似你这般无礼,不乱了法度!且看众兄弟之面,寄下你项上一刀。再犯,必不轻恕!”李逵喏喏连声而退。】  有读者分析了,武松发言反对宋江,那是言论自由,大家意见不同可以讨论、可以辩论。李逵要发表意见,也没有问题,问题是他一脚踢碎了桌子,这是要干仗还是要干什么?这个举动就超出言论自由的范畴了,是挑战宋江的权威,是破坏忠义堂的规矩,也可以视作威胁要限制宋江或别人的发言权,所以处罚李逵是理所应当的。李逵服罪。  对一些习惯于拿行动说话的人来说,要让他们守规矩、习惯于讲道理是有强人所难的一面的,要有个过程。  现在回想一下作者前面对“无话”的解释,就觉得很有必要了。梁山排座次之后放假的这段时间,无话是无话,不等于无事,路线之争其实是很激烈的。
  【一向无事,渐近岁终。】  这段时间看来大家真的都消停了,爱琢磨心事的可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自己的未来了。  【正是王猷访戴之时,袁安高卧之日。】  王子猷访戴逵:王子猷想见戴逵了,乘船而往,将到门前了,又说返回吧,有人问怎么了?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即回。不一定非要见到戴。(“戴逵”这个名字太眼熟,戴宗、李逵的名字和这个有关系?)  怎么解读这个故事呢?不务实、任性、兴之所至。  袁安高卧:袁安曾行乞,一日大雪,众乞丐都去行乞,袁安躺着不去,遇到当官的路过,交谈之后觉得袁安是个贤者,带他走上了仕途。  这个故事怎么解读呢?宋江不用出门,自有贵人相访?  这两个故事都是说任性,前一个兴尽,后一个还有喜事。疑似是说宋江这一段时间迁就了武松的意愿,自己扛着上面的意图不主动出击,让兄弟们安安稳稳地在山上又过了一段好日子,然后,估计所谓的招人烦的喜事就要来了。  【不觉雪晴,只见山下有人来报:“离寨七八里,拿得莱州解灯上东京去的一行人,在关外听候将令。”宋江道:“休要执缚,好生叫上关来。”】  来者是任务。宋江要去京城一趟了。这就是所谓的喜事了。这种喜事躲是躲不过去的。  【众人再拜,恳谢不已,下山去了。宋江教把这碗灯点在晁天王孝堂内。】  用徽宗的灯,照亮晁天王的孝堂。
  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  第221楼贴过了。
  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  我觉得,作者编的这段黑旋风乔捉鬼不好,我得给他重编一个才好……我说的话看官不信?不信且看:  宋江在李师师那里攀谈地高兴,不料被徽宗打断,悻悻而回,一路上对李师师仍旧念兹在兹,春心撩动。途径某庄借宿,看到庄主女儿青春美丽不觉邪念丛生,如何可得庄主的女儿?宋江心内暗自盘算。宋江首先想到了徽宗地道出宫的模式,觉得此法不错,于是开始臆想模仿徽宗偷情,不一定要地道,翻墙而入就行,他宋江有些本事,哄得了良家女子,也不惧一般二般的凡夫俗子相扰,这庄上无非有几个泛泛庄客而已,料想几板砖应该可搞定,这个想法感觉挺好是不是?可是转念一想,这不是奸夫淫妇模式吗,哪里能是他宋江的生活模式?而且,还必须得臆想庄主一干人都是白痴、以为女儿屋里闹鬼,自己只消多备砖头瓦块就能偷情成功?这个念头太荒唐了,于是宋江要删除这个念头,然后另想好事,待宋江把这个念头粉碎了、他释怀了(李逵剁碎奸夫淫妇以后,乐了);不能偷就直接抢吧,把这个美人抢上梁山做压寨夫人,咱宋江本来就是强盗,也曾经纳过阎婆惜、刚刚挑逗过李师师,也不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主对不对?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大伙会怎么看他宋江,这么强抢民女他宋江算是个什么东西?“替天行道”的大旗扛着还有什么意义?撕碎了算了(李逵砍旗)。再者说了,你说人家庄主好吃好喝好招待,咱表面上笑脸相对、好言相答,心里却在打着人家姑娘的主意,这是俺宋江该有的念头的吗?有这念头的脑袋就该直接拿板斧砍掉!(李逵站在宋江身后,待庄主指认便要下手)  我看,作者编排的李逵路经两处村子的故事,先捉鬼,后要捉宋江,应该是按照上面这个蓝本发挥出来的。——我当然不是说作者编的不好,开头的那段话就是开个玩笑,作者编的很好,绝不是把简单的事情故意编复杂了唬人,第二个村子里的故事又巧妙地无缝对接了后面的故事,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的看法,前边也说过,有时候,黑宋江就是黑李逵,黑李逵就是黑宋江。  黑李逵有时候就是黑宋江的念头。
  最早读原著的时候我发现李逵这个人物总是在说宋江的心里话,我就起了疑,作者在创作李逵这个人物的时候是不是把他当成了宋江的念头了?本人再演绎一段故事供看官参考:  在江州的时候宋江和戴宗初遇,一起吃酒,就他们俩人,其实根本就没有李逵这个第三人,此时的宋江在一路波折后心情初定,有戴宗小心相陪,不觉自高自大、心气浮躁起来,表面上架子也端起来了,说什么鱼不新鲜不吃了,实际上恨不得直接下手连戴总碗里的都吃了(李逵是宋江真实的念头)……可已经说了不吃了就另外要二斤肉吧,这小二却又来啰嗦什么只有羊肉?我说了不吃羊肉了吗?让你来二斤就来二斤、你啰嗦个屁啊,表面上宋江笑着对小二说羊肉也行来二斤,其实心里恨不得直接把手里的鱼汤泼到这个贱人的脸上。  尼克松曾经说过,当他微笑着和别国政要握手的时候,其实心里恨不得踹对方两脚。  踹对方两脚只是尼克松的念头,不会真的踹。尼克松你真踹两脚试试看,把对方踹趴下了你怎么解释?你理亏不李逵?理亏的肯定是你尼克松。  李逵的名字应该就是这么来的——理亏。李逵在江州刚出场的时候闹出了好几段故事,都是他理亏的事情。  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李逵。  李逵是宋江的念头,有时候和宋江是正方辩友和反方辩友的关系,有时候行动上是南辕北辙的关系……  李逵率真,直接,简单,方便,和“世故”相对。燕青是个老成青年,非常世故,所以,当“率真,直接,简单,方便”遇到“世故”,碰撞一次李逵便被燕青撂翻一次,不服气就再来,燕青总能把李逵撂倒,直到你服气。【为何李逵怕燕青?原来燕青小厮扑天下第一,因此宋公明着令燕青相守李逵。李逵若不随他,燕青小厮扑,手到一交。李逵多曾着他手脚,以此怕他,只得随顺。】这段话其实是这个意思。  除了李逵,整部水浒传里,宋江在陈桥驿下令处死过一个小卒之外,再没有害过一个梁山兄弟的性命,但是,宋江却两次要谋害李逵,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宋江只是想灭除心里的简单、率真,不是真的要谋害某个人。  宋江和李逵,应该是作者有意把一个人物分成了两个人物来写。  当然,李逵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好汉,他完成过很多任务,是宋江最得力的助手,李逵不止是宋江的念头,只是作者把这个好汉和宋江的念头揉在了一起,不易区分。
  【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路上无话。直到忠义堂上,宋江见了李逵、燕青回来,便问道:“兄弟,你两个那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李逵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  李逵砍旗的故事,又承上启下地接入了一个新的故事,这是宋江和李逵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任务。这是什么任务?  梁山重阳招安吹风会的时候,宋江放言要“改邪归正”,当然要从梁山改起。按说要从梁山改起,就要从他宋江改起,正人先正己……再说了,梁山上多是作恶多端的强人,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改邪归正?王英、周通之流祸害良家妇女能少得了吗?时迁技痒的时候能不下山顺别人家的东西吗?但是,宋江说得了谁?说谁谁都不愿意,说谁谁都不爱听,说轻了没用,说重了回嘴,认真了他不理你了。也就是在梁山了,要是换了真强盗窝,你几句话没说对、人家不高兴了、拍屁股走人了,奈何?特别像时迁这样的,走到哪里不是吃香的喝辣的?干嘛要待在梁山上听你宋江啰嗦?谁也说不得,于是宋江只好说自己。  话说有一天,说是宋江下山抢了良家父女了,李逵听说了,大斧一抡先砍倒了杏黄旗,扯碎了“替天行道”,大吵大嚷对宋江不依不饶。宋江说不是我干的、谁干的谁是畜生,李逵说你原来就不是好东西、就纳过阎婆惜,宋江说你污蔑我、就砍了你,李逵说你胡作非为、我先砍了你。两个人就这么可劲地骂了个昏天黑地,怎么能把事儿闹得大就怎么可劲地闹,后来一调查,说是有人冒充宋江干的,谁冒充的?王英冒充过吗?周通冒充过吗?哦,这回不是你们?是一个叫张三李四的冒充的?去砍了他!——这就是一出戏,是宋江和李逵唱的双簧,什么张三李四……或许也真有,即便没有,也随便逮个臭名远扬的砍了、就说是他冒充的。这出戏的目的是要整肃梁山,给众人立规矩。  我因为想到了宋江就是李逵、李逵就是宋江,所以我意识到前两则故事其实是宋江臆想出来的。当然,作者借这些故事,让李逵闹了梁山,既反映了宋江的心理活动,也虚虚实实地描写了宋江约束梁山群盗的智慧和手腕。
  【二人问了备细,便叫:“太公放心,好歹要救女儿还你。我哥哥宋公明的将令,务要我两个寻将来,不敢违误。”……】  故事比较长,原文就不全贴出来了。  后来燕青射倒了一个剪径的,这人猜测是草贼王江、董海干的,李逵和燕青随后杀了草贼,救出了太公女儿。这个故事好像还写的挺认真、曲折的,但是我看来看去没看出来有什么别的意思,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好像不该放过那个剪径的。  这个故事的道理往大了说,那总是有说道的。这个故事之后,接下来还是燕青和李逵的故事,燕青打擂,李逵坐衙……这里的故事疑似意味着宋江要在燕青和李逵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燕青的特征和李逵的特征实际上是水火不容的,前边说过了,燕青世故,李逵率真,一个人如果选择了率真就选择不了世故,选择了世故就选择不了率真。再往前,还说过李逵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直很糟糕,当个大头兵还可以,带人马作战真不行。在这个捉草寇的故事里,李逵行动原始,燕青有勇有谋……  更抽象一点说,李逵代表丛林法则,骨子里是横冲直撞型的;燕青代表大群体法则,骨子里讲究合作、配合,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宋江和梁山众好汉面对这两种法则会怎么选择?  【次日,设筵宴与燕青、李逵作贺。刘太公也收拾金银上山,来到忠义堂上,拜谢宋江。宋江那里肯受,与了酒饭,教送下山回庄去了。不在话下。梁山泊自此无话。】  宋江此番对梁山的教育,收效不大,也就是个表面效果,未能收服人心,所以说梁山泊自此“无话”。
  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  【燕青寻思怕坏了义气,便对李逵说道:“和你去不争,那里圣帝生日,都有四山五岳的人聚会,认的你的颇多。你依的我三件事,便和你同去。”李逵道:“依得。”】  李逵每次和别人出门,都会遭遇什么三个条件……习惯横冲直撞的人不好做搭档。  【店小二来问道:“大哥是山东货郎,来庙上赶趁,怕敢出房钱不起?”燕青打着乡谈说道:“你好小觑人!一间小房,值得多少,便比一间大房钱。没处去了,别人出多少房钱,我也出多少还你。”】  燕青打擂的故事,这种平淡无奇的小矛盾和更平淡无奇的流水账占到绝大部分,应该是说燕青应付各种大小事务有条不紊,有事也能变成没事,完全不似李逵,没事也能变成有事。  一个能平事,一个能惹事,这就是这一回故事的要旨。
  【那一伙人道:“正是那个货郎儿劈牌定对。”店小二道:“休道别人取笑!那货郎儿是一个小小后生,做得甚用!”】  店小二不相信这个看上去不会惹事的燕青能打得了擂台。  【不到黄昏前后,店里何止三二十伙人来打听,分说得店小二口唇也破了。当晚搬饭与二人吃,只见李逵从被窝里钻出头来,小二哥见了吃一惊,叫声:“阿也!这个是争跤的爷爷了!”】  李逵未必能打得了任原,却被店小二一眼看成是能打得了擂台的。  接下来的故事,谁见了燕青都不相信燕青能打擂,知府见了燕青也说算了吧,利物给任原,你留在我身边当差吧?燕青当然不应承。结果,燕青在擂台上身轻如燕,还力大如牛,打败了任原。  我们很多读者都觉得,燕青在擂台上的表现过于诡诈,是不是意味着燕青的人品有问题?但是看前后文,作者的意图似不在于此,纵观燕青的表现,人品问题似皆出于斗争需要……我觉得这个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兵者诡道也。进入了诡诈的圈子、轨道,燕青也会有诡诈的言行,但是不好以此给燕青的人品下结论。
  【香官数内有人认得李逵的,说将出名姓来,外面做公的人齐入庙里,大叫道:“休教走了梁山泊黑旋风!”那知州听得这话,从顶门上不见了三魂,脚底下疏失了七魄,便投后殿走了。四下里的人涌并围将来,庙里香官各自奔走。李逵看任原时,跌得昏晕,倒在献台边,口内只有些游气。李逵揭块石板,把任原头打得粉碎。两个从庙里打将出来,门外弓箭乱射入来。燕青、李逵只得爬上屋去,揭瓦乱打。……】  燕青没有允许李逵带家伙来,他却拿起石板打死了任原……约法三章里说好的,李逵在擂台下不要大惊小怪,这时候早被李逵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李逵是个见了倒霉蛋就要往死了整的主,不死不休。闻到血腥味就下死手,丛林性格。  谁和李逵也没办法合作,燕青也不行。当初李逵和戴宗一起的时候虽然怕戴宗,也干出了砍罗真人的事。  燕青这回被李逵一连累,上房揭瓦了都……幸好燕青早有预料,早汇报过这个时候需要有大队来救应,卢俊义等各路人马都来救应……应该是象征大群体法则起了作用,二人脱离险地。
  【却说李逵手持双斧,直到寿张县。当日午衙方散,李逵来到县衙门口,大叫入来:“梁山泊黑旋风爹爹在此!”吓得县中人手脚都麻木了,动掸不得。】  作者设计出这一回,目的是要展示李逵的缺点和短处,以及人们对燕青和李逵认识上的错位。  也可以这样理解:通过这一回的展示,让梁山好汉们看清楚什么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什么是真厉害,什么是要坏事的。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的认识里是完全颠倒的。  作者认为:能惹事的不算厉害,能平事才算厉害。这是这一回打擂台要讲的道理。  【当时李逵径去知县椅子上坐了,口中叫道:“着两个出来说话,不来时便放火。”……】  惹事,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能治本县小儿夜啼呢。对于蒙昧的幼儿、愚昧的世人来说,李逵还是很有影响力和威慑力的。
  【李逵扭开锁,取出幞头,插上展角,将来带了,把绿袍公服穿上,把角带系了,再寻朝靴,换了麻鞋,拿着槐简,走出厅前,大叫道:“吏典人等,都来参见!”众人没奈何,只得上去答应。李逵道:“我这般打扮,也好么?”众人道:“十分相称。”】  众人这话好像还骂到了谁?  【两个跪在厅前,这个告道:“相公可怜见,他打了小人。”那个告:“他骂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道:“那个是吃打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又问道:“那个是打了他的?”被告道:“他先骂了,小人是打他来。”李逵道:“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起身,把绿袍抓扎起,槐简揣在腰里,掣出大斧,直看着枷了那个原告人,号令在县门前,方才大踏步去了,也不脱那衣靴。县门前看的百姓,那里忍得住笑。】  打人的是好汉,被打的活该,还说你不长进,这是丛林法则。  【正在寿张县前,走过东,走过西,忽听得一处学堂读书之声。李逵揭起帘子,走将入去。吓得那先生跳窗走了。众学生们哭的哭,叫的叫,跑的跑,躲的躲。李逵大笑出门来,】  丛林法则和文明是格格不入的,驱散了文明,丛林法则胜利了。  以自古以来的强盗秉性,如何为官?如何能真心在书文上长进?书文会一些,但并非喜爱书文,强盗的本性与书文、文明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水浒,水边的意思,起这个名字或许包含有这个意思:芸芸众生都能在这部书里照到自己的灵魂,就像人们在水边通常都会照一照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是在水边照不是在镜子里照?因为众生都可以去水边照影子,古时候不是谁都有镜子可用。
  【二人渡过金沙滩,到得寨里。众人见了李逵这般打扮,都笑。到得忠义堂上,宋江正与燕青庆喜,只见李逵放下绿襕袍,去了双斧,摇摇摆摆,直至堂前,执着槐简,来拜宋江。拜不得两拜,把这绿襕袍踏裂,绊倒在地。众人都笑。宋江骂道:“你这厮忒大胆,不曾着我知道,私走下山。这是该死的罪过!但到处,便惹起事端。今日对众兄弟说过,再不饶你!”李逵喏喏连声而退。梁山泊自此人马平安,都无甚事,】  体制包裹下的丛林秉性,摇摇摆摆,跌掉在地。  通过此番展示,梁山一些人看清了自己的丑鄙一面,至少暂时可以收敛一段时间了。平安,无事了。  宋江在教育梁山众人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受到教育,善念滋长,恶念消退。
  好文章。我喜欢
  梁山还没成气候 林冲去卧底什么  
  第七十五回。活阎罗倒船偷御酒,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话说陈宗善领了诏书,回到府中,收拾起身。多有人来作贺:“太尉此行,一为国家干事,二为百姓分忧,军民除害。梁山泊以忠义为主,只待朝廷招安。太尉可着些甜言美语,加意抚恤。留此清名,以传万代。”】  朝廷开始筹划招安,不过只是开始试探梁山而已,没有要真招安。这一段文字说的是招安的善计,作者为对比奸臣的态度有意先摆在这里。  【蔡太师问道:“听得天子差你去梁山泊招安,特请你来说知:到那里不要失了朝廷纲纪,乱了国家法度。你曾闻《论语》有云:‘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使矣。’”陈太尉道:“宗善尽知。承太师指教。”蔡京又道:“我叫这个干人跟随你去。他多省得法度,怕你见不到处,就与你提拨。”陈太尉道:“深感恩相厚意。”】  奸臣不全是胡说八道的……颠倒黑白、倒打一耙之类的是劣等手段,借刀杀人、暗渡陈仓之类的是高级手段。都会的才是大奸臣。  蔡京派了个人跟随钦差去,于是,这个人好像变成了钦差。  【方才歇定,门吏来报:“高殿帅下马。”陈太尉慌忙出来迎接,请到厅上坐定。叙问寒温已毕,高太尉道:“今日朝廷商量招安宋江一事,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况此贼辈,累辱朝廷,罪恶滔天。今更赦宥罪犯,引入京城,必成后患。欲待回奏,玉音已出。且看大意何如。若还此寇仍昧良心,怠慢圣旨,太尉早早回京,不才奏过天子,整点大军,亲身到彼,剪草除根,是吾之愿。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候,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拨事情。”陈太尉谢道:“感蒙殿帅忧心。”】  高俅也给派了个钦差。不过,此时蔡京和高球说的话都是徽宗的意思,根子在徽宗那里,是徽宗口不应心。作者在这里借机展示了奸臣们欺下瞒上的手段,以及狗腿子得志便猖狂的嘴脸。以下这方面的小细节就不多说了。  看官莫嫌我骂人,作者后来也骂了。  【动问招安一节。陈太尉都说了备细。张叔夜道:“论某愚意,招安一事最好。只是一件:太尉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好共歹,只要成全大事。太尉留个清名于万古。他数内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了他,便坏了大事。”张干办、李虞候道:“放着我两个跟着太尉,定不致差迟。太守,你只管教小心和气,须坏了朝廷纲纪。小辈人常压着不得一半,若放他头起,便做模样。”张叔夜道:“这两个是甚么人?”陈太尉道:“这一个人是蔡太师府内干办,这一个是高太尉府虞候。”张叔夜道:“只好教这两位干办不去罢。”陈太尉道:“他是蔡府、高府心腹人,不带他去,须然疑心。”张叔夜道:“下官这话,只是要好。恐怕劳而无功。”张干办道:“放着我两个,万丈水无涓滴漏。”张叔夜再不敢言语,】  不会把好事办糟,是做不得官的。
  【宋江与众人道:“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正果。”】  宋江说的话挺无脑的样子,给众人挖坑,目的是让大家发表意见。  【宋江道:“你们若如此说时,须坏了‘忠义’二字。”】  这个坑挖的私心太重了一点,宋江想逼大家承认只能造反。  “忠义”二字算什么?三国关老爷以忠义为首,刘玄德却是在骗,“忠义”到底只是关老爷自己的意愿而已。梁山是编外官兵,自始便是诡计中的棋子,何谈“忠义”?编内官兵又如何?还不是一样?  “义”是小群体法则,脱胎于丛林法则,(对内)有平等相待的可取一面。“忠”属于大群体法则,本身是异变的旁门左道,是双刃剑,总的来看弊大于利。只对某个人效忠,只对某个小群体里的人讲义气,定然生出种种不良暗流。当然,忠义者个人和被忠义者个人都出现过正气人物,比如关羽是忠义者的代表,刘备的龌龊并不能抹杀关羽的正气;忠于个人如果侥幸跟对了人,也会有暂时的好结果。  【林冲道:“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幺。中间未必是好事。”】  看得出来,林冲的内心是在期待有好事,但是理智告诉他这不大可能。  【关胜便道:“诏书上必然写着些唬吓的言语,来惊我们。”】  关胜针对诏书,实际是针对徽宗,不是怀疑徽宗,是断定不可信任徽宗。诏书虽然很可能是下臣草拟,徽宗肯定也是认下的。  【徐宁又道:“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  徐宁断定招安队伍不纯,对朝廷内的套路了如指掌。  【宋江道:“你们都休要疑心,且只顾安排接诏。”】  宋江等的就是招安失败。  【吴用传令:“恁们尽依我行。不如此,行不得。”】  吴用应该是得知内情了,宿太尉那边传过来的。在破坏招安这件事上,朝廷和梁山达成一致。
  【那张干办便问道:“你那宋江大似谁?皇帝诏敕到来,如何不亲自来接?甚是欺君!你这伙本是该死的人,怎受得朝廷招安!请太尉回去。”萧让、裴宣、吕方、郭盛府伏在地,请罪道:“自来朝廷不曾有诏到寨,未见真实,宋江与大小头领都在金沙滩迎接。万望太尉暂息雷霆之怒,只要与国家成全好事,恕免则个。”李虞候便道:“不成全好事,也不愁你这伙贼飞上天去了!”当时吕方、郭盛道:“是何言语?只如此轻看人!”萧让、裴宣只得恳请他。捧去酒果,又不肯吃。众人相随来到水边,梁山泊已摆着三只战船在彼,一只装载马匹,一只装裴宣等一干人,一只请太尉下船,并随从一应人等。】  张干办和李虞侯扮演了捣乱者的角色,他们以为事情是他们主导的,其实,双方的意愿是一致的,问题的关键是朝廷上层和梁山上层对招安没有达成一致,这俩人只不过是被推到了替罪羊的位置上。  【见这李虞候、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  大家实际上是都在配合这两个胡闹。以下这方面的小细节就不多说了。  【当日宋江请太尉上轿,开读诏书。四五次才请得上轿。牵过两匹马来与张干办、李虞候骑,这两个男女,不知身已多大,装煞臭幺。宋江央及得上马行了,令众人大吹大擂,迎上三关来。】  太尉在宋江面前很拽。太尉当然会这个,是要让那两个“钦差”感觉太尉和他们是一国的才好。  那两个“钦差”就更不用说了,作者在这里破口大骂……叙事的过程中爆粗口,这是书里唯一的一次吧?这个事情怎么理解呢?为了两个小人好像不值得这么痛骂。我寻思了很久,觉得大概是这样的:动物世界里,生命体都是知道警惕、谨小慎微的,是没有自高自大的性格的,唯独人类有这个毛病。作者应该是很痛恨人类的这个共性。
  【萧让却才读罢,宋江已下皆有怒色。只见黑旋风李逵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  李逵这个事情就是宋江指使的了,借机扩大朝廷和梁山的嫌隙。  【此时宋江、卢俊义大横身抱住,那里肯放他下手。恰才解拆得开,李虞候唱道:“这厮是甚么人?敢如此大胆!”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逵候便打,】  解拆开李逵,却没有把李逵轰下堂。李逵继续胡闹。  【喝道:“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张干办道:“这是皇帝圣旨。”李逵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门,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众人都来解劝,把黑旋风推下堂去。】  李逵颠三倒四的疯话,夹着宋江的真实心意。闹够了,李逵下场。  【却说宋江回到忠义堂上,再聚众头领筵席。宋江道:“虽是朝廷诏旨不明,你们众人也忒性躁。”吴用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弟兄们发怒,朝廷忒不将人为念。如今闲话都打叠起,兄长且传将令,马军拴束马匹,步军安排军器,水军整顿船只。早晚必有大军前来征讨,一两阵杀得他人亡马倒,片甲不回,梦着也怕,那时却再商量。”众人道:“军师言之极当。”】  现在宋江不好和吴用继续争执,支持吴用的人可以明着支持,支持造反的人没人吱声,这不是通过一时的争论能够得出结果的事情。现在的关键是要对付朝廷的假征讨,这件事是当务之急,宋江和吴用在这方面没有矛盾。  有个问题,卢俊义在干什么?隐形了?可能因为吴用说了他想说的话吧,卢俊义就没必要再多事了。
  【且说陈太尉回到济州,把梁山泊开诏一事诉与张叔夜,张叔夜道:“敢是你们多说甚言语来?”陈太尉道:“我几曾敢发一言。”】  张叔夜问:你们谁多嘴了?陈太尉说,我可是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太师随即叫请童枢密,高、杨二太尉,都来相府商议军情重事。无片时,都请到太师府白虎堂内。众官坐下,蔡太师教唤过张干办、李虞候,备说梁山泊扯诏毁谤一事。杨太尉道:“这伙贼徒,如何主张招安地!当初是那一个官奏来?”高太尉得:“那日我若在朝内,必然阻住,如何肯行此事。”童枢密道:“鼠窃狗盗之徒,何足虑哉!区区不才,亲引一支军马,克时定日,扫清水泊而回。”众官道:“来日奏闻。”当下都散。】  作者在这里把童贯写成了一个二傻子?杨太尉和高俅都是在说追究责任的话,童贯请缨出征,众奸贼目的达到,散会。也许,是童贯明白这个会议就是要把他架到火上烤的目的,不答应不行,躲不过去。  也许,都是套路,早就商量好了的。童贯此去只是要陪梁山练兵,不会有什么大碍。  【蔡太师出班,将此事上奏天子。天子大怒,问道:“当日谁奏寡人,主张招安?”侍臣给事中奏道:“此日是御史大夫崔靖所言。”天子教拿崔靖送大理寺问罪。】  可怜的崔靖。
  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童贯下马,高太尉执盏擎杯,与童贯道:“枢密相公此行,与朝廷必建大功,早奏凯歌。此寇潜伏水洼,不可轻进,只须先截四边粮草,坚固寨栅,诱此贼下山。先差的当的人打听消息,贼情动静,然后可以进兵。那时一个个生擒活捉,庶不负朝廷委用。望乞枢密相公裁之。”童贯道:“重蒙教诲,刻骨铭心,不敢有忘。”各饮罢酒。杨太尉也来执锺,与童贯道:“枢相素读兵书,深知韬略,剿擒此寇,易如反掌。争奈此贼潜伏水泊,地利未便。枢相到彼,必有良策。”童贯道:“下官到彼,见机而作,自有法度。”高、杨二太尉一齐进酒,贺道:“都门之外,悬望凯旋。”】  杨高二人好像还挺支持童贯的样子。  【张叔夜答道:“枢相在上:此寇潜伏水泊,虽然是山林狂寇,中间多有智谋勇烈之士。枢相勿以怒气自激,引军长驱;必用良谋,可成功绩。”童贯听了大怒,骂道:“都似你这等畏惧懦弱匹夫,畏刀避剑,贪生怕死,误了国家大事,以致养成贼势。吾今到此,有何惧哉!”】  童贯是故意要去打败仗还是确实脑子不大灵光?是前者,好坏话都不分,有些说不过去。  接下来,众多梁山好汉正装亮相,童贯看了大惊……  【枢密使童贯在阵中将台上,定睛看了梁山泊兵马,无移时摆成这个九宫八卦阵势,军马豪杰,将士英雄,惊得魂飞魄散,心胆俱落,不住声道:“可知但来此间收捕的官军便大败而回,原来如此利害!”  未战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还是不住声地叨叨个没完……三国演义当中也有这个套路,比如前边贴过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我看,作者写的那些好汉们正装亮相的文字,是骗读者的吧?好像是在说主角光环一类的话。
  第七十七回。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两赢童贯。  这一回,作者只写了一场大战,我看还是在影射赤壁之战一类的故意打败仗。童贯和酆美、毕胜三个人配合,特别是童贯和酆美,轮番下令把军士往对方的陷阱里送、往对方的圈套里引。  并不是什么吴用的计策高明,而是敌人配合。只是可怜了众多官军,被自己的主帅葬送。  【原来宋江有仁有德,素怀归顺之心,不肯尽情追杀。】  读者在看完水浒传以后以为是宋江要招安大伙都不乐意?其实,作者写的是宋江等一部分头领要造反,至少有一半头领不乐意;有读者以为是宋江暗害了晁盖?其实,作者写的是晁盖多次要谋害宋江。这是作者在创作水浒传时有意营造出的效果,作者是怎么偷偷摸摸做到这一点的?文学创作方面本人是门外汉,只能看个大概,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揣摩吧。  【卢俊义活捉酆美,解上寨来,跪在堂前。宋江自解其缚,请入堂内上坐,亲自捧杯陪话,奉酒压惊。众头领都到堂上。是日杀牛宰马,重赏三军。留酆美住了两日,备办鞍马,送下山去。酆美大喜。宋江陪话道:“将军,阵前阵后冒渎威严,切乞恕罪!宋江等本无异心,只要归顺朝廷,与国家出力。被至不公不法之人,逼得如此。望将军回朝,善言解救。倘得他日重见恩光,生死不忘大德。”酆美拜谢不杀之恩,登程下山。宋江令人直送出界。酆美放回京,不在话下。】  酆美被捉,应该是考验宋江的小手段。宋江的话中规中矩,不逆朝廷的意志。  酆美、毕胜,这两个名字起得有洗脑的作用:酆都城(丰都城)很美、把送死说成必胜。
  第七十八回。十节度议取梁山泊,宋公明一败高太尉。  【只见神行太保戴宗道:“小弟愿往。”宋江道:“探听军情,多亏杀兄弟一个。虽然贤弟去得,必须也用一个相帮去最好。”李逵便道:“兄弟帮哥哥去走一遭。”宋江笑道:“你便是那个不惹事的黑旋风!”李逵道:“今番去时,不惹事便了。”宋江喝退,一壁再问:“有那个兄弟敢去走一遭?”赤发鬼刘唐禀道:“小弟帮戴宗哥哥去如何?”宋江大喜道:“好。”】  李逵有靠边站的迹象了。宋江不再依靠豪气做事了。  只是,宋江为什么要多派一个兄弟和戴宗一起去?派的却是吴用的人?看上去有点乱的样子……透一下:这里的两个问题都是有玄机的,需要等待后面的节点给出答案才能解释地通。  【童贯诉说折兵败阵之事。蔡京道:“你折了许多军马,费了许多钱粮,又折了八路军官。这事怎敢教圣上得知!”童贯再拜道:“望乞太师遮盖,救命则个!”……】  这事徽宗是知情的,作者借机展示奸臣的行事作派。  【高俅道:“非是高俅夸口,若还太师肯保高俅领兵,亲去那里征剿,一鼓可平。”蔡京道:“若是太尉肯自去,可知是好。明日便当保奏太尉为帅。”高俅又禀道:“只有一件,须得圣旨任便起军,并随造船只,或是拘刷原用官船、民船,或备官价收买木料,打造战船,水陆并进,船骑同行,方可指日成功。”蔡京道:“这事容易。”】  童贯这一遭其实很顺利,高俅放了心,接下来该他出场陪梁山练兵了,虽然内定了要打败仗,但是也算他为国出力了。  高俅有没有可能有心要打胜仗?我看不可能,高俅如果打了胜仗,那好了,征辽国你去吧,征方腊你去吧,开玩笑呢?高俅可不会这么干。  【天子乃云:“似此炎热,再不复去矣!”蔡京奏道:“童贯可于泰乙宫听罪,别令一人为帅,再去征伐。乞请圣旨。”】  疑似蔡京踩了童贯一脚,之前私下商议的时候,没有说让童贯领罪的事,这里徽宗没说什么,蔡京却说让童贯领罪……虽然不会是什么大罪,但是蔡京要横行朝堂的野心是体现出来了。可怜童贯之前指望蔡京救命……或许是在乞求蔡京饶命?乞求蔡京口下留情?
  【宋江听得高太尉亲自领兵,调天下军马一十三万,十节度使统领前来,心中惊恐,便与吴用商议。】  宋江真的惊恐了。他明白了这些人是来送菜的,是来给梁山好汉们腾地方的,这下糟了,不知道有多少还在摇摆中的人要倒向招安了。  【再说高太尉在京师俄延了二十余日,天子降敕,催促起军。高俅先发御营军马出城,又选教坊司歌儿舞女三十余人,随军消遣。】  这也像了赤壁之战的派势了。  【这王文德兜住马,呵呵大笑道:“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使,累建大功,名扬天下,上将王文德么?”董平大笑,喝道:“只你便是杀晚爷的大顽!”王文德听了大怒,骂道:“反国草寇,怎敢辱吾!”拍马挺枪,直取董平。董平也挺双枪来迎。两将斗到三十合,不分胜败。王文德料道赢不得董平,喝一声:“少歇再战!”各归本阵。】  董平捣蛋了,可以不放过王文德的,但是他放过了。军令只是吓一吓,那就吓一吓算了。这里应该是在影射关羽战纪灵?三国原著是很久以前看的,当时也看出一些门道,不过总的来说还是看了个热闹,本人不能肯定这些小细节猜的对不对。  【这十路军马,各自都来下寨。近山砍伐木植,人家搬掳门窗,搭盖窝铺,十分害民。高太尉自在城中帅府内,定夺征进人马。无银两使用者,都充头哨出阵交锋;有银两者,留在中军,虚功滥报。似此奸弊,非止一端。有诗为证:无钱疲卒当头阵,用幸精强殿后军。正法废来真可笑,贪夫赃吏竞纷纷。】  端详一下作者的看法。这一点看官要注意到才好,否则下面的故事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无银两使用者,都充头哨出阵交锋。  这些节度使当然不是没有钱,只不过他们当中有些人不是高俅系的人,他们不能把高俅当成膜拜对象,否则在自己的圈子里就不好混了。
  【只见先锋王焕出阵,使一条长枪,在马上厉声高叫:“无端草寇,敢死村夫,认得大将王焕么?”对阵绣旗开处,宋江亲自出马,与王焕声喏道:“王节度,你年纪高大了,不堪与国家出力。当枪对敌,恐有些一差二误,枉送了你一世清名。你回去罢,另教年纪小的出来战。”】  宋江这不止是在可怜无银供奉高俅的老弱,也是给梁山好汉们打招呼,没有宋江的指令不要伤害他们,不要倒向招安。  【王焕听得大怒,骂道:“你这厮是个文面俗吏,安敢抗拒天兵!”宋江答道:“王节度,你休逞好手。我这一般儿‘替天行道’的好汉,不到得输与你!”王焕便挺枪戳将过来。宋江马后早有一将,銮铃响处,挺枪出阵。宋江看时,却是豹子头林冲,来战王焕。两马相交,众军助喊。高太尉自临阵前,勒住马看。……王焕大战林冲,约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败。两边各自呜金。二骑分开,各归本阵。】  林冲假打,我过去一直以为是因为高俅在场,林冲心里想的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现在再看,恰恰相反,只要不鸣金就这么一直耗下去,林冲就是不肯取胜,表示他不需要什么朝廷的官位了。  这王焕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可能不是高俅派系的,却因祸得福。  【见节度使荆忠到前军,马上欠身,禀复高太尉道:“小将愿与贼人决一阵,乞请钧旨。”高太尉便教荆忠出马交战。宋江马后銮铃响处,呼延灼来迎。荆忠使一口大杆刀,骑一匹瓜黄马。二将交锋,约斗二十合,被呼延灼卖个破绽,隔过大刀,顺手提起钢鞭来,只一下,打个衬手,正着荆忠脑袋,打得脑浆迸流,眼珠突出,死于马下。】  荆忠成了倒霉蛋。  “精忠”?作者在这里不是要讽刺“精忠”,是要讽刺假“精忠”。这位荆忠将军无非是一个像陆谦、黄文炳一样的一心依靠主子投机钻营的货色,他对主子并不“精忠”,只是对主子的依赖心理过重,显得比较像“精忠”。作者应该是想通过荆忠上阵前的表现说明他是高俅系的人,此时看到敌方有手下留情的表现,于是想来偷个机,结果连性命都蚀进去了。  呼延灼倒向招安了?或许是因为官方的信号让他动摇了?还是因为不看好造反了?都不是。宋江带了三个主将出来,都是铁杆造反派,至少绝不是招安派。林冲刚才的表演已经向高俅传递了消息,你腾出的位置我们不稀罕。这回呼延灼杀将,就是逗对方一下……  【高俅看见折了一个节度使,火急便差项元镇聚马挺枪,飞出阵前,大喝:“草贼,敢战吾么?”宋江马后双枪将董平撞出阵前,来战项元镇。两个斗不到十合,项元镇霍地勒回马,拖了枪便走。董平拍马去赶。项元镇不入阵去,绕着阵脚,落荒而走。董平飞马去追。项元镇带住枪,左手拈弓,右手搭箭,拽满弓,翻身背射一箭。董平听得弓弦响,抬手去隔,一箭正中右臂。弃了枪,拨回马便走。呼延灼、林冲见了,两骑马各出,救得董平归阵。】  董平抬手……是为了中箭,看上去这个是要造反的。呼延灼又积极救人,本来就是一路的。  看上去,三场单挑,两场表态要造反,一场表态要招安,二比一,——暗示梁山造反者占大多数,我想,这是宋江故意安排给高俅看的结果,呼延灼的表现并不说明他本人的立场。  高俅对这场表演当然不以为意,他有他的内线,对梁山的实际情况还是比较掌握的。  不接受高俅提供的官位就是要造反吗?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变得微妙起来。
  【五军比及要退,又值天晚,只听得四下里火炮不住价响,宋江军马不知几路杀将来。高太尉只叫得:“苦了也!”正是:欢喜未来愁又至,才逢病退又遭殃。有分教:一枚太尉,翻为阴陵失路之人;十路雄兵,变作赤壁鏖兵之客。只教步卒无门归大寨,水军逃路到华胥。】  这里又点到了赤壁大战。接下来……  第七十九回。刘唐放火烧战船,宋江两败高太尉。  【韩存保道:“前者陈太尉赍到招安诏敕来山,如何不乘机会去邪归正?”宋江答道:“便是朝廷诏书,写得不明。更兼用村醪倒换御酒,因此弟兄众人心皆不伏。那两个张干办、李虞候,擅作威福,耻辱众将。”韩存保道:“只因中间无好人维持,误了国家大事。”宋江设筵管待已了,次日具备鞍马,送出谷口。】  呼延灼活捉韩存宝,因为韩存宝是韩忠彦的侄子,韩忠彦曾经是太师,当朝好些官员出自他的门下,梁山意在走韩存宝的路子启动第二次招安……都是套路。
  【便传号令,教把船都放入阔港,每三只一排钉住,上用板铺,船尾用铁环锁定;尽数拨步军上船,其余马军,近水护送船只。比及编排得军士上船,训练得熟,已得半月之久。梁山泊尽都知了。】  想起了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个混子而已,就是一场戏,非要装成自己多了不起似的。  问题是,怎么让他们这些人混过去的?赤壁之战蒙混了一千多年。  【吴用唤刘唐受计,掌管水路建功。众多水军头领,各各准备小船。船头上排排钉住铁叶,船舱里装载芦苇干柴,柴中灌着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屯住在小港内。】  吴用的魔性发作,刘唐管水军。  【每一处都设金鼓火炮,虚屯人马,假设营垒。请公孙胜作法祭风。】  这和赤壁之战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刘梦龙急教棹船回时,只见芦苇丛中,藕花深处,小港挟汊,都棹出小船来,钻入大船队里。鼓声响处,一齐点着火把。原来这小船上,都是吴用主意授计与刘唐,尽使水军头领,装载芦苇干柴硫黄焰硝,杂以油薪。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四分五落,都穿在大船内。前后官船,一齐烧着。……】  别的我就不贴了,就是高俅故意打败仗,看官自己看原文吧。  后来就是吴用所谓的追赶之计了。
  【李俊捉得刘梦龙,张横捉得牛邦喜,欲待解上山寨,惟恐宋江又放了。两个好汉自商量,把这二人就路边结果了性命,割下首级送上山来。】  李俊最后是造反到底了。在这里杀俘,可能是自作主张,也可能是宋江授意,希望有人跟进。  这个套路是这样:宋江在台面上装,嫡系在行动上反做。说穿了就是画皮套路,应用广泛。  【高俅正在纳闷间,远探报道:“天使到来。”高俅遂引军马并节度使出城迎接。……】  第二次招安,圣旨上搞鬼,说“除宋江……”。这里的故事都是些老套路了。  为什么要有意搞两次必然失败的招安?徽宗和蔡京、高俅他们是怎么想的?我是这样看的,也不知道对不对:这是一种异变的心理在作祟,徽宗和众奸臣的本性是搞鬼的本性,他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不弄出点鬼事来自己是饶不了自己的。明摆着可以不需要这两次拙劣的招安戏,无非是打不过了或是怎么样,然后就走一个正常的招安程序不好吗?徽宗他们认为不好,为什么?因为那是正常的思维,不正常的人对正常的思维方式是有排异心理的,他们会对自己做出排异正常思维的事情感到很享受,他们认为他们就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才对。  安排两次失败的招安应该也有瞒天过海的考虑,第三次招安也还是在搞鬼,只不过宋江他们决定将计就计假意接受招安了,问题是如果宋江他们要么造反,要么真招安,不考虑第三种选择,然后第三次招安又失败,朝廷怎么办呢?最终还不得是安排一个真招安的过程吗?所以,虽然第三次招安宋江他们看上去是被骗了,不过,我说前两次低劣的招安戏是徽宗他们的异变心理在作祟这个看法是没有错的。  归根结底,根源在于徽宗接受了奸臣治国的理念,虽然理智上徽宗清楚奸臣们祸国殃民的本性,但在言行上基本和奸臣们同流合污了。
  招安的事,很复杂
  【李俊捉得刘梦龙,张横捉得牛邦喜,欲待解上山寨,惟恐宋江又放了。两个好汉自商量,把这二人就路边结果了性命,割下首级送上山来。】  李俊最后是造反到底了。在这里杀俘,可能是自作主张,也可能是宋江授意,希望有人跟进。  这个套路是这样:宋江在台面上装,嫡系在行动上反做。说穿了就是画皮套路,应用广泛。  ------------------------------------------  “把这二人就路边结果了性命,割下首级送上山来”,看这句的意思,李俊和张横把首级送上山有广而告之的意思,那基本上应该是宋江授意他二人这么做的。
  想多了,还是夹带了?  
  啊  
  ??  
  一派胡言  
  第八十回。张顺凿漏海鳅船,宋江三败高太尉。  【当时军师吴用正听读到“除宋江”三字,便目视花荣道:“将军听得么?”却才读罢诏书,花荣大叫:“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则甚!”搭上箭,拽满弓,望着那个开诏使臣道:“看花荣神箭!”一箭射中面门,众人急救。城下众好汉一齐叫声:“反!”乱箭望城上射来。高太尉回避不迭。四门突出军马来。宋江军中,一声鼓响,一齐上马便走。】  双方都知道此番招安还是不成,都有所谓安排好的后手,只是看哪个做倒霉蛋罢了。梁山这边有人趁机策划了一起造“反”行动,好像梁山都是要造反的了。  【济州城中客店内,歇着一个客人,姓叶名春,原是泗州人氏,善会造船。因来山东,路经梁山泊过,被他那里小伙头目劫了本钱,流落在济州,不能勾回乡。知得高太尉要伐木造船,征进梁山泊,以图取胜,将纸画成船样,来见高太尉。】  什么时候都有自告奋勇、自投罗网的投机者,水浒传里很多,包括上一回的王瑾,早期的黄文炳……何止一个叶春?  ……这个叶春也许是个特例,其实来历不不好断言,自称跟梁山有仇……高俅要的就是这种来历不明的人,帮他打败仗。  【吴用笑道:“……先教一两个弟兄,去那造船厂里,先薅恼他一遭,后却和他慢慢地放对。”宋江道:“此言最好。可教鼓上蚤时迁,金毛犬段景住这两个走一遭。”吴用道:“再叫张青、孙新扮作拽树民夫,杂在人丛里,入船厂去。却叫顾大嫂、孙二娘,扮做送饭妇人,和一般的妇人杂将入去。却教时迁、段景住接应前后。”唤到堂上,听令已了。这两个欢喜无限,分投下山,自去行事。】  吴用不愿意让时迁和段景柱去执行这个任务,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吴用的人?……时迁和段景柱为什么欢喜无限?因为宋江看重他们了?他们倒向造反了?从后来看,是的。所以吴用出尔反尔立刻就要改变宋江的安排的样子。(吴用先说一两个人去捣乱就行,宋江提议了时迁和段景柱之后吴用又要多派人去,还不让时迁、段景柱去一线,而是安排他们打酱油。)  这回去高俅那边一闹,也是给高俅捎信,梁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了(其实是给读者捎信)。但是,高俅之后还是傻傻地依靠这什么泥鳅船,他是脑袋被门夹了?  【是日,时迁、段景住先到了厂内。两个商量道:“眼见的孙、张二夫妻,只是去船厂里放火。我和你也去那里,不显我和你高强。我们只伏在这里左右。等他船厂里火发,我便却去城门边伺候。必然有救军出来,乘势闪将入去,就城楼上放起火来。你便却去城西草料场里,也放起把火来,教他两下里救应不迭。教他这场惊吓不小。”两个自暗暗地相约了,身边都藏了引火的药头,各自去寻个安身之处。】  看上去是的,时迁和段景柱要跳槽,他们没有执行吴用的指令,执行了宋江的意图。两个“暗暗”约了,不止是约了这次行动吧?各自去“寻个安身之处”,不应该只是指藏身之处吧?  这一节的小故事是要说造反的队伍扩大了。
  【造船将完,看看冬到。其年天气甚暖,高太尉心中大喜,以为天助。叶春造船已都完办,高太尉催趱水军,都要上船演习本事。……次日,又设席面饮酌。一连三日筵宴,不肯开船。忽有人报道:“梁山泊贼人,写一首诗,贴在济州城里土地庙前。有人揭得在此。”写道:“生擒杨戬与高俅,扫荡中原四百州。便有海鳅船万只,俱来泊内一齐休!”高太尉看了诗,大怒,便要起军征剿,“若不杀尽贼寇,暂不回军!”】  省略号里的文字很多,高俅在船只造好以后,耽搁了很久,才开始在船上唱歌跳舞……这是什么话?没办法,书里的故事就是这么写的,然后,等梁山那边递话说“我们准备好了,你们来送死吧”,高俅就开始行动了。而且亲自上了船,要去看看他念兹在兹的梁山忠义堂究竟长什么模样。  【此是暮冬天气,官军船上招来的水手军士,那里敢下水去。……】  前边有过一句“天气甚暖”的交代,是个模糊概念,只是比往年暖一些罢了,还是冷,下了水照样是冬泳。  一场乱闹,高俅他们被捉上梁山。  【高俅见了众多好汉,一个个英雄勇烈,智勇威严,尽是锦衣绣袄,不似上阵之时,先有五分惧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当重奏,请降宽恩大赦,前来招安,重赏加官,大小义士,尽食天禄,以为良臣。”宋江听了大喜,拜谢太尉。】  宋江要造反,为什么不趁现在?原因还是在梁山内部,因为卢俊义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不是他个人有多大本事,是倾向招安的人物太多了。我们看到的所谓造反队伍扩大的故事,可能真的只有时迁、郁保四这两个人反水而已,其他的人没什么变化,那对局势的影响就太有限了。  高俅上山,是有些惶恐的,早有准备和身临其境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高俅说的话其实是在收买招安派,想求个个人平安。
  【高俅抢将入来,燕青手到,把高俅扭捽得定,只一跤,攧翻在地褥上做一块,半晌挣不起。这一扑,唤做守命扑。宋江、卢俊义慌忙扶起高俅,再穿了衣服。都笑道:“太尉醉了,如何相扑得成功!切乞恕罪!”高俅惶恐无限,却再入席,饮至夜深,扶入后堂歇了。……有诗为证:禽争兽攘共喧哗,醉后高俅尽自夸。堪笑将军不持重,被人跌得眼睛花。】  这个前边说过了,高俅心安了,就开始放浪了,结果吃了一瘪。  作者的诗谁也没放过,把在场的人全都给骂了。因为,这帮人他们玩的是挺嗨的,可是两败童贯、三败高太尉以及之前的许多许多,屈死了多少人?就像当年赤壁,“八十三万大军性命如何”?事情一过立刻就一风吹了,转眼罪魁们就乱哄哄玩闹起来了。  【第三日,高太尉定要下山。宋江等相留不住,再设筵宴送行。高俅道:“义士可叫一个精细之人,跟随某去。我直引他面见天子,奏知你梁山泊衷曲之事,随即好降诏敕。”宋江一心只要招安,便与吴用计议,教圣手书生萧让跟随太尉前去。吴用便道:“再教铁叫子乐和作伴,两个同去。”高太尉道:“既然义士相托,便留闻参谋在此为信。”宋江大喜。】  这个也说过了,萧让和乐和不会是因为有什么献身精神才跟了高俅走的。高俅之所以提这样的要求,应该是觉得离开梁山不搞一点动作有点穿帮的感觉,梁山就那么信任他吗?不可能。但是,做了这个动作,也穿帮了。
  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赚萧让。  【且说梁山泊众头目商议,宋江道:“我看高俅此去,未知真实。”吴用笑道:“我观此人生的蜂目蛇形,是个转面无恩之人。他折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推病不出,朦胧奏过天子,权将军士歇息。萧让、乐和,软监在府里。若要等招安,空劳神力。”……】  吴用的话不显得吴用聪明,那分明是个准确的预言,看官相信是吴用聪明吗?我看,是徽宗决定要安排第三次招安了,别的事本来就没什么可追究的,徽宗的计划吴用已经都知道了。  徽宗为什么这时候要第三次招安了?梁山好像更不像话了啊?是。招安如果成功的话,也是要对梁山进行约束,这是一个手腕,并不是真的愿意接受宋江他们了。
  【两个到得城门边,把门军当住。燕青放下笼子,打着乡谈说道:“你做甚么当我?”军汉道:“殿帅府有钧旨:梁山泊诸色人等,恐有夹带入城。因此着仰各门,但有外乡客人出入,好生盘诘。”燕青笑道:“你便是了事的公人,将着自家人,只管盘问。俺两个从小在开封府勾当,这门下不知出入了几万遭,你颠倒只管盘问,梁山泊人,眼睁睁的都放他过去了。”便向身边取出假公文,劈脸丢将去道:“你看这是开封府公文不是?”那监门官听得,喝道:“既是开封府公文,只管问他怎地!放他入去。”燕青一把抓了公文,揣在怀里,挑起笼子便走。戴宗也冷笑了一声。两个径奔开封府前来,寻个客店安歇了。】  燕青此来京城,是要代表梁山和徽宗方面谈判,谈招安的条件。谈得好就招安,谈不好另说。  燕青在城门这里和官府接头,让官府知道梁山来人了。对话和假公文肯定是暗号。  戴宗又为什么冷笑了一声?戴宗是在冷笑燕青?冷笑柴家?……还是在冷笑军汉眼瞎被耍?这个不会,戴宗犯得着跟几个军汉较劲吗?不明白了,不明白就乱猜了,算了,跳过……  剧透:“燕青一把抓了公文,揣在怀里,挑起笼子便走。”燕青的这个动作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卖个关子,先只简单交代一下这里的情况,提醒看官注意,后面很快有相关的后文……再回头来看就明白了:我这里截取的这一段原文,以两人到城门开始,至两人到开封府结束,中间的部分,燕青不怎么搭理戴宗……而不是作者没什么可写的。  【笼内取了一帕子金珠,分付戴宗道:“哥哥,小弟今日去李师师家干事。倘有些决撒,哥哥自快回去。”分付戴宗了当,一直取路,径投李师师家来。】  燕青此去是有危险的,他自己先有做出出格的事情的打算的样子,我估计燕青也确实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给戴宗金珠的意思是怎么回事?燕青给戴宗交代事情的时候的一种郑重表示?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到的门前看时,依旧曲槛雕栏,绿窗朱户,比先时又修的好。燕青便揭起斑竹帘子,便从侧首边转将入来。早闻的异香馥郁。入到客位前,见周回吊挂名贤书画,阶檐下放着三二十盆怪石苍松;坐榻尽是雕花香楠木小床,坐褥尽铺锦绣。燕青微微地咳嗽一声。丫嬛出来见了,便传报李妈妈出来。看见是燕青,吃了一惊,便道:“你如何又来此间?”燕青道:“请出娘子来,小人自有话说。”李妈妈道:“你前番连累我家坏了房子,你有话便说。”燕青道:“须是娘子出来,方才说的。”李师师在窗子后听了多时,转将出来。】  李师师准备好接待燕青了。“异香馥郁”不大好说是不是在等贵客临门,“在窗子后听了多时,转将出来”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李师师等客、躲客,才见客,不是很爽快。  【当下李师师轻移莲步,款蹙湘裙,走到客位里面。燕青起身,把那帕子放在桌上,】  李师师也不见礼,径直坐下——我觉得客位“里面”的写法应该是说李师师坐下了,作者故意含糊一下,这里发生的真实场景想糊弄过去。李师师为什么是坐了客位?……燕青“起身”?原来进来后燕青就坐下了,应该是燕青估计李师师可能会久不现身,而且是大大咧咧地坐到了主位上,李师师转出来就只好去客位了……说实在的,李师师在燕青眼里能算什么?前面燕青对老鸨说“请出娘子来”,其实是强迫性的话,用了客气的字眼。  李师师出来也是一言不发就坐了……过去燕青来李师师这里,自然是各自喜欢的场景,现在李师师表现出一副不认识燕青、当燕青不存在的样子,意思好像是你们上次来做出了对不起我的事,我也就只好不认识你了。其实,这更是出于谈判的策略的考虑,架子端起来,等对方出招。  燕青之前给戴宗的金珠看来戴宗没收,作者当时为什么不交代?也是,不论燕青此去若何,戴宗都不会收什么金珠,燕青给戴宗金珠好像多此一举了。  【李师师谦让道:“免礼。俺年纪幼小,难以受拜。”燕青拜罢,起身道:“前者惊恐,小人等安身无处。”】  其实李师师比燕青大两岁,李师师表达恼怒燕青之意。  也展示了一个线索:李师师其实知道燕青比她小。
  技术贴  
  【燕青道:“小人是个该死的人,如何敢对花魁娘子坐地?”李师师道:“休恁地说!你这一般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你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  燕青说,我是犯过错误的人,官家给个罪名吧。李师师说,你们做出的坏事情,皇上知道的多了去了,罪恶累累,得多大的宽恕、包容心才能原谅你们?你们就准备老死在水泊吧。  【燕青道:“前番陈太尉来招安,诏书上并无抚恤的言语,更兼抵换了御酒。第二番领诏招安,正是诏上要紧字样,故意读破句读:‘除宋江,卢俊义等大小人众所犯过恶,并与赦免。’因此上又不曾归顺。童枢密引将军来,只两阵杀的片甲不归。次后高太尉役天下民夫,造船征进,只三阵,人马折其大半。高太尉被俺哥哥活捉上山,不肯杀害,重重管待,送回京师,生擒人数,尽都放还。他在梁山泊说了大誓,如回到朝廷,奏过天子,便来招安。因此带了梁山泊两个人来,一个是秀才萧让,一个是能唱乐和,眼见的把这二人藏在家里,不肯令他出来。损兵折将,必然瞒着天子。”】  燕青说,我们做坏事?皇上做的坏事少吗?那些个坏事其实还不是他皇上先做出来的?以为我们不知道?两回假招安,把我们当猴耍呢?  【李师师道:“他这等破耗钱粮,损折兵将,如何敢奏!这话我尽知了。且饮数杯,别作商议。”】  李师师说,皇上那是做坏事吗?还不是派人陪你们练兵呢?可这事是能明说的吗?想说能说得清吗?谁也不可能承认你说的是实情啊。行了行了,乌鸦掉进煤堆里,谁也别说谁黑了,来喝两杯别那么大火气,有话好好说。  【燕青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李师师道:“路远风霜,到此开怀,也饮几杯,再作计较。”燕青被央不过,一杯两盏,只得陪侍。】  燕青说,我要喝酒我是小狗。  李师师说,你大老远跑来就为了给我甩脸子看?还是别拧着了,喝几杯,好好说你的话。  于是,燕青的天性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就成了小狗了。
  【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见了燕青这表人物,能言快说,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  主动的一方得先放下身段,目的,是把对方攥在手里才是最重要的。  【燕青是个百伶百俐的人,如何不省得。他却是好汉胸襟,怕误了哥哥大事,那里敢来承惹?】  燕青知道官方的意图,所以,百毒不侵。是表示不投降、不愿意被你们攥在手心里的意思。  这里看似李师师在挑逗燕青,其实也是腐蚀谈判对手的一种策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李师师道:“久闻的哥哥诸般乐艺,酒边闲听,愿闻也好。”燕青答道:“小人颇学的些本事,怎敢在娘子跟前卖弄过?”李师师道:“我便先吹一曲,教哥哥听。”】  李师师在哪里“久闻的”燕青会乐艺?是在这里?所谓的久闻,可以解释为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自己亲耳听到过燕青的丝竹的,这会儿又想听了……也有另一种可能,燕青和李师师并没有什么老关系,一直是工作关系,李师师是听徽宗说的燕青乐艺好。  李师师说,琴瑟和谐也不错嘛,朝廷和梁山好好相处怎么样?你先来一段。  燕青说,这回你先来,我不乐意先来了。——娘子的丝竹也厉害,我那点本事算什么?  李师师说,行行行,不就是两回假招安戏弄了你们一番吗?我先来,就当陪不是了。  此二人谈判结束。
  我翻译得粗俗了一些,不过,我想真谈判大概应该是类似于这个样子的,被作者换成别的文句代替了。
  【李师师笑道:“闻知哥哥好身文绣,愿求一观如何?”燕青笑道:“小人贱体虽有些花绣,怎敢在娘子跟前揎衣裸体!”李师师说道:“锦体社家子弟,那里去问揎衣裸体。”三回五次,定要讨看。燕青只的脱膊下来。李师师看了,十分大喜。把尖尖玉手,便摸他身上。燕青慌忙穿了衣裳。……燕青恐怕他动手动脚,难以回避,心生一计,便动问道:“娘子今年贵庚多少?”李师师答道:“师师今年二十有七。”燕青说道:“小人今年二十有五,却小两年。娘子既然错爱,愿拜为姐姐。”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那八拜,是拜住那妇人一点邪心,中间是好干大事。若是第二个在酒色之中的,也坏了大事。因此上单显燕青心如铁石,端的是好男子!】  李师师听说燕青有纹身,如果不是先前见过,会是谁告诉他的?只能是徽宗。可见,燕青来李师师这里,应该都是有事才来的,燕青过去和李师师可能并没有很亲密的关系,但是这一回,好像是要发展出什么故事了。  李师师和燕青后来有没有发展出什么情谊?关键是李师师是水性杨花的人,学了一些文学,都是表面的皮毛,她骨子里和白秀英、阎婆惜她们是一样的,是没有灵魂的人物,燕青这样的人物是不会真喜欢她们这类人的。燕青接下来有重要打算,一时需要哄骗、应付一下李师师。  我看,作者把被人利用的女子角色翻来覆去地写了许多处,是希望大家都了解、看清被人利用的生活的真实一面,希望女人们不要羡慕那种看上去光鲜,实际上被人摆布的悲惨处境。李师师在水浒传里暂时是安全的,她最后的失意之处是燕青言而无信,她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燕青辞回,李师师道:“小哥只在我家下,休去店中歇。”燕青道:“既蒙错爱,小人回店中取了些东西便来。”】  李师师的话,也是命令,徽宗之后要见燕青。  谈判很多都是这样的,先由下面的人把具体的事情谈妥,然后头目再出来签字。不过,这一回徽宗还要和燕青多计较一些细节问题。
  【戴宗道:“如此最好。只恐兄弟心猿意马,拴缚不定。”燕青道:“大丈夫处世,若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燕青但有此心,死于万剑之下。”戴宗笑道:“你我都是好汉,何必说誓。”燕青道:“如何不说誓!兄长必然生疑。”戴宗道:“你当速去,善觑方便,早干了事便回,休教我久等。宿太尉的书,也等你来下。”】  戴宗一句嘱咐的话,更多地体现了担心,意在强调事情的严肃性吧?燕青立刻发誓……燕青这是太紧张了吧?有必要吗?别忙,这里的对话好像有点不对劲,慢慢分析一下,有没有什么别的可能性。  戴宗的话里出现了一个触动到我的敏感神经的词,“善觑方便”,这个词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但是,除了这一处之外,说这个词的人都是官府的高官。这个词本身是好词,但是曾经被慕容知府阴阳怪气地说给过秦明,……现在戴宗的话里出现了这个词,是作者想提示读者什么吗?  戴宗说“心猿意马,拴缚不定”,明似担心燕青和李师师之间的关系,或许,暗指某些人摆来摆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明里一套、背后一套?是说宋江吗?是说柴家吗?  燕青说“若为酒色而忘其本”,会是指戴宗吗?有一件事倒是有点问题,戴宗曾经说过戴他的甲马需要吃素,但是李逵吃荤了,也照样不影响戴甲马的效果。戴宗为什么说谎?他要遮掩什么吗?要遮掩他不好酒色?为什么要遮掩这个?  燕青道:“如何不说誓!兄长必然生疑。”燕青这话说的好像对戴宗很有看法似的?而且有些激动的样子,“必然”?这么肯定,戴宗干什么了让燕青的反应这么反常?  难道,向朝廷揭发柴家的会是戴宗?——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  本人查来查去,终于查到一条线索:宋江、柴进、戴宗、燕青第一次去李师师家,李师师见到戴宗问:“这位官人是足下何人?”这句话有问题。宋江、柴进的装扮是闲凉官,戴宗的装扮是承局,林冲当初误入白虎节堂就是被两个承局引去的,承局是低级军官,没有品级,高俅呵斥林冲,承局怎么敢进我的府堂?我府里哪里有承局?——承局是不能被称作“官人”的!李师师叫错了。李师师为什么会叫错?只能是因为李师师以前见过戴宗,知道戴宗是个官人,这次又见面,李师师假装不认识戴宗,但是她忽略了戴宗的装扮,还是把戴宗叫做了“官人”。那么承局应该怎么称呼?看水浒中的情况,有类似的例子,这就要说到燕青和戴宗这次来东京的线索了,燕青和戴宗此次来东京的装扮是公人打扮,城门前被军汉挡住,燕青称呼对方为“公人”,承局是低级军官,也应该被称呼为“公人”……哦,明白了,燕青在称呼看门军汉“公人”的时候,影射到身边的这个戴宗上次来东京的时候是公人打扮,但是却被李师师称作了“官人”,于是接头结束后燕青头也不回,不理会戴宗,一把抓了公文,揣在怀里……燕青是一副在想心事的样子,好像他意识到了李师师上次见到戴宗时的话穿帮了,燕青开始怀疑是戴宗向徽宗揭发了柴家的隐秘……。戴宗当时也神秘地冷笑了一声,原来是他意识到一句“公人”让燕青联想到了自己当初去李师师家里的身份,其实戴宗早就发觉自己的身份当时被李师师不慎揭穿了,此时事发的样子,故而戴宗发此冷笑。——戴宗去过李师师家,去寻花问柳?当然不是。所以,燕青的话里夹枪带棒地咒骂“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是在骂戴宗去过李师师家?好像是对上了。  事实上可能是这样的:宋江早就猜到是戴宗在李师师处传递了揭发材料,李师师问“这位官人是足下何人?”,宋江答的是“叶巡检”,我查了一下,巡检在宋代是有品级的,品级有高有低,到宋末似乎品级下降了,但也是有品级的,是可以称作“官人”的,这就是说,宋江当时就意识到了李师师对戴宗的称呼不对,宋江随口就拐了弯,没有说戴宗是承局,说成了“巡检”。燕青至少在事后肯定也是清楚了。于是,此次来京城,燕青有意要刺激一下戴宗。戴宗的那一声冷笑,是戴宗意识到燕青的表演是在针对他的。  燕青和军汉的对话可以这样解读:“你做甚么当我”,这话是在暗说戴宗挡了柴家的道;“你便是了事的公人”,指戴宗公人打扮却被李师师称作官人;“将着自家人,只管盘问”,指戴宗揭发宋江他们的事,是梁山内讧;“俺两个从小在开封府勾当”,这大概是胡说,是为了引出下一句;“这门下不知出入了几万遭”,暗骂戴宗打小报告的事不知道做过多少回了;“你颠倒只管盘问,梁山泊人,眼睁睁的都放他过去了”,大概是旁敲戴宗,说你上梁山早得很了,怎么不问问自己的心?有没有野心?  燕青临去李师师家之前,和戴宗分手的时候给戴宗一帕金珠,原来是燕青在恶心戴宗,意思是影射戴宗出卖了燕青(决撒)、出卖了柴家,可以得赏钱。然后作者又没有交代戴宗的反应,这个写作流程不正常,作者为什么不交代清楚?作者是要遮掩什么吗?后来这一帕子东西又出现在了李师师那里……作者疑似就是在用一个不正常的写作流程暗示这里有不正常的人物表现。  燕青到了李师师家里,给李师师回顾上次来的时候的情况,强调了戴宗是“公人打扮”,不是官人。  有些事情,我们读者看不到证据和完整的故事脉络,但是,有些剧中人知情,我们可以通过剧中人的表现,认同剧中人的判断。不过,此处的燕青应该也只是怀疑戴宗,他也不能百分之百断定是戴宗揭发了他们,至少是没有证据,所以燕青只能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地咒骂,也做不了别的什么了。  燕青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戴宗有点受不了了,说,你快去办正事吧,早办早了,还有别的正事等你去办呢。  戴宗为什么要出卖宋江?这个事情又费猜疑了。戴宗自从跟了宋江之后,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纰漏,但是,我估计戴宗类似于荀彧的心态,支持宋江为头可以,支持宋江造反不行,这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戴宗是不能眼看着宋江走晁盖的路。  还有一个可能,戴宗其实是徽宗的人,不是蔡京系的人,戴宗当初从蔡九处上梁山,可能类似于杨志从梁中书处上二龙山,体现派系斗争中还有合作的因素。在江州蔡九曾经对戴宗说过一番透着古怪的话,“……你休辞辛苦,可与我星夜去走一遭,讨了回书便转来,我自重重地赏你。你的程途都在我心上,我已料着你神行的日期,专等你回报。切不可沿途担阁,有误事情!”好像说到了戴宗的前程和重赏以及为蔡九出力的意思,应该是蔡九对戴宗另有许诺,也是威胁戴宗不要做对蔡京系无益的事。也就是说,前番本人说戴宗是蔡京系派去替换晁盖角色的说法是猜错了,戴宗是徽宗的人,他去梁山是去压制晁盖的。人物关系脉络很错乱,我们读者容易弄错,剧中人也会有人对这些事糊里糊涂,比如祝家庄的栾廷玉、钟离老人可能就没有弄清楚。  此回过后,戴宗基本退场,几乎不再有任务……或者,戴宗是跟随卢俊义去执行那边的任务去了,只在第九十三回闪现了一下,给凌振引路,应该是执行卢俊义意图的行动,通过了宋江的认可。直到回京受封后,戴宗去见宋江,说他决定不再为官,去泰安州岳庙求闲。
  接下来燕青回到李师师处,候见徽宗。作者简单编造了几个词句就让燕青见到了徽宗,都是套路。燕青见了徽宗什么话也没有,开始吹拉弹唱。他们可能才是老关系。  【皇帝引着一个小黄门,扮作白衣秀士,从地道中径到李师师家后门来。】  这是作者骂徽宗了,说徽宗是和王伦一样的人。  【李师师见天子龙颜大喜,向前奏道:“贱人有个姑舅兄弟,从小流落外方,今日才归。要见圣上,未敢擅便。乞取我王圣鉴。”】  把李师师的话当作暗语看,“贱人”可以不是指本人,而是指柴家的某人,这个人的“姑舅兄弟”是燕青,从小外放养大,不在柴家养大,现在又回到柴家了。(只不过是身份被戳穿没办法了,只好认祖归宗。)  在徽宗面前说“贱人”,这里应该是在骂宋江,徽宗和李师师平常说起宋江应该是以“贱人”代之。  【燕青顿开喉咽,手擎象板,唱《渔家傲》一曲。道是:“一别家乡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薄幸郎君何日到?想是当初,莫要相逢好!着我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声晓。”】  燕青的唱词的意思就是游子思乡:燕子今年为何还是未归(这就是燕青名字的由来吧)?薄情的人把我忘掉,我怎么成了天底下最可怜的人?我什么时候才能圆梦?(徽宗啊,拉兄弟一把吧。)  【燕青奏道:“臣自幼飘泊江湖,流落山东,跟随客商,路经梁山泊过,致被劫掳上山,一住三年。今日方得脱身逃命,走回京师。虽然见的姐姐,则是不敢上街行走。倘或有人认得,通与做公的,此时如何分说?”李师师便奏道:“我兄弟心中,只有此苦,望陛下做主则个!”】  燕青委婉地讲述了身世:自幼外放养大,跟了客商卢俊义,被骗上了梁山,今天才认祖归宗,有了一段历史问题,现在成了罪徒之身……  李师师帮腔:就是走个过场,梁山的事还不是皇帝你安排的?咱也是为了拿住他们不是?就爽快点救一救他吧?  【天子笑道:“此事至容易!你是李行首兄弟,谁敢拿你!”燕青以目送情与李师师。李师师撒娇撒痴,奏天子道:“我只要陛下亲书一道赦书,赦免我兄弟,他才放心。”天子云:“又无御宝在此,如何写的?”李师师又奏道:“陛下亲书御笔,便强似玉宝天符,救济兄弟做的护身符时,也是贱人遭际圣时。”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纸笔。奶子随即捧过文房四宝。燕青磨的墨浓,李师师递过紫毫象管。天子拂开花笺黄纸,横内大书一行。临写,又问燕青道:“寡人忘卿姓氏。”燕青道:“男女唤做燕青。”天子便写御书道云:“神霄玉府真主宣和羽士虚静道君皇帝,特赦燕青本身一应无罪,诸司不许拿问。”下面押个御书花字。燕青再拜,叩头受命。李师师执盏擎杯谢恩。】  徽宗故意兜圈子,和李师师做戏,李师师就挺认真的配合,又一个林娘子出现,唉……疑似徽宗在这回安排了美人计?故意要突出一下李师师救燕青的表现?很有可能,但是燕青是不会喜欢这种人的。谁会喜欢这种人呢?买笑的和想利用李师师、算计李师师的人才会喜欢她。燕青现在算是想利用她的,如果燕青是选择留下或继续与徽宗周旋,就不得不接纳李师师了,关键是梁山选择了第三条道路,燕青不会留下和徽宗周旋了,燕青终将远走。  徽宗问燕青:我是写你姓柴还是姓燕?——徽宗不乖。  燕青说,你写我叫慕容复好了。——水浒的故事是有人看得明白的,而且不会是凤毛麟角。
  【天子便问:“汝在梁山泊,必知那里备细。”燕青奏道:“宋江这伙,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堂设‘忠义’为名,不敢侵占州府,不肯扰害良民,单杀贪官污吏,谗佞之人。只是早望招安,愿与国家出力。”】  徽宗问,你怎么看梁山泊?燕青答:我们这伙人,愿意帮陛下铲除异己,忠心不二,不扩大地盘,不害良民——什么是良民?不反对自己的就是良民,反对自己的就不是良民——杀贪官污吏(可官匪场里谁不是呢),为非作梗的人。我们同意招安,为陛下效劳。  【天子乃曰:“寡人前者两番降诏,遣人招安,如何抗拒,不伏归降?”燕青奏道:“头一番招安诏书上,并无抚恤招谕之言,更兼抵换了御酒,尽是村醪,以此变了事情。第二番招安,故把诏书读破句读,要除宋江,暗藏弊幸,因此又变了事情。童枢密引军到来,只两阵杀的片甲不回。高太尉提督军马,又役天下民夫,修造战船征进,不曾得梁山泊一根折箭,只三阵,杀的手脚无措,军马折其二停,自己亦被活捉上山;许了招安,方才放回,又带了山上二人在此,却留下闻参谋在彼质当。”】  徽宗说,我用假招安戏耍了你们两次,你们不介意吧?  燕青说,我们草拟了一份新闻稿,咱们就按这个口径对外发布您看怎么样?  【天子听罢,便叹道:“寡人怎知此事!童贯回京时奏说:军士不伏暑热,暂且收兵罢战。高俅回军奏道:“病患不能征进,权且罢战回京。”李师师奏说:“陛下虽然圣明,身居九重,却被奸臣闭塞贤路,如之奈何?”天子嗟叹不已。】  徽宗说,哎呀,你们那个新闻稿我们这边的人不会同意的啊。  李师师打圆场说,是啊是啊,皇帝愿意同意,可是大臣们不同意也是不行啊。  然后这事就不提了。  燕青怎么在招安的旧事上硬起起来了?因为燕青知道,现在不是梁山在求徽宗招安,而是徽宗在求梁山投降。梁山可以答应招安,但是可以不答应投降。  徽宗的招安还是假招安,是真有招降的意思,这个想法太便宜了,太幼稚了,太会想好事了。  谈判结束,简单来说,燕青和徽宗最后谈妥的条件是:梁山招安不招降。  【燕青起来,推道清早干事,径来客店里,把说过的话,对戴宗一一说知。戴宗道:“既然如此,多是幸事。我两个去下宿太尉的书。”……】  戴宗对这个协议也算基本认同。招降对梁山上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好的。  以下去宿太尉那里办事,然后又“救出”了萧让、乐和,都是剧本设定,一切顺利。
  你杀了人直接进城?不知道稍躲躲避嫌?  
  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且说李师师当夜不见燕青来家,心中亦有些疑虑。】  我猜李师师的想法,她认为她帮到徽宗了,也帮到燕青了,燕青也应该对她非常看重才对,徽宗安排李师师帮燕青讨赦书的戏燕青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燕青却一去不回头,让李师师想不明白。  燕青没有重走林冲和卢俊义的老路,这事李师师怎么能想得明白呢?  【天子宣命卷帘,旨令左右近臣宣枢密使童贯出班,问道:“你去岁统十万大军,亲为招讨,征进梁山泊,胜败如何?”童贯跪下,……】  我觉得徽宗始终没有惩处几个奸贼,他心里想的是:换了谁不是奸?还不如这几个看着顺眼。  就说梁山上的人,有一个忠的吗?李逵算一个,石秀算一个,还有吗?“忠于个人”这个事情前边议论过了,比如林冲就不能算忠于宋江,林冲是忠于自己的信念,也就是李逵这种没头脑的人跟对了一个靠谱的主子。说起这个话题就不能不提关羽,关羽是有一定头脑的人,跟错了主子,关羽是在“忠”字上认了死理了,……“忠于个人”本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自量力不认输的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