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南京大学教授鞠熀先教授

当前位置 :
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发表日期: &&& &来源:毛珂霞 赵艳芳
& 00:00:00
610) this.outerHTML='\x3ca href=\x22echobin.php?id=11854\x22 target=\x22_blank\x22\x3e\x3cimg src=\x22echobin.php?id=11854\x22 align = \x22left\x22
border = \x220\x22 hspace = \x220\x22 vspace = \x220\x22 alt = \x22\x22 width = \x22610\x22 /\x3e\x3c/a\x3e';" align=left border=0>&&& 6月7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鞠熀先教授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生命分析化学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程新校长为鞠熀先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的聘书。&
&&& 程新校长与鞠熀先教授在学校第一接待室进行了亲切交谈,程校长对鞠熀先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及成果做出了高度评价,希望他为济南大学分析化学学科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 报告会上,鞠熀先教授从纳米组装与生物传感,分子论断中的免疫新原理与新方法,电化学细胞传感,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毛细管微芯片分离检测五个方面展开了陈述并分别详细的介绍了各个方向的具体实现方法。鞠熀先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用生动形象的言语,独到精辟的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分析化学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的机理及原理方法,并用创新的思想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分析方法。
&&& 鞠熀先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成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200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2009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和临床分子诊断,发表学术论文318篇。
撰稿:毛珂霞 赵艳芳摄影:张& 伟编审:高志刚
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关于暑假留校学生住宿的通知
组织部:关于扎实做好期末和暑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通知
社科处:关于延长网上申报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报送书面材料时间的通知
学工处:关于做好学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受理工作的通知
济南大学校歌
梦想点亮未来——“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
舞蹈《丝路新语》济南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济南大学2015新年音乐会
University of Jinan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总访问量: 今日:1037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ujn.edu.cn
&&&&您的IP地址是:117.84.237.11当前位置:&&& &
鞠合龋何夜治龌д罢蹇缭健薄媚暇┐笱治龌Ч抑氐闶笛槭抑魅尉合冉淌
08:59:25 点击 3359 次
鞠合龋何夜治龌д罢蹇缭健薄媚暇┐笱治龌Ч抑氐闶笛槭抑魅尉合冉淌
  生命分析化学是随着生命科学发展以及当今人类健康需求而兴起的研究领域。如今,高灵敏、高通量、快速、自动化的生命分析化学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重要方向,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础。
  早在1992年,刚刚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鞠合冉淌诰涂冀治龌ё魑约褐饕难芯糠较颍酥梁罄闯晌易匀豢蒲Щ鹞吧治龌А贝葱卵芯咳禾逑钅扛涸鹑恕⒌H巍吧治龌Ы逃恐氐闶笛槭摇敝魅危约跋衷诘摹吧治龌Ч抑氐闶笛槭摇敝魅危樗孀沤20年研究工作的发展,鞠合冉淌谝丫〉昧艘幌盗薪救说某杉ā
  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了鞠合冉淌冢富疤馍婕啊吧治龌Ч抑氐闶笛槭摇薄⒕合冉淌诘H问紫蒲Ъ业摹973”项目的情况,以及其对于生命分析化学最新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先教授
“多年来,实验室取得了众多成果,成果转化有待突破”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包括于2004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该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应用、产业化情况如何呢?鞠合冉淌诙杂谏治龌Э蒲谐晒祷⒄褂钟心男┫敕兀
  鞠合冉淌谑紫冉樯芰松治龌Ч抑氐闶笛槭(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等。实验室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以生命物质为对象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即抓住从生命体系中提取信息这个“核心”,聚焦于生命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测试方法学的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形成了如下四个研究方向:(1)生命分析新方法的共性基础――生物分子界面行为;(2)生命分子的功能与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生物分子识别;(3)高灵敏高通量生命分析的关键技术――微纳尺度生物分析;(4)生命分析化学的重要应用――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
  “实验室多年来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非常想产业化,尤其是我们第四个研究方向的成果――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鞠合冉淌谙忠逊⒈淼300多篇论文中有100多篇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课题于1999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进行了12年的研究。该研究发展了肿瘤诊断方法学、诊断系统,研制出多个全新的、有针对性的标志物检测芯片和传感器,建立了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快速诊断检测方法。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经过血清检测,并与当前临床检测通用方法检测结果进行了比对,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肿瘤标志物多通道电化学检测仪
  “但是,临床诊断技术的产业化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和不断的投入,而一些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更多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资金投入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据鞠合冉淌谝藕兜亟樯埽罢庑┏晒姑挥猩唐坊R皇且蛭挥幸鸦竦眯砜芍さ纳笠道瓷乒;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医院、病人们更多的信任进口仪器的检测结果。”
  但是,鞠合冉淌谌允切判穆乃档溃跋嘈抛苡幸惶欤切┖玫摹⒕芰丝佳榈募际醭晒欢岵祷摹!
“第一次承担973项目,期待生物检测技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2009年7月,由鞠先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973项目“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立项,课题组随即展开工作;2010年3月,该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该项目的重大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目前进展如何?鞠合冉淌谧魑笆紫蒲Ъ摇保闹饕ぷ鞫加心男┠?
  据鞠合冉淌诮樯埽孟钅恳杂肴死嘟】得芮邢喙氐闹卮蠹膊〉脑缙谡锒嫌朐ぞ枷颍岷喜牧峡蒲А⑸镆窖А⒛擅卓蒲А⒐獾缱友Ш头治龌У冉徊嫜Э频那把匮芯砍晒ü肿由杓疲⒄购怂崾侍濉⒎肿佑〖2牧虾湍擅咨锾秸氲确律肿邮侗鹛逑担狗律肿邮侗鸱椒ㄔ谏镆窖вτ玫幕⊙芯俊
  该项目拟解决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分别是:(1)仿生分子识别体系的弱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识别探针的设计与筛选;(2)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甄定及致癌分子机制;(3)高灵敏仿生分子识别成像与传感方法及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基础。
  该项目所设置的“5”个课题是:(1)仿生分子识别体系识别机制的基础研究;(2)核酸适体分子识别体系的设计与生物标志物甄定;(3)分子印迹识别体系与纳米生物探针的构建与性能研究;(4)基于仿生分子识别的传感与成像方法研究及其系统设计;(5)仿生分子识别体系用于癌症早期诊断与预警的基础研究。
  2011年8月该项目举行了中期总结汇报会,专家们对该项目的前期执行情况一致表示肯定。两年来,项目组共发表246篇论文,其中57.5%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刊物(142篇),申请专利14件,获授权专利4件,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并出版英文专著1部。项目紧紧围绕仿生分子识别和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甄定与检测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仿生分子识别体系弱相互作用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的新原理,发展了一系列理论分析方法;建立了核酸适体通用筛选平台;获得了能够特异结合乳腺癌细胞、胃癌细胞、肝癌细胞、和乙肝病毒核心蛋白、肝癌相关蛋白等肿瘤标志物的核酸适体;构建了多种纳米识别探针及其生物传感与成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多种癌症标志物或癌变细胞的快速检测。
微流控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仪
  另外,鞠合冉淌谔傅剑飧鱿钅渴撬谝淮纬械5摹973”项目,也是他第一次担任首席科学家。作为首席科学家,鞠合冉淌诔腥希砩系难沽艽螅钅孔畛跆岢龅目蒲勘暌迪帧⒅饕芯咳挝褚瓿桑枰笆绷私飧骺翁庾榈墓ぷ鹘梗氚旆ㄊ垢骺翁庾槲蒲芯恐魈饪构ぷ鳎蜃乓桓龇较颉白摺薄
  在该项目中,鞠合冉淌诹硪桓鲎院赖氖隆⒁彩亲畲蟮牧恋憔褪桥嘌艘慌昵岬挠判闳瞬拧O钅可昵胧闭鐾哦拥钠骄炅洳坏40岁,只有鞠合冉淌谑枪医艹銮嗄昕蒲Щ鸹竦谜撸侥甑氖奔洌钅孔橛3位研究骨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研究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
鞠合冉淌谔干治龌5大发展趋势
  生命科学30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正赋予生命分析化学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那么,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目前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目前文献以及一些新闻资讯中,生物分析化学与生命分析化学两种叫法都存在,而两者之间的分别还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关于此点,鞠合冉淌谑紫冉樯埽吧锓治龌г谏细鍪兰50-60年代是很通用的名称,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提生命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主要发展生物物质检测方法学,而生命分析化学的范围更广,它还包括生命体系、生命过程中各种成份、结构单元间相互作用、识别及其信号提取的研究。”
  最后,鞠合冉淌诖5个方面为我们归纳了近年来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1)生命物质与界面行为基本问题的研究是生命分析化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生命过程大都发生在“界面”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拓展到多尺度仿生功能界面的构建与表征;生物分子的界面行为及构效关系与生物传感;时空限域体系中生物分子的界面行为;智能仿生界面的构建与界面生物分子电子传递、能量转换与生物能的利用等。
  (2)新型生物探针设计与生物分子定量动态分析研究。生物分子探针定量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3)微流控生物分析芯片系统研究。微流控技术是当前正在急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其微型化、集成化和便携化方面的优势也将为生命分析化学众多领域提供最为有效的手段。
  (4)生物复杂体系分析。当前各种组学研究已经兴起。其中,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当今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而高效样品制备、高分辨分离、高灵敏检测、高通量鉴定和时空分辨表征是复杂体系分析的重要发展趋势。
  (5)高灵敏、高通量、时空分辨的疾病诊断方法学研究。新药研制,疾病诊断、预警、治疗和发病机制,生命过程的揭示与生命分析化学密不可分;而分离检测方法与技术的进步则对生物靶标的鉴定与发现、生物药物分子的纯化和制备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当今国际该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研究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动态化的生命分析化学新原理、新方法已成为推动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极富挑战性的重要发展方向,分析方法学的研究将成为科技界特别关注的主题。
创新研究群体在2011年9月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合影
  采访中,鞠合冉淌诙啻翁岬缴治龌Э蒲谐晒祷睦眩捕啻斡牍诘南喙厣笠荡蚬坏溃耍合冉淌谥赋觯
  (1)国内相关企业一定要有耐心,眼光要放长远。例如,厦门一家由美国华人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其2001年建立,但直到2008年公司才开始盈利,也就是说该公司曾有7年的时间是不挣钱的,但现在该公司每年有几个亿的收入。
  (2)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小,相互间重复生产、恶性竞争。例如,江苏的一个县生产同类分析仪器的注册公司达数十家,结果是公司收入、利润越来越少,进而不能更新产品,更不要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相关政策应更加严格,例如注册公司时,注册资金额、拥有的创新产品技术的数量等应有所限制。
  (3)国内企业应该加强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并不是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要借助科研机构的技术平台,发挥企业懂市场、懂管理的优势,做好产学研合作。目前国家在科技研究方面投入大、项目多,但是企业也要加大投入。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鞠合冉淌诩蚪
  鞠合龋1964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1992年分别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年为加拿大Montreal大学博士后,1993年聘为南京大学副教授,1999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2008年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2009年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鞠合冉淌谠脊⒋笱А⒌鹿Potsdam大学和Münster大学短期访问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成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该群体于年以优秀成绩两次获得延续资助),200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成为“973”计划《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与生物分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和临床分子诊断。发表论文372篇(SCI刊物323篇,>3.0刊物199篇,>5.0刊物110篇,其中Anal. Chem. 32篇);专利21件(15件授权),中英文专著、教材7部(其中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社各1部),应邀为国外6部专著和国内3部著作撰写专章各1篇;论文被SCI刊物他人引用6933次(单篇最高226次,他人与自引共7669次),h-index为49。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称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一等奖(合作)1项等。
  兼任《Electroanalysis》、《Sensors》、《Anal. Lett.》、《中国科学:化学》、《Chin. J. Chem.》,《分析化学》6个SCI刊物编委,以及《Curr. Trends Biotechnol. Pharmacy》、《Am. J. Biomed. Sci.》、《World J.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World J. Critical Care Medicine》、《World J.Clinical Pediatrics》、《World J. Methodology》、《Current Chemical Research》、《SRX Chemistry》、《分析科学学报》、《药学学报》、《中国肿瘤外科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传感器》、《分析试验室》和《中国无机分析化学》等18个学术刊物的编委。
  已培养博士36人、硕士37人、博士后5人(两位留学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4人(晋升教授13人)。目前研究组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留学博士后1人、高级访问学者4人,在读博士生11人、硕士生14人。
[来源:仪器信息网]
了解更多仪器资讯
下载仪器信息网APP+关注仪器信息网公众号
扫码下载APP
扫码关注公众号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热评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史无前例”却也“不足为奇”
北京航维宽普科技有限公司油液光谱分析仪成功通过专家鉴定
大型仪器公司2016年度营收各异,而新三板仪器公司又将表现如何?仪器信息网编辑为您奉上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京ICP证030950号本站需要启用Javascript!
您所在的位置:
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应邀到我院作学术报告
4月27日,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应邀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楼多功能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疾病标志物的高效与原位检测策略”的学术报告。赵书林教授报告伊始,鞠熀先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其所在单位大学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生命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概况,然后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享了其科研团队近十几年来在生物分析化学、免疫分析、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经验,主要包括电化学传感分析、单细胞分析、质谱分析、成像分析等领域开展的研究。在报告过程中,鞠熀先教授提到现在的设备比过去的好太多了,并结合其多年来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穿插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藉此鼓励在座的同学们要发挥不怕吃苦、勇于挑战的精神,努力利用现在的好时机、好设备,多钻研,多发表文章;并且要做好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实验过程中要切忌浮躁。本次报告,历时两个多小时,现场气氛活跃,讲解深刻,鞠熀先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该场报告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保持踏实奋进的积极态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给与会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作者:徐佳瑶,校正:华静,摄影:邓胜平&&&&&&&&&&&&&&&&&&&&&&&&&&&&&&&&&&&&&&&&&&&&&&&&&&&&&& 鞠熀先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欢迎访问南京大学鞠合冉淌诘闹饕
&&&&&&&&&&&&&&&&&&&&&&&&&&&&&&&&&&&&&&&& Welcome to Ju's Group of Nanjing University
561. Kewei Ren, Ying Liu, Jie Wu, Yue Zhang, Jing Zhu, MinYang, Huangxian Ju*, A DNA dual lock-and-key strategy for cellCsubtype-specific siRNA delivery, Nat. Commun. 7, 1)
560. Yaqiang Feng, Feng Sun, Jianping Lei, Huangxian Ju*, Ratiometr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cell-surface glycans, J. Electroanal. Chem. 10.1016/j.jelechem. Available online 25 July 2016
559. Pinghua Ling, Jianping Lei*, Huangxian Ju, Nanoscaled porphyrin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via telomerase triggered conformation switch, Anal. Chem. 88 (21),
558. Lei Bao, Lin Ding, Jingjing Hui, Huangxian Ju*, A light-up imaging protocol for neutral pH-enhanced fluorescent detection of lysosomal neuraminidase activity in living cells Chem. Commun. 52,
557.Md. Rajibul Akanda, Huangxian Ju*, A tyrosinase responsive-redox cycling for amplified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ing of protein biomarker, Anal. Chem. 188,
556. Aisha Bibi, Huangxian Ju*, Efficient enrichment of glycopeptides with sulphonic-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Talanta 161, 681-685 (2016)
555. Yongjie Xu, Xintong Bian, Ye Sang, Yujian Li, Dandan Li, Wei Cheng, Yibing Yin, Huangxian Ju, Shijia Ding*, Bis-three-way junction nanostructure and DNA machineries for ultrasensitive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BCR/ABL fusion gene by chemiluminescence imaging, Sci Rep. 6, 3) doi:10.1038/srep32370
554. Wanyao Song, Lin Ding, Yunlong Chen, Huangxian Ju*, Plasmonic coupling of dual gold nanoprobes for SERS imaging of sialic acids on living cells, Chem. Commun. 52,
553. Liwen Yan, Jingjing Hui, Yiran Liu, Yuehua Guo, Lu Liu, Lin Ding*, Huangxian Ju, A cascade amplification approach for visualiza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living cells, Biosens. Bioelectron. 86,
552. Guangming Wen, Huangxian Ju*, Enhan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ximity assay for highly selective protein detection in biological matrices, Anal. Chem. 88,
551. Yongjie Xu, Dandan Li, Wei Cheng, Rong Hu, Ye Sang, Yibing Yin, Shijia Ding*, Huangxian Ju*, Chemiluminescence imaging for microRNA detection based on cascade exponential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achineries, Anal. Chim. Acta
936, 229-235 (2016)
550. Junjie Hu, Fei Liu, Nan Feng, Huangxian Ju*, Peptide codes for multiple protease activity assay via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ic quantitation,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
549. Dandan Li, Wei Cheng, Yujian Li, Yongjie Xu, Xinmin Li, Yibing Yin,Huangxian Ju*, Shijia Ding*, 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 actuated DNA nanotweezer for logic gate building and sensitive enzyme-free biosensing of microRNAs, Anal. Chem. 88(15), 16)
548. Xiaohe Huo, Peipei Liu, Jie Zhu, Xiaoqiang Liu*, Huangxian Ju*,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constructed using TiO2 nanotubes as immobilization scaffold and tracing tag, Biosens. Bioelectron. 85 698-706 (2016)
547. Junjie Hu, Fei Liu, Huangxian Ju*, MALDI-MS patterning of caspase activities and its potential for drug resistance evaluation, Angew. Chem. Int. Ed. 55(23),
546. Zhen Gui, Quanbo Wang, Jinchang Li, Lili Yu, Mingchen Zhu, Tang Xun, Feng Yan*, Huangxian Ju*, Direct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free DNA extracted from serum samples of breast cancer using locked nucleic acid modi?ed molecular beacon, Talanta 154, 520-525 (2016)
545. Na Wu, Lei Bao, Lin Dng*, Huangxian Ju*, A single excitation-duplexed imaging strategy for profiling cell surface protein-specific glycoforms, Angew. Chem. Int. Ed. 55(17),
544. Mengmeng Liu, Jie Wu*, Kaili Yang, Chen Zong, Jianping Lei, Huangxian Ju, Proximity hybridization-regulated chemi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or homogeneous immunoassay, Talanta 154, 455-460 (2016)
543. Aisha Bibi, Huangxian Ju*, Quantum dots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of carbohydrat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 Mass. Spectr. 51(4), 291-297 (2016)
542. Jiangwei Tian, Yingping Luo, Liwei Huang, Yaqiang Feng, Huangxian Ju*, Bo-Yang Yu*, Pegylated folate and peptide-decorated graphene oxide nanovehicle for in vivo targeted delivery of anticancer drugs and therapeutic self-monitoring, Biosens. Bioelectron. 80(15), 519-524 (2016)
541. Yunlong Chen, Lin Ding, Wanyue Song, Min Yang, Huangxian Ju*, Liberation of protein-specific glycosylation information for glycan analysis by exonuclease III-aided recycling hybridization, Anal. Chem. 88,
540. Haifeng Dong, Songsong Tang, Yansong Hao, Haizhu Yu, Wenhao Dai, Guifeng Zhao, Yu Cao, Huiting Lu, Xueji Zhang,* Huangxian Ju, Fluorescent MoS2 quantum dots: Ultrasonic preparation, up-conversion and down-conversion bioimaging,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ACS Applied Mater. Interf. 8(5),
539. Dongquan Shi, Xingquan Xu, Yanqi Ye, Kai Song, Yixiang Cheng, Jin Di, Jianxian Li, Huangxian Ju, Zhen Gu*, Qing Jiang*, Photo-crosslinkable scaffold with kartogenin-encapsulated nanoparticles for cartilage regeneration, ACS Nano 10(1),
538. Lin Cui, Jie Wu, Huangxian Ju*, Label-free signal-on aptasensor for 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arsenite, Biosens. Bioelectron. 79, 861-865 (2016)
537. Nan Xu, Jianping Lei*, Quanbo Wang, Qianhui Yang, Huangxian Ju, Dendritic DNA-porphyrin as mimetic enzyme for amplified fluorescent detection of DNA, Talanta 150, 661-665 (2016)
536. Jie Zhu, Xiaohe Huo, Xiaoqiang Liu*, Huangxian Ju*, Gold nanoparticles deposited polyaniline-TiO2 nanotube fo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nhan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ACS Applied Mater. Interf. 8, 341-349 (2016)
535. Pinghua Ling, Jianping Lei*, Li Jia, Huangxian Ju, Platinum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Chem. Commun. 52,
534. P. Pedram, M. Mahan*, M. Torkzadeh-Mahani, Z. Hasani, Huangxian Ju, Cadmium sulfide quantum dots modified with the human transferrin protein siderophiline for targeted imaging of breast cancer cells, Microchim. Acta 183, 67-71 (2016)
533. Yaqiang Feng, Chunhui Dai, Jianping Lei, Huangxian Ju*, Yixiang Cheng*, Silole-containing polymer nanodot: An aqueous low-potential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mitter for biosensing, Anal. Chem. 88, 845-850 (2016)
532. Qing Hao, Jianping Lei*, Xiaonan Shan, Yang Zang, Qianhui Yang, Huangxian Ju, Wavelength-resolved ratiometric photo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 Design and sensing applications, Chem. Sci. 7, 774-780 (2016)
531. Yunlong Chen, Lin Ding, Wanyue Song, Min Yang, Huangxian Ju*, Protein-specific Raman imaging of glycosylation on single cells with zone-controllable SERS effect, Chem. Sci. 7, 569-574 (2016)
530. Jie Li, Jie Wu, Lin Cui, Mengmeng Liu, Feng Yan, Huangxian Ju*, Proximity hybridization-regulated electrochemical stripping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via nanogold induced deposition for immunoassay, Analyst 141, 131-136 (2016)
529. Yuehua Guo, Jie Wu, Huangxian Ju*, A plasmonic colorimetric strategy for bioanalysis through enzyme guided growth of ailver nanoparticles on Au nanostars, Biosens. Bioelectron. 78, 267-273 (2016)
528. Yin Huang, Jianping Lei*, Yan Cheng, Huangxian Ju, Ratiometr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strategy regulated by electrocatalysis of palladium nanocluster for immunosensing, Biosens. Bioelectron. 77, 733-739 (2016)
527. Yang Zang, Jianping Lei*, Qing Hao, Huangxian Ju, CdS/MoS2 heterojunction-based photoelectrochemical DNA biosensor with 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 excitation, Biosens. Bioelectron. 77, 557-564 (2016)
526. Dandan Li, Wei Cheng, Yurong Yan, Ye Zhang, Yibing Yin, Huangxian Ju*, Shijia Ding*, A label-free colorimetric biosensing strategy for microRNA detection with a functional nucleic acid-based amplification machine, Talanta 146, 470-476 (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大学 金山教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