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与迷信的顶端就是迷信,大家怎么看

拜科学教主方舟子的科学迷信
该帖被浏览& 151,311&次,回复&<font color="#ff&次
  我一直很敬佩方舟子,敬佩他在学术打假和科学普及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敬佩他打假时的斗士形象。中国需要科普,更需要打假。从学历到学术从新闻到商品,当我们被充斥的虚假包围的时候,这个社会需要方舟子。但是这一次,当方舟子的科学大棒挥舞向王菲的宗教时,他显然越位得很离谱很荒谬。崇尚科学的方舟子,将科学用错了地方,显露出对科学的无知。
  方舟子说:宗教是系统的迷信。这话似乎很好理解,每个人都听得懂。但是这一论断存在严重的问题,问题在于,那什么是迷信?对于迷信这个概念,似乎很难找出一个明确地有信服力的定义。但这又是一个常用词,我们使用它的时候,隐含着一种先验的前提,那就是迷信是坏东西。尽管说不清迷信究竟是啥东西,但从这先验前提出发,既然说宗教是迷信,所以宗教也就是是坏东西;科学不是迷信,所以科学是好东西(乃至好东西都是科学),这就是方舟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这种认识,与其说是武断,倒不如说是迷信,一种泛科学化的科学迷信。方舟子一直很科学,也一直以科学的卫道士自居,看上去有点象拜科学教教主。但是方舟子真的很科学吗?如此姿态的科学代言人,从骨子里透着对科学的无知。也许是方教主的自我感觉实在太良好了,应了他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自我感觉良好的名人不适合玩网络”,不光不适合玩网络,更不适合探索科学。
  科学究竟是什么?想弄清这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科学起源的前提,现代科学体系,诞生于欧洲文明。科学在与基督神学不断的斗争中诞生成长,然而最终斗争的结果,却并不是谁消灭了谁,而是双方达成了妥协的平衡,科学管科学的事,神学管神学的事。基督并未因为科学而灭亡,科学也并不声称自己成为宇宙唯一的主宰。
  以方教主的学识,不可能不知道,现代科学体系中无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是有神论者。比如牛顿,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方教主不太可能没有读过牛顿在《原理》中所说的话,“这个最美的太阳系、行星系及彗星,只能从那位智能而有能力的掌权者发出。”神甫哥白尼挑战的仅仅是地心说,他不可能去挑战自己信仰的圣经,这样“系统迷信”着的伟人,我们能够找出一长串。科学家中当然存在着无神论者,比如不需要上帝的拉普拉斯。但是从来无神论同样仅仅是一种信仰,它做不到统治科学。
  有的科学家不一定是教徒,但是却同样热衷于对宗教和宇宙的探索。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那些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很容易达到人类的极限,认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宇宙世界中存在太多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的体系从来都试图去包罗万象,牛顿体系曾经试图看上去很成功,但是被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击垮了,新的体系再也无法象旧体系那么成功,尽管四力统一也算一种宏伟的追求,但近百年的努力似乎离成功越来越远。世界的现实是,科学只能管科学体系之内的事,人的心灵人的情感,宇宙的原创和永恒,人类都只能从宗教而非科学去找到答案。
  东方华夏文明本身,没有自然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的。现代科学对于中国人,终究是一种外来的东西。当科学来到中国,它首先面对的是剧烈的排斥。东方文明很坚固,打破这种坚固很困难,直到铁和血崩塌了腐朽的皇朝和没落的文明,中国人以巨大的代价才认识到科学的意义。然而从排斥到接受,很快又演变成一种盲目的迷信。
  科学是正确的,只有科学才是正确的,我们在一切领域都要讲科学。哲学、历史、社会学,这些人文东西在西方并不属于科学或者不那么属于科学,但是到中国统统纳入了所谓的“社会科学”。中国的社会科学院管历史管哲学管政治管经济,管所有西方社会中科学管不了的事。人类历史要讲科学,社会实践要讲科学,甚至未来的发展还得科学的XX观,科学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统治了一切。不符合科学的不仅是伪科学,还全是错误的迷信的东西。泛科学能够理论证明,亩产十万斤是可行的,也能够证明某个人确实是万寿无疆的。
  中医是科学吗?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显然不符合现代科学。当中医试图证明自己很科学的时候,方教主说中医是伪科学,这很有道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科学的中医就必然是错误的东西。中医能够治病,它跟西医一样,治不了所有的病,这是普通人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在现代科学体系之外,中医也好藏医苗医也好,非洲部落的巫医也好,它们都不科学但都能治病,都能对人的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那是现代科学体系之外的东西,是科学管不了的东西。只要它们不自封为科学,不削尖脑袋往科学里钻,拜科学教的方教主又凭什么去给它们扣上“伪科学”的帽子?
  木雕像会不会燃烧?很多时候它是能点燃的,但是这就意味它在任何环境场合都必须燃烧吗?燃烧与否,并不是可燃物的燃点和氧气就能够完全解释的。当某一尊佛教没有燃烧,而有人相信那是因为某种力量的时候,方教主试图用自个的科学迷信有嘲弄他人的迷信时,方科学管得太宽了,类似于某种宗教说不信它的都是邪恶的异教徒一样。
  王菲对某“木制佛像在大火中竟然丝毫无恙地屹立在夕阳中”发表评论说:“无以言表,不可思议,顶礼便知佛尊。”,这仅仅是她对这个世界出现的某个具体现象的个人理解。她并没有说,任何佛像都不会燃烧,或者只要信佛就不可能燃烧。她相信“某种内在的力量”跟方教主相信科学一样,都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王菲没有认为自己很科学,也没有干涉方教主信仰科学,方教主却要干涉王菲的信仰,方教主似乎遗忘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写进宪法的。
  讲科学,普及科学都是好事,但是都有前提,要守规矩,不要试图去霸占本不属于科学的东西。将科学泛化成一种迷信,方教主不是在普及科学,而是抹黑丑化科学。科学是科学,宗教是宗教,方教主迷信科学是个人的自由,但你却无权干涉别人迷信宗教的自由。如果铁了心非要干涉,请先从科学家干涉起,干涉完牛顿爱因斯坦还可以干涉霍金的妻子,将所有的科学家都统一到无神论中,回头再来干涉科学以外的普通人不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无法用无神论一统科学江湖,那就更没有必要“稀里糊涂地向公众灌输科学迷信”。
  不管怎么说,方舟子先生怎么也算一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不该传教,更不该宣扬迷信”,这话是方教主自己说的,对他人是否适合先不说,希望方教主先能够做到自律自爱。最起码,他管不到作为公众人物的教皇和活佛,也管不着作为公众人物的演艺明星,却可以管好他自己,而不是时不时扇自己耳刮子。
方教主说中医是伪科学,这是没有道理的。
方教主说中医是伪科学,这是没有道理的。
给科学拜年!
给科学拜年!
火眼金晴,火眼金晴啊!
火眼金晴,火眼金晴啊!
分享到:&&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2004年7月号有篇文章&什么是科学&,编译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网站。编译者:杨波
  [编者按]了解科学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地将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来。究竟所谓科学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基本原则?它的过程和特性又是怎样的?本文做了我们平时不怎么想到的有趣解说。
  科学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固有好奇心的延伸,是了解和解释自然世界的一种特殊方法。
  科学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我们的感知,以及这些感知通过工具的延伸,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宇宙的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科学研究遵循着一些特定的规则,得出的科学结果总是有待于试验和修正(如果必要的话)。虽然有以上这些限制,但是科学并不排斥创造和(符合逻辑的)想象,而且还经常从中受益。
  *** 科学是干什么的? ***
  科学的宗旨是了解宇宙,科学家们的乐趣源于进行探索的自由和惊奇。科学研究活动问这么三个基本问题:
  1.那儿有什么?
  宇航员收集月球上的岩石,核物理学家轰击原子,海洋生物学家描述新发现的物种,古生物学家在有希望的地层里埋头挖掘,这些活动都是在寻求有所发现:“那儿有什么?”
  2.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地质学家将时间对月球岩石的影响与时间对地球岩石的影响进行对比,核物理学家观测粒子的活动,海洋生物学家观察鲸鱼游泳,古生物学家研究一种灭绝恐龙的移动能力,都是在探究一个问题:“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3.它是怎么成为这样的?
  科学家们都希望搞清研究对象的历史。无论这些研究对象是岩石、基本粒子也好,还是海洋生物或化石也罢,科学家们都是在问:“它是怎么成为这样的?”
  *** 证据是科学的基础 ***
   科学依赖从自然世界得来的证据,而且这种证据必须通过逻辑得到检验和解释,产生结论和学说。大家知道鸟和蜥蜴存在于自然界,因此属于科学的范围之内。小精灵和守护神深受读者的喜爱,作为雕塑也很受欢迎,但在自然世界中你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这意味着他们并不适合于科学研究。一切科学认识,其基础都是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中收集得来的信息。
   我们能够通过感知收集证据,以此来了解自然世界。我们可以直接观察一朵花或一块石头而无需特别的帮助。利用科技手段,我们的感知得到延伸,就能够扩展感知的领域,观察诸如电流和磁场等看不见的现象以及像细菌、遥远星系这样的物体。另一方面,梦、特异景象和幻觉可能看似真实,但它们并不是起于我们的感知,甚至也不是我们感知的延伸。证据是科学最为基本的东西。没有证据只能沦为推测。
  *** 科学是一个过程 ***
  有了感知的信息,做出科学解释的过程需要有创造力的灵活思想。
  ●科学学说是通过推理发展出来的
   基于可观察事实而做出逻辑结论,就是推论。无论研究的物体是恒星还是原子,我们从科学研究中了解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根据从数据中得出的推论。没人钻到原子里看过,可是通过推论,我们知道有原子存在,而且它们的成分也已被确定了。同样,地球生命的历史也是通过多条线索的证据被推断出来的。
  ●科学的简约原则
   在各种学说中,最简单的解释最有优势。这一原则被称为简约。
   请看下面的观察结果:
   &#8226;近距离观察蜗牛、鹦鹉螺、鱿鱼、章鱼和乌贼,就会发现它们的体型基本相似。
   &#8226;鹦鹉螺和它已灭绝的远亲菊石的壳与蜗牛的壳非常相似。
   &#8226;如果仔细检查,可以看到章鱼的触须是改进了的蜗牛的足。
   &#8226;这一群体所有成员的腹部具有相同的器官排列。
   可能的解释之一是:这些动物通过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偶然事件,独立地获得了同等的器官。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动物通过共同的祖先遗传了相似的器官。这就是简约。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定律崇尚的是简单这一原则。
  ●没有所谓的“科学模式”
   如果你去参观科技展或阅读科学杂志,也许会有这样的印象:科学研究的过程只不过是“问题-假设-程序-数据-结论”。
   但实际上科学家们很少以这种方式工作。最科学的思想,无论是在慢跑、在淋浴、在实验室里或是在挖掘化石的时候完成的,都经过了连续的观察、置疑、多种假设以及更多的观察。它很少“做出结论”,而且从来不“做出证明”。
   以为所有科学都有一个“模式”,即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和冒着泡的烧瓶,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科学家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这样度过的。特别是那些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学者更不是这样,他们可以随时提出疑问,进行调查和做出假设,并无一定之规。
  ●科学主张有待于同辈评价和复制
   同侪评价(peer review)是真正的科学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贯穿于所有科学领域。同侪评价就是核查一个科学主张的数据和逻辑,看是否还有另外的解释,并尝试重复做出相同的实验和结果。
  ●理论是科学思想的中心
   关于自然界某一方面的问题的理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框架,比如细胞理论、万有引力理论、进化论和粒子理论,全都是庞大的思想体系,科学家们就是在其中检验特定的假设和预测。理论以证据为基础,是以很多方法验证过的。当新的证据出现时,理论要么得到支持,要么进行修正或者是被取代。
  *** 科学的几个特性 ***
  ●科学不讲民主
   科学学说有待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仔细审查,但从未有人搞过表决。如果20世纪初地壳板块构造论刚提出来时,采取民主方式对这个问题做出决定的话,那我们今天就不会有对地球多数地形的起源做出的解释。科学学说是在证据的基础上被接受或是被拒绝的。
  ●科学不是信条
   科学事业或科学著作里的任何东西都无需信仰。要求某个人纯粹凭信仰来接受什么学说,哪怕这些学说出自“专家”之口,也是不科学的。尽管科学必须做出一些假设,但只有当这些解释和结论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接受,也就是说,它们要有充分的根据且能继续经受住仔细的审查。
  ●科学不能做出道德的、审美的决定
   科学家可以从解剖、DNA和化石中推断出开花植物的关系,但他们不能从科学上断言玫瑰比雏菊更漂亮。作为人,科学家跟所有人一样会做出道德、审美上的判断和选择,但这种决定绝不是科学的一部分。
  ●科学受时代与人的影响很大
   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科学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尽管从事科学的人小心翼翼,但科学有时还是会陷入困境或走弯路。有时,在某一特殊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例如以前的日心说就曾经是权威;物种起源最初被认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近些年来的研究已经清楚地显示,在某些条件下,物种可以以相当快的速度形成;还有阿尔弗雷德&#8226;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学说,最初并未受到重视,直到有关大陆移动的机理提出来后,才开始得到承认。
   但是,科学能够自我纠正。科学家难免会误入歧途,但科学界自身会纠正这些错误。有时这种改正要花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认识水平的提高可能来自新的技术或观察角度的变换,但迟早会有一个更加接近真理的认识出现。旧的假说被淘汰,新的学说取而代之。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初的科学活动是无效的,相反,思想的可塑性恰恰正是科学过程的本质。
   别忘了科学是一种人的努力,所有人类的弱点在科学家们中间都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人沉迷于自己的假说之中而不能自拨,固执己见,拒绝考虑新的或与自己所得相矛盾的数据。那些想成为速成科学英雄的人尤其容易患这个毛病,应当引以为戒。
  (原文载伯克利网站)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上面引用的文章,新浪驴坛网友梭镖党曾经概括出关于科学的这样几条标准:
一.这里说的科学,指自然科学。科学是发现、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注意,是一种方法,而非唯一的方法。)
二.科学基于自然界的证据,包括通过工具而获得的证据,一切必须要有证据。
三.科学结果总是等待再验证,当新的证据出现时,既有理论要么得到支持,要么进行修正或者是被取代。
四.这是最有意思的:
科学不是民主投票
科学不是信仰崇拜
科学不是审美的、道德
科学能够自我纠正;
科学是一种人的活动,科学家们身上带有所有的人类弱点。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本人四年前旧作:
再让我们来真正认识科学
科学不是宗教,宗教不是科学,各有各的领域与价值。
科学主要解释现象,但科学领域中未解之谜仍然很多很多。科学也不回答道德、永恒与来世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却仍然存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的许多人心中。宗教企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所有宗教都带着迷信成分。那么宗教是否完全没有价值?不是。至少它们努力、尽力回答科学不回答的问题。第二,不是所有宗教答案都错,宗教也引导了人类文明一大段路程。
但我认为,今天所有宗教,无论多么伟大,都有改革的必要。随着科学与社会进步,宗教必须接受科学的审核。经不起科学考验的东西暂时放在一边,反科学的东西不可接受。而科学也未必不能参考宗教。
如果把宗教贬为毫无价值的东西的话,那只是把自己排诸于人类文明一大环节外。反之,不用科学眼光看待宗教的话最后只会迷路、腐败。
中国最缺乏的是祭司体系。
楼主辛苦了。
中国最缺乏的是祭司体系。
这个咱没兴趣,所以不懂
& &反正你们咋说,我都看不起方舟子,此处省略(3000字)
--嗡阿哞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广博声如来
南无离怖畏如来 --谁看--谁念-受益无限
引用:原帖由 风子何许人 于
11:35 发表
今天所有宗教,无论多么伟大,都有改革的必要。随着科学与社会进步,宗教必须接受科学的审核。 科学和宗教,是完全不兼容的两套体系,它们是无法相互审核的。
哪怕教士同样可以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家可以有宗教信仰,只能说两者可以并存,它们依然是截然不同的体系。宗教应该接受文明的约束,应该自我改造进步以适应文明的需要,但是不可能以科学的标准和逻辑去审核改造。
旁观唐老批判方老
缘聚缘散原本如此
俺弱弱地推测一下
在以后的回帖中
应该很快就会出现唯物和唯心的辩论
缘聚缘散原本如此
引用:原帖由 潜龙啸天 于
12:29 发表
俺弱弱地推测一下
在以后的回帖中
应该很快就会出现唯物和唯心的辩论
&&即使有,我也不参与。除了中学时代应付考试,我从不使用这两个无聊的词汇去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有物也有心,心中有物心外有物,物中有心物外有心,唯啥都会缺一大块。
新浪杂谈版友交流群 & && && &
新浪杂谈版友交流群 & && && &
引用:原帖由 欢迎你来唐古拉 于
12:35 发表
即使有,我也不参与。除了中学时代应付考试,我从不使用这两个无聊的词汇去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有物也有心,心中有物心外有物,物中有心物外有心,唯啥都会缺一大块。 是啊,把世界乃至宇宙简单地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似乎掩盖了其多样性和复杂性科学和宗教,从本质上讲应该也不是对立的有些时候,俺是说有些时候科学和宗教还是相互促进的譬如医学从原始的巫医到现代的医学尽管人体还是那个人体但对人体的认识却不断丰富、不断深化所以,俺认为科学和宗教只要是还继续存在着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偏废任何一方都不是最佳选择呵,不小心居然码了这么多字又木人给俺稿费&&
[ 本帖最后由 潜龙啸天 于
12:53 编辑 ]
缘聚缘散原本如此
引用:原帖由 欢迎你来唐古拉 于
01:35 发表
不管怎么说,方舟子先生怎么也算一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不该传教,更不该宣扬迷信”,这话是方教主自己说的,对他人是否适合先不说,希望方教主先能够做到自律自爱。最起码,他管不到作为公众人物的教皇和活佛,也管不着作为公众人物的演艺明星,却可以管好他自己,而不是时不时扇自己耳刮子。
假如说楼主“可爱”,及时修正以往对方舟子们的认识算是一条,呵呵。
杂谈还有一个“农妇方淑霞”曾炒作要给方舟子们捐款五万元。今天看来仿佛一场“闹剧”,呵呵。
引用:原帖由
12:49 发表
假如说楼主“可爱”,及时修正以往对方舟子们的认识算是一条,呵呵。
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与“修正”无关,打假学历打保健品打抄袭剽窃都是好事,都是科学该管的事。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他昏了头,说明他对科学的认识太浅薄无知。
总结一下半年多与“方粉”的商榷与论辩:
现代中国需要科学,正如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
现代中国需要反思,反思推泼助澜不断涌现出的所谓打着科学旗号的“神学”、“神人”。
引用:原帖由 欢迎你来唐古拉 于
12:56 发表
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与“修正”无关,打假学历打保健品打抄袭剽窃都是好事,都是科学该管的事。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他昏了头,说明他对科学的认识太浅薄无知。 那么是否可以说:方舟子们假借“科技”打假,是否存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然,任何人都可以借“科学”神力来打击一切!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9分,...”习题详情
31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5.7%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若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如果这里真有个争论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食月食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避免流入字面之争。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选自陈嘉映《哲学是什么》,有删节2001年9月,德里达教授应邀来沪,在餐桌上,德里达随口说了一句他对中国哲学的感想:“中国有思想,但没有哲学。”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德里达似乎不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哲学史的印象还没有逾越孔子的那本畅销书小册子———《论语》。在中国历史上,断章式的语录体的确很受欢迎,禅宗和尚、朱熹、熊十力、毛主席,简短的格言、思辩笔记与豪情万丈的革命话语并存于语录这种文体之中,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东方的解构主义谱系。在我看来,德里达是在刻意地以偏概全,以孔子来抹杀《老子》和《墨子》的存在价值。逻辑的缺失确实使中国人的文本和思维方式显得跳跃性很强,但这并不表示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逊色于西方同仁。《公孙龙子》中的形式逻辑使那些将芝诺悖论孤立起来的企图化为泡影,而《老子》是一部环环相扣、逻辑相当严密的哲学著作,它几乎就为整个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调:有与无、名与实,以及作为最高存在的不可言说之“道”在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之风中被发扬光大了。王元化先生将佛教因明学归入一种外来文化,不可不辩。就像将佛学排斥出中国传统的殿堂之外,将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完美融合的因明学仅仅视为舶来品似乎也失之偏颇。假设没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地下暗流(比如佛教体系内的言传身教),因明学在近现代的最后一次回响造就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巨著之一———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几乎就是不可想像的。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摘自《东方早报》(文 &河西)7、不属于第一段中“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的内容的一项是&&&&A、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B、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C、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D、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8、下列属于陈嘉映对中国哲学有关问题的理解的一项是&&&& A、哲学就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B、中国人很早就拥有许多客观可靠的知识,中国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哲学。 C、孔子始终未能建立自己学说的科学体系,所以他的学说并不能称之为哲学。 D、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9、根据两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陈嘉映和河西都认为老子、墨子、魏晋玄学涉及的思想属于哲学范畴。 B、孔子是思想家,但不是哲学家,陈嘉映和河西对此见解相同。 C、陈嘉映说的道理讲得好不好的问题其实就是河西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不强的问题。 D、对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陈嘉映和河西的见解是一致的。C&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7、C(该项是说应该辨明中国哲学史的厚薄,而非是否“容易引起误解之处”,属于答非所问。)8.C(A、说的不仅仅是中国哲学的概念;B、“中国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哲学”原文无依据;D、“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属于以偏概全。) 9.A(二人的观点不一致)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中国人当然一直有...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9分,...”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若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如果这里真有个争论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食月食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避免流入字面之争。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选自陈嘉映《哲学是什么》,有删节2001年9月,德里达教授应邀来沪,在餐桌上,德里达随口说了一句他对中国哲学的感想:“中国有思想,但没有哲学。”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德里达似乎不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哲学史的印象还没有逾越孔子的那本畅销书小册子———《论语》。在中国历史上,断章式的语录体的确很受欢迎,禅宗和尚、朱熹、熊十力、毛主席,简短的格言、思辩笔记与豪情万丈的革命话语并存于语录这种文体之中,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东方的解构主义谱系。在我看来,德里达是在刻意地以偏概全,以孔子来抹杀《老子》和《墨子》的存在价值。逻辑的缺失确实使中国人的文本和思维方式显得跳跃性很强,但这并不表示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逊色于西方同仁。《公孙龙子》中的形式逻辑使那些将芝诺悖论孤立起来的企图化为泡影,而《老子》是一部环环相扣、逻辑相当严密的哲学著作,它几乎就为整个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调:有与无、名与实,以及作为最高存在的不可言说之“道”在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之风中被发扬光大了。王元化先生将佛教因明学归入一种外来文化,不可不辩。就像将佛学排斥出中国传统的殿堂之外,将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完美融合的因明学仅仅视为舶来品似乎也失之偏颇。假设没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地下暗流(比如佛教体系内的言传身教),因明学在近现代的最后一次回响造就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巨著之一———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几乎就是不可想像的。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摘自《东方早报》(文 河西)7、不属于第一段中“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的内容的一项是____A、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B、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C、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D、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8、下列属于陈嘉映对中国哲学有关问题的理解的一项是____ A、哲学就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B、中国人很早就拥有许多客观可靠的知识,中国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哲学。 C、孔子始终未能建立自己学说的科学体系,所以他的学说并不能称之为哲学。 D、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9、根据两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____ A、陈嘉映和河西都认为老子、墨子、魏晋玄学涉及的思想属于哲学范畴。 B、孔子是思想家,但不是哲学家,陈嘉映和河西对此见解相同。 C、陈嘉映说的道理讲得好不好的问题其实就是河西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不强的问题。 D、对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陈嘉映和河西的见解是一致的。”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若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如果这里真有个争论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食月食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避免流入字面之争。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选自陈嘉映《哲学是什么》,有删节2001年9月,德里达教授应邀来沪,在餐桌上,德里达随口说了一句他对中国哲学的感想:“中国有思想,但没有哲学。”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德里达似乎不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哲学史的印象还没有逾越孔子的那本畅销书小册子———《论语》。在中国历史上,断章式的语录体的确很受欢迎,禅宗和尚、朱熹、熊十力、毛主席,简短的格言、思辩笔记与豪情万丈的革命话语并存于语录这种文体之中,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东方的解构主义谱系。在我看来,德里达是在刻意地以偏概全,以孔子来抹杀《老子》和《墨子》的存在价值。逻辑的缺失确实使中国人的文本和思维方式显得跳跃性很强,但这并不表示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逊色于西方同仁。《公孙龙子》中的形式逻辑使那些将芝诺悖论孤立起来的企图化为泡影,而《老子》是一部环环相扣、逻辑相当严密的哲学著作,它几乎就为整个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调:有与无、名与实,以及作为最高存在的不可言说之“道”在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之风中被发扬光大了。王元化先生将佛教因明学归入一种外来文化,不可不辩。就像将佛学排斥出中国传统的殿堂之外,将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完美融合的因明学仅仅视为舶来品似乎也失之偏颇。假设没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地下暗流(比如佛教体系内的言传身教),因明学在近现代的最后一次回响造就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巨著之一———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几乎就是不可想像的。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摘自《东方早报》(文 河西)7、不属于第一段中“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的内容的一项是____A、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B、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C、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D、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8、下列属于陈嘉映对中国哲学有关问题的理解的一项是____ A、哲学就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B、中国人很早就拥有许多客观可靠的知识,中国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哲学。 C、孔子始终未能建立自己学说的科学体系,所以他的学说并不能称之为哲学。 D、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9、根据两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____ A、陈嘉映和河西都认为老子、墨子、魏晋玄学涉及的思想属于哲学范畴。 B、孔子是思想家,但不是哲学家,陈嘉映和河西对此见解相同。 C、陈嘉映说的道理讲得好不好的问题其实就是河西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不强的问题。 D、对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陈嘉映和河西的见解是一致的。”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证明佛教迷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