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学校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启示对当今中国学校教育有什么启示

梁启超提出,以艺术进行情感教育的路径有三条:“第;梁启超以美术为例具体描述了这一过程:“美术中最主;“美术中有刻画心态的一派;“美术中有不写实境实态而纯凭理想构造成的;三美育有自身的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启示;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情感教育实质上就是美育,他的美;我国的美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与误区,其中最大的一个问;是美育课,那还要专门设立美育课吗?所以,泛美育倾;因
梁启超提出,以艺术进行情感教育的路径有三条:“第一,对境之赏会与复现??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7]其实,这三条路,就是通过对艺术品从形式到内涵到意义获得的欣赏过程,达到感官、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愉快与满足的过程。 梁启超以美术为例具体描述了这一过程:“美术中最主要的一派,是描写自然之美。常常把我们所曾经赏会或像是曾经赏会的都复现出来。”[7]此即第一条路,指的是通过作品的反复观赏,形成了内在的形式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审美兴趣。 “美术中有刻画心态的一派。把人的心理看穿了。喜怒哀乐,都活跳在纸上。本来是日常习见的事,但因他写的惟妙惟肖,便不知不觉间把我们的心弦拨动。”[7]此即第二条路,指的是作品内涵对人心理情感的不断作用与影响,使人了解人生,培养起健康快乐的审美心态。 “美术中有不写实境实态而纯凭理想构造成的。有时我们想构一境,自觉模糊断续不能构成,被他都替我表现了。而且他所构的境界种种色色有许多为我们所万想不到。而且他所构的境界优美高尚,能把我们卑下平凡的境界压下去。他有魔力,能引我们跟着他走,闯进他所到之地。我们看到他的作品时,便和他同住一个超越的自由天地。这是美术给我们趣味的第三件。”[7]这第三条路,指是作品借助虚构、想象而创造的优美高尚的境界来影响人、指引人,能使人超越平凡,达到一种自由的境地,培养高尚的精神人格。 三 美育有自身的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启示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情感教育实质上就是美育,他的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仍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我国的美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与误区,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泛美育倾向。所谓泛美育倾向,是指对美育的过分强调,要求任何课都要实施美育,不仅是德育课、语文课、体育课,甚至还有数学课、物理课等等,与之相应的就是把美育等同于任何一种艺术课程。笔者认为,这种泛美育的倾向不仅不是对美育的重视,反而是对美育的消解。试想,各门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些根本与美育无关的课程,怎么能实施美育呢?什么课都能 6 是美育课,那还要专门设立美育课吗?所以,泛美育倾向势必导致美育的独特性被消解,使美育没有自己的领地,变成可有可无的橡皮图章。 因此,梁启超强调的“拿趣味当目的”与“拿趣味当手段”的不同,至今仍有着发人深省的意义。美育只有以梁启超所说的“趣味”或“美”为目的,才是抓住了美育的本质。如果只是把美育作为手段,那就是抹杀了美育的独特作用和意义,或者说,那就不是美育! 泛美育现象的出现,在理论根源上,就是对美育是在哪个方面对人的完善起作用不清晰。而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一文中对教育的分工却已经很深入仔细了。他说:“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到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8]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8]因此,智慧是智育的结果,人格人生观是情育的结果,自由意志是意育的结果,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本质与本质力量是多样的,大致包括肉体的与精神的,肉体的即体力的,而精神则包括了感性与理性。德育与智育,都是提高人的理性水平的,体育是提高人的肉体能力的。教育如果只提德智体三育,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人的感性没有受到关注。人只有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完善的人。因此,美育的倡导,提醒人们关心和发展人的感性。 人的感性生命首先是一种自然生命力。感性生命的要求的满足使人快乐,这种快乐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反应,它是生理的、本能的、自然的感性情感。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的感性生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受到理性的规范,并逐步积淀着社会文化的内容,不断地具有人的本质意义。 7 其自然情感也随着感性生命的丰富而具有人的意义,不再停留在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上。因此,人的感性需要不断地提升。 更重要的是,人的感性与情感,是人类活动的最深层的动力性根源。因此梁启超强调“趣味”是活动与生活的原动力。马克思指出:人既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并且人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0](P167-169)在人类活动中发展、展开的感性生命,仍然是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动因,并且是使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永不枯竭的动力。而感性的提升、感性的丰富和生活热情的提高都有赖于美育。 因此,美育的目标是提升改善人的性情、心灵、人格等方面,培养人的特殊能力(审美能力),具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审美理想的培养,即精神、人格、人生境界的培养。二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即兴趣与情感的培养。三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感觉力、想象力与理解力(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技巧(传达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育的目标表明美育与德、智、体三种教育的不同。 美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而又不能局限于艺术教育,更不能局限于技术性的艺术教育。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美育课程的开设是美育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和根本保证,而课程的内容可以扩展为以美育为目标的各类艺术课程,引导审美活动的各类课程,包括审美传达技巧的课程。
收稿日期: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梁启超.学问之趣味[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梁启超.教育家的自家园地[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6]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M]//饮冰室合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梁启超.美术与生活[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8]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9] 梁启超.情圣杜甫[M]//饮冰室合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71等内容。 
 梁启超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其美育思想是以“新民”为出发点,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内容,以艺术...  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研究,如王旭晓的《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 对当代美育的启示》指出,梁启超首次在中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 念,他的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或美育,...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 ――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 ――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 一 浅谈“新民主义”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②中提出了学生在几种情况 参考文献 ①王旭晓:梁启超“趣味教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第二...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龙源...梁启超曾发表过《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趣味教育与教育 趣味...  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以雅典 为...应注意梁启超&趣味教育&的主张;蔡元培在中国现代美育进程中的地位和贡 献。 ...  美育之父”蔡元培 美育的含义 美育的特征 “现代性工程” 王国维与“趣味教育...梁启超 2.A,人的启蒙和解放 3.c,西方早期社会 4.D,启示 5.C,蔡元培 三...  试论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观_职业规划_求职/职场_实用...也不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点 对梁氏理论的启发很大...梁启超谈论当时颇 为流行的美育问题时,使用的名词是...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 ——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一浅谈“新民主义”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梁启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中国早期新闻学者戈公振在《新闻学撮要》中评价:“我国报馆之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梁启超先生的报纸生涯由1895年《万国公报》始,1922年终,前后经历27年。期间,他于戊戌变法时主编《中外纪闻》,主笔《时务报》,参与《湘报》;又在日本流亡期间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归国后主编《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启超大半生都以报馆为基地,以舆论为战场,以笔为矛,为中华民族寻找黑暗中的出路。三十载呐喊与厮杀中,梁启超先生的政治思想是应时而变的,“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心之所志,必求至而后已焉。若夫其方法随时与境而变,随吾脑识之发达而变,百变不离其宗,但有所宗,斯变而非变也。此乃所以磊磊落落也。”启超“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所谓我操我矛以难我者也,今是昨非,不敢自默”①。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梁启超在本质上是改良主义者,国民改造始终是其政治思想的一条隐线,也是梁启超不曾放弃的办报追求。自梁启超随康有为登上政治舞台起,改造旧中国便成为其矢志不渝的目标,民众是国家的细胞,要改良中国,必先改良中国人,梁启超在国民性问题上做出了诸多研究,提出了诸多见解。散见于其各个时期的报纸杂文、评论、文字著作,集中见于其1901年开始陆续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新民论。可以说,“对国民性问题进行过最多研究的是梁启超和鲁迅,这两个人都是西方殖民背景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国民寻找起死回生之路的一代巨人。”②20世纪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有清政府腐败堕落,真可谓内忧外患。吴其昌先生将那一个时代总结为:天灾人祸、道德堕落、思想颠倒、民智固陋、社会腐化、太后奢靡、朝廷昏庸、外交腐败、军队黑暗、实业从弊、贪污普遍。但是,“在梁启超看来,中国极弱的根本原因、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不是清朝政府的腐败,而是由于国民素质低下,缺乏公德和私德,缺乏国家思想、义务思想和权力思想,缺乏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素质,①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六册《自由书,善变之豪杰》,1899年版摩罗、杨凡:《太阳的朗照梁启超国民性研究文选》,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第一页-1-
& 果果文库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6165&&人浏览
2109&&人浏览
15264&&人浏览
14208&&人浏览
17199&&人浏览
5700&&人浏览
6557&&人浏览
11294&&人浏览
372&&人浏览
2641&&人浏览
12552&&人浏览
4505&&人浏览
9220&&人浏览
4948&&人浏览
6436&&人浏览
本文标题:论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当代媒介的启示 ——发挥媒介的教育功能 链接地址:
copyright@ 201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果果文库 版权所有 联系站长: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