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2十4是等零还是等8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当前位置:
>>>我会算。9-0=4+13=5+2+7=9+11=18-10=16-10+7=3+13=9+6=10-7+8=8+..
题型:计算题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9;17;14;20;8;13;16;15;11;17;6;0;12;16;17;19;18;1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我会算。9-0=4+13=5+2+7=9+11=18-10=16-10+7=3+13=9+6=10-7+8=8+..”主要考查你对&&20以内的加法(进位),20以内的减法(退位)&&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20以内的加法(进位)20以内的减法(退位)
加法定义: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合起来,变成一个数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进位:当两数相加时,某一位的结果大于等于10,则需要向上一位计1,这就是进位。20以内的加法(进位)举例:5和7之和是12,就写成︰5+7=12。解题技巧:利用凑十法,看大数分小数。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一看(看大数),二拆(拆小数),三凑十,四连加”。例如:5+8=( )应把5分成2和3,(8+2=10,10+3=13)得出5+8=13; 7+4=( )应把4分成3和1,(7+3=10,10+1=11)得出7+4=11。 20以内加法口诀表:
退位减法:也可以称作借位减法,就是当两个数相减,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往前一位借位,相当于给这位数加上10,再进行计算。解题技巧:(1)拆分减数,例如:16-9=( )把9分成6和3,(16-6=10,10-3=7)得出16-9=7 (2)拆分被减数。例如:16-9= ( )把16分成10和6,(10-9=1,1+6=7)得出16-9=7 20以内退位减法口诀表:
发现相似题
与“我会算。9-0=4+13=5+2+7=9+11=18-10=16-10+7=3+13=9+6=10-7+8=8+..”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26014230048343424961215142295无遮问答:佛道与人生<四六六>至<四七O&
&佛道与人生
<四六六>至<四七O>
<四六六>
来自问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一八卷
一.有超胜(417——418)和无所有(418——420)两品。
(一).超胜品中:是佛依然接着上卷继续回答善现所说:(1).言大乘大乘者.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最尊、最胜、最上、最妙。世尊。如是大乘与虚空等(乃至)三世平等超出三世故名大乘。佛言:复次.若种姓法是实有非非有者.则此大乘非尊、非胜、非上、非妙.不能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以种姓法非实有是非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胜、是上、是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2).若第八法(乃至)以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非实有是非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胜、是上、是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3).复次。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其中所起无量种心。(乃至)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放光明是实有非非有者(乃至)诸如来应正等觉所转法轮.皆能令彼诸有情类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亦能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由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说大乘是尊、是胜、是上、是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
(二).无所有品中:是佛接着超胜品所说而说.其中心思想是.大乘大乘者无所有是也。1.(佛言):复次.汝说大乘与虚空等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所以者何?(1).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方分皆不可得。大乘亦尔。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方分皆不可得故。(2).又如虚空长、短、高、下、方、圆、邪、正一切形色皆不可得。(3).又如虚空青、黄、赤、白、红、紫、碧、绿、缥等显色皆不可得。(4).又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5).又如虚空非增、非减、非进、非退。(6).又如虚空非染、非净。(7).又如虚空无生、无灭、无住、无异。(8).又如虚空非善、非非善、非有记、非无记。(9)又如虚空无见、无闻、无觉、无知。(10).又如虚空非所知、非所达、非遍知、非永断、非作证、非修习。(11).又如虚空非果、非有果法、非异熟、非有异熟法。(12).又如虚空非有贪法。非离贪法。非有嗔法。非离嗔法。非有痴法、非离痴法。(13).又如虚空非有初发心可得乃至非有第十发心可得。(14).又如虚空。非有净观地、种姓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可得。(15).又如虚空非堕欲界、非堕色界、非堕无色界。(16).又如虚空非有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独觉向、独觉果、菩萨、如来可得。(17).又如虚空非有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可得。(18).又如虚空非有色、非无色、非有见、非无见、非有对、非无对、非相应、非不相应。(19).又如虚空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净、非不净。(20).又如虚空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无相、非有愿、非无愿。(21).又如虚空非寂静、非不寂静、非远离、非不远离。(22).又如虚空非闇非明。(23).又如虚空非可得非不可得。(24).又如虚空非蕴界处、非离蕴界处。(25)又如虚空非可说、非不可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说大乘与虚空等。
2.佛予以善现印可:汝说犹如虚空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者。(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所以者何?(1).有情无所有故。(2).有情无量、无数、无边故。(3).有情无所有故。(4).我无所有故.当知一切法亦无所有。(5).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6).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7).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8)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9)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0).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1.)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2).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3).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4).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5).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6).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7).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8).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19).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0).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1).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2).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3).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4).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5).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6).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当知四正断(乃至)当知一切法亦无所有。由此因缘故说.大乘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何以故?若我乃至见者、若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虚空、若大乘、若无量、若无数、若无边、若一切法。如是一切皆无所有.不可得故。
二.附注:1.本卷把一切皆说的十分详细.毋须解释.诸学认真读诵即可。
2.宣化上人说:自性如虚空.真忘在其中.明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
三.简介问答:(十一)四禅八定的正文。
<一四三>
二五O.心开二门.摄一切法.—《隆藏一三八册380至一三九册7》。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二者。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亦名如来藏)。
四.佛教宗门唯识宗(之七)部分。第二.为显了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理有情无.令舍增益损减执故.又为显了世间道理证得胜义法门差别.今修世间胜义二谛.无倒解故。
&此论名瑜伽师地(本论之译名.依梵语.及藏译.应作瑜伽行地地论)者.三乘行者.学瑜伽学.能自他利.谓之瑜伽师。瑜伽师所依所行境界.谓之瑜伽师地。此论明瑜伽师所行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十七中者.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乃至第十七无余依地也.兹分名义义内容.疏释十支论等四种分别述之。十七地者.十七种境界。本卷唯识宗(之七)到此结束.下卷介绍唯识宗(之八)部分。
<四六七>
来自问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一九卷
一.无所有品(418——420)。1.依然是佛接着上卷中回复善现并说诸法无所有。(1).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2).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3).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4).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5).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6).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7).我乃至见者无所有故。(8).如涅槃界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由此因缘故作是说。犹如虚空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大乘亦尔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
2.接上面而继续说诸法无所有、无来、无去、无住可见。(1).虚空无来、无去、无住。(2).一切法无来、无去亦复不住。(3).眼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4).色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5).眼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6).色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7).眼识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8).眼触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9).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10).地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11).法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12).布施波罗蜜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13).四念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14).如是乃至佛十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15).菩提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16).有为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亦无所住。
由此因缘.故说大乘无来、无去、无住可见.犹如虚空。
3.接上面而继续说前、后、中际皆不可得。(1).大乘前、后、中际皆不可得。(2).虚空前、后、中际皆不可得。此大乘中诸法自性不可得故。(3).过去未、来现、在色(乃一切诸法至)何况空中有耳、鼻、舌、身、意处可得。(4).过去、未来、现在色处(乃一切诸法至)何况空中有声、香、味、触、法处可得。(5).过去、未来、现在色界(乃一切诸法至)何况空中有声、香、味、触、法界可得。(6)。过去、未来、现在眼识界(乃一切诸法至)何况空中有耳、鼻、舌、身、意识界可得。(7).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乃一切诸法至)何况空中有未来、现在耳、鼻、舌、身、意触可得。(8).过去、未来、现在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一切诸法至)何况空中有未来、现在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得。
二.附注:1.本无所有品中所说佛法真谛中一无所有.故诸学于一切诸法皆不可得。应知无所有者.如是而有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的整个内容.就是以无所有而为真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波罗蜜多故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学人若发心做菩萨.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就必须认真读诵本经.特别是从无所有品而得解。在行、证、修无所有者.到一刹那体解到其真际.便可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揽无余.对经之所诠.如掌中观豆.粒粒分明。同时对世出世法同样一目了然.其如暗室中突然灯明.万物皆在眼前.一目了然。由此便晓得无所有者.如是而有.言法无量.不坏其性.广度有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本卷自始至终皆是无所有不可得者。什么是无所有呢?什么是不可得呢?不要依文要依谛。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诠释的是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诸法空义.佛心清净意。佛心空空如也。佛心不可有一点一滴的可得之意.所以若有得者便是不得。得谓不得.不得谓得。
3.本卷把皆无所有.说的十分细全.毋须再作解释。
三.简介问答:(十一)四禅八定的正文。
<一四四>
二五一.禅源诸诠集.——《隆藏一三八册620》
二五二.道法不能自诠.假人而诠.——《隆藏一三八册620》
二五三.禅.教两宗.——《隆藏一三八册620》
&禅教两宗.同出于佛。禅.佛心也。教.佛口也。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
二五四.禅宗传什么.——《隆藏一三八册702》
&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具寂。如大日轮.昇虚空中.光明照耀.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动念即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弧。
四.佛教宗门唯识宗(之八)部分。在修瑜伽行之际.十七种境界。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此中.初九地系属三乘境.观此境能起以下六地之行。再依此行得证以下二地之果.以此表示境行果之顺序。三摩呬多地者.即等引、胜定.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又由前加行等所引发的定之分位.亦称三摩呬多。成唯识论.瑜伽论.三摩呬多唯限于定.不通于散。
本卷唯识宗(之八)到此结束.
下卷介绍唯识宗(之九)部分。
<四六八>
来自问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二O卷
一.无所有(418——420)与随顺和无边际(420——423)三品。
(一).无所有品中:1.依然是佛接着说诸法无所有。(1).过去、未来、现在(六)波罗蜜多空。(2).过去、未来、现在四念住(乃至
)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即是空.空性亦空。(3).过去、未来、现在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即是空.空性亦空。(4).过去、未来、现在异生(乃至
)如来即是空.空性亦空。
2.由于空故.所以于诸相不可得也。(1).前、后、中际色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识可得。(2).前、后、中际眼处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意处可得。(3).前、后、中际色处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法处可得。(4).前、后、中际眼界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意界可得。(5).前、后、中际色界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法界可得。(6).前、后、中际眼识界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意识界可得。(7).前、后、中际眼触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意触可得。(8).前、后、中际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得。(9).前、后、中际布施波罗蜜多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可得。(10).前、后、中际四念住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八圣道支可得。(11).前、后、中际佛十力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十八佛不共法可得。(12).前、后、中际异生不可得(乃至
)况有(乃至)如来可得。以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皆无所有不可得故。
3.告知诸学若能行、证、修空一无所有不可得的微妙。即:为此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住此三际平等性中.精勤修学一切相智无取着故速得圆满。是名菩萨摩诃萨三际平等大乘。若菩萨摩诃萨住如是大乘中.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疾能证得一切相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二).随顺品在此不多作简介.因为善现所说诸法皆于般若波罗蜜多.一切随顺无所违越.若说大乘则说般若波罗蜜多.若说般若波罗蜜多则说大乘.由此二名义无异故。
(三).无边际品者.同上面两品一样说空无边际。都是说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的精神实质.无所有者即为空也.随顺者说法不离空也.无边际者诸法平等三际不可得空也。所以说诸法以无性为其自性。法性.众生性.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无二无分别故。
二.附注:1.学人注意.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中.品品乃至其中问答部分都有起、承、转、收(合).最后作一归纳.本无所有品佛说了那么多.关键就在这个结论中.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皆依大乘.精勤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利益安乐诸有情类.是故大乘最尊、最胜、最上、最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
2.无所有者即为空意.不着相意。
3.本卷把皆无所有不可得说的十分全面.望学人认真读诵.毋须再作解释。
三.简介问答:(十一)四禅八定的正文。
<一四五>
二五五.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隆藏一三八册702》
二五六.万法归一。万法即一心体出.——《隆藏一三九册7》。万有即是一心体。
二五七.无师自悟.——《隆藏》
无师自悟.以清净法觉悟.无师自悟.由是陀罗尼故.坐于道场.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佛教宗门唯识宗(之九)部分。解瑜伽论名.梵语瑜伽.此云相应.有一致和合相称等义.方便善巧恰如其分也。一切乘所观境所修行得果等.皆名瑜伽。其境与行果.其行与果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即以三乘境行果法.于引自果或酬自因.并为称正理方便故.名之曰瑜伽.境瑜伽者.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相应故.说明瑜伽。行瑜伽者.一切行更相顺.合正理.顺正教.趣正果故.说明瑜伽。果瑜伽者.一切果.更相顺.合正理.顺正教.称因果故.说明瑜伽。三乘圣教.亦名瑜伽.称正理.顺正行.引正果故。三乘行者.由间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地者境界.有所行所依所摄等义。是瑜伽师所行所依所摄.故名瑜伽师地。问答决择诸法行相故名为论。
本卷唯识宗(之九)到此结束。
下卷介绍唯识宗(之十)部分。
<四六九>
来自问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二一卷
一.无边际品(420——423)。善现回答舍利子所问而说诸法不二法门:(1).何缘故说.前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后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中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乃至)何缘故说.色无边际故(乃至)求诸菩萨摩诃萨都无所见竟不可得?(2)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3).何缘故说.A.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者.但有假名都无自性?B.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C.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D.何等色毕竟不生?何等受(乃至)大乘毕竟不生?(4).若毕竟不生则不名色。亦不名受(乃至)大乘?(5).何缘故说.A.我岂能以毕竟不生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毕竟不生诸菩萨摩诃萨?B.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摩诃萨能行无上正等菩提?(6).何缘故说.若菩萨摩诃萨闻如是说.心不沉没(乃至)不怖。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7).仁者.应具为我说的部分。
1.(善现)言:所问何缘故说:(1).前际、后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者。有情无所有故.有情空故.有情远离故.有情无自性故。前际(乃至)中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亦复如是。(2).色无所有故.空故.远离故.无自性故(乃至)识无自性故。前际(乃至)后际、中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亦复如是。(3).眼处(乃至)一切相智法界无所有故.空故.远离故.无自性故.前际(乃至)中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亦复如是。何以故?如是空中前际(乃至)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若如是空、若前际、后际、若中际、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一切法皆无二无二处。舍利子.由此因缘我作是说:前际、后际、中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
2.(善现)言: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色无边际故(乃至)当知菩萨摩诃萨亦无边际者?舍利子.色如虚空(乃至)乃至识皆性空故。空中(三际)不可得。(乃至)不可得故说为空。由此因缘我作是说。色(乃至)三乘亦复如是。
3.(善现)言: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即色(乃至)大乘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者?舍利子。色。色性空(乃至)识性空。何以故?色性空中(乃至)识性空中.非、受、想、行、识无所有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无所有、不可得。由此因缘我作是说.即色乃至三乘亦复如是。
4.(善现)言: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我于是等一切法(乃至)一切时.求诸菩萨摩诃萨都无所见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者?舍利子。色。色性空故(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性空故。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无所有不可得。
二.附注:1.本卷无边际者.是不二法门.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的精神实质.即佛法为什么说是不二法门呢?因为佛性空意.空中不可得有.亦不可得无;不可得是.亦不可得非。一无所得.菩提萨埵。经中善现解说:如是一切法.皆无二无二处。
2.说万法本空的目的.就是让人了知.为什么众生沉溺于三界不得出离?是因为不能了达此意.执空为有.造种种业缘.流转三界.无有出期。行证大乘的菩萨学此《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如佛传此法灯的精神.在三界内作大灯塔。
3.总之.一切诸法性空故.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同时还要晓得.一切诸法性空故.乃知诸法所缘所生诸受亦是如此。本卷把万法空性.说的十分得体.毋须再作解释。
三.简介问答:(十一)四禅八定的正文。
<一四六>
二五八.修禅.——《隆藏》
修禅.则成般若.禅.制乱伏心.禅定.常念系心住一处.名有大智.修禅离欲者.佛.佛言:息心名如来.禅也.名清净.禅宗指心本.非迷悟。
二五九.参禅须要.——《隆藏一四O册436》
湛堂谓妙喜曰:“参禅须要.识虑高远.志气超迈.出言行事.持信于人.勿随势利.苟枉自然.不为明辈描摸时所上下也。”
四.佛教宗门唯识宗(之十)部分。唯识宗内容总有五分.一本地分。此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以三相摄十七地。三相者.即境行果。境摄九地。行摄六地。果摄二地。二决择分。此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地中诸经解说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地中诸经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地中三藏众要事义。前四分是弥勒今学。此一分明古学。
本卷唯识宗(之十)到此结束.下卷介绍律宗(之一)部分。
<四七O>
来自问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二二卷
一.无边际品(420——423)。1.依然是善现回答舍利子如前所问我于是等一切法(乃至)一切时.求诸菩萨摩诃萨都无所见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者?(善现)言:(1).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性空故.布施波罗蜜多于布施波罗蜜多无所有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于菩萨摩诃萨教诫、教授无所有不可得。(乃至)教诫、教授中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不可得。(2).我于是等一切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菩萨摩诃萨都无所有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由此因缘我作是说.我于是等一切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诸菩萨摩诃萨都无所有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
2.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善现):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摄故。
3.善现回答舍利子所问:何缘故说.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所摄?(善现)言:如色名.唯客所摄(乃至)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由斯故说诸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4.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尊者所问何缘故说.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善现):我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乃至)独觉乘、大乘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舍利子。由此因缘我作是说.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5.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善现):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
6.善现回答舍利子所问:何法都无和合自性?(善现)言:(1).色(乃至)独觉乘大乘亦都无和合自性。由此因缘我作是说.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2).复次.诸法非常亦无所去。
7.善现回答舍利子所问:何法非常亦无所去?(善现)言:(1).色(乃至)无记法非常亦无所去。何以故?若法非常自性尽故。由斯故说若法非常亦无所去。(2)复次.诸法非常亦不灭坏。
8.善现回答舍利子所问:何法非常亦不灭坏?(善现):色(乃至)无记法非常亦不灭坏。何以故?本性尔故。由此因缘我作是说.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
9.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尊者所问何缘故说.何等色毕竟不生?何等受想行识毕竟不生?乃至何等声闻乘毕竟不生?何等独觉乘大乘毕竟不生者?(善现):一切色本性不生(乃至)由此因缘我作是说.何等色毕竟不生?(乃至)何等独觉乘大乘毕竟不生。
10.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若毕竟不生则不名色(乃至)亦不名独觉乘大乘者?(善现):色本性空故(乃至)亦不名独觉乘、大乘。
11.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我岂能以毕竟不生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毕竟不生诸菩萨摩诃萨者?(善现):毕竟不生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毕竟不生。何以故?(乃至)毕竟不生与菩萨摩诃萨亦无二无二处故。由此因缘我作是说.我岂能以毕竟不生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毕竟不生诸菩萨摩诃萨。
12.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摩诃萨能行无上正等菩提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离毕竟不生有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亦不见离毕竟不生有独觉乘大乘。何以故?若声闻乘.若独觉乘大乘与毕竟不生无二无二处故。由此因缘我作是说.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摩诃萨能行无上正等菩提。
13.善现接着前面问与答之:复次.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若菩萨摩诃萨闻如是说心不沉没(乃至)不怖.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诸法有实作用.但见诸法如梦(乃至)如变化事。虽现似有而无实用.闻说诸法本性皆空.深生欢喜、离沉没等。由此因缘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闻如是说心不沉没(乃至)不怖。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
二.附注:本卷中善现与舍利子逗教弘法.说诸法缘生缘灭的道理。望学人记住马胜比丘这一名偈.佛在世时诸有学人闻之而证果。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三.简介问答:(十一)四禅八定的正文。
<一四七>
二六O.圭峰说修禅.——《隆藏一四一册442》
圭峰禅师云:“师资传授.须识药病.承上方便.皆须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圣俱泯.功业齐祛.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
二六一.禅宗秘芨《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隆藏一四一册742》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四.佛教宗门律宗(之一)部分。律又作毘奈耶.律宗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以弘通戒律之大乘宗派。为我国十三宗之一。律宗其宗旨是奉持四分律之净戒.而以一乘圆顿之妙理为宗归。圆顿者.
圆满顿足之意.即一切圆满无缺.以圆满具足之心.立地事达悟界.即可顿速成佛.故有圆顿乘.圆顿止观等名称.此为天台教义所言。诸宗派中究极之教或修行亦称为圆顿。菩萨摩诃萨者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为毘奈耶.亦即以“空”为毘奈耶(律)。
本卷律宗(之一)到此结束.
下卷介绍律宗(之二)部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暧昧神医一千零四十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