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通笔记:写作还有什么用

不挣钱,写作究竟有什么用?_青网
不挣钱,写作究竟有什么用?
核心提示:
写作者只要专心写作,渠道和传播有金主帮你做,而且你写好了,他们还会求着你,用我们家平台吧,独家首发最好。写作本身几乎是零成本的,再搭上资本构建阅读和传播平台的车,这笔账一开始就不会亏。
十一回家,有亲戚问我,你整天在网上写那些文章,有什么用啊?
当时的情景大概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很好,只是当时我恰好咽饭一时语塞气短,打了个哈哈就过去了。后来在高速进京排队时,我想了几条答案。供有同样的疑问的朋友借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非工作写作最好是在有一定物质基础之后再正式成为日常爱好,在校生给萌芽之类的投投稿没什么,家里等米下锅时可没功夫再去邮局取你那微薄的稿费单子了。
为什么我不建议没有物质基础的朋友把写作列为高频爱好呢?这里起码有两个坑:一是商业合作,现在各类营销撰稿需求无孔不入,初学者中了蛊,没有大的机缘很难跳出去。我认识些在ChinaZ时期就一百一篇写软文的家伙,快十年过去了,还在费劲埋头写软文。这拨人写的稿子在任何一个先审后发的平台几乎都通不过,文章可读性几乎是负数,自身也无附加价值可言,编辑们拒他们稿时连理由都懒得写了,而且也没见到哪个人真靠这玩意提升了自己的社会阶层。
二是过于刻薄。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多人博客的创作,那个博客叫《爱枣报》,网龄较长的朋友可能听说过。当时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写春秋啊,连着写了好几年的大盘点,还很中二的把文章打印出来给父母看说这就是我能去北京混的本钱。现在已经完全没法面对当年的文字了:价值观民粹,用词刻薄,每一个滥用文字排列技巧的背后,都掩盖着自己贫瘠的视角。同样,初学者如果入了这个蛊,并且还恰好以此收获了关注,定了套路和风格,那可真就万劫不复了。我们经常看到牛刀宋鸿兵周小平之类的,还有报纸二版时评员那类的,都是初入行时走火入魔导致现在腿脚还不利索。
当然,这个物质基础因人而定,我认为在北京家庭月收入15K以上就基本撞线了。单身朋友可以放宽经济要求,但需要加上另一个条件:拥有较成熟且稳定的性生活解决方案。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那么接下来正式回应这个问题&&我整天写这些不挣钱的破文章有什么用呢?很简单,搭车。
这个世界有两类人能获得超额回报,一类人可以开创历史手撕洪荒称霸江湖,另一类人只要在凌烟阁和云台阁写下自己的名字,也就是说大哥吃肉我能跟着喝汤大哥进政治局我能安排个处长大哥天上人间我能耍个流氓,就已经远胜万千凡夫俗子了。这后一类人的行为,我统称为&搭车&。举个现实点的例子,就是很多70后知道或不知道京沪永远涨,但2009年之前在北京买了房。
写作,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搭车行为。光过去几年间,中央的地方的东西南北方系的各路机构财主,投资设立的有点动静的阅读和传播平台就不下十个,每一个这样的平台都在拿钱砸渠道,雇专人做运营,一年365天张着血盆大口等好内容下锅。无论传媒生态如何改变,技术驱动如何解构,视频如何兴盛,人类对于阅读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减。因为对于受众来说,文字是信息获取效率最高的方式,同时对于机构来说,文字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所以写作者只要专心写作,渠道和传播有金主帮你做,而且你写好了,他们还会求着你,用我们家平台吧,独家首发最好。写作本身几乎是零成本的,再搭上资本构建阅读和传播平台的车,这笔账一开始就不会亏。
而且文章这种产品还有一个妙处:开分矿。
玩过即时战略游戏(比如红警星际魔兽争霸)的朋友都知道,这些游戏都有一类相通的玩法,叫开分矿。能够迅速开分基地的玩家,会有更好的战略优势。同时间段内,一个矿场和两个矿场和收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比较了。
把文章发到网上后,你就去睡觉了。但你写的文章可能还在遥远不知何处的社交圈层中继续传播扩散,帮你做品牌证言。或者是时逢下一次类似事件时,你的老文章又被翻了出来,一篇文章几年后再火也并不鲜见。真可谓一次投入,终身受益。我习惯于把每一个好的文章选题都当做开矿,这个矿只要挖了,我就要挖到底,一口吃定,以后大家再谈论这个话题时,我的文章就是绕不过去的要素。
这个世界从不在乎你输入了什么,而在乎你输出了什么。从我在北京找到第一份工作开始,所有的雇主都知道我是野鸡技校毕业的,但who care?学历和证书只能证明你曾经的输入,能否有一件产品流传出来并影响他人,才是你的输出。我每次跳槽简历都只有一张A4纸,上边都是我近期的文章,如果面试者说没看过,不熟,那对不起byebye,我相信没在朋友圈看到过我文章的人,以后肯定也很难成为一路人。
而想要建立良好输出,就会倒逼你改良自己的输入系统。我写每篇大稿几乎都需要30个小时以上的阅读和素材积累。平均下来一小时的阅读和素材收集才能换来100字的成稿,无论是跟热点,还是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领域,都能够让你建立更高效的输入系统,以及思辨能力的大幅提升。
可能对方还会问:这些好处说一千道一万,不挣钱有什么用?
没错,我坚持认为拿写作直接换钱是效率较低吃法较脏的方式,累,苦,难以持续。营销号的辛酸,我这种懒人是坚持不下来的,所以去年写了一篇《我为什么不写软文了》,之后推掉了一堆约稿需求。
那么写作不奔着钱去,拿什么支撑?快感,真的是快感。知乎上有个问题,叫&你经历过哪些与「性」无关,但是有高潮感觉的事?&,答主@翡柏 是这样写的,很精辟,分享给大家&&
&创作过点什么的人应该都曾有这种体会。当满意作品在手中接近完成的时候,尤其是独立制作不曾借助外力的作品,在完成的那一刻,精神上获得巨大愉悦足以抵消之前所有倍受折磨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你是压抑的,克制的,有时甚至是绝望快接近奔溃的... 但完成的那一刻,之前让人不安与快要发疯的煎熬都瞬间消失不见了。
你手边的作品是文字、绘画、摄影,手工、音乐等形式,甚至是代码,都有可能在完成的那一刻给你带来巨大满足。它的实现条件是要具备一定艺术性,偶然性,不可求性的。不能即刻实现,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反复调整。失败或归于平淡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你却出色的完成了。随后而来的那种愉悦真是任何事都代替不了的。&
那么,写作真的和物质回报无关吗?别着急。当你享受快感,并将这种快感通过阅读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并且能持之以衡的高效运转这个快感传送带时,你离钱就不远了。真正的价值都是稀缺的,你掌握了一门稀缺技能,并且具有牢固的品牌识别及不可窃取的特性,怎么还会担心卖不出去呢?起码可以把简历和作品发给我嘛!
我从一个刚来北京半年都找不到工作的人,到现在拥有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完全是拜写作所赐。和六年前的自己比,我完全享受了物质条件上飞跃式的提升,而这个过程,并不那么漫长和艰辛,也少了些水份和不可知性。
当然,我也看到有许多更不知从哪里杀出来的优秀写作者,一跃成为都市新贵,堪称改变了自身和家族的命运。这样一个零成本打造自身品牌溢价的技能,除了打工外还有很多更高额回报的途径,比如编剧IP孵化甚至幕后转台前,那些就不是我所了解的领域了,不谈了。
(文/伯通)
责任编辑:pathos不在
&&&Power&Media& 鲁ICP备樊维佳:我用写作感受生活_第一财经
樊维佳:我用写作感受生活
一财网简宁 11:26
在说到自己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这样像是同学录一样的形式:
我的名字:樊维佳
我的年龄:33
我的身份:作家,妈妈
我的梦想:做一个更好的作家
我的爱好:写字,说话,唱歌
我的娱乐:写字
我的工作:还是写字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形式并不能代表任何人的全部,一个人永远是由很多的不同的侧面组成的。
从某个角度来讲,我可以被当做一个努力少女的典型。一样的小城大梦,和青春片里不顾一切要冲出小城的角色一样,多少是有点不甘心在河南新乡这个骑自行车两小时就可以环绕的小城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的叛逆则是在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2005年6月,我告别大学校园,在火车上摇晃了24小时候到达了哈尔滨这座大家觉得并不宜居的城市,之后的5年里,我没日没夜的辛苦工作,攒到了一套房子、一张结婚证和一封劝退邮件,因为先生和我同为一个集团的员工,当他升职至一定级别后,根据亲属回避原则,我被要求不能在集团内任职。为了支持先生升职,我从自己最为熟悉的岗位上离开了。
我该做什么?没人告诉我答案。
2010年8月,我在北京长安街的一幢写字楼里。那年我28岁,5年工作经历,曾带领40名下属,做着近千万每年的项目,位高权重说不上,风生水起不夸张。此时的我正在这里应聘一家国际消费品公司的某个职位,笔试的内容里,计算一个不规则形状堆头的体积难住了我。环顾四周,和我一起奋笔疾书的都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们,青涩还写在脸上。本场笔试要淘汰掉6名候选人,一个男生在听完淘汰名单后,甚至娇滴滴的大声说:&还好没我诶!&
我本来可以笑的很大声,可惜,名单里有我。
因为不能从事原来的行业,我的面试变成了闷头乱撞。选择来到上海,是因为我的一个好朋友言之凿凿的说她认为上海更加适合我。可能她是对的,在上海,我成了一名网络媒体工作者,每天过着录音笔不离身的生活。我接收那些声音和观点,并把它们变成文字,再变成网络上一个个的点击量和广告。我甚至还成为了一名电子商务的合伙人,和品牌商讨价还价要资源,深夜面对着电脑上哭诉离婚的男人,一边表示同情,一边不忘敬业的加一句:亲,要不试试这款洗面奶?清凉的感觉,会让心情好起来哦!
听到的声音多了,看到的人多了,想法自然也不一样起来。还在媒体上班的时候,我曾主导做过一个选题,他们当中有自称丑男人但可以弹跳到不可思议高度的巴西战舞教练,也有从奥美出来专心推广台湾烘焙茶叶的自营店主,还有随夫从法国来到中国的女律师,因为法律系统的不同而武功全废,却因为超棒的品味做成了一个极具口碑的家居生活方式店。
他们在暗示着一种可能:除了成为一个公司人,每天朝九晚五的面对着一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脑,享受每个月按时的工资和说好的65岁养老金,有可能,也可以将爱好、梦想这些抽象的字眼变成每天的生活。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谈论梦想的年代。周立波在中国梦想秀里为梦想流泪,iPhone广告里,已经离开我们的罗宾威廉姆斯恳切地说:医学,建筑,商业,法律,都是崇高的追求,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不敢妄谈人生的意义,但我明确的知道:我热爱书写。那种句子从笔尖彭勇而出的时刻,我常常不想说话,文字似乎比语言更能代表我。很多年前坐火车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ipad,我随身带着的,就是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和一支黑色的中性笔。没有旅伴的时候,我就自己在笔记本上写些句子打发时间,那些句子有时候有意义,更多的时候没有,只是享受笔尖流动的感觉。
但是,成为一个职业写作者,我不仅要忽视别人眼光中的阻碍,战胜心中的软弱,不再拥有家人朋友口中可以用来吹嘘的漂亮职位和不错收入。这更像是一场赌博,毕竟望一眼文坛,既有郭敬明韩寒这样的社会现象级的名利双收者,也有像海子这样诗意而纯洁却选择在铁轨上终结的生命。
2011年底备考交大MBA期间,为了调剂生活,我开始写小说。和所有人的本能反应一样,那是一本网络小说,刚开始写的时候,无非是想根据自己的经历发发牢骚,表达一下临近三十岁女人的困惑和感想。没想到点击量还不错,也有了很多让人温暖的鼓励留言。这部小说最后以25万字的篇幅结束,写到后期的时候,我的肚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宝宝。尽管扛着肚子写东西不是很舒服,但还是每天坚持更新2000字。有意思的是,虽然这篇小说算不上是网络大热小说,但一次无意中搜索这篇小说的名字,竟然发现有网友会郑重的向其他网友推荐,这本书被他们称为网络励志小说。
原本自己想发发牢骚的产物,最后成为了一本励志小说,这是不是也是写作的一个美丽的副作用。
我没有一炮而红,而是不徐不疾的进入到了30岁。不得不说,虽然女人害怕年龄,但年龄对于写作来说,也许也是一种馈赠。
我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是在台湾发行的,所以那是一本竖着印刷的书。当策划公司找到我时,我并不是特别情愿写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世界上几个最为知名的神秘组织,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好莱坞大热的《国家宝藏》都从这些组织中获得的灵感。作为一个写作者,这样一本书可能不能满足我创作的欲望,但我想起,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些书籍中所传递的神秘气息,我又何尝不喜欢呢?这本是人类的天性而已,那么如果我的观点能够影响到哪怕一个像我这样好奇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我的成功?
除了写书,我的日常工作之一是为杂志撰稿。这些稿子千奇百怪,全看当期杂志的需要。有时候我得写软文,比如要把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异国五星级酒店写得如梦如幻;有时候我得写资讯,内容从如何像法国女人一样恋爱到什么是葡萄酒期货;有时候则是采访,华谊兄弟时尚董事、在印度自由行拍婚纱照的小夫妻、万科副总裁、EXO的铁杆粉丝、中央五套的体育主持人&&尽管我们讨论的话题有时候非常的形而下,美容化妆跑步旅游,尽是吃喝玩乐的事情,但说着说着,我却总是能感觉到哲学的味道。我在电话这一头,听着电话那头的他们说话,手指在噼里啪啦的打字,就像在浓缩着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痛苦或者快乐,骄傲或者屈辱,我虽不曾见证,但却在这个时刻得以共同体验。
随着时间流逝,家人们开始慢慢感觉当作家是件挺&洋气&的事情,也会嘱咐我新书出版时要记得送他们签名版,但写作生活也并不全然美好。我现在的确有时间每天喝咖啡和跑步,但我也经常要写字写到凌晨一点多,文章被改个两三遍太正常,有时候电话打过去才发现资料有误,为了不让被访太难受也只好硬着头皮和人家聊下去。做新书目录的时候,纠结的简直没法睡,想要找一个大家有共鸣又不觉得俗套的切入点,其实也不比做个完美的项目汇报简单,尤其是随后要把这个题目变成一篇表现稳定的3000字左右的短文,并且要将这样的好表现成功重复30次以上。
而这重复30次以上的文章集合,就将是我在大陆的第一本书。这本名为《世界那么大,不是只有爱和他》的新书将在今年的十一、十二月份正式面世。这是一本很适合在寒风乍起的日子里暖心的散文集,我的编辑鼓励我说她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我明白也要做好思想准备,有可能它会被每年出现的无数新书淹没,更可能遇到的情况是没有一炮而红,只是获得了一点点好评,就好像攒着劲扔出一块石头,却只收获了一点点涟漪。我依然需要在下一本书的时候说服出版商相信我的笔力,还是需要不断的写呀写呀写呀。
写作 ,就是我选择用来感受活着的方式,有风险,有暂时不饱满的银行卡,有可能现在还看得不是很清楚的未来,但就像我在新书序言里写道的一样:
我们的生活,不会像以为的那么糟,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好。再难解的乱麻总会慢慢解开,再巨大的痛苦也总会渐渐消散,当然,再甜蜜的甜蜜,也总有天归于平淡。
而这,就是你我所拥有生活。
【点击查看菁英计划官方网站:】
编辑:孙祺|||||||||||||||||
梁晓声:学语文有什么用?写作文有什么用?
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语文课从未远离我们.然而,因为有更多&重要&的学科要学,语文成了&史上最尴尬的学科&. &作文靠...
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语文课从未远离我们。然而,因为有更多&重要&的学科要学,语文成了&史上最尴尬的学科&。
&作文靠背,答题靠套&,不需要像数理化要多花时间动脑子,语文课又成了无聊的纯背课。语文真的就只是鸡肋学科吗?
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另外一个身份也是语文教师,在他眼中,语文和孩子成长有着怎样的关系,作文分数和能力要怎样看待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语言、什么文体并不重要,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心才是重要的
小学生作文在语言方面太成人化,是谓不好。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对孩子们是有害的。
闻一多、钱锺书他们,小学四年级已开始用文言写议论文了,而且文题相当具有思辨力和挑战性,能说那不可取吗?孩子们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文体写作文并不重要,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心、所归纳的观点是否诚实才是重要的。在我看来,学生在作文中为了应和分数标准,感情表达时虚情假意,观点陈述用套话假话,才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希望用我的两册小书告诉孩子们&&绝不要为了分数而迎和,那委实是坏毛病。
&分数决定律&该歇歇了,写作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的头脑更聪明
从来没有什么所谓完美的教材,也没有很差的教材。对教材的完美指望,是一种理想主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授课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好方法可使教材之优更优,相得益彰。目前我所去过的小学、中学里,都有教学经验卓然的教师,他们的一些方法被事实证明都颇为可取。
问题是,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所限而进行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能获得同事的支持和校方的肯定吗?好的方法,往往是个性化的经验,便也因个性化,很可能被同事不理解、被领导不接受。所幸,在我去过的小学、中学,校方都鼓励教师创新。
但接着,又有一个问题&&教师乐于创新方法,同事支持,校方肯定,可家长们会认可吗?
现在很多家长对&分数决定律&诚惶诚恐。
一次,我在某个城市做讲座,有位女士突然起立,急赤白脸地大声打断说:&听你讲了十几分钟,我还是不清楚诀窍是什么?诀窍!我是来为我儿子听诀窍的!我要听到的是,一二三四、明明白白、简简单单,怎么开窍,怎么让我儿子的作文成绩一下子就蹿上去?&
她不是一位没文化的母亲,看上去还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但像她这样的家长,全心想的是怎么&让孩子的成绩蹿上去&,假如孩子没考出高分,往往起初会光火于孩子,继而很可能迁怒于老师。
那么,面对这样&目光炯炯&盯着孩子成绩的家长们,老师们很难有空间去运用不拘泥于教材所限的个性化的好方法从事教学。
分数不是终极目的,只不过是促进手段,不应本末倒置。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的头脑更聪明。
我们要用好方法来启迪学生,而不必用低分数来警告学生
我认为,作文也不必以5分制或百分制来激励为好。这一篇作文与那一篇作文相差几分,往往讲不出什么道理。还是以&优秀&、&良好&来评,更合适。
并且,&良&后一定要加&好&,否则学生会觉得虽&良&实&差&。而&良好&,向学生们传达的是这样的意思&&你的作文能力也称得上好,绝不是差,但你可以更好,变成&优秀&。
总而言之,我们要用好方法来启迪学生,而不必用低分数来警告学生。
了解一点人类大脑活动方面的基本知识,尤其要重视想象力
小学生与作文的关系以单纯为好&&兴趣写作应是宗旨。而到了中学,应该通过议论文接触思想,学会分析思想、区别思想、整合思想。这种训练应一直持续到高中结束;进了大学,则要面对思维训练了。有思想的人,其实都是得益于后天养成的思想习惯。
相应地,为了更好地认识作文与孩子关系的发展,老师和家长们最好能多少了解一点人类从小到大大脑活动方面的基本知识,尤其要重视想象力。
为什么只有大人能写非现实小说?小学生怎就成了弄虚作假?
想象是人类的本能,在小学时期普遍活跃。用文字将自己的想象内容描写出来,这是符合人类愉快感受的事。而现在某些孩子们之所以排斥作文,就是因为有些作文题目他们不喜欢。
国外小学生的作文题,一向给予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符合人类大脑功能的展开阶段。而我们的教学大纲上规定或赞成的作文题,大抵是&现实主义&的,这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不大。
那么,要书写&现实主义&的题材的话,我们的孩子每天从家门到校门再迈入家门,会有多少现实中的人、事不但与他们发生了关系,而且激发了他们非写不可的兴趣呢?
我认为不但要鼓励非现实虚构,同样要鼓励现实内容的虚构。如果说,一名小学生并未助人为乐,但在作文中写的却是自己助人为乐的经历,而且写得一波三折,像真事似的,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小学生作文?
大人们一向认为,不可鼓励,这是弄虚作假!而我认为好哇!比非现实虚构更好!凭什么,如果是大人们那么写来,叫&第一人称&的小说;而小学生那么写来,就成了弄虚作假?这难道不是双重标准吗?
我们成年人特别是家长在对待中小学生作文方面的那些双重标准,早该反省、改正了。
要在大学时期提升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已非易事
我的教学理念是&&基础教育是关乎大脑全面成长之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作为教师,要在大学时期提升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已非易事。因为,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主要是凭记忆考过来的,记忆脑区用惯了。这好比要长跑运动员再去跨栏或跳远,并不容易,因为他们的运动本能已趋于定型。
有件事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有一次,我在给研究生上课,一时想不起某位作家的名字,立刻就有同学替我说出。另外的同学还能说出这位作家的籍贯地、生卒年月、处女作出版年份甚至出版社&&这都是他们考研必背的。
但我讲到作品的情节、细节、人物形象、经典描写及对话时,几无共鸣。原因很简单,这些非关记忆的内容一向很难纳入考题,他们也就没背过。
中文不只是语言与文学,而是素质与内涵
有时面对那些功利的眼光,学中文的价值很容易被人所轻视。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和十几位外国朋友聊天,其中一位是某国报社驻华机构的负责人。当时,这家报社的一位实习生为我们担任翻译。她是一所著名外语大学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也是一名尖子生。
当天,我来了兴致,为外国朋友朗诵了《静夜思》。到了翻译的时候,这名实习生却张口结舌,难译片语。结果,她失去了受聘于这家报社的机会。我为之求情,但无济于事。
事后我问她当时怎么了?她回答:&我从没学过如何翻译诗句。&我说:&我不是诚心难为你,《静夜思》明明是白话诗呀,&床前明月光&,可译为白话&床沿旁明镜般的月光啊&,这对你来说不是难事呀!&她便哭着说:&我没那种能力。&
然而,我在给一些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却发现,孩子们对于将某些古典诗词&散文化&、&白话化&乐此不疲,也很能胜任。
中文不只是语言与文学,而是素质与内涵。不夸张地说,中文没学好的人,很可能后来的事业不顺遂,因为世上起码一半的职业与从业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关。
而当我们评论某人&综合素质不高&时,意含多方面,但肯定包括文化素质。
就像孩子们写作文,开始是凭兴趣写,但随着成长一定要在书写中体现思想与思维,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因此,关于语文与作文,真正有意义的话题,并不是讨论学好语文、作文有什么用。而应该是,中文究竟如何影响了你,让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责任编辑:张胜磊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伯通神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