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 jbl 2017 蓝牙音箱奥迪a645是不是Bs的音箱

&p&&b&收藏居然是赞赞的3倍!豆子的心也碎成了8瓣(* ̄︿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给豆子点个赞呀~&/b&&/p&&p&全文约9.4k字,篇幅有点长,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写过的最长的学习类干货回答,希望我的这份认真也能让你们有所收获。&/p&&p&这个问题问得&b&相当宽泛&/b&,虽然此前我也曾写过不少学习类的文章,但是像这么大的问题也是第一次尝试,为此我也是提前&b&做足了准备工作&/b&,&b&查了很多相关资料&/b&,并特意&b&制作了一些配图&/b&,只希望能把回答写得&b&更加通俗易懂&/b&。&/p&&p&说到&b&知识体系&/b&,其实大家都不算陌生了,通俗点的解释就是&b&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b&,&b&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b&。&/p&&p&&b&这种系统就像是一棵树&/b&,&b&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b&,&b&但树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b&,&b&形成了体系&/b&,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代做的那些教辅资料,它们的每章末都会有自己的章末小结,对前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是最常见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了。&/p&&p&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世界上的各类知识成千上万,又赶上互联网数据大爆炸的时代,&b&知识早已不再是以“点状”或者“树状”的形态呈现&/b&,&b&而是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b&,以个人的能力将它们内化成知识体系几乎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p&&p&而我此前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曾考虑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因素,所谓的方法&b&既不能说得太空泛&/b&,&b&又要有切实的可行性&/b&,所以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b&主要从文科也就是文史类的角度写这篇文章&/b&,同时也&b&涵盖了建立各类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b&。&/p&&p&至于&b&建立理工类知识体系的方法以及其他技巧&/b&,已特邀学习类问题活跃答主,也是我的好朋友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fcca4afcd8ec8& data-hash=&dfcca4afcd8ec8& data-hovercard=&p$b$dfcca4afcd8ec8&&@叶倩倩&/a&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a4c68af90b410cb& data-hash=&a4c68af90b410cb& data-hovercard=&p$b$a4c68af90b410cb&&@刘畅&/a& 来回答:&/p&&p&理工类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技巧请见&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fcca4afcd8ec8& data-hash=&dfcca4afcd8ec8& data-hovercard=&p$b$dfcca4afcd8ec8&&@叶倩倩&/a&:&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知乎&/a&&/p&&p&社科类建立知识体系分方法技巧请见&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a4c68af90b410cb& data-hash=&a4c68af90b410cb& data-hovercard=&p$b$a4c68af90b410cb&&@刘畅&/a&:&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417984& class=&internal&&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 知乎&/a&&/p&&p&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p&&br&&br&&p&—————我是一个目录——————&/p&&br&&br&&p&&b&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b&&/p&&p&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p&&p&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p&&p&&b&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b&&/p&&p&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p&&p&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p&&p&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p&&p&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p&&p&5.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p&&p&&b&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b&&/p&&p&1.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p&&p&2.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p&&p&3.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p&&p&4.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p&&p&&b&四.总结&/b&&/p&&br&&br&&p&——————我才是正文——————&/p&&br&&br&&h2&&b&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b&&/h2&&p&早些年在腾讯cdc博客曾流传过这样一张图(原作者: hsiang),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低效的知识管理现象。&/p&&img src=&/v2-fde7d30ff5edcd026d6b91_b.jpg& data-rawwidth=&713& data-rawheight=&7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3& data-original=&/v2-fde7d30ff5edcd026d6b91_r.jpg&&&br&&p&上面图中描述的现象是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流程循环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p&&p&&b&每天热衷于各类知识的收集&/b&,比如在知乎上看到好的回答就想点收藏,但收藏之后又不会多看一眼,&b&潜意识里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知识的消化上,又偏偏是收集成瘾,最终导致采集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一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b&,最终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我,整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p&&p&而这也是低效知识管理模式的典型,不但会影响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长远看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徒增焦虑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p&&p&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思维上纠正我们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p&&blockquote&&b&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b&&/blockquote&&p&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不仅在信息数量多得可怕,而且其更新速度也是快得吓人。&/p&&p&如果一个人还按照传统的观念去收集知识,企图在数量上建立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那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做到这一点。&/p&&p&诚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p&&p&其意思是&b&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b&。&/p&&p&而所谓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绝非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这应当是整个人类的目的。&/p&&p&倘若还是“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建立知识体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识在采集总量中只占极小比例,最终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许多无用功。&/p&&p&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的,就是这种“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p&&blockquote&&b&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b&&/blockquote&&p&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看书学习不仔细,自以为已经弄懂的知识,一到真实运用时就傻眼了,很多知识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学的时候囫囵吞枣,用的时候一脸懵逼。&/p&&p&这里面其实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我懂了”与“我会用”其实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高估自己实际运用的能力,做什么事都喜欢求大求全,自以为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实则都是“纸老虎”,经不起实战的考验。&/p&&p&因此,我们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最忌讳无目的、无方向、无重点的学习, &b&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b&,纠正常见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p&&p&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p&&p&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理念是——&/p&&blockquote&&b&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b&&/blockquote&&p&所谓的“应用场景”,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掌握知识也好,建立体系也罢,&b&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以致用&/b&,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b&建立一套高实用性的知识体系&/b&,让你可以随时能从中提取信息,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p&&p&以答主个人为例,我学的专业是文学,所以我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b&就会格外留意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b&,看别人如何遣词造句,学习他们写文章时的思维与逻辑,读书时也会习惯性地留心各种文学间的相似与差异,这些内容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我之后的写作和学习,而我也会及时地把这些经验整理到自己的文史类知识体系中。&/p&&br&&img src=&/v2-c8a00c8ef87b7e8ef06e_b.jpg& data-rawwidth=&722& data-rawheight=&1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2& data-original=&/v2-c8a00c8ef87b7e8ef06e_r.jpg&&&br&&img src=&/v2-94ea17ebe6e304a7cecb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94ea17ebe6e304a7cecb1_r.jpg&&&br&&h2&&b&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b&&/h2&&p&纠正完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说完建立知识体系的核心理念,接下来我将在第二部分谈一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b&这套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b&,大家可以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进行实践。&/p&&p&这套方法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p&&blockquote&&b&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b&&/blockquote&&p&简而言之,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你务必要明确自己体系的主题和目标,提醒自己“&b&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我又为什么要建立它?&/b&”&/p&&p&只有搞清楚自己知识体系的方向,&b&找到自己最愿意学习的部分&/b&,并且能让自己更加专业的知识,你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坚持。&/p&&p&比如,你是一名学法律的学生,你需要的“知识体系”就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用途就是利用这个“体系”提供法律服务的必要知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假如你在读书或者学习期间看到一些刑事案件,后面链接到古代刑法的演变是合理的,如果再扯到《金瓶梅》乃至古代色情文化就没必要了,因为《金瓶梅》中虽然含有一些古代刑法,但是相对于你的“体系”而言则是无效信息。&/p&&p&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可以帮助你&b&迅速理清脉络,剔除无效信息&/b&,不必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p&&blockquote&&b&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b&&/blockquote&&p&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内容后, 接下来就是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不但要学会理清脉络,更要学会筛选知识。&/p&&p&常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有:&/p&&p&① 书本:&/p&&p&针对某一领域,进行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最基础的知识框架,另外每本书一般都会有参考资料,这些也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只要你细心,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建立“体系”的内容。&/p&&p&② 课堂:&/p&&p&这里的课堂既包括现实中的上课,也包括网络视频课程,像网易云课堂、中国MOOC等网站都是你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p&&p&③ 网络:&/p&&p&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只有你好好利用网络,其实能找到适合你“知识体系”的内容,这是你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p&&p&④ 随时留心生活的点滴:&/p&&p&永远不要把知识累积全部放到主动学习上,有的时候&b&生活当中的一本随手翻翻的书、一页无意中浏览到的网页、一次好友亲人之间的聊天,如果你足够敏感,都可以成为你知识体系中重要知识的来源&/b&。&/p&&blockquote&&b&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b&&/blockquote&&p&这一点是一般“知识体系”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起来最难的部分。&/p&&p&有了前面所说的主题和途径,你就可以&b&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b&了,这期间你既可以用手写笔记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管理资源,像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evernote等笔记类软件进行整合,专门建立一些“笔记本”,用你的“知识项目”来命名,然后把你的知识点(文字、图片、其他媒体)按照名称,作为笔记归纳进你的知识体系之中。&/p&&p&当然,整合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会发现最初列举的项目一定是不完整的,没关系,只要你继续往知识体系里填充,并且及时整理即可。(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 &a href=&/question//answer/?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class=&internal&&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 知乎&/a&)&/p&&blockquote&&b&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b&&/blockquote&&p&我曾在另一篇学习类回答花了很多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费曼技巧”,而这个技巧放到这里依旧合适,其实读书也好、学习也罢,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吸收了,因为你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p&&p&当你输入了大量的知识后,在认真地整理成体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输出,你可以选择在网上输出,比如开一个博客或公众号,或者在知乎上写回答写专栏,在豆瓣上写相关的文章……&/p&&p&这时,对于体系里的知识,你不仅懂了,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 并且用各种方式输出或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这种成就感很难被替代的。&/p&&blockquote&&b&5.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b&&/blockquote&&p&一个好的“知识体系”的形成,绝对缺少不了及时有效的更新,你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可靠。&/p&&p&更新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你要学会及时把握与你的“知识体系”相关的学术动态,看相关的学术期刊,关注相关的学术论文,就答主个人而言,知网、万方、维普、读秀是我经常看的中文数据库,尤其是相关领域的权威刊物,里面的文章都可以成为你扩充更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来源。&/p&&br&&img src=&/v2-73ccd1a242f70e720110_b.jp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v2-73ccd1a242f70e720110_r.jpg&&&br&&img src=&/v2-94ea17ebe6e304a7cecb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94ea17ebe6e304a7cecb1_r.jpg&&&h2&&b&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b&&/h2&&p&谈完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答主想在第三部分着重写一写“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建立。&/p&&p&之所以把它放到第三部分,一则是因为对于建立“知识体系”而言&b&思维的转变是最关键的&/b&,二则是因为我的&b&这些经验带有过多的个人读书学习的烙印&/b&,不可能像第二部分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性。&/p&&p&而且&b&文史类的东西偏灵活、重积累,没有什么公认一致的标准答案&/b&,如果贸然把它拎出来当作回答写在这里,可能就显得主观性太强了,熟悉我的小伙伴应该都了解,我在写文学类或者学习类干货文章的时候,特别注重全文的系统性,里面的每一小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家在用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以我写的顺序来,&b&只要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即可&/b&。&/p&&p&上一部分我曾提到过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对于文史类的内容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相比于其他科目,文学的体系其实更为灵活,文学史读多了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你会发现&b&所有文学形式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b&,那些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的出现,你总能往上找到源头,&b&并由这个源点梳理出一条无比清晰的线,再由这条线添枝散叶,即自成一套体系&/b&。&/p&&p&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死死不放,我接下来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几种构建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算是对前两个部分的补充,私货比较多,只愿能对爱读书的你有所启发。&/p&&blockquote&&b&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b&&/blockquote&&p&这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建立“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是传统中文系及相关文科专业最常用的办法。&/p&&p&就像我在上面所说的那样,所有文学形式及大家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建立起框架,我们只要依据这个框架不断填充,读文学史中重点阐述的作品,或者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很快就能把最直观的体系建立起来。&/p&&p&这个思路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b&那就是以时间线为经纬,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出发搭构框架&/b&,在这里我推荐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年表》,基本涵盖了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文学作品,打开就像奏章一样,脉络十分清晰。&/p&&p&另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推荐书目,限于篇幅我在这就不刻意展开写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阅下相关资料(可以参考的相关回答:&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想要入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作为业余爱好,有哪些推荐的书籍? - 知乎&/a&)&/p&&blockquote&&b&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b&&/blockquote&&p&如果你觉得上面的那种方法太麻烦,那完全可以从兴趣入手,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p&&p&举个例子,假如你喜欢知乎的张佳玮,通过他的回答你可以发现他格外喜欢王小波,而你再看王小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王小波又反复提过卡尔维诺和奥威尔,于是再挑这两个作者的优秀作品继续读下去……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甚至可以在很多专业书中的参考资料中找到作者曾经的读书轨迹,如此按图索骥,从而不断扩充你的知识面。&/p&&p&但是,我们在践行这种思路的时候还需格外注意,&b&千万不要无目的、无方向地阅读,要主动地总结不同作家之间的相似性&/b&,并且及时补充到前文所说的“知识体系”中。&/p&&blockquote&&b&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b&&/blockquote&&p&每个人喜欢看的书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会对某一种文学类型情有独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每一大类都可分为若干小类,&b&喜欢那一类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深入&/b&。&/p&&p&以网络小说为例,倘若你现在喜欢看玄幻升级文,不妨从小白文转到文艺文的路线走,开始看看像《尘缘》《历史的尘埃》《亵渎》《天行健》《悟空传》《英雄志》这类在网文界相对比较文艺的经典作品再按照这条路看看金庸、古龙以及之前更早的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p&&p&如果你有心,甚至可以一直把阅读视野延伸到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系列中,像《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你甚至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一路追溯到先秦诸子的作品,比如《庄子》中的诸多神话寓言。&/p&&p&而这个循序渐进向上深入的过程,其实也是你的“阅读品味”逐渐提升的过程,你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把它们添加到你的“知识体系”中。&/p&&blockquote&&b&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b&&/blockquote&&p&“共鸣点”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玄乎,但是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你在&b&读书学习中的所谓“爽点”&/b&。&/p&&p&这里说的“爽点”覆盖面很广,它既可以是让你&b&生津开胃的美食描写&/b&,也可以是那些&b&直击灵魂的细节描写&/b&,甚至那些让你&b&血脉喷张的小黄文&/b&,都能成为你构建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动力源。&/p&&p&这方面我很佩服知乎大V黄叔叔,他在某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十六岁女生看《金瓶梅》有错吗? - 知乎&/a&)中曾直言不讳地说:“ 书里性描写简直是如饥似渴阅读世界名著的第一生产力 。”&/p&&p&是不是第一生产力我不知道,但是黄老师的这个利用“共鸣点”读书的思路是可供我们借鉴的,为此我还曾特地依据他们的阅读经历写了篇推荐的书目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小说里都是怎么描述床戏的? - 知乎&/a&),仅供大家参考。&/p&&br&&img src=&/v2-3d755a1c24bafc05bf0e_b.jp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2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v2-3d755a1c24bafc05bf0e_r.jpg&&&br&&img src=&/v2-94ea17ebe6e304a7cecb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94ea17ebe6e304a7cecb1_r.jpg&&&h2&&b&四.总结&/b&&/h2&&p&略累,几乎是对着电脑屏幕码了一天字,想了一下还是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p&&p&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b&思维上的转变&/b&,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以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改变低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应当&b&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b&。&/p&&p&纠正了思维上误区,还要&b&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b&。你需要在体系建立之前&b&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b&,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之后你要学会&b&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获取知识&/b&,随时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可以是获取知识的来源。&/p&&p&有了来源,还要学会&b&知识的整理和分类&/b&,&b&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b&,&b&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b&,期间充分利用像有道云笔记这种网络笔记类软件,分门别类,不断补充。&/p&&p&&b&知识的输出和运用&/b&是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最终目的,可以用“费曼技巧”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b&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的吸收&/b&,从而获得难以替代的成就感。&/p&&p&有了体系也千万不要墨守成规, 因为你会不断地遇到新的信息,必然会对原来的结构造成影响,这时候你要&b&及时把握学术动态&/b&,&b&更新知识体系&/b&,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僵化,而是要&b&打破原来的体系不断对新的事物进行接受&/b&。&/p&&p&最后,我花了一定的篇章写了建立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四个思路,&b&从文学史、作者、类别、“共鸣点”等角度出点&/b&,&b&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学习&/b&,殊途同归,最终搭构框架,形成体系。&/p&&br&&br&&h2&&b&收藏居然是赞赞的3倍!豆子的心也碎成了8瓣(>﹏<),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给豆子点个赞呀~&/b&&/h2&&img src=&/v2-2b64a6ce78b61eac03b050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2b64a6ce78b61eac03b050b_r.jpg&&&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4f31abdba8b0d4b89308b& data-hash=&4f31abdba8b0d4b89308b& data-hovercard=&p$b$4f31abdba8b0d4b89308b&&@梁豆子&/a& 的相关回答:&/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知乎&/a&(重点推荐!!)&/p&&p&&a href=&/question//answer/?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class=&internal&&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方法? - 知乎&/a&(番茄学习法的细节)&/p&&p&&a href=&/question//answer/?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class=&internal&&你坚持过哪些细小的好习惯? - 知乎&/a&(几个生活中的小习惯)&/p&&p&&a href=&/question//answer/?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class=&internal&&想写纯文学小说,但感觉自己不会编故事,但思辨能力较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丰富的阅历在未来能不能弥补? - 知乎&/a&(关于写作的技巧)&/p&
收藏居然是赞赞的3倍!豆子的心也碎成了8瓣(* ̄︿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给豆子点个赞呀~全文约9.4k字,篇幅有点长,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写过的最长的学习类干货回答,希望我的这份认真也能让你们有所收获。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宽泛,虽然此前我也曾写过不…
&p&谢邀。&/p&&p&我觉得目前的答案有一点点的误区,过于强调知识的“存储”这个方面。其实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更和&b&“提取”&/b&(或者说“调用”、“回忆”)这个过程相关。&/p&&p&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人脑和电脑的一个基本的区别。对于电脑来,它硬盘里存储了很多文件,当你&b&读取&/b&某个文件时,这个文件并不会发生变化,不论是它本身的内容,还是它在硬盘中的位置。但是人脑不一样,当我们&b&“读取”&/b&大脑中的一条已有知识时,这条知识相对于大脑就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它在大脑中的激活程度提升了。这也就意味着这条知识在今后被再次读取的可能性就更大。&/p&&p&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的被读取频率是非常不均衡的。有少量知识可能被频繁地提取,这些知识就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还有些知识可能偶尔会被提取,因而也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有一定的优先级;而更多的知识可能连一次提取的机会都没有,这些知识就像一艘艘破壳的船只,渐渐沉入海底,最终被遗忘。&/p&&p&所以,&b&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有效知识资源并不是由我们接受、存储、管理了多少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我们提取、使用了多少知识决定的&/b&。&/p&&p&那么讨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应该不是从存储和管理知识的角度入手而是从提取和应用知识的角度入手。&/p&&p&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学、中学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实际上是非常体系化的,而且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准也历来被大家所认可。&b&一个学业优良的高中毕业生,实际上已经构建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础级知识体系&/b&。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他其实没有太多机会去使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他真正地使用知识、学以致用的机会并不多,那么他们是如何构建起这个知识体系的呢?&/p&&p&答案很简单,就是&b&做题。&/b&&/p&&p&做题的本质是什么?&b&做题的本质是对读取、调用已有知识的模拟训练&/b&。学生在做题时必然要调用已学的知识,但同时,题目本身是人为构建出来,它们不是真正的&b&“问题”&/b&,所以我称为是一种“模拟”的训练。一个中国学生,通过大量做题,来不断地调用知识,使这些知识不断地被激活,一直保持在活跃状态,直到中考、高考这样的关键考试来临。&/p&&p&对知识的模拟调用训练当然不如真实调用训练那么效果好,但是毕竟还是有效果的,这种效果随着训练量的提升也会随之提升。&/p&&p&讲到这里,我也解释一下,像高考中的“理科综合”“文科综合”设置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在早些年,高考的科目是没有综合科目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这些是分开考试的。那么设置了综合科目考试以后,它的一个好处就是让学生有&b&复合式地调用知识&/b&的机会。比如学生会做到这样的大题,这个题目是对一个现实问题的模拟,而要解答它又要同时调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知识,在这样的做题过程中,学生综合调用知识的能力增加,那么他所学的知识也会变得更加体系化而不是零散的。&/p&&p&那么反过来,很多人进了大学以后发现,大学的教学质量反倒没有中学时那么好,很多人读完大学后发现收获寥寥,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和大学里&b&做题不够&/b&有关(是不是有些意外?)。因为大学里很多科目的考试是比较宽松的,学生也不会为了考试做比较多的题目,很多人就是临时抱佛脚,临考前背一背而已。那么“背一背”的过程我们知道,它是一个知识存入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读取的过程,所以虽然你在大学里学了很多课,开了很多眼界,了解了很多新知识,但是仍然觉得最后没学到什么东西,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你连练都没练过,当然不知道怎么用啦。&/p&&p&当然,我并不是说,建议大学尽量去要求学生多做题。因为做题毕竟是一种模拟训练,而不是真实的训练。理想状况中,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真实情境下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应该越多、越高频越好。&/p&&p&那么再说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说,用输出带动输入,比如通过写作来加强学习的效果。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b&写作也是一种知识调取的模拟训练&/b&。写一篇文章或者像我现在这样回答一个知乎问题,实际上调用了我很多的心理学知识,在我把这些知识梳理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写出来后,实际上也强化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一举两得。当然,与做题一样,写作作为一种模拟训练,它的效能其实还是不如在现实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要强。&/p&&p&同时,写作的篇幅和形式也对知识调取的效果有显著影响。如果你一般只是写一些一两千字的短文,那么你并不需要调用太多的知识(一般情况下);但是如果你写一本书,也就是当你准备构筑一个有体量、成体系的知识产品时,势必你要调取的知识量会非常大,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就非常利于你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p&&p&那么最后说到怎样在真实环境下建立知识体系。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令我们仰望的大牛,绝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在工作中,每个人都要解决现实的问题,从而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如果发现头脑中的不够用,他还要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他的知识体系就会渐渐构建起来。&/p&&p&当然这里我们要区分两类的工作:一类是岗位技能要求和岗位职责较为单一的工作,还有一类是较为复杂或综合的工作,比如要求你在某些事情上能够独当一面。那么两类不同的工作,对于知识体系构建的效果当然是不一样的。对于前者来说,由于面临的问题单一而重复,所以所需调用的知识也就比较狭窄和受限,所以也不大可能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对于后者来说,由于出现的问题是比较综合的,因此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是复杂和综合的,因此对人的锻炼更大。可以说,&b&独当一面式的工作就是你的“理综卷”或者“文综卷”,&/b&也许在短期内你受到的挑战会比较大,也会比较受挫,但是长期来看,一定是对你有益的。&/p&&p&这时可能很多人会说,好的工作也不是想要就有,很多时候也是迫不得已去做了一份单调无聊的工作,那么这种情况下我该怎样提升自己呢?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b&为自己设立一个或多个“业余项目”&/b&。这个业余项目可以是一个研究主题,就你比较感兴趣的一个主题展开长期和深入的研究,然后去围绕这个专题去写一些文章,也可以是做一个“产品”,比如一个小App,或者搞一个小发明,申请个专利,这些都是可以的。业余项目的意义是让你&b&自己构建和碰撞到一些待解决的真实问题&/b&,从而逼迫你去学习以及调用更多的知识,让你的头脑不断地被各种知识所激活,那么假以时日,你就会拥有一个强大的大脑。&/p&&p&最后,关于“学习”这个议题的更多见解可以在我5月25日的知乎 Live 中了解。&/p&
谢邀。我觉得目前的答案有一点点的误区,过于强调知识的“存储”这个方面。其实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更和“提取”(或者说“调用”、“回忆”)这个过程相关。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人脑和电脑的一个基本的区别。对于电脑…
&p&先说结论:&/p&&h2&前些天,我偶然发现:如今在中国市面上火得不能再火的大量引进版海外畅销书,在德国竟然根本没引进、没德文版时,我就意识到,我们真的开始崛起了!&/h2&&p&-----------------------------------&/p&&p&我70后,文科生,98年开始在汉斯国留学,当年的德国书店和图书馆,对我来说真是“灯塔”一样的存在,图书的丰富性令人叹为观止!直到我08年那次回中国探亲,作为一个骨灰级的书迷,我仍然感到中国出版业远不如德国发达成熟,特别是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非虚构领域,中国的图书种类和出书速度,远不如德国(德国在二战后始终是全球出版业第二大市场,美帝是全球第一,亚洲第一是日本,这个格局数十年不变)。这是我当年的印象。&/p&&p&但是,随着我经常回国做生意,特别是从2014年(那年我在青岛定居)起,我开始陆续发现很多我&b&在当当网、京东网上轻松买到的热门畅销书,在德国书店根本找不到&/b&(我主要是去慕尼黑和法兰克福这两大城市)&/p&&p&------&b&注意&/b&:我说的书籍指的是都是英美畅销书(如果你要求罗贯中曹雪芹鲁迅钱钟书黄仁宇的作品在德国成为热门畅销书似乎还不现实吧),因为英语是国际热门语种,是强势跨国文化的代表,德国出版社一向很热衷引进英美书籍,德国各大书店优先摆放的大部分都是英美引进图书,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现象。&/p&&p&但是,我前些天无意中发现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古典自由主义经典 ,经常读书的人都明白这书在中国学术界有多热门),&b&在德国竟然从来都没有引进过,书店找不到德文版&/b&,我上亚马逊德国网站,只能找到下面的搜索结果(只有他的文选读本,而且只有可怜的2个短评):&/p&&br&&img src=&/v2-236fe0ead2c6f_b.jpg& data-rawwidth=&943&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3& data-original=&/v2-236fe0ead2c6f_r.jpg&&&p&而在中文的豆瓣网,这本书有短评几千个,长书评有236篇:&/p&&br&&img src=&/v2-b13bbc13f213f004e708_b.jpg& data-rawwidth=&842&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2& data-original=&/v2-b13bbc13f213f004e708_r.jpg&&&br&&p&于是我开始搜索一些中国国内比较热门的非虚构类史海外政畅销书,为避免英文和德文书名的误差,我在德国亚马逊都采用作者外文姓名进行搜索,因为德版书的译名可能不同,但作者姓名肯定是完全相同的(不像中文对外国作者的译名有多种分歧),例如我在德国亚马逊搜索中国很畅销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作者Daron Acemoglu ,可以找到德文版:&/p&&br&&img src=&/v2-3f20bdafffd19e1bb5d349d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6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v2-3f20bdafffd19e1bb5d349d_r.jpg&&&br&&br&&p&德国亚马逊的搜索结果永远是优先将德文版排第一,英文原版书次之,如果没有德文版,则将英文版排第一,如果都没有,则显示跟该作者姓名类似的其他图书。&/p&&p&于是我开始搜索一些国内畅销、豆瓣分数比较高的英美政治类书籍(有些德国引进的我就不逐一列举了,这里只列出没引进的图书结果):&/p&&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05138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国政治的悲剧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进攻派现实主义外交观的极品好书居然被德国人错过?我看是罪过):&/p&&br&&img src=&/v2-3d627be4ad3_b.jpg& data-rawwidth=&87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0& data-original=&/v2-3d627be4ad3_r.jpg&&&br&&p&我搜索:&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独裁者手册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德国没引进(这本书好评如潮,堪比君主论,德国人都瞎了吗):&/p&&br&&img src=&/v2-603ddaed9cbc_b.jpg& data-rawwidth=&909&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9& data-original=&/v2-603ddaed9cbc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19018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的视角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当代政治学的经典。德文网只有莫名其妙的美国冒险小说):&/p&&br&&img src=&/v2-df2b5febbbb4e25f_b.jpg& data-rawwidth=&936& data-rawheight=&6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6& data-original=&/v2-df2b5febbbb4e25f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卡普兰是记者出身的美国大战略家,视野宏大冷峻,德国居然视而不见):&/p&&br&&img src=&/v2-33b910f0ff918bebb66a6f_b.jp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6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v2-33b910f0ff918bebb66a6f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政治的细节(第10版)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这本百科全书式的政治学名著,又被文盲德国人忽略了):&/p&&br&&img src=&/v2-72f93d0bfd249653fcdc86c_b.jpg& data-rawwidth=&951&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1& data-original=&/v2-72f93d0bfd249653fcdc86c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684928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加图决策者手册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此书特别好,发人深省,非常适合做事迟钝木讷的汉斯国学习一下):&/p&&br&&img src=&/v2-5ab744a090d1c588f886d_b.jpg& data-rawwidth=&921&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1& data-original=&/v2-5ab744a090d1c588f886d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322666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石油地缘政治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非常值得推荐的国际政治内幕好书,豆瓣近9分,德文亚马逊只有法文原版):&/p&&br&&img src=&/v2-71de42f4efdcf3fab9d0cd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v2-71de42f4efdcf3fab9d0cd_r.jpg&&&br&&p&于是我又开始搜索一些英美的历史畅销书,大部分仍然是没有德文版,汉斯们都在干嘛?:&/p&&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又没引进(甲骨文丛书的所有经典好书都被眼瞎的德国人无视了):&/p&&br&&img src=&/v2-f539ea19227baee2376e60f_b.jpg& data-rawwidth=&929&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9& data-original=&/v2-f539ea19227baee2376e60f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哈布斯堡的灭亡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又没引进(此书是关于奥匈帝国的,中文版都出了,居然没有德文版?汉斯傻了吗?):&/p&&br&&img src=&/v2-290d70f2f92429edf6b0_b.jpg& data-rawwidth=&920& data-rawheight=&6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0& data-original=&/v2-290d70f2f92429edf6b0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帝与黄金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又没引进(关于英语民族发展与崛起的分析大作,中文都出2版了,德国人真该虚心读一读):&/p&&br&&img src=&/v2-76cc03ddeb9a193df8b434e4de2b063e_b.jpg& data-rawwidth=&936& data-rawheight=&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6& data-original=&/v2-76cc03ddeb9a193df8b434e4de2b063e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隐形军队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是关于世界游击队史的军事专题书,内容包罗万象,其实德国国内下一步就面临msl游击队的袭击了):&/p&&br&&img src=&/v2-d54bdf746e244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6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v2-d54bdf746e244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历史的教训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又没引进(这书从2015年热销至今,是杜兰特大师的绝笔力作,我都读两遍了,至今没有德文版):&/p&&br&&img src=&/v2-b3280cbc9aaff00330a8_b.jpg& data-rawwidth=&953& data-rawheight=&6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3& data-original=&/v2-b3280cbc9aaff00330a8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文明史手册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又没引进(麦克尼尔大师的历史著作如今在中国热销到沸腾,几乎出全了,此书有2个版,而在德国毫无波澜)&/p&&br&&img src=&/v2-8d743aa65df_b.jpg& data-rawwidth=&849&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9& data-original=&/v2-8d743aa65df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修订版)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又没引进(Finer是战后最重要的历史大师,高屋建瓴目光如炬,中文版都出了两版,德国一部都没引进):&/p&&br&&img src=&/v2-5a65b79b7aae0f28fdce45f_b.jpg& data-rawwidth=&911&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1& data-original=&/v2-5a65b79b7aae0f28fdce45f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政治秩序的起源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又没引进(福山这书一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理想国”丛书在第二年就引进了,目前已再版,德国仍然是无视):&/p&&br&&img src=&/v2-a2b4c04e9da138f741dece_b.jpg& data-rawwidth=&888&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8& data-original=&/v2-a2b4c04e9da138f741dece_r.jpg&&&br&&br&&p&然后我又开始查找美国政治领域的畅销书,德国一向很崇美的,结果仍然失望,德国人如今的闭目塞听令人惊讶:&/p&&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0489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硬球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爱读政治书的朋友都知道这书在中国有多火,完全是美国版厚黑学,中国都出3版了):&/p&&br&&img src=&/v2-b6dc4c85c1035bdd518cd_b.jpg& data-rawwidth=&869&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9& data-original=&/v2-b6dc4c85c1035bdd518cd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右派国家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此书在中国有两个版本,是关于美国政坛发展史的最佳读物,德国只有英文版,而且没有任何人写评):&/p&&br&&img src=&/v2-1b12d0afa69485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v2-1b12d0afa69485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47200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峭壁边缘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熟悉财经图书的人都知道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这书在中国圈内有多热门了,可惜德国瞎子们看不到):&/p&&br&&img src=&/v2-8b0a908aabd52c8d44a4cd42ad04de2c_b.jpg& data-rawwidth=&933& data-rawheight=&6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3& data-original=&/v2-8b0a908aabd52c8d44a4cd42ad04de2c_r.jpg&&&br&&p&众所周知,德国和整个欧洲都面临中东恐怖主义的大问题,但我查找德国亚马逊,根本看不出德国圣母们对此有什么兴趣,中国这边则飞速引进了多部剖析和解读恐怖主义问题的畅销书,而德国出版界则是不闻不问,坐井观天,痴人说梦,发誓将圣母梦进行到底:&/p&&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独行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此书极好,批穆的观点空前大胆,我多次推荐过,非常适合欧洲圣母细读思索):&/p&&br&&img src=&/v2-96d0f1bb88d8fc4f380bbb1b337ac4b8_b.jpg& data-rawwidth=&931&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1& data-original=&/v2-96d0f1bb88d8fc4f380bbb1b337ac4b8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基地秘史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还是没引进(如此重要的恐怖组织研究报告,德国人居然不理不睬,被袭击只能说活该了):&/p&&br&&img src=&/v2-2aef30acbfc163d2ba121b45f720a503_b.jpg& data-rawwidth=&941& data-rawheight=&6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1& data-original=&/v2-2aef30acbfc163d2ba121b45f720a503_r.jpg&&&br&&p&最后我查了一下这本书(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人真应该仔细研究了解一下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政治家):&/p&&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邓小平时代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仍然是没引进(只有英文版,德国人似乎只对中国亿万大单感兴趣,对中国历史和国情完全闭目塞听,不知己不知彼,还想百战百胜?):&/p&&br&&img src=&/v2-6d0c5a4f40b6a344b992a0e51f75580b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v2-6d0c5a4f40b6a344b992a0e51f75580b_r.jpg&&&br&&p&PS:根据我十几年对德国人的了解,&b&他们的英语水平根本不足以大规模普及英文原版书,德国人的日常阅读习惯就是读德文书&/b&,德国书店的英文原版书数量很少,阅读者寥寥无几,我亲眼所见,因此它们如果不翻译引进上述非德文图书,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德国读者根本读不到了(有些人在评论区就无需为汉斯们吃力地辩护了,跪太久了真以为自己身高1米1)。&/p&&br&&p&&b&爱读书,绝对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求知欲广博而强烈,才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 甚至是最重要条件!&/b&&/p&&p&&b&中国如今已经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出版市场,这就是国家走向强大的里程碑特征!&/b&&/p&&br&&p&&b&==============&/b&(:再补充几本德国没出版的好书,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汉斯也有成半文盲的一天?)&/p&&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00549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光荣与梦想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这本美国社会变迁的纪实文学神作早在1979年就引进中国大陆了,还引起巨大轰动,成为中国新闻人的一代宝典,当然这些对汉斯蠢汉们是无所谓的)&/p&&br&&img src=&/v2-35f5adce0feaa016ab63caaa5ed316c4_b.jpg& data-rawwidth=&956&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6& data-original=&/v2-35f5adce0feaa016ab63caaa5ed316c4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418747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西方世界的兴起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诺思大师这部言简意赅的学术经典早在1989就引进中国了,据我所知就至少出了4个版本,德国佬只爱读垃圾惊险小说,对经济学完全是处于井底之蛙状态)&/p&&br&&img src=&/v2-15f4c3fa53b5caa7e0e86c_b.jpg& data-rawwidth=&912&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2& data-original=&/v2-15f4c3fa53b5caa7e0e86c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05384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看得见的手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这部现代工商企业理论的里程碑巨著在中国是洛阳纸贵,当然德国人忙着读八卦图片报,没时间看这个)&/p&&br&&img src=&/v2-63d4f35d6baa5badad791fc79d6e488c_b.jp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v2-63d4f35d6baa5badad791fc79d6e488c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强权与富足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此书很值得推荐,是除了《大国的兴衰》之外最好的西方崛起研究著作,故步自封的德国人再次无视了)&/p&&br&&img src=&/v2-76c4b2ebc0a841c676e423aca85e474f_b.jp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4& data-original=&/v2-76c4b2ebc0a841c676e423aca85e474f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金融的本质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美联储前主席的这本书在中国热销一时,并且是中英文双语版,其实,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和野心都是惊人的。。。)&/p&&br&&img src=&/v2-5d8bee0fc33a0_b.jpg& data-rawwidth=&948& data-rawheight=&6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8& data-original=&/v2-5d8bee0fc33a0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令人惊艳的十年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没引进(美联储首位女主席的大作,中国出版界的大事件,巴曙松翻译并作序推荐。德国那帮榆木疙瘩仍然是不理不睬)&/p&&br&&img src=&/v2-6bfa828d69e0bc52d775_b.jpg& data-rawwidth=&98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0& data-original=&/v2-6bfa828d69e0bc52d775_r.jpg&&&br&&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53461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穷查理宝典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芒格这本畅销书在中国至少出了5个版本,销量火的都接近白鹿原了,而德国人至今还没翻译引进,对先进投资文化无动于衷,难怪你们欧盟经济停滞,活tm该!)&/p&&br&&img src=&/v2-72b302b1a225d5fcc9a04c_b.jpg& data-rawwidth=&963&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3& data-original=&/v2-72b302b1a225d5fcc9a04c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322118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仍然没引进(这本书是当代大战略的研究经典,虽然中文版译文粗糙,但起码我们在读在努力,但昔日横扫欧罗巴的铁血汉斯们退化到不译此书的地步,有些令人唏嘘啊)&/p&&br&&img src=&/v2-d1c3c0def8fdceffd7d39f2_b.jpg& data-rawwidth=&940& data-rawheight=&6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0& data-original=&/v2-d1c3c0def8fdceffd7d39f2_r.jpg&&&br&&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强权与铁腕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德国死活就是不引进(这本英国记者写的普京传记,中国目前已经出了两版,写的确实不错,但是作为整天在媒体中疯狂妖魔化俄罗斯(和中国)的德国人,却不读人家领导者的传记,真想当无脑黑?)&/p&&br&&img src=&/v2-91f400cf1fac8c8afe9417d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v2-91f400cf1fac8c8afe9417d_r.jpg&&&br&&p&有人在评论区问我:德国人这不读那不读,到底读啥?我截了个亚马逊畅销书的图,&b&基本都是庸俗不堪的流行言情或惊险小说&/b&(相当于中国的琼瑶或黄易),自己看吧:&/p&&br&&img src=&/v2-9a2caf4deae950e24a8bf184bc24e352_b.jpg& data-rawwidth=&1075& data-rawheight=&5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5& data-original=&/v2-9a2caf4deae950e24a8bf184bc24e352_r.jpg&&&br&&p&&i&有人说日本如今早已丧失进取心和创业精神,玩物丧志自甘堕落,平成养豚。。。。其实德国。。。。。跟某诈骗岛很接近,一味沉迷在“小确幸”的自娱自乐中(开咖啡馆、养宠物是热门话题),对外界风起云涌大变局无动于衷了。&/i&&/p&&p&&i&岂不知如今在国际的黑暗丛林中,大国崛起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i&&/p&&p&&i&我们中国人过去曾经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几百年,遭受血淋淋的教训,现在我们必须把失去的时间都追回来。。。&/i&&/p&&h2&&i&读书报国,不忘初心!&/i&&/h2&&h2&&i&是为记。&/i&&/h2&
先说结论:前些天,我偶然发现:如今在中国市面上火得不能再火的大量引进版海外畅销书,在德国竟然根本没引进、没德文版时,我就意识到,我们真的开始崛起了!-----------------------------------我70后,文科生,98年开始在汉斯国留学,当年的德国书店和…
&b&就像看再多AV也提高不了影视审美,只是在调戏荷尔蒙罢了。&/b&&br&&br&&br&&b&读书必须优中选优的,选择的重要性完全不输读书本身。&/b&&br&&br&&br&哪怕读再多:&br&&br&“ 魔族就是有魔性,神族就是有神性,帅帅帅美美美一言不合就开打,剧情看似天马行空实则牵强附会” 的类AV网络小说也熏陶不了情操提升不了审美。人的一生耗光都赶不上它们生产的速度,还不如精读两遍《红楼梦》或者《聊斋志异》。&br&&br&&br&哪怕读再多:&br&&br&“我有一个朋友……” 的咪蒙类毒鸡汤或者所谓“罗辑思维”也锻炼不了真正的逻辑思维。不如好好先读一遍《高等数学》,再深耕一次《数学分析》,两本锻炼逻辑思维绰绰有余了。不行的话《复变函数》走起来,《电动力学》算一算。说真的,对于数学系或物理系本科而言,四年大概也就对应不到20本专业书。&br&&br&&br&&br&烂书哪怕读到海枯石烂也改变不了审美和逻辑性,只是空误了时间罢了。就像看AV再多也提高不了影视审美,因为只是在刺激荷尔蒙罢了。而真正的好书对人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简直是核爆级的,一两本改变世界观提升整体思考和决策效率的大把。这些能力真正提升后,还找不到好工作养不活家人?这个年代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只怕太少,CEO们八抬大轿哄抢都不嫌过分。&br&&br&&br&&br&&br&&br&&br&PS,如果你想随便读些真正的好书,送你一份书单,这20本书足够刷一遍世界观了。&br&&br&&p&它们是自洽的,但并非所有值得深挖的领域只选取一本,因为还考虑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它们能够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观,或者说构建新世界观的主要框架。正如知道所有省份之间的高速公路以后,本质上是算了解中国的框架了,接下来可以再深度漫游国道、省道甚至于乡间小路。其中最广泛的梗概漫游应该是值得先做的,大概就是这20本组成的书单。书单其实覆盖了少数骨干节点的深度教材,建议阅读方式是读到腻了就爽快地换另一本看,然后到合适的时候兴趣来了再继续接着读完上次中断的书。Have fun~&/p&&br&&br&&br&&p&1,&b&《自由选择》&/b&by 米尔顿 弗里德曼&/p&&p&了解亚当斯密以来社会运作的经济逻辑&/p&&br&&p&2,&b&《金融的逻辑》&/b&by 陈志武&/p&&p&金融对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太重要无法绕开。一个基本的对金融对国家和社会意义的普及。&/p&&br&&p&3,&b&《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中文手册》&/b&by 金程教育&/p&&p&有了上述两本做基础可以开始深挖了。CFA几乎是最好的经济金融定量入门读物,因为它是教材所以一次性把学界公认最重要的成熟理论总结并强化。&/p&&br&&p&4,&b&《知识分子与社会》&/b&by 托马斯 索维尔&/p&&p&美国著名高级知识分子(黑人),但是种族观非常正确。有助于梳理一个精英对社会的认知和定位。&/p&&br&&p&5,&b&《想象的共同体》&/b&by 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p&&p&知道现在文化概念的分布以及对社会的意义&/p&&br&&p&6,&b&《越轨—— 人为什么干坏事》&/b&by 亚历克斯 梯尔&/p&&p&了解人性&/p&&br&&p&7,&b&《沐猿而冠》&/b&辉格&/p&&p&社会现象的人性理解&/p&&br&&p&8,&b&《美德的起源》&/b&by 马特 里德利&/p&&p&追加一本人性&/p&&br&&p&9,&b&《进化心理学》&/b&by 大卫 巴斯&/p&&p&从基因角度理解人性&/p&&br&&p&10,&b&《失落的一代》&/b&by 潘鸣啸&/p&&p&了解我们父母的年代,进而了解社会当下&/p&&br&&p&11,&b&《改革的逻辑》&/b&by 周其仁&/p&&p&知道中国正在转型的哪个阶段&/p&&br&&p&12,&b&《公司法》&/b&by 全国人大&/p&&p&读一读会发现1,不难理解 2,权力制衡 &/p&&br&&p&13,&b&《悖论研究》&/b&by 陈波&/p&&p&理清逻辑悖论,强化理解社会的逻辑工具&/p&&br&&p&14,&b&《理性乐观派》&/b&by 马特 里德利&/p&&p&非常好的击破阴谋论的书&/p&&br&&p&15,&b&《合作的进化》&/b&by 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p&&p&社会本质上注定在发展&/p&&br&&p&16,&b&《大而不倒》&/b&by 加里 斯特恩&/p&&p&但是系统性的风险依旧需要克服&/p&&br&&p&17,&b&《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b&by 弗朗西斯 福山&/p&&p&最终社会会趋于动态平衡,同质性的循环,但不断丰富&/p&&br&&p&18,&b&《贫穷的本质》&/b&by 阿比吉特 班纳吉&/p&&p&必须绕开贫穷陷阱,我们有办法去设定好的制度&/p&&br&&p&19,&b&《数学桥》&/b&by 史蒂芬 休森&/p&&p&掌握一点有益的数学工具方便学习任何定量的学科&/p&&br&&p&20,&b&《最小派》&/b& (未完成)&/p&&p&为年轻人准备的世界观察整体解决方案&/p&&br&&img data-rawwidth=&1936& data-rawheight=&1280& src=&/v2-7ac62ab85e3f78c1f2d8b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6& data-original=&/v2-7ac62ab85e3f78c1f2d8b3_r.jpg&&&br&&br&&p&知识创造乐趣,你是你的大学
&a href=&///?target=http%3A//www.wanmen.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nmen.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p&
就像看再多AV也提高不了影视审美,只是在调戏荷尔蒙罢了。 读书必须优中选优的,选择的重要性完全不输读书本身。 哪怕读再多: “ 魔族就是有魔性,神族就是有神性,帅帅帅美美美一言不合就开打,剧情看似天马行空实则牵强附会” 的类AV网络小说也熏陶不了…
&img src=&/v2-265a846049fce257d3def39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265a846049fce257d3def39_r.jpg&&&b&[Anaba Col.](穴場コレックション)系列是专门收集由培根探索发现的,隐藏在东京的非网红店。照片均原创,请不要转载。&/b&&br&&br&&br&&b&对东京的美食,好店,奇怪的设计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Instagram: &a href=&/?target=http%3A///pandapurr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andapurr&/span&&span class=&invisibl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p&在东京生活的人一般都有过这种体验:周末去新宿涩谷等地方玩,逛累后想要歇息一下,和朋友聊聊天时发现根本没有空着的咖啡店。&/p&&p&抢咖啡店座位俨然成为了一场战争。刚好今天我乱逛发现了一个不错的店,分享给大家:&/p&&img data-rawheight=&3024& src=&/v2-1fda179f72252eaabef7d225fff79c83_b.jpg& data-rawwidth=&40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32& data-original=&/v2-1fda179f72252eaabef7d225fff79c83_r.jpg&&&p&&b&Détour à Bleuet(デトールアブルーエ)&/b&&/p&&br&&p&※为避免被认为是广告,地址大家自己查哦&/p&&p&&b&推荐群体:&/b&在原宿?表参道区域逛街的人,周末想要找地方学习的人&/p&&p&&b&推荐理由:&/b&&/p&&p&1. 在有Wi-Fi和插头,这个在日本非常少有,来日本的游客也可以用来上网和充电。学习的人可以抱电脑过来。&/p&&p&2. 坐席非常宽敞,而且座位之间的空位也很大。外面的桌子也不是沿街摆的很挤,而是专门有一个空场,很舒畅。&/p&&p&3. 很便宜优质。价格基本是200-300日元,不想那些连锁店便宜但是难喝,这边的很好喝。&br&&/p&&img data-rawheight=&4032& src=&/v2-9c3ff923accd154fdffa4ed6d000cc32_b.jpg& data-rawwidth=&3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24& data-original=&/v2-9c3ff923accd154fdffa4ed6d000cc32_r.jpg&&&br&&p&店里氛围大约是这样的:&/p&&img data-rawheight=&3024& src=&/v2-b43818baffca1e9bb3515_b.jpg& data-rawwidth=&40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32& data-original=&/v2-b43818baffca1e9bb3515_r.jpg&&&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jgxODE1MzAyMA%3D%3D&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Anaba Col.01] 周末下午也很空的咖啡店@表参道—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data-poster=&&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Anaba Col.01] 周末下午也很空的咖啡店@表参道—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MjgxODE1MzAyMA==&/span&
[Anaba Col.](穴場コレックション)系列是专门收集由培根探索发现的,隐藏在东京的非网红店。照片均原创,请不要转载。 对东京的美食,好店,奇怪的设计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Instagram:
在东京生活的人一般都有过这种体验:周末去新…
&img src=&/aedec38287e83_b.jpg& data-rawwidth=&1728&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8& data-original=&/aedec38287e83_r.jpg&&作者:慕尼黑四圆柱&br&(本文谢绝转载)&br&图片来源:&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tupianku/zCEItRsTuZguZZEZ.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
要想赴日本的大学院(graduate school)留学的话,无论是申请读研究生(research student)还是直接申请修士、博士课程(graduate student),写研究计划书是逃不过的一关。研究计划书对于没有接触过研究的人来讲,写作过程极为痛苦,用赵本山的话讲就是差不多“七天憋出六个字”。但是痛苦过后,往往会有很大收获,自己可以在日语、研究态度、调查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锻炼。为了让大家写出优秀的研究计划书,圆赴日留学梦,在下写了一下个人的经验之谈,还请大家斧正,互相切磋。&br&&br&&br&
本文将分成研究计划书的基本要求、文章构成、书面日语写和总结这几个板块来进行讲解。&br&&br&&br&&br&&b&●研究计划书的基本要求&/b&&br&&br&好的研究计划书要现实可行而且有探讨价值。并且让人知道你要做什么。而且要让人感到你为了这个研究读了很多的书,做了很多准备,很有研究的欲望。&br&&br&东京大学的中原淳教授归纳得很经典,“残念な研究計画書”的失败原因可以归为一下几条:&br&1.
研究しない&br&2.
絞れていない&br&3.
調べていない&br&4.
主張していない&br&5.
出来ない&br&&br&第一条,
不搞研究。比如有人写“経営学習論について体系的に勉強したい”。这是没有搞清楚“勉強”和“研究”的关系,他把硕士当本科读了。单纯的学习是本科的任务,大学院的学习应该是通过研究实现的,研究计划书应该写的不是你想学什么,而是你对什么具体问题感兴趣,从而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人会得到学习锻炼。老师更在乎你的兴趣点是不是和他合拍,或者你有没有探求欲。光写想学习的人往往没什么求知欲。&br&&br&第二条,
不够具体。刚才已经谈到,请参考研究计划书题目的部分。研究计划书不能泛泛而谈,要具体到一个特定的范围,比如要研究企业培训制度。那么,到底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是从员工的角度研究还是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研究?是从人事的角度研究还是从成本的角度研究?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具体到可操作的层面,那研究计划书就没有意义。日本的研究很严谨,最忌讳没有干货的泛泛而谈,因此请在第三条的基础上定一个相对细致的研究方向。&br&&br&第三条,
不做调查。没有做实际的调查分析就不会实现具体化,因为对这个领域根本不了解的人也想不到具体研究什么。通过对先行研究的分析,发现问题点,从而找到自己能够努力的方向。通过对先行研究的梳理分析,总结了前人的智慧,才能为自己的结论找到理论支撑。从而提出假说。所以至少要读一些日文的论文和相关研究,切忌闭门造车。&br&&br&第四条,
没主张。虽然研究计划书不要求提出结论(不做研究调查没有资格提出结论),但是至少要有自己的主张,而不是全写一些他人的主张,哪怕对别人的主张提出质疑,这也算是个人的主张。这样才有原创性,否则只是一篇先行研究综述罢了。具体主张是否正确,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把主张和结论区别开很重要。&br&&br&第五条,
做不到。也就是缺乏“现实可能性”。在修士课程两年的时间内,要完成一部鸿篇巨作是不可能的,必须写两年内能够搞定的东西。比如有人写要对相关人员1000人做采访,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要做3000人样本的中国全国随机抽样调查,这个难度显然也太大,没有一般的财力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要观察某公司员工离职倾向,跟踪调查,但员工离职需要几年不得而知,就算两年内有人离职,短短两年也说明不了问题。在日本,因为对人进行调研涉及到很多问题,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能找到的志愿者也有限。因此研究生和修士不用想着调研几百人几千人,好好地跟踪十人二十人,也可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修士论文。甚至有论文仅仅是调研5个家庭等,但是做得非常细致。总而言之,要看你的研究题目以及它的深度。&br&&br&&br&&b&●&/b&&b&文章构成&/b&&br&&br&研究计划书可以按照“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准备或进展情况+参考文献”的顺序来写作,当然,不同人的写法不同,文章构成没有一定之规,但是研究题目、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方法是必须的。&br&我们把研究计划书分成几个部分,并看看每个部分需要注意什么地方。&br&&br&&br&(一)研究题目(研究テーマ)&br&&br&研究题目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第一印象。简单地讲,要达到在保证简洁的同时尽可能具体化。目的是要让读者(专业领域内的人)看到题目就大致知道你要研究什么东西,同时也不至于让人读起来很累。&br&简洁和具体这两条其实并不矛盾。我的研究不足一提,以我一个朋友的研究题目为例吧,这个研究主要是研究媒体,题目为:「インターネットとマスメディアとの連動関係に関する研究」(关于网络与大众媒介的联动关系的研究),人们大概可以知道,这个题目是网络媒介(社交网络门户网站等)和大众媒介(报纸电视广播)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这个人具体想干什么,估计没人清楚。而且这个题目显得太宽泛,太大了,与其说是一个研究生的研究题目,不如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的演讲题目。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估计也就不用再读研究生,直接去做教授比较好。&br&那么,从我们小小研究生力所能及的范围着手,如何具体化呢?我们最熟悉的无疑是我们自己的祖国,所以给他给它加上一个空间范围:「中国におけるインターネットとマスメディアとの連動関係」(中国网络与大众媒介的联动关系)这样,了解业内的人就会知道研究范围是中国网络(微博、人人、各大门户网站等)和中国大众媒介(党报或市场化报纸,央视或地方卫视等等)的相互关系。&br&但是,这个题目仍然非常大,任何庞大的题目研究都是从具体的个例开始的,所以我们不如从一个具体的例子着手开始研究,这样在写研究计划书的时候,还可以有具体的例子和内容将,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也更吸引人。我们不妨谈谈近来的网络举报现象,一些官方丑闻通过网络曝光后,大众媒介在随后出动报道,并且大量饮用网络的披露内容(比如表哥事件)。这和网络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正好相反,那个时候网络的内容几乎很依赖大众媒介,但现在大众媒介也也开始依赖网络的信息源了。两者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那我们可以把题目改成:「インターネットとマスメディアとの相互引用と連動関係に関する研究 ―中国における不祥事報道を例として―」(互联网与大众媒介的相互引用与联动关系~以中国丑闻曝光报道为例)。这样一来,只要看到题目,大概就可以浮现出研究者要研究的内容,不至于太宽泛,也不至于太具体而局限写作的自由度。&br&当然,如果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一定了解,题目还可以更加深入。但是研究生的知识本身就不足,很容易显示出无知,也就是露陷,所以如果题目写得过于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具体的材料,反而会被束缚住手脚。&br&&br&&br&(二)研究目的(問題意識と研究目的)&br&&br&1.
研究的动机,开始研究的契机&br&是出于什么理由做这个研究,即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了什么难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正在引起大家的重视等等。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意识到存在这个问题,需要有人来研究的意思。比如刚才谈到的媒介研究的例子,可以指出网络兴起导致中国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并且发生了很多和网络相关的事件,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或者说,来日本后感受到了中国和日本媒介环境的巨大差别,这种差别的原因体现在云云,因此研究云云的形成原因很有价值等等。&br&2.
想要探明什么问题&br&要具体地说出通过研究要发现什么问题,要具体到个例。比如刚才谈到的传统大众媒介(权力约束较大)和网络(权力约束较小)的联动关系,就可以说:是否存在广泛的互相引用现象?这种引用是否说明网络媒介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情报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流动的逆转等等。另外这中间“权力”起到了什么作用,新老媒体的互动关系中是否也存在权力的制衡与博弈也可以提及。需要注意的是,一次研究中能够探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如果写得太多,会显得很不靠谱。好的研究计划书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完成能够完成的部分,作为一个个人为这个领域的整体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而不是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搞明白。用日语来讲:「現実的で達成可能な目標が具体的に示されているかがポイントである。」&br&这时,可以举出具体的事例,或者文献,这样会显得很生动,但是,文献和例子不要太长,不能喧宾夺主,最重要的还是你要研究什么。&br&&br&&br&(三)先行研究概述(先行研究と問題点)&br&&br&现行研究指的是同领域内,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刚才多次提到了先行研究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前人的著作和论文,可以为自己提供观点和角度,也可以找到前人的不足,得到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具体的写法,可以参考下面将要介绍的书面日语中所举出的例子。&br&先行研究的引用方法有着严格的规定,别人的观点不能随便据为己有。&br&举一个东京外国语大学研究计划书写作规范的例子:&br&&br&·短文的引用&br&一般,我们引用的文章大多比较短,所以主要讲短文段的引用方法:&br&&br&要求:&br&1.引用部分要加“「」”,以示区别&br&2.必须表示出典,而且要有年份和页数&br&&br&例子:&br&1 作者名(发行年)は「 引用内容 (页数)」と述べている。&br&例) 平田(1999)は、「日本語では、ほめ言葉を軽減する傾向が強い(p.45)」という。&br&2 作者名(发行年)によると「 引用内容 (页数)」という。&br&例) 平田(1999)によると、「日本語では、ほめ言葉を軽減する傾向が強い(p.45)」という。&br&3 ???「 引用内容(作者名 发行年, 页数)」???。&br&例) ほめ言葉に対する返答を工夫することで「相手との関係を確率。強化する、もしくは円滑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る(平田 1999, p.45)」のである。&br&&br&注:在表示页数的时候,有的时候也可以简化成:(平田 1999: 45)&br&&br&&br&·要约的写法&br&另外,如果不是直接引用原文,而是把先行研究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就不能用“「」”符号引用了,而是采取要约的方法,要约的写法如下:&br&&br&&br&1 作者名(发行年)によると、&u&  要约部分   &/u&(である)。&br&例)平田(1999)によると、語用の誤りは文法上の誤りよりも影響が大きい。&br&&br&2 作者名(发行年)は、&u&  要&/u&&u&约&/u&&u&部分   &/u&と【指摘する、分析している、述べている、予想している、など】&br&例)平田(1999)は、今後、言語教育において目標言語の使われかたを重視した教育が進められていくと予想している。&br&&br&3 &u&  要约部分   。&/u&(作者名 发行年)&br&例)語用は日本語教育現場で軽視されがちである。(平田 1999)&br&&br&&br&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提出先行研究存在的问题点和缺憾,这样才能体现出你的研究的价值和独创性。比如,1.调查方法和手段需要改进:先行研究所用的资料不够客观,不够全面。2.调查对象需要多元化:先行研究只研究了日本和美国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整体,需要对中国、印度的相关情况作出研究,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别。3.作用领域值得考虑:3D打印机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制造业领域,但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应该很不够,比如制造患者的器官模型可以在手术前提供立体的参考,需要在这个领域找到契合点等等。&br&&br&&br&(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の進め方)&br&&br&好的研究必然是采用了客观且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要非常具体,且可操作,在两年内可以完成。比如,有人在研究计划书中写:「用例を収集する。」,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用例,为什么收集这个用例,收集用例的目的是什么,都要作出说明。&br&比如,举一个通过抽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的例子:&br&&br&&br&“○○地域において無作為抽出の手法で訪問留置質問票調査を行い、○○のデータを得て,○○と〇〇との相関の有無を分析し、〇〇を規定する要因を明らかにする。さらに、一部の回答者に対して個別にインタービューを行い、〇〇に対する具体的な態度を究明する。”&br&&br&&br&翻译:在……地区通过随机抽样手法进行访问式问卷调查,从而得到……的数据,分析……与……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并明确决定……的要因。另外,对于一部分受访者还要进行个别采访调查,明确其对……的具体态度。&br&&br&&br&资料收集是很多研究所必须的,那么什么样的资料能用,什么样的资料不能用呢?&br&以经济或经营学为例,能用的资料包括:1.政府统计、企业官方网站、年报所刊载的内容。2.值得信赖的调查机关(银行、政府相关机构等)所发表的数据,权威新闻机构所刊载的报道。3.大学或科研机关研究者的论文,官方网站中可浏览的内容。&br&不能使用的资料包括:1.无法证明谁是消息来源的资料,没有特定来源的信息。2.主观性较强的博客、个人网站、日记。3.维基百科的词条和不负责任的市民媒体小报消息。咨询公司等受经济利益影响,根据片面数据夸大宣传的文章等等。&br&&br&&br&(五)准备与进展情况(準備?進捗状況)&br&&br&如果之前就做相关的研究(尤其是硕士申请博士时),或者在大学本科期间发表过相关的论文或者作品、成果的,最好把之前所做的工作写在准备与进展情况中,这样会让研究计划显得非常具备连贯性,体现出作者一直在坚持这个领域的研究,并小有成果,这一定会加分不少。但是如果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不写也可以,但千万不要编造,很容易露馅。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不诚实,就算其他条件再好,学校也不愿意招收这样的学生。&br&&br&&br&(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br&&br&参考文献是在最后列举出你写作时所参考或起到作用的文章和资料。凡是对你研究计划书写作起到作用的著作,一定都要写到参考文献中,这是对原作者劳动的尊重,也是研究伦理的要求。另外,学校在审查研究计划书的时候,也会吧参考文献列举得是否规范完整作为评判研究计划书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br&&br&&br&列举日语参考文献的时候,要写出以下几点:&br&①作者姓名(先写姓氏,姓与名之间有一个空格)&br&②发行年代(在括号中用半角数字书写,必须用西历,不能用昭和平成年号)&br&③论文题目(在小引号「  」中书写)&br&④刊载杂志名或书名(在大引号『  』中书写,对于书籍所收录的论文,要在『  』之前协上书籍编者的名字)&br&⑤杂志的号数或者书籍的卷数号数(2号 或者 2,10巻3号 或者 10(3))&br&⑥出版社,编者(学术杂志学会杂志可以省略)&br&⑦页数
(pp.3-15 或者 3-15)&br&&br&再用东京外国语大学的范例实际说明一下:&br&佐藤琢三(1994)「他動詞表現と介在性」『日本語教育』84号 日本語教育学会 pp.53-64&br&&br&&br&分别对应上述编号:&br&佐藤琢三①(1994)②「他動詞表現と介在性」③『日本語教育』④84号⑤ 日本語教育学会⑥ pp.53-64⑦&br&&br&&br&⑤和⑦可以简写,简写方法如下:&br&川村大(2005)「ラレル形述語文をめぐって」『日本語文法』5(2): 39-56&br&其中,5表示5卷,括号里的2表示号数,冒号后面为页数。&br&&br&&br&英文参考文献的列举方法略有不同,要写出以下几点:&br&①作者姓名(先写姓氏,姓与名之间有一个逗号)&br&②发行年代(在括号中用半角数字书写,必须用西历)&br&③论文题目(用一般字体书写)&br&④刊载杂志名或书名(用斜体书写)&br&⑤杂志的号数或者书籍的卷数号数(2号就写2,10巻3号就写10(3))&br&⑥页数
(pp.3-15 或者 3-15)&br&⑦出版社所在地(学术杂志学会杂志可以省略)&br&⑧出版社,编者(学术杂志学会杂志可以省略)&br&&br&举一个例子:&br&Talmy,Leonard(1988)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Cognitive Science&/i& 12. pp.49-100.&br&&br&&br&分别对应上述编号:&br&Talmy,Leonard①(1988)②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③&i&CognitiveScience&/i&&i&④&/i& 12. ⑤pp.49-100.⑥&br&&br&&br&另外,关于脚注的方法,微软的Word自带的脚注工具就是符合要求的格式,因此推荐利用Word自带的脚注,不要自己随意添加。&br&&br&&br&&b&●书面日语写法&/b&&br&日语研究计划书和论文的用语要求是一致的,要用简体型,避免用敬体型,更不能用敬语。提到人名,不可以加さん、先生等称呼,必须直呼其名。另外日语书面语和口语差距很大,就像汉语中生活中少说“我与你以及他人”而是多说“我和你还有别人”一样,用词有差别。&br&举一些经典的例子,大家必然会在研究计划书中用到的用语:&br&&br&&br&★~である。&br&表示定性判断,生活中常用的だ、です最好都用である来代替,虽然用だ的情况也有,但是である作为判断动词的最初形态,显然更适合于论文。&br&&br&★~であろう?だろう?~と言える&br&表示比较肯定的推断。一般都是公认的常识或者通过分析可以明白的结论。&br&&br&★~とはいえない?~とは否めない?~とは否定できない&br&とはいえない,“不能说……”。表示对他人观点委婉地、客观地否定。后面两个用语,“不能否认……”,表示对某意见委婉地、客观地肯定&br&&br&★~と考えられる。?~と思われる&br&考虑的被动态。日语中使用被动态和英语论文中的被动态有相似的一面,用于避免主观判断的色彩,表明这是大家经过考虑都能够认可的观点(但实际上很可能是作者个人观点)。と考えている也可以用,但是多用于个人未经证实的意见观点。关于假说,可以说~と想定する。&br&&br&★ではないだろうか。&br&表肯定,在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用,表达的观点有可能推翻或者不同于其他观点。口语中常说“~の(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う”,但研究计划书不可以用。&br&&br&★とはいえ?~が?しかし?けれども&br&表示转折,“とはいえ”和“が”都表示肯定前面的部分内容,但同时提出否定意见,后面要提出完善或需要否定的部分。“しかし”是几乎完全否定前面的内容(至少是特定情况下完全否定)。けれども可以用于口语也可以用于书面语,但是けど是口语,不能用与计划书。&br&&br&★~から~がうかがえる&br&通过……我们可以知道……,一般用于对事例和文献的调查,发现了某种倾向。口语一般说:“~から~が分かる”。&br&&br&★一方?それに対して&br&表示对比,举出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对照的事物的时候可以用。比如中国是这样的,但是日本却是那样的。&br&&br&★~と究明したい?~と明らかにしたい?~と検討したい。&br&表示要研究的内容,想要搞清的问题。或者要讨论的问题。&br&&br&★~ので?したがって、~?~故に&br&表示因果关系,口语中ので和から经常混用,但其实から多表示主观原因,很少在研究计划书中使用,ので多表示客观原因,比较多用。重要的因果关系,可以用したがって。&br&&br&★~ており、~?~ではなく?~と考えにくく、~&br&动词中顿形式,要使用书面语的形式,中顿形式除了表示停顿接续外,有时也可以表因果关系。~ていて、~?じゃなくて、~?と考えにくいから、~(很难认为是……,因此……)&br&&br&&br&接下来,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款奥迪a645运动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