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安排详略为什么简写木兰的战争生活而详写其他内容

当前位置: >>
?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 . 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 ?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 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 的诗句是: 的诗句是 ? ?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木兰诗》中写
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 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 5.概写木兰出征过程,表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 .概写木兰出征过程,? 6.《木兰诗》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句子: . 木兰诗》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句子: ? 7.《木兰诗》运用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 . 木兰诗》运用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 激烈的句子: 激烈的句子: ? 8.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功劳之大、 .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功劳之大、 赏赐之多的诗句是: 赏赐之多的诗句是: ? 9.写木兰轻富贵,情系故乡的句子 .写木兰轻富贵, ? 10.写木兰回家后喜悦心情的句子 . ? 11.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亚于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 男子的议论句 ?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 . 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 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 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 ? 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 13. 《木兰诗》的成语“ . 木兰诗》的成语“ ”比喻事情错 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 其原话是:“ 其原话是: ? 木兰形象: 木兰形象: 木兰是一位深明大义、果敢坚强、 木兰是一位深明大义、果敢坚强、 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的 英勇善战、不慕名利、 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 品读探究:? (1)第3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 ) 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 市都写到了。 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 这样写繁琐吗? 西?这样写繁琐吗? ? (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 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 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 (3)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 ) 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 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 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1、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 、 渲染战前紧张气氛, 事紧迫。 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 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 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 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 2、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 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 现她不图功名利禄, 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 生活的高尚情操。 生活的高尚情操。 ? 3、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 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 的愉快心情。 的愉快心情。 ? 4、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 、对木兰的赞美。兰的机智谨慎。 兰的机智谨慎。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 的故事, 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 敢的爱国精神, 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 的向往。 的向往。 详略分析:? ? ? ? ? ? ? ?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从军缘由DD详写 从军缘由 出征前准备DD详写 出征前准备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DD略写 凯旋辞官DD详写 凯旋辞官 家人迎接DD详写 家人迎接 木兰改装DD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女儿情态 略写英雄气慨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 在内容上) 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 在结构上) 紧凑。 ?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一般的就略写。 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 木兰诗》 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 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 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 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 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 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 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 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 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 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 品质。 品质。 ?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 对偶等修辞方法, 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 特色。 特色。
《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木兰诗》练习题班级___姓名___ 1、给加点字注音:(17 分) 可汗 ()() 鞍鞯 (....《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 木兰诗》 1、 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木兰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木兰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木兰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思考与探究 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木兰诗练习题一.基础测试 1 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 2 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木兰诗》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k? )( hán ) 机杼( zhù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木兰诗》选自 宋 (代) 郭茂倩 编的 《乐府诗集》 是 南北 朝时 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与 《孔雀东南飞》 并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测试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木兰诗&测试题 701、702 一、本文选自 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本文 与《 》被称为乐...《木兰诗》习题精选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木兰诗》习题精选...木兰诗练习题 7页 1下载券
《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 4页 免费
木兰诗 ...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复习题木兰诗练习题 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木兰诗练习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木兰诗》习题精选(一)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 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共2019个阅读者,1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5:31
寻觅木兰――《木兰诗》种种 &&
远古的星晨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62-1.html
  两篇文章的作者是同一观点,都是针对历史学名宿齐天举先生的“花木兰系隋唐人氏”的观点进行反驳的,均认为花木兰是北魏人氏,愚者觉得很有道理,因此转来。文中观点认为花木兰姓穆,名兰,鲜卑族丘穆陵氏,公元412年生于河南地(今内蒙古伊盟),后迁至今河南省商丘地区。公元429年末,魏帝拓拔焘在全国征兵,北伐柔然,穆兰女拌男装从军,一去十二载。公元442年,拓拔焘辟穆兰为尚书郎,穆兰辞官不就,于第二年还乡。同年,北魏和柔然和亲,战事暂时平息。
  第一篇:《木兰诗》种种
  (原载《文史知识》1998年11月号,中华书局出版。现略加修改定稿)
  《木兰诗》种种
  ?方舟子?
  最近迪斯尼电影制片厂改编中国“木兰代父从军”的传说推出了动画片《木
  兰》,在海外华人社区掀起了一股木兰热。笔者近日为本地中国文学读书会讲解
  《木兰诗》,为此翻查了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木兰诗》的论文,发现有几
  个问题在学界仍悬而未决。在此试图在众说纷纭中理一头绪,一孔之见,就教于
  高明。
  一、《木兰诗》的创作年代
  现在可以确知的《木兰诗》的最早版本录于唐人吴兢的《古乐府》,此书已
  失传,但南宋曾〔忄造〕所著的《类说》辑有佚文三十一条,包括《木兰诗》的
  全文,题目作《木兰促织》。其后此诗录入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归入
  “梁横角鼓吹曲”;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官修的《文苑英华》,题为唐人韦元甫作
  (韦元甫曾续作《木兰诗》,题为《木兰歌》,见《全唐诗》);差不多同时流
  行的《古文苑》则把此诗归入汉魏乐府,南宋章樵编注《古文苑》时,改题唐人
  前人大多以此诗为唐人作品。现在的文选、文学史著作则普遍认为是北朝民
  歌,除了因为此诗风格有北朝民歌特点外,最重要的依据是此诗篇目曾收入南朝
  陈代僧人智匠所纂的《古今乐录》。但在八十年代,齐天举〔1、2、3〕、唐
  长孺〔4〕、黄震云〔5〕诸先生则根据此诗的风格、用语重新提出该属唐诗,
  齐先生更力证此诗并未录入《古今乐录》。笔者只见过赵从仁先生反驳齐先生的
  说法〔6、7〕,但着眼于考据《木兰诗》版本的源流,多猜测之词,难以服人
  。经过这场争论,目前学界似乎认为唐诗说也可并存。《辞海》“木兰诗”条在
  1980年版时还说“北朝民歌……后人或疑为唐人作,不确,因篇目曾收入南
  朝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所编之《古今乐录》中。”但在1989年版则改口说:“
  北朝民歌。后人亦有疑为唐人作者。”不再提《古今乐录》,承认疑得有理了。
  风格、用语见人见智,难有定论。即使《木兰诗》有唐人用语,也可说是经
  过唐人改动,并不能断定即为唐人作品。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木兰诗》是否曾
  录入《古今乐录》,如果未录入,固然并不能就定为唐人作品;但如果曾录入,
  则可断为南北朝的作品。可惜《古今乐录》早已失传,认为《木兰诗》曾录入《
  古今乐录》的依据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在“木兰诗”题下有如此注解:“《
  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
  乐府诗集》共收《木兰诗》二首,后面的五言“木兰抱杼嗟”大家都认为是韦元
  甫拟作的)这句注解,历来被标点为:“《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
  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中华书局所出的标点本《乐府诗集》
  即是如此标点。但后来发现《古今乐府》乃是南朝作品,而韦元甫乃中唐时候人
  ,《古今乐录》不能未卜先知,所以大多认为只有“木兰不知名”一语才引自《
  古今乐府》,后面那句话乃是郭氏所加的按语,即应该标点为:“《古今乐录》
  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齐先生很正
  确地指出这种标点法乃是主张《古今乐录》录有《木兰诗》的人的一厢情愿,并
  不符合古文习惯。古汉语因无标点,为避免混淆了引文、按语,习惯在按语前加
  一“按”字,《乐府诗集》的其它地方凡是郭氏按语即都有“按”字。而且,后
  世称前人官号,若不冠朝代,应用简称(如“韦中丞”),若用全称,必冠朝代
  ,“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乃是唐人口吻,不可能是郭氏按
  语,而只能是引文;既是引文,就不可能出自南朝《古今乐录》,因此齐先生认
  为郭氏在此错引。这是齐先生认为郭注不可靠的一个主要理由。另一个理由是:
  《古今乐录》一书至少在南宋还存在,两宋都有人讨论过《木兰诗》的写作年代
  ,却除了郭氏,无第二人提及《古今乐录》,大都认为《木兰诗》是唐诗,若《
  古今乐录》真录有《木兰诗》,同时代的人除了郭氏无第二人知晓,这是令人难
  以相信的,因此齐先生认为郭注是靠不住的孤证。
  其实郭注不孤。河南虞城原有一木兰祠,1943年被毁,现存有《孝烈将
  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立于元元统二年〔8〕。碑文为侯有造所撰,载清修《商
  丘县志》卷十四《艺文?杂著》,主要论证当地原来朝拜的“昭烈小娘子”应为
  “孝烈将军”魏木兰,穿凿附会,合该被学者们所忽视。但此碑文提及《木兰诗
  》时,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况此辞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汗之称始自突厥。今辞有可汗
  等语,意韵殊古,当是隋初所作,信斯言矣。又我元秘书监《古今乐录》亦云元
  甫续附。”
  “此辞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云云显然抄自宋黄庭坚的说法(见
  黄庭坚《题乐府木兰诗后》),一样弄错了韦元甫的官职(韦当过淮南节度使而
  非朔方节度使)。“可汗之称始自突厥”也不确,最迟鲜卑君主即已自称可汗。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侯氏用来做为旁证的那句话:“又我元秘书监《古今
  乐录》亦云元甫续附。”这句话,传达了三个重要信息:
  一、《古今乐录》在元时还存在(元朝编纂的《宋史?艺文志》也列入此书
  二、他若只说“《古今乐录》亦云元甫续附”,我们还可怀疑是转引自《乐
  府诗集》,但既然强调“我元秘书监”,就没有道理如此怀疑,只能认为他或同
  时代的人的确在秘书监查过《古今乐录》,这是郭注准确无误的一个旁证。
  三、既然“元甫续附”引自《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也当引自《古今
  乐录》,也就是说《古今乐录》原来的确录有《木兰诗》,附入的是侯元甫的续
  但是为什么唐人侯元甫的名字会出现在陈代的《古今乐录》之中呢?其实这
  个问题很好解释:唐代重刊《古今乐录》的时候,校注者把侯元甫的续作也附进
  去,并给加了一条注说明:“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
  ,附入。”既然说“附入”,就可见得原来就有《木兰诗》的。由于这一条注,
  使得黄庭坚误把《木兰诗》也当成韦元甫的发现,又使得宋人都误把此诗当唐诗
  ,千百年来为此喋喋不休了。
  二、木兰的时代
  《木兰诗》让人觉得很奇怪的一点,是“可汗”“天子”混用。古代注家,
  多认为可汗、天子为两人。当代主张《木兰诗》作于唐代的学者也赞同此说,认
  为天子指隋、唐皇帝,而可汗指受其指挥的突厥或吐谷浑部落首领,中国皇帝指
  挥得动可汗,只在隋、唐才有可能,故这被当成此诗作于唐代的一个证据。主张
  《木兰诗》为北朝民歌的学者,则认为可汗、天子应为同一个人,反映了北朝之
  时异族当皇帝的情形;但对可汗、天子为何不该视为两人,是否有史料证明北朝
  皇帝天子、可汗并用,则未见有说服力的说明。
  从语气上看,可汗、天子当属同一皇帝的不同称呼。“归来见天子,天子坐
  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由“天子坐
  明堂”而策勋、赏赐,由策勋、赏赐而“可汗问所欲”,语气连贯,中无转折,
  问所欲的可汗也当是坐明堂的的天子。若把可汗当成突厥或吐谷浑部落首领,有
  三点不妥之处:第一,诗中描述木兰家族生活在集市繁忙的黄河以南,居城郭,
  住楼阁,杀猪羊,理红妆,着裳衣,贴花黄,称北方敌人为“胡”,诸如此类,
  都反映了木兰家族该属汉族或完全汉化的少数民族,而不可能是居住在北漠、汉
  化程度相当低的突厥、吐谷浑族人;第二,“尚书郎”未必是特指,但若泛指,
  至少也该是指朝廷高官,突厥、吐谷浑的可汗显然是无权封绶的,只有天子才有
  可能;第三,“尚书郎”这种称呼,只见于隋以前。《历代职官表》引《通典》
  说:“(隋文帝)开皇三年置员外郎,今尚书员外郎自此始,以前皆谓之尚书郎
  ,或谓之侍郎。”若此诗作于唐、叙隋唐事,就不可能用已过时的官称。杜诗说
  “老儒不用尚书郎”,《杜诗镜铨》就注说这是用《木兰诗》的成语(老杜在《
  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之下自注云:“古乐府云:‘不闻耶娘哭子声,但
  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可见杜诗的确受到《木兰诗》影响。)
  既然可汗、天子指的是同一个人,那就只能是由可汗而变为天子的异族皇帝
  ,这只见于拓跋鲜卑所建的北魏。有没有史料依据呢?一九八零年在大兴安岭发
  现了鲜卑石室和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四月所刻的祝文〔9〕。这
  篇祝文,《魏书?礼记》曾有摘录,此次出土,始见其全貌。文中魏太武帝拓跋
  焘自称“天子臣焘”,对其先祖则称“皇祖先可寒”,天子与可汗(寒)混用,
  恰与《木兰诗》相映证。魏道武帝在公元386年(登国元年)建魏国,公元3
  98年改号天兴,始称皇帝,自称天子当在这个时候。但民间可能仍习惯称可汗
  ,只在正式的场合才按官方说法称天子。《木兰诗》在木兰与家人问答(“昨夜
  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以及与皇帝问答时都称可汗,而提及明堂大典时则改称
  天子,可以说正是这种由可汗变天子的过渡时期的反映。以后魏孝文帝改制,实
  行全盘汉化,禁用鲜卑语,可汗之称,想必无人敢再用。这首诗,该是作于魏道
  武帝与孝文帝之间的七、八十年间。
  当时北魏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北方的蠕蠕(柔然)。就在这七、八十年间,
  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正史(《魏书》卷一零三、《北史》卷九十八)上查得到
  的,就有二十次:天兴五年(402)、天赐三年(406)、永兴元年(40
  9)、二年(410)、神瑞元年(414)、始光元年(424)、二年(4
  25)、神〔上鹿下加〕元年(428)、二年(429)、太延二年(436
  )、四年(438)、五年(439)、真君四年(443)、五年(444)
  、十年(449)两次、太安四年(458)、和平五年(464)、皇兴四年
  (470)、太和十六年(492)。其间为正史所不载的边境上的摩擦想必更
  多。《木兰诗》所述的行军路线包括黑山、燕山,这两个地点究竟在哪里,说法
  不一,有的说在河北,有的说在蒙古,但不管是在河北还是蒙古,都在当时的蠕
  蠕境内,可见此诗是以北魏与蠕蠕的作战为背景的。也正因为战争如此频繁,需
  要长期守边、征战,木兰才会一去十二年。(齐先生说:“到延和三年(公元4
  34年),北魏即与蠕蠕和亲。此后至公元449年以前两国间并无战争。”不
  确。)
  认为《木兰诗》作于唐代的学者的一个依据,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
  征”乃府兵制的写照,而这个制度,备于隋、唐。其实隋唐寓兵于农的府兵制,
  只实行于汉人居住区,从未实行于突厥、吐谷浑,说《木兰诗》反映了隋唐府兵
  制,正与说木兰属突厥、吐谷浑部落相矛盾。府兵制的关键,在于从军者自备兵
  器,倒不在于自备鞍马。府兵制起自西魏、后周,“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
  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北史?李弼等传附录》)只说兵器,并未说到
  马。唐代的府兵制制定得非常详细,不仅要自备甲胄、兵器,还要自备各种各样
  的生活必须品,至于马,则是“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新唐书
  ?兵志》)十人六马,也并非人人必备。再来看《木兰诗》的描述:“东市买骏
  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厌其烦反复叙说,却全都说的
  是备马,无一句说及自备兵器。因此光凭市鞍马,不能断定就是府兵。所谓“南
  船北马”,当时北方人出远门,马为必备,何况是从军。西魏、后周的府兵制未
  规定备马,想必就是认为在北方从军备马是理所当然的事,无需硬性规定。以后
  的隋、唐府兵制实行于全国,才需要规定备马。
  三、“扑朔”“迷离”
  就诗论诗,《木兰诗》用语通俗晓畅,少有争议,只有最后一段是例外:“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迷离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有不同说法。汉语这类叠韵形容词,往往
  语义模糊,并不奇怪。幸好诗中用了“脚”“眼”字样,使我们知道,不管扑朔
  、迷离具体是什么意思,都是分别形容脚和眼的。撇开了扑朔、迷离的具体意思
  不谈,这一段诗的意思,本来也不难理解,不过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因为雄
  兔的脚和雌兔的眼各有特征(是否真的如此,是另一码事),容易分别,但如果
  雄兔雌兔在一块儿跑,脚、眼不易看清,雌雄也就无法分辨了。用来比喻在一般
  情况下男女有别,在战争的时候就难以分清,可谓巧妙。杂剧《女状元》第四折
  换一种说法,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双兔傍地,难迷离扑朔之分。”
  但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注解此诗时,却认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
  迷离”乃是互文,也就是说,雄兔既脚扑朔又眼迷离,雌兔既眼迷离又脚扑朔,
  所以才雌雄难辨。以后的注家,也大都采用余先生的说法。按这种说法,扑朔、
  迷离不是分辨雄雌的特征,反倒是雄雌一致的标志。人们一般并不通过脚、眼来
  分辨雌雄,如果雄兔、雌兔的脚、眼无别,又何必特地提出,作为雄雌难辨的证
  据?而且,按这种说法,兔子在任何情况下都雌雄难辨,以此为喻,岂不是说男
  女在任何情况下也难以分清呢?这样的注说,真是“扑朔迷离”,越注越让人糊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于加州圣地亚哥沙漏园
  〔1〕齐天举《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文学遗产增刊》第1
  〔2〕齐天举《〈木兰诗〉的著录及时代问题续证》,《文学遗产》1984年
  第1期
  〔3〕齐天举《结论应来自可靠的材料--就〈木兰诗〉的著录及时代问题再答
  赵从仁先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1期
  〔4〕唐长孺《〈木兰诗〉补证》,《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
  〔5〕黄震云《〈木兰诗〉作者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8
  8年第4期
  〔6〕赵从仁《〈木兰诗〉的著作及其时代问题》,《中州学刊》1985年第
  〔7〕赵从仁《〈木兰诗〉题注源流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
  986年第1期
  〔8〕王大良《关于〈木兰辞〉及木兰的几个问题》,《中原丛刊》杂志199
  1年第1期
  〔9〕米文平《大兴安岭鲜卑石室是怎样发现的?》,《黑龙江文物丛刊》创刊
  第二篇:遥望阴山话木兰(作者不祥)
  遥望阴山话木兰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通史简编》中早已肯定,这首诗内容?
  真实的。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性,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约出生在公元412年的河南地,属今日的伊盟(包头人习称“问四”。1926年曾隶属包头县)。鲜卑人是在圣武皇帝时从今日内蒙古东北部迂到阴山(大青山)一带的。鲜卑人南迁后,“散诸部落,始同编民”,《魏书》卷113,官氏志花木兰的父亲亦为编民居河南地。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自周、秦、汉、魏,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东道是从今河北定县出喜峰口,西道是从陇西出甘肃安西。中道出黑山,正与《木兰诗》中“旦辞爷踉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边,暮至黑山头”相符。黑山即今日包头昆都仑河谷北之阴山。从今伊盟的“河西”到黄河边是一天的路程,从黄河边到昆都仑河谷之北阴山正好也是一天路程,再精切点讲是到当年中通的咽喉怀朔镇(今国、固阳县城一带)。好是花木兰作为函使的深切体验。作为函使不必与其他男卒吃住一起,她的女儿身份才没有暴露。
  神二年(429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这时“可汗大点兵”,花木兰替父从军。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一直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传),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远离故土,发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
  太延五年(
  439年),拓跋焘完成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从此北魏皇帝称“天子”。太平真君(442年)“行幸阴山之北”(《魏书》卷4,世祖纪),花木兰从军12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见花木兰,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怕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天子命花木兰做尚书郎说明她是有文化的鲜卑人,因为尚郎历来是文人担任,负责掌管文书奏章。这样花木兰回到故里,脱下战袍思绪万千,写成《木兰诗》是顺理成章的事。公元年,魏孝文市圭都洛阳,禁止使用鲜卑语,大量鲜卑人内迁山东、河南一带,花木兰和弟弟的后裔也必然内迁。《木兰诗》也逐渐译成汉语广泛流传。
  花木兰的身世自古多有考证,有姓魏、姓朱、性花之说,其出生地有山西右玉、河南商丘、安徽毫县等说法,而笔者认为出生地(不是现在的河南省)与史籍相符,最为可信。元统二年(l334年)在河南虞城建起花木兰祠,立有《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论》碑,明代徐渭编出杂剧《雌木兰》,也都未说明花木兰的祖籍何处,但没有否认花木兰在阴山与柔然征战的史实。
  悠悠岁月青山未老,花木兰始终为后人所景仰。
  资料来源:帅老头网
----------------------------------------------     u
  q---s∈ 我要吃牛肉火锅~~~
  t--⊙TTTTTTTTTTTTTT⊙s。oо○。oо○。oо○。oо○。oо○
回复时间: 13:22
沉了好久的贴!我想要她重现。。。。。。。
----------------------------------------------     u
  q---s∈ 我要吃牛肉火锅~~~
  t--⊙TTTTTTTTTTTTTT⊙s。oо○。oо○。oо○。oо○。o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兰诗的详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