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上血管锁骨窝肿大不痛不痒痒

您的位置: &
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例
优质期刊推荐桡骨血管沟影误鉴骨折1例--《法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桡骨血管沟影误鉴骨折1例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1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岳中强,王红兵;[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田雪梅,孙洪涛;[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张继宗,刘刚;[J];刑事技术;2002年05期
李琨;[J];法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陈洪,甘晟光;[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唐继玲;;[J];兵团工运;2009年06期
赵恒栋;[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俞谦铭,阎建军;[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张绍岩;张继业;刘丽娟;刘钢;;[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苏宗岷,刘希余;[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金福;毛科旺;杨生旺;;[A];玉溪市第三届二次骨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刘国涛;刘浩;金明;;[A];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第十六届、中港第五届骨伤手法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卢小娟;冯涛;赵迎泽;文巍;张婷;周炜;陈恒君;康权;;[A];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张湘生;段利群;黎志宏;刘傥;;[A];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张红兵;;[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交流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文集[C];2000年
王巧民;邝建;王敏霓;王声涌;;[A];全国老年骨质疏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谢富强;杨峰;谢秋玲;汪炬;刘杰森;李志英;;[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吴志军;徐荣明;;[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贾东平;姚元松;陈建宝;;[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余?;;[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林抗生 陈福平;[N];健康报;2002年
张权;[N];家庭医生报;2007年
郭卫;[N];民族医药报;2005年
;[N];科技日报;2001年
张进川;[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N];医药导报;2008年
蒙继旺;[N];健康报;2006年
李爱珍;[N];山西日报;2008年
陈贵善;[N];中国特产报;2005年
张嘉林;[N];检察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勇;[D];苏州大学;2005年
蓝旭;[D];四川大学;2004年
宋炎成;[D];四川大学;2006年
王建忠;[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范长春;[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毕霞;[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王闯建;[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苗宗宁;[D];苏州大学;2010年
孙明学;[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金丹;[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昌戎;[D];中南大学;2011年
吴小建;[D];南京大学;2011年
许锋;[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赵凯;[D];辽宁医学院;2011年
李波;[D];郑州大学;2010年
李亮;[D];汕头大学;2011年
蔚晋斌;[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邢艳莉;[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安宝泉;[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周佳林;[D];中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改进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改进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入路改进的解剖基础。方法:常规尸体解剖观察旋前方肌的形态、神经血管束的走行及毗邻关系,测量肌肉相关形态学指标。设计保留旋前方肌的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并进行临
【题 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改进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作 者】侯之启 陈铭 杨运发 王新亮 邝炯祥 戈涛 覃健 徐中和
【机 构】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广州510180
【刊 名】《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年 第4期 485-486页 共2页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LCP
【文 摘】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入路改进的解剖基础。方法:常规尸体解剖观察旋前方肌的形态、神经血管束的走行及毗邻关系,测量肌肉相关形态学指标。设计保留旋前方肌的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旋前方肌的桡尺侧以腱膜与骨膜相移行,肌腹深面直接与桡尺骨骨面和骨间膜结合,支配肌肉的血管神经束来白骨间前血管和神经,于肌肉上缘穿入,行于其深而,腕背支血管穿过骨间膜,与骨间后动脉交通。在旋前方肌上缘的平面,血管神经束距桡骨尺侧缘的距离为(6.10±0.86)m;肌肉下缘与桡腕关节面的距离为(9.30±2.11)mm。临床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人路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5例,方法可行。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入路中保留旋前方肌是完全可行的,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观点。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入路,应用解剖,LCP
上一篇:暂无骨间前血管腕背外侧终支的桡骨瓣逆行转移治疗月骨囊肿--《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骨间前血管腕背外侧终支的桡骨瓣逆行转移治疗月骨囊肿
【作者单位】:
【分类号】:R68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崇敬;[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6年01期
黄韬;;[J];解剖学研究;1987年02期
周必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9年01期
钟桂午,匡勇,焦秀珍,陈明凡;[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0年03期
张正治,刘正津,高崇敬,钟桂午;[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3年01期
陈秀清,李卜明,李国文,窦忠新,陈振光,余国荣,彭建强;[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年02期
郑和平,张发惠,郭景华;[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陈秀清,李卜明,李国文,窦忠新,陈振光;[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宋一平,钟桂午,张正治;[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5年03期
陈振光,余国荣,喻爱喜,谭金海,陈秀清,李卜明,李国文,窦忠新;[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5年04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杨顺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第一、二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桡骨瓣治疗腕舟骨骨不连
第一、二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桡骨瓣治疗腕舟骨骨不连
腕舟状骨骨不连在治疗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腕舟骨发生后,由于局部血供特点或早期处理不当等因素,常导致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图1、2)。尽管骨移植技术在进步,但是仍然达不到最佳的愈合率。除舟状骨内固定外,骨移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大多数外科医生偏向于做吻合血管的骨移植,以提高的愈合潜力。加上其固有的血液供应,可以改善移植物的存活,而不是依赖于不可靠的舟状骨自身的血管。局部带血管骨瓣转移被认为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带血管蒂骨移植在1979年,Hori等首先提出移植物中若包含1根动脉及其并行静脉,以及完整的血管周围组织,具有促血管化以及促新骨形成的作用。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术包括骨膜移植和骨块移植,适用于各种类型,尤其是缺血性腕舟骨骨不连患者。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术是目前治疗各种骨不连的主要研究方向,此法可提供丰富的血供以及良好的成骨促血管化作用并为腕舟骨与植入骨提供良好的愈合条件,同时合并坚强的内固定,防止端移位,促进加速的愈合。带血管蒂骨移植术具有改善舟骨端血运,缩短愈合时间,加强成骨作用,早期恢复腕关节活动功能等优点。 & && 腕舟骨骨不连的重要原因是端的血运遭到破坏,应用桡背侧带血管蒂桡骨瓣结合内固定治疗舟骨骨不连可为端提供可靠的循环保证。该术式采用“血管筋膜-骨膜一皮质骨-松质骨”的 完整带蒂骨瓣体系,与游离骨瓣或者人工骨比较,保证了有效的微循环网络,骨质生长方式接近生理过程,预后效果有保证;内固定固定端,防止折端移位,能够为愈合提供稳定的局部成骨环境,提高骨不连愈合率 。Gras和Mathoulin 对73例采用桡背侧带血管蒂桡骨瓣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的舟骨骨不连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 研究,其愈合率为96% 。
但如伴有腕舟骨背侧驼峰畸形以及腕背侧不稳(DISI),第1,2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intercompamnental suprarefinacular artery)为血管蒂桡骨瓣移植术更具优势。
  &第1,2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intercompamnental suprarefinacular artery)为血管蒂桡骨瓣移植术:第1,2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1,2-ICSRA)由桡动脉发出 ,一般位于桡骨茎突尖端近侧1.9mm的位置,血管蒂平均长度22.5mm(图3)。此长度能够实现在舟骨背侧和掌侧两个方向 的带血管蒂植骨操作,为在舟骨掌侧进行楔形骨块插入纠正舟骨弓背畸形提供了可能。且该血管蒂位置表浅,解剖清晰,取骨方便,需注意避免损伤绕神经浅支和血管筋膜蒂,移植骨的血管蒂较长,只需单切口即可完成腕舟骨背侧及掌侧的植骨操作,特别适用于舟骨近端骨不连。此术式对植骨供区和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 第1,2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为血管蒂桡骨瓣移植术具有以下优点:(1)1,2-ICSRA血管蒂桡骨瓣血运丰富,能够很好地改善腕舟骨血供(图4);(2)彻底清除硬化骨及纤维骨组织后,还可以用植骨供区创面内刮取的松质骨填塞腕舟骨内部残留的空腔,促进舟骨骨质生长(图5);(3)骨瓣横跨端形成骨桥,有利于成骨愈合;(4)术后内外固定可靠,为愈合提供了局部稳定条件(图6、7)。Waitayawinyu等采用第1,2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为血管蒂桡骨瓣移植术对3O例腕舟骨缺血性骨不连患者进行治疗,其中28例在术后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1个月,愈合率93%。第1,2伸肌室间支持带上动脉为血管蒂桡骨瓣移植术能够促进腕舟骨骨不连的骨质生长,特别对近端缺血性骨不连疗效显着。
1,2 ICSBA为血管蒂的楔形骨瓣转移治疗舟骨骨不连及腕关节背侧不稳定(DISI),在采用腕背侧单~切口情况下可以同时完成畸形矫正和骨瓣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彻底清除舟骨端硬化、纤维组织,撑开断端后如图2所示精确地计算实际的大小。骨瓣皮质骨要确保嵌插人掌侧舟骨皮质之间,这样才能有效纠正舟骨前倾、前屈畸形。部分患者通过骨瓣转移,使舟骨的杠杆作用得到恢复,可以恢复正常的腕骨排列。病程较长的患者需要使用粗克氏针挑拨月骨以纠正月骨背屈,恢复正常头月骨间关系,可经皮穿入克氏针将月骨与桡骨远端固定4周。对于桡骨茎突,有学者主张手术时予以切除。由于该结构具有稳定腕关节外侧柱的作用,我们尽量予以保留;但是如果伴发桡腕,则应予以切除。
1,2 ICSRA为血管蒂的楔形骨瓣转移治疗舟骨骨不连具有解剖明确、损伤小、操作简单的特点,能有效促进愈合;在驼背畸形的纠正中能提供有效力学支撑,有利于DISI的整复。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2:08
杨顺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杨顺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杨顺大夫提问
杨顺的咨询范围:
手外伤、手部功能重建、周围神经损伤、腕关节疼痛TFCC损伤、先天手畸形、手部肿瘤等
杨顺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科好评科室
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科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脖子突然肿大不痛不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