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远视,打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句一

我的图书馆
苏轼版画像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眉州(今属四川)人。与父,弟合称。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并称,为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并称;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并称;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并称;画学,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和《》等。
  苏轼[1](日-日),字,又字和仲,号“”,世称“”。,眉州眉山(今,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诗人,是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弟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与欧阳修合称“”,与辛弃疾合称“”。与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3]
  姓名:
  字:子瞻、和仲
  号:家乡:眉山 
  家族成员:(父)、(弟)、(妻)、(王弗堂妹)、(侍妾)、(长子,王弗所生)、、(子,均为王闰之所生)
  所处朝代:
  诗歌类型:、
  代表作品:《》、《》、《》、《》、《》、《》等。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派诗词[2]。
  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论家。
  公元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接受良好的,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获得主考官的赏识,却因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应中,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山东诸城)、、等地,任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二年),苏轼到任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入狱,史称“”。
苏轼《江城子·夜记梦》词意图 吴玉阳作(2张)
  苏轼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今湖北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
  年幼哲宗即位,听政,以为首新党被打压,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不久又升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
水利建设,疏浚,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但1091年(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因为政见不合,外放(今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今广东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古名单耳)(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安置。1101年(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享年六十六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
  孔凡礼撰写的苏轼年谱一般被认为较为详尽。[4]
苏轼的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和。他的文学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和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和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5]
  他在《答毛泽民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字星期)《》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传诵甚广。诗文有《》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
《》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并称“”。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而后期尚尚。
  前期,他有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
他则更加崇尚文化并回归到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还擅长行、,与、、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以及的,的,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师(即),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
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答谢民师论文》与《》、《》等。存世画迹有《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古文】
  《》(随记集)《》《》《》《》 《》《》《》《重巽以申命论》《》
历代苏轼画像(16张)
  《策别课百官》六篇
  《策别安万民》六篇
  《策别厚货财》二篇
  《策别训兵旅》三篇
  《策断》三篇
  【诗词赋】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10《》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所画《》而作)
  11《》
  12《》
  13《三月二十九日》
  14《》
  15《》
  16《》
  17《》
  18《》
  19《》
  20《雪后北台书壁》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
  42《》
  43《》
  44《浣溪沙·寓意》
  45《》
  46《》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
  50《(老夫聊发少年狂)》
  51《》
  52《()》
  53《》
  54《》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
  57《》
  58《》
  59《》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对联】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三登庆元三人第;四入四辅中。
  ——挽。韩琦乡、省、殿试皆为第三名,为相后四次迁官
苏轼书法赏析(20张)
  《祭黄几道文卷》
  《致南圭使君帖》
  《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
  《近人帖》
  《与范子丰》
  《小鸡啄米图》
  《偃松图卷》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比较著名的有:
  1.诗注
  《补注东坡编年诗》
  《苏文忠诗合注》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点校的《》,1982年出版 。
  2.文注
  南宋编注的选本《》。
  明末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3.词注
  近人的编年本《》。
  今人的《》。
  就[6]来说,比较容易获得而质量又较高的版本是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苏轼诗集》[7]
  1.。 《》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书法(19张)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  
11. ,浪淘尽、千古。 《·》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15.高情已逐晓云空,。 《》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 《》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2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2.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  
7.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11.杳杳天低鹘没处,是中原。 《》  
12.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  
14.日啖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16、[8]请的一日假,来游。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苏轼、、、鲍朝懋、郑嘉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 》
  1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18.不识庐山真面目,。 《》
  19.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在为其兄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称苏轼“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9]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篇》)
  在为东坡文集所写的《御制文集序》中:称扬他“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在《跋东坡帖》中亦云:“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以比,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中秋词自东坡《》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从宋诗研究角度来说,我首先关注的就是苏东坡。因为苏轼是宋代最大的诗人,但是先生除了在《宋诗选注》里给他写了个小传,《容安馆札记》里没有专门的读苏条目,而在《中文笔记》中却发现了多处评论苏轼的批注。比如他评竟陵派谭元春《东坡诗选》十二卷,谭友夏提出,当时有人认为“东坡诗不如文,文通而诗窒,文空而诗积,文净而诗芜,文千变不穷,而诗固一法足以泥人”,而他认为“诗或以文为委,文或以诗为委,问其原如何耳。东坡之诗,则其文之委也”。钱先生批道:“议论好。乃谓东坡之诗太尽也,自是的评。”之后,又引了许多古人的评论。钱先生这段批语,实际上牵涉到苏轼的问题。我们一定对钱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谈苏轼诗歌的比喻印象很深刻,特别是他谈苏轼《百步洪》中的“博喻”,比之如车轮战,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从正面的修辞效果来说的。从反面来说,也就是“尽”,不留余地,这实是散文的写法。在《中文笔记》中,钱先生还对苏诗进行了一些考辨,也多有收获。”[10]
  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 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
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二人情深意笃,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11]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熙宁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可知其情感沉痛深切。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对友人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12]又写朝云悲情:“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朝云墓位于广东省市景区之上,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苏轼“乌台诗案”案档,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作过删改;《》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表中说:“臣……荷先帝之误恩,擢至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陛下……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哌哌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城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二)自古英才出少年
  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成才秘诀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三)忧国不谋身
  苏轼一出道即获得欧阳修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但是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的过程,也充满了苦痛和变数。他二十二岁名震京师的时候,当朝皇帝还是宋仁宗,而在他经历地方上的几次任职,以及完成两次回乡服丧,重返京师汴梁的时候,他已经时年三十三岁,当朝的皇帝也已历经三朝,变成了宋仁宗的孙子,宋神宗赵顼,天下的形势正在开始发生一场重大的改变。此时的宋神宗,面对建国已历百年,却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痛下决心,任用一代名相王安石,开始改革变法,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整合财政,经济大权,先后颁布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法令,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改变和影响着整个王朝。那么,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变法,苏轼会有怎样的政治表达?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和王安石,为什么会在这场事关王朝命运的变法中分道扬镳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四)浪漫的实干家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历经磨难,波折不断。而在地方上的任职,则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以“黄州被贬”作为一个分界线,之前他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担任知州;之后,他先后在杭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知州。在地方担任一把手的时间,总共有十几年。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完全没有了在朝廷任职时的火爆脾气,而是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为官,赢得了民心,做出了成绩。而其中,又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浪漫事,发生在他的周围。那么,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到底做出了怎样的“丰功伟业”,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浪漫故事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五)十年生死两茫茫
  今天当我们细细品读苏轼的诗词,在那字里行间,依稀可以看见三个女人的身影:(王弗)她聪慧过人,虽早早地离开人世,却也让苏轼一生都念念不忘,永远记得“小轩窗正梳妆”的甜蜜;(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轼遭受排挤,远离京城时,默默地照顾他,宽慰他,让苏轼依旧怀着自由的心,写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景;(王朝云)她不离不弃,万里相随,陪伴着苏轼一起流放惠州,相依为命,她最懂苏轼的心,苏轼也为她写诗词最多。那么,这三位女性,又是如何走进苏轼的生命?在苏轼一生中,这三段爱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六)苏门六君子
  苏轼身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当时的文坛盟主,身边自然不乏仰慕者和追随者。在这些人中间,最让后人称道的就是苏轼和苏门六君子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友谊。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和李廌,这六位出身不同,性格不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他们聚集在苏轼身边,相知相惜,患难与共,而且当时这六个人也都是文坛上数一数二的翘楚?为什么他们都心甘情愿地游学于苏轼门下,他们与苏轼的关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七)海内存知己
  苏轼的散文、诗词,奠定了他一代文学宗师的地位,而在浩瀚的“苏海”文集中,他与朋友的诗文信札,有学者评价说,苏轼待人犹如赤子,诚挚天真,交游广泛,相投便为朋友,亦不分贵贱,及至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然而,在苏轼众多的友人之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还是士林中的朋友。人们常说,官场上没有真朋友。但在苏轼仕途受挫,人生落魄的时候,正是那些不顾,不畏生死,伸出援手的朋友,让他收获了真正的友情。那么,苏轼与这些友人之间,有哪些令人唏嘘,让人感动的精彩故事?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八)布衣之交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可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而在这其中,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的反而是乡野村夫、贩夫走卒、和尚道士一类的平民百姓。正是由于苏轼不断身处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这样的布衣之交,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么,苏轼是如何与这些人成为布衣之交的?他们之间到底会有哪些感人至深的交往故事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九)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了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的嬗变。在这三次贬谪中,第一次贬谪,最让苏轼措手不及。当时,苏轼担任湖州知州。可是,朝廷中的一些人,忌恨苏轼的盛名,一心想把苏轼扳倒。不过,他们从苏轼的政绩中,又挑不出什么毛病,便从苏轼的文字中寻找把柄,并罗列出“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等,若干莫须有的罪名,要求宋神宗对苏轼处以死刑,随后,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御史台。经过两个多月的刑讯逼供,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最终,所谓的罪名成立,只等待皇帝判决。由于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下狱后,爱戴他的地方百姓,为之伤心落泪,朝野中那些正直的官员们,包括虽已退休在家,但仍有政治影响力的王安石,也纷纷上书劝谏,为苏轼鸣不平。最终,苏轼得以免除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作为罪人,被监管在黄州。那么,苏轼到了黄州之后,到底面临的是怎样的生活状态?苏轼对自己的过往人生,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反思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豪放词里天地宽
  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一)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丰二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获罪下狱,最终被贬黄州,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贬谪生活,在黄州近五近期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词作,通过内容多变、风格多样的豪放词,展现了他豪迈洒脱的胸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当然,英雄不是一蹴而就的,词人也不是一天写成的。苏轼正是通过多次的艺术锤炼和反复的精神挣扎,才得以在词的海洋中,物我两忘、超然自得。那么,贬谪后的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反思?他的词作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二)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当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普及推广。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山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的诗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怀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三)响彻千古天籁音
  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更多地以诗歌而名著于世。但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则是因为他在散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苏轼所创作的众多散文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他在黄州所写的,前后《赤壁赋》,位于长江之畔的湖北黄州,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正值盛年却贬官于此的他,有“人生几度秋凉”的落寂,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面对滔滔而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慨叹,更以一双前后《赤壁赋》,谓之千古绝唱。那么,《赤壁赋》究竟是怎样的文章?这其中又隐藏着苏轼怎样的心境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四)写在文学边上
  苏轼堪称全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豪迈之词,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之词,更有“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赤壁赋》。这些伟大作品的产生,让苏轼的才华,像一束汩汩流淌的清泉,永远都有新的灵感在迸发,但从偶然的灵感到成熟的作品,中间还有着相当长的距离。那么,苏轼是如何跨过这段距离的?他的创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五)书画真性情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苏轼位居之首。在绘画方面,苏轼率先提出了文人画的理念,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然而,在书画领域,有着如此辉煌成就和重要位置的苏轼,并不是一个职业的书画家,他的创作大都是随性所至,随意而发,与那些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文人相比,苏轼的创作愈发显得,与众不同和弥足珍贵。那么,苏轼书画创作的灵感,究竟会是什么?他的书画代表作,又会有着怎么样独特的艺术魅力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六)笑对人生
  苏轼是一位曾经高居庙堂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生活随性、个性洒脱、不拘一格的普通人,他“上得厅堂 下得厨房”,既可正襟危坐、郑重其事,又可嬉笑怒骂、挥洒自如,而其中诙谐幽默的各种故事,最为后人津津乐道。那么,苏轼的诙谐幽默,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个性特点,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七)舌尖上的东坡
  作为文人的苏轼,他的诗词代表作品,如“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他的美食代表菜品,如“东坡肉”妇孺皆知。文人爱美食,似乎是一种文化传统,风雅自在,富足安逸。而苏东坡的美食家头衔,却主要是得自于他被贬谪流放时期,他的美食菜品也大多创制于趁沛流离的生活当中,穷困潦倒的他,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那么,苏轼对于“吃”到底有着怎样的研究和理解?他的舌尖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味蕾?他的心中又装着怎样的一个世界?而他所钟爱的极品菜单,又是什么样的呢?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八)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老年的苏轼又被贬到了儋州,是公认的蛮荒凶险之地。虽然在海南生活困顿,缺吃少穿,但苏轼却淡然处之,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三年后他接到召唤返回内地,此时的他,仍然对前景充满信心,苏轼期待与弟弟苏辙的重逢,期待与友人的诗词唱和,也期待更多的美食。然而,返回内地不久,一代文豪苏东坡就一病不起。那么,苏轼还能不能见到最知心最亲密的弟弟苏辙,他最后的一段生命旅途,究竟是怎样走过的?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