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老师如何为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术出一份力

当前位置: >>
说课稿(初中美术)事业单位考试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说课稿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 15 册第 11 课的 《发现 与创造》 。 (板书课题)现在我从 5 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设计为 2 课时。是初二年级的课程,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对上一节 课的延伸,也是对初一课程的一个提高! 说明: 承上――这节课是个对材
料认识与发现创造的课程, 是对第 13 册 《收集与创造》 、 《资料册的设计与制作》的一个延续,因为这都是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并体验美术活动的 乐趣的课程, 意在为学生打开一片她探索和创作的天地。 启下――因为本节课又是一节综合 课,对初二及初三的以及设计方面均有体现,例如第 15 册《公共设施设计》 、第 17 册《传 统与现代艺术》 。 教材体现了:①认识材料的种类、发现材料的美感、合理的利用材料;②了解相关的造 型及色彩知识;③发挥材料的特点,制作美术作品,了解创作的方法。 我选择面具作为切入点,原因 1 是教材中有各种材料制作的人脸造型,可理解为面具。 原因 2 是意在“弘扬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对此有所认识与提高,这也是我 上本节课的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 这节课是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 到面具的制作当中。学生可结合表演活动设计面具,并在活动中展示、体验、交流面具。感 受创作带来的乐趣。这也是体现了新课标总目标中的观点。 初中阶段教学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形、 色、 肌理、 空间和明暗等语言, 选择恰当的工具、 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 思想和情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 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提升品德修养。 3.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4.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5.教具准备:多媒体 PPT 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 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朝阳区一所市级示范校,学生有较好素养,善于发现,充满了探索性、有创 新意识;但又具有不确定性、自律能力表现的较弱。 所以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创新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造型能力的培养;构成能力的 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写实、意像、抽象) ;创新力培养的成果展示。 这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方面的体现,在教师方面,我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学 成果奖的参评曾进入终评阶段,我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三、教法、学法的运用 运用以下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探究法、现代媒体、提问法、实践法、复 现法等。 体现了“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 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 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以下 6 个环节: 导入; 材料的发现和利用;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作业展示; 艺术体验、展示、交流;课堂小结。 课前准备及环境的布置: (1)多媒体课件、图表、面具光盘; (2)面具相关文字资料及 图片资料; (3)学生制作面具的海绵纸,胶水等; (4)学生表演节目用的道具和音乐。 1.导入 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面具!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猜?) 原来就是一个包装盒的衬! 原来这样不起眼的废器物还能做出这么好看的面具!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我们了解了面具的起源以及艺术特征, 还知道了面具的很多故事,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 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 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 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 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 实际上是我们要突破教学难点的地方,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来欣赏影片《马兰花》 (插入 视频片断) 。 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 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才能有更多的想象力! 这里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阶段。 (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以上是设计造型阶段。 (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 在古时候以青铜、 玉、 陶为主, 现代面具多用木头, 还有布、 瓷、 皮、 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 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 (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 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 (4)动手制作 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过程为: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大胆夸张、合作创新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 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 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找资料、展示、 交流等) , 平时多进行一些分组训练,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做的工作, 指导他们明确分工, 坚决杜绝“拿来主义” 。 4.体验、展示、交流 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 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 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 (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五、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造成活泼的讨论气氛! 对学生的各种观点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成功。 学生评价:表演完节目、展示各组面具。同学们对面具与节目进行自评和互评 评价量表 类型 面 具 节 目要求 造 型 ( 30 分 ) 色 彩 ( 30 分 ) 创 意 ( 20 分 ) 表 演 ( 20 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有趣的皮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本课程针对初中一年级开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 课时。 首先, 这一学段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欣赏”已脱离小学欣赏阶段的 单纯性,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对艺术作品从美术语言、历史研究、 文化背景、美术史等角度进行赏析;“评述”强调学生欣赏的活动,学生通过言 语、形体、文字等方式评价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意义,学会鉴赏艺术。鉴赏则在直 观感受的基础上更要求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的理性思考。 其次,皮影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艺术。皮影的综合性 艺术特色, 可以使学生更深刻感受中国艺术的文化根源,在皮影艺术中感受中国 传统文化与生活。 在皮影艺术的广泛性中为学生创建多元文化情境,培养学生尊 重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情操。这也是现阶段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 2.教学重点: 学生多角度鉴赏皮影人物头楂的艺术特色。 3.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评述皮影的艺术特色,理解皮影的综合艺术美。 4.教学目标:在这一学段和学习领域中教学的总体目标为,激发学生参与“欣 赏?评述”的兴趣;同时要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并开始理性的评价艺术作品; 逐步培养学生尊重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情操。 而皮影又是这一学段的学生较少接触 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但艺术形式复杂多样。 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本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在情趣之中认知皮影,掌握皮影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学生学会多角度鉴赏皮影中人物头楂艺术美感。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在皮影的鉴赏中理解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提升学生尊重、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意识。 二、教法分析: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此次课改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多给学生感悟 的的机会。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 高审美趣味。 综合本课程内容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的方法: 直观欣赏法:通过图片、影像、多角度的展示皮影。 诗词分析法:通过诗词对联让学生重点把握皮影的特点。 对比教学法: 对比不同人物性格体现皮影头楂着色和造型特点;对比不同地区的 皮影造型特点,使学生体会多元文化,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三、学法分析: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重点落实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倡导“主动参与、积 极探索”的学习精神,鼓励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强调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教师的引导和顾问的作用。本课程主要的教学 目标是在情趣之中认知皮影, 掌握皮影的艺术特色;学生能够在皮影的鉴赏中理 解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提升学生尊重、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 意识。 因此在本堂课程中我着重加强学生的感受体验,在具体的视频短篇中认知 皮影。在学生的集体讨论法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程序:授课程序 教师活动 1 欣赏短片:舞蹈《俏夕阳》。 学生共同回答下面的问题。 “短片中的老奶奶在的舞蹈姿态 导入 (5 分钟) A.手影戏 B.纸影戏 C.皮影戏 1 说皮影(5 分钟) 教师主要通过诗词分析法、图片 展示法,介绍皮影。包括皮影的 学生通过教师 引导能够主动 学生初步把握皮影的基本 借助了我国那一种艺术形式?” 在 观 赏 中 思 引出课题《有趣的皮影》, 考,并积极回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 答问题。 兴趣。 学生活动 达到的教学意图探索皮影的特 特征。 起源发展、皮影的组成以及著名 讲授步骤 点。 产地。 ( 30 分 钟) 2 看皮影(5 分钟) 学生进一步体会皮影的特 教师主要通过短篇的直观欣赏, 中探索问题, 点,即表演的艺术。也感受 看山西《拾玉镯》和陕西《卖货 寻找差异。 艺术表现的多元化。 郎》,并进行比较。 学生在在观赏 学生积极参与 3 画皮影(10 分钟) 学生在皮影人物头楂中重 教师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 物性格与头楂 点把握皮影艺术形式美感。 皮影人物头楂的艺术形式。 造型的关系。 对比,体会人4 唱皮影(3 分钟) 教师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 解不同地域的唱腔特色。 5 演皮影(4 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皮影表演的幕后场 景,了解皮影艺人唱、演、画的 综合艺术能力。 6 玩皮影(3 分钟) 激励学生下一阶段学习兴趣,强 调他人玩皮影的乐趣,激发学生 动手制作,玩在其中的愿望。 小结 (5 分钟) 皮影带给我们的乐趣以及皮影在国内外的影响。 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直观感受更进一步体会皮影的特点, 说唱的艺术。 充分认识皮影 的综合艺术特色。 学生从中感受到整个皮影 艺术活动过程的辛劳, 从制 作到表演都凝结着民间艺 人的智慧和文化追求。 使学生下一课时中能够积 极动手制作皮影, 引发学习 兴趣。学会欣赏评价皮影戏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特色:综合艺术的魅力。皮影融合美术、说唱、表演等艺术于一身,具 有强烈的文化属性。本课程在强调本专业领域的同时,通过看、说、画、唱、表 演等环节,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使其充分感受到皮影艺术的魅力,体验到民间 艺术的丰富多彩和多元文化属性,使学生逐步认识、正确评价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块的分割与构成》说课稿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 3 课《形块的分割与构 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 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 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 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 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 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 通 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b) 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 c)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 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 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 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 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 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 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 说教法、学法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 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 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 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 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 使学生体会到创造 过程的甘苦。 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 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 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 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 使学生 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 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 观察、发现法 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 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 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 演示、练习法 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 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 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 分割构成的方法, 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 给学生建议, 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 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 力。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 (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 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 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 桌面的分块与布置, 再结合教室的布局, 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 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 帛裁成衣 (5 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 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 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 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 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傲雪梅花》说课稿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 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 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 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 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 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 能整体把 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 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 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 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 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 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 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 质,而不是培养画家。 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 注重使用学生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 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 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 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 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通过探 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 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 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 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 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 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 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初中美术《新世纪畅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 16 册第 10 课的 《新世纪 畅想》。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介绍的是《新世纪畅想》,课型属于造型表现。主要想以现代科技的成果为 基础,促进学生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并用绘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畅想。21 世纪 将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 在未来的 10 到 20 年,科学技术会在许多领域出 现爆炸性突破和扩展,这已经毋庸置疑。也许人脑与电脑能结为一体,也许我们 能在火星上定居,也许每个人都能克隆备用的器官,也许?? 新世纪的中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人,也正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这一课,为师 生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 关注未来的好机会,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展开对未来世界 的畅想,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远大目标和理想,激发中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的责任心 和使命感。 2、本课的知识点包括:科幻知识、科幻画绘制、科幻画的欣赏。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 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方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学习美术创作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美术创作能力。(3).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自己对未来的畅想 表现出来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让学生运用恰当的绘画语言与技巧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作为 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决定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 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提供形象的图画或者视听材料,创设情 境和氛围,激发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活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让 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激发参与的兴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启发式教学 原则的指导下,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 华。 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可见中的科技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科技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如何运用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 表现出自己对新世纪的畅想。 3.要求学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 力和特长,精选了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阅读、搜集和准备大量有关科技发展的资料与信息,同 时鼓励学生参与收集和准备。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资料收集任务。 如:生物科技小组、航天科技小组等,通过资料的收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对现代科技的认 识与了解,并为开展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兴趣基础。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各种信息包括借用 幻灯片、科幻电影、小说等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想象的范围和高度。 2、教学流程设计: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启发诱导、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了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中,加入视频《终结者》,从电影引入课题。 提问:在我们所见过的影视作品中,哪些是以科技创新为创作灵感的?学生思索后回答:,《终 结者》,, 《机械公敌》, 《哈里波特》等。学生答案不要求一致,主要用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以利于逐步教学。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服务:电器,塑料、飞 机、计算机、互联网、激光、基因工程等,深刻感受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神奇魅力,从而激发起学 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丰富的信息资料能够大大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开阔学生视野,为展开 创作活动提供帮助,以此来充分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本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 一\科幻知识: 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课件: (1)、中国古代发明 四大发明:用以增加其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2)、现代科技发明:运用多媒体能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文信息,让学生了解一些 科学知识,开拓视野,加深认识,用各种想象变成现实的例子来启发学生的科学幻想能力,从而 对科学幻想画产生兴趣。 (3)、未来科技展望:扩展学生想象的范围和高度,并且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引发 其产生联想。 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灾难,埋下了许多隐患。比如飞机和核 技术在战争中的使用,使人类饱尝了科技带给我们的痛苦;而克隆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人类的 道德伦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师在利用现代科技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 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正视科技将会带给我 们的负面影响, 如和平和环保问题等等, 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一正确的世界观,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二科幻画绘制 (1)科幻画的形式:手工绘画、电脑绘画、手绘和电脑相结合 (2)绘制方法:科幻画的材料和工具 、科幻画的要求、科幻画的构思、构图、科幻画的制作、应用多媒体播放科幻画绘制, 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逐步展开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 介绍,学习如何绘制科幻画。 三.科幻画欣赏 包括:名家名作,学生作品 引发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充分的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结合现代科 技成果展开想象,大胆预测科技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顺势提问:你准备画些什么?怎样构图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你的构思? 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活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激发参与的兴 趣,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使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思维想象的空间和高度。信息的交流既能帮助其他学生 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可以帮助自己捕捉创作灵感。 拓展思维充实自己的大脑,把想象变成文字或者图画,由于学生的画技毕竟有限,允许学生的用 剪贴的方式。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发明和创作来加以解决?让学 生进入思考阶段,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出作业要求:畅想一下未来,你认为未来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谈想法,鼓励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象与感受,营 造美妙的想象空间。四、作业要求 学生以《新世纪的畅想》为题目,进入练习阶段,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作 能力,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张扬。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对 学生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奇思妙想加以鼓励。 学生在实际创作中,可能会遇到这种问题:想得不错,说得也不错,但就是不能很好地运用绘画 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这里既有学生绘画技能水平的问题, 也跟本课比较虚幻的创作内容 有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现在可以利用提前准备一些有关自然科学或军事、航天等方面的 书籍和图片,在创作需要时加以借鉴以获取创作灵感。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对细节的描绘 与表述,对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比如:色彩的运用、造型的处理等等,帮助学生把空幻的 东西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如果学生不能完全用绘画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创作意图, 应该允许 学生运用剪贴或借助文字说明来补充说明。鼓励独创精神,提示学生不要受现实世界的约束 ,从 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找结合点,由此大胆而自由的畅想,用我们喜欢的形式将结果直观、生动的表 达出来, 注意将各种形象按一定的构图关系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 还要注意形象的塑造和色彩关 系应与创作目的相吻合,保持画面的整体感。有位作家这样写道:“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总有 人能做到。” 四、评价作业 设计一个作业展,设置“最佳创意奖”和“最佳画面效果奖”等等,使学生在看画、评画的过程中进 行观摩学习,既开阔了思维,提高了审美意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自评,小组内评论,互评,教师适当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肯定优点,尊重个性化的创造,注重培 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恰当的建议,注意在评价中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 解决问题的习惯与素养,增强创作的信心。 五、总结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 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 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 质财富。 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 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 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为了达到我们的理想,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纵观人类科技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梦想不断得以实现的历史:没有对光明的向往,就不会有 电灯的发明;没有人类自古以来遨游蓝天的梦想,就不会有现代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没有人们 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也不会取得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新世纪的中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人, 也正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 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远大目标和理想, 以此来激发中学生作为未来 主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总之,只要有大胆丰富的科学想象力和有个性的绘画形式有机结合,就是好作品。科幻画要以更 强的时代感,新颖的内容来表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从而开拓想象和绘画的空间 请大家帮忙改改,谢谢!]《藏书票的欣赏与制作》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藏书票的欣赏与制作&&我准备 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让学生认 识藏书票。 并使学生能对藏书票制作的基本知识作全面了解。藏书票是一枚贴在 书籍扉面上的微型版画, 以示书籍之主人。这样会对所爱的藏书增加阅读和珍惜 的情感。本课先欣赏大量的藏书票,在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藏书票的实用 和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作的愿 望。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 识与技能能目标:认识藏书票,学会对藏书票的欣赏,要求能根据一定技能来制 作藏书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门之间的讨论以 及不断递进互动式的探究学习, 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藏书票 的创作、设计中获得艺术创作的欢乐和情感的交流,以培养学生读书、爱书、藏 书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对藏书票接触不多,我认为本课 的重点是藏书票的内容构成和制作方法。 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藏书票有重要意 义。 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 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启发DD 引导”法,以图例为线索充分利用挂图,不断采用欣赏、启迪、讨论、展示、交 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发现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在师生的互动 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领悟课程中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美好情感的 传递,从而感受知识的价值、情感的价值。 三、学法指导 藏书票是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性的一种艺术品,需要相 关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 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图例使学生达到图字一体画面精微 简洁, 引发学生爱书读书藏书的欲望。学生在欣赏讨论与制作过程中提高自已的 审美能力以及制作方法与技巧, 也能在同学相互作品交流中增强友谊,培养合作 意识。 四、教学程 序1、 导入 上课后我先拿出几本贴上藏书票的书籍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 兴趣, 然后说明在我珍爱的书所设计的藏书票。这节课我将满足同学门的好奇与 求知,来一起共同认识、欣赏与制作藏书票作品。从而引出课题藏书票的欣赏与 制作。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藏书票的构成 藏书票的尺寸一般为火柴盒大小,最 大不宜超过17. 78CM。 画面的构成一般需要富有一定含义的形象内容和有 票主的名号及必书斋称谓(如:中文“书票”、“藏书票”、“XX 藏”、“XX 的书”)和 EX-LIBRIS 字样。EX-LIBRIS 为拉丁语“於以藏之”之含义,因为古 藏书票皆有此字样的习惯,故沿袭而成为藏书票国际通用的符号 (2) 藏书票的表现题材 藏书票的方寸虽小, 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藏书票因制作者不同的民族、地域及年代、文化背景影响而风格各异,其表现题 材也从自然风景、花卉、植物、动物、静物到人物纹样,内容十分广泛,无所不 及。 从藏书票的整体风格和形式上看, 欧美的藏书票多以黑白为主, 版种以木板、 铜版为多,风格细致工整,制作精良,尤以人体、植物装饰纹样、箴言为多;而 中国和日本以及东方国家的藏书票,多以套色为主,版种形式非常丰富,所体现 出的艺术风格明丽,轻松,文字简短含蓄,极富东方文化之神韵。 3、藏书票的欣赏 同学这里展示几幅国内外的藏书票作品,大家讨 论一下, 优秀的藏书票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一帧好的藏书票,首先要在 设计上下工夫,设计的意念要紧紧围绕着藏书内容、藏书者的兴趣、爱好、性格 等,并通过文字和画面形象有机组合来体现,作为书籍的装帧和标记。为收藏家 和作家设计藏书票, 其内容与形式可根据收藏家和作家的兴趣和爱好、职业特点 以及书籍的内容等构思。藏书票除了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外,还应有一定的寓意 性。 总之, 好的藏书票作品要求构思立意新颖、 风格表现独到、 制作精美规范。 教 学设想:这一环节通过先让学生感受作品,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再作艺术形式 的分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释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 判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 作业指导 以我亲手制作的藏书票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一种用纸漏 的制作方法: (1)、用一张稍厚一点的卡纸画稿子。 (2)、用裁纸刀将画稿镂空成版画,注意镂空部分要相互连接。 (3)、将刻好的硬卡纸版覆盖在画纸上,在镂空处刷上所需的颜色 5、展示作品,互评作品。 教学设想:因为每个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藏 书票都是独特的,这个环节我应该对每个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 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发现和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发展学生的 潜力的长处。 6、课堂小结 本课的时间安排:导入2分钟,讲授15分钟,学生创作 20分钟,评价作业6分钟,小结2分钟。 《触摸美丽》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触摸美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 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第四课内容,属于“设计? 应用”类型课,在整套教材中与八年级下册《五角 星》知识的内在联系最为密切,两课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材料及形式美探究的教学单元,但是又 有各自的 教学侧重。本课选择“触摸美丽”这个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目,指导学生制作装饰作品,帮助学生认 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探索不同材质在装 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从而进一步理 解:材料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体现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本课在教学内容上大致分两大部分: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绎、运用。 3、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巧。把造型 要素的运用始终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创新造型艺 术的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将艺术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艺术成品的能力。进而 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 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能力目标 *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3、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触摸体验不同材料,对材质特性的认识。 2、难点:材质妙用材料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攻破这一难点、重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 探究,总结等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 1、教具:教科书、不同质感的实物、不同材质的范画。 2、学具:剪刀、颜料、胶水、纸箱、布、树皮、毛线等不同材质。 五、说教法 课堂教学以创设情景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几件学生自己制作的悬挂在家里的装饰作品,引导学 生感受其形式美感与生活情趣, 并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样制成的?着重分析制作材质的形式美感, 引发学生探求形式美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八年级学生对于《触摸美丽》一课来说,应该是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他 们有一定知识面制作技能兴趣也较大。加上我们农村有一些天然且独特的材质。可以创作出较好的作品。 但有的学生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 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 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六、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只是作为 学生主动 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 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探究。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 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 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 望。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本课的教学结构如下图: 学生:感受――快乐中欣赏和体验――探究创作――情感升华 互动 老师:引导观察――启发点拨――创作扩展――展示评价 七、说过程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身边一些不同肌理与质感的材料和制作装饰作品的主要工具。 首先请学生触摸课桌和衣服这些我们每天都接触的物品,导入新课。 接着进入对材质的感受与体验环节,观察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材质用品,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 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肌理或者质感特性,在此基础上展示讨论活动。讨 论内容包括: 1、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等。 2、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怎样不同的心理感觉。 3、它们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围绕讨论作好有关准备。 4、 提示归纳: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引导学生感受其形式美感与生活情趣,并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 做的?怎样制成的?着重分析制作材质的形式美感, 引发学生探求形式美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肌理、质感的对比与统一来表现形式美感的。在学生获得初步美感启示的 基础上,就如何进行 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方法展开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并向学生演示对不同 材料的一些加工处理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材质选择与处理、构图、色彩等内容的具体创 意上,为练习做准备。 提示学生在动手制作前务必就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步骤、工艺、方法等展 开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明确设计与制作的大体方向 5、布置作业 将一幅绘画作品改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画。。 6、作品展示及评价环节: 本课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求人人积极参与,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设计, 不断优化制作工艺的兴趣。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 同学们互相评价。达到评价的最佳效果才是我们教师唯一的目的。 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 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生活中创造美。成为家乡环保的小护卫。把课堂内容有效的延伸到课外。。 五、说板书设计 :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讲解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 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敦煌艺术中的彩塑》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制初中美术课本第七课 《敦煌艺术中的彩塑》 。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 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 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 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 本颗将以彩塑图片和学生的分 析回答为主线, 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 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彩塑的发展及其独 特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 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敦煌是一个艺术宝库,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①敦煌的位置:对敦煌艺术作综合的介绍 ②敦煌彩塑的地位: 表现主体:佛教偶像 表现对象:佛、菩萨、天王、力士等 ③敦煌彩塑的发展史: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 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四、敦煌彩塑的功能和特点 1、功能:既是宗教艺术品展示的殿堂,也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2、特点:塑绘结合市融合多种艺术语汇的造型艺术。 五、思考题 1、敦煌彩塑是怎样以自己的造型特点,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敦煌彩塑虽然都要受到佛教模式的制约, 但艺匠们还是发扬了我国民间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理想, 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使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 史和佛教造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敦煌彩塑艺术经过怎样的发展变迁? 发展初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 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鼎盛时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衰败时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多姿多彩的面具――画说脸谱》?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多姿多彩的面具――画说脸谱》选自人教版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 七年级下册。 这一课属于 “综合? 探 索”学习领域。本课题是“校园艺术节”单元的一个活动内容, 名为“面具设计与制作”。教材中选取的大量图片是贵州、西藏 地区的面具,我们的学生对此比较陌生,这一内容并不贴近江苏 地区学生的生活。 因而我设计了适用性更加广泛的脸谱设计与制 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脸谱,并能尝试设 计绘制一个个性鲜明的脸谱。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喜爱的 人物形象入手,以提高学生对脸谱的审美能力为主,不但使学生 学会脸谱的造型特点, 更能使学生参与到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中来。 ?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对于色 彩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了解和把握,对《西游记》人物熟悉喜爱。 但是在形状与色彩这两大元素的综合运用时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 师引导。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脸谱文化,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绘制脸谱 的方法 ――技能目标:1.通过分析、评述,体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脸 谱 2.运用设计脸谱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绘制 一个个性鲜明的脸谱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提高对脸谱的审美能力,参与对 传统艺术的传承 ? 知识要点:脸谱的造型特点,色彩的象征意义 ? 教学重点:脸谱的造型特点 ?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绘制脸谱 ? 教具选择:多媒体课件,西游记人物面具,脸谱工艺品 ? 学具准备:白纸,上色工具(或彩纸,剪刀,胶水) ?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脸谱1.用《西游记》人物的面具导入 教师拿出《西游记》人物的面具,提问学生:你们认识这上 面的人物是谁吗?我想大家不会陌生吧?学生齐答。 教师指出这些面具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也许现在有的同学的家里还有一些其他面具。并且,在多姿多彩 的面具世界里,还有一种是可以直接画在脸上的。提问学生:那 叫什么呢?学生齐答:――脸谱。 教师归纳:脸谱是一种面部化妆谱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 史,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带面具逐渐演变出来的。脸谱与戏 剧表演相得益彰,深深吸引着人们。 2.生活中的脸谱 教师请学生例举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脸谱? 学生举例后,教师进行补充:2004 年 2 月在我市的荆川公 园举办的戏曲脸谱展览,吸引了很多市民的观看;在 1915 年就 获得巴拿马和平展览会银奖的常州的梳篦现在和脸谱一起走向 了世界??然后引出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种特殊的面具― ―脸谱。 【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用学生经常看到的 面具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了解生活中脸谱的运用,自然地 导入课题。】活动(二)走近脸谱 1.看看猴脸谱 教师介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戏剧种类多种多样,因而脸谱 也就非常的丰富。然后请学生观察这几张不同的猴脸谱,找一找 它们的共同点分别在哪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出示三 张猴脸谱的图片)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嘴巴都尖尖的,脸型都好象一个 “Y”??这些都是猴子的面部特征,难怪为了表现孙悟空是石 头里蹦出来的猴子,他的脸谱也用到了刚才同学说的那些要素 (出示孙悟空脸谱的图片)。 2.看脸谱、猜人物 教师出示三张脸谱, 请学生猜猜其中哪一个是包拯?并说出 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脸黑,头上有月牙等等,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其 他特征。 教师小结:同学们猜的很准确。所以在舞台上,脸谱除了在 演出时起到增加形式美的作用以外, 还能表明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其他特点。即使人们听不懂唱词,不知道人物姓名,也可以根据 脸谱来猜出他们的性格。 【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用看两个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分析,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拉近学生与脸谱的距离,并引出脸谱 的作用,为后面教学重点的引出做铺垫。】活动(三)解读脸谱 教师结合刚才的两个游戏, 指出脸谱的造型特点就是用夸张 的形象和色彩, 突出、 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 让我们一起来从 “形” 和“色”两个方面来解读脸谱。 1.“形”――连连看 教师出示后羿、 包拯、 窦尔墩、 鲁智深、 猪八戒五张脸谱 (图 3),人物下面标注姓名(不常见人物由教师简单介绍)。请学 生完成连线题,思考脸谱图案的造型依据。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到脸谱图案设计的根据――传说、 身 份、兵器、性格、相貌。 2.“色” A.连一连 教师指出: 同学们可能刚才也注意到了不同人物脸谱上色彩 的变化。 这些颜色是单纯为了美观而运用的吗?你知道这些颜色 的象征意义吗?让我们再来完成一个连线游戏。 教师出示七张人 物脸谱, 请学生同桌讨论然后连线不同色彩的脸谱以及相对应的 性格。 学生讨论后回答,有不同意见的提出来大家交流,最后达成 共识:黑(包拯)――刚直、白(曹操)――奸诈、红(关羽) ――忠勇、绿(程咬金)――鲁莽、黄(典韦)――智勇、蓝(窦 尔墩)――凶猛、金(牛魔王)――神怪。 B.读一读 教师补充陕西流传的关于脸谱的民谣,师生齐读:红色忠勇 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 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C.听一听 教师播放《唱脸谱》片段“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请 学生注意听其中关于人物的脸谱颜色的唱词。 教师小结:原来不同的色彩、线条都会代作者说出人物的性 格特征。所以同学们在设计时就可以从“形”和“色”这两个方 面来入手,从人物的传说、身份、兵器、性格、相貌等特征中,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配合适当的色彩加以渲染、夸大和形象 化。 【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连线游戏、念民谣、听歌曲等 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地掌握新知。】活动(四)我的脸谱――“大画西游”1.教师请学生根据对《西游记》人物的理解,任意选取其中 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为他设计绘制脸谱。同时提示学生从人物 的长相、性格、兵器、身份、传说等特征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加 以表现,并运用夸张的形象和色彩进行造型。 2.教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学生作业,教师巡 回指导。 3.请学生头戴自己制作的脸谱,上台表演展示,其他同学猜 测他所做的是《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相互评价。教师在这里 可以对学生的作品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简评。 【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西游记》的人物激发学生的 创作欲望,用主题音乐的播放营造氛围,并通过自评、互评、教 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 结语:同学们的创意都非常精彩,连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与 进来。 我也希望我们的同学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发现美、 表现美、 创造美,使富有民族性的艺术更加辉煌灿烂!《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说课教案―、指导思想新课程的美术显然已不是一门单纯掌握技能技巧的学科,而是各类知识的综合课。在 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双向活动,激 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变易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活学,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学习机会,使其 都能在不同潜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二 、教材分析《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是本单元的重头戏,属于新课改方案所设计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共设 2 课时。同时也 是学生认识、 感受、 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重要阶段, 继而为第二课 《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和第三课《春天的畅想》的学习起搭桥和铺垫作用。教材图文并茂,文字亲切自然,内容贴 近现实,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参与性与一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促 使学生积极探索、乐于动手。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美术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绘画中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也具 备了一定的美术欣赏与分析作品的能力。同时,新教材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在基于 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创了一大块自由的空间,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本课所展示的美丽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更加 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们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 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2 、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观察 、发现 ,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对春天的感受,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春天进行描绘。3 、德育目标:在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五、 教学重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体验。六、 教学难点:作品中如何引发、表现对春天的感受。七 、教法 学法分析: 整个授课过程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以多 媒体辅助教学。 根据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 以不同形式对 春天的赞美。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观察、比较 、讨论、 分析、 总结、掌握本课的知 识点, 使学生在尝试中尝到成功的乐趣, 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互结合的重要性。 在这种愉悦氛围中产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展示个性,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八 、教学实施(一) 引导阶段通过配乐散文创设一种学习氛围, 从赞美春天的优美词句中展开画面, 继而导出课题。(二)发展阶段1、以大量图片和作品《梅石溪凫图》为例,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传 达春天的各种信息,并总结出作品中所体现出春天的象征意义。2、选取几组有关春天的风光片和美术作品,请同学谈谈对自然与艺术中所表现出的春 天有何种感受。3、 展示一副作品从自然―艺术―艺术处理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 掌握几种表现形式, 并总结出各自不同的特点。4、学生围绕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及感受相互交流,收集素材,在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奏 鸣曲》中,对了解和感受后的春天进行构思构图。(三)收拾整理阶段 在辅导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鼓励学生从自己最熟悉, 理解最深刻的 角度去表现, 注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个别作业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四)展示评述采用自评、互评作业的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热情,借此发挥学生 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师生共同评述作业中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加以轻轻点 拨。(五)课后拓展在课堂完成的作业基础上, 根据收集资料进一步对作品进行完善, 并提示学生尝试性地多换 角度和表现形式对春天进行描绘。《花圃》说课材料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花圃》是选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以设计、表现为主,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 首先回顾上节课讲的图案的知识,然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用不同 工具材料用几何形表现图案的几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 采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花卉的图片、铅笔、橡皮、黑色水彩笔、签 字笔、水粉或水彩颜料、毛笔、剪刀或刻刀、白 T 恤 教师:花卉图片,相关花卉的网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花卉图片的欣赏、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关爱之情, 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图案的取材途径和变化规律,较好地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 卉图案,了解形的Z换方法,能选择合适地形状进行形的Z换练习; 3、了解点线面的画面组合,运用黑白的表现方法进行花卉图案设计; 4、能够较好的运用镂刻或其他制作技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 5、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相似形的Z换 教学难点:图案花的设计方法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要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 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 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保 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老师: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资料,通过欣赏五彩缤纷的花卉图片,引发学 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展示各类范画,启发生学思路,让学生从范国 中寻找设计思路和绘画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花卉图书,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花以及这种花的象 征意义。在了解花形的基本规律,概括出其骨式与瓣形的基础上,将花瓣Z换成 新的形状, 赋予花图形以新的意义。分别采用黑白和色彩两种表现方式进行花卉 图案的创作,创作过程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运用。在拼贴花圃游戏的过程中 学习到形的有趣Z换、 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 色彩的鲜明搭配和简单的镂印技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练习中体验,在讨论的环 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对学习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 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 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三、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 (图案简化练习)――情感升华(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 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 他就会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 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 当上课铃响时放一些优美的风景图片和音乐, 这时学生满腔激情,仔细观察,为学 好本课搭好基架。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绘画作品, 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 料和方法来设计、 表达情感的。 然后分组采用不同方法用不同方法表现一个花卉 图案。让学生注意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学生认真观察后进行讨论,组内交换意见 后分别用不同方法画出各种瓣式。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发现总是及时解 决。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这种让学 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 象力、创造力。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图片选择几张有 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图片,用单色画具进行 创作,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将我所学,为我所用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 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根据风景画图片,尝试 运用单色画具,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 5、归纳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6、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1、能否找到相关的花卉资料,并能够谈出花卉的象征意义;是否了解图案 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 2、是否明白形体的有趣Z换,能够谈出自己匠心独具的设计方案,并能够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 设计构思: 花,是植物最美丽的生命形态。它代表着美好、幸福、繁殖……它美化了我 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花卉的造型天生优美,色彩绚丽,人们根据 其生长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展开联想,赋予了不同花卉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傲雪凌 霜的梅花表示爱情;梅、兰、菊、竹以其坚韧挺拔的气质和高雅飘逸的品味被誉 为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君子”。 随着时代的推移,花卉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愈加愈显示出她 的审美价值和无穷魅力。 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会以鲜花表示祝愿;朋友生病 时,我们会以鲜花表示慰问;与心上人约会时鲜花可以表达心中的爱慕;缅怀故 人时,鲜花又代表了思念……我们的家里总会留有一支花瓶,不时的插满鲜花, 让居室满堂生辉,哪怕是一支小小的吊兰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画家将花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 而在今天的社会花卉也 越来越多的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让学生们认识花卉、了解 花卉并用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表现花卉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 方面,而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绘画技法装饰我们的环境则是关键。 所以根据《花圃》这一课的框架,本课将从花卉图片、花卉与我们生活的关 系导入(利用问题导入法),引申到花的基本骨式、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引导 学生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从花圃这一概念直扣主题(游戏导入法),带领学生 运用形的Z换方法, 采用镂印等不同形式进行彩色图案的制作,并利用集体的智 慧拼贴出一个大花圃。《活跃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说课稿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美术 14 册第十课《活跃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我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说课: 一. 教材剖析 (一)领导思想:由于学生的日常衣着大多数是学校的校服,或是家长帮他们选购的服装、 帽子,所以,学生们外出旅游或加入某些运动时,从他们的穿着方面,就很难反应出性情特 色和个性品位。 其实学生对于衣衫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想法, 本课的设置就是让学生们亲自设 计绘制文化衫,这一运动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动手才能、审美情趣、领会服装除了适用功效 以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让学生纵情施展想象力,增进发明力的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断定 1. 知识目的: (1) 适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在文化衫上的应用。 (2) 用自己爱好的合适主题的颜色去搭配自己的文化衫。 2. 才能目的:培育学生的想象才能、发明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明美、发明美是每位学生都应具备的素质,通过文化衫的设 计,让学生更加认识自我,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造就学生的自负念,造就学生之间 互相协作的精力。 (三)教学重、难点的断定 1.教学重点:颜色搭配、手工制造和个性化作风的表示。 2.教学难点:怎样找到合适主体的元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作品,进步学生的审美能力, 加强学生对生涯的酷爱,造就他们创造美妙生涯的欲望和能力。 3.教学方式: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重要采用“领导―-自主探究”的方式,以文化衫为 线索,充足应用教具,采用展现,启示、讨论、归纳相联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领导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 应用投影、 音乐等教学手腕,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致,进步课堂效力。学生分组运动,互评互 比,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集体合作的能力,又启示了学生思维。 二.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由秀、学、谈、做、展、评六个部分组成。 1.秀:学生穿上自己筹备的文化衫进行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揭示本课主题。 2.学:通过文化衫秀的观赏,让学生懂得文化衫的含义、来源、蕴含的意义使学生对文化衫 发生不同的感情审美习惯。 3.谈:教师通过展现各种图案的文化衫,丰盛学生视觉,让学生剖析制造文化衫合适主体的 元素有哪些,教师给予总的归纳,引出下一环节。 4.做:以小组的情势先思考后制造,同窗间互相辅助体现合作精力。 5.展: 让学生穿上自已做好文化衫进行展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 6.评:教师小结。《吉祥结》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湘版七年级下册《中国结》。 2、教材简析:这节课集欣赏、工艺制作于一体,表现内容丰富,工艺制作韵味 十足,具有特色。通过本节课的工艺制作,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知道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且因其形、意而名扬天下,充分体现了人 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同时又培养了学 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吉祥结是中国结基本打法中的一种,制作起来具有很强的技 巧性, 因此我把“吉祥结”的制作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制作过程 中,“拉内耳”是个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不仅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使他们在 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结合本节教 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结的历史文化。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会比较熟练地打吉祥结,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华结艺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受到爱国 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现代认知教学理论,在教学中采用创 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音、形、色、动的强大优势,及 事先准备好的吉祥结半成品进行直观演示,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有充 足的时间看书质疑、分析讨论、操作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掌握 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 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吉祥结的半成品,要求每个学生准备 100 厘米长的尼龙绳 3 至 5 根。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将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诱, 积极的思, 主动地学,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引趣激情 诱发动机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本节课内容颇具观赏性和装饰性的特点, 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艺的样品, 让学生从欣赏不同造型的结艺中感受到它的 观赏性和装饰性,然后用教师的“诱”,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 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情景之中, 同时又为新知的学习从心理需求到知识铺垫都作 了必要地准备。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件演示)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一件件造型独特、绚丽多彩的中国结展现在学 生面前,此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些精美的作品所吸引,在此基础上我趁势引导: 同学们, 这些都是中国结, 谁能谈一谈你对中国结文化的了解?这里让学生各抒 已见,学生回答后,我作以总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 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 化精髓, “结” 字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 团结,还是永结同心,“结”给人的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那么, 我们刚才看到的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的,每一个基 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 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 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 统的吉祥装饰物品。请看大屏幕,如:“金玉满堂”“五谷丰登”“如意平安” “鱼虾满仓”等等。(边说边演示课件) 除此之外, 北京 2008 年奥运会的会徽就是一个中国结的图案造型, 请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它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世界人民携手共创新世 纪。 在学生欣赏完之后,我及时小结:这些韵味悠长、美丽独特的中国结是我们中华 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简单的一句话,就把所有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 起来了)我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中国结呢?(此时,学生一定 是群情激盎,我就适时引出课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结最基本打法中的 一种“吉祥结”的打法。同时,我出示课题:吉祥结 这样,就自然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学做结合 掌握方法 我先向学生介绍: 吉祥结有单线结、 双线结和三线结, 今天我们来学习打双线结。 板书:双线结。 吉祥结的制作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制作 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学课本 29 至 31 页的内容,先初步感知吉祥结的制作过程, 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制作,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作以交流。此 时,我还要走到学生中去,及时地予以指导点拨。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看书、质疑、讨论、操作,使学生充分参与到 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 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学生自学后, 我进一步启发: 在制作过程中, 你认为哪一步做起来比较困难一些?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一定会一致认为“拉内耳”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拿出吉祥结半成品进行演示: 同学们,老师手中是一个吉祥结的半成品,只剩拉内耳这一步,刚才,大家说拉 的时候拉不动,问题就出在你前面的操作不太恰当,请注意:拉绳子的时候一定 要“均匀拉紧”,用力要适度,不可过紧,否则抽拉一定很困难。请同学们看: (教师演示)拉内耳时大小要均匀,与外耳配合起来看上去才美观。做完后要稍 加整理,这样一个美丽的吉祥结就做好了。 由于“拉内耳”是制作的难点,我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把拉内耳的 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地诱,主动探索到制作吉祥结的方法,这样设 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 在! 为了使学生会比较熟练地打吉祥结, 我把制作吉祥结的全过程用大屏幕形象地展 示出来,并鼓励学生:同学们,我们再来做一次,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遇到 的问题,一定要“均匀拉紧”,用力适度。做完后,开一个小小的作品展。 这样就顺利地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及时评价 加强反馈 待学生全部完成后,我明确评比方法:先进行小组内自评、互评,然后每个小组 拿出一件作品进行展览。 通过学生的现场操作、评价,使他们在“做”中真正掌握了吉祥结的制作方法, 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除了吉祥结以外,中国结的花样繁多,为此,我设计了第四个教学环节: (四)拓展延伸 促进迁移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拜师学艺”为主题,开展小组内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 流活动,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学会一种新的打结方法。 这时,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一次掀起了学习高潮,你教我学,一个 人教一群人学, 真是其乐融融。 孩子们不但学会了一种新的打法, 拓展了知识面, 还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光芒!作为教师,每个孩子都竭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既照 亮了自己又照亮了别人,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不包办不代替,只是作适时而必要的点拨或指导,全 由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的自主完成,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时空,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 生的思维,培养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情感体 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吉祥物设计》_说课稿_教案我觉得教师上课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是很重要的,理解学生,把师生 之间当成朋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在快乐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充分体现 “教寓乐中, 乐为教存"。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第一册 《吉祥物设计》 。 本课也是为即将召开的2008年奥运会而设计的, 让学生多了解一 些奥运知识及奥运精神,鼓励学生学习奥运精神,积极奋发向上。吉 祥物设计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它不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设计与知 识,其中还包含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同 时涉及到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 为同学们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 发挥艺术潜能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所以我觉得吉祥 物设计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 2.教学目标 a) 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的吉祥物,了解它们的造型,色彩、年 代、国度,代表哪个重要活动。 b) 使学生自己能制定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c) 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3. 教学重点:创作吉祥物的构思 创作吉祥物的构思是本课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学生作品的质 量和品位。我在本节课给学生展示大量的资料,逐步引导并开阔学生 的思路,找到自己适合的风格和处理方法。所以我把吉祥物的构思这 一环节作为重点。 4.教学难点:吉祥物的造型和色彩设计 二.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启发问答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我在这一节课重点运用两种方法即启发问答法和讨论法。 注重每个学 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出学生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 积极性,并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积极实践的条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 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审美趣味。 三.学生学习方法 1.学会提取: 有一些东西是学生不应到事到临头才去回想的, 而应当能够在智 力活动中半自动化地随手运用它, 像一个有经验的钳工能随手拿起他 的工具而不用端详一样。 (因为他们对自己工具的每一个小点都很熟 悉)一个对智力活动训练有素的学生也无需紧张地集中思考,就从自 己的意思仓库里把基本原理信手拈来,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 的这种能力,在设计中,偶尔需要它时,学生就能把它提取出来,而 不至于还在解决圆画不圆,方画不方的问题,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2.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总结的方法: 例如本节课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多搜集一些资料然后再把 老师带来的资料汇总到一起,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总结出吉祥物的 特点,研究一个构思方法,再结合自己不同的风格设计出一个方案, 把它画出来,使学生颇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且培 养孩子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 四.采用的教学手段 本课主要是通过老师和学生搜集的大量资料 (包括媒体播放的奥 运吉祥物动画宣传片、图片及实物)还有范画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开 阔学生的视野,打开思路。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创作。 五.训练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感受和体验, 自己设计一款有关艺 术节或学校运动会的吉祥物。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教态亲切自然,重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提问: 同学们, 谁能说出给你印象深刻的一些吉祥物的形象? (学 生查找资料自由回答)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什么是吉祥物呢?(学生 总结性发言,教师小结: 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主体活动而设计的标志 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含企盼成功的愿望。) 那么我们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又是什么呢?(看奥运吉祥 物动画宣传片) 相关资料: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由五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组成,统 称“福娃”,分别叫“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 妮”。五个名字的读音组成谐音“北京欢迎您”。 贝贝化身为鱼儿在无边的大海中游弋, 晶晶扮作憨态可亲的熊猫 在茂密的森林中玩耍,迎迎犹如藏羚羊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妮妮似 轻盈的京燕欢快地在天空中低唱。 他们簇拥在象征着古奥林匹亚赫拉 神庙的奥林匹克圣火DD欢欢身旁,用他们各自的名字组成了谐音 “北京欢迎您”的铿锵话语,向全世界小朋友、他们的兄弟姐妹和他 们的家长发出了邀请。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 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 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今天我们来学习吉祥物的设计 1.和学生一起研讨吉祥物的造型特点: 运用电化教学欣赏教师和学生准备的资料,找出特点,由同学总 结出 (1)在形象上:夸张、活泼 、可爱、憨厚、幽默 (2)在色彩上:色彩亮丽,对比鲜明 2. 吉祥物设计的构思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 (1)先确定主题(例如:艺术节、学校运动会、劳动周、班会 等) (2)选定一个原形(动物、文具、器皿等) (3)对原形进行大胆地概括、夸张、变形: a.形体 b.动作 c.表情 d.服饰 e.道具等方面 (4)色彩的处理:明快、鲜明、有自己的观点 3. 热身活动(抓好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自己感受和体验设计吉祥物的乐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 意识,让他们自己设计一款吉祥物 要求: (1)用绘画的手段先把造型构思出来。 (2)同时可以借用其它辅助材料(例:布、卡纸、毛线等)来 表现 4. 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教师 集中点评。 5.小结: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6.课后拓展: 教后记:在教学中,分组竞赛,一些同学的作品非常突出,课堂 效果很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设计吉祥物有了新的认识,使学生了解 了一些著名的吉祥物的造型、色彩和年代及其所代表的重要活动。学 生能够自选媒材,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吉祥物。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 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提高了学生的个人审美取向 的形象表达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意识到美术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七.板书 吉祥物的设计 (一)吉祥物的特点 1.在形象上:夸张、活泼 、可爱、憨厚、幽默 2.在色彩上:色彩亮丽,对比鲜明 (二)设计吉祥物的构思方法 1.确定主题 2.选定原形 3.对原形进行概括、夸张、变形 4.色彩的处理 1.在形象上:夸张、活泼 、可爱、憨厚、幽默 2.在色彩上:色彩亮丽,对比鲜明 (二)设计吉祥物的构思方法 1.确定主题 2.选定原形 3.对原形进行概括、夸张、变形 4.色彩的处理《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 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 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 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 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 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 良好学风, 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 让学生自制取景框, 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 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 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 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 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 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 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 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 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 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 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 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 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 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 在日常生活活中, 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 近处的大, 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 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 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 1 个消失点。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 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 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 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 验证透视是否正确。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 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 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 2 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 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 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带着取景框,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 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 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 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 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 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 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 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六、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 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 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 来,凸显了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